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全制度与健全文化是当代中国必须跨越的两道坎

健全制度与健全文化是当代中国必须跨越的两道坎

健全制度与健全文化是当代中国必须跨越的两道坎
健全制度与健全文化是当代中国必须跨越的两道坎

我原准备讲的内容是《中国NGO:精神·处境·使命》,可是我发现昨天王名老师、迟福林老师、张景安司长等已把相关内容讲过了,再说论文集里面有,我就不再重复。干脆我更扣紧今天分论坛的主题——“中介组织生存环境与规范发展”讲一讲中介组织的生存环境,至于规范发展没时间就不讲了。我的发言题目就是“中介组织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我主要是从民间社团的角度,也就是NGO,因为其他中介组织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不过也不要紧,我以为开玩笑一点,任何组织,不管是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还是政党、政府或其他什么组织形式,从根本上讲都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中介,我要讲的也是一些很有共性的问题。

对民间社团而言,最关键的环境是什么?我认为是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在此同时我提出一个命题: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迈过的两道坎。如果迈不过这两道坎,那么我们就不能健康发展甚至到一定时候就根本不能发展。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简单展开供大家参考,不一定是完整的。

一、为什么说“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迈过的两道坎”?

问题很大,但是我想举几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问题。

首先看我们现实社会当中和每一个人生活发展利害关系最大最紧密的三个部门:学校(或者说教育体系)、医院(或者说医疗体系)、法院(或者说司法体系,包括公、检、法、安全部门等在内的完整的社会控制体系)。这是社会最核心的三个部门,按理说也是最能体现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三个关健部门:学校应代表文明,教育的主旨就是传承文明;医院应代表慈悲,慈济天下,救死扶伤;司法应代表公正,以维护正义为主旨。

我们先不用和古代对比,也不用和国外发达的或不够发达的国家对比,因为我想每个人都能对我们当前现实中这三个部门的种种表现有切身之痛。

因时间关系,我只以医院为例。我观察甚至是体察过从一般的小县城的医院到北京像北医三院、协和医院等这样全国有名的大医院,感觉并没有实质的不同。或者说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缺陷大同小异,而在我看来,这都是现有医疗体系的制度背景和文化背景出了大病的恶果。

首先说制度方面的缺陷带来的恶果,包括医院乱开方子、随意加价、服务态度差、效率差等,还不说乱收红包,不给就让你不放心,甚至给了也放心不了,甚至把手术刀留在你肚子里,把女孩子的好好的子宫给割去等等,患者往往受了严重的伤害或者委屈却没办法对医院怎么着,因为医患双方的地位是严重失衡的,或者说不平等的,患者的权利是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医疗事故至今基本不受社会有效监督,医方至今不对患者承担应有的充分责任,既使赔偿了,也是低到人价不能承受之轻。这些现象都是不时在我们身边或身上发生的。这一切表明医院已不是以病人为本、以医疗服务为本,而是异化成为一种赚钱机器,赚钱没错,但要背离立足之本而以赚钱为最高目的,那就很可怕了。这里面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出在垄断。垄断首先又表现在医院的门坎很高,基本不对民间开放,所有的医院基本同属一个体系,不存在多少实质性的竞争,你基本上别无选择。不论在哪里,不论在哪个领域,只要垄断,就必然产生罪恶和扭曲,产生异化和变态。扭曲是双向的,不仅

对社会造成扭曲,垄断者自身也被扭曲。医院改革虽已开始,但总体很不如人意。不保证充分、自由、公正、公开的竞争,要想有良好的服务和态度是不可能的。人们注意不够的是垄断其次还表现为垄断方的种种特权,相反患者权利则得不到有效保护。垄断还表现在它不受监督,以自己监督自己的“伪监督”代替社会监督。如果不能有效保护患者权利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仅仅开放竞争是不够的。总之,这些局面只要存在一日,就不能保证悲剧和痛苦不在我们身上发生,就不能保证医方服务质量会有质的改善。

