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娄底水府片区总体规划(2010-2030)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娄底水府片区总体规划(2010-2030)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娄底水府片区总体规划(2010-2030)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娄底水府片区总体规划(2010-20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发展策略 (3)

第三章水府片区定位与规模 (6)

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8)

第五章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10)

第六章空间布局与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14)

第七章产业布局与示范项目 (17)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20)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26)

第十章绿地系统与景观特色规划 (28)

第十一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34)

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40)

第十三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划 (43)

第十四章空间管制规划 (48)

第十五章分期建设与规划项目库 (50)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54)

第十七章附则 (57)

附:“两型社会”特色规划 (58)

一、规划的两型特色 (58)

二、两型社会指引下的指标体系 (59)

三、规划项目库 (60)

四、两型的重点示范项目 (66)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战略,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积极促进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发展,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贯彻娄底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府片区的发展战略。加强规划管理,指导示范片区各项管理活动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有序开展,促进示范片区建设的有序开展,编制《娄底水府示范片区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区范围

娄底水府片区范围包括娄底经济开发区涟滨办事处、大埠桥办事处,娄星区万宝镇、茶园镇、大科办事处、百亩乡和娄星经济园,双峰县蛇形山镇、洪山殿镇,涟源市水洞底镇等乡镇、办事处的部分或全部区域。涉及1个园区,3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1个乡,6个社区居委会,52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本规划要求,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1.0.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4.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7.《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5.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2010年1月) ;

6. 《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

8.《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规划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湘政办函[2010]64号;

9. 《娄底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10. 《娄底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11. 国家、湖南省及娄底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1.0.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第1.0.5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部崛起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为契机,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积极对接融入长株潭,全面提升水府片区核心竞争力,强力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1.0.6条规划原则

1.坚持“两型”引领原则

2.坚持“四化”促进原则

3.坚持区域协调原则

4.坚持城乡统筹原则

5.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6.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7.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第1.0.7条水府示范片区主要示范任务

1.探索资源型城市如何转方式、调结构,使之成为传统产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示范。

2.探索湖南中部地区新型城市化路径,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示范。

3.探索水府庙水库及周边湿地保护机制,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使之成为“两型社会”系统构建的示范。

5.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使之成为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示范。

第1.0.8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条文中下画线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本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修改,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发展策略

第2.0.1条总体发展战略

按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第2.0.2条实施策略

1.经济发展策略

(1)“两型”产业策略:培育“两型”产业,不断引进“两型”产业,改善企业的“两型”等级、培育生态型产业链。

(2)产业集群策略:始终把培育企业集群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集群竞争代替产业竞争,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招商引资龙头策略: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优势产业,始终坚持招商龙头地位,突出择商选资理念,引进资金、科技、项目、技术和人才,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社会发展策略

(1)加强人居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加强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区域设施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水平。

(2)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

“数字水府”,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促进社会公平。

3.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转方式保护策略

贯彻科学发展观,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协调发展,坚持建设和预防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构建生态网络策略

以稳定、持续和高质量的生态网络体系为核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的综合治理,特别是以孙水、涟水和仙女寨和水府庙为核心的生态网络的建设和保护,保护河湖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加大生态廊道、区域绿地、环城绿地、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4.空间发展策略

(1)拓展:拓展主要体现城市在空间上的延伸,示范片区是娄底未来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产业和城市功能的拓展方向。

(2)整合:整合各类要素,包括空间整合、产业整合、行政管理等内容,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加速示范片区的发展。

(3)协调:示范片区的建设要与主城区相协调,同时又要和周边县市相协调,各个组团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4)提升:示范片区作为娄底未来新的增长极和新城中心,通过整体形象的塑造提升城市品质,打造高档次的新城。

5.“两型社会”构建策略

资源节约策略:

(1)节水:建立湿地系统,提高节水技术,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和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中水利用。

(2)节地:组团开发,工业区提倡多层厂房,交通沿线实行节地建设模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投资强度,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

(3)节能: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与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4)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环境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交通资源的综合利用。

环境友好策略:

(1)保护多样化的生境系统与原生态自然景观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湿地、林地等。

(2)加速环保产业与环保设施建设,促进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3)更加注重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的综合协调。

(4)加快生态新城的建设,提高绿化景观水平,提升城市品质。

第2.0.3条规划总目标

充分把握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战略发展机遇,发挥综合优势,把示范片区建设成引领湘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逐步形成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示范区。

第2.0.4条“两型社会”建设的分项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提高建设用地的产出水平,从而促进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示范片区总产值达到3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2030年达到2400亿。

2.社会发展目标

保障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社会发展,同时使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同步提高。

规划期末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大于95%,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0元,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控制在0.2以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5岁以上,恩格尔系数降到35%以下。

3.环境发展目标

通过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任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示范区首先考虑的内容,提升示范片区的环境质量。

到规划期末,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1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孙水、涟水的所有控制断面,全部达到国家Ⅲ类以上环境质量标准。规划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Ⅱ类以上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4.资源利用与保护目标

