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中收获 校正中前行

实践中收获 校正中前行

实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

——新课程下的收获与思考

临安市衣锦小学:曹琴静 130******** di953428@https://www.doczj.com/doc/ba3636992.html,邮编:311300

[内容摘要]本文从音乐新课程具体实践者的角度,讲述了新课程实施八年来,在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的成长与收获;具体阐述了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个人以及同行对新课程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误,导致教学行为的偏差,引发了一系列教学实践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的理解与关注:1、音乐教学环境与音乐审美的思考;2、教师基本功与音乐审美的思考;3、器乐教学与音乐审美的思考;4、学生兴趣与音乐审美的思考;5、姊妹艺术与音乐审美的思考;6、学科综合与音乐审美的思考等。最后表明了,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更臻完美,只有在校正中才能使自已不断前进的观点。

[关键词]收获思考校正

一、实践中收获

走进新课程已经八年了,曾经欣喜过,也曾经迷茫过,曾经,很多固有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在新课程的诱导下、在自我和他人的否定中怀疑和动摇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被实践和日渐清晰的理念所坚持。从大的方面说,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已为大家所接受;原有课程结构的缺陷得到修正,一个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基本确立;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以自主、合作和按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以促进发展为指向的新型评价理念已经确立,校内课程评价体系开始尝试;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从我个人来说,课程改革促进了新型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的形成,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使我的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一名音乐新课程实践者,具体来说说五年的收获:

收获一:认识了音乐教育的性质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这样的观点:“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新课程也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性质: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这种表述使我理解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育人,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有了这样的认识与指导思想,使我的音乐教学走出了专业化教育的误区,而以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学生接受、表现和创造音乐,不断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感和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进心灵净化、情操陶冶、智慧启迪、情商互补,使音乐成为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养成的重要场所。

收获二:突出了音乐教学的审美性

音乐新课程将音乐的审美价值放在了首位,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基本理念,并

作了具体的阐述:以音乐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由此,它让我清晰地看到,过去长期过于强调音乐的德育价值和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是对“审美教育”的背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运用立意与情境美深刻感染学生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运用音韵和曲调美对学生实施“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方式,还有配器美、伴奏美等。教学方法注意运用审美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牢牢把握音乐的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保持学生良好的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等。另外注意创设审美的视觉环境,将音乐教室布置得优雅、艺术化等,淡化了过去教学活动中的赤裸裸的知识传递。

收获三:兼收多元的文化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化等,这些理念的推行,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使精英文化向大宗文化的回归,更是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集中体现。如今,我们的音乐课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广泛学习世界各国音乐经典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音乐精品,多元兼收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极大的拓展学生审美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另外,将学习音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视为首要,改变了过去将知识技能放在首位的做法;又如重学习过程,改变“重教轻学”的状况;再如重视人文环境、从生活情趣中体验音乐、改善评价机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等,使音乐课堂异彩纷呈,使音乐课堂兴趣盎然,使音乐课堂充盈生命激情。新课程实践五年了,还是想起了初次进行音乐课程培训时省音乐教研员吴锐苗老师的话:音乐课程改革不是颠覆,而是继承与创新。幸福在改革中,收获在发展中,是五年来实践的结果。

二.典型中思考

但是新课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即作为一种实践,新课程在实施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上述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正确的,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角度不同,由于缺少体现这些理念的教学实践和课例,也由于教材在反映这些理念时不够具体明确,还由于音乐教学管理、监督的不完善,所以,随着音乐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引发了一系列教学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对新课程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误,导致教学行为的偏差,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的理解与关注。现举例一些典型的教学现象加以分析与思考:

(一)音乐教学环境与音乐审美的思考

“审美”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音乐教育中如何体现这一核心理念?首先应创设

具有审美特点的音乐教学环境。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视觉环境的优美,更多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与审美能力上,在此不作赘述,今天仅从听觉环境来谈谈感受。

上课实录:

今天欣赏课的内容之一是河北民歌《小白菜》。学生初步欣赏了音乐,沉浸在凄婉的音乐之中,尽管学校配备的录音机不时有“沙沙”声。一遍欣赏完了,教师与学生就音乐的表现内容、旋律特点等作了交流,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感染。接着复听乐曲,教师将录音机中的音乐磁带进行复位,估计倒的差不多了,“啪”摁下了停止键,“啪”摁下了播放键,一听,还没倒好。又“啪”摁下倒带键,估计差不多了,“啪”摁下了停止键,又听——学生轰然大笑,录音机里传出了诙谐幽默的唢呐独奏曲《小放牛》,教师居然倒过头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居然在哄笑之后再听,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所以只有创设优美的听觉环境,才能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使人生厌、烦躁。教学中,当我们的音乐是在“啪啪”的操作声中出现,当我们的学生是在受到许多干扰的情况后去接触音乐的,感受、体验从何而来?更谈不上审美教育了。当城里的教师们幸福地探讨“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的时候,我们农村大多数的音乐教师还在为音乐教室的起码的设备呼吁。所以新课程的配套音像教材,能否面向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在音乐教学磁带中设置更人文、更丰富、更具操作性的音乐带呢?

