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的结构和方法

议论文的结构和方法

议论文的结构和方法
议论文的结构和方法

四、议论文的结构

知识积累

一、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总体结构和论证结构之分。

1、总体结构

从总体上说,议论文析事说理上的逻辑顺序一般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提出议论的对象,回答“是什么”。接着分析说理,根据不同的议论内容,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从各个方面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回答“为什么”,这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最后是根据议论过程进行综合,或总结全文,或照应全文,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使文章的议论前后贯通,使开头提出的问题得以解决,回答“怎么样”。

这样,议论文展开论述的逻辑顺序,大致可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逻辑顺序就产生并制约着议论文的总体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如果把“提出问题”看成是“总说”,把“分析问题”看成是“分说”,把“解决问题”看成是“总说”,那么,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可概括为“总——分——总”式。如图所示:

形式:开头……引论……(总)……提出问题……是什么:内容

正文……本论……(分)……分析问题……为什么

结尾……结论……(总)……解决问题……怎么样

这正是作者写作思路在议论文文章结构上的具体表现。

2、论证结构: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四种。

1、并列式结构。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

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并列式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分论点并列式;二是论据并列式。

图示如下:

①分论点的并列

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透彻,把文章的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的关系是平行的、并列的。

例:论述“中学生要全面发展”

首先,要在德育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四有”新人;

其次,要在智育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较高知识素识和创新能人;

第三,要在体育方面得到发展,“文明其精神”的同时,要“野蛮其体魄”。

如:论述“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

1、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个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2、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社会的风气才能好转;

3、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国家的事业才会兴旺。

例文:

拥有“宽容”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

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宽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如水。

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宽容是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宽容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那匹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宽容似火。

因为更进一层次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的那匹马已认识到自身的荒谬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的马体现出的宽容与安慰,

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的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是诗。

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宽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宽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②论据并列

命运的联想(摘录)

贝多芬在创作《命运交响曲》之前,耳朵就开始聋了。……他深深地知道,音乐是声音之乐,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好像画家失去了眼睛,哲学家失去了思维的能力。这就等于让他立即离开艺术生涯,他近30年的艰苦努力将毁于一旦。于是在绝望中,他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他清醒过来了:真正的英雄,决不能被命运征服。他终于又坐到钢琴前,面对命运的挑战,发出“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的呼号。他口衔长杆触到音箱中的弦线上,感觉着声音的振动,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

西汉时的司马迁,当被问罪受到奇耻大辱时,也曾想“引颈自裁”,但想到寄托着自己全部希望的《史记》还未完成,于是他忍受了非人的阉刑痛苦。在那间阴暗、潮湿的地窖里,终于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还有自幼眼瞎的阿拉伯的侯赛因,为复兴阿拉伯的文化,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学习、探索,终于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世纪美国盲聋姑娘海伦?凯勒,为了世界和平献出了毕生精力。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敢于同命运搏斗的强者。

从贝多芬,到司马迁,再到侯赛因,海伦,他们的事迹无不证明,只有顽强不息地战斗下去,才能战胜生命成为生活的强者。

小结:

并列关系,几个分论点或几个论据的顺序安排可以灵活,但是应该考虑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地说,应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有时几个并列的方面并没有程度的差别,安排顺序时只要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就可以,不一定有严格的次序。

从形式上说,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

2、递进式结构。

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它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2)递进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就是递进式的结构。

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层进式结构的议论文,其分论点(或论据)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这比并列式的横向关系要复杂和深刻。

图示如下:

例:“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一是就全文而言

①开头:中学生应该全面发展

②正文:为什么中学生应全面发展

③结尾:全面发展应该怎么做

“谈理想”(二是就本论部分而言)

第一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

第二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第三层:不同的理想反映不同的思想品格

第四层:将个人理想与振兴中华结合起来才是伟大理想。

例文:

漫淡“度量”

我们常见一些人在生活或学习中,因芝麻丁点小事而口沫横飞,大动肝火。但也有一些人,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襟怀坦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度量”问题。

