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三地理复习延伸拓展:台风微专题

2019高三地理复习延伸拓展:台风微专题

2019高三地理复习延伸拓展:台风微专题
2019高三地理复习延伸拓展:台风微专题

台风

台风实质是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50-200的海面温度较高的洋面上。中心气压值一般为950百帕,低者达920百帕,有的仅877百帕,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

一、台风形成条件

(1)1.海水表面温度高于26.5℃的广阔热带洋面。

2.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3.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2)1、需要较高的海水温度,因为台风只生成在水温26 、27℃以上的广阔洋面上。

2、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即地球自转产生的改变风向的力(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随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减小,在赤道地区为零。这就是纬度低于5°海洋上没有台风生成的原因。

3、要有一个原始涡旋,这样在台风形成初期不致因四周气流直接流入低涡中心,使之迅速填塞而消失。还有,在台风生成区高低空风向风速差别要小,这就是20°纬度以上不易生成台风的主要原因。

二、台风结构

台风中心叫台风眼,以其为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台风眼的形成,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外圈是大风全,半径大约200-300公里;中圈强对流和风雨最强烈、破坏性最大,半径约100公里;内圈是台风眼台风眼区,半径约5-30公里,无风无雨。台风的高度一般在15公里左右。

三、台风移动

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它的作用主要是在台风初生成时,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

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

内力和外力合在一起,就促使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

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大致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偏西路径,台风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岛或越南登陆,对我国影响较大。

第二条是西北路径,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省登陆。这种路径也叫作登陆路径。

第三条是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的海面向西北移动,在25°N附近转向东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动。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较小。以上三条路径是典型的情况,不同季节盛行不同路径,一般盛夏季节以登陆和转向路径为主,春秋季则以西行和转向为主。

四、台风的利与弊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力的判读; 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型: 专题复习课 【真题展示】 此类题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卷中经常出现,属于高频高点,所以把这个点单独摘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训练,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风向的判读 (一)、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一】 (2013全国卷)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B (二)、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二】 1005.0 L 1000.0 图4 N ·甲 997.5 100 0 200km 1000.0 等压线/hPa

(三)、通过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三】 (2013四川)读图2,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3.B (四)、通过沙丘、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四】 (02春季文综卷)读右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7小题。 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答案】7.B 二、风力的判读 【高考真题五】 (2013高考新课标二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答案】(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0~200米 200~500米 500~1000米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 例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13农业区位条件专题卷

微专题(十三) 农业区位条件 (2017·山东潍坊模拟)1960年独立初期到70年代以前,尼日利亚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棉花、花生等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70年代起尼日利亚经济发展转向石油工业,花生产业每况愈下。近年来,南部热带经济作物发展迅速。下图示意尼日利亚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石油产地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尼日利亚南部发展可可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是( ) A.灌溉便利B.科技水平高 C.能源充足D.热量丰富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尼日利亚花生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工业及相关产业兴起 B.花生加工能力低 C.花生种植的自然条件越来越差 D.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兴起 3.20世纪70年代以前,尼日利亚大力发展花生种植业,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减少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原退化D.水土流失 答案 1.D 2.A 3.C 解析第1题,可可为热带经济作物,尼日利亚南部纬度低、热量丰富,适于可可种植。第2题,材料“70年代起尼日利亚经济发展转向石油工业,花生产业每况愈下”可以看出,花生衰落受石油工业影响。第3题,花生种植业主要在北纬12°左右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大力发展花生种植,必然破坏原有草原植被,造成草原退化。 (2017·山东潍坊二模模拟)雨育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下图示意伊拉克雨育农业和灌溉农业分布区及雨育农业区气候资料。据此完成4~5题。

4.与灌溉农业区相比,该雨育农业区( ) A.地形平坦,平原广布 B.热量丰富,光照充足 C.降水较多,水土流失较严重 D.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5.改善该雨育农业区发展条件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发展集蓄水工程、集蓄雨水 B.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C.修建温室大棚,减少水分蒸发 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答案 4.C 5.A 解析第4题,雨育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降水较多,水土流失严重;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区,降水较少。第5题,雨育农业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应发展蓄水工程,集蓄冬季雨水,加强夏季灌溉。 (2017·山东淄博打靶模拟)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

