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

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

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
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考点解析(学生看教材填写,教师点拨)

1.时间测量

测量工具,单位,其它单位,。1h= min= s

2.长度测量

测量工具,基本单位,其它单位:1km= m,1nm= m,1um= m

测量方法:测量要用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和刻度面,测量结果有准确值、和三部分组成。

3.误差

A.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称为。

B.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减少误差。

4.机械运动

A.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位置的。

B.参照物:事先选定的假设为不动的物体。

C.运动是的,静止是的,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例如,正在行驶的列车,若选铁轨两旁的树为参照物,列车是,若选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列车是。

D.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2)。

5.速度

A.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

B.公式:。

C.单位:基本单位,常用单位。1m/s= km/h

D.注意:将速度公式变形后,用于求路程s=,用于求时间t=。

匀速运动,速度的和不变,所以v与s和t无关。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可用v=s/t求平均速度。

二、课堂评价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人体心脏跳动一次时间接近1s

B.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长720cm

C.人步行的速度为8.5m/s

D.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经历的时间为1s

2.下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图是,所测铅笔的长为。

3.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是以为参照物的,如果他在平直的公路上骑过3km用了10min,则他骑车的速度为km/h。

4.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一小球自由下落运动的是()

课时检测一 机械运动

一、填空

1.小王用正确的方法先后三次测得物理课本的宽为17.25cm 、17.26cm 、17.26cm 、则物理课本宽为 cm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2.2012年6月24日12时55分,在航天员刘旺手动操作下,神九与天宫准时完成“太空之吻”,以神舟九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 ,落地的逃逸塔是 。

3.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的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两运动员中,乙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 较大;乙运动员的成绩是95,他的速度为 。

4. 541cm/h= m/s ,20m/s= km/h

5.飞机做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 为参照物。 二、选择。

1.由v=s/t 可知,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下面的成语中与这一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 2. 1.72×106un 可能是( )

A.一本书的长度

B.一个人的高度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3.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乙车驾驶员感觉自己的车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甲车 C.乙车 D.路灯

4.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速度,某同学拍摄了在同一底片上从疹曝光的照片,如果每隔1s 拍摄(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 ,那么这辆轿车的速度约为( )

5.如图,哪段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 A.AB 段和EF 段 B.AB 段和DE 段 C.BC 段和EF 段 D.BC 段和DE 段 三、探究题。

1.如图,在“研究充水玻璃中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的。

(2)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 ,所用时间为7s ,则在这一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的运动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

2. (1)该实验的目的是练习使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

(3)实验观察到,小车从斜面顶滑到底的运动是 (填“匀速”或“变速”) (4)请根据实验现象把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第二章声现象

一、考点解析(学生填写,教师点拨)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固、液、气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传声。

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V固V液V气,声速与介质的温度也有关,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噪声的来源:从物理学角度看,声源产生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一切

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减弱途径:(1)在处,阻止噪声的产生;(2)在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3)在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4.声的应用

声音既能传播,也能传播。

超声波:频率高于H2以上的声音称为超声波。可应用于探测海洋里的鱼群;超声诊断仪;超声测距(声响);杀菌等。

次声波:频率低于H2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可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

二、课堂练习。

1.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她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B.她讲课的声音是因为她的声音的频率很高

C.她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声带振动产生的

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2.空心玻璃棉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声建筑材料得到广泛作用,利用其控制噪声属于下列方法中的()

A.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B.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这三种方式均有

3.下列对描述声现象的成语,俗语解释错误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2014年5月30日,云南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声波获得信息。

5.通常,人们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

课时检测二声现象

一、选择

1.娄底城区的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离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B.我们不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C.物体振动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D.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目的为了改变声音的声调

3.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响()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声的频率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6.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而在飞船舱内却可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7.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B.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吉他声具有能量

二、填空

1.小明听到名曲《二泉映月》时,脱口说出是用二胡演奏的,这是根据来判断的。小强说用唢呐和笛子演奏同一曲时,唢呐响,是指唢呐声的大。

2.在地震救援中,救援人员使用的红外生命探测仪和音频生命探测仪的作用是分别收集幸存声音能传递,利用超声波可以碎石,说明声音具有。

3. 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减弱噪声,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的噪声监测仪,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4. (1)A图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此声音是。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记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七,查出此声速v,则海底的深度是s=vt/2,这种方法(填“能”、“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2)B图描述的声音能传递。

