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名称 : 外国文学史

课程名称 : 外国文学史

课程名称 : 外国文学史
课程名称 : 外国文学史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史

本次授课内容:第六章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

授课教师姓名:吴梅芳职称:副教授

所在教学单位:中文系

授课对象: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学生

授课时数:8学时授课周次:每周2节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方式:讲授

教材名称及版本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想根源,认识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掌握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及其成就,理解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分析雨果、拜伦普希金的代表作品,认识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第二节拜伦 2学时

第三节雨果 2学时

第四节普希金 2学时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识记:浪漫主义文学、世纪病、“湖畔派诗人”、拜伦式的英雄;英国“湖畔派诗人”及其他们的代表作和贡献;雪莱、济慈、司各特的主要作品和贡献;夏多布里昂、斯达尔夫人的代表作及贡献;诺谛埃、拉马丁、维尼的代表作;乔治〃桑、缪塞、大仲马、奈瓦尔的代表作;茹科夫斯基、雷列耶夫、普希金、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及贡献;密茨凯维奇、裴多菲的代表作及成就;爱默生、梭罗、欧文、库柏、爱伦〃坡、布莱恩特、霍桑、朗费罗、惠特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及成就。

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在欧美各大国的发展概况;德国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拜伦的生平和创作;雨果的生平和创作。

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雨果诗歌、小说的成就。

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

使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讲义)

浪漫主义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很快波及美洲和其他地区的文学思潮。它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崩溃、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和与文学产生同步的古已有之的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内在的联系。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

1.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2.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3.18世纪启蒙文学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上的直接先导。“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Romance)。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黑格尔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哈兹里特),“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

2.着力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3.重视中世纪民间创作和民间文学。

4.追求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浪漫主义文学首先在德国产生,然后影响到英、法和欧美其他国家。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浪漫派(即耶拿派)。代表人物有奥·施莱格尔(1767——1845)、弗·施莱格尔(1772——1829)、诺瓦利斯(1772——1801)和蒂克(1773——1853)。

《雅典娜神殿》《夜的颂歌》(1800)。

2.中期浪漫派(即海德堡派):阿尔尼姆(1781——1838)和布伦塔诺(1778——1842)。《男童的神奇号角》;

雅科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68——1859):《儿童与家庭童话集》3.后期浪漫派:代表人物是:《谢拉皮翁兄弟》

霍夫曼(1776——1822):《谢拉皮翁兄弟》

和沙米索(1781——1838):《彼得·施莱米尔的奇妙故事》

1833年,海涅(见第二章概述)发表《论浪漫派》,宣告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统治地位的结束。

(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可分两代。

第一代的代表是“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1770——1850):《丁登寺》《抒情歌谣集》(1798)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作。1800年,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序言》阐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张:“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加以叙述或描写”;“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在“没有外界直接的刺激他也能比别人更敏捷地思考和感受,并且比别人更有能力把内心产生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时,能给它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平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这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柯尔律治(1772——1834):《古舟子咏》

骚塞(1774——1843):《书斋咏怀》

第二代的代表是拜伦(见第二节)

雪莱(1792——182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麦布女王》(1813)、《伊斯兰起义》(1818),《西风颂》、《致云雀》和《云》。

约翰·济慈(1795——1821):《安狄米恩》(1818),《夜莺颂》、《希腊古瓮颂》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清教徒》(1816)、《罗伯·罗伊》(1818)和《艾凡赫》(1820),代表作《艾凡赫》

简·奥斯汀(1775-1817)爱情婚姻家庭题材《傲慢与偏见》《爱玛》

(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于1820年左右,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夏多布里昂(1768——1848):代表作《基督教的真谛》(1802),其中的《阿达拉》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勒内》塑造了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

斯达尔夫人(1766——1817)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

《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0);书信体小说《黛尔菲娜》(1802)

拉马丁(1790——1869):《沉思集》(1820)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

19世纪30——40年代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的时期,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代表作家: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见第三节)。

缪塞(1810——1857):《世纪儿忏悔录》(1836)

大仲马(1802——1870)一生写了200余部小说,最有代表性的是《基督山伯爵》(1844——1845)和《三个火枪手》(1844)。

小仲马(1824—1895):《茶花女》

乔治·桑(1804——1876)的创作经过了妇女问题小说、社会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三个阶段。《康素埃罗》(1842——1843)是妇女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安吉堡的磨工》(1845)是社会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魔沼》(1846)是田园小说的代表作。

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贡献的作家和诗人还有欧仁·苏、戈蒂耶、贝朗瑞等。

(四)俄国浪漫主义文学

随着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和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主要有:

茹科夫斯基(1783——1852):“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就没有普希金”(别林斯基)。《俄国军营的歌手》(1812)、《海》(1822)、《斯维特兰娜》(1808——1812)、《柳德米拉》(1808)

雷列耶夫(1795——1826):《致宠臣》(1820)、《公民》(1824——1825)“牢狱使我感到了光荣而非羞耻,为了正义我才来到这个地方;这枷锁怎么能使我感到惭愧难过,为了祖国我才把它戴上。”

其他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诗人还有奥多耶夫斯基(1802——1839)、拉耶夫斯基(1795——1872)和丘赫尔别凯(1797——1846)等。

普希金(见下章概述)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莱蒙托夫(1814——1841):《童僧》(1839)和《恶魔》(1829——1841);《诗人之死》(1837);打扮作《当代英雄》(1840)毕巧林“多余人”形象。作家在第二版序言中说:这个形象“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的缺点构成的”。“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五)美国文学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掀起了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爱默生(1803——1882)在《论自然》(1836)中提出“精神法则存在于自然的中心;”“梦比试验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的奥秘。”《散文集》两卷是代表作。

1829,分前后两期。前期的代表作家:

华盛顿·欧文(1783——1859)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称号。代表作《见闻札记》(1820),《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是其中的杰作。

库柏(1789——1851)被誉为“美国的司各特”,他小说的题材多为印第安传说。代表作《皮袜子故事集》包括《拓荒者》(1823)、《最后一个莫希干人》(1826)、《大草原》(1827)、《探路者》(1840)和《杀鹿者》(1841)5 部长篇小说。

爱伦·坡(1809——1844):《乌鸦》(1845)《述异集》(1840)中。他自称自己小说的特点是“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害怕发展到恐怖,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异和神秘。”他的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恐怖小说,代表作是《红色死亡假面舞会》和《莉盖亚》;另一类是推理小说,代表作是《莫尔街凶杀案》。

霍桑(1804——1864)自己的小说称为“心理罗曼史”,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红字》(1851)。主要作品还有《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福谷传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等。

惠特曼(1819——1892):《草叶集》。主要内容有4个方面:1.歌颂大自然、健康男女的性爱、劳动以及新人;2.歌颂民主、自由;3.反对蓄奴制,同情黑人;4.南北战争。

波兰:密茨凯维奇(1798——1855)诗剧《先人祭》(1823——1832);代表作《塔杜施先生》。裴多菲(1823——1849):《农村的大锤》(1844);《亚诺什勇士》(1844,一译《勇敢的约翰》)“匈牙利的一部杰作”(鲁迅);《使徒》(1848)《自由与爱情》(1847)

第二节拜伦(1788——1824)

拜伦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造震撼了整个欧洲,被歌德称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之为“思想界的君主”;他的作品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的热血青年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被鲁迅称之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不克厥敌,战则不已”的诗派的领袖。

一、生平和创作

1.个性顽强,从小就有反抗的性格。对游泳、骑马和拳击都很精通。

2.和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的关系。

3.拜伦的思想特征:崇尚自由、反抗压迫。

4.拜伦创作风格:浓郁的抒情基调、强烈的主观性、主人公的非凡品质、感情的夸张、异国情调、驰骋的想象力等特征。

“东方叙事诗”:“拜伦式的英雄”

这是六首以东欧和西亚一带为背景的长诗的统称,包括《异教徒》(叙述土耳其人哈桑的女奴丽娜因为和一个异教徒恋爱被抛入海中,异教徒复仇杀死了哈桑的马。诗中的异教徒是一个强大有、有才干和感情,因受制于土耳其人而丝毫不能发挥他的力量,感到十分苦闷的形象。)、《阿比多斯的新娘》(写朱丽被父亲逼着嫁给她不喜欢的人,她向自己的哥哥诉苦;哥哥告诉她自己不是她的亲哥哥,而是她的表哥。他的生父被朱丽的父亲杀死,朱丽的父亲是海盗。他在向表妹求爱时恰好被朱丽的父亲闯见,他杀了少年,女儿悲愤自杀。这对青年也是叛逆者。)、《海盗》(写海盗康德拉离开妻子到土耳其船上侦察,被抓住,后被一个女奴救助得以逃脱。但回岛后

妻子已死。他后来失去了踪迹。康德拉天生有一颗富于柔情的心,但环境使他的心化为铁石而转向邪恶。)、《莱拉》(是《海盗》的续篇。康德拉化名莱拉,带着女扮男装的加尔勒回到西班牙,被统治者识破,遂和农民一道起义,结果因农民的无组织纪律而失败被杀。这里表现了拜伦对农民斗争的悲观看法。)、《围攻科林斯》(写土耳其人围攻科林斯时听说威尼斯总督的女儿美丽无双而转攻威尼斯,结果总督与城俱毁。这里诗人刻画了阿尔普——一个威尼斯叛徒的形象。这个反面人物与炸毁火药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总督米诺蒂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揭露了利己主义反社会的本质。)、《巴里西耶》。这六首长诗中都有一个富有叛逆精神,不惜与命运抗衡的主人公,都充满了浪漫情调,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甚至使原来擅长写这类叙事诗的司各特都自愧不如而改用散文写历史小说。人们主要根据哈罗尔德和“东方叙事诗”的主人公而构筑了所谓“拜伦式的英雄”。

《曼弗雷德》(1817)

曼弗雷德因犯不赎之罪(造成最爱的人的死亡),只求速死。他离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中,曾将自己卖给魔鬼换七个精灵为自己服务。他想取得“遗忘”而不得。后用精灵的力量到地狱,见到他的爱人,爱人告诉他第二天当死。果然第二天死神来招他,他不肖屈服于死神,傲然而死。曼弗雷德是一个极端傲慢、极端孤独的个人反叛者,他意志坚强,不畏任何危险,不受任何诱惑,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尊严,甚至临死也不承认自己失败,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和“拜伦式的英雄”。

《该隐》(1821)