所谓度量,主要是指为人处事宽容、谅解、忍让、克制的程度。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宏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度量恢宏的人,才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斥力,使人对之避而远之。

度量,跟人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社会阅历、人生抱负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有着远大理想抱负和很好的道德修养的人,他一定也是个度量博大、胸襟开阔的人。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了社稷之安,三让廉颇,他那恢宏的度量,终于使廉颇心悦诚服,将相团结一致,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受“胯下之辱”,然而他不惊不怒,可谓“将军额头可跑马”;三国名贤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其胸怀豁达,非同一般。心怀事业、国家根本大计的人,度量也就无所不容了。第二次反“围剿”快结束的一天,彭老总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位挡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对着他打了两拳。彭老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老总处理,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小事情,快放他回去!”后来,那个战士逢人便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同志经受了各种困难和委屈,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终于粉碎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阴谋。毛主席赞扬他“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纵鉴古今,凡在事业上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只会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博大的度量呢?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我们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刚正不阿,才能像周总理那样心底无私天地宽,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奉献到底!当然,度量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的修养。需要说明的是,宽宏大度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认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时代呼唤我们,呼唤博大的度量,呼唤宽阔的胸怀!

让我们都来锻造这种度量吧!

总结:应当注意的是,并列式与递进式两种论证结构是综合运用的。

例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反复强调,解惑是师的最本质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也正暗示着“问”对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要问。这是第一重要的问题。自信狂妄是年轻人的天性。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个个都认为自己是人中翘楚。若讲个“不会”岂不丢人?这种思想万万要不得!呆板的说教您一定乏味,我们来听听泰戈尔空灵的诗句:“我们觉得知识是宝贵的,因为我们永远来不及将知识臻于完美。”诗人在告诫我们:求知远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容易啊!知识之深厚,年逾数千年,其博大,亦浩水烟海。在求知的过程中遇到些问题,不是难免如此,而根本就是必然!学习中“今夕何夕何地”的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行到水穷处”,都不为自己寻找求解的出路啊!

为什么要问,不仅是汲取和拓展。问,还体现了一种态度,提供了方法论。这对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们尤为重要。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讲过的题,仍旧不会,你有两条路可选,你可以再去问老师一通,当然你或许会遭到“不认真听讲”的责备;你也可以置之一旁,甚至可以因为被老师发现你不会而额手称庆。你会选,不,会该选哪一个呢?我想不用我说,或者当你和同学因一题而争论,你可曾也面红耳赤,奋袂而起?“三人行必有我师”,请教一下别人方法又何妨?年轻人就要在前进中砥砺意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好的方法论!知道了为什么要问,其次就看怎么样问了,一是方法,问固然好,但乱问毫无意义。问要抓住

中心,切中肯綮,以达到纲举目张。二是态度。问要谦和、恭敬,切勿自以为是,不要对不同的观点大放厥词。别老是认为自己是金子,别人都是石头!三是要勤问。问题积得太多,无异于厝火积薪,问题要尽快解决,对待求知,得陇望蜀都是好的!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能使自己聪明。问,是获得知识的一条捷径。努力求索吧!也许今天没有识得你星星一般,但这何妨我们作明日皓月一轮!

3、对照式结构。

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情(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4、“总—分—总”式结构。

这是文章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方式。在论证思路中,有的是先说后分说,有的先分说后总说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这就是“总—分—总”式结构方式。

二、论证方法

故事导入

秦始皇在位时,曾经把大臣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自己要建一个大园林,东起函谷关,西到陈仓。许多大臣心里并不赞成,但却不敢说出来。

优旃见大家都不吭声,就走上前去,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个计划太好了,在这个大园林里,我们可以多养些禽兽,等敌人来侵犯时,就让麋鹿用角去抵他,这样足以把敌人吓跑!”

