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选择题

刑法选择题

刑法选择题
刑法选择题

走私常见的几种行为手段:

● (1)通关走私;

● (2)绕关走私;保税走私

● (3)变相走私也称后续走私(154条);免税走私

● (4)间接走私又称准走私(155条)。

五、198条保险诈骗罪

(一)概念:

?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保险标的,或者制造保险事故,或者对已经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夸大损失程度,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的行为。

(二)构成特征:

1、客观要件:

(1)行为:

? ①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底骗取保险金;

? ②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

或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 ③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 ④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 ⑤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骗取保险金

? 讨论:恶意复保险、隐瞒保险危险骗取保险金。

(2)数额较大:个人1万,单位5万。

2、主体要件:

(1)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2)自然人或者单位— 198条第3款

(3)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共犯)

(三)认定:

1、保险诈骗罪共犯的认定:

(1)198条第3款——保险工作人员的共犯行为(保险诈骗罪)

? 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共犯论处。

(2)183条——保险工作人员的单独行为(他罪)

? 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以职务侵犯罪论处;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以贪污罪论处。

2、保险诈骗罪罪数的认定:

? 198条第2款: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同时构成他罪的,依照数罪并罚规定处罚。

? 讨论1:仅实施了制造保险事故的犯罪行为,而没有向保险人索赔时,应否认定为数罪(如甲准备放火后骗赔,但放火时被抓住)。

? 讨论2:单位制造保险事故的,对单位能否进行数罪并罚(单位放火骗赔的)。

一、第238条非法拘禁罪

(一)非法拘禁罪的概念:

? 非法拘禁罪,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二)构成特征:

1、客体要件:人的身体活动自由权;场所移动自由权

2、客观要件:客观上非法剥夺他人身体自由的行为。

? 理解1:行为对象——他人(基于意思从事身体活动的自然人)案例:将已入睡的人反锁在房间,待其醒来前又将锁打开

讨论:是否要求被害人认识到自由被剥夺?

? 理解2:行为内容——直接拘束、间接拘束

行为方式——有形、无形,作为、不作为

行为性质——持续性、非法性

(三)认定:

1、非法拘禁是否含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

? 第241条3款: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依照本罪论。

2、司法机关故意超期羁押的行为是否构成本罪?

3、非法拘禁结果加重犯与转化犯:

? ⑴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非法拘禁本身的暴力+ 过失的结果

? ⑵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非法拘禁以外的暴力+ 故

意的结果。

4、本罪与其他犯罪的牵连犯问题,依牵连犯的一般原则处罚。(1)以拘禁的方法阻止证人作证的-本罪+妨害作证罪(307条

(2)为强奸而非法拘禁被害人的--本罪+强奸罪(236条)

(3)为组织卖淫、强迫卖淫而非法拘禁他人的

--本罪+组织、强迫卖淫罪(358条)

5、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

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刑法第238条的规定定

罪处罚。

二、第239条绑架罪

(一)绑架罪的概念:

绑架罪,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出于其他非法目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https://www.doczj.com/doc/b36155896.html,/fzwq/41/148/2006-08-09/200608092980.html

内蒙古大学校长旭日干被绑架案七凶嫌受审(图)

? https://www.doczj.com/doc/b36155896.html,/legal/2005-09/14/content_3489404.htm

? 绑架演员吴若甫的三名凶徒今被执行死刑(图)

(二)构成特征:

1、客观要件:

⑴绑架行为(或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⑵勒索财物的行为(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的行为).

? 讨论1:绑架的方式?

? 讨论2:绑架的手段?

①暴力、胁迫、麻醉手段(有行动力的主体)

②偷盗诱骗(婴幼儿)手段(无行为力的主体)

理解:被绑架与被勒索的被害人是否同一人?

绑架与取财地点是否同一地点?

2、主体要件: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 讨论1:15岁人绑架并杀人如何论处。

3、主观要件:故意+ 勒索财物目的或不法要挟目的。

? 案例:A为了勒索甲的财物,将甲7岁的儿子乙骗至某山上后立即杀害,然后声称已绑架了乙,让乙交付10万元。

? 讨论:先行的控制而继发的勒索如何论处?例:收买被拐妇女后拘禁勒索。

(三)认定:

1、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

? 238条第3款: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非法拘禁罪

司法解释:为索取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定非法拘禁罪理解:

? 1、起因限于债务纠纷(法律保护的、不予保护的)

? 2、手段限于扣押拘禁

? 3、对象限于债务人本人

2、绑架罪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 239条: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理解:包括

(1)使用暴力过限过失致死的;

(2)因勒索要挟未果而杀人的;

(3)为便于实施勒索而杀人的;

(4)勒索成功后又杀人灭口的。

? 讨论:绑架后又故意强奸、伤害的如何处理?

(四)案例:

? 1、甲(监狱长)与乙为堂兄弟,A与乙是好朋友,A征得乙的同意绑架了乙的儿子B,并以B作为人质要求甲释放某罪犯。

? 2、赵某闯入刘某家(赵与刘妻关系暧昧),刘某持菜刀将赵的左脚和左手砍断。行凶后,刘隐藏起来,刘妻将刘的叔叔刘三、刘四叫来。刘三、刘四手持木棒等凶器守住屋门,要求前来抢救赵的亲属交付5000元才准进屋救人,村里的医生来说情也无济于事。赵的亲属只好报警。一小时后,警察到来才将赵送往医院抢救,途中赵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三、第240条拐卖妇女、儿童罪

(一)概念:

? 拐卖妇女、儿童罪,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二)构成特征:

1、犯罪对象:妇女为14周岁以上的少女和成年妇女,包括中国妇女,也包括外国妇女和无国籍的妇女。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拐卖外国妇女到我国境内的,适用我国刑法中关于本罪的规定。

儿童指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

2、客观要件: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3、主观要件:故意+ 出卖目的

(三)认定

1、拐卖妇女和介绍婚姻索取财物的界限

? (1)案中人的关系不同:收买人被卖人多不相识;介绍人对方人多亲友熟人

? (2)行为手段不同:有拐骗出卖行为;无

? (3)收取财物性质不同。身价;介绍费

2、拐卖妇女儿童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案例:

犯罪分子经过预谋以出卖妇女与他人为妻为名,将妇女卖与他人,财物到手之后,即携妇女潜逃的,如何定性(俗称放鹰)?