仿照中古神秘剧的形式。《该隐》取材于《圣经》中该隐杀弟的故事,但重点放在对上帝的指责和嘲笑上,因而剧本出版后,引起了教会的强烈抗议。在剧中,该隐是一个叛逆者,但并不意气用事,他认为人既有了理性,就有权自始至终运用理性。因此当魔鬼要他在知识和爱之间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知识,亦即他要了解一切,包括死亡在内。这是一个远比《曼弗雷德》有意义的主题,诗也写得有魅力。

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09——1817)是拜伦两次游历欧洲的诗体记录,共四章,4700多行。长诗通过哈罗尔德游历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地的见闻,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和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生活,表明了诗人憎恨发动统治,反对侵略战争,赞扬、歌颂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思想。

第一章西班牙的见闻和对西班牙人民的赞扬。

第二章哈罗尔德对阿尔巴尼亚、希腊人民的赞扬与勉励。

第三章滑铁卢战场述怀。

第四章意大利的游历。

长诗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哈罗尔德,一个是抒情主人公,即拜伦。

长诗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在结构上,以哈罗尔德的游踪为线索串联全诗,以抒情主人公的思想脉络为主导统帅全诗。

第二,浓烈的主观抒情穿插于叙事之中。

第三,壮丽的自然风光描绘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广泛运用。

第四,长诗的语言丰富有力,生动、流畅、自然、口语化。

三、《唐璜》

诗体长篇小说《唐璜》(1818——1823)是拜伦6年苦心经营的结晶。由于诗人早逝,长诗只写完16章又14节,约计1万6千行。虽未最后完成,但已是令人惊叹的杰作了。雪莱读到第5章时说,真是“字字珠玑,永垂不朽它完全是崭新的,紧密地与他的时代联系着,闪耀着美丽的光辉”。歌德称《唐璜》是“绝顶天才之作”。普希金读完5章后惊叹“《唐璜》是个奇迹”!唐璜朱丽亚海蒂兰勃洛苏丹王后叶卡捷琳娜

长诗通过主人公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地的经历,广泛地反映了欧洲的社会现实,对欧洲各国的弊病予以辛辣的讽刺;同时,长诗谴责了侵略战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

金钱统治的罪恶,并集中的英国上层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反对暴政,热爱自由的理想。

首先,对各种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扯下了统治者的面纱,把他们政客、恶棍、淫妇、刽子手的嘴脸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其次,诗人谴责了侵略战争,歌颂了反侵略的民族英雄形象。

第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罪恶。

第四,对英国社会进行了有力地批判。

第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和为正义事业斗争的决心。

此外,诗人还揭示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造成的后果及其根源,宣扬了自己的爱情观点。唐璜不是拜伦式的英雄,他没有反抗,只是对社会较冷漠。严格地说,他是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虽算不得英雄,但也不是花花公子,只是一个有弱点的好人。

由唐璜的恋爱冒险联成一个画廊,诸如装模作样、虚伪透顶的唐钠·伊内兹;热烈真诚、温柔多情的朱丽亚;情欲炽烈、残忍任性的古尔佩霞兹;骄奢淫逸、野心勃勃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特别令人注目的是纯情少女海蒂的形象。海蒂是海盗头子的独生女儿,她的形象洋溢着绝无仅有的纯洁和诗意。她从小失去母亲,和做海盗的父亲兰勃洛生活在一起。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兰勃洛这个残忍的“捉人的渔夫”,只有在女儿身上才表现出一点人类之情。海蒂是大自然的产儿,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没受到“文明社会”空气的污染,她和唐璜牧歌式的爱情是最纯洁、最富有诗情画意的爱情,她的悲剧令人扼腕。

《唐璜》艺术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八行诗体。

第二,辛辣讽刺。

第三,插话的运用。

第四,题材风格的无穷变化。

第三节雨果(1802——1885)

雨果是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和主将。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戏剧家,还是画家、政治活动家和和平主义者。一生创作了26部诗集,20部小说,12部戏剧,3500多幅画(基本上是在流亡期间创作的,法兰西学士院称赞是“出于异人之手”,技巧出奇制胜)21部理论著作和2部政论。在法国作家中,他以诗人著称,排名总是第一位。高尔基说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一、生平与创作

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尚松。父亲是平民,在拿破仑手下当过将军,王政复辟后又宣誓效忠波旁王朝。母亲拥护波旁王朝。雨果受父母(尤其母亲)的影响,表现出保守的政治倾向。他写诗赞美波旁王朝和天主教,辱骂拿破仑,两次得到路易十八的年俸。在创作上,他以夏多布里昂为榜样,与维尼共办《文学保守者》周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这些作品大多模仿夏多布里昂和司各特,尚不成熟。

20年代,雨果迅速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思想上受当时政治思潮的影响,从保守主义转向自由主义。1826年与维尼、缪塞、大仲马、诺蒂埃等人成立第二文社,开始有意识地为摆脱古典主义而努力。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其中,提出了与古典主义针锋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原则,又称美丑对照原则。雨果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地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续纷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艺术通过对照,使美丑分明,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再追求匀称、规则,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义取而代之。雨果把人类分为原始、古代和近代三个时期,认为近代文学由于基督教的启示而体现了对照原则。他还批判了古典主义对古人的顶礼膜拜,认为“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

义而已”。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指出,真正的艺术家需具备两种素质:“一个是反映镜,就是观察;另一个是储存器,这便是热情”。

《欧那尼》是雨果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也是雨果对照原则在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次实践。这部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束缚要自由的倾向。作品一反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场景不断变换,大量采用传奇剧手法,戏剧效果强烈。它的演出,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两种文学力量的一次“决战”。演出时,一大群浪漫主义青年,身着奇装异服,向正统的古典主义挑战。“《欧那尼》事件”标志着浪漫主义对雄霸法国近200年的古典主义的胜利。

30年代至1848年大革命,雨果拥护七月王朝,与这个金融家集团关系密切,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授予“法兰西世卿”称号。创作上,除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外,还写了一些抒情诗和剧本,如《秋叶集》(1831)、《黄昏之歌》(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

1848年大革命,雨果迅速地转到共和主义立场上来,同情被镇压的起义者。起初,支持小拿破仑,后又反对这个称帝摘专制的野心家,于1851年发动对政变的反政变。失败后,雨果流亡国外19年。流亡期间,他相继写了《一个罪行的始末》(1852)、《静观集》(1856)、《历代传说集》(1859)、《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作品。

雨果于1885年5月22B逝世于巴黎。国哀安葬,并列伟人祠。

二、思想与艺术

雨果的一生,是人道主义的一生。他同情大革命;但又认为,革命只是手段,人道才是目的,在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创作,诗歌和小说的成就最高。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雨果的诗歌,大部分写社会政治,抨击暴政,关怀祖国;一部分诗歌“感叹人生、议论哲理、抒写爱情、描绘大自然景色,记述家庭悲喜”。他喜欢用“色彩瑰丽的意境和奇特巧妙的想象”,“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用连续的诗行来丰富一个意象,抒发一种情绪,以造成色彩续纷的场面,反复咏吟的旋律和感情奔放的气势”,且词汇丰富。

雨果小说的特点:①多写超凡的事件、超凡的人物和超凡的环境,充满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②多用全面的对比手法,从主题、人物到场景气氛,无不通过相互对照而互相辉映,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③大段的、独到的抒情或哲理性的议论,增大了小说的深度。

三、《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通过副主教克洛德的信仰与人性的冲突以及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无辜和悲剧,写出了中世纪的黑暗,表达了强烈的善恶对比,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反封建意义。小说采用的是基于圆心结构而全面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圆心,书中一切人都与她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见简图),此其一;其二,这些有联系的人物都是用对照手法写的。如在对待女主人公的态度上,同样是爱,但表现不一:法比只是想玩弄和占有;克洛德也只是想满足情欲,一旦情欲得不到满足,便“谁也别想得到”,置她于死地而后快;伽西莫多深爱着吉卜赛女郎,可只是暗暗地保护她,以她的幸福为幸福。不同的爱的方式,表现出达官贵人和劳动人民的不同心灵世界和道德境界。再如正面主人公的对照(外形上,奇丑无比的伽西莫多与绝美的爱斯梅拉达),反面主人公之间的对比(虚伪的克洛德与无耻的法比),主人公本身的对照(伽西莫多的外表与内心)、主题与场景的对照:一边是慈悲为怀的圣母院,一边是绞死无辜的绞刑架。克洛德

法院甘果瓦

居梯尔爱斯梅拉达法比

国王伽西莫多乞丐王国

克洛德是宗教信仰的牺牲品。他本性并不坏,刻苦做学问,献身宗教事业,抚养弃儿。问题在于宗教的禁欲要求与他作为肉体人的实际本性相冲突。在这种冲突中,自然本性冲破了一切人为的压抑,以非理性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毁灭了他,使他失去了理智,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副主教变成了一个疯狂的追逐者,一旦追逐不成,便软硬兼施,心狠手毒,置对方于死地,成为一个可伯的魔鬼。

爱斯梅拉达是中世纪的一颗明珠。她是和谐的化身。信仰与人生的和谐,灵与肉的和谐,无不显示出她是美的体现者。

小说运用了巧合、夸张和神秘怪诞的手法以造成离奇强烈的艺术效果。伽西莫多独劫法场,老鼠洞母女相逢,停尸场尸骨结婚,神秘的字母和刻字,都对读者有特别的吸引力。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流行的时间虽然不长,总共不过五、六十年,但是它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首先,由于浪漫主义文学一开始可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因此它开创了欧美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传统,把文学创作引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至此以后,西方文学不再以模仿“经典”为已任,而更注重理想与创新;不再以“理性”为鹄的,而更注重个人感情的流露;不再强调艺术形式的均衡适度,而更重视艺术效果的体现。换言之,浪漫主义的“反传统”精神不仅是现代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主要精神原则,甚至已成了一种“新传统”。

其次,由于浪漫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表现,因此这种文学很容易越出欧美文化区域而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影响。譬如,中国和日本之所以会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靠传统文学而迎来“新文学”或者“现代文学”,除了其他种种原因,在理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

第四节普希金(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和“俄国诗歌的太阳”。

1816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

1819年成为与12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的成员。《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

《短剑》(1821)、《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3)《茨冈》(1824)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致西伯利亚囚徒》(1827)

《石客》、《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和《瘟疫流行日的宴会》4部小悲剧以及《别尔金小说集》(含《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和《村姑小姐》5个短篇),其中《驿站长》开俄罗斯文学“小人物”传统的先河。

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和《杜布罗夫斯基》(1835)、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