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目标。

节约用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倡导土地空间的紧凑利用和适度混合利用。开展村庄用地整理,提高乡镇和村庄人口与产业的聚集水平。

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区域统一管理,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努力建设节水型示范片区;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提倡循环用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构建多水源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到203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降到60立方米以下。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2030年,单位GDP能耗达到0.85吨标煤/万元,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40%以上。

娄底水府示范片区分项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见“两型社会”特色规划。

第三章水府片区定位与规模

第3.0.1条水府片区的定位

水府片区定为: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聚集区、新材料研发区、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区和新型城市化建设示范区。

第3.0.2条产业定位

以两型产业为主导,构建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农业协调发展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1.新型工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

2.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地产、金融、会展、信息咨询、创意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以生态旅游、商务休闲、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等高档次生活性服务业。

3.绿色农业:都市型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商务休闲农业、旅游渡假休闲农业为主

第3.0.3条功能定位

1.”3+5”城市群复合型生态枢纽

构建”3+5”城市群西部的蓝色和绿色复合生态枢纽,打造”3+5”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屏障,形成生态宜居示范区。

2.高品质的旅游休闲渡假区

3.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配套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研发。

4.区域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5.城乡统筹的样板区

作为城市未来向外拓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示范区应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示范区。

6.生态宜居新区

第3.0.5条水府片区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为12.5万人左右;

中期2020年城市人口为25万人左右;

远期2030年城市人口为48万人左右。

第3.0.6条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为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20平方米;

中期2020年建设用地为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为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第3.0.7条建设用地控制

1.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2.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

3.城市建设用地的投放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新城建设,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第3.0.8条规划主要建设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16.5km2,占示范片区建设用地的33%。注重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

2.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9.5km2,占示范片区建设用地的19%。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土地使用效率,有效扩大产业的经济发展规模。

3.绿地

规划人均绿地大于14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

4.道路用地

规划人均道路用地14平方米。

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第4.0.1条与“3+5”城市群区域的协调

将水府示范片区作为娄底市与“3+5”城市群对接的重要平台,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要载体。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统筹发展,协调管理,加强与区域内各大城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

与昭山示范区的九华片区和昭山片区总体定位充分对接,注重相互间的产业分工合作。

1.与省会长沙的协调

充分利用省会长沙的产业、交通、科研、人力资源等各种优势加强与长沙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

2.与湘潭、湘乡的协调

加强与湘潭、湘乡的协作。利用涟钢和湘钢的优势,打造辐射湖南中西部的钢铁深加工基地;与湘潭加强物流协作和物流园区发展。加强与湘乡的生态资源保护协作,尽快制订高层次的水府庙流域保护开发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和工作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保护生态和旅游资源,支持形成娄底至韶山的旅游产业带。加强娄底‐湘潭‐株洲‐醴陵的城际铁路、湘潭--娄底油、气管道建设的对接。

3.与衡阳的协调

利用水府示范片区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及衡山的宗教旅游和自然生态资源,发展形成生态文化与宗教文化想结合的旅游发展轴线,推动两地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加快汨罗‐益阳‐娄底‐衡阳城际轨道、益娄衡高速公路以及安张娄衡铁路娄底至衡阳段的对接。

4.与益阳的协调

加强与益阳基础设施和生态旅游产业方面的协调。尤其是加快汨罗‐益阳‐娄底‐衡阳城际轨道、益娄衡高速公路以及安张娄衡铁路益阳至娄底段的对接,通过交通的对接,促进产业方面的联动发展。

第4.0.2条与市域范围内县市协调

1.与娄底中心城区的对接

功能上的有机互补与相互协调,使整个娄底市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考虑,城市路网、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

2.与双峰县的对接

交通方面,加强安张衡铁路两地的建设与对接。通过上瑞高速、益娄衡高速、S209省道以及洛湛铁路和娄衡铁路加速示范片区与双峰县的交通联系。

产业方面,通过与双峰县的协调与合作,大力推进水府示范片区南部农业示

范与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强与富厚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接,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示范片区与双峰县相邻的区域不重复建设,合理分配与利用。

3、与涟源市的对接

交通方面,完成好安张衡以及沪昆高铁建设的对接工作。通过长娄高速、二广高速、省道S210、省道S312以及沪昆铁路加强示范片区与涟源市的交通联系。

产业方面,通过水府示范片区仙女寨—水府庙生态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涟源市湄江生态旅游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强强联手,形成娄底市的一条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轴,推动两地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与示范片区相邻的区域做到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利用。

4. 与冷水江市的对接

通过洛湛铁路与S312省道以及规划的长娄新高速、娄新高速和长娄新城际铁路的对接。

产业方面,加强能源、原材料以及大嵊山-波月洞风景名胜区的对接,加强旅游线路的对接与旅游产业的合作。

5. 与新化县的对接

通过沪昆铁路、S312省道以及规划的娄新高速和长娄新城际铁路的联系,加强自然生态资源的对接,与新化县从环境上形成一条高标准的生态廊道,在产业上形成一条国家级自然生态旅游专线,加强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合作。

第五章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第5.0.1条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按照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在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进程,有序的把大部分农村村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实现城乡的有序转化,同时对规划期限内不能转化为城市的农