(1)行为方式不同:通过拐卖谋取暴利;骗取他人钱财

(2)侵犯客体不同:人身权利;侵犯财产权利。

3、7种加重情节的认定:(只定本罪一罪)

? 1. 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

? 2. 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的;

? 3.奸淫被拐卖妇女的(只要在拐卖中发生性行为即可);

? 4.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 5.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 6.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儿的;

? 7.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不含故意杀人、故意伤害);

? 8.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

? 9.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241/5)

案例(一):

甲称自己有妇女出售,委托乙为其寻找买主。乙为其找到买主后,甲将丙女卖给买主,得款5000元。甲支付乙500元。其后,甲与丙共同卷款潜逃。对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案例(一)分析意见:

? 本案中,甲与丙是诈骗罪的共犯。

? 乙以拐卖妇女的故意,实施了帮助拐卖妇女的行为,但是,由于其主观上发生了认识错误,在当时不存在被拐卖的对象即不存在犯罪客体的情况下误认为有犯罪客体,这是客体不能犯的认识错误,乙的行为构成拐卖妇女罪(未遂),应当以拐卖妇女罪定罪处罚。乙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对甲和丙的诈骗行为提

供了帮助,当时,由于他没有诈骗的共同故意,故对他的行为不能以诈骗罪的共犯论处。

案例(二):

甲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将乙锁在家中,不准其出门,并强行与乙发生性关系。某日,乙乘甲不备,逃出甲家。甲发现乙逃跑后,迅即追上乙,强行要把乙带回家。乙不从,拼命反抗。甲老羞成怒,捅了乙一刀,致乙死亡。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案例(二)分析意见:

本案中,

? (1)甲收买被拐卖的妇女,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 (2)非法剥夺被收买的妇女的人身自由,构成非法拘禁罪;

? (3)强行与被收买的妇女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

? (4)故意非法剥夺被收买的妇女的生命,构成故意杀人罪。

? 根据我国刑罚的规定,对甲的上述行为,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一、第243条诬告陷害罪

(一)概念:

? 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组织进行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

(二)特征:

1、客体要件:人身权利说司法作用说和一说

2、客观要件:

⑴捏造犯罪事实

⑵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

⑶诬告特定的他人

⑷情节严重

3、主观要件:故意+ 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

(二)认定

1、诬告陷害与错告、检举失实

2、本罪与诽谤罪

? ①客观行为不同:

本罪:捏造犯罪事实告发;

后者:捏造损誉事实散布

? ②主观方面不同:

本罪: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后者:意图破坏他人名誉。

3、本罪与报复陷害罪

? ①对象不同:一切公民;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

? ②主体不同:一般主体;特殊主体

? ③行为不同: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滥用职权报复陷

害。

? ④目的不同: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一般报复

4、既遂与未遂的区别

? 告发行为说/ 目的实现说

一、第263条抢劫罪

(一)抢劫罪的概念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对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或者以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将其财物夺走的行为。

(二)构成特征:

1 、犯罪客体:公私财产权利;

(复杂客体)他人的人身权利。

2、犯罪对象:是被抢的财物和被害人的人身。

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 第一,抢劫罪的对象应是动产;

? 第二,抢劫罪的对象不限于合法财产,即使抢劫的是其他犯罪分子手中的赃

物,亦可构成抢劫罪;

? 第三,债务人对债权人实施暴力,胁迫、逼使债权人取消其债务,也可以构

成抢劫罪。

3、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

管理人或其他人员当场使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

立即抢走财物或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的行为。

这种当场对被害人实施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对其人身进行强制,是抢劫罪区别于敲诈勒索罪、抢夺罪、绑架罪的最根本的标志。

(1)手段行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

? 暴力手段:对被害人的身体直接进行人身伤害。如杀害、伤害、殴打、捆绑、禁闭等足以损害其身体健康、危及生命或丧失人身自由的手段,其目的在于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任由行为人抢走财物或被迫当场交出财物。

? 胁迫手段:以立即实施暴力相威胁,对被害人进行精神强制。使其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敢反抗,任由行为人抢走财物或被迫当场交出财物。

? 其他手段:暴力、胁迫方法以外,对被害人施加某种力量的方法。对其造成人身强制,使其不知反抗或丧失反抗能力,从而劫走财物,如用酒灌醉、用麻药麻翻等。

(2)目的行为:当场劫走财物。

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行为人自己当场直接夺取、取走被害人的财物,

二是迫使被害人当场交出财物。

4、犯罪主体:是14周岁以上的自然人。

5、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非法占有的目的。

(三)抢劫罪的认定

1、抢劫罪与非罪的界限: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理论界对此有三种观点:

(1)以是否抢得了财物作为认定的标准。

(2)以是否侵犯了人身权利为标准。

(3)分两种:

对于一般抢劫行为(以致人轻伤为限),应以是否抢得了财物作为认定的标准;

但对于抢劫情节或后果严重的(特别是造成了重伤、死亡结果的),不管是否抢得了财物,均属于抢劫罪的既遂。

2、转化型的抢劫罪

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转化型抢劫罪的条件:

(1)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2)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

(3)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当场”,包括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和刚一离开犯罪现场就被人及时发觉而追捕的途中。

(4)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即实施了足以伤害人身健康或生命安全的行为,或者以实施这些行为相威胁。

3、抢劫罪与抢夺罪的界限

其区别是:

? ①主体年龄要求不同;

? ②抢劫罪是复杂客体,抢夺罪是单一客体;

? ③抢劫罪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人身强制方法非法

占有公私财物,抢夺罪是公然夺取在他人控制下的财

物,但是不采用上述方法。

4 、抢劫罪情节加重犯或者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 (1)“入户抢劫”的认定

?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认定

? (3)“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认定

? (4)“多次抢劫和抢劫数额巨大”的认定

? (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认定

? (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认定

? (7)“持枪抢劫”认定

? (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5、抢劫罪与绑架罪的界限

(1)抢劫罪的被害人只限于在场人员;

绑架罪的被害人包括人质和被勒索者,存在“双重被害人”(2)抢劫罪是对被害人当场施暴,立即劫财;

绑架罪则是使用暴力手段绑架、扣押人质,继而勒索财物。

有的还会残害或杀死人质,是持续的暴力犯罪。

(3)抢劫罪当场劫财,能抢多少是多少;

绑架罪则往往是勒索巨款。

二、第264条盗窃罪

(一)盗窃罪的概念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1、犯罪客体:公私财产所有权。

犯罪对象:公私财物,一般是有形物,也包括一些无形物。

但必须是他人占有的财物(指事实上的控制、支配)。

盗窃罪犯罪对象的一般特征:

第一,经济价值性;

第二,具有可支配性;

第三,属于动产范围。

下列财物不能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 ①枪支、弹药、爆炸物;

? ②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

? ③人的尸体;

? ④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和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

? ⑤国有档案;

? ⑥正在生长的林木;

? ⑦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

? ⑧军职人员盗窃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构成刑法438条

规定的盗窃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

2、客观方面:

(1)秘密窃取公私财物;

(2)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

3 、主体特征:一般主体

4 、主观方面:故意+ 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1997-11-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他构成盗窃罪的情形:

(1)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196条);

(2)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

的其他发票的(210条);

(3)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号码或者明

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265条)。

思考:

? (1)无形能源能否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

? (2)违禁品和赃物能否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

? (3)技术成果能否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

(三)盗窃罪的认定

1、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中外刑法理论界有六种不同的观点

(1)接触说。(2)转移说。(3)藏匿说。

(4)失控说。(5)控制说。(6)失控加控制说。

后三种观点在我国都有支持者。

2、与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关犯罪的界限: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盗窃,但行为如果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危害的,构成有关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偷电线的行为、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的重要零部件的行为等。

3、与盗伐林木罪、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等特殊盗窃罪的界限:是法条竞合的关系。

4、偷开汽车行为的处理:

(1)为实施其他犯罪而偷开汽车的,按其实际实施的犯罪从重

处罚;

(2)为取乐而偷开汽车的,如果情节严重,可按一般违法行为

对待;

(3)多人多次为取乐而偷开汽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对首

要分子,可以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论处;因而发生交通

事故的,则应按交通肇事罪处罚。

5、盗窃罪的死刑:

两种。

(1)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2)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案例(一):

甲、乙发现丙的手提包内有大量现金。于是,乙从背后拦腰抱住丙,甲夺走丙的手提包。

对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 案例(一)分析意见:

? 本案中,乙对丙实行身体强制,使丙不能反抗,甲借机夺走其财物,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共同)抢劫罪。

案例(二):

甲、乙于某晚到A厂行窃,盗的银板精铜10块,价值人民币300元。二人携赃物逃离A厂时,被该厂保安发现追赶。二人将保安打倒在地后逃离A厂。后二人将盗得的精铜打造成戒指冒充金戒指出售,获利5万余元。对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案例(二)分析意见:

? 甲乙有盗窃行为,为了窝藏赃物而当场使用暴力,其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 二人用盗窃所得的赃物打造戒指冒充金戒指出售,使人信以为真,骗取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

? 二人的抢劫行为与诈骗行为之间并无牵连关系,应当视为独立的数罪,故对甲乙的行为应当以抢劫罪和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

案例(三):

A厂工人甲于某日到B医院收费处盗走已盖好公章的空白收据一本,而后经常在收据上填写一定金额,到本厂财务处报销医药费共计8000元。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案例(三)分析意见:

? 甲用假收据冒充真收据骗取本单位的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因甲实施骗取本单位财物的行为并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对其行为只能按诈骗罪定罪处罚,不能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案例(四):

某厂会计甲采取收入不入帐、以少报多的方式,非法占有该厂3万元的财物。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案例(四)分析意见:

? 甲在该厂有管理单位财产的职责。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骗取的方式,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其行为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二、犯罪故意

(一)概念:

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仅指主观心理态度,与刑法第14条规定的“故意犯罪”不同)

必然发

意识因素明知,会发生可能发生

犯罪故意

意志因素希望(积极争取,刻意追求)

放任(有意放纵、无意制止)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二)类型:必然性直接故意

1、直接故意:可能性直接故意

2、间接故意:

①行为人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②行为人为追求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③突发性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危害结果发生。

(三)二者区别:意识、意志因素,有无未遂。

? 案例的分析意见:

? 盗窃枪支罪必须要有盗窃枪支的故意,即明知是枪支而盗窃才构成盗窃枪支罪。在本案中,并未认识到提包内有枪支,因而主观上不存在盗窃枪支的故意,不构成该罪。

? 另外应当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数额、情节等罪量要素主观上并不要求明知。但如果财物的数额大大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则可以认为缺乏此种犯罪故意。

三、犯罪过失

(一)概念:

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仅指主观心理态度,与刑法第15条规定的“过失犯罪”不同)

(二)类型:意识应当预见

1、疏忽大意的过失意志因疏忽大意而没预见

2、过于自信的过失意识已经预见

意志轻信能避免

(三)二者区别:意识、意志因素不同。

? 案例(二)

1994年4月3日下午4时许,被告人陈建兵携带自制的火药枪打野鸡。返回途中,恰遇被害人胡金昌迎面而来。胡问陈:“野鸡打到没有?”陈答:“没打着。”二人搭话时,陈手中火药枪的枪口正对着胡的头部。由于陈建兵疏忽大意,致使手中的火药枪走火,枪内散弹正好击中相距4米处的胡金昌的头部,胡中弹后当即倒地,满脸是血。陈建兵见状,立即与他人一起将胡送医院抢救。然后至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被害人胡金昌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三、犯罪预备

(一)概念:(刑法第22条)

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二)特征:

1、客观方面特征

①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②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2、主观方面特征

①行为人已有犯罪故意,并具有明确犯罪目的;

②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原因所致。(三)处罚:得减免制。

四、犯罪未遂

(一)概念(刑法第23条)

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停止形态。

(二)特征(反)

①已经着手实行犯罪预备犯

(反)

②未能得逞既遂犯

(反)

③意志以外的原因中止犯

(三)类型:

①犯罪实行行为实行终了未遂

是否终了未实行终了未遂

②行为能否达到能犯未遂

犯罪目的不能犯未遂

(四)处罚:得减主义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和形式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

一、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和形式:

(一)概念:(刑法第25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构成条件:

1、主体:二人以上。

人:广义,包括

①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都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②两个以上的单位(都必须为合法的单位组织)

③一个以上的自然人和一个以上的单位

以上:(刑法第99条)

2、主观方面: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即:①有相同的犯罪故意;

②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意思联络。

以下各种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

? 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

? 同时犯

? 二人以上实施犯罪但故意内容不同

? 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

3、客观方面: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

包括:

①相同的犯罪行为

②有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

表现形式:

可以是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也可以是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的形式。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

1、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

(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2、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

3、简单的共同犯罪与复杂的共同犯罪

(共同正犯与复杂共犯)

4、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一般共犯与犯罪集团)

(资料:张君案)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人分类的立法例

? 1、二分法:正犯、从犯(奥地利);

主犯、从犯(美国刑法将共犯分为一级主犯、二级主犯、事前从犯与事后从犯);

? 2、三分法:正犯、教唆犯、帮助犯(联邦德国);

正犯、教唆犯、从犯(日本、瑞士);

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朝鲜、前罗马尼亚

主犯、共犯、隐匿犯(西班牙)。

? 3、四分法: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前苏联、蒙古阿尔巴尼亚、俄罗斯等)

(二)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1、主犯(刑法第26条)

(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的犯罪分子

犯罪集体的首要分子

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①犯罪集团的骨干分子;

②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

③其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按照其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对于必要共犯的首要分子及其他主犯,通常直接根据

刑法分则的规定定罪处罚。

2、从犯(刑法第27条)

(1)在共犯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①次要的实行犯②次要的教唆犯

(2)在共犯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3、胁从犯(刑法第28条)

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案例:

张某系外地到A市的打工人员。临近春节,张某因无钱回家过年,便产生了抢劫的歹念。

某日深液11时许,张某窜到A市某工厂值班室,用刀威逼值班的洪某(男,61岁)交出财务科办公室的钥匙。洪某交出钥匙后,张某又威胁洪某带路,并强迫洪某用钥匙打开财务科的门。之后,又威逼洪某用他携带的作案工具打开财务科办公室的保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 ——柏浪涛 第一部分方法论 一、考查目标 刑法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三项内容: 1.重点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 案例分析题首先是一种知识考查,但不是对所有考点的考查,而是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常考的知识板块有: (1)总则:①犯罪未完成形态;②共同犯罪;③自首和立功。 (2)分则:①财产犯罪;②人身犯罪;③贪污贿赂犯罪;④金融犯罪。 对上述知识板块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解答案例分析题必要的知识储备。 2.萃取关键事实,找出对应法条的能力。 近几年的案情都比较长,而且复杂。这就要求考生同时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萃取关键事实的能力,以及快速找出所考法条的能力。有些考生在这个环节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例如,2008年有考生在阅读刑法案例分析题时,开始以为是公司法的试题,读到最后方知是刑法试题,义需重读一遍。这无疑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心慌。 3.事实与规范的连接能力。 案情是事实,法条是规范。案例分析本质上就是运用法条来分析案情。 从逻辑上看,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条,小前提是案情,最后得出结论。 博主补充: 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1年卷二12题) A.《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虽未明文规定侵犯财产罪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但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依然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 B.将上游的毒品犯罪所得误认为是贪污犯罪所得而实施洗钱行为的,不影响洗钱罪的成立C.上游犯罪事实上可以确认,因上游犯罪人死亡依法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 D.单位贷款诈骗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合同诈骗罪不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为单位贷款诈骗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不成立洗钱罪 考察知识点:罪刑法定原则、洗钱罪的认定 第一部分:通用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如何避免罪刑法定原则成为口号,就要求定罪时遵循规范的判断方法。定罪活动基本上是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律规定(构成要件),小前提是案件事实,结论是有罪无罪。但是,实务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颠倒大前提与小前提,将案件事实作为大前提,将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作为小前提。例如,某个单位组织盗窃电力。实务中有人如此推理:这是单位盗窃(大前提),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盗窃罪主体(小前提),所以该案件应做无罪处理。 第二部分:本题解题思路 本题正确的推理应是: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自然人带着为自己或第三人(包括单位)非法占有目的的实施贷款诈骗,在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有关自然人自己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那么该自然人完全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贷款诈骗罪。该自自然人实施贷款诈骗罪属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其犯罪所得收益及其收益属于洗钱罪的对象。因此,为单位贷款诈骗罪所得实施洗钱行为,构成洗钱罪,因此,D选项错误。 从操作上看,这是一个互动往返的过程,需要考生不断往返于案情与法条之间,努力将二者的距离拉近,最后得出结论。 这项能力是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是考试的考查重点。 4.综合联系能力。

刑法学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刑法概述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刑法规范由那些组成(ABC).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法D,国际刑法规范 2,刑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的显著特点是(AD). A,刑法保护的范围更加广泛 B,刑法的条文最多 C,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适用 D,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3,刑法总则第92条关于"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的规定属于(BD). A,学理解释B,立法解释C,司法解释D,限制解释 4,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有(CD). A,公安部B,司法部C,最高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法院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C).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刑罚人道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派生的内容有(ABC). A,禁止有罪类推 B,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C,排斥习惯法 D,排斥绝对不定期刑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ABCD). A,重罪重罚 B,轻罪轻罚 C,罪刑相称 D,罚当其罪 4,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符合我国刑法的(AB).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AB). A,刑法对地的效力B, 刑法对人的效力C, 刑法对事的效力D, 刑法对时的效力 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只有符合如下条件,才能适用中国刑法(AB). A,犯罪地的法律也予以处罚 B,依照中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章选择题

刑法习题?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单选题? 1.附属刑法是指?(C?)? 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 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D.刑法典的附则? 2.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D?)? 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 D.保护法益?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 ?4.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D)? 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 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狭义刑法是指?(B)? A.治安处罚条例? B.刑法典 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D.研究刑法的科学? 6.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B?)?A.强制性?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D.阶级性 ?二、多选题? 1.刑法的分类包括?(ACDE)? 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 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刑法保护的法益有?(ABCDE?)? A.有关人身的法益? B.有关经济的法益 C.有关财产的法益? 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 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 ?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ADE)?A.总则?B.犯罪C.刑罚?D.附则?E.分则? 4.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ADE?)?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察院 ?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ABCD)? A.当然解释? B.反对解释 C.补正解释? D.比较解释? E.文理解释 ?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ABCDE?)?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判断题? 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理由: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刑法就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理由:刑法只对严重违反法律并达到犯罪的行为给予刑罚制裁。 ?3.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刑法仅适用于当地,不具有普遍性。?(√?) ?4.刑法具有不完整性。?(√?)?