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1837年2月8日与法国流亡贵族丹特斯决斗致死。

二、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别林斯基:“聪明的废物”。

塔吉雅娜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是“俄罗斯的灵魂”。

“奥涅金诗节”。

第六章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详案)

第一节概述

严格说来,用“浪漫主义”来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坛的诸多文学现象是不确切的。它不仅不是一个全欧性的统一的有组织的文学运动,而且就是各国在使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时,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并有一种共同的创作倾向,因此,人们一般还是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这个时期的文学现象。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自古有之;作为文学思潮,则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特定时代。

在西方近代文学史上,一种思潮总与一种体裁密切相关。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是戏剧;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则是诗歌。这是因为,体裁与思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古典主义的要旨是表现理性原则。理性与节制、适度、条理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结构严谨的表现形式,而戏剧就是一种最讲究结构的文学体裁。同样,浪漫主义的要旨是表现个人的感情。感情与奔放、激越、节奏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而诗歌就是一种最灵活和最抒情的文学体裁。

当然,古典主义时期也有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时期也有浪漫主义戏剧,但都不是主要体裁。这说明,文学体裁并不是一种中性的形式,而是本身就具有倾向性的。戏剧之于古典主义,诗歌之于浪漫主义,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换句话也就是说,古典主义使戏剧独处一尊,浪漫主义使诗歌鹤立鸡群。而就西方近代文学史而言,戏剧也就是在古典主义时期最为发达,诗歌也就是在浪漫主义时期最为繁荣,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复兴的迹象。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十八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很快就成为取代古典主义的主要思潮。它最初虽然出现在德国,但但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并不大,只有当浪漫主义思潮传入英国和法国后,才成为一场全欧性的文学运动。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主观作用浪漫主义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平衡之后,极需建立一种新的形式的统一。这种新的统一性归聚于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和心灵活动,这种强烈的精神作用可以包容外在于个人的一切。黑格尔说:“浪漫艺术的精神,掩盖了物质,自我意识甚强,把物质包涵起来。”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弗·施莱格尔说:“浪漫主卑是一种永远变化中的包罗一切的文艺……它的第一条法则,是诗人的为所欲为、不能忍受任何约束的法则。”弗·施莱格尔的小说《路琴德》就是一种形式的大融合,书信、对话、抒情诗、编年纪事、短篇小故事等都汇集在这部小说的形式之中。

2.建立有机统一的自然观文艺复兴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外界的认识愈益建立在一种分析的认识上。牛顿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分离了人和自然的诗意的统一。德国和英国的浪漫派欲重建一种有机的自然,这种企图一方面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中,另一方面在德国浪漫派的反科学主义思想中表现出来。作家诺瓦利斯说:“科学把宇宙的无限的创造的音乐,化为一个庞大单调的捶打之声……。”

这种有机自然观还受到了卢梭的“返回自然”口号的影响。卢梭认为人应重新回到原韧的状态,找回人和自然本来的统一性。有机自然观包含的这种返朴归真现象,在英国湖畔派诗人华滋华斯的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事实上,这种有机自然观并不只包涵返回过去,它同时具有一种建设性的含义,要求这种有机统一应体现在一种新的艺术创造的完美形式之中。

3.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想象作为一种创作机制早就存在,但真正作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段,并把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从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尤其突出地体现在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瑞治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柯勒瑞治认为想象力分为两等:第一等是一般人类都有的一种能力;第二等想象力除了和第一等相同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溶化、扩散、分解以及再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想象力具有一种超凡的力量,它联接了现实和幻境之间的断裂,真正的诗人所具有的想象力就是这种创造力。雪莱也持相同的观点,他在《为诗辩护》中说,诗歌是

“想象力的表现。”济慈也说过:“想象力获取的美必然是真,无论真在以前或以后是否存在过。”

4.怀旧与感伤主义浪漫主义还提出“返回中世纪”的口号。“返回中世纪”除了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表现出对中世纪民间文学的重视,并且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寻找对民族文学的自信心之外,它包含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有一些浪漫派作家所持的保守和温和的政治态度。法国大革命引起的一场政治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雅各宾派的过激暴力行为和拿破仑的专权和扩张,确确实实惊呆了一些浪漫派作家。他们渴求一种和谐的生存环境,渴望中世纪宗法制下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生活。所以,浪漫派作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绪,行吟在断垣残壁的大自然中,缅怀昔日的宁静与和谐。

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主情的文学,在创作中从不抑制个人情感的表达,有的作家甚至把心灵强烈活动表现为一种激情的勃发。华滋华斯说:“诗歌是强烈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但值得注意的是浪漫主义强调情感的抒发,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放任和泛滥。这种情感因素最终体现在艺术的形式之中。

5.注重艺术效果如果说古典主义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均衡适度以及形式的单纯的话,那么,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中注重效果的体现。这种效果表现为:A、异国情调。在浪漫主义作品中往往出现异国生活,表现异国风光和多采的风俗。B、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这是浪漫主义作家制造强烈的艺术效果惯用的手法。法国作家雨果还专门提出创作中的“对比原则”,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创作范例。C、人物形象的超凡性。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具有超出普通人的秉赋,表现出一种超凡的力量,常常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1\德国浪漫主义诗歌

在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诺瓦利斯。他也许还是欧洲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死于1801年,终年仅二十八岁。他的重要诗集《夜之颂歌》是典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品,通过对黑夜的诗化而抒发诗人对生与死的神秘感:在黑夜里,一切都变得和谐而宁静;因此,黑夜就象征着无限,而无限就是死亡,象黑夜一样神秘的、可怕的而又诱人的死亡。

除了诺瓦利斯,这一时期德国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浪漫派作家,如蒂克、克莱斯特和霍夫曼等,但最有影响的是年轻时代的歌德和席勒。虽然这两位德国文豪后来离开了浪漫主义运动,但他们却是德国早期浪漫运动即“狂飚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席勒都写有不少诗作,主要是抒情诗。不过,德国最大的浪漫派诗人却是海涅。海涅早期诗作如《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和《北海集》等,都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他最重要的抒情诗集是1827年出版的《诗歌集》,其中不少诗作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感情纯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后人将它们谱上乐曲在德国广泛流传,被视为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2\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运动,开始于“湖畔派”诗人的创作。“湖畔派”主要由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三位诗人组成,因他们曾长期住在英国北部的湖区而得名。

1789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写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出版,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在这部诗集里,最能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新诗风(即浪漫主义诗风)的是华兹华斯的抒情长诗《丁登寺》和柯尔律治的叙事诗《古舟子咏》。华兹华斯的抒情诗着力抒发对大自然的留恋之情,柯尔律治的叙事诗则以奇特的想象力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而自然、想象、超自然,这类东西恰恰是古典主义诗歌所不屑的,因为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理性与秩序。

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开了新诗风之后,英国诗坛继而便出现了一大批新诗人,其中享有世界声誉的是拜伦、雪莱和济慈。

拜伦(讽刺诗人)天生跛足,但又生性骄傲自尊,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充分表现出了他谴世独立和愤世骇俗的性格。他的成名作是组诗《东方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系列孤傲的社会叛逆者形象,即有名的“拜伦式英雄”。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诗中主人公忧郁的厌世情绪和狂放不羁

的生活态度、对人生和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由的热烈追求。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唐·璜》。在作品中,拜伦将传说中的西班牙花花公子唐·璜写成一个骄傲、英俊、大胆而又常常听天由命的人,通过他的经历谱写了一曲充满愤怒、蔑视、威胁和呼吁的慷慨悲歌。除了叙事诗,拜伦还写有大量的抒情诗,其风格和他的叙事诗一样,既痛苦又孤傲,既阴郁又强烈,可说是诗人个性的自我写照。

雪莱(预言诗人)是一位理想主义诗人,有“天才的预言家”之称。在他最早的一部长诗《麦布女王》里,就已体现了诗人的“预言”特色:麦布女王撩开“时间”的帷幕,看见“未来的世界不再是地狱,而是爱情、自由、健康”。他的另一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也体现出这一特色,虽然长诗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诗人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预言道:“未来的欢腾将来自于我们的死亡。”在他的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里,这种“预言性”和艺术表现得到了成功的结合。在诗剧里,雪莱改变了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最终与主神宙斯妥协的结尾,而是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不屈抗争精神的英雄形象,预言人类最终会通过道德力量而得到拯救,他高唱道:“再也暴力、没有暴君……,人们彼此间,象精灵一样地自由……”也许,较之于叙事诗,雪莱的抒情诗更为出色。譬如,他的《致云雀》和《西风颂》早已成为西方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不知激励过多少人的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出自《西风颂》。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new birth;

And,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as from an unextunyishe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约翰·济慈(抒情诗人)则是浪漫主义诗坛的奇才,他终年未满二十六岁,却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短短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病魔缠身和死亡威胁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作既是痛苦的呻吟又是甜美的歌唱,也就是将生活的感受和美的理想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他的重要的长诗有《安狄米恩》、《拉美亚》和《海璧朗》等,而他享誉世界的作品则是颂诗《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尤其是后者,可说是浪漫主义抒情诗中的绝唱。

3\ 法国浪漫主义诗歌

继英国之后,法国也开始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诗人拉马丁的代表作《沉思集》歌颂爱情和死亡,赞美大自然和上帝,具有忧郁、悲观和神秘色彩。他的诗歌着重抒发内心感受,诗风朦胧、飘逸,开了法国浪漫派诗歌的新风。不过,法国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维克多·雨果和缪塞。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和小说家。作为诗人,雨果写有大量的抒情诗,其诗集有《短歌和民谣》、《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集》等。其中《秋叶集》和《黄昏之歌》候偏重于政治抒情,《心声集》和《光与影集》则偏重于抒发个人感情,描写家庭生活之温馨与自然景色之优美。

缪塞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集》,充满异国和热烈的激情。他的长诗《罗拉》标志着他在思想和风格上的转折,反映了复辟时期年轻一代的痛苦和绝望情绪。他的抒情诗《夜歌》抒写他与女作家乔治·桑感情破裂后的复杂、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感到的绝望和迷惘,感情细腻,诗句流畅而富于音乐感,被人认为是法国浪漫派抒情诗杰作。

4\ 俄国浪漫主义诗歌

同一时期,俄国也开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而作为俄国民族文学先驱的普希金,最初就是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出现的。普希金的浪漫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抒情诗创作中。继普希金之后最重要的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莱蒙托夫。他的诗作具有拜伦式的风格,情绪痛苦而孤傲,在强烈的反叛精神中表现舂绝望之情。