2020届高三地理微专题训练 循环经济

2020届高三地理微专题 循环经济 一、单选题 鱼菜共生系统是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水产动物和蔬菜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数据表明:用1千克鱼食,生产至少50千克蔬菜和0.8千克鱼肉。这种以菜净水、以水养鱼、以鱼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鱼、水、菜的和谐,逐渐出现于一些大中城市的庭院和街道的暖房中。右图为鱼菜共生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中( ) A.固体杂质B.二氧化碳C.氮、磷元素D.有害细菌 2.在家庭庭院中建立该系统,主要效益为( ) A.缓解热岛效应B.提供绿色食品C.提高资源利用D.环境绿化美化 3.有人提出,采用普通泡沫浮床,在长江三角洲池塘推广该系统,其面临的问题为( ) A.产品集中上市B.设备投资过大C.能源浪费严重D.劳动力成本增加 1.C氮磷元素是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无土栽培的蔬菜会大量的吸收水中氮磷钾,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给鱼留有良好生存环境;蔬菜吸收水中固体杂质、二氧化碳、有害细菌很少,选择C。 2.B缓和热岛效应主要是在城市不是家庭,A错;可以提供没有污染的食品,B对;提高资源利用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C错;环境绿化美化不是该系统主要目的,D错。 3.A我要大面积发展该系统生产,就会导致产品集中上市,数量大冲击市场;该系统设备简单投资不大,能源消耗少,劳力成本低,不会成为生产问题。选择A。 读日本某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4.图中箭头①、②、③分别表示 A.饲料、燃料、肥料B.饲料、肥料、燃料 C.燃料、饲料、肥料D.燃料、肥料、饲料 5.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有 ①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②改善农田施肥结构 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④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B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特点。读图,①为榨油之后的油渣等,是家畜饲养的良好饲料;家畜粪尿经过堆肥化可形成有机肥料②,施用到油菜、水稻田;食堂废油经过加工之后可以生产生物柴油,作为燃料③用到农机的农业生产中,所以从而实现了物质循环。所以B项正确。 5.A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好处。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①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②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变变废为宝,增加农产品种类,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故A项正确。在生物燃料在农机、公交车使用中,仍然有燃烧废气等排出,所以不能实现④污染物零排放。故BCD项错误。 读曹妃甸工业区火电建设项目循环经济产业共生模式总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高三地理复习 微专题 河流

2020高三地理复习 微专题 河流 1 / 13 河流 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南麓,属于山间陷落湖,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下图中甲河)。博斯腾湖的湖体面积季节变化大,同时湖陆风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开都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 A .大气降水 B .积雪融水 C .冰川融水 D .湖泊水 2.影响博斯腾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 .大气环流 B .气温 C .积雪厚度 D .地形 3.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可能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下图为南美洲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与布朗库河相比,内格罗河( ) A .流速慢 B .结冰期长 C .汛期长 D .流域面积小 5.在内格罗河M 处架桥面临最大的自然障碍是 ( )

A.水量巨大,风大浪高B.人口稀少,劳动力少 C.河面宽阔,沼泽广布D.雨林地区,环境恶劣 6.内格罗河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流域内经济发达,环保措施完善 B.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循环活跃 C.周边地区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D.该河流水量丰沛,水体和沼泽自净能力强 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立方米/秒)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7.乙河位于()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 8.下列有关三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A.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是甲河 B.流量变化均随降水量而变化 C.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是丙河 D.流量年际变化最小的是乙河 读某河段水位变化示意图。