村地区,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集中将村庄向社区模式发展,积极扶持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

第5.0.2条城乡统筹目标与发展机制

1.发展目标

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转移、社会保障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牵动,通过推进发展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三个一体化”建设,到2030年,实现“有农业无农民,有农地无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完成农民变市民,种地变产业的转变。

2.发展机制

建立一、二、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第5.0.3条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2.集约节约用地、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

3.以产业和交通引导适当集中布局

4.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第5.0.4条新农村建设与整合的步骤

1. 结合示范片区建设,调整转化村庄建设用地

积极调整合并村庄,通过村庄的合并与集中,把农村村民有序转化为城市市民,推进城市化进程。

2. 优化村庄内部布局,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

调整优化保留的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布局适度集中,把散户逐渐引导到集中居住区,把小型组团引导到大型集中的居住组团,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

第5.0.5条村庄建设引导

1.近中期调整转化村庄

基本上保持现有状况,禁止新建村宅,除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原则上不考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完善及整治。鼓励申请新建村宅的村民搬入村民安置小区或者引导发展村庄。

2.远期调整转化村庄

严格控制新建村宅,除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设施、给水设施、供电设施、屋场内主干路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整治外,其余方面原则上不考虑。鼓励申请新建村宅的村民搬入村民安置小区或者引导发展村庄。

3.保留村庄

保留村庄是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彰显水府地方特色,建设各具特色、城乡相互融合的新农村,加强现代生态型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体验型农业、观光型农业、郊区型农业、生态型农业,为城乡统筹奠定良好基础。

4.引导发展村庄

结合示范片区功能布局,积极引导绿色环保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鼓励推行“一村一品”的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引导合理进行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加强村容村貌的整治,集约用地,将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水府片区城乡统筹的示范性区域。结合新农村建设,把一部分保留村庄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5.限制发展村庄

鼓励申请新建村宅的村民搬入村民安置小区或者引导发展村庄。远期考虑将这些小规模村庄向周边引导发展的村庄采取拆迁合并的政策聚集。

第5.0.6条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布局

规划水府片区内部道路网络为三个层次,确保示范片区对外交通通畅,内部交通通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以慢行和低碳交通为主要生活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全部通到村庄。

2.燃气工程规划

利用天然气引入娄底市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利用天然气作为供气气源,农村以发展沼气为主,辅以罐装石油液化气作为气源。

3.环卫工程规划

垃圾收集采用“每户分类—村收集—就近城区处理”的模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产生的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

4.给水、排水规划

对规划区内的农村供水采用村镇集中供水,离城市较近的村庄直接延伸城市给水管网进行供水,远离城市的村庄以建立小型供水站方式进行供水。

农村污水量不大,生活污水(污染物)和养殖污水(污染物)进入沼气池处理后,变成有机肥重复利用。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覆盖率。

5.电力电信规划

(1)电力工程规划

充分预留足够的高压走廊,保证电网安全。村庄生产和生活用电电源就近接入城市110kV变电站,在负荷中心设置10kV变配电所。

(2)电信工程规划

通信用户预测按电话1线/户、有线电视1线/户、网络1线/户考虑。

第5.0.7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构建居民点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三次生活圈,进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满足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居民点基本生活圈:以老人和幼儿徒步15-30分钟为空间界限,空间极限为1公里,布置幼儿园、日常用品店、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室外活动场地等。

一次生活圈:以小学生徒步1小时为空间界限,空间极限约4公里,配备小学、卫生站、图书室、日常饮食品店铺、室外活动场地等。

二次生活圈:以中学生徒步1小时或自行车30分钟为空间界限,空间极限约6-8公里,配备中学、图书馆、卫生院和体育运动设施。

三次生活圈:以机动车行驶30分钟左右为空间界限,距离约为15-30公里。

三次生活圈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对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第六章空间布局与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第6.0.1条空间布局原则

1.低碳城市,两型发展原则

2.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3.区域协调,因地制宜原则

4.倚城融城,示范带动原则

5.组团分散,生态串联原则

第6.0.2条空间布局构想

1.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

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斑块——廊道——基质的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

2.高端领引的空间保护

调整产业结构,设置产业进入门槛,以“绿色引擎”促进示范片区从“简单的低层次的发展体系”向“复合型高端化的发展体系”转变。

3.组团网络的空间结构

采取组团式布局模式,形成“一心一区两带三组团”的网络化空间结构。

4.合理嵌套的空间层次

实行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核心区保护优先的策略,形成合理嵌套的空间层次。

5.城乡融合的空间模式

以“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构建城乡一体化体系,实现城乡共生融合。

6.组团生长的空间倚托

娄底水府片区既是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两型产业承载空间和两型社会建设

的示范片区,更是娄底市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组团,与娄底城市空间的增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示范片区方案的构思从整体城市规划入手,理顺组团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形成示范片区的各类设施与功能布局。

第6.0.3条空间结构布局

规划采用倚附主城、组团布局、网络联系、整体保护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心一区两带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第6.0.4条组团功能