刑法-案例分析题

(2011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卡从商场购物10余次,金额达3万余元,从未还款。(事实一) 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假证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双方因价格发生争执,陈某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身亡。(事实二) 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价值1万余元。(事实三) 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元“安全费”。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事实四) 陈某逃至外地。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事实二与事实四。(事实五) 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人员,经查证属实。(事实六) 问题: 1.对事实一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2.对事实二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3.对事实三,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与基本理由)? 4.对事实四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5.事实五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 6.事实六是否构成立功?为什么? (2010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钱某曾合伙做生意(双方没有债权债务关系)。2009年5月23日,赵某通过技术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上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没有取出现金)。钱某向银行查询知道真相后,让赵某还给自己9万元。 同年6月26日,赵某将钱某约至某大桥西侧泵房后,二人发生争执。赵某顿生杀意,突然勒钱某的颈部、捂钱某的口鼻,致钱某昏迷。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 6月28日凌晨,赵某将恐吓信置于钱某家门口,谎称钱某被绑架,让钱某之妻孙某(某国有企业出纳)拿20万元到某大桥赎人,如报警将杀死钱某。孙某不敢报警,但手中只有3万元,于是在上班之前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7万元,急忙将20万元送至某大桥处。赵某蒙面接收20万元后,声称2小时后孙某即可见到丈夫。 28日下午,钱某的尸体被人发现(经鉴定,钱某系溺水死亡)。赵某觉得罪行迟早会败露,于29日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全部犯罪事实,并将勒索的20万元交给公安人员(公安人员将20万元退还孙某,孙某于8月3日将17万元还给公司)。公安人员李某听了赵某的交待后随口说了一句“你罪行不轻啊”,赵某担心被判死刑,逃跑至外地。在被通缉的过程中,赵某身患重病无钱治疗,向当地公安机关投案,再次如实交待了自己的全部罪行。 问题:1.赵某将钱某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账户的行为,是什么性质?为什么? 2.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哪几种处理意见?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 3.赵某向孙某索要20万元的行为是什么性质?为什么? 4.赵某的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 5.孙某从公司拿出17万元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为什么? (2009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甲和乙均缺钱。乙得知甲的情妇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认为肯定有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也许我们可以偷或者抢她的钱。”甲说:“别瞎整!”乙未再吭声。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借钱,丙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觉醒来,见丙已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我报警了!”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甲不知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箱倒柜只找到了丙的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乙会开保险柜,即套问乙开柜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管,声称系从丙处所借。两天后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并无钱款。乙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两万元的皮衣。 案发后,公安机关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即对其实施拘传。甲在派出所乘民警应对突发事件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问题: 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行分析,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 (2008年) (二) 案情:徐某系某市国有黄河商贸公司的经理,顾某系该公司的副经理。2005年,黄河商贸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公司改制为管理层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徐某、顾某及其他15名干部职工分别占40%、30%、30%股份。在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某资产评估所对黄河商贸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所指派周某具体参与评估。在评估时,徐某与顾某明知在公司的应付款账户中有100万元系上一年度为少交利润而虚设的,经徐某与顾某以及公司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商量,决定予以隐瞒,转入改制后的公司,按照股份分配给个人。当周某发现了该100万元应付款的问题时,公司领导班子决定以辛苦费的名义,从公司的其他公款中取出1万元送给周某。周某收下该款后,出具了隐瞒该100万元虚假的应付款的评估报告。随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研究批准了公司的改制方案。在尚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时,徐某等人因被举报而案发。 问题: 1.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还是私分国有资产罪?为什么? 2.徐某与顾某的犯罪数额如何计算?为什么? 3.徐某与顾某的犯罪属于既遂还是未遂?为什么? 4.给周某送的1万元是单位行贿还是个人行贿?为什么? 5.周某的行为是否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实行数罪并罚?为什么? 6.周某是否构成徐某与顾某的共犯?为什么? 七、(本题25分) 提示:本题为选答题,请选择其中一问作答。答题时务必在答题纸对应位置上标明“问题1”或“问题2”。两问均作答的,仅对书写在前的答案评阅给分。

刑法学1案例分析.doc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徐某某,男,1984年10月21日出生,聋哑人,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2000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向母亲赵某提出自己明天不想去上学了,赵某见儿子又想逃学,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嘴巴。当晚,徐某某趁赵某熟睡之际,将一包鼠药(毒鼠强)放进了赵某每天必喝的中药里,并从赵某的钱包里找到160元钱后到一网吧上网玩游戏。次日早上,赵某喝下掺有鼠药的中药后中毒死亡。徐某某回家得知其母死亡,便向其父承认是自己所为,并在其父带领下到派出所投案,交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 评分要点: 1、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根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 3、徐某某故意以鼠药毒杀其母,致其死亡,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应当受刑罚处罚,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其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4分) 4、徐某某犯罪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分) 5、徐某某属于聋哑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分) 6、徐某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3分)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王某,男,23岁,某厂工人。 王某于2004年在江某开办的厂子里找了份临时工作。2005年4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由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2至4月份的工资。王某不服,几次与江某交涉,均因双方各执一词不欢而散。4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双方扭打起来,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感觉吃了亏的王某遂起意报复。4月24日中午,王某提着一桶汽油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开门发现是王某,便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没你好果子吃!”王某一边说一边晃了晃手中的汽油桶。江某一闻到汽油味,马上返身进屋并锁上门,然后打电话给保安员。王某则在门外高声叫骂并将汽油泼在江某的门口。保安员赶到时,正好听见王某说:“你再不出来,我就烧死你!”便立即将王某扑到在地,并从其衣袋中搜出一只打火机。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评分要点: 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3、本案中,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为实施犯罪而事先准备好汽油并且带到现场泼洒在地,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被保安员扑到制服而未能着手实施放火的实行行为,因此,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属于犯罪预备而非犯罪未遂。(7分) 4、根据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此,对于王某的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分) (视论述情况适当给分) 五、案例分析(16分) 王某,男,25岁。1995年5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8年4月刑满释放。 王某于2002年12月在江某开办的工厂找了份临时工。2003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名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1至3月份的工资。王某不服,几次与江某交涉,均不欢而散。3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3月24日中午,王某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心理,揣着一把剔骨刀(刃长15cm)出现在江某家门前。江某出门时与王某碰个正着,,他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听到江某很不客气地说出“没门”二个字后,王某一下子火了,大叫一声:“好,你有种!”从怀里掏出刀来就刺向江某的胸部。江某躲闪了一下,但还是被刺中腹部。江某随即与王某展开搏斗,并抓住王某的手将刀夺下。保安员闻讯赶来协同江某将王某制服。搏斗中,江某的胳膊和手指又被刀划伤。经鉴定,江某的伤情属于轻伤。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 评分要点: 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分) 3、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以刀刺杀他人,欲致其于死地,只是由于被害人的反抗这一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其犯罪行为,未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犯罪结果,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因此,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7分) 4、王某曾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在前罪刑满释放后5年以内又故意犯罪,且根据其犯罪情节,所犯新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完全符合累犯的构成条件,因而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4分)

刑法选择题练习(分则)

刑法选择题练习(分则) 一、单项选择题 1.警察甲临时急需用钱,便找个体户乙借钱。乙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甲将公务用枪交给乙质押,乙借给甲5万元现金,借期1个月。1个月后,甲无力偿还借款,乙便向公安机关报案。甲、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A甲、乙均无罪 B 甲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乙无罪 C甲无罪、乙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 D甲触犯非法出租枪支罪、乙触犯非法特有枪支罪2.甲违章驾驶将一行人撞伤,同行的乘客乙怂恿甲赶快逃离现场。甲听从了乙的劝告,驾车逃离现场,致使被撞行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对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没有异议,但对乙的行为如何处理争议较大。下列选项中,关于乙的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构成犯罪 B交通肇事罪共犯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故意伤害致死罪3.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处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回包内,然后藏于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B盗窃枪支、弹药罪 C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 D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罪 4.某机场的机械师陆某对机场领导人员心怀不满,在某次为等待执行任务的一架波音747 客机进行机械检修时,故意对飞机的发动机装置进行了破坏。但恰好这架飞机此次没有投入运营。在第二天运营前机械师陈某在对飞机进行检修时发现了故障及时进行了排除。对陆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A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未遂 B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 C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既遂 D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 5.矿工丁某在看管矿井通风设备时,私自折卸其中的一些零部件归己所有,不顾可能会损坏设备的正常功能,结果导致整个设备工作失灵,使井下千余名矿工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失,并使矿场的正常生产秩序被破坏,经济损失近万元。丁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性质? A盗窃罪 B故意毁坏财物罪 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6.李某系某工厂工人,因未得到提级而心怀不满。一日,李某趁本厂食堂炊事员不备,将购买的毒药磷化锌投入已做好的饭中。开饭时,炊事员闻到气味不对,便将饭拿去化验,发现含有磷化锌,从而幸免一场灾难。李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7.炉工于某与王某不和,一日二人又发生争执,于某怀恨在心。当日夜里,于某将锅炉的水表打坏,锅炉不再加水持续干烧,估计锅炉会在王某接班后5分钟内爆炸。果然发生爆炸,不仅王某被炸死,而且锅炉房被炸毁。并导致附近的一间民房倒塌,死伤数人。对于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故意杀人罪 B爆炸罪 C故意破坏财物罪 D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8.甲是某搬运场司机,在搬运场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另一职工轧死。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A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 B按交通肇事罪处理 C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 D按意外事件处理 9.被告人李某,出租汽车司机,因受单位领导批评,为发泄不满驾车驶入闹市区冲向密集人群。当场轧死5人,撞伤19人。李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刑法案例分析题整理