5.一群小朋友在游戏,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来判断同学离他的远近。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考点解析(学生填写,师生一起钉正)

1.温度与温度计

定义:温度是表示物体的。人体的正常温度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冰的熔点为。

原理:

使用: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

读数时不能离开,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的上表面。

2.物态变化

熔化:物质由变成的过程,晶体在熔化时要热,内能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物质由变成的过程,晶体凝固时要热,内能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注意: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继续。

汽化:物质由变成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和。汽化要热,液体沸腾时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液化:物质变为的过程,液化有两种方法:和。液化要热

升华:变成,升华要热

凝华:变成,凝华要热

3.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云:或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雨:、露、雾、雪、冰雹、。

二、课堂练习

1.如图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操作正确的是

图,乙图所示的温度是。

2. 填物态变化

(1)冰雕作品在0℃以下,也会一天天变小。

(2)气态的氯乙烷在加压下变成液态,储存在瓶子里,喷到皮肤上迅速,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有麻醉作用。

(3)冰冻时,高山上的电线上一根根冰柱。

3.深秋,为了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属于(填物太变化),但橘子却没被冻伤,这是因为。

4.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了A、B两套装置(如图甲)来完成实验。(1)图乙a、b所示的是观察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两种情景,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选填“a”或“b”)。

(2)甲组观察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他们所测水的沸点是,他们所选择的装置应是(选填“A”或“B”)。

(3)分析评估A、B两套装置。

A

B

课时检测三热现象

一、选择

1.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2.如图,表示非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3.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

A.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9℃

B.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C.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D.适合人们洗澡的温度约70℃

4.下列有关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华形成的

B.夏天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冬天,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的水蒸气

D.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5.正确定风向,将手蘸些酒或水竖立在空中,手指感到凉的一侧是()

A.迎风一面

B.背风一面

C.侧风一面

D.无法判断

6.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往外渗

B.金属块表面的冰全部熔化

C.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在金属块表面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在金属块表面

二、填空

1.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的原汁原叶,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热后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香味,这是一种现象。

2.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降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站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球就会在它的背上形成,然后落入嘴里,水珠的形成属于,这一过程要热。

3.某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据图可知。

(1)此物质是体。

(2)该物质熔化过程共用min。

(3)图上BC段的状态是。

(4)t1=2min至t2=6min过程中,它的内能。

(5)从图上看A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是因为

(6)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则AB段表示的物质的比热容是。

第四章光现象

一、考点解析(学生看教材填写,教师点拨)

1.光的直线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沿直线传播。

光速:真空中光速约为m/s=km/s V气体V液体V固体光年是单位(填“时间”、“长度”)

2.光的反射

现象:所有的物体表面都能光,人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光进入了人们的眼睛。

规律:(1)反射线、入射线、法线在内。(2)反射线、入射线分居法线的。

(3)反射角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4)两种反射,A ,B 。

3.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

特点:(1)所成的像是立的像。(2)像与物体大小。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4)像和物体的连线于镜面。

4.光的反射

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规律:(1)三线共面(2)分居两侧(3)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入射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入射角。

(4)光垂直射向介面时,传播方向,折射角=入射角=。

(5)折射时,光路是。

二、课堂练习

1.填下列光现象形成的原因。

①日、月食②小孔成像③池底“变浅”④水中倒影⑤黑板“反光”⑥雨后彩虹

⑦形影不离⑧海市蜃楼⑨手影⑩电影○11缸中金鱼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2.关于声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和声的传播都是需要介质

B.光速和声速一样

C.声传播需要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D.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3.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外观呈红色是因为中国馆吸收了红色光

B.一叶障目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C.光发生漫反射束时折射时,光路不可逆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实际位置

4.小美同学站在穿衣镜前1.5m处整理着装,看到“镜中人”是她的像,像与她之间的距离是m。当她以1m/s的速度远离镜面时,她的像以的速度远离人,像的大小(填“变小”、“变大”、“不变”)

5.请在右图中准确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墙上的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6.完成下列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

7.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根,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它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2)玻璃板应放置。

(3)选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形的像是像。

(5)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下图,正确的是。

第五章透镜的应用

一、考点解析

1.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中间边缘对光线起作用。

凹透镜:中间边缘对光线起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

注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用光屏承接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用光屏承接物距变小,像变,像距也变。