(二)教师基本功与音乐审美的思考

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资源展示、专业技术基本功等方面。专业技术方面的基本功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更为重要,它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所以音乐教师的吹、拉、弹、唱、跳等音乐基本功无疑是必须的。往小的方面说说,它使课堂教学形式更为丰富,教学手段更为多样,而且良好的基本功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在引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作品时起到了巨大作用,还能在学生心目当中树立高大的形象;往大处说,教师基本功在深化音乐课程改革、聚焦高效音乐课堂教学,强化双基,全面提升音乐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现象描述:

小李老师的民族吹管乐器演奏能力非常强,甚么笛子、埙、萧、唢呐等,信手拈来,音乐课堂中,也常引用这些元素,为课堂增加了活力。一次公开课,内容是以唱歌为基础的综合课,课题是《校园多美好》。课开始,小李老师说送给同学们一件礼物,也就是用笛子演奏歌曲《校园多美好》,该歌曲跳跃活泼,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的速度,反映学生在校园里美好的生活,并不适合笛子演奏。但见老师吹得异常费力,歌曲原有的风格、意境被破坏殆尽,更不要说学生能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感了。在随后的教学中,

教师多次使用笛子,比如视唱歌谱时用笛子伴奏;学生唱的不够准确时,用笛子来校正等等。听得我们直着急:笛子仅仅作为伴奏乐器,它是有缺陷的!用钢琴伴奏,校正学生的音准多好!引导学生学唱歌谱与歌曲多省事!再有,杨老师歌唱得非常好,上主题是《家》的欣赏课时,他罗列了古今中外不同体裁关于“家”的好多歌曲。但见课开始老师的一曲《家是温柔的港湾》唱得全场掌声雷动,可能受掌声鼓励,在接下来的歌曲欣赏中,不论是童声的、女声的还是男声的,也不论是独唱的、对唱的还是合唱的,杨老师一概自己范唱,把一堂音乐课搞成了杨老师的独唱音乐会。

反思: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师的基本功是服务于教学的,不能滥用,更不是为了卖弄。教师需要扬长,但扬长要由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今天,我运用自己的音乐专长,想给学生以怎样的审美体验?引领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有价值?假如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际,一味的展示自己良好的基本功,就有流于形式和卖弄之嫌,把课堂当成了舞台,背离了审美的初衷。

(三)器乐教学与音乐审美的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深入,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器乐进课堂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情操。我校于2006年10月将口风琴引进课堂。本人通过近一学期的教学,觉得口风琴在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学情描述:

学期末我在三(3)班作了一次学情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问题是:“你喜欢口风琴课吗?”回答喜欢和很喜欢的仅有21人(全班53人),这与刚发口风琴时全班学生的欢呼雀跃实在有太大的出入。在认真反思了本学期的口风琴教学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违背了音乐教学的本质。

1、单一的口风琴的教学

按新课程的设置,口风琴一年级就要进课堂,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在三年级才引入。

面对大量需要补上的基本指法、基础练习以及本学期要演出的实际,整整两个半月的时间我开始了强化的口风琴教学,放弃了其它的教学内容。当我们的音乐课成为一种单一的口风琴技能训练,学生还会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吗?

2、强化的口风琴教学

在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内要掌握前两年的知识,并且要演奏高于现有水平的多声部的完整的器乐作品《小松树》时,我的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加强练习”。当最初的喜欢已经在强化训练中变成了一种压力,学生还会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吗?

3、过难的口风琴教学

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刚接触口风琴的,演奏的要求却要达到四五年级的水平。可想而知,仅学几个月与学习四五年的难度距离。当学习口风琴变成一件让人为难的事情,学生还会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吗?

反思: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詹姆斯.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学习音乐的领域。布鲁纳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在本学期的口风琴教学中,尽管学生在强化的训练中技能、知识得到了提高,但与音乐课的审美教育已经偏离了,我似乎在口风琴教学中又回到了“繁、难、偏、旧”的老路上去了。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活用器乐教学,充分发挥器乐教学的辅助功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对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才会有积极的意义。

(四)学生兴趣与音乐审美的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音乐教师倾力在研究并付诸实际的课题。

实情描述:

人音新课程2册有一欣赏内容《三个和尚》,3册有一欣赏内容《龟兔赛跑》,这两个内容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的音乐题材,学生喜闻乐见。但对于这样优秀的音乐题材本人在音乐教研大组活动时,听到有老师的话,却如骨在哽。

某老师说:一开始我很不喜欢上《三个和尚》和《龟兔赛跑》的课,因为音乐很长,光放音乐学生根本不要听,也听不下去,课堂乱得要死。后来,我索性放这两个童话故事的录象,唉!效果真好!既看了童话又听了音乐,学生还非常非常感兴趣,教室里是鸦雀无声。

