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粒DNA的酶切和连接

质粒DNA的酶切和连接

质粒DNA的酶切和连接
质粒DNA的酶切和连接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闫红博学号 20122501108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 12级生科三班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实验

实验项目:质粒DNA酶切、连接、电泳检测

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2015年4月21日

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及酶切体系的建立;

2、了解影响酶切的因素;

3、掌握DNA连接酶的性质以及连接体系的建立;

4、了解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1、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一种在特殊核甘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

2、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性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性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它是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

3、DNA连接酶是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它是一种封闭DNA链上缺口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但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

4、常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种:来自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和来自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二者的作用机理类似。

三、实验试剂和材料

1、材料与试剂

酶切反应:

标准pUC19(2686bp)

EcoRⅠ及其配套的酶切缓冲液

检测:

0.5×TBE电泳缓冲液

6×电泳载样缓冲液、Goldview、琼脂糖

四、实验步骤

(一)质粒DNA酶切

在200μl 的薄壁离心管中,按照下表加入试剂(单位:μl)

混匀;点动离心将反应液甩至管底。37℃(PCR仪)保温1-2h进行酶切反应。↓

反应结束后, 75℃,保温10min使酶失活。

电泳检测

成份反应1(标准pUC19)

样品

代号

2

无菌水(μ

l)

P 质粒(μl) 6

1

H 酶切缓冲

液(μl)

1.0

E EcoRI酶

(μl)

Total(μ10

(二)质粒DNA的连接

取200 μl的离心管按下表加入试剂。

混匀后点动离心,将溶液甩至管底

置于已调好温度为12℃-14℃PCR仪中

保温1-2h后取出

电泳检测

成分用量(μl)

样品代

ddH2O7.0

IλDNA/EcoT14 I片段10.0

f连接缓冲液 2.0

T T4DNA连接酶 1.0

总体积20

五、实验结果

质粒DNA酶切实验结果图

结果分析:从左向右,我的是第六条带,没有出现扩散情况。说明没有蛋白质与DNA 结合,酶切条件也比较合适,没有外切核酸酶污染。

质粒DNA连接酶实验结果图

分析:从左向右,我的是第10个带。对照连接后的电泳图像,可以发现有连接不完整,还有少部分未能连接。

六、实验结果讨论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反应应属于微量操作技术,无论是DNA样品还是酶的用量都很少,必须严格注意吸样量的准确性并确保样品和酶全部加入反应体系。

2.注意酶切加样的次序,一般先加重蒸水,其次加缓冲液和DNA,最后加酶。前几步要把样品加到管底的侧壁上,加完后用力将其甩到管底,而酶液要在加入前从-20℃冰箱取出,酶管放置在冰上,取酶液时洗头应从表面吸取,防止由于插入过深而使吸头外壁沾染过多的酶液,取出的酶液应立即加入反应混合也得液面以下,并充分混匀。酶液使用完毕后立即放回冰箱,防止酶的失活。

质粒DNA的提取、定量与酶切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PCR基因扩增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 3、了解紫外吸收法检测DNA浓度和纯度的原理、方法; 4、学习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 二、实验原理 1.PCR: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DNA为模板,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在体外复制DNA 的过程。 ①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中温72℃,在 Taq酶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引物为复制起点,模板DNA的一条单链在解链和退火之后延伸为一条双链; ②变性:加热使模板DNA在高温下90℃-95变性,双链解链; ③退火:降低溶液温度,使合成引物在低温(35-70℃,一般低于模板Tm值的5℃左右),与模板DNA互补退火形成部分双链。 2. 质粒DNA的提取与定量——碱裂解法: A、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 B、高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变性;