5\ 美国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思潮不仅是全欧性的,它还跨过大西洋传播到美国。在十九世纪初,美国重要的浪漫派诗人是爱伦·坡。爱伦·坡的诗注重形式美,尤其追求诗的“音律”,基调低婉、忧郁。同时,爱伦·坡还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影响主要在二十世纪,被认为是“现代派”的远祖之一。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响彻着惠特曼的歌声。惠特曼是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草叶集》则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草叶集》几乎收入了惠特曼一生所创作的全部诗歌,共三百多首,而贯穿全集的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自由民主思想以及对“自我”的歌颂。“草叶”即象征生机勃勃的、年轻的美国。

惠特曼《草叶集》

1. 生平

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自由、民主最杰出的歌手。

惠特曼生于纽约长岛一木工之家。后因生活拮据,全家迁居纽约附近的布鲁克林。其家族信奉公谊会(o教派,崇尚自由。受

①公谊会也称贵格会,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教派,17世纪中叶兴起英格兰,并传至美洲殖民地。家庭影响.惠特曼自幼形成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由思想。他只读了5年小学,11岁即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勤杂工、排字工、报纸编辑、乡村教师。

从1840年始,惠特曼加入民主党,参加竞选活动,编辑地方民主党报纸,投身于时代变革,写了大量文章,内容涉及教育、宗教、音乐、戏剧、社会风习、女权运动、畜奴制以及海外贸易等方面,主要宣传自由平等,倡导改革,促进民族、民主新文化的建设。在赞美民族平等的同时,他也鼓吹将民主制的优越性施惠于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他反对畜奴制和拥护自由土地运动的立场,导致与民主党的冲突和决裂,1848年他加入自由土地派。但因自由土地派领袖妥协.他不久又宣告退出。

1849年以后,惠特曼往来于布鲁克林与纽约之间,重操木匠旧业,从事诗歌创作。从1855年到1860年,他先后出版了《草叶集》1-3版。

1861-1864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诗人马上投入了消灭畜奴制的战争。他以各种方式照顾伤员达10万名,并写出《桴鼓集》和《林肯总统纪念集》,为这场伟大的战争建立了不朽的诗的纪念碑。

从1868年起,惠特曼的创作生涯进入后期,写出了《哥仑布的祈祷》、《红杉树之歌》、《神圣的死亡之低语》和《别离之歌》等诗作,以一种庄严旷达、安详无虑的心境歌颂死之必至和生之不朽。1873年,惠特曼因中风半身不遂。晚年,诗人在贫病交加、郁郁不得志中度过。

2.《草叶集》

《草叶集》是惠特曼的一部诗歌总集,1892年出第九版(即"临终版"),1898年出版时收入遗作《老年的回声》,共401首抒情诗。

《草叶集》是记录诗人从生到死的完整生命史。《铭言集》标示诗集的主旨、纲领,《自我之歌》体现其总的精神,《亚当的子孙》和《芦笛集》分别象征爱情和友谊,显示生命的发展、联系和巩固,《候鸟集》、《海流集》、《路边集》则表现青壮年时代充沛旺盛的气象.《桴鼓集》、《林肯总统纪念集》纪录生命旅程中一个重大历史阶段,然后《秋之溪水》、《神圣的死的低语》和《从正午到星光之夜》抒写从中年到老年渐趋宁静清明的风貌,最后以《别离之歌》告辞人生。1882年的新作编成《七十生涯》和《别了,我的幻想》,作为附录。至于《老年的回声》,则是后人遵作者命意,列为附录三。

《草叶集》是一部"博大宽广、包罗万象"、磅礴而现代的个人宇宙史诗。它提出了一种关

于人的整体宇宙的信仰观,塑造了一个具有原始生命活力和崇高精神境界、既伟大又平凡的"人"的形象。它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开创了一个世界性的自由诗体的新时代。

诗集题名《草叶集》是有其丰富的寓意的。草叶是世界最平凡、最微贱而又到处生长、绵绵不绝、组成大自然壮观景象的生物,它按照大自然"诞生--死亡----再生"的法则而生生不息、循环不已,因而它是一种遍驻所在而又超越时空的永恒生命力的象征。它也象征着诗人所设想的充盈着平凡的高贵、自由的伟大的自然道德观和创造力的完整性意识,象征着美国人民大众自由、民主的品格和民主美利坚的蓬勃向上。同时,它散漫无拘的特征又暗示着诗人自由诗体的形式和风格。《草叶集》中"不朽的草",不仅生长在大自然中,而且"生长在青年的胸上"和"老年母亲的白头上";它不仅是"植物所生的婴孩",而且是"神的手帕",是许许多多"说着话的舌头","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是"由代表希望的碧绿的物质所组成的"诗人的"意向的旗帜"。因此可以说它是《草叶集》所要表达的物质的、历史的、精神的一切一切的总象征,既具有形而下的物质性、具体性,又具有形而上的神性、普遍性,是统贯全书的灵魂和主导意象。

《草叶集》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主要有如下三点。

A.《草叶集》是"理想之人"的宏伟颂歌。惠特曼生活在美国文化的形成期。为了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均衡发展,诗人高瞻远瞩地看到,只有促进美国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民族精神的健康成长,这一历史任务才能完成。于是他以空前的自信,将自己视为"人民的导师"和"民族的精神领袖",大胆地以自己的整个身心为基本原型,从个体本体论和生命有机论出发,在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的基础上,汲取以往人道主义、泛神论、生命轮回学说的有益成分,结合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子凡质朴而又崇高博大的"人"的理想形象。这个理想之人就是贯穿全书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自我。这个形象,既是诗人自我的直接显现,又是时代精神的提炼升华,既是人类品质的汇聚浓缩,又是关于"人"的理想直观,是一个"完美的宇宙"。

这个理想的"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魅力,体现着灵与肉、善与恶、生与死、自我与社会、个体与宇宙的高度和谐统一,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整体。在这个人物身上,既有着自由洒脱的精神欢愉,又有着强壮健美的肉体幸福。在《自我之歌》、《亚当的子孙》、《芦笛集》中,诗人大胆而自豪地抒写了他对自身和人类生命肢体的精巧结构和完美功能的赞美之情。在他的眼中,人的躯体的每一部位都是圣洁的,人就是"神圣的图表"。因此诗人放肆不忌地展示了他与异性之间爱的冲动、搏斗和美妙,展示了他与同性之间粗犷、亲昵、坚定的伙伴之爱。因为诗人认为两性之爱是人的一切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基础,而伙伴之爱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民主制度和人类之爱的基石(《为了你,啊,民主》)。把性和生命冲动视为宇宙的原动力,把性爱和生命之爱当作人类理性之爱的源泉、"粘合力",当作"造化的一根龙骨",并以超尘脱俗的审美眼光来看待这一切,这是这个新人形象的鲜明特征之一,表现了对道德理性偏执文化的大胆反拨。

这个形象还是一个善恶矛盾的统一体,具有"圣父(正义)、圣子(仁爱)、圣灵(生命)、撤旦(邪恶)"四种永恒的品质(《歌唱那神异的正方形》)。因为善恶都是人的必然需要,"邪恶推动我,改邪归正推动我,……我不单是善的诗人,我也并不拒绝作一个恶的诗人","不论是善是恶,我将随意之所及,毫不顾忌,以一种原始活力述说自然"(见《从巴门诺克开始》、《自我之歌》)。诗人在诗中毫不隐讳地表现了自己粗野放纵、淫邪卑下的一面,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的完整性和人超越善恶的能动力量。正如诗人在《草叶集·序》(1876年版)中所说的那样,美国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上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动乱和罪恶,是因为它有着与之并存的转化动乱的"平静"和"高尚"的品质。这是一种辩证而开放的善恶观,体现出对人及其历史发展的乐观精神。

在生死问题上,诗人有着豁达而深邃的看法。他站在宇宙无穷发展的最高阶梯之上,认识到自己是以往一切"死亡的遗赠",又是未来无数生的开端,既经历着个体自我从混沌到有序、从成长到衰亡的完整过程,又旅行在无边宇宙巨大生死的演化历程之中。人生、大地、宇宙只是一条敞开的大道,而"我走着一次永恒的旅行",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这一个生到另一个生,轮回不已地走着。"即使真只有死,它只是引导生前进……一切都向前和向外发展,没有什么东西会消灭,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而是更幸运"。所以诗人既赞美生之无尽的快乐,

诸如:健康的快乐,劳动的快乐,开拓进取的快乐,发明创造的快乐,战斗的快乐,又礼赞死之辽远的宁静、威严、崇高、深邃。这是一个彻底摆脱生死困惑、英气勃勃而又坦然乐观的人。

最后,这个自我还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宇宙、具体与普遍相融合的统一体。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瓦尔特·惠特曼,一个宇宙,曼哈顿的儿子,粗暴、肥壮、多欲,吃着,喝着,生殖着,不是一个感伤主义者,不高高站在男人和女人的上面,或远离他们,不谦恭也不放肆"。其次他还是一个"普遍的人":是"一个最朴拙的人的学生,一个最智慧的人的导师,一个才开始的生手,然而有无数年代的经验。我是属于各种肤色和各种阶级的人,我是属于各种地位和各种宗教的人,我是一个农夫、机械师、艺术家、绅士和水手、贵格派教徒,一个囚徒、梦想家、无赖、律师、医生和牧师"。他既是一个普通人,又是一个造物主,既承受着以往的一切文化,又塑造着无数的民族和灵魂,既能自由地出入于人们的身心内外,又能徜徉于自然万象的表里。他躯体麇集着无数人的身影,又涌动着大地的高山湖海,既在时空之中,"只安于自己的本分",又在时空之外,"不可驯服","数量无限、包罗万象"。总之,这是一个站在宇宙演化、生命进化、文明进步三大阶梯顶峰上的巨大形象,体现了人的具体、完整和自由。正如作者所说.《草叶集》是一首"适合于人类灵魂的具有宏伟无边的宇宙原动力特征的诗歌",它对人及其理想的讴歌达到了赞美备至的地步。

B.《草叶集》是自由、民主的訇然鼙鼓。惠特曼认为:民族的伟大,如果不与民族精神、尤其是公民精神的伟大相一致,那就不过是一句空话。公民精神的伟大,主要体现在公民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高度自觉;民族精神的伟大,则体现在为个体的自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社会制度。两者合在一起,即公民的高度自由与社会的充分民主。"对于美国的未来,最重要的是使充分的个人发展同个人对国家民族、对'至高无上的全体'的义务之间相互矛盾的需要统一起来"(《民主展望》)。