2020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河流 9.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A.1970年B.1980年C.1990年D.2000年10.(小题2)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 A.年降水量增大B.上游围湖造田C.水土流失加剧D.植被覆盖增加 某地质科考队前往内蒙古巴丹湖(39.2°N,101.6°E)考察,2018年1月7日到达时恰逢日落。考察发现:巴丹湖被相对高差不大的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图a),两湖水体性质受盛行西北风的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图b)。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科考队到达时的北京时间约为 A.15:30B.17:00C.18:00D.19:30 12.与西湖相比,东湖 A.盐度较低,水位较高B.盐度较低,水位较低 C.盐度较高,水位较高D.盐度较高,水位较低 13.根据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推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A.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 C.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D.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洞里萨湖位于湄公河下游平原,其水文特征深受湄公河的影响。图Ⅰ示意洞里萨湖主湖区与洪泛区含沙量和湖水多年平均体积的季节变化。图Ⅱ示意湄公河流域部分地区及洞里萨湖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3 / 13

2019届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22世界地理分区考点 01东亚及日本

2019届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22世界地理分区考点 01东亚及日本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东亚地区概况 1.地形: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气候:季风气候显著,东部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3.河流: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东部和北部多外流河,内陆以内流河为主。4.经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农业和季风水田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世界重要水稻、茶叶、蚕丝产区。 二、日本

【考点】 1.日本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农业单产高:水稻产量自给甚至出口 ①自然原因: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平原地区的水稻种植提供水热保证。

②社会原因: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发展生物技术,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渔业发达:捕鱼量排世界第一 ①自然原因: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于日本北海道附近的海域,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故形成世界著名渔场——北海道渔场。 ②社会经济原因: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需求大。 2.“三湾一海”工业带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且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节省了陆上运输和储存的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且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即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典例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东亚部分区域图。

2020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 湿地

2020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湿地 湿地 若尔盖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下图为若尔盖湿地各类湿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若尔盖各类湿地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湿地退缩最大 B.沼泽湿地退缩最大 C.各类湿地逐年减少 D.各类湿地波动上升 2.1967—1982年间,若尔盖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球变暖B.降水减少 C.排湿放牧D.围湿造田 阶地沼泽,指发育在各类阶地面上的沼泽,以坡面流和降水补给为主,河漫滩沼泽,指发育于河漫滩上的沼泽,以洪水、降水补给为主,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沼泽湿地分布地区。下图是该地区不同类型的沼泽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 11

3.与阶地沼泽相比,河漫滩沼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地下冻土发育B.降水更多 C.蒸发微弱D.排水不畅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对三江平原的荒原湿地进行了开垦,其中最适合开垦为耕地的湿地类型是 A.河漫滩湿地和阶地湿地 B.阶地湿地和倾斜平原湿地 C.倾斜平原湿地和河漫滩湿地 D.阶地湿地和湖滨湿地 湿地率是某区域湿地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是() A.200-300mm B.300-400mm C.400-600mm D.600-800mm 6.该流域() 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 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

2020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湿地 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 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 七里海位于天津东北30km,属沼泽湿地,地势低洼,且常年积水,湿地水域广阔,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七里海开发强度的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下表为七里海区域土地利用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七里海湿地有京津“绿色肺叶”之称,这说明该湿地对京津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A.防风固沙B.降解污染 C.净化空气D.提供水产品 8.关于七里海湿地面积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工湿地开辟使湿地总面积增加 B.水域面积缩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C.人工湿地增加有利于生态可持续 D.人工湿地变化使水质得到净化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①森林面积减少②环境污染③城镇建设④兴修水利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0.湿地水污染带来的后果主要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增加酸雨的频率④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3 / 11

2019高三地理复习周测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三地理周测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仅有一项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下的空格内。)(每题4分,共44分) 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据此回答第1题。 1.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2.某科研小组作自然环境调查,5月从济南出发,6月中旬到达南京,7月中旬到达武汉,圣诞节到贵阳,元旦抵昆明。起点以出发时间为准,其他按到达时间,各地的天气特征依次为( ) A、温湿、伏旱、伏旱、干冷、干热 B、春旱、梅雨、伏旱、冷湿、晴暖 C、干热、梅雨、伏旱、干冷、热湿 D、干冷、晴暖、梅雨、暖湿、热湿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浸滩或河床)超出平均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下列属于河流阶地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甲、乙、丙为河流沉积层,其沉积物最可能是( ) A.河卵石中粗砂粉细砂B.河卵石粉细砂中粗砂 C.粉细砂河卵石中粗砂D.粉细砂中粗砂河卵石 5.以下推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B.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C.该处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D.⑤处沉积物的形成年代比②处早 岱海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其水系为当地农业、工业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据记载,岱海面积曾经达到200平方千米,而现今仅为78平方千米。近年来,湖面严重萎缩,水体污染加剧。下图为岱海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冰泡湖