反思: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肯定和热情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必然倾向。上述案例,学生的兴趣不在音乐本身而是童话故事以及动画画面。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是专业,教师是职业,音乐应该是立身之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向学生提供的应该是掌握好学习音乐的机会,足够的音乐知识和正确的音乐学习方法,上述案例,教师已经忘记自已的职责,成了放映员,把提供音乐内容,给学生提供音乐学习机会放弃了。偏离了音乐本身的兴趣激发,这样的兴趣教法也就没有了价值。

(五)姊妹艺术与音乐审美的思考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而在各种姊妹艺术中,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律动就是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教学手段。所以音乐课中的舞蹈律动比比皆是:欣赏时律动,唱歌时律动,认识音乐知识时律动……舞蹈有的时候确实很好的诠释了音乐,但是,舞蹈能仅仅为了表演吗?

课堂实况:

一年级的一堂音乐课,内容似乎是复习课,主要的似乎又是感受X—、X 、及X时值,

因为黑板上有板书。在反复的复习歌曲、不断的进行律动后,老师拿出了不同的动物头饰,有青蛙的、有小鸭子的、有大象的,等。老师一一出示这些头饰,叫学生一一用动作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一遍又一遍的。学生真是高兴啊!男同学跳了女同学跳,第一组表演了第五组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有序而活泼,老师亲切又随和,课堂奔放还有度。就是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让学生舞蹈?学生在表演中收获了快乐,还收获了什么?

反思: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构成了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用形态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表现音乐情绪,用色彩和线条表现音乐等,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拓宽了知识视野。本课中,大概猜到老师想让学生用体态模仿不同动物的行进,体验X—、X 、及X的时值。应该来说,模仿不同的动物行进,还是很能诠释X—、X 、及X的时值的。但这位老师没有将律动与知识有机的进行联系,更没有将动物的行进按不同的时值进行归类,学生在舞蹈中是盲目的,更别说审美体验了。因此在运用姊妹艺术活动中,应突出音乐审美这条主线,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处理。

(六)学科综合与音乐审美的思考

在音乐新课程的理念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感召下,老师摒弃了“纯音乐”学科本位思想,把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与文学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但是―――

案例描述:

在某小学听了一堂音乐课,课题及学习的歌曲均为《找春天》。环顾教室,看得出上课前,教师在音乐室里好好布置了一番,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课开始,老师问:“看到了什么?”“春天!”“春天有花又有树,还有什么?”“还有…还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兴趣很好,老师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就来找春天!”,同时展开了一幅画,画中除了一棵树其它空白。老师:“现在我们就在这幅画上找春天,画春天,请XX同学到黑板上来找,其他同学按小组找,小组空白画在你们的抽屉里。”学生开始在空缺上画画,老师巡视,歌曲《找春天》作为背景音乐一遍遍的播放着。整个过程持续了16分钟。

反思:应该说,上述案例中,课的开始很好,课前的准备也很充分,营建了一种“春天”的情境,突出了《找春天》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接下来“音乐课”似乎成了“美术课”。一节课40分钟化了超出1/3的时间在作画,就出现了“度”的问题,在这里,音乐倒成了学生作画的背景、点缀,作画是主要的了。“音乐综合”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但它是以音乐学科为主体的综合,失去了“音乐”这条主线,课程综合就变得“毫无意义”。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运用了新理念,教学设计时主题突出,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但教学中放弃了“音乐”这条主线。我们知道音乐课的综合旨在建立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流互补。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改变传统教育死板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形成集艺

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应该追求价值,使之合理、自主、得体,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标。

三.校正中前行

上图是“事务发展图”,“→”横线箭头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线”,它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事物发展的绝对论;“”波浪线指“事物发展的事实规律线”,它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波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事物发展的相对论。从这副图中,还让我们明白另外一层道理:波浪线的坡度越小,也就是“事物事实发展的波浪线”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线”越近,事物发展得越快;反之“事物发展事实波浪线”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线越远,也就是波浪越大,事物发展越慢。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不断的校正,波浪才会小,发展得才会快。

音乐课程改革不仅是设计一个理想方案,更是一种复杂的实践,实施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本体的理解出现偏差,还有对教学诸多关系的认识和处置,造成教师教学的盲目与无所适从,甚至将淡化知识技能的教学变成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等等。这些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学生的成长。这就需要每个音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反思我们之前的教育行为、思想、方法,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也需要每个音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不断校正,校正我们之前的教育行为、思想、方法,获得解决的办法,从而使教师、学生与音乐新课程健康、快乐的成长。

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更臻完美,只有在校正中才能使自已不断前进。

主要参考:

1.07年11月,《中国音乐教育》主编“吴斌”在安徽黄山市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上的讲话。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