1.一心---仙女寨水府庙生态核心

主要依托仙女寨生态公园和水府庙国家级湿地公园,打造水府示范片区有山有水、山水相依的生态核心,主要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用地,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府示范片区的生态环境,形成片区发展的生态动力源。

2.一区---农业示范与休闲体验区

娄新高速公路以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包括茶园、洪山殿、蛇形山、等乡镇,主要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区、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

3.两带---外围辐射的生态廊道、组团联系的生态网络骨架体系

各组团间生态联系的纽带和生态核心向外围辐射的生态廊道;沿孙水和涟水,结合其他山体河道,形成各组团联系的生态网络骨架体系。主要以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为主。

4.三组团---大埠桥、百亩、万宝新区组团

(1)大埠桥组团

规划严格保护临水府庙湿地公园的环水地带,设置环水生态绿廊,体现环境友好的典型特色。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物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产业组团,配套完善的生活设施,规划组团面积18平方公里。

(2)百亩组团

产业用地依山布置,居住用地临水布局,体现“依山而作,临水而居”的组团特色。发展以新材料研发、环保科技产业和物流产业为主导的功能组团,配套

完善的生态居住等综合组团。规划组团面积14平方公里。

(3)万宝新区组团

以高铁车站南北公园为轴线,北接高铁,东延水府庙湿地公园、仙女寨生态公园等景观脉络,建设区域性客运中心,商务功能突出的枢纽型城市次中心,新型城市化建设示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两型”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低碳宜居新城,配套建设完善的生活设施。规划组团面积18平方公里。

第6.0.5条建设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在各组团和合理配置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165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3.0%,其中大埠桥组团配置居住用地480公顷,百亩组团配置居住用地240公顷,万宝新区组团配置居住用地930公顷。

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大埠桥组团和百亩组团,工业用地共计95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比重为19%,其中大埠桥组团490公顷,百亩组团460公顷。

仓储物流用地:主要依托铁路货运站场布置,规划面积共计18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为3.7%,主要分布在大埠桥组团和百亩组团,其中大埠桥90公顷,百亩95公顷。

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布置在万宝新区组团,建设以商务商贸、金融服务、文化会展、教育科研等为主的公共设施体系,其余二个组团则重点配套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组团居住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在大埠桥组团结合水府庙国家级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条件,布置国际会展、高端旅游服务等设施。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共计61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比重为12.2%。其中万宝新区组团为460公顷,百亩组团为60公顷,大埠桥组团90公顷。示范片区建设用地统计见附表1。

第6.0.6条土地使用强度指引

对仙女寨生态公园核心区、水府庙国家级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以及孙水、涟水和其各支流水系加以严格保护,严禁开发建设。其他生态公园的一般地段、湿地公园的一般保护区和各类公园绿地等,加以重点保护。

水府休闲旅游示范区、各类新农村建设用地和各类设施农业建设区,主要保护区域生态环境,重点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背景。

示范片区内的其他各类建设用地,应采用集约开发建设模式,节约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承载力和产出,商业设施用地以高层建筑为主,其他公共设施控制低层和多层建筑开发,居住以高层为主,工业厂房提倡建设多层厂房,或高密度厂区。其各类开发建设指标控制见附表2。

第6.0.7条后退红线控制

原则上地块靠主干道一侧,建筑后退红线10m以上;地块靠次干道一侧,建筑后退红线6m以上;地块靠支路和区内小路一侧,建筑红线后退3m以上;规划在主次道路红线外两侧设置了防护绿地,相邻主次道路的地块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可以相应减少后退距离。后退范围内的用地可布置绿地,内部道路、停车场等。

第七章产业布局与示范项目

第7.0.1条示范区产业发展战略

1.对接融入战略

2.两型引领战略

3.创新驱动战略

4.集群发展战略

5.品牌带动战略

第7.0.2条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选择产业规划主要内容空间布局

无公害近城蔬菜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

主要布局在片区南

部农业示范与休闲

体验区用地面积在

35平方公里左右。

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的建设,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花卉苗木产业构建包含花卉、苗木等在内的经济农产品生产基地。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选择产业规划主要内容空间布局

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培育特种汽车及其配套零部件制造业、矿山机械、农

业机械、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

布局在大埠桥组团,

用地面积在3平方

公里左右。

精品钢材和金属制品形成以汽车板、电工钢为主的精品钢材基地,重点发

展高档精品板材,打造炼铁—炼钢—轧钢—薄板产品

深加工产业链和铁一钢一材一精品金属制品产业链。

布局在大埠桥组团,

用地面积在2平方

公里左右。

新材料研发加快开发一批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做深、做精、做专、做强、做长新型材料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布局在百亩组团,用地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

环保科技产业加快环保科技产业的发展,以汽车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环保装备(产品)制造业等为主。布局在百亩组团,用地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选

产业规划主要内容空间布局

现代物流着重发展以配送为主导的企业终端物流,适度发展辐射型、开放性的区域物流,形成服务娄底、面向湖南

东西双向的物流中转基地。布局在大埠桥组团和百亩组团中,用地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

