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师作文之于漪老师教作文pdf

老师作文之于漪老师教作文pdf

于漪老师教作文pdf

【篇一: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女,汉族, 87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岁开始她的教育生涯,六十多年来,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

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

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

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

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

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

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

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

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在半个世纪多的教育生涯、艰苦探索中,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

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

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

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

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

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

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

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

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

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

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她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

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

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

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

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

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

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

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

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

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

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

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

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

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

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

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

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

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

人奠定的基础。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

表的《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

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

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

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

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

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

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

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

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

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

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

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

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

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

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

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被

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数年前,上海市曾开展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同时举行了“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活动,结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栏目里,“于漪”的名字出现次数是最多也是评价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

于漪老师铸中华教师之魂的精神感召力。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

她认为教师必

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

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老

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

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上海市文广集团副

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师当年的教育

成为我工作的动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国家建设需

要人才”的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

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

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

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的生动反映。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

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

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

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

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

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

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

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

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

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

走弯路,教出特色。

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

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

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

–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

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

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

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

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

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

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

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

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

天下”!

50年代,于漪老师扎着长辫走进了中学任教,她以刻苦的钻研,耕

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60年代于漪老

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始终坚持教育,坚信

中国需要教育,教育将成就中国。70年代末,于漪老师以厚实的功底,数以上百次的公开课和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

语文特级教师。80年代,于漪老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以远见

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使学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老师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拉开了帷幕,于老师飞往北京参加了教育部语文

课程标准的审定,作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她提出了许多真

知灼见。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审查中,于老师又是唯一的一

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到高中三年级的审定专家。

于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

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

培训的重任,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

的讲座,也为老师们传授语文教学的“真经”;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

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

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

和她对教育的那片赤诚的爱,她走出上海,为全国教育服务。

近些年来,她还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编的

《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

教师学概论》已经由教育部审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

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人师表要德才兼备》

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因为她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为庆贺于漪从教50周年所拍摄的专题片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

千百倍的关心。”几十年来,于漪老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

的义务与责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

结伴同行,在事业的奉献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她的赤诚之心将

激励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

加辉煌。

【篇二:学习于漪教育思想】

学习于漪教育思想

——争做“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爱生型”教师

在研读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后,我又一次深深地被于漪老师的人格

魅力感动了,自己的心灵经历了一次“人师”的教育和洗礼。她对教

育事业无比的热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们的精神楷模。

于漪老师从事教育事业一辈子,她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太阳底下最光

辉和永恒的事业,用自己的话说:“当老师真是三生有幸,做语文老

师更是无比幸福”,这“幸福”之源在哪里?就在于她把教育事业看成

了自己生命的事业,对这项事业有着无比的热爱。我们的使命是最

神圣的,因为我们承担的是教育人的事业。当教师虽苦、虽累,需

要我们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毕生的精力,但我

们脚下的土地永远是纯净的,我们永远有鲜活的、朝气蓬勃的群体

陪伴着自己,只有我们,才能体会“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从教一生,于漪老师从未让别人代过一节课;上课是于漪老师最大

的事,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上闪光;于老师一生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但是于老师却说:“我一辈子没有上过一节十全十美的课。”课后总

记下自己的不足,记下学生的闪光点。于老师一辈子用两把尺子,

一把用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用来量自己的不足。我听后油然而生

敬佩之情,这哪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当好老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

样干好自己应干的工作,这分明是在传授给我们做人、完善自己人

格魅力的秘方呀。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

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

可以为表仪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行可以为表仪”,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二、教师要用于创新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教

师要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以学生发

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核心价值,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

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教师不仅

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素质教育,艺术为重。音乐能

够优化我们的灵魂,扩展我们的心胸,表达难以表达的思想,总是

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三、教师应该具有实干精神

教师,须功底厚实,教育往往是滞后效益,分数难以衡量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部情况。为此,教师不能为分数所困扰,要着力培

养学生的真本领。俗话说得好: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就须具备真才实学。大学毕

业文凭只说明学历水平,是否具备教师的资格,要看肯不肯下功夫

在岗位上锻炼。“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学习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做到“清如许”,就须坚持不懈地学。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以涓涓清泉滋

润心田,在教学中才能像常流水一般进行灌溉。如果知识贫乏,孤

陋寡闻,那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细的,年年月月,千件万件,但是把它们

穿在“育人”这根线上,就心里明,手脚勤,忙得愉快,忙得其所。

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这就是我学习于漪老师教育思

想的深切体会。

【篇三: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女,汉族, 81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

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

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

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

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

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

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

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

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

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

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

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

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

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

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

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

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

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

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

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

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

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

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

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

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

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

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

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

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

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

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

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

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

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

表的《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

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

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

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

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

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

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

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

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

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

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

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

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

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

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

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被

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

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数年前,上海市曾开展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同时举行了“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活动,结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栏目里,“于漪”的名字出现次数是最多也是评价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

于漪老师铸中华教师之魂的精神感召力。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

她认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

竞争力。于老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

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上海

市文广集团副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

师当年的教育成为我工作的动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

了“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

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

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

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

的生动反映。

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

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

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

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

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

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

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

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

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

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

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

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

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

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即丰富和完善

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的转变。

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

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

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

–师傅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