2.眼睛和眼镜

(1)眼睛成像原理:眼睛上角腊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视网腊相当于,外界物体通过眼睛成、的像。

(2)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太,成像在视网膜前,用矫正。(3)远视眼:晶状体太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太,成像在视网膜前,用矫正。

3.显微镜:由二组凸透镜组成,被观察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的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在焦点附近成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二、课堂练习

1.完成光路图或填透镜类型。

2.在某些重要会议入场时,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的摄像头可以自动将镜头前0.5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

B.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m

C.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2m B.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2m

3.表示近视眼成像及矫正的图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光电鼠标在电脑中有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光源照射鼠标垫,并被反射回光学反应器(如图)光源照射在粗糙鼠标垫会发生反射,当鼠票平放在鼠标垫上,凸透镜到鼠标垫的距离为7mm,光学感应器距凸透镜3mm,则在光学感应器上成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做如图A的实验目的是。

(2)如图B,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否得到清晰烛焰像?为什么?。

(3)如图C,烛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像是的像。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

在如图的位置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填“能”或“不能”)。

(4)在图C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5cm,为在光屏应该向移动。

课时检测四光现象、透镜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涉及的光现象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凿壁偷光

B.海市蜃楼

C.猴子捞月

D.杯弓蛇影

2.如图,下列现象中,产生的原因与其它不同的是()

A.潜水员利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B.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

C.群山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

D.筷子插入烧杯中,看到筷子在水面处折断

3.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食品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4.小明利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A.甲图中成的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书本离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乙输入法中书本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

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像变小

D.甲图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机能影仪,乙可用于照像机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形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从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D.外界景物通过人眼晶状体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6.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一些公共场所安装有电子监控系统,它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A.平面镜成虚像

B.凸透镜成实像

C.利用了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虚像

8.假如你以后登上月球,你所做的下列哪个实验,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进行的()

A.用刻度尺测长度

B.用放大镜看细小物体

C.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D.用小锤敲击音叉听音叉的发声

二、填空

1.“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是草原上的美景,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了绝光,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

了。

2.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光屏移到如图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这和的成像原理相同,要想使像变小,蜡烛应向侧移动,同时光屏向

侧移动,使像清晰。

3.如图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电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与水面液面成50°角射出平静的液面,则反射角为。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向移动。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

C点处。

(1)凸透镜有两种规格,A焦距为10cm,B焦距为50cm,实验时应选凸透镜。

(2)装好器材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原因是

(3)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B处,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焦距为cm,此时光屏应位于图中的处(填字母)。

(4)再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A处,则应向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成像情况与此相类似的是(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三、作用

1.人的眼睛由于某种原因会形成如图的情况,为了矫正,请在图中画出要佩戴的眼镜模型。

2.

3.

(1)在3-1中画出AB在镜中的像。

(2)在3-2中画出光线SO通过玻璃砖BC面的出射光线。

(3)AB、CD是同一点光源S发出的二束光的反射光线,在3-3中清出发光点并完成光路图。

(4)小宇的妈妈想让室外的太阳光照射到B处,在3-4中把光路补充完整,并过A点画出放置的平面镜。

第六章质量、密度

一、考点解析(学生自学填写,教师点拨)

1.质量

定义:物体所含叫物体的质量,用字母表示。

单位:主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1t=103kg 克1g=10-3kg 毫克1mg=10-6kg

性质:质量不随物体、、、的改变而改变。

2.测量

工具:。

天平的调节:“一放二拨三平衡”。

一放指的是将天平放在。

二拨指的是将游码拨到标尺的。

三平衡是指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天平的使用:物砝;加减砝码用镊子按先后的顺序进行;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叫密度,用字母表示。

公式:ρ=,m= ,v= 。

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 kg.m3

测量:原理:;工具:、。

质量的测量→天平

体积的测量→排水法(v=v2-v1)等效法(v=v水)

注意: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与状态(冰和水)、温度有关,一般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密度越小,遵循“热胀冷缩”规律,水低于4℃“反常膨胀”,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ρ水=。

应用:鉴别物质;判断是否空心;计算质量和体积。

二、课堂练习

1.鸡尾酒是几种不同的酒调配而成,不同的酒界面分明,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酒具有不同的()