在《斧头之歌》中,诗人对这一理想做了生动描述。他说,我们之所以要高举着开拓的巨斧不停地创造,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建成一座"伟大的城池",在那里不仅繁荣富足,而且"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的主人",人民是主人,"是头脑和理想"."总统、市长、州长,只是有报酬的雇用人",而不是统治者。妇女和男人一样完美并拥有同样的"席位","孩子们被教育着自己管理自己,并自己依靠自己",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美国不仅要首先用这种平等的伙伴之爰连成一个伟大的联邦,使各大城市如手臂一般"搂抱着肩膀",而且要藉此实现国际和人类之爱,实现全人类的民主与进步(《为你,啊,民主哟¨,《一切玄学的基础》)。诗人宣称,自由是"人类最神圣的法则",民主则是他"信仰的旗帜",他自己既是男人的诗人,又是全体的诗人,既是普通劳动者的歌手,又是"誓为全世界无畏的叛逆者进行歌唱的诗人"。

在《桴鼓集》中诗人倾全力讴歌了南北战争,号召人民放弃一切,投入火与血的搏斗。诗人自己也投身其中,与那些成千上万的英雄们一起高举着自由民主的旗帜出生入死。在《林肯总统纪念集》中,又以极其沉痛哀婉的挽歌哀悼了包括领袖林肯在内的无数烈士,其中《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是世界挽诗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诗人还把美国的自由、民主事业与人类的自由、民主事业联系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在《欧罗巴》、《给一个遭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啊,法兰西之星》等诗中,诗人赞美1848年的欧洲革命是欧洲的自由巨人"闪电般跳了出来"、"双脚践踏骨灰和褴褛"、"双手紧紧扼住帝王的喉咙"的一次伟大行动,称赞187]年的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是给人类预示自由的一次新星闪现,并安慰那些自由的兄弟姐妹----伟大的失败者们--要坚持到底。虽然这两次革命都被躲在黑暗一般的紫袍中的专制暴君所绞杀,但自由是不会被消灭的。"如果自由会被消灭,它决不会第一个被消灭,也不会是第二、第三个,它将等待着一切都被消灭以后,它是最后被消灭的一个,只有在英雄和烈士已被人完全遗忘的时候,只有在一切男女的生命和灵魂已从世界上的某一角落被完全排除的时候,那时,自由或自由这个观念才会被从那一片土地上排出"。诗人对人类的民主、自由事业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这些诗可以说犹如震天鼙鼓,訇然而鸣,是世界政治抒情诗的典范,诗人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性的民主诗人"。

C. 《草叶集》是宇宙自然的雄浑交响。人与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包围环绕着这个崭

新巨人的便是无比壮丽辉煌的大自然。诗人说:"我的脚在大地上践踏,流露出一百种感情,我尽最大的努力也不能写出使它们满意的叙述。"诗人以驱驾万物的巨笔,写出了大海汪洋的浩淼无际与动荡不息,高山大川的庄严壮美,草原大地的辽阔无垠,日月星空的永恒变幻,以及遍布其上、充盈其中的丰富繁多的种类:草木沙石、花鸟百兽、风声月色、阳光水波……

不仅如此,诗人还认为,"人们希望诗人表现的,不只是这些不能说话的实物所固有的优美和庄严,一一他们希望他揭示出沟通现实与他们灵魂的道路"。在诗人笔下,自然不再是一种孤立形态中的美,而是与人的心灵息息相通,其一景一物都在向人暗示着什么,诉说着什么。

首先,自然是生命之源、人类之家、解放之路:人只要回到自然,就回到了生命的海洋,就会洗浴一新,生力充沛;回到自然,就会摆脱文明的局限与僵死,就会返朴归真,恢复真我;回到自然,人就踏上了一条无限延伸的宽敞大路,意味着永不停步的前进。

其次,自然又是人的信仰圣典和智慧宝库。在诗人眼里,自然就是神圣的法则:自由、创作、永新。诗人从一根嫩草就能确知生之永恒。从一片草叶,就能领悟万物一体、平等与共、相亲相爱的真理,而这正是民主的真正内涵,一只鸫鸟失偶的哀鸣就使诗人明白了一生注定无偶、无爱的悲剧命运,一片紫丁香,就使诗人想到年年忆起、代代滋生的美好哀思。

再次,自然又是诗人气质、人格的外现,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色彩:坚忍忙碌的蜘蛛,是诗人固守自我、心系万物、不倦劳作的传神写照;苍老的橡树,是诗人"粗鲁、刚直而健壮"的形象的再现。

总之,无论是出浴的朝阳,瀑布似的月光,掀天动地的狂潮,还是万千声籁的合唱,总显现着诗人朝气蓬勃的性格、狂放恣肆的气质、躁动不安的心灵和思接万象的丰富想象,给人以无比壮阔的审美感受。诗人以无愧于"自然诗人"、"宇宙歌手''的诗笔.写出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直至完全一体的过程,写出了诗人的品性和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写出了美国的地域特征和大自然的灵魂。

《草叶集》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诗歌语言模式。为了表现人的全部现实性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性,诗的形式也必须随意伸屈才行。于是诗人对诗歌的传统语言模式进行了大胆变革:一是彻底抛弃了旧的英语诗格律形式,独创了一种按内在节奏--"有机韵律"自然伸展的新诗体一一自由诗体;二是打破了过去追求线性有序的逻辑结构模式,让诗在情感的高低变化、思想的腾挪飞跃和语言手法风格的随意变换中自由组合。由此独创了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诗歌结构。这就使诗句得到了解放,可长可短,变化无穷,如同人和世界本身一样变化多端、杂乱无章而又完整一致。诗人在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同字并列起句式"手法,将描写、直观、思辩、象征出入意料而又非常自然地统一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诗的自由性、复杂性。整部《草叶集》没有完整的叙事方式,只有无数个不断重复而又相互交织、彼此推进的片断,但却写出了诗人从诞生、成长到经历同自然、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精神、宗教全面"对话"直至死亡永恒的整个过程。这是诗人独树一帜的创造,它本质地改变下世界诗歌的面貌,开辟了一个自由诗的新时代,其"个人宇宙史诗"的诗体对庞德的《诗章》、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聂鲁达的《诗歌总集》、艾利蒂斯的《理所当然》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草叶集》具有一种狂野炽烈、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诗人一生深受讲演、歌剧和海洋三大因素的影响,这在其诗歌的手法风格上都打下了深深的印痕。诗人早年曾梦想做一个"旅行讲演家",在《草叶集》中,诗人则扮演了一个在世界屋脊之上向世界宣谕"宇宙真理"和"人类福音"的导师角色,所以诗中到处充满了滔滔不绝的讲演式的排比、举例、提问和直指人心的哲理启发,这就造成了一种"天然雄辩"的风格。诗人一生喜欢音乐,尤其是歌剧。当诗人作为人和自然的歌手放声歌唱的时候,诗中就自然洋溢着歌剧的那种高亢、激奋、狂喜的音调。在《从那永远摇荡着的摇篮里》和《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两首诗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手法,以"渐强"--"极强"--"渐弱"的旋律形式,高低起伏、一咏三叹地处理了主题,因而产生了极强烈的感染力。诗人自小生活在海边,海的灵魂挟着雄风早已驻进诗人的心中,使诗人把一切都"海洋式"地加以处理,把生命和历史都比做一种永不止息的流动,一个没有终点的航程,追求"一首伟大的诗必须'不急也不停地'向前奔流"的那种沉稳运动的风格。《草叶集》中随处都是随意涌流的长句、汩汩不停的词语以及绵绵不绝的意象和联想.让人被一种

不可遏制的强大潮涌和汪洋恣肆的豪兴所席卷。此外,诗人还大量运用了迂回曲折的暗示手法,这也增强了回环萦绕的流动感。

《草叶集》也有勿庸置疑的缺憾,如内容上过分露骨的性描写,艺术上过分生硬的说教、冗长单调的句式、故弄玄虚的神秘等等。

一、《草叶集》的基本主题

惠特曼临终前出版的《草叶集》是他自己希望传世的理想版本。他将全书380多首诗歌当作一篇长诗,然后根据内容分组编排在《铭言集》《亚当的子孙》《芦苇集》《海流集》《俘鼓集》《林肯总统纪念集》《神圣死亡的低语》《从正午到星光之夜》和《离别之歌》等诗歌中。《草叶集》的编排顺序是跟诗歌主人公的出生、成长和老死这三个阶段基本一致的,是跟诗歌三大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自始至终歌唱了一个“中心人物”,一个“神圣的自我”,一个新世界的英雄形象及其一生的故事。这部洋洋万言的长诗的主题是:1.认真探究、论述和歌颂“自我”“个人”和“个人生活”;2.热烈赞扬民主和热爱独立与自由的美国人;3.勇敢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生、死、再生和永生的思想和态度。

1.认真探究、论述和歌颂自我和个人:

认真探究、论述和歌颂“自我”、“个人”和“个人生活”的诗篇数量最大,在《草叶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这一主题思想的诗歌有《自我之歌》《亚当的子孙》《芦苇集》和《大路之歌》等11首颂歌,还有《海流集》和《路边之歌》等。总的说来,这组诗歌描绘了一个新世界的英雄形象,一个“现代人”的楷模。惠特曼笔下的自我不再是旧世界那种凌驾他人之上的显贵,而是现代民主社会里那种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仁人志士。这个“自我”实际上并非具体指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美国人民,或整个人类世界。所以这个自我就更富有意义,更值得称颂,其英雄形象也就格外高大。对诗人来说,一个完整的自我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一个“自我”还可以与其他“自我”结合在一起,但又不同于其他“自我”,因为每个良我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惠特曼这个自我属于“神圣灵魂”,是一个代表全人类的“大我”。他跟“新世界人物’’或“神圣自我”一样,是贯穿《草叶集》全书的同一个现代人物。

《自我之歌》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及其周围人们和事物的深刻认识,阐明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对生、死、再生这一神秘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推论。它描述了全诗主人公的诞生及其身分特征,我现在三十七岁,身体非常健康,

我开始歌唱,希望永不停顿直到死亡。诗人诞生于37年以前。今天,当他独自散步“看到了一棵夏草的幼芽”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了一个“神圣自我”的存在;而且表示,只要一息尚存,便永远将这个“自我”歌颂下去。这里诗人将他个人的诞生和这个神圣自我的发现“相提并论”,说明他在对人生和人类世界认识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说明37岁以前的“故我”与今日的“新我”在本质上的不同,说明这个“神圣自我”实际上就是觉醒了的诗人自己。诗人只有假托这个神圣的自我,才能使个人的想象深入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去而领略人生丰富多彩的全部经验。

《亚当的子孙》和《芦苇集》是惠特曼《草叶集》一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组诗歌,它们为在《自我之歌》中诞生的神圣自我介绍了“情侣与伙伴”。这两组诗歌为惠特曼招致了许多指控,说他的诗歌粗鄙和猥亵。1865年,他便因此失掉了他在美国内政部的公务员职务。爱默生曾劝他再版时删除这部分诗歌,他的好友索罗说他这些诗歌听起来跟“野兽’’发出的声音一样。惠特曼自己却无动于衷。他一再申明这些诗歌“比黄金还宝贵”。在他关于性和爱情的诗歌中确实有一些肉体部位的袒露,但诗人绝不是那种故意迎合某些读者低级趣味的庸俗之辈,而是对当时传统善恶观念的蔑视和挑战,是要人们相信人的躯体与灵魂是同样重要的;是要公众承认男女之爱是神圣的,是人类传宗接代的根本;是要社会公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基本上是纯洁的,完美的。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是《亚当子孙》这组诗歌中最长的一首。它出版以来经过几番修改之后,已不再是个人色情语言的喷吐,而是诗人哲学思想的阐扬了。在这首诗里,惠特曼歌?颂了人的肉体、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同一性: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如果肉体不像灵魂那样充分发挥作用,又将怎样呢?