金融、商务服务发展和推广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产品,发展壮大证券

业经营机构和保险公司实力。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商务中

心区,大力发展经济鉴证类服务业,着力扶持信息咨

询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及创意服务业等。

用地布局在万宝组

团沪昆铁路站东部

及东南部,用地面积

在2平方公里左右。

商贸服务业加强生活型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体闲购物、娱乐购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在万宝组团以沪昆高铁站为中心,用地面积在 2.5平方公里左右。

旅游、休闲服务业打造集高端商务体闲、度假疗养、会议培训等多功能

服务于一体的休闲产业聚集区。。

用地布局在大埠桥

组团,面积在20平

方公里左右。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将长株潭地区的特色照片制成一段段视频,在课前播放给同学们看

虽然长株潭三市存在着发展差异,但三市的发展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节课我们就来梳理长株潭三市的发展联系。 在学习这节课前,借助课件先来具体了解三个城市。 一:预习检测 1.城市群概况: 1.读图,说一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说一说长沙、株洲、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 交通联系。 2. 三市的发展差异 分别得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各自特色。 3.长株潭的一体化建设 任务一:阅读教材66页第一段文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2.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二:阅读教材66页活动文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将长株潭城市群建成一个高效能和生态的城市群,你认为上述举措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二:合作探究 1.长株潭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三:拓展研究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刊名: 现代营销 英文刊名:MODERN MARKETING 年,卷(期):2011(4) 参考文献(3条) 1.张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和分析 2009(09) 2.何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 3.钟珊城市群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2008(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伍晶广州建设和强化金融中心功能:背景分析与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 2.蔡景庆.CAI Jing-qing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陈思思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学位论文]2010 4.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2011,30(8) 5.曹前满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困境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1(5) 6.陈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初步思考[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8(11) 7.李新平.LI Xin-ping"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8.刘熙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8) 9.李新平.黄小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1(14) 10.王红国.姚华松.李娟文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7(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34600535.html,/Periodical_xiandaiyx201104065.aspx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理解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 (2)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3)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4)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浏阳河》(学生欣赏) 过渡:歌曲中提到了哪条河流?还提到了毛主席的故乡是哪里?(学生回答)明确:歌曲中提到了湘江,毛主席的故乡是湘潭。湘江主要流经湖南省。今天,我们来学习湖南省的重要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 二、新课学习 (一)城市群概况

活动: 1.读图说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说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关系。(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1.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中丘陵地区,湘江流经这三个城市的中心城区。 2.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约30千米,呈三足鼎立之势,其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通常称其为长株潭城市群。 提问:长株潭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如何?(学生回答) 明确: 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城市分布在湘江河谷平原上;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人口现有500多万,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二)三市的发展差异 (1)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规模较大,交通运输便利,拥有大型机场。长沙的教育、科技、文化均发达,计算机、杂交水稻、新材料、工程机械等科技居全国领先水平。长沙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麓山、橘子洲、马王堆等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2)湘潭是制造业和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电、农产品加工等。所辖的韶山市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3)株洲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等铁路在此交会。株洲是中国重要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和化学工业基地。株洲建有大型服装市场,物流业也很发达。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你认为专家的观点有道理吗?议一议三市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学生讨论回答) 在编制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过程中,有些专家认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各有侧重,避免雷同,但又要取长补短,加强协作。就城市定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洪江市实验中学肖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理解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 (2)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3)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4)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长沙、株洲、湘潭的部分景观图片 二、新课学习 (一)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

1.了解三市的位置特点和相互间的交通联系。 2. 知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经济发展的差异。 3.理解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4.通过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自学检测、讲授 1.城市群概况 活动: (1)读图说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说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关系。(学生读图回答) (3)长株潭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如何?(学生回答) 2.三市的发展差异 (1)阅读课本P65,完成下表: (2)阅读P65活动题,你认为专家的观点有道理吗?议一议三市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 3.三市的发展差异 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 (1)阅读课本p66的第一段文字,思考问题: ①三市实施了什么建设? ②三市实施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③三市实施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2)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避免“城市病”。 “两型社会”建设: ①说一说:什么是两型社会?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绪论 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接了湖南省湘潭市、浏阳市、株洲市、衡阳市、永州市、醴陵市、湘乡市和湘西里耶镇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特别是200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接受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株潭办”)的委托,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的技术咨询工作,该工作从三市一体化的研究高度出发,提出了整体的框架研究报告,保证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工作沿正确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中规院项目组在2001年8月份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上向湖南省党政各级领导详细汇报了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会上明确提出委托中规院进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任务。后经长株潭办与中规院多次磋商,确定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项目正式名称。2002年5月双方正式签定合同,中规院将其列为院管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2002年6月—7月,中规院项目组正式进驻现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结束时,向长株潭办作了调研情况的初步汇报交流。 2002年9月6日,中规院项目组向院总工联席会议作了关于现状问题的初步汇报,听取总工意见。项目负责人严奉天等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李晓江、杨保军等院领导发表了意见,蒋大卫、官大雨等院总工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工作要求。 2002年底,中规院项目组赴长沙向省直各部门作了城市群区域规划整体框架构思的汇报。 2003年2月,项目组在中规院一年一度的院技术交流会上作了交流。