A.重力

B.质量

C.密度

D.体积

2.下列有关质量的估测正确的是()

A.一本书的质量为0.15kg

B.全运会火炬重10 kg

C.母鸡的质量为2 kg

D.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3.质量相等的三种无色液体分别倒入三只同样的烧杯中,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

A. ρ甲>ρ乙>ρ丙

B. ρ乙>ρ丙>ρ甲

C. ρ

丙>ρ乙>ρ甲 D. ρ甲>ρ丙>ρ乙

4.如图有关A、B两物质的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 ρA>ρB,A是水

B. ρA<ρB,B是水

C. ρA>ρB,B是水

D. ρA<ρB,A是水

5.“伊利”纯牛奶包装盒上标有“净含量250mL”字母,其密度为 1.2×103kg/m3,则牛奶的质量为kg,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为g/cm3。

6.在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找来大小不同的塑料块和某种液体做实验。

(1)调节天平时,分度盘指针指在如图甲位置,应把平衡螺母向调。

(2)分析如图乙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填“相同”或“不相同”)。物理学中用表示这种性质,塑料的密度为kg/m3。

(3)往烧杯内倒入10cm3的液体,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g,若烧杯内液体的体积为20cm3,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应为kg。

课时检测五质量和密度

一、选择

1.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质量变大了

B.物理书在北京和上海的质量是一样的

C.1kg的棉花比1kg的铁块质量小

D.将铁块压成面铁饼,质量减少了

2.小明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图,则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是()

A.20g;1g/cm3

B.60 g;0.8g/cm3

C.60g;1×103g/cm3

D.20g;0.8×103g/cm3

3.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g水,则这个瓶子能装下500g的下列哪种物质()

A.浓硫酸

B.酒精

C.煤油

D.汽油

4.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某种食用油密度,图中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实验的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质量是62g

B.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实值偏大

C.丙认为他测出的体积为55cm3

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二、填空

1.一瓶玉米爽的体积为250ml,其密度为1.2×103kg/m3,则它的质量为kg,喝水1/3后,玉米爽的密度变为g/cm3,喝完后装满水,装水的质量为kg。

2. 1cm3的水结成冰,其冰的质量为,冰的体积为。

3.一块金属浸没在装满水的杯中,从杯中溢出100g水,若将它浸没在盛满酒精的杯中,则从杯中溢出g酒精。

4.广场要铸一尊铜像,先用木材制成一尊和铜像大小一样的木模,现没得木模质量为105kg,则要制成这尊铜像需要铜kg(ρ水=0.7kg/m3ρ铜=8.9kg/m3)

5.小林测一个金属球的步骤如下:

(1)他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立即调节平衡螺母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此时他应将平衡螺母向调。

(2)由于金属球过大不能直接放进量筒中,他采用由乙→丙→丁的“排水法”测体积V球=。(3)取出金属球,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金属球的质量是如图戊,则m球=g,由此可知金属球的密度为kg/m3。

(4)请你评估:实验(1)存在的问题是。本次实验测得密度偏。

6.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

(1)选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玻璃杯中,杯中装适量的水,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图甲,则花生米所受浮力重力。

(2)往杯中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

(3)取出花生米,用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g。

(4)将杯中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的读数为ml。

(5)利用公式ρ=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

(6)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

(7)实验中哪些操作可能导致误差。

第七章力

一、考点解析

(一)力(F)

1.定义:力是对的作用。单位:字母。

2.三要素:、和。

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2)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注意:运动状态的改变指运动速度的和的改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跟受到的拉力成。

2.使用:(1)使用前弹簧的指针应。(2)拉力的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互致。

(3)待测的力不能超过。

(三)重力(G)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而受到的力。

2.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3.方向:总是。

4.计算公式:G=;m=。

5.应用:(1)制成重垂线;(2)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或物体表面是否水平。

二、课堂练习

1.一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下部,水瓶滑动同样大小的力推上部,水瓶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受力面积

2.如图,铅球由a处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后落

到b处,铅球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改变的是()

A.惯性的大小

B.运动的方向

C.受到重力的大小

D.受到的力的个数

3.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使足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力物体是()

A.人的脚和地球

B.足球和空气

C.守门员和地球

D.地球和空气

4.假如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到大瀑布

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

D.杯子里的水倒不理口里

5.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不同类,它是()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慢