高考微专题训练——冰泡湖 在全球仅有那么4-5个著名冰泡湖。如加拿大的亚伯拉罕湖,俄罗斯的贝尔加湖。而这一奇特景象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已知的就有2个,一个就是被报道的漠河观音山景区的莲花湖。还有一个在新疆赛里木湖。什么是冰泡湖.冬季里死去的水草释放的沼气不停地涌向湖面,湖面结冰后将这些气泡形成的空腔保留了下来,随着气温越来越低,这些冰冻气泡就不断地堆积在如镜面般清澈的冰层里,宛如镶嵌在通透湛蓝宝石里的一朵朵马蹄莲,神奇壮观。 注:区域小尺度专练有选择题和综合题练习,题后备有参考答案详解。均围绕冰泡湖湖小切口小尺度专门训练,符合新课标高考理念。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19·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是著名的“冰泡湖”。

冬季里死去的水草释放的沼气不停地涌向湖面,湖面结冰后将这些气泡形成的空腔保留了下来,随着气温越来越低,这些冰冻气泡就不断地堆积在如镜面般清澈的冰层里,形成冰泡湖奇观。 读赛里木湖冰泡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利于赛里木湖冰泡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准静止锋徘徊不前B.快行冷锋过境 C.沙尘暴天气的袭来D.锋面气旋控制 2.推测冬季将积雪吹离赛里木湖的大风多为( ) A.偏西风B.偏东风C.偏北风D.偏南风 3.青藏地区的湖泊难以形成大规模冰泡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生物量低B.盐度高封冻慢 C.湖水浅冰层薄D.湖水透明度低 【答案】 1.B 2.A 3.A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冰泡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气温的急剧降低,由此推断能够使冬季赛里木湖区气温急剧降低的天气条件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从高纬度地区移来的冷气团迅速控制该地区,使气温迅速降低到0°C 以下,上升气泡形成冰泡,故B正确。 2.根据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推断该地冬季应当受西风的影响,即偏西风的影响,故A正确。 3.青藏高原春夏季的气温要低很多,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湖泊的生物量很低,没有了丰富的腐殖质,也就少了气体的来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冰泡景观,故A正确。 (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月考)“冰泡湖”是作为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严冬礼物,最基本的形成条件:一是湖底腐殖质丰富,能分解形成甲烷等气体;二是湖泊当地气温急速降到冰点以下。中国科学院某

2019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微专题八 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案

微专题八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Z 知能整合hinengzhenghe K 考题调研aotidiaoyan (2018·甘肃兰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例如,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零下35℃低温,但极端天气下,当地气温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冻害;蓝莓植株高度有的品种达1.5米左右,有的品种仅0.3~0.8米。下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 (1)据图,指出山谷和山顶冬、夏季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 (2)说明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的原因。 (3)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 (4)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 【答案】(1)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 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 (2)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因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冬季(尤其是夜晚),太阳辐射减弱(夜晚没有),(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来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