刑法案例分析题整理 一、“一问一答”类型解题步骤 1.先读问题后案例,心中有数。 2。读题做准备:把案例中出现的三大要素“主体、行为、情节”全部用笔划下来。 3。开始做题: (1)看每一个主体、每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名。 (2)看每一个主体的几个犯罪行为之间是否有转化、吸收等问题。(一罪和数罪的关系) (3)再看不同主体之间是否有共犯问题,是否属于“部分犯罪共同说”。 (4)看是否有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中止、未遂、既遂)。 (5)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4.检查 考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点会很兴奋,容易忽视一些细节之处,检查很重要,重新把问题和案例对照一遍,查漏补缺、修正错误. 检查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看前后问题之间是否有矛盾之处,如果前后回答有矛盾,很可能基本判断是有错误的,需要重新思考.不能已经写到答题纸上了又想改就来不及了。 5.开始在答题纸上答题 (1)一定按照问题的序号写,如果每个问题有几个要点,那么就在这个标题下分出相应小点,序号级别一定清晰,便利老师阅读,会增加感情分.随意打乱答案顺序,每一问少给一分,就会丢掉四五分,不可冒险! (2)问什么答什么,不用过多阐述,不要旁逸斜出、画蛇添足。 (3)说明理由一定有,但是只需要直接说明,不需要深入分析。 二、笼统式案例 如果遇到笼统式案例,就按照上述第3步的顺序来分析,然后安排回答。 但是回答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先对共同犯罪部分所有问题进行回答。 第二,对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或者先出现的主体犯罪行为进行回答。 第三,最后对起次要作用的或者后出现的主体犯罪行为进行回答。 第四,在每一主体下面,就是按照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来作答。 总结笼统式案例,应该体现的答题顺序和结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答: (Ⅰ)甲乙不构成共犯,因为……(如:缺乏主观方面) (Ⅱ)构成共犯 1。甲乙共同实施了……行为(第1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2.甲乙共同实施了……行为(第2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3。总结特殊问题1:犯罪形态问题(既遂、中止、未遂),如甲构成抢劫罪中止,在外放风的乙构成抢劫罪未遂。对于中止、未遂犯罪,应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总结特殊问题2: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二)关于甲单独犯罪部分分析如下: 1.甲实施了……行为(第1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2。甲实施了……行为(第2个行为),构成……罪,因为…… 3.看是否有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中止、未遂、既遂)。 4.看有没有法定的从重或从轻量刑情节。(自首、立功,重大立功,主犯从犯,结果加重等情况;还有责任年龄、精神状态等。)

刑法学案例

1. 辛某为原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涉嫌犯罪,于1998年12月经某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检察院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查明:1997年10月,省海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海药公司)为了解决因包括名额在内的种种因素而迟迟未能解决的上市问题,委托其下属的房地产公司经理林某为该公司股票上市打通关系。通过熟人介绍,林某将5万元以李五成名字登记的海药公司内部职工股股金收据,连同李五成的身份证在10月下旬的一天晚上送到辛某家中,辛当即收下,未付股金款。11月27日辛某在省证券委送审的海药公司申报国家证监会的报告上,签署了同意的意见。后经查明,海药公司本身是符合上市公司的法定条件的,1998年6月辛某指使某子辛某某委托海南发展银行证券部陆续卖出股金收据,得款193192.04元,尚有73股留在账户上。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辛革被逮捕在程序上是否合法? (2)辛某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则某罪名是什么? (3)如何处理辛某的违法所得? (4)海药公司及林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案: (1) 逮捕辛某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因为根据宪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辛某应经过该省人大主席团或者常委会许可后,方受逮捕与审判,未经此程序,则属违法。 (2)构成受贿罪。辛某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海药公司谋取利益,并收受贿赂,数额巨大,已构成受贿罪。 (3)辛某违法所得193192.04元及73股股票应当追缴,并一律上缴国库。 (4)不构成犯罪,因为海药公司行为虽有不当,但并非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属单位行贿罪。同时,林某因属于代表其单位行为,也不构成犯罪。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贿赂犯罪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涉及了刑事诉讼的有关问题。判断辛某的受贿罪是比较好判断的,关键是要弄清行贿与受贿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说有受贿常有对应的行贿,但受贿罪与行贿罪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行贿人谋取的并非不正当利益,或者虽然是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但是是被索贿的而又没有实际获得正当利益,则不构成行贿罪(《刑法》第389条第3款),但对方即受贿人的受贿罪仍是成立的,单位受贿与单位行贿也是如此。 法理详解 关于逮捕辛某的程序,检察机关由于没有考虑到其担任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职,依《宪法》第74条以及人大代表组织法的相关规定,人大代表非经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许可,不逮捕或者刑事审判。《人民检查刑事诉讼规则》第93条对此也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辛某本人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385条的规定,辛某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海药公司谋取利益,并收受请托人的财物(股票),数额巨大,应构成受贿罪。应注意的是,这里的谋取利益,并没有限制所谋取"利益"的性质,即非法与合法、正当与不正当的利益均可构成,所以,虽然对于行贿人海药公司而言,如果其构成犯罪,那么就应当是单位行贿罪,但由于其完全符合上市的法定条件,其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因包括名额在内的种种因素而迟迟未能解决的上市问题,这表明行贿人并不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根据《刑法》第393条的规定,单位行贿罪的必须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所以,海药公司的行为虽然不当,但尚不构成犯罪,而林某的行为仅仅是代表单位的利益、以单位的名义,受单位领导指派而实施的,所以也不