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D.用力推出铅球

6.“嫦娥一号”经多次“刹车制动”最终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生施加制动力,这说明,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卫星的运动状态(填“改变”或“不改变”)。卫星通过

将探测的信息传到地面,在月球上进行玩天文观测远比地球上效果好,主要原因是

7.在足球比赛中,守门员用双手接住对方射来的球,晕一现象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与此同时守门员的双手被撞疼,说明,这一撞击力的施力体是。

8.500g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90N的人的质量是。

9.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桌面上的钩码所受的重力,

弹簧测力计从图示甲位置缓慢提升,其示数F与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

(1)钩码所受的重力为N,质量

为g。

(2)当h=4cm时,桌面对钩码的支持力为N。10.

课时检测六运动与力

一、选择

1.文具盒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文具盒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它没有惯性

B.文具盒不滑动,是因为受到摩擦力

C.文具所受的策略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2.下列常见的交通警示语中,其原因与惯性无关的是()

A.酒后不驾车

B.驾车系安全带

C.行车保持一定车距

D.雨后路滑,减速慢行

3.文文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第一次快速拉,第二次慢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快拉时木块受到的拉力较大

B.慢拉时木块的动能小

C.慢拉时,拉力对木块做功的功率大

D.快拉、慢拉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

4.“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而石头完好,对这种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A.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不受力

B.鸡蛋受到石头的力大于石头受到鸡蛋的力

C.鸡蛋受到石头的力与石头受力鸡蛋的力是平衡力

D.鸡蛋受到石头的力与石头受力鸡蛋的力相等

5.下列事例中,是通过改变压力大小来改变摩擦力的是()

A.汽车打滑时,常在轮胎铺碎石

B.往生锈的锁头里滴一些油便于开锁

C.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紧刹车闸

D.高低杠运动员上杠前在手上涂镁粉

二、填空

1.起重机吊着6000N的物体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丝绳拉力为。以2m/s的速度下降时,钢丝绳的拉力为。

2.战斗机在战斗前都要丢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它的惯性。

3.小明重400N,匀速爬绳上升,他受到的摩擦力为,方向。一不小心,双手从绳上匀速滑下来,此时手所受摩擦力为,方向。

4.50N的小车在20N的拉力作用下静止,则小车受摩擦力为,小车所受支持力为;当把拉力增大到25N时,小车则好运动,此时小车所受摩擦力为。当拉力增大到30N时,小车加速前进,此时小车受摩擦力为。

5.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

(1)将物体A置于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使其做运动。此时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大小。

(2)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下列各种现象中,利用了该实验结论的是()

A.冰冻汽车行驶时,轮胎上缠铁链

B.用力压住橡皮,擦去写错的字

C.移动很重石块时,在地上铺设滚木

(3)甲图中A运动速度为v1,乙图中,A运动速度为v2,则v1、v2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A. v1一定大于v2

B. v1一定小于v2

C. v1一定等于v2

D.以上三种都可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第一章:声现象 一、【自主学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 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 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二、【课堂导学】 【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拓展变式】 “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 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拓展变式】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考查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例3考查学生对次声波与超声波的理解与区分。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结构; 3、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前预习 一、宇宙的组成和原子结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 ________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又由能组成的。原子是由处于中心的和 ___________组成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和组成的。 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二、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很强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比较大,粒子间的作用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具有;气体物

质,分子间距离较大,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因此,气体具有。 三、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单位,符号是。 6nm= 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有。 课堂达标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0、3 0、4nm,那么 0、 4nm=__________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分子能用肉眼看到,而原子不能C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粒子叫分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固体的的体积一般比液体的体积小的原因是 ( )、固体的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中振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固体的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液体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的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课后巩固 一、基础训练 1、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 _____态、液态、 ______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 ____________。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_________,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 _________。