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 (4)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积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缺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积雪(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 【解析】(1)根据图示曲线,左图是冬季气温曲线,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气温日较差是一日中气温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右图是夏季气温曲线,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2) 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主要从水分、热量、土壤角度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有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沉积深厚,土壤肥沃。(3)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减弱,夜晚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谷底的气温低,易受冻害。冷空气将山谷原来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半山坡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不易受冻害。 (4)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约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缺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积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从而减少了冻害发生。 G 归纳拓展uinatuozhan 1.气温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品质 (1)气温高——生长周期短——上市时间早——价格高。 (2)气温低——生长周期长——上市晚——品质好——价格高。 (3)昼夜温差大——品质好。 2.温度高低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2019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2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文化和地理实践力详解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 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 一、选择题(共44分) 灯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古代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或绫绢、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兴村是一个有着数百余年灯笼制作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销售紧俏。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灯笼制作技术正面临失传和逐渐衰落的境地。下图为古代灯笼作坊图。据此回答1~3题。 1.杭州市西兴村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优越的海陆位置 B.温暖的气候条件 C.丰富的竹材资源 D.广阔的消费市场 2.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制作的灯笼,其主要作用是 A.指示风向 B.照明引路 C.驱兽捕虫 D.农田分界 3.浙江杭州西兴灯笼逐步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A.京杭大运河淤积 B.电灯泡的发明 C.消费市场的萎缩 D.劳动力的老龄化 贵州石桥皮纸是采用传统全手工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有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皮纸具有纸质洁白、柔韧性强、纤维长、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保存时间长等优点。石桥皮纸生产工艺复杂,技艺传承主要靠口头传授,耗时长,要求严。近年来,石桥皮纸深受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下图为贵州石桥皮纸作坊场景图。据此完成4~6题。

4.石桥皮纸深受书画爱好者喜欢主要是因为 A.价格低廉 B.品质优越 C.知名度高 D.文化底蕴深厚 5.石桥皮纸保护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是 A.核心技术面临失传 B.产品销售市场狭小 C.生产加工技艺落后 D.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6.目前石桥造纸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A.扩大材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 B.借助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C.加强技艺创新,完善产品体系 D.拓宽营销渠道,打开国际市场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7~8题。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

师说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武汉光谷是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据此回答1~2题。 1.武汉光谷企业布局的原则是( ) A.靠近市场 B.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C.水陆交通便利 D.靠近原料产地 解析:武汉光谷是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品牌,是高新技术产业,受技术因素影响最大。故选B。 答案:B 2.关于武汉光谷工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企业生产规模大 B.产品主要供应湖北及周边省区 C.产品更新换代较快 D.生产成本中,工人工资所占比重很大 解析:高新技术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品面向全球,在生产过程中科技投入比重最大。产品更新换代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 答案:C 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时尚设计、电影、数码娱乐、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和文物交易等。下图是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3~4题。 3.北京创意产业分布特点是( ) A.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 B.集聚分布在高等院校周边 C.集聚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区 D.具有向沿江沿湖分布的趋势 解析:从图中可直接看出北京创意产业分布特点是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 答案:A 4.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区位优势有( ) ①水陆交通便利,网络通信发达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③更加接近市场,可快速获取信息 ④劳动力廉价,运营成本低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区域内河流径流量小,所以水运能力差;北京是我国古都之一,因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北京科技水平高,人口众多,创意产业消费市场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 秦岭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秦岭 一、单选题 读秦岭山区某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若图中两条河流的支流可能会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B.① C.①D.① 2.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道“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图中最可能欣赏到诗中景观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甲地某人在北京时间5:40看到日出,该日最可能处在() A.3月份B.6月份 C.9月份D.12月份 1.B 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山脊,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袭夺现象。地势更低的河流夺取海拔稍高的河段,带来部分河段改向。观察等高线图及图示区域河流可能袭夺相连处,推知①处河流流量可能会增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A 诗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意思是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只有甲地是四地中海拔最高的点,且站在甲地向北看才能看到渭河水。乙地海拔不及甲处高,丙丁位于太白山南侧,受图中太白山峰的阻挡看不到北侧渭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B 北京时间5:40日出,秦岭主峰经度约107°E地方时约5点日出,算出昼长约14小时,且甲地海拔高,日出早,日落晚,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接近昼长最长,6月可能性最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某学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

从南麓开始攀登山峰,进行生态考察。下图为秦岭地区地形剖面图与年降水量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秦岭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海拔位于() A.1500~2000米之间B.2000~2500米之间 C.2500~3000米之间D.3000米以上 5.秦岭南麓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针阔混交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6.渭河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被侵蚀而成 B.流水侵蚀、搬运而成 C.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向斜向下弯曲而成 D.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 4.C 先在年降水量线(图中虚线)上找出降水量最多的点,然后作垂线落在地形剖面线上(图中的实线),两者的交点为降水最多的地点。最后从交点向左作横坐标的平行线,与纵坐标的交点为海拔高度,可读出海拔高度为2500~3000米之间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A 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南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B错误。温带针阔混交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D错误。故选A。 6.D 渭河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是断层下降的一侧,是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15 交通运输专题卷