2003年3月,项目组向院总工室作了技术汇报并发了会议纪要。 2003年3月,项目组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3年4月,项目组先后向湖南省部分老专家、湖南省建设厅作了沟通交流,并向湖南省长办公会作了技术汇报。 2003年8月,中规院李晓江副院长和严奉天高级规划师在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会议上作了汇报。 2003年12月,中规院项目组许顺才、刘贵利、杨明松等赴长沙向省直部门、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纲要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 2004年5月和6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赴长沙,就区域规划纲要阶段性成果与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004年8月7日—8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长沙市组织了省内、外16位专家,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对该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分析深入,规划的主要内容,符合该地区的实际和发展要求。规划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并在区域规划的编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评审会主任赵士修认为这是国内第一个内陆城市群区域规划,规格高,难度大,富有新意。为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专家组提出了若干主要意见和建议。专家们同时强调,湖南省是中部地区最早启动区域规划的省份,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先机,为这一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8月底,中规院项目组又赴长沙市,与省直各专业部门和三市政府就专家意见逐条进行了落实,并作了补充调研。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目的 1.为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服务,提高湖南省的区域整体竞争力以及协调和促进三市城市发展。 2.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该地区有序发展和资源整合,为建立生态化、网络状城市群提供总体蓝图。 3.为各类建设项目投资提供空间依据和项目库,并强调实用性。 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 1.以树立区域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区域和城市的双向角度,以目标和问题为双重导向,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建设,形成高度的经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文明发展道路。 2.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城市群区域的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切实保障区域内各城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 3.借鉴国内外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求在新时期、新需求下形成的解决地区空间发展的新问题和新途径。并且从国际城市群比较到国内经济区的分析,努力以整体的观念审视长株潭的发展,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法规条例提供一个实施平台。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它是指导三市总规的上位宏观空间规划,对下一层次的各级各类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三、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或规划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区域,也是本规划的重点工作范围。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4—2020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提出远景发展框架:2021—2050年。 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现实与目标”、“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这四对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本次规划的指导原则: 1.各司其职,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惯性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区域经济活力,同时又要适应未来发展转变的要求,针对战略性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配置,构建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发展调控模式。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现实与目标”的关系。立足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效率与公平

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发展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时间:2015年4月 制作人:邢冉 周楚平 朵耘慰 李小昱 施超

目录 综述 (3) 一、范围界定 (3) 二、该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4) 1、城市群的形成 (4) 2、城市群的发展 (4) 3、发展现状 (6) 三、该城市群的区域基础分析 (6)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6) 1、1地貌 (6) 1、2 气候 (6) 1、3 水文 (7) 1、4 土壤、植被 (7)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7) 四、该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分析 (9) 五、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0) 1、现状 (10) 1、1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 (10) 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10) 1、3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11) 1、4 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2) 2、特征 (13) 2、1 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13) 2、2 增长潜力较强 (13) 2、3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 (13) 2、4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 (14) 六、该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4) 1 、政策机制 (14) 1、1 基础设施建设 (14) 1、2 区域政策 (15) 1、3 户籍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 (16) 2 、投资机制 (16) 3 、乡镇工业、商贸市场集聚布局机制 (16) 4、辐射机制 (17) 七、该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分析 (17) 八、参考资料 (18)

综述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 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 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 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 40公里,结构紧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 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 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 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不与中部六省争龙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 一、范围界定 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范围的界定,现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观点: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观点: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了实施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提高湖南省的区域竞争力,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和指导对三市区域城市发展的调控,根据省政府规定的事权范围,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7.《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8.《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成果送审稿)(2003.6) 9.《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1997—2010年) 10.《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十五计划》 11.《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 12.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已经国务院批准) 株洲市、湘潭市二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2001-2020年)

13.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 14.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 第三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 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地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区域,也是本规划的重点工作范围。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3—2020年, 近期:2003—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提出远景发展框架:2021—2050年。 第五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思想,统筹长株潭城乡发展,统筹长株潭核心地区和外围区域发展,统筹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长株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 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一、背景分析 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分别发端于春秋战国、隋朝以及三国时期,三个 城市呈品字状相邻分布于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 40 公里,湘潭与株洲 20 公里。历史上多数时期三地同属于大长沙,联系紧密。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建设区 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2007 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这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长株潭城 市群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新机遇。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 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 1997 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 三市一体化。 2006 年 11 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 了“ 3+5”城市群战略。 2007 年 12 月 14 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 2012 年 7 月 16 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调整)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xx-2020)(xx 年调整) 文本 图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年9月