刑法第一章选择题

刑法习题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单选题 1.附属刑法是指 (C ) 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 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 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D.刑法典的附则 2.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 (D ) 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 D.保护法益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 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 4.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 (D) 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 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 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狭义刑法是指 (B) A.治安处罚条例 B.刑法典 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D.研究刑法的科学 6.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 (B ) A.强制性 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 D.阶级性 二、多选题 1.刑法的分类包括 (ACDE) 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 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刑法保护的法益有 (ABCDE ) A.有关人身的法益 B.有关经济的法益 C.有关财产的法益 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 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 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 (ADE) A.总则 B.犯罪C.刑罚 D.附则 E.分则 4.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ADE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 D.最高人民法院 E.最高人民检察院 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 (ABCD) A.当然解释 B.反对解释 C.补正解释 D.比较解释 E.文理解释 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 (ABCDE )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判断题 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 × ) 理由: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刑法就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 (× ) 理由:刑法只对严重违反法律并达到犯罪的行为给予刑罚制裁。 3.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刑法仅适用于当地,不具有普遍性。 (√ )

刑法试题及答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狭义刑法是指( B ) A.单行刑法 B.刑法典 C.附属刑法 D.实质刑法 2.概括地说,我国刑法任务是( C ) A.惩罚犯罪 B.打击敌人 C.保护法益 D.保护人民 3.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思想基础是( C ) A.三权分立学说 B.心理强制学说 C.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D.自然法思想 4.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个人私分( A ) A.属于自然人犯罪 B.属于单位犯罪 C.自然人和单位成立共犯 D.适用双罚制 根据该特征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不以单位犯罪论处情形: (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設立单位实施犯罪,按个人犯罪处理. (2)单位設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不以单位犯罪处理. (3)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按个人犯罪处理. (4)刑法393条,单位行贿后利益由个人私分,按个人犯罪处理. (5)涉嫌犯罪单位在审判之前或过程中被依法撤销、宣告破产等原因不复存在,追究直接责任者责任.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D )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任何损害),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一定不是既遂结果),应

当减轻处罚.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应当按照它犯罪情节( D ) A.减轻处罚 B.免除处罚 C.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属丁处断一罪是( B ) A.继续犯 B.连续犯 C.想象竞合犯 D.结果加重犯 实质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法定一罪(数行为法定为一罪):惯犯、结合犯; 处断一罪(数行为处断为一罪):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 8.在我国刑法中,下列各项中属于主刑是( C ) A.拘留 B.罚金 C.管制 D.劳动教养 9.我国刑法中规定驱逐出境是( D ) A.强迫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B.请求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C.强迫犯罪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D.强迫犯罪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l0.依照我国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人( D ) A.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行为 B.被动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被指控犯罪事实行为 C.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行为 D.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及其所知道 它人罪行行为 11.我国刑法规定叛逃罪主体是( D ) A.一般主体 B.国家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国家機关工作人员以及掌握国家秘密其它国家工作人员 1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劫持航空器罪行为对象是( B ) A.航空器 B.正在使用中或者飞行中航空器 C.正在使用中或者飞行中民用航空器 D.我国航空器

刑法学总论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 1.张某案(本题12分) [案情]张某(女)与李某系夫妻,林某(男)系李某的同事。张某因怀疑其丈夫李某有外遇,为弄清真相,遂找到林某了解情况。1998年7月22日上午,张某给林某打电话,让林某来家中,要与李某对质当面核实此事,林某应邀前往。当日下午2时许,林某来到张某家中,当得知李某外出未归时,遂对张某进行语言调戏、拉拽,张某表示反对。林某仍继续纠缠。张某借口喝水而脱身,去另一房间取出一把小宝剑(金属制工艺品),藏在身后回到原房间。当林某再次调戏,实施强行亲吻、搂抱、拉拽等侮辱猥亵动作时,张某手持小宝剑朝林某的腹部猛捅一刀,致林某倒地丧失行动能力。隔了一会儿,张某见林某倒地挣扎,又朝其胸部、背部等处连捅二十余刀,林某因心脏被刺破当场死亡。林某不再动弹,张某即委托李某之嫂报警,公安机关遂到张某家中将等候的张某抓获。归案后张某如实陈述了事情经过,但认为自己杀坏人没什么不对的,拒绝认罪和悔罪。[问题](1)张某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构成何罪(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为什么?(8分) (2)如果张某构成犯罪,具有哪些法定量刑情节,应当如何处罚?说明理由。(4分) 答案:故意杀人罪防卫过当——扎腹部事后防卫 法定情节:自首、防卫过当 2.吴甲致吴乙死亡案(本题14分) [案情] (1)吴甲曾因抢劫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8年1月2日,在有期徒刑执行3年整(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为2年整)时被假释。 (2)1999年3月13日,吴甲因李某欠其借款未还一事,酒后到李某家索要欠款,而与李某发生口角。吴甲为报复李某,即到其父亲吴乙家的院内拿了一根铁棍(长140厘米,直径5厘米)。吴甲回来后,见其李某与吴乙站在路上说话(两人相距约1米),便手持铁棍向李某奔去。吴甲之弟吴丙见状过去阻拦,吴甲遂在距离李某约3米远的地方朝李某的头部抛出铁棍。李某慌忙躲闪,铁棍飞过李某,正好击中吴乙的头部(左颞部),吴乙在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3)吴甲对造成父亲死亡悔恨不已,先是去村委会投案,后因惧怕处罚在公安人员到来之前逃走,被公安机关网上通缉。1999年6月3日,吴甲被抓获。 [问题](1)对于吴甲致吴乙死亡一案,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其犯罪形态(既遂、预备、未遂、中止)为何?说明理由。(6分) (2)吴甲是否构成累犯?说明理由。(4分) (3)如果吴甲致吴乙死亡的犯罪行为应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则法院对于吴甲应当如何决定总和刑期(数罪并罚)?(4分) 答案:杀人罪既遂——打击错误 不构成累犯——假释期间犯新罪 撤销假释,先减后并,(5——3年)并10年,并罚得出的刑期为需要继续执行的刑期。

刑法经典选择题

1.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A)。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 2.我国刑法对效力范围的规定以(A)为基础。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3.犯罪未得逞是指(ACD)。 A.未完成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B.未发生任何结果 C.未发生行为追求的结果 D.未达到犯罪目的 4.管制适用于那些(BD)的犯罪分子。 A.罪行不必关押 B.罪行较轻不需要关押 C.罪行不重,需要惩办 D.罪行较轻,但需要判处刑罚 5.我国刑法规定的时效是指(B)。 A.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期限 B.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 C.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期限 D.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期限 6.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溯时效的计算从(B)计算。 A.犯罪行为停止之日 B.犯罪终了之日 C.犯罪完成之日 D.危害结果产生之日 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B)。 A.免于执行 B.仍须执行 C.暂缓执行 D.可以执行 8.依照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B)。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 刑法分则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必然负刑事责任 9.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经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B)。 A.20年 B.10年 C.15年 D.15年以上20年以下10.对预备犯比照既遂犯(B)。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11.拘役的期限为(C)。 A.6个月以上1年以下 B.3个月以上2年以下 C.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D.3个月以上1年以下 12.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中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B)。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不构成犯罪 C.是犯罪不判处刑罚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刑罚策略 13.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B)。 A.犯罪工具 B.危害行为 C.危害结果 D.犯罪手段 14.刑法规定,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对教唆犯(B)。 A.不以犯罪论 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15.我国现行刑法是(D)。 A.79年刑法 B.79年刑法以及以后制定的单行刑法 C.79年刑法以及以后的附属刑事法规 D.97年修订后的刑法 16.犯罪分子被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执行机关是(B)。 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劳改机关 17.下列罪犯,依法应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是(C)。