初二物理导学案

初二物理导学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二物理导学案编制:审批:时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NO:0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3、集中注意力,热情参与新学科学习。 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 能力立意:全面、仔细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使用说明: 1、用2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6页,未学懂的部分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声音是哪来的?如何传播? 2、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3、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4、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它的大小既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2)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体中传播得最快,在体中传播得最慢。 (3)声音在15℃的空气里传播速度是m/s。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消失了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际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 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生 B. 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 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人教版2019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含答案)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考点清单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实行测量。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 (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基础检测 1.妈妈用电动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 ) A.电动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2.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它的速度最接近( B ) A.3m/s B.30m/s C.300m/s D.3000m/s 3.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B )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时间跑完全程 D.从30m高出竖直下落到地面的物体用了2.5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1)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序号:02 (3) 课题:运动的描述序号:03 (5) 课题:运动的快慢序号:04 (7)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9)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序号:06 (12) 课题:声音的特性序号:07 (14) 课题:声的利用序号:08 (16) 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序号09 (18) 课题:温度计(一) 序号:11 (20) 课题:温度计(二)序号:12 (21) 课题:熔化和凝固(一)序号:13 (23) 课题:熔化和凝固(二)序号:14 (25) 课题:汽化和液化(一)序号:15 (27) 课题:汽化和液化(二)序号:16 (29) 课题:升华和凝华序号:17 (31) 课题:光的传播序号:18 (33) 课题:光的反射(一)序号:19 (35) 课题:光的反射(二)序号:20 (37) 课题:平面镜成像(一) 序号:21 (39) 课题:平面镜成像(二) 序号:22 (41)

课题:光的折射序号:23 (43) 课题:光的色散序号:24 (45) 课题:看不见的光序号:25 (47) 课题:透镜序号:26 (49)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序号:27 (52)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序号:28 (54) 课题:眼睛和眼镜序号:29 (56)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序号:30 (58)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一)序号:31 (60)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二)序号:32 (62) 课题:质量(一) 序号:33 (64) 课题:质量(二) 序号:34 (66) 课题密度序号:35 (68)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6 (70)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序号:37 (74)

初中物理《压强》导学案

《压强》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设计教师: 一、我的学习目标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研究方法 2.知道压强的概念、表达式和单位 二、我要突破 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理解压强 三、实验器材: 海绵、小方桌、砝码、气球、盒装奶、刻度尺 四、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五、开始学习 1、我来回答 (1)你左右两只手指的感觉是? (2)你看到的现象是?人对气球施加的作用力是?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的_____不同。 (4) 压力作用效果可能和_____和____有关。 2、我来探究 探究目标: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 猜想一: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猜想二: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①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比较受力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实验器材中受力物体如何选择? 选择受力_______________的物体 ③控制变量法具体如何操作?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我来设计】 实验序号受力物体受力面压力下陷深度1 2 3 【实验进行中】 【我的探究成果】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压力越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我的认识 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根据公式可以知道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我来归纳: 增加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来挑战 1、红军叔叔在过草地时,不慎陷入沼泽,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 也在其行列,你该怎么办呢? 2、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C.斧刃磨的很锋利 D.木凳上放置一块柔软的座垫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序号:01 课题:科学之旅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 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

序号:02 课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 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7、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初中物理弹力导学案

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建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6.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的方法感受弹力并感受到弹力变形的物体具有能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探究能力。 7.让他们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自学和运用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初步感受力; 2.通过已有生活中经验来感受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3.家庭活动:利用家中器物自制测力计 创设情景 古人在打猎、奔跑、搏斗、提重物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力的作用。 什么是力呢,它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课内探究 【问题1】力是什么? [思考]观察图 [百度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bb3294835.html,/view/70fe3b373968011ca30091d0?fr=prin 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人都在做什么?这些作用都是由什么产生的? [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现有器材感受人对物体的作用(推、拉、举、压) [交流] 1、讨论其他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同样效果? 2、如果要产生力,至少要涉及到几个物体?; 3、你能找到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例子吗? 4、受力的物体与没有受力的时候发生了哪些变化? [总结] 1、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对物体的作用来代替。 2、物理学中,把的作用称为力 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分别称为物体和物体。 【问题2】弹性形变和弹力 [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拉橡皮筋②压气球③拉弹簧,并观察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1]物体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物体的。 [总结1] 1、物体的和的改变,叫做形变;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8.4《焦耳定律》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8.4焦耳定律》学案 课题§18-4 焦耳定律 【课标要求】 章节学习内容教学要求 举 例 记 忆 问 答 计 算 人 文 作 图 实 验 探 究 常数 图像 18.4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及能量转化 1 1 1 焦耳定量(定性) 1 1 1 1 1 2 【考基要点】 一、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将___ _能转化成_ _ _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电能转化为___ _能.应用:电热器。 二、探究焦耳定律(定性) 课题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器材电源、开关、导线、两个阻值不同的电热丝(R R 乙 甲 )、煤油、两只玻璃瓶、两只、滑动变阻器、. 装置图 步骤①如图组成串联电路,在玻璃瓶中装有等量的、相同的煤油,煤油内插入. ②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5分钟后发现甲、乙煤油的温度分别为30℃和38℃. ③______ _ _开关,使煤油冷却回原来的温度,向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示数为1 A,过5分钟,甲煤油的温度是46℃. ④在第②步的基础上,保持滑片位置不变,通电10分钟后发现甲煤油的温度为36℃。 方法实验中,通过温度计示数的高低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电热的多少,这是采用了法;本实验还采用了______ ________法。 结论①在通电时间和________ _____一定时,导体电阻越__ ___,通电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越__ ___。 ②在通电时间和____ ______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__ __ ,通电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越___ _。