如果肉体不是灵魂,那灵魂又是什么呢?……

对男人或女人肉体的爱是无法形容的,肉体本身是无

法形容的,

男性肉体是完美的,女性肉体也是完美的。

在第五节中,诗人歌颂了女性肉体及其在人类繁殖长河中的伟大作用。在第六节中,他赞扬了男性肉体,肯定了它跟女性肉体一样在人类世界中的神圣地位。在贩卖奴隶的市场上,他目睹了“一个男人的肉体在拍卖”(第7节)和“一个女人的肉体在拍卖”(第8节)的残酷现实。人的肉体,不管是黑人的还是自人的,不管是奴隶的还是奴隶主的,都是无价之宝,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诗人把人体看作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源头,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日趋完美的希望,是人们渴求“来世永生’’的种子,而使全诗思想境界焕然一新:

这不只是一个男人,这是那些将来自己也要做父亲的

人们的父亲,……

你怎能知道在若干世纪以后有谁将从他子孙的子孙中诞生呢?

如果你能追溯到若干世纪以前,你会发现你是从谁哪里诞生的吗?

在《芦苇集》之后,是《大路之歌》《斧头之歌》和《转动着的大地之歌》等ll首颂歌。在这组诗歌中,那个“神圣自我”来到了人间,在向全人类表示祝贺:“华尔特·惠特曼,你看到了什么?……/我看见一个在太空中旋转的浑圆的奇观。”诗人看到的是一个“无忧无虑、一直在旋转前进”着的地球。在《大路之歌》中,那个神圣的自我,全书的主人公已经开始了个人的旅程:

我轻松愉快地将双脚迈上大路,

健康,自由,世界在我前方,

面前这漫长的黄土路将把我引向我选择的任何去处。就是这条“漫长的黄土路”把他引向了“横过布鲁克林渡口”。在这里,他把渡口附近的一切景物——云彩、太阳、人群、船只和流水等尽收眼底。

诗歌主人公在《候鸟集》《海流集》和《路边之歌》三组诗中,仍然在继续运动,正如这些标题所显示的一样,他时而在空中,时而在水里,时而在陆地上旅行。另外,诗歌的主要意象不再是空间,而已经改为“时间”了,他在无限的时间里前进,直到最后坐下来静静地观望着“世界上的一切忧患,一切压迫和羞耻……看着,听着,但沉默无言。”

2.热烈赞扬民主和美国人

惠特曼坚信民主政治。他认为天才存在于酷爱自由的普通民众之中。他认为邪恶之念并非根源于人之本性,而是产自社会的强暴和不公。他赞同爱默生“平凡则伟大,普通则神圣”的观点,热情歌颂平凡的民众和普通事物。对他说来,一片草叶跟星星在夜空中运转同样富有意义。他热爱美国及其山山水?水,他热爱美国人民及其发明创造,而且把美国这个国家看作是一个神圣的新世界。

惠特曼认为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他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必须从个人思想教育入手,努力将个人培养成民主主义者,博爱主义者。惠特曼这种社会和政治上的民主思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他精神民主的概念(人具有到达精神完美境界的一切可能和条件)是完全一致的。他对精神民主的坚强信念,通过人们间的友爱和亲善而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和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信念。使他永远具有乐观主义精神。

3.勇敢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再生或永生的思想和态度:

《暴风雨骄傲的音乐》《通往印度之路》《哥伦布的祈祷》《睡眠的人们》《想到时间》和《神圣死亡的低语》等这些诗歌构成了《草叶集》这部“史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诗歌主人公的必然结局——死亡,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和永生这一人生奥秘的基本观点。惠特曼承认死亡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具体事实,而且死亡是将人引向“永生”的必然过程。因此,死亡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毫不可怕:

最幼小的萌芽也显示出死亡实际上并不存在,

如果确曾有过,它只会导向新生,而不是等待最后将

它遏止,而且生一出现,它即停息。(《自我之歌》)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他认为“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死并无悲可言,它跟生一样是件“幸运”的事情。

二、《草叶集》的艺术创新

惠特曼是一个诗歌革新者,他与传统形式和题材自觉决裂。他认为诗歌应该任其自然发展。他不十分讲究修辞。在写作中他坚持思想第一,声韵第二;他的诗歌没有惯常的音步和韵脚,只是看起来和读起来像诗。他的《草叶集》第一次出版后,使读者大为困惑,也招惹了不少低毁。有人因为思想保守,固步自封,不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便武断地说《草叶集》既违背了创作规律,也违背了道德准则而有损于社会体统,

惠特曼生前所以遭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主要是他的思想及其创作内容和形式远远超越了他的同代人。当时公众习惯于艾德加·爱伦·坡的抒情诗歌,对他的新诗缺乏理解和认识,对他的《草叶集》歌颂自我、美国、爱、生、死、物质和精神等一时难以接受;对他的语言风格、自由诗体、目录诗、对旬法和意象运用等感到困惑迷离。但今天,惠特曼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已确立无疑了。时间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观点和文艺见解使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诗人,他的光辉业绩是永垂不朽的”

惠特曼的语言:

惠特曼的语言是激动人心的。他善于运用热情洋溢的语句,有力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非正统的新思想。他笔下的物质世界被描写得栖钥如生而充满活力。他对声音特别敏感,善于捕捉其不同特征。他的作品具有鸟鸣的直觉,具有音乐、特别是歌剧唱腔的韵律,洋溢着大海的气势和节奏。惠特曼认为世界是变化的,流动的,所以他反复运用动词的现在分词和动名词形式。

惠特曼选词认真,应用自由。他的语汇中有不少他偏爱的怪词,如以“Presidentiad”表示Presidency(总统),以“Pave”表示pavement(铺道)。在他的《草叶集》中他使用了古词语,如“Anon”(立刻)、“Nay”(否)、“Betwixt”(在两者之间)、“Methinks”(我想)、“Haply”(偶然地)、“List”(听)等。惠特曼还喜爱使用口语和怪语,如“SOIong”(再见)、“Well hung”(口若悬河);还有外来语、自造新词、科技和商业用语;另外,他还多用呼告和感叹语等。

惠特曼的诗体:

惠特曼用“自由诗体”写诗。自由诗体虽非他首创,但他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的大师。他把自己的诗歌比作海滨上不规则的波浪,诗句舒畅自如。他在写作的时候,避而不用诗节、音步、脚韵和诗句跨行等形式,而增加了诗歌的自然美。他的诗行多含有一个完整的短语或子句,一顺到底,有时则拖得很长很长。

惠特曼的诗歌不是以句子,而是以“诗行”为语意单元。所以在阅读他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目录诗”的时候,应该在每行的末尾停顿。他善于使用重复法,在语音和词语上阴里反使其诗歌具有“音步’’和“押韵”的效果,如《从永久摇荡着的摇篮里》一诗中的“照耀吧!照耀吧!照耀吧!”;“吹吧!吹吧!吹吧!”和“大声些!大声些!大声些!”当然,他也写下了几首押韵和分节的诗篇,如(为你哟,啊,民主)、《开拓者哟!啊,开拓者哟!》、《敲呀!敲呀!鼓啊!》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

惠特曼的对句法:

“对句法”就是数目不定的诗行(少则两行,多则七八行)相呈并列,各行句式大致相同——有同义的,有反义的,有堆积型的,有递增形的。在他的对旬结构中,经常还有词语的重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的重复出现,有句首、句中和句末等里复形式。这种“对句与重复”结合使用的典型例子是“I celebrate myself,and sing myself.”(我赞美我自己,而且歌颂我自己。)“Celebrate”(赞美)和“sing”(歌颂)意思几乎相同。惠特曼利用“头韵’’和“对等位置”把它们结合为一体。仕(自我之歌)第21节未有一组典型的同位对句结构:

微笑吧,啊,呼吸着清凉气息的妖烧的大地!

生有轻扬而安睡的树林的大地!

阴阳分明而使河水斑驳的大地!

罩有为我而显得更光明和清亮的灰色云雾的大地!

广漠无边而难以触摸的大地——开满了苹果花的大地!