另外有人说文化是个伪问题,我认为文化因素是需要独立分析起的。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价值、是规范、是知识、是精神,这四样就是文化的核心。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规范手段,虽然要独立强调,但它本身就是文化的结果。在我看来,文化对于人类是最根本的。医院之所以不以人为本、不以服务为本,首先上就是价值理念上出现了严重偏差。另外你进到现在的医院,特别是走近医师身边的时候,包括那些级别很高的名医师,往往会感觉到他们只是很僵硬、很机械地座在那儿,而且可以感到他们本身在那里也是很乏味、很枯燥、甚至有些痛苦地座在那里,实际上许多医务人员本身就很病态、病色的,你从那里感受不到多少慈悲的心灵,甚至感受不到健康的氛围,更不要说许多医院、医师和医务工作者连起码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都没了,完全越出了作为一个医师的底线。但我们往往还不得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手里。不知道各位有何感想,反正我走近他们的时候,会感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某种恐怖和阴冷的气息。这些问题,包括企业界较关注的诚信问题等,一方面说明有关人员的精神素养出现了问题,另方面更表明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文化生活出现了问题,这和制度不完全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离开制度的健全化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仅仅靠制度是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是很怀疑的。我想强调的是,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师,也需要有健康的生活,需要有丰满和丰富的生命,比如艺术生活、公益生活甚至宗教生活等等,甚至需要有慈济天下的情怀和信仰。而这些,不仅仅和医家立身之“道”有关,更被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所决定。要改良我们的文化,至少需要从传统的和外来的各种文化体系、甚至各种宗教里面重新汲取精神文化资源。

接合到今天讲的NGO,我更有切身的体会。因为我在这方面有切身的实践和感受。中国的NGO之所以不能顺利发展,首先就是被制度上限制死了。要在中国成立一个NGO,按现行规定必须得有一个主管单位,一个挂靠单位,也就是说你必须得先找两个婆婆来管住自己,要不然你就别想出生。而能当婆婆的单位本身又被限制到少而又少的地步了,而且通常都已在相当程度上官僚化(要不然怎么放心让他当婆婆呢?)。我们都知道,官僚体系的特点,由于其激励机制的问题,往往是有利则逐,有责任就会尽量回避。NGO本身大多是公益性质,哪来什么利益上贡呢?相反倒有可能给挂靠单位惹来所谓“政治麻烦”等责任,所以往往你低三下事费尽心力也找不到谁愿意来当婆婆。退一步说,NGO之所为NGO,最基本的旨意就在于它是自治的,不需要也不应该被管的,为什么非要找两个婆婆呢?这不荒唐吗?而且低三下四的都找不到,这岂非荒唐中的荒唐?

而且,哪怕你不管经过多少曲线努力总算成立起来了——这些成本在国外基本是没有的,但对我们则往往要花最大的精力去应对——然后又会碰上一道道的制度难关,让你没法有效运作社会资源:比如由于没有基金法,企业或社会很难给你赞助;没有税收鼓励,让你成本高到无法生存,或像昨天张司长说的,捐赠法已经出台,民政方面说可以优惠,但税

务部门就不理,我们制度上又没有提供任何制约他的途径和办法;甚至开个会,慕个捐,都要受限制。如此等等,怎么发展?

而从文化方面说,首先NGO应是基于个人志愿精神的自治组织,它的运作应该是规范的,但国外好好的东西,到了中国就被柏杨说的酱缸给染了,往往扭曲变异,甚至被人拿来当作谋取少数个人经济私利的晃子。再则NGO的发展,需要成员间以及整个社会性的基于平等自由精神的对公益事业、公共事业的关怀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支持意识等,需要人们的自治能力和规范意识、合理意识等,这些因子都是我们文化里很薄弱的。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决不仅仅是经济环境,更主要的恐怕在于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问题是中国人已被经济主导了一切,把制度方面的努力和文化方面的努力压到很扁很狭窄的地步,整个社会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制度和文化方面的缺陷,不仅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更会限制我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自我生命能量的充分发挥,甚至像我们每人都有机会碰到过很多的例子那样直接给我们带来种种悲剧和伤害。任何一个公民,乃至包括中介组织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改良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尽一份力。

二、我们每一个人、以至包括中介组织在内的每一个社会主体,怎样为中国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尽到自己应该尽到和可以尽到的作用和责任?