③在导体的电阻和________ _____一定时,通电时间越__ ___,通电导体所产生的热量越__ ___。 注意:(1)在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电阻丝采用串联的目的是:使电路中_____ __相等。 (2)在上述实验中,若将温度计换成细玻璃管,则应通过煤油在玻璃管中_____ _______ _____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电热的多少。 三、焦耳定律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 ____________ _成正比,跟________ 成正比,跟________ __成正比。 2.公式:________ _____ Q ——______——______; I ——___ ___——______; R ——______——______; t ——__ ___——______; 3.电热功率:=P 热 ______。 4.纯电阻电路(将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的电路)中:Q=W …… 注意事项:对于纯电阻电路,电流做功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Q =W ),这时以下公式均 成立Q=W=UIt Q= W=U 2 R t Q= W=Pt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电能除了转化为内能,还要转化为其他 形式的能量。求Q 时只能用Q =I 2 Rt 。 5.利用电热的例子:热水器、电饭锅、____ __、___ ___等。 6.防止电热的例子:电视机外壳的_____窗;计算机内的_____风扇、电动机外壳的____片等。 7.解释:电炉子工作时,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其相连的导线插头却几乎不热,这是为什么? 答:电炉丝与插头是_______联的,通过的电流__________.根据______定律公式_______,在______时间内,______一定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______成正比,炉丝比插头的电阻______,相同条件下电流产生的热量______,因此炉丝热得发红. 【练习】 1.(判断)电风扇工作时,没有电流的热效应产生. ( ) 2.导线相互连接的位置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加速老化,甚至引起火灾.电流通过电灯,电灯会发热;电流通过电褥子,电褥子会发热;通电时间长了,连接用电器的导线也会发热.这些现象都是把______转化为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据此现象,人们制成了______。 3.根据焦耳定律公式_____________,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热量越_______.也就是说,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较大的导体产生热量的功率越________. 4.有一个电暖气,当通过它的电流是原来的2倍时,它产生热量的功率是原来的_______倍. 5.一盏“220V ,60W ”的白炽灯,一台“220V ,60W ”的电风扇,一只“220V ,60W ”的小电暖手炉,同时接在220V 的电压下,则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 A .电风扇最多 B .白炽灯最多 C .暖手炉最多 D .一样多 6.下列研究方法中属于控制变量法的是( ). A .研究焦耳定律时,可以通过观察烧瓶中液体温度的高低来判断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 B .在电流、通电时间一定时,研究电阻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C .通过电流做功的多少来量度消耗电能的大小 D .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7.在家庭电路中,导线相互连接的位置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加速老化,甚至引起火灾.这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

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一、实验原理 P=UI 二、实验电路图 三、实验结论 1.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较暗; 2.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正常; 3.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较亮。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三、今日感悟 《电功率的综合计算》 估计生活中某些用电器的电功率 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1度电可以使一盏100的灯泡正常工作10h B.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约为150 C.一个重为2N的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20J D.家用电扇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25A,则它的额定功率为55 【答案】C