微专题 (十五) 交通运输 (2017·安徽淮北二模)“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市”的景象。“一春心事在新茶”,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而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的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主要是因为( ) A.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B.位置优越,交通发展便利 C.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D.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 2.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 ) A.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 C.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 D.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材料提到,“茶马古道”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四川和西藏相邻,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是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第2题,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由于四川是盆地地形,冬季冷空气受到北侧山脉阻挡,则可知“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是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 (2017·河南省模拟)瓜亚基尔市位于厄瓜多尔西南部瓜亚基尔湾内瓜亚斯河西岸,始建于1535年,工业发达,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矿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下图为瓜亚基尔港地理位置示意图(横线表示港口区,黑点表示仓储区)。据此完成3~5题。

3.瓜亚基尔港口区建于该市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离海洋较近B.地势平坦开阔 C.工业密度较高D.远离城市水源区 4.瓜亚基尔港地处赤道附近,但港口全年作业环境气温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海湾,海风影响显著 B.海拔较高,地面辐射较弱 C.森林广布,调节功能较强 D.云雾较多,太阳辐射较弱 5.若一艘商船从瓜亚基尔港出发前往新几内亚岛,最佳的洋流航线是( ) A.西风漂流航线B.北赤道暖流航线 C.北太平洋暖流航线D.南赤道暖流航线 答案 3.B 4.A 5.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瓜亚基尔市北部地势较高,以山地为主,南部地势平坦开阔,以河口三角洲为主,故南部地区适宜建设港口区和仓储区。第4题,读图可知,瓜亚基尔市虽靠近赤道,但因濒临宽阔的海湾,受海风吹拂影响显著(或受海洋调节作用显著),导致夏季气温并不高,冬季因纬度较低且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较高,非常适宜全年港口作业。第5题,读图并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可知,瓜亚基尔港位于南纬2°~3°”之间,与自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几乎在同一纬线上。该商船从瓜亚基尔港出发前往新几内亚岛采用该洋流航线,顺水顺风,航行速度较快。 (2017·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据此完成6、7题。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环境保护(含答案)

专题十一 1.(2018·新课标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材料中中华秋沙鸭的迁徙途径进行分析其不断死亡,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保护对策主要从生态环境恢复、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2.(2018·江苏)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沙丘”

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沙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沙丘地貌分布图最不可能在()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以南,黄土高原以北) D.柴达木盆地 2、A点的绝对海拔高度可能是() A.1340m、1330m B.1320m、1350m C.1320m、1330m D.1350m、1340m 3、该地区的主导风向()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D 2、A 3、B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的盛行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我国哪一类地区最可能有此种地形分布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淮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3、我国此种地形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1、B 2、D 3、C (2002年北京春招卷)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 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3、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1、B 2、C 3、C (2013年,福建文综,9~10题)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答案】D 10.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8

微专题强化练8农业发展和农业问题 满分48分,实战模拟,15分钟拿下高考客观题满分! 姓名: 一、选择题 昆仑雪菊是具有降压降脂、清肝明目等独特功效的稀有高寒植物。 昆仑雪菊生长于昆仑 山3000米以上的冰峰峭崖上,每年 8月盛开,花期短,生长区域狭窄,产量极小,弥足珍 贵。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关于昆仑雪菊原产地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形复杂,高原山地气候 B.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C. 土壤深厚肥沃 D. 海拔高,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 解析:昆仑雪菊原产地为昆仑山区的高海拔地区, 该地区地形复杂, 以高原山地气候为 主,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较小,土壤不肥沃,热量条件相对较差。 答案:A 2. 新疆茶农纷纷将昆仑雪菊引到平原地区进行人工种植后,昆仑雪菊单产明显提高, 解析:昆仑雪菊价格骤降主要是产量过多、品质变差造成的。为了使产品更有竞争力, 主要应从提高昆仑雪菊的品质、打造品牌、加强宣传、拓展流通渠道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B 年均温12C ?22C 最适宜葡萄种植,下图中阴影区域为世界葡萄“黄金种植带”。读 图回答3?5题。 班级 : 然而价格骤降,为使昆仑雪菊维持一个稳定而合理的价格,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加大宣传力度, 研,减少农户盲目种植 A.①②④ C.①③④ 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④提高产品价格, B.①②③ D .②③④ ②完善流通体系, 缩小种植规模 拓宽流通渠道 ( ) ③加强市场调