C、当以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复性并保存在溶液中,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形成沉沉淀去除。 D、定量检测原理: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 而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 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 3.酶切鉴定:利用限制性内切酶。 4、琼脂糖凝胶电泳: A、琼脂糖是一种天然聚合长链状分子,可以形成具有刚性的滤孔,凝胶孔径的大小决定于琼脂糖的浓度; B、DNA分子在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正极泳动; C、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与分子筛效应。不同的DNA,分子量大小及构型不同,电泳时的泳动率就不同,从而分出不同的区带(迁移速度与分子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 三、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样品: 菌液(大肠杆菌DH5a菌株)、引物、2*Premix Taq、灭菌离子水、含pMD19-T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 2、试剂: LB培养基、AXYGEN试剂盒(溶液S1、S2、S3、去蛋白液W1、漂洗液W2、洗脱液EB)、电泳指示剂、Gelview、TBE、琼脂糖、DNA Marker 500、无菌水、10*M酶切缓冲液Buf R、HindⅢ(15U/ul)、EcoR I (12U/ul) 3、仪器与器材: PCR仪、台式离心机、微量加样枪、灭菌的薄壁离心管、凝胶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实验七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实验原理】 分离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碱裂解法、煮沸法、SDS法、羟基磷灰石层析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宿主菌株类型、质粒分子大小、碱基组成和结构等特点以及质粒DNA的用途进行选择。 本实验采用SDS碱裂解法提取重组质粒DNA,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既能使细菌细胞裂解,又能使一些蛋白质变性。 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长度一般为4~8个呈回文序列的特异核苷酸对。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特性不同,分子生物学中主要用到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置在识别序列内部)。 对质粒进行酶切,通过跑胶观察片段大小,从而鉴定质粒。 【实验步骤】 本次实验所用的质粒提取试剂盒为天根的质粒小提试剂盒,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1. 吸附柱中加500ul 平衡液(BL),12000rpm离心1min ,弃收集管中的液体。 2.取1.5ml菌液至2ml离心管中,12,000rpm离心1min,弃上清。 3. 加250ul solution Ⅰ(P1),vortex。 4. 加250 solution Ⅱ(P2),上下颠倒混匀。操作时间不能超过5min 注:此步骤不宜超过5 min。 5. 加350 solution Ⅲ(P3),立即颠倒混匀几次。12000rpm离心10min。 6. 吸取上清加入吸附柱中,尽量不要吸出沉淀12000rpm离心1min ,弃收集管中的液体。注:此时4℃离心不利于沉淀沉降。 7. 加入600μL漂洗液(PW)于离心吸附柱中,12000rpm离心1min ,倒掉废液。 8. 重复上一步, 9. 空管离2min。将吸附柱放入1.5ml离心管中,在超净台中晾5min。10. 将700 μl的Rinse B加入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30 sec,弃滤液。 10. 滴加50ul elution buffer(EB)至膜中央,室温放置2min后,12000rpm离心1min。离心管中即为纯化后的质粒。 11.构建重组质粒酶切体系,限制性内切酶反应一般在灭菌的15 ml PCR离心管中进行。 在冰浴上建立酶切反应体系(20 μl)

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鉴定

实验二十一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鉴定 一、质粒DNA的提取 [原理]分离质粒DNA的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本实验采用碱变性法抽提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在pH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 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4.8的醋酸钾高盐缓冲液去调节其pH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试剂] 1.溶液I: 50mmol/L葡萄糖、10mmol/L EDTA、25mmol/L Tris-HCl pH8.0;用前加溶菌酶4mg/ml。 2.溶液II: 200mmol/L NaOH 、1% SDS。 3.溶液III: pH4.8醋酸钾缓冲液(60 ml 5mol/L 醋酸钾、11.5ml冰醋酸、28.5ml 蒸馏水) 4.TE缓冲液pH8.0 5.含RNaseA的TE缓冲液:TE缓冲液含20μg/ml RNaseA。 6.苯酚:氯仿(1:1,v/v):酚需在160℃重蒸,加入抗氧化剂8-羟基喹啉,使体积分数为0.1%,并用Tris-HCl缓冲液平衡两次。氯仿中加入异戊醇,氯仿/异戊醇为24:1(v/v)。 7.1×LB溶液 8.100μg/ml氨苄青霉素 [器材] 1.TGL-16型台式高速离心机

2.1.5ml塑料离心管 3.离心管架 4.微量移液器 5.常用玻璃器皿 [操作步骤] 1.培养细菌将带有质粒pUC19的大肠杆菌接种于5ml含100μg/ml氨苄青霉素的1×LB中,37℃培养过夜。 2.取液体培养菌液1.5ml置塑料离心管中,10 000r/min离心lmin,去掉上清液。加入150μl溶液I,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10min。 3.加入200μl新配制的溶液II,加盖后温和颠倒5~10次,使之混匀,冰上放置2min。 4.加入150μl冰冷的溶液III,加盖后温和颠倒5~10次,使之混匀,冰上放置10min。 5.用台式高速离心机,10 000r/min离心5min,将上清液移入干净的离心管中。 6.向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酚/氯仿(1:1,v/v),振荡混匀,转速10 000r/min,离心2min,将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 7.向上清液加5mol/LNaCl至终浓度为0.3mol/L,混匀,再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混匀,室温放置2min,离心5min,倒去上清乙醇溶液,把离心管倒扣在吸水纸上,吸干液体。 8.加0.5ml 70%乙醇,振荡并离心,倒去上清液,真空抽干或室温自然干燥。 9.加入50μl含RNase A 20μg/ml的TE缓冲液溶解提取物,室温放置30min以上,使DNA充分溶解待用或置-20℃备用。 二、质粒DNA 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鉴定 [原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也可称限制性内切酶)是在细菌对噬菌体的限制和修饰现象中发现的。细菌内同时存在一对酶,分别为限制性内切酶(限制作用)和DNA甲基化酶(修饰作用)。它们对DNA底物有相同的识别顺序,但生物功能却相反。 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具有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上的特异核苷酸顺序的