我其实更倾向于提“制度的健全化”和“文化的健全化”,而不大提“制度建设”,更不愿意提“文化建设”。因为“建设”给人以工程性质的机械感觉,不但不舒服,而且有简单化误导的可能。至于怎么才是健全的制度和健全的文化,来不及展开,但往往从问题中就可以看出线索。至于怎样才能实现,那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主体都积极努力和共同探索才能回答。从我的理解想先说说每个主体可以和应当怎样努力。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有关怀意识,要关心公益和公共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对健全制度和健全文化是冷漠的、麻木的,不关心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

其次,不仅要关心,还要会正确的关心,那首先就需要有基本的现代制度和现代文化常识。头脑要清晰。

比如中央几番强调要建设法治、建设民主、建设市场经济等等,以及提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等等,但在座的各位以至所有人,对什么是真正的法治、民主、市场经济、公民等等,什么才是政府职能转变已到位等等,是否已经很清楚呢?如果不清楚,那怎么建设?岂不是很盲目很危险?为什么不首先努力清楚起来了呢?现在有关的知识并不是很难找和很难学了嘛!

然后,应该把关心和知识化作行为,知行合一本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行的话每人主客观情况各有所不同,能作推动者的就应该积极推动,不能推动至少也应积极参与、积极支持,从精神到物质到各方面的支持,改革不应该有旁观者。政府应充分鼓励公民行动起来,既使是政府方面的改革,如果仅仅靠政府,那是永远也不可顺利和充分完成的。只有政府和民间都充分积极的努力起来,而且团结地努力起来,才会开创一个较好的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另外要强调的是,健全的制度和健全的文化最后只能落实于健全的公民个人,或者说没有公民个人的健全,制度和文化的健全是缺乏支撑力和推动力的。任何公民,既使一时没有条件或能力为健全制度健全文化出力,至少也可以和应该先努力把自己先健全起来,这不仅具有公共意义,更是每个人善待自己生命的要求。因为这个,我也在尝试筹办一个NGO ——“健全人生研究中心”。

顺便说一下,这次会上又听到种有点流行的论调(主要是在官员间),认为政府如果自己能做到高效和公正,那就不需要给民间或中介组织下放权力,一旦下放,可能民间或中介组织做起来比政府更差。确实,民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得把逻辑弄清楚了,不能被些似是而非的论调误导了改革。

这里首先应纠正长期来的错误观念,以为政府在下放权力,政府这样以为,民间也这样以为,但是说“下放”是不对的,从政府这一方说应该是“还权”。长期来政府把过多的权力揽于怀中,以后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还权于民,还权于企业,还权于民间组织。而且要明确政府的权力本来就是来自于民,而且只能来自于民,权力也只能用来服务于民,而不是用来“管理”甚或“控制”,这是胡锦涛总书记都强调了的(见去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在西柏坡讲话,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应走向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意识,以后的政府甚至都应叫“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从公民和民间这一方说,应该积极争取自己合法合理的权利,如果你只是等着上天给是那不行的,甚至不配。

至于民间和中介组织也有许多问题也是事实,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处在转型中的事物。真正的逻辑应该是,政府应还权给民间,给民间以发育和发展的时间空间和锻造的机会。没有这个过程,民间就无法走向健全;民间无法走向健全,所谓“政府如果能够高效和公正”的说法,是根本就缺乏现代政治学和法学的前提。因为不给予民间走向健全的机会和途径,政府是不能单独走向健全的,于是结果就会使整个社会陷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沼泽中。希望政府官员以至民间一员,都能以清晰和正确的逻辑思考问题,这是一切的前提。当然,这可能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尤其对受官本位意识支配的官员来说。三、我们每一个人、以至包括中介组织在内的每一个社会主体,关注制度健全和文化健全的动因和动力是什么?