3. 南北美洲西海岸葡萄种植范围较大的自然原因是() C.寒流影响光照D .河流水源丰富 解析: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强大寒流经过的沿海地区气候干燥,光照强烈,适合葡萄 种植。 答案:C 4?我国西北部种植葡萄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目的在于() A. 防寒保水B ?防治风沙 C.反射太阳光D .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气温较低,水分奇缺,地膜覆盖可以防寒保水。 答案:A 5.与我国葡萄种植区相比,北美、西欧的葡萄种植区优势在于() A.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 处于世界最繁忙航线上 C. 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D. 市场广阔,加工能力强 解析:北美、西欧人口众多,葡萄种植、加工生产能力强,葡萄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市场广阔。 答案:D (2016 ?广东汕头模拟)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战略格局。右图中阴影部分为这一格局中的“甘肃新疆主产区”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甘肃新疆主产区主要种植() A.棉花、小麦B .小麦、油菜 C.棉花、水稻D .甜菜、葡萄 解析:甘肃新疆主产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夏季光照、热量充足,受气候条件影响,主要种植小麦和棉花,A对;油菜主产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长江流域,B 错;该区水源不足,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C错;南疆为暖温带,不适宜种植甜菜,D错。选A。 答案:A 7.该主产区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 A.有丰富的光热资源B .有便利的交通 C.有肥沃的土地 D .有丰富的水资源 解析:甘肃新疆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主产区呈条带状分布在水资 源丰富的山麓绿洲地区。选Do 答案:D 二、综合题 &结合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安徽全年粮食总产增幅4.2%,达到683.2亿斤,位居全国第6位。 材料二油菜秸秆过腹还田是将油菜秸秆粉碎作为猪饲料,然后再将猪粪用来还田的农 业生产模式。油菜是黄山市的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黄山市正在大力推广油菜秸秆过腹还田 的做法。

2019届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20西北地区题

2019届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20西北地区题【基础知识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地形: 2、气候与植被

(1)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经度地带性明显: (2)特征:地处内陆,降水少,冬冷夏热,年日温差大。日照强,多大风。表现出来典型的大陆性特征。 3、河流: 河湖稀少,绝大多数是内流河、内流湖,流量少,季节变化大,冬季出现断流现象。

二、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重要牧业区和灌溉农业区 (1)农业生产条件: Ⅰ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 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Ⅱ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 ③地表植被差,荒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3)发展农业应解决的问题 ①发展节水农业,注意节约用水;②要防止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 ③要执行计划生育;④排灌结合 (4)新疆特色农业 长绒棉、甜菜和多种瓜果是新疆的特色农产品-----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2、生态环境问题:

3、新疆的黑白战略: “黑”—石油:“白”—棉花: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I.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提供就业; ④促进经济,缩小差距。 Ⅱ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⑤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⑥清洁能源,改善环境质量; 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经典试题专练】

我国西北地区受海陆位置影响,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西北地区多内流河,其主要补给是 A.雨水补给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高山冰雪融水补给D.地下水补给 2.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根本原因 A.地形起伏大,高原山地广B.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D.植被稀少,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小3.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古绿洲与现代绿洲分布变化示意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地区也是当地人口的主要聚居区。材料二近几年来,于田县大力发展红枣种植业,特别是优良品种骏枣的种植面积大规模增加,成为于田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涌现出了新疆昆仑山枣业股份有限公司、于田中天圣果果品有限公司等大型红枣种植和加工企业。 绿洲分布变化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