目录 调整说明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一节发展基础 (3) 第二节战略意义 (4)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5) 第四节规划范围和期限 (6) 第五节规划强制性内容 (7) 第二章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 (8) 第一节战略定位 (8) 第二节战略重点 (8) 第三节发展目标 (9) 第三章城市群核心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 (12) 第一节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 (12) 第二节核心区发展规模 (13) 第三节核心区空间功能分区 (13) 第四节核心区生态系统 (15) 第五节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16) 第六节核心区城市职能结构 (17) 第七节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19) 第八节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 (20) 第九节核心区城乡功能布局 (22) 第十节乡村地区发展 (23) 第四章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25) 第一节总体发展思路 (25)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26) 第三节重点城镇发展定位 (28) 第四节产业分工与布局 (31) 第五节交通建设 (32) 第六节生态保护建设 (32) 第七节长株潭三市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33) 第八节功能拓展区分区发展指引 (34) 第九节外围协作区战略节点发展指引 (35) 第五章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 (37) 第一节产业发展 (37)

第二节交通规划 (39) 第三节基础设施 (44) 第四节公共服务 (47) 第五节资源利用 (49) 第六节环境保护 (51) 第六章规划的环境影响与评价 (55) 第一节资源环境促进与约束因素分析 (55) 第二节规划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55) 第三节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56) 第四节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措施 (57)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59) 第一节近期行动 (59) 第二节法制保障 (61) 第三节组织保障 (62) 第四节政策机制保障 (63) 第五节示范区优化发展保障 (66)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教案_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学设计 课题: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城市群概况、三市的发展差异三市的发展联系 班级:八(2)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让学生理解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 2、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3、引导学生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分析及评价,认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 教学媒体:多媒本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湘潭市韶山“毛泽东故居”图片设问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知识 任务一: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1、读图7---40和图7---41,说一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1)长株潭位于哪个省级行政区?具体指哪三个城市? 从图上找出:长沙、株洲、湘潭、 位于湖南东南部,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2)读图7---41,说一说长沙、株洲、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 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约30千米,呈三足鼎立之势,其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 (3)读《地理图册》P31,找出长沙、株洲、潭三市所在地形区名称。长沙、株洲和 湘潭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城区大多在湘江河谷平原区。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课标要求: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二、教材内容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地区,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地理区位和区域发展模式均具有代表性。本节教材包括“城市群概况”、“三市的发展差异”和“三市的发展联系”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区域性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特征,就是因为区域的这种差异性。区域间之所以需要联系,也是因为区域各有特点。“因地制宜”的观念正是基于区域差异的存在。对区域差异的认识可以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角度入手。区域的划分是有不同指标的,但总体来说,区域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差异会形成区域发展的特点。根据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的优势发展经济,区域发展才会表现出特点,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区域地理教学也应充分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一个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当我们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做是区域间差异。例如,湖南省和上海市的区域差异,是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之间的比较。在湖南省内部,仍然可以区分为不同地区,并通过比较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具体地认识区域差异问题。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城市群概况”这部分内容中,正文扼要介绍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状况、三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内的交通联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内容是学习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差异与发展联系的基础。本部分知识内容较少,学习难度不大。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长株潭地区在湖南省的位置”、“长株潭城市群城区交通分布”2幅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株潭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城市群内部主要的交通联系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长株潭地区和长株潭城市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株潭地区的范围更大,它包括了长株潭城市群下辖的县(或县级市)。教材P.64安排了一组“活动”,旨在通过对图像信息的分析,引导学生认知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 在“三市的发展差异”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点到即止,主要采用图解的方式介绍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让学生对三市不同的发展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材P.65安排了一个“活动”,该“活动”既是对图7—42“长沙、株洲、湘潭的发展差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三市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考察报告(修改稿4.1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 考察报告 石嘴山市发改委 (2010年4月12日)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首个全国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2008年湖南省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并批准实施。 为学习借鉴长株潭城市群在产业定位、城市化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3月24日—30日,市发改委田生宇副主任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学习考察。考察期间,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深切地感觉到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两型社会”建设起步早、定位准、措施到位,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发优势非常明显,给考察组一行带来诸多启迪和思考。现将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州)、(湘)潭为基础,包括周边市县的“3+5”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是“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成员。三市相距不足40公里,既有绿色带隔离,又有高速

路网联接,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城市群资源。 长沙市又称“星城”,湖南省会城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现辖五区一市四县,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646.5万。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4.8亿,增长14.7%,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7位,人均GDP 达到5662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50.6∶44.6;地方财政总收入406亿元,增长1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1.8亿元,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7亿元,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8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9432元,增长17.9%,其中工资性收入4482元,农民占人均纯收入的47.5%。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辖五县四区、株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两型”社会建设云龙示范区,总面积 1.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2.8万。2009年全市GDP达到1020.6亿元,增长14.2%,人均GDP达到27474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54.8:34.7;财政总收入100.33亿元,增长22.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7.3亿元,增长4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5元,分别增长12.5%、11.8%。 湘潭市地处湘江之滨,是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现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和雨湖、岳塘两个城区,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总人口295.26万。2009年全市GDP达到739.38亿元,增长13.7%,人均GDP达到26608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8南方地区__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贵州省长株潭城市群2