刑法试题库大全

《刑法》试题库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反映的意志,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的阶级性质所决定。 ※2、我国刑法的解释从解释的效力来划分,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学理解释。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就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刑法是关于()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A、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总和 B、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C、总则和分则 ※2、下列()没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3、我国刑法第91条至99条是对“公共财产”等规范含义的说明,属于()。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4、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问题所做的解释是()。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5、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6、直接对法律条文的文字和语义加以注释说明的是()。 A、论理解释 B、学理解释 C、文理解释 四、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国刑法的解释从方法上分类可分为()。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文字解释 D、论理解释 E、学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 __, ________ 和。 ※2、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 ___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________。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面前人人平等,适用的对象是全体公民。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一规定体现了()原则。 A、实事求是 B、罪刑法定 C、罪刑相适应※ 2、甲实施的某一行为,新的刑法规范认为是犯罪,而旧的法律认为不是犯罪,此时法院宣告甲无罪,这在本质上坚持了()。 A、罪刑相适应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刑法学案例分析45题

案例1:刑法对外国人的效力范围 卞某,23岁,外国人,系某国在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医科大学另一外国留学生安某拳打后,蓄意报复。6月10日晚7时许,卞某得知安某在留学生l楼104会客室会客,便手持木棒,到会客室敲门。安某将门打开后,卞某用木捧击打安某。安挣脱后,会同在该校的本国留学生翁某、风某、莫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西端。卞某也和某国留学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人手持木棒和尖型菜刀等,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中部208房间门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后双方发生殴斗。在厮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随手用尖型菜刀乱刺,刺中对方留学生翁某的上腹部,创伤透入胸腔,将肝脏切成局部破损,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下午死亡。 [问题]卞某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2:刑法的效力范围 李学沛,男,26岁,工人。王义勇,男,24岁,工人。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国公民。某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世良。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到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义勇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学沛隐身之处。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犯逮捕。 [问题]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 案例3:刑法的效力范围 ]温源和,泰国籍。戴文,广东省广州市人。余锡宽,广东省台山县人。上述三人在泰国曾策划进行跨国贩毒活动。约定戴文负责接运毒品,经我国昆明、广州至深圳市出境。某年4月18日,戴文与余锡宽进入昆明市与从泰国到达的温源和会面后,共同约见了潜入昆明市

刑法学教学案例《刑法分论》

《刑法分论》教学辅导案例 编者:张明楷※ 一、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案例 1.2002年2月2日晚9时,犯罪嫌疑人费某、刘某等4人酒后由费驾驶面包车在某村公路上行驶,骑自行车的贾某被他们的面包车迎面撞倒后当场昏迷,4人将贾某抬到面包车上准备送往医院。费、刘二人在开车去往医院的途中,因发现没带钱,就把昏迷中的贾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中,并往贾上衣内放了10块钱,尔后二人开车离去。当晚,刘回家后怕贾在小屋内冻死,又从家里拿了旧被子和旧褥子,送到小屋并盖在贾的身上。2月3日上午,满身灰尘和血迹的贾某苏醒后,自己回到家。事后,经法医鉴定,贾某受了轻伤。费、刘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 2.甲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随后甲跑到楼顶,想跳楼自杀但又没有下定决定。丈夫报警救助后,民警迅速到场。后来出现许多围观人员。A与B在楼下大声喊:“跳啊!快跳啊!我没有时间等,我还要上班!快跳啊!……”最后,甲跳楼身亡。A与B的行为是否构成杀人罪? 3.王某为民警,某日晨3时许在歌舞厅唱歌时与老板发生争吵;王从歌舞厅出来后,发现自己所骑的摩托车的高压火花塞被人拔掉,便怀疑是老板干的,遂产生报复心理。王回到单位后,从自己管理的枪柜中取出一支56式冲锋枪,返回歌舞厅,在歌舞厅外面向该歌厅二楼(黑灯)射击五枪,但未造成人员伤亡。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故意杀人罪? 4.2003年10月的一天晚上,李某酒后驾驶一辆货车在某县由北向南行驶途中在超越其同方向行驶的一辆公交车后,又向右打方向盘,当两辆车行至一十字路口遇红灯停车时,公交车司机王某下车到李某的汽车驾驶室左侧,抓住车门欲与李某理论,李某见状即发动汽车,王某便抓住李某汽车的左侧门,李某不顾王某的安全,闯红灯加大油门向前驶出200多米时,从右超越同方向行驶的一辆货车,王某被该车车箱伸出的钢筋挂下来,李某驾车逃逸。王某因伤势过重,于次日8时死亡。经法医鉴定,王某系头部受到强大外力的撞击致颅脑损伤而死亡。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5.谢某(15)岁,伙同张、米、孙(均未成年)于某日12时许,在某大街附过预谋对沙某(19)进行殴打,谢在预谋时曾说“今天要活埋了他”。谢指使孙将沙骗到孙家门口,谢、张、米等候并拦截沙,沙见状跑到某路口时,被张抓住,谢与张对沙进行拳打脚踢,后又将沙带到一楼房四层平台上,谢持木棍继续对沙进行殴打,沙两次向谢求饶,并一次骑坐在平台上,表示如果继续被打将跳楼,谢仍不住手,并说:“你跳,我不信你会跳,你今天不跳都不行了。”沙被迫从四层楼跳下,当场死亡。沙跳楼后,谢不仅未救,反而表示:“自己跳下去的,省得埋了。”伤害、伤害致死?抑或故意杀人? 6.周某与宋某有仇。因宋某人高马大,周某估计自己不是对手,就邀黄某同去寻仇,同黄某商量好“别打出人命来,不能用刀。弄个轻点儿的,吓唬吓唬他就行”。次日傍晚,周某同黄某找到宋某后,周某即冲上前去,死死抱住宋某,并示意黄某上前打宋某。黄某即拿出事先准备的匕首,连续朝宋某胸部猛刺3刀。宋某当即倒地死亡。如何认定本案? 7.X为了与又朋友A分手,便对A说:“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们结婚,我们分手吧。”A说:“与其分手,不如一起死算了。”X假装同意一起自杀而决意杀害A。X提出将车开到海里溺死,A同意。A开着车,X坐在副驾驶位上。在A加速冲入大海一瞬间,X从车里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