微笑吧!为你爱人的到来。

在这一同位对句结构中使用了“首语重复法”,“大地”(Earth)连连出现在句首,被置于平行的命令句之间。它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歌的中心思想——他呼唤“大地”,感谢大地给了他爱情,他也以“爱”报答大地:“慷慨解囊的人,你给了我爱情——我也报你以爱情!/啊,难以言表的热烈的爱情。”另外,在《给我那光辉灿烂而默默无言的太阳》和《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等诗中都有一组类似的对句结构。

惠特曼的目录诗:

“目录诗”就是将一连串的事物(人名、地名、事物或思想)接近似方式逐个列举而用以表达同一主题的一组诗句,如《自我之歌》的第15节和33节都是比较典型的“目录诗”。这种过去多见于史诗而有如查点事物的技巧使诗歌幅面开阔而内容丰富具体,很像一种“名称魔术”——单从名称上让人联想到具体事物。因为被列举的事物无主次之分,所以它有力表达了诗人的“平等主义”。下面是从《自我之歌》第33节的目录诗中所选取的有限几行:那里母鲸带着她的幼鲸在游泳而且从不远离它,

那里汽船尾后喷出长索般的黑烟,

那里有如黑木片的鲨鱼翅划出水面,

那里有被烧毁一半的双桅帆船在无名的海上漂浮,

这里每一诗行都能独立构成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突然呈现在读者眼前,然后迅即消失。这种层出不穷的清晰而生动的一连串场景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包罗万象的复合效果——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事物的纷繁芜杂。目录诗的每一行内容必须高度概括而具有典型意义,以便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最少的细节突出最生动的场面或画面——鲸鱼及其幼鲸,航船及其浓长的黑烟,鲨鱼及其划水的鳍,烧毁的帆船在任意漂浮。

另外,目录诗还具体说明了诗人“以诗行而不是句子为语意单位”的写作特点:正如一行接一行,目录诗则一个意象连着另一个意象,诗行的“独立性”明显可见。当然,惠特曼诗行的这种独立性只有破除传统的音步和押韵等束缚,才有可能使诗歌读来如流水,如波涛而滚滚向前,或一泻千丈。

惠特曼的意象:

“意象”是语言的比喻用法。惠特曼的意象,如野草、大海、小鸟、花木和星辰等说明诗人想象丰富,感觉敏锐和迅速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惠特曼借助于这些意象表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态度。他能让历史复活,也能让未来提前到达。这些意象在《草叶集》中反复多次出现,而最后发展为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象征,

在惠特曼的诗作中占支配地位的意象是野草,或说是一个简单的“草叶”。草叶这个意象最早出现在1855年第一版《草叶集》中,被印在每一页书上,似乎是每一首诗的标题。诗人将这小小叶片看作是自然界的普通产物,将它比作他诗歌集的一页。惠特曼把草叶和树叶两个意象结合使用,一会儿“草叶”,一会儿“树叶”,但毫不改变其基本寓意。野草的生命力极强,一棵能单独生长,一堆或一片也能成群生长,凡是有土又有水的地方都生长着繁茂的野草。总之,野草是惠特曼民主思想的形象写照——个人与集体合睦相处,英雄与民众协调一致。

夏天的草叶是极为平常而简单的事物。但它是人生奥秘的象征,也是奇迹般宇宙的象征。所以诗人说“我相信一片草叶跟星体的运转完全一样。”野草含有“平凡”、“平等”和“普遍性”等多种意义,也可以说它的象征意义是无限的——它代表每一种东西,所有的东西,全部东西:我想它一定是我心中的一面旗子,……

或者我想它是上帝的一方手帕,……

或者我想这草自己便是一个孩子,是植物繁育的婴儿。……

现在它看起来又像坟墓上未曾修剪过的美丽的毛发。

你也许是从青年人胸怀里萌发出来的,

你也许是从老年人,或者从刚刚脱离母亲怀抱的孩子

身上萌发出来的,

而你就是这母亲的怀抱。野草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潜在于人们普通生活中的“神灵”的象征,也是“生、死和再生”这一生命循环的象征。

野草在《亚当的子孙》《大路之歌》《斧头之歌》和《路边之歌》等诗篇中也都接连出现过,其形状和颜色大致相同。只是到了《芦苇集》这组诗歌中,它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具体转变为葛蒲。葛蒲叶大而坚硬,它避开闹市而生长在僻静的池塘边。它是“友爱”或男性爱的象征。在《我胸中的香草》一诗中,它使人联想到各种精神的爱。诗中的叶子代表葛蒲,胸部的毛,坟墓上的草,诗集的书页和不断发展着的精神的爱。

惠特曼是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他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新诗运动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内容上,他的《草叶集》全面歌颂自我、美国、爱、生、死、物质和精神。在形式上,他作为一个象征主义者给欧洲文学以深远影响,而首先在欧洲被公认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他作为一个文体家是美国优秀传统的最高体现。他那新颖的风格和振奋人心的诗句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艾米莉·迪金森,哈特·克雷恩和马里安·穆尔等人的诗歌之中。艾伦·金斯伯格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惠特曼,但他从惠特曼身上找到了诗人的典范,继承了惠特曼运用富有感召力语言的传统。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鲁宾逊·杰弗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尤其是卡尔·桑德伯格都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他的诗歌精神。庞德认为他的诗歌与惠特曼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但他承认惠特曼是一个成功的诗人,而他自己则是惠特曼的《未来诗人》宣布到来的其中一个诗人。

美国诗人和文艺批评家兰德尔·杰瑞尔认为惠特曼荒诞不经,但对他的坦率、真诚和大无畏的精神推崇备至。他从(草叶集)中认识到诗人的高贵品质、广阔视野及其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英国诗人和小说家D.H.劳伦斯阐明了惠特曼诗歌的思想意义。他说,惠特曼是人类灵魂的伟大诗人——作为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他的诗歌不是不道德,而实际上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和再认识。

惠特曼歌颂的是普通民众;但长期以来,他的诗歌不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只有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推崇他。爱默生和索罗等很是赞佩他的《草叶集》;当然他们也不是毫无保留的,例如爱默生就曾批评过他的《亚当的子孙》。好在惠特曼并不悲观,他寄希望于“未来”,他相信未来的人民是会给予他公正评价的。他在《铭言集》中的《未来的诗人》中说:未来的诗人!未来的演说家、歌手和音乐家!

今天不是公正对待我和理解我的真实用心的时候,

但是你们,大陆上那些土生的、健壮的和比从前知名

的人们更伟大的新一代,

快觉醒吧!因为你们必须为我辩白!实践证明,惠特曼在未来的时代里找到了知音,受到了尊敬。今天的惠特曼真正走到他所喜爱的普通民众中来了——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小学生不会背诵《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歌颂林肯的诗篇。同时,他也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国。

6\浪漫主义小说

浪漫主义虽以诗歌为其最高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也有建树。譬如,小说创作。在这方面,英国小说家司各特和法国诗人兼小说家雨果的创作举世瞩目。司各特常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擅长于在艺术虚构的同时引入历史真实细节,情节曲折,富于传奇色彩,代表作有《清教徒》和《艾凡赫》等。雨果可说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多写超凡的事件、超凡的人物和超凡的环境,充满浪漫的神奇色彩,如《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悲惨世界》等,至今拥有众多读者。

一、司各特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汇总

长河小说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产生的,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的多卷本小说。优点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2.罗兰认为,生活就像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地流动,小说也应反映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地发展的状态。 3.这种“长河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的规模。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为完整。 愤怒的青年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文学派别。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任务类型:他们是出身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 2.代表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 迷惘的一代 1.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 2.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 3.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冰山原则 A.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B.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C.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D.代表作品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硬汉形象 1.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2.代表人物有《打不败的人》中的斗牛士曼努尔,《丧钟为谁而鸣》的乔丹,《老人与海》的老渔夫桑地亚哥。 解冻文学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拜伦式的英雄 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比较紧张。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作者写的这些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 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

《外国文学史》课后简答题自己吐血

1.作为欧洲最早出现的文学,古代希腊文学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传统?体现了早期西方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着原始的“人”的观点,它经由古罗马文化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与该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有密切联系。古希腊人有强烈的个体意识,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蕴藏着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意识。古希腊文学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本精神。无论神话史诗还是喜剧,都满腔热情地讴歌生活,赞美人生,讴歌人类的勇敢聪明和智慧,占在宇宙的高度审视人和大自然的搏斗,礼赞人性的悲壮和崇高,体现出他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乐观精神。这一精神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的主要来源 希腊人以为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无助地站立着的,且因为他时时地战胜阻碍,庄严的承受命运最严刻的判定,于是人道的崇拜便成了希腊生活与希腊宗教的主要特点。 他们成就了简朴的直截的美:直白的真实的美。 2.希腊神话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 1)原始、野蛮、未开化。希腊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就已经有了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神话。由于希腊神话起源很早,所以在希腊神话故事中往往会带一种原始、野蛮、未开化的气息。 2)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原

始欲望的象征表述。在神话中,神的意志和欲望就是人的意志和欲望,神和英雄们的所作所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希腊人对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希腊神话里真正具有宗教意义的神是命运,而那些热热闹闹的、欢愉活泼的、喧闹不已的诸神却没有一点宗教的意味。在希腊神话里表现了一个不出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命运。它决定一切,包括神的命运也同样是由它决定的。因此,在希腊神话里面就包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命运。 3)人神同形同性论,处在核心地位是“人神同形同性论”,不仅使希腊神话较早的摆脱了兽型妖灵阶段,而且是深化体现了较强的民主意识和以人为本、注重现实的精神。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有王或城邦统治者所垄断的,也不是高高在上,只供人们敬畏的神癨,而是属于整个希腊世界所有公民并生活与民众之中的神,神性与人性是相通的。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神和人都有男女的形态,但有时人完美的体现,神的形象体现着人的智慧和美之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但也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 4)构建了一个多神系统。希腊人民以丰富、新奇的想象创造出了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山众神,一般认为有十二主神。 5)赞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希腊人民通过创造神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展现自己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6)深刻的哲理意味。西绪弗斯滚石头,对一种看不见的终极目标的追求。 希腊神话故事是古希腊人民在努力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希腊神话故事是古希腊人民生活与人生的折射,它反映了古希腊人民对自然和英雄人物的崇拜与理想化,以及他们为了生存与自然所进行的顽强斗争。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解答题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解答题 名词解释: 1、骑士抒情诗:即普罗旺斯抒情诗,因其主要流行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故有此名。它主要抒写骑士与贵妇人之间在黎明时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恋情,讴歌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以及他们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征战、建功立业的骑士道德。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感情细腻,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产生过影响。 2、骑士传奇:采用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形式,赞美忠于国王,锄强扶弱,为捍卫宗教、荣誉或爱情而献身的骑士精神。按照题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古代希腊罗马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廷系统三类,其中以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说最为典型。艺术上,骑士传奇既有荒诞不经、神秘色彩浓厚、歪曲现实的缺陷,也有想像丰富,情节引人,注意人物心理刻画等优点,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和《特里斯丹和绮瑟》是骑士传奇中的名篇。 3、城市文学: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在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的影响也采用