第三部分第二十八讲南方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贵州省、长株潭城市群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山区中的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在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南段)修通之前,是广东和外界最主要的通道之一,成为当时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读图回答1~2题。 1.材料中所说的梅岭,位于图中的(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由题干梅关古道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处,可以判断梅岭即图②所示的南岭。 答案:B 2.梅关古道所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 ) A.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B.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 C.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D.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 解析: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答案:A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种植棉花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 ①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②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③河网密度大,排灌方便④梅雨季节降水多,晴天少⑤接近消费市场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②③D.①②③⑤ 解析:结合图示区域的实际情况可知,该地的地形、气候、水源、市场等条件都较为有利,但梅雨季节的晴天少是不利条件。 答案:D 4.目前,图示区域的部分产业正在向安徽省转移,其原因是( ) ①安徽省科技发达,技术先进②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③安徽省地价相对低廉④安徽省气候温和适宜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图示区域的部分产业向安徽转移主要是由于安徽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答案:B 读我国某地某月等温线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能是( ) A.甲、乙B.乙、丁 C.甲、丙D.丙、丁 解析:从图中气温数值分析,此季节为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丁地温度低于28 ℃;从河流的流向分析,乙地海拔高,其温度低于28 ℃;而甲地海拔低,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其温度高于28 ℃;丙地受海洋的影响比丁地小,其温度高于28 ℃。 答案:B 6.图中M地气温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27 ℃地形地势B.25 ℃海陆位置 C.27 ℃海陆位置D.25 ℃地形地势 解析:依据等值线分布特点,结合M地为山地,可知其气温应低于26 ℃。 答案:D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7~9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7.5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导学案新版湘教版

7.5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位置特点和相互间的交通联系。 2.知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发展特点的差异。 3.理解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 4.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预习要点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位置特点和相互间的交通联系。 2.知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发展特点的差异。 三、达标练习 1.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城市,位于______省___部。地处湘中丘陵地区,______流经这三个城市。这三个城市其间有_____、______和______相连。 2.长沙是______省的省会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名胜古迹。 3.株洲位于_______、_______等铁路交会处。 4.湘潭是_____业和______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所辖的______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5.2007年,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__________型和__________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关于长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市中城市规模最大 B.计算机、杂交水稻等科技居全国领先水平 C.橘子洲、马王堆等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D.中国重要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基地 7.下列措施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是() A.设置城市“绿心”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鼓励私人汽车发展 D.把湘潭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8.长株潭城市群位于() A.湖南南部 B.江西西部 C.湖南东部 D.湖北南部 9.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交通方式有() A.铁路、公路和航空 B.铁路、公路和河运 C.航空、河运和公路 D.海运、河运和铁路10.流经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中心城区的河流是( ) A.长江 B.湘江 C.珠江 D.汉江 11.长沙、株洲在全国著名的工业部门分别是()A.工程机械、机车制造 B.纺织服装、有色冶金 C.飞机制造、汽车制造 D.电子工业、日用家电 12.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B.位于湖南省东部 C.地处洞庭湖平原 D.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悬殊 探究案 一、要点回顾 位置 城市群概况地位 长株潭长沙 城市群三市的发展差异株洲 湘潭 三市的发展联系发展 联系 二、问题展示 1.长株潭城市群的位置?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1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目录(新) 绪论 总则 城市群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城市群空间组织 城市群区域和核心地区土地利用 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交通运输设施体系和通道建设 能源、供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 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 生态建设和空间管治 近期建设和主要规划项目 附表一 附表二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图件 01-区域位置图 02-区域分析图 03-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04-核心区土地利用现状 05-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一主二副环绿心) 06-核心区功能组团结构分析图 07-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08-核心区生态功能区划图 09-核心区供排水设施规划图 10-核心区环保设施规划图

绪论 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接了湖南省湘潭市、浏阳市、株洲市、衡阳市、永州市、醴陵市、湘乡市和湘西里耶镇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特别是200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接受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株潭办”)的委托,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的技术咨询工作,该工作从三市一体化的研究高度出发,提出了整体的框架研究报告,保证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工作沿正确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中规院项目组在2001年8月份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上向湖南省党政各级领导详细汇报了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会上明确提出委托中规院进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任务。后经长株潭办与中规院多次磋商,确定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项目正式名称。2002年5月双方正式签定合同,中规院将其列为院管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2002年6月—7月,中规院项目组正式进驻现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结束时,向长株潭办作了调研情况的初步汇报交流。 2002年9月6日,中规院项目组向院总工联席会议作了关于现状问题的初步汇报,听取总工意见。项目负责人严奉天等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李晓江、杨保军等院领导发表了意见,蒋大卫、官大雨等院总工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工作要求。 2002年底,中规院项目组赴长沙向省直各部门作了城市群区域规划整体框架构思的汇报。 2003年2月,项目组在中规院一年一度的院技术交流会上作了交流。 2003年3月,项目组向院总工室作了技术汇报并发了会议纪要。 2003年3月,项目组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3年4月,项目组先后向湖南省部分老专家、湖南省建设厅作了沟通交流,并向湖南省长办公会作了技术汇报。 2003年8月,中规院李晓江副院长和严奉天高级规划师在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会议上作了汇报。 2003年12月,中规院项目组许顺才、刘贵利、杨明松等赴长沙向省直部门、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纲要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 2004年5月和6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赴长沙,就区域规划纲要阶段性成果与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