秦始皇笑了起来,终于放弃了建大园林的计划。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优旃的正义感和出色口才。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讽谏的呢?——归谬法,扩大园林只会增加反对朝廷的人,一旦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只好请麋鹿来帮忙,这显然是荒谬的。生活中,提建议需要技巧,写议论文阐明观点同样要讲究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所谓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的手法和阐述论点内容的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从论文分类看,可分立论法和驳论法;从逻辑关系推理的形式看,可分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可分直接论证法和间接论证法;从论据的特点看,可分例证法、引证法和因果法;从论证的表现手法看,可分对比、类比、反证引申、旁证和假设等方法。

信息筛选

1、议论文写作,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和确凿充分的论据外,还要有严密的论证,只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同学们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通病是——论证单一。通常表现在论点提出之后,只用一两个事例论证一下,便匆匆作结,草草收兵。这种做法虽说也完成了论证任务,但往往失之草率,甚至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难以收到良好的论证效果。因此,我们要熟悉并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而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和演绎法。学习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2、教材“学法借鉴”栏目中的几段文字,分别说明各段文字所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珍爱生命》主要用例证法。先举例说明有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消遣享受上,指出这样的做法令人叹息,说明在有生之年多做有益的事情,取得瞩目的成才就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热爱生命》用引证法,引用“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的言论来证明生命其实是优越无比的。

《谈生命》用喻证法,把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春水在奔向大海的途中遇到险阻时奔腾起来,经过平沙时看见夹岸的桃花。生命的过程就如春水东流,有坎坷也有顺境,最终消逝。

合作探究

说出以下例子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好处。

示例一

俗话说:自信能给予人无形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充满自信,无论问题是容易还是困难。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是最棒的。这也是最基本的。海论·凯勒就是凭着自己的自信,虽然她听不见、说不出、看不到,但她相信,她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她做了一个虽眼盲心不盲、耳聋思想不糊涂、口哑却精神不亚于常人的伟人,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是多么高的称赞啊!她靠的是什么?就是她那坚定的信念,那份伟大的自信。跛脚的郑丰喜,别人说他不能上学,他自信,他不仅上了学,还年年拿第一;别人说他骑不了自行车,他自信,硬是在体无完肤后让自行车成为了他的脚;别人说他一辈子都要跛脚,他自信,他从小就对家人和自己说:我一定要站起来,我还要穿皮鞋,最终他还是做到了。他也靠着自己那惊人的自信使他这艘汪洋中的小船在大风、大浪等灾害下依然不翻。我们感叹他们很厉害,厉害什么?厉害的就是比我们常人多的那份自信,他们相信自己。

明确:例证法。先列出“自信能给予人无形的力量”的观点,举海伦、郑丰喜的例子,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又是成功的,而他们的成功源于自信来证明观点。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强。

示例二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朋友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明确:引证法。引用前人的诗句,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示例三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鲁迅《拿来主义》)明确:喻证法。文中运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对比,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

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示例四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明确:对比法。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对比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方法点拔:

我们写议论文常用也比较好用的是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四种论证方法。请概括出用它们的一些好处及注意事项。

一、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件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所叙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引证法

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场合,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巧喻而理至”,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易、化枯燥为生动。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四、对比法

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出的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能力提升

一、任意选择一题,运用例证、引证、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论证。要求每个题目写两处片段,任选两种方法论证。

1、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

2、《谈意气》“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二、参看下列片段:

1、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志,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低谷达到艺术的巅峰?(一个事例)

2、这意气我们真的不可以小瞧。古往今来,这意气一直在我们身边,从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二人升空,中国的意气让世界为之折服。生命中,有太多人太多事的意气让我们感动。从生命的谷底登上艺术高峰的邰丽华,一个人一匹马送信的邮递员王顺友,用瘦弱的肩膀担起家庭与抚养毫无血缘关系妹妹的洪战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处处都体现伟大的意气。(多个事例并举)

3、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引证+例证)

4、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博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以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

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喻证)

5、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远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引证+例证+对比)

规律总结

论证时如果仅仅使用一种方法,有时论述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不妨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和道理分析有机结合。

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我们了解了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明白使用各种论证方法的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善于恰当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