我想,任何人关心健全制度和健全文化,不应该是出于对不合理现实的不满、愤怒、怨恨等类似的负面动因,因为负面的东西往往会造成对人对己的扭曲。虽然人之为人,就应该对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保持敏感和批判能力。但仅仅这样那也许是很有害的。

也不应该仅仅是出于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利益追求和事业追求。虽然利益追求和事业追求是中性的,只要你不防碍或伤害着任何其他个人,你就尽可以挺起胸膛去追求,不管在什么领域。而且制度健全化和文化健全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许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甚至是其他领域不能相比的机会。但现实中由于制度与文化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失衡和滞后,也许政府应有意识地鼓励、并为更多的人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关心发展经济一样的关心健全制度和健全文化。

那么,我想强调的,是人们关心健全制度和健全文化首要应该源于两种正面的动因和原动力。一是价值追求,就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好的生态环境一样,都希望有好的制度环境,好的人文基础,希望能够生活于公正、自由、和谐和充满生机的时空之中,希望能够不仅仅遵循生物原则活着,而且能够真正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创造和享受高品质的立体生活,而非仅仅是物质化的平面生活。

是社会责任。说到这里插个故事,在中国企业家第二届年会上探讨的主题之一就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当时张朝阳、刘永好、王石、冯仑、王巍等人都很热心,但最后的结论却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就在于以规范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虽然中国规范经营本来就很少,真正创造财富的也还不够多,这样强调还是很有意义的,但不管是有意无意,最起码我认为他们错误地把企业家之为企业家的专业责任或者说职业责任混淆成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出生入死由不得自己决定,但一旦生存于世间,至少有四重不可逃避的责任。一,个体责任:每个人首先应该对自己个人生命的安全、幸福和发展负绝对责任,没有人能够帮你负这个责任;二,家庭责任;三,专业责任或者说是职业责任、事业责任;四,社会责任,即基于公民意识的对社会乃至对全人类的公共事务、公益事物的责任。在健全制度和健全文化的追求上,这四重责任都有张显之处,但最主要的,乃是出于做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而责任之所以为责任,就是如果你没有尽好,就必然遭受相应的惩罚。你可以逃脱有形的或直接的惩罚,但逃不过神圣的或宿命的惩罚。一个不健全的社会,就是我们放弃或者错误的运用我们责任的恶果。而且,生命即责任,责任即人格,放弃责任意味着放弃生命和放弃人格,放弃某种责任就意味着放弃某种生命和某种人格。

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调研报告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调研报告我旗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7种史前考古学文化,其中以旗域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4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无论从总量、分布还是从可持续利用都独具优势。近几年,依托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四大旅游资源,我旗加速文化旅游发展步伐,现对我旗文化旅游整合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形成此报告,供领导参阅。 一、我旗文化旅游基本情况及现状我旗历史悠久,全旗共发现各个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000余处,居全国县级之冠,涵盖了7种史前考古学文化: **600余处,拥有距今1万年到3000年自成体系、没有缺环的史前文化。**文化是以我旗境内地名发掘命名的,突显了我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我旗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五个定位上: 我旗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地、中国龙文化起源地、中国玉文化起源地、中国祖先崇拜的发端地,因此,学术界认为我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被有关专家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一)把文化旅游产业上升为旗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立了以旗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国内知名学者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了《**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旗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共建了“**史前考古研究基地”,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实践基地”,成立了“**史前文化研究会”,经 *博物院联合成立了“**红山文化博物院”;与中国社科院考古自治区文物局批准与*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思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问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借鉴超越,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 中国有着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举世公认的。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上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资源呈散落状分布基础上进行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及规模效益。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无论呈现怎样的多样性,但它的基本趋向只能是现代生活期望的满足和补充。如何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角度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必将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的基础上。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力量薄弱 文化成为产业,就在于一些高技术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高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运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化。20世纪90年代,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仅4年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此相对照,中国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因此,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后,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三)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但“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同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许多产业如传媒集团国有资产主体从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脱离了,但又转向了党委的宣传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在继续执行党管意识形态的同时,承担起了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责任。这样,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原有体制下的市场主体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改革目标遭遇地方行政和行业主管双重阻力,并未得到有效实现。 (四)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规则接轨力度不够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 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目录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2)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2)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4) 四、结论 (4) 主要参考文献 (5)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更好更快的融合资源流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符合,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 以国际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从国内层面来看: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儒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解读