质粒DNA的提取、定量、酶切与PCR鉴定实验报告

质粒 DNA 的提取、定量、酶切与PCR 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DNA 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了解质粒酶切鉴定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紫外吸收检测 DNA 浓度和纯度的原理和方法; 4.学习并掌握 PCR 基因扩增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5.学习并掌握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PCR(多聚酶链式反应 ) 在 DNA 聚合酶催化下,可以 DNA 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以 dNTP 为原料,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在体外(缓冲液中)复制DNA ,使目的 DNA 按 2n方式呈指数形式扩增。 PCR一次循环的具体反应步骤为: A. 变性:加热反应系统至95℃,使模板 DNA 在高温下完全变性,双链解链。 B. 退火:逐渐降低溶液温度,使合成引物在低温( 35-70℃, 一般低于模板 Tm 值的 5℃ 左右),与模板DNA 互补退火形成部分双链。 C. 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中温72℃,在Taq 酶作用下,以dNTP 为原料,引物为复 制起点,模板 DNA 的一条单链在解链和退火之后延伸为一条双链。 2.质粒 DNA 的提取与制备 (1). 碱裂解法: 染色体 DNA 与质粒 DNA 的变性与复性存在差异: A. 高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 和质粒 DNA 均变性;

B. 当以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 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 复性并保存在溶液中,染色体 DNA 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可通过离心形成沉沉淀去除。 (2). 离心层析柱: A. 硅基质膜在高盐、低 pH 值状态下可选择性地结合溶液中的质粒DNA ,而不吸附溶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B.通过去蛋白液和漂洗液将杂质和其它细菌成分去除; C.低盐,高 pH 值的洗脱缓冲液将纯净质粒 DNA 从硅基质膜上洗脱。 3.质粒 DNA 的定量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 A.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且其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 B.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 : DNA 分对波长 260nm 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 蛋白质对波长 280nm 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 碳水化合物对 230nm 的紫外光有特异的吸收峰 C. A260/A280 及 A260/A230 的比值可以反应DNA 的纯度; A260/A280=1.8DNA 纯净 A260/A280<1.8表示样品中含蛋白质(芳香族)或酚类物质 A260/A280>1.8含 RNA 杂质,用 RNA 酶去除。 4.质粒 DNA 的酶切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是DNA 重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性地与 一段被称为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殊DNA 序列结合,或是与其附近的特异位点结合,并 在结合位点切割双链DNA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PCR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检验重组质粒的插入片段的大小 2.学习PCR技术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一)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将含有外源DNA的转化子的E.coliDH5α菌株进行培养,并用试剂盒提取其质粒DNA,将所提取的DNA用切pUC19质粒的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以验证所插入的外源DNA的大小。 (二)PCR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1986 年由Kallis Mullis 发现。这项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还可用于突变体和重组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等方面。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以验证重组质粒插入片段大小。 1.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 PCR是一种利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附着于靶DNA两侧的寡核苷酸引物,经酶促合成特异的DNA 片段的体外方法。反应过程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然后反复进行,使目的的DNA 得以迅速扩增。置待扩增DNA 于高温下解链成为单链DNA 模板,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低温条件下分别与目的片段两侧的两条链互补结合,DNA聚合酶在72℃将单核苷酸从引物3'端开始掺入,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DNA 新链。由于每一循环所产生的DNA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所以PCR 产物以指数方式增加,经25—30次周期之后,理论上可增加109倍,实际上可增加107倍。 PCR 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对原始材料质量要求低等优点,但由于所用的TaqDNA 聚合酶缺乏5'—3'核酶外切酶活性,不能纠正反应中发生的错误核苷酸掺入,估计每9000个核苷酸会导致一个掺入错误,但是错误掺入的碱基有终止链延伸的作用倾向,使得错误不会扩大。 2.PCR的反应动力学 PCR技术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 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