隐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彼特拉克体”:是由彼特拉克创立的一种十四行诗体形式。它把每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两节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节三行诗组成,押韵的格式是abba abba cdc cdc 。诗句每行1个音节,通常是抑扬格。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创作。 6、“七星诗社”: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由龙沙等7人组成,龙沙被称为法国第一位近代诗人。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他们一味模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 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7、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17、18世纪流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外国文学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含泪的笑是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概括,果戈理的作品往往采取讽刺的手法描写庄园地主的庸俗腐败,空虚无聊同时也抨击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如在《密尔格拉得》所包括的四篇小说之一的《旧式地主》中,既对地主阶级精神空虚、无聊,予以嘲讽,又有所同情,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别林斯基因此称这种风格为“含泪的笑”。精神苦刑法是鲁迅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特点的一种评价,罗勋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以严酷的拷问官出现,桎梏了精神的苦刑,吧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炼,层层剖析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经受精神上的痛苦磨练,他善于表现人物在异常状态中,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中,激烈的内心斗争和高度紧张的情绪变化(即变态心理,绝望情绪),拉斯科尼科夫的形象就是精神苦刑法的具体体现。 小说突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 1在外省小城中,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围绕金钱,女人而产生的激烈斗争。 2卡拉马佐夫一家:马卡拉马佐夫、伊凡和斯麦尔佳科夫是人性恶的代表,他们放弃信仰、自食其果。德米特里是现实人性的代表,他因为没有放弃信仰而得救。阿辽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人类的出路是忍耐、顺从。 3作者通过人类灵魂的搏斗,揭示他眼中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欲望与毁灭,兄弟间是热情、理想主义,父亲是贪婪,占有,最终都与世格格不入。 卡拉马佐夫性格、 《卡拉玛佐夫兄弟》(1880)写卡拉马佐夫父子、兄弟之间围绕金钱、女人产生的激烈的矛盾斗争,以此为中心事件,广泛描写社会生活,全面体现了作家的政治思想、宗教哲学,道德观念。这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地主之家,其成员为了各自私利,勾心斗角,分崩离析,性格也各不相同,但却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这就是文学史上称之为的“卡拉马佐夫气质”(或称性格),即俄国农奴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种种丑恶的精神气质的总和——那就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落的集中表现。这一家人的充满仇恨,矛盾的多层次对照的丑恶关系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农奴主阶级的丑恶本质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所产生的混杂畸形关系的反映。是俄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欧洲文学史宏伟纪念碑。是巴尔扎克1829-1848年所写的全部作品的总称,由巴尔扎克在1842年受《神曲》(原名《神圣的喜剧》)启示所概括提出的。《人间喜剧》棉鞋了人在金钱腐蚀下的异化和堕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落寞衰亡史。所谓“人间”,即作者所处的19世纪法国社会,所谓“喜剧”,即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世态人生,含有讽刺批判的意味。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类整理为三大A、风俗研究(67部)B、哲学(哲理)研究(22部)C、分析研究(2部,另有3部只有题目没有动笔)人间喜剧》创造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分类整理法:第二种是人物再现法: 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即虚构,想像,神奇,描述美丽自然景观的文学。它是法国革命开始的名族民主革命新时代的产物,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理论和伤感文学的基础上,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湖畔派:三诗人指的是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在诗歌创作上,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正式形成。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中强调想象和情感对诗歌创作的的重要性。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例柯勒律治的《《老水手》), 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恰尔德。哈洛尔德是一个出具“拜伦式英雄”的特点的形象。 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他们是高傲坚强的而又孤独忧郁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范文

名词解释共33个,作业写到“追溯法”,第15周周五上交老师批改。 1.荷马史诗 又称“英雄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前者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战争,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中心;后者描写奥德修斯辗转十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史诗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讴歌了乐观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比喻奇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巧妙,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2.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中最早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各自的剧名,能单独成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由情节和人物的连续发展构成内在的联系,合成一组悲剧,冠以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流传下来的完整的三联剧是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他也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形式的悲剧诗人。后来三部曲就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3.文艺复兴 14世纪至17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其实质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系——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把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学上的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4.流浪汉小说 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独特模式,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代表作无名氏的《小癞子》。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往往采取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用幽默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风貌。它较为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但主人公性格通常没有发展。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它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对活跃于16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剧坛的一批青年剧作家的合称。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被称之为“大学才子派”。主要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他是莎士比亚之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大学才子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英国戏剧提高到伟大艺术的高度,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做了准备。莎士比亚正是在大学才子派所取得的戏剧成就的基础上,把英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推向了高峰,成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6.福斯塔夫式背景 由恩格斯于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名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跌落为平民。他沉溺于酒色,道德败坏,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68题 1楼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68题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 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3、?《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 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4、?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 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

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5、?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6、?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7、?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着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9、?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全新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中编部分课后题答案

外国文学史(中编) 导论 1、19世纪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有何变化? 19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个人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物欲意识,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啊,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它给人带来了一定的程度的自由、解放和物质富裕,而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文明给人带来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人的束缚,使人的自由得而复失。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的处境、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也不断变化,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呀表现出新的形态。 1、从“理性意义上的人”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产物。 启蒙的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卢梭笔下的“新人”形象,既有天赋的良知——理性,又有天然的欲望——情感,他们是富有主体精神的世俗化的“人”。歌德沿着卢梭的人文主义路线,创作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浮士德。其主体精神张扬,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而在19世纪,人们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凭借科学与理性可以把握自然与世界的秩序; 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共同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但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再现”与“反应”生活的过程中,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巴尔扎克的性恶论并非认为人生来本恶,而是认为外在的物——主要是金钱——会激发人的无穷情欲从而走向邪恶。其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从王宫贵族的生活描写转移到普通平凡人的生活:在19世纪之前,文艺复兴运动是宗教 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人追求“自由”,但却使世界一片混乱。因此,专制君主便承担起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人间上帝”或“肉身的上帝”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王权崇拜”。文学受其影响,多表现那些崇高而富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物,并把他们写成德才兼备的、众人瞩目的人物。而19世纪正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交替时代的文学审美对象开始从王宫贵族转移到社会平民,开始描绘一些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和他们的生活。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里明确表达了他对最低贱的生命的尊重。斯丹达尔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于连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3、《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

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4、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5、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6、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

外国文学上名词解释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英雄史诗: 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3《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4《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阿里斯托芬: 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的古称。哈代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入侵农村的情况以及广大破产农民的悲惨生活。1912年,哈代在编撰自己的散文全集是,把这些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其中著名作品有《绿萌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2、“多余人” 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俄国文学史的“多余人”形象系列 第一个“多余人”典型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最后一个塑造“多余人”形象的是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 3、小人物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极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儒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小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系列: 1.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淮林 2.果戈理《外套》中的亚卡基 3.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的杰武什金 4.契诃夫《万卡》的万卡 4、忏悔的贵族 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也就会做下一些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忏悔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本立场,批评贵族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5、社会问题剧(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是易卜生在19世纪中后期所创作的旨在提出社会问题的剧本。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透过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外衣,揭示出种种黑暗和罪恶,从而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 6、“长河小说” 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从《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它以小说的主人公的个人生涯为主线,构成基本情节。其他次要人物虽然各有独特的命运,但需依赖主线存在,不能独立成篇。小说的框架结构宛如一条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的大河,奔腾向前。这一新的体裁继承了古代流浪汉小说,对后面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7、“迷惘的一代”——“迷惘的”的文学主题

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自考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含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具有浓郁的人本色彩;艺术手法浪漫夸张。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2、荷马史诗:含《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两部,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取材于古代的特洛伊战争,主题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歌颂英雄。它是人类历史童年时代的杰作。 3、《旧约》:犹太教的经典,又是希伯来人的文学作品总集。全书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反映了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基督教兴起后,将之收入《圣经》中,称之为《旧约》,以区别于基督教所编写的《新约》,对后世影响巨大。 4、《新约》:基督教的正典。摩西代犹太人与上帝立约,史称旧约。耶稣通过殉难,代上帝与人立约,史称“新约”。其主要内容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四类。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5、教会文学:欧洲中世纪盛行的正统文学,作者多为僧侣,取材于圣经,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艺术手法以梦幻、象征、寓意为主。公式化、概念化严重,不代表进步文学的方向。 6、骑士文学:骑士制度的产物,分骑士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种,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为主,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在法国成就最高。 7、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采用讽刺手法来揭露封建主和教会的罪恶,赞颂市民的才智,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特点,如《列那狐的故事》。 8、《神曲》: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通过但丁幻游三界地狱、炼狱、天堂的故事,表达出人类在迷惘和错误中,只有通过信仰(贝亚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光明、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代表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又开启文艺复兴之先声。 9、文艺复兴: 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现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苏古典文化为标志,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试图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它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10、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内容是:用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思想来自于基督教精神。 11、七星诗社: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第一个文学团体。以龙沙为首的七位诗人组成而得名,具贵族倾向。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革新法国诗歌,是人文主义文学的一部分。 12、流浪汉小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采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以城市下层人物为中心,并以其角度来观察、分析社会,广泛反映现实生活。代表作是《小癞子》。 13、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形象。他是封建制度崩溃时期没落骑士典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具有资产阶级冒险家特色。作品通过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史诗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公元前6世纪,两部史诗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金苹果: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这个苹果,相持不下。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自贿赂帕里斯,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之后便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木马计:特洛伊战争久战不决,后来,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木马遗弃在城外,假装撤退。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特洛伊。战后希腊人各自携带财宝奴隶还乡。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中古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城市文化:是与基督教文化对立的世俗文化,城市文学是随城市的出现而形成,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应运而生的。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20200422094127)

一、指出下列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司汤达: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和长篇小说《红与黑》,后者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开了批判现实主 义的先河。其在短篇小说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著有作品如《艾蕾》。高尔基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形式的巨匠。 2.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最充分地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创作 原则。一生创作甚丰,将91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收进《人间喜剧》。代表作品《人 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农民》等。《人间喜剧》以“人物再现法”、“编 年史”方法,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 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3.果戈理: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 辟了批判方向——批判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秉着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以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和“含泪的笑”的讽刺手段,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农奴制的丑恶和黑暗,为 19世纪俄国文学建立了“持久地贯彻讽刺——所谓批判倾向的功勋”。代表作有《死魂灵》 和《钦差大臣》等,《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 长篇小说。 4.高尔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苏联新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 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十月革命后,成为苏联文学界的领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重 大贡献。代表作有《母亲》、《海燕》、《在人间》、《我的大学》等。长篇小说《母亲》 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5.易卜生: 19世纪挪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创立了“社会 问题剧”,对戏剧艺术的革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创作后期的“思想剧” 可视为欧美“象征主义戏剧”、“心理戏剧”的滥觞。代表作《玩偶之家》、《人民公敌》、《建筑师》等,《玩偶之家》可以说是世界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精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