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第6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第6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当局攻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变判;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2.能力方面:

(1)通过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学生学会比较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⑶采用谈话法和情景再现法进行教学,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图片,让学生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在感知历史中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是难点。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台湾(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师:朗读并设问,“酷炎的夏日”指的是谁?台湾是怎么被割占的?在什么时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生:日本。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师:这是谁写的?反映了什么情怀?

生: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师:这一分割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生: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坚持打内战,被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击败,不得不逃到台湾。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台湾当时已处在风雨飘摇中。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造成了大陆与台湾分裂对峙局面的形成。很显然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国民党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战争;二是美国的阻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师:为完成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什么方针?

生:“一国两制”

师:什么是“一国两制”?

生: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师:推行“一国两制”,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是什么?

生: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都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中美关系的缓和。

师:这一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生: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设想”

萌芽——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

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

确立——1982年宪法第31条;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

师:“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生:“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为全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师: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

到了成功的运用。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㈠香港的回归

七子之歌——香港(闻一多)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嗍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你可知“Ma 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那梦寐不忘的生母哇!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师:香港是怎样被英国侵占的?

生: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师:澳门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生:1553年,葡萄牙以曝晒船上水渍货物为由,并通过贿赂当地中国官吏,进入澳门居住;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葡萄牙政府也趁机发难。1845年,葡萄牙颁布法令,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从而逐步完成了对澳门的占领。1887年,葡萄牙与中国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师:这两个地区是在什么时候被收回的?分别间隔了多长时间?

生:2019年7月1日收回香港;201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师:阅读课本P103学思之窗,回答思考题

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一国两制”构想合理;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中国政府的坚定外交立场和灵活的外交手段;英国、葡萄牙等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结果,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的结果,它证明中因世界上是值得依赖的国家。

师:中英会谈伊始,撒切尔夫人“挟福克兰群岛胜利之威”访华,不想把香港交还中国。英国政府代表开始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接着提出“以主权换治权”,有人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最后提出英国要对香港实行某种程度的“参与”。其实质是什么?

生:其实质是保持殖民统治或影响

师:港澳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生: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过渡)港澳的回归和继续繁荣,证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师:要求学生整理两岸关系发展历程

生:年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

1987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

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88年台湾当局决定有条件地允许大陆同胞赴台探亲,“三通”限制逐渐放宽,这是两岸关系出现缓和的突破性进展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

历史性突破

2019年江总书记同志针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八项主张

2019年3月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2019年连战、宋楚瑜分别率领国民党、亲民党访问祖国大陆

2019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师:从上面这个两岸关系变化发展的年表中,并结合港澳的回归你认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生: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综合国力的增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的外部条件

师:两岸关系越走越近,但在发展中仍然有不和谐的因素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哪些因素呢?

生: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小结】

胡锦涛同志多次发表讲话,说本世纪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发展经济;二是统一中国。这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包括台湾人民的呼声。

余光中的《乡愁》代表全世界华人对台湾回归祖国的迫切期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是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