儒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培养并规范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儒家思想为世代统治者所用,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近代社会变革中,更被视为是时代进步的“绊脚石”而被全盘否定、激烈地抨击,一味地追求“西化”。然而,西方思想的传入,并没有冲洗掉儒家思想的痕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已植根于民族的骨髓及血液里。1 儒家指“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按照代表性的说法,“儒家有以下特点: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2儒家思想首先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更注重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崇义重德,以仁、礼、义等为道德规范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的培养。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朝代不断的完善和发扬,儒学也以各个形态融入到民族血脉中。本文将尝从心里、法律等多维角度进行剖析,讨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儒家思想 一对现代心里质询的启示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就儒家的历史作用看,儒家自西汉成为中国主要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4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5提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问题,也源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信念与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启发。过去一直不受主流心理学重视的信念与心理健康问题,目前甚至被认为是心理学及身心医学的前沿问题。这样,如果要研究中国人的信仰与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话,就不能不从儒家思想入手。因为,从历史事实看,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的核心。“《论语》这本书所宣传、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范’、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惯、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67提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主张,相信不少人有疑虑: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到底该如何看?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作用的大小如何?儒家性质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的关系如何?等等。根本看,这些问题涉及到儒家性质的心理咨询的定位问题,它们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儒家思想的现代心理价值,儒家心理咨询的作用定位。8这个问题与儒家思想的价值争议联系在一起。目前,不少人认为,儒家思想是过时的,对人的心理甚至有负面影响。本文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本文的基本主张是,儒家思想的心理功能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积极的一面要应用,对于消极的一面要矫正。探究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目的,就是发掘儒家思想中积极的或者是适合心理咨询需要的知识,并将其心理学化。至于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同样需要深入的研究,而不是表面的、似是而非的主观判断。9 1关于人生的意义:生命空虚感或人生意义失落是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10。如何使来访者获得生命意义1修改引用山东大学张伟《儒家思想及现代意义》2008年10月15日第一页 2转引TheBordofEncyclopedia.Chineseencyclopedia:psychology.Beijing:ChineseEncyclopediaPress(inChinese). 1991. 730~73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730~731) 3修改引用山东大学张伟《儒家思想及现代意义》2008年10月15日第一页 4转引DuWeiming.TheEastAsianvaluesandmulti-modernity(inChinese).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Press, 2001. 120, 132(杜 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0, 132) 5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1 6转引LiZehou.TheexplanationsofAnalects.Beijing:SanLianPress(inChinese), 2004. 1~2 7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2 8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3 9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3 10转引GouldWB.TranslatedbyWeiZimu.ViktorE.Frankl.Lifewithmeaning(inChinese).Beijing:ChineseLightIndustryPress,2000. 17 (GouldW B.弗兰克尔著.常晓玲等译.意义与人生.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17)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即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畈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赓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扶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龙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摹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闹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屉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喈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 1 / 4 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荠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钔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 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构 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庐 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抿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隳业的发展。lOcALhoSt 、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屮 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衙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岔 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秤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证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奕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飕 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溻 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梓 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爵 、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颤 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评 2 / 4 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辶地方文化品牌。 、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跑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儒学与中国文化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张纯如所阐释的“文化影响力”(Power of cultural forces)“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削去使人成为人的那一单薄的社会约束—这样我们所有人都会变成魔鬼,也可以增加这一约束。”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内容来自dedecms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来源:人民网2011年09月27日 编者按: 今年10月,我们党将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从9月15日开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将组织系列原创报道,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前瞻报道,欢迎广大专家、网友关注,并积极参与报道。 摘要: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回顾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主要有三大节点,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郭建宁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十年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的民间,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的重要性从来象今天这样突出,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泛使用和空前普及,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 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 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 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 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 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 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 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 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 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 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 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 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 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 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 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 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 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 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 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 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 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 势和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这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名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全球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厚实博大,多元而又多彩的文化整体,从那土陶青铜的熔铸到21世纪的儒学新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漫长的文化历程中建筑起来的。本文不是对历史做多余的论调,更不敢对历史妄加菲薄,厚重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遗留了太多的遗产,这个遗产来自民族的千年积淀和名族精神,它奠定出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气韵,傲骨挺拔乃又有气壮山河之势。同样的遗产和财富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一个今天必须发问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更是严峻的课题,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个价值,从中找出一个自强和崛起的文化复兴之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过去千年般那样辉煌和醒目,以独立自信的气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世纪以后的文化变的异常波动,不仅以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特征载入史册,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多种冲突形式,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有人便开始了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的目光来重释中国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否定的评价。自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至中国近代,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步进入一个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慢慢淡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联系得到近一步的拉进,现代社会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