【解析】因为1度=1·h,P=100=0.1kW,由=Pt得:t=/P=10h,所以A符合实际;假设小明的体重是m=50g,三楼的高度是h=9m,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所做的功约=Gh=mgh=4500J,若其功率为150,上楼所用时间为t=/P=4500J/150W=30s,B选项符合实际;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Gh=2N×3m=6J,C选项不符合实际;家用电风扇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工作电流是0.25A,则额定功率由:P=UI=220V×0.25A=55,D选项符合实际。故选C。 A”最可能是下列哪个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 A.家用电冰箱B.家用空调器C.普通计算器D.普通的白炽灯 【答案】 【解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若电流为0.15A,其功率为P=UI=220V×A=880W,普通的白炽灯功率通常在几十瓦,D 选项符合题意家用电冰箱功率在几百瓦,A错;家用空调器通常在一千瓦左右,B;普通计算器使用纽扣电池,容量小,电流通常不到1毫安,C错误。 从电能角度求电功率 根据电能表的参数,计算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再利用,求出电功率。 【答案】【解析】小丽同学家电饭煲上的铭牌模糊不清,她想利用标有3000revs/(Kw.h)字样的电能表测量电饭煲的功率。她断开家

2020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导学案全册合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三环:自学展示反馈 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 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 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 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 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 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 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 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 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 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 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 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 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 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 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 别.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 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 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 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 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 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 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 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 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 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 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 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 时比较运动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4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导学方法:讨论法、启发、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密度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________ 量筒怎样正确使用?3、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4、物质的密度能测量吗?(“能”或“不能”);测量的原理是;即是要测出物质的和;再根据这两个物理量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直接”或“间接”) 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二、课堂导学一、量筒的使用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出示几只大小不一样的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单位、最大测量值、分度值。2、量筒上的单位标度是;量筒壁上的最大刻度是量筒的;量筒壁上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值。3、拿出一只量筒,学生填出这只量筒的量程;分度值是。4、如何在量筒上读数呢?(1)、在量筒上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与液面,如果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学生看课本图6.2—1和6.3—2)(2)、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直接测量,可是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采用的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即先测出量筒中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和于液体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1、课堂上练习用量筒分别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一、测量液体的密度拿出一杯配制的盐水,要求学生设计测出它的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看能有几种方案?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干燥量筒m1;2、将被测液体倒入一定量到,加砝码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读出的总质量m2;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根据计算该液体的体积。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思考讨论:实验时可先称出量筒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再把液体倒掉后直接测出量筒的质量m1,在两者相减,得到液体的质量吗?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 4、根据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例1.1.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1)在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按正确的顺序将下列各步骤前的字母排列________ .A.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B.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C.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线处.(2)实验所依据的公

初中物理导学案论文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心得体会 如今,导学案无疑已成为新式课堂的载体。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导学案有着如此重要作用和地位,在编写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把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学习目标”的表述程度,编写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 其次,学习目标应面对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学情,分层制定。既要有适合绝大多学生的“普遍目标”,又要有适当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这样从目标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制定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能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学习

目标”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要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当然,所制定的目标也要具有可行性,切勿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二、编写好预习作业,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环节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我认为,编写几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1.预习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广泛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可利用的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如:向家长了解并思考,刚洗好的衣服应该怎样晾晒?秋收之后,家里人是怎么晾晒稻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做 这些题目,同时对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感,课堂就不容易开小差。 2.预习作业应有适当的动手实验内容。 有些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把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 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完成此类预习的时候,直接打开课本,依葫芦画瓢,脑子中却毫无印象。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和价值,反而浪费时间。老师在编写导学案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少一些“死知识”,多一些“做一做”。如:在手背上涂一些白酒,白酒会,同时手背会有的感觉,

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课本预习】 物质的构成 1、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的,一般的直径只有,通常以为单位来量度。 2、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这些、。 分子热运动。 1、的现象,叫做。 2、现象可以在之间发生,也可以在 之间发生。 3、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越高,运动越剧烈。 4、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 叫做。 分子间的作用力 1、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 。之间的使得和 的不致,因而和能保持一定的。 2、现象还可以看出,物体的不是紧密地 ,而是彼此之间。但压缩和 很困难,这是因为。 3、之间既有又有。当被时,的距离变小,表现为;当被时, 间的距离变大,表现为。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和,具有一定的和。 4、相距,就变得十分的,可以 。相距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 因此,具有,容易被 5、通常之间的比的小,比的大;之间的比的小,没有 ,运动。这样的结构使得,没有确定的,具。 6、常见的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内的在不停地做;之间存在和 。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学生活动四:影响物体扩散快慢的因素 1、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的分子会运动吗? 2、它们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 3、试一试:在生活中找出一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交流达成共识。 气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我们在大扫除的时候,看见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