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练习题全(选修)

细胞生物学练习题全(选修)

第一章
1、(细胞质膜)和(细胞内膜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它们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生物膜的主要基本特征是(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3、膜脂主要的3种类型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4、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周蛋白)两种。
5、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途径有(简单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6、被动运输可以分为(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方式。
7、协助扩散需要特异的(膜转运蛋白)完成物质的跨膜转运,根据其转运特性,该蛋白又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类。
8、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都要载体蛋白),主要区别在于(协助扩散不耗能)。
9、钠钾泵、钙泵都是多次跨膜蛋白,它们都具有(ATP)酶活性。
10、协同运输在物质跨膜运输中属于(主动)运输。根据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的转移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协助运输和异向协助运输)。
11、在Na+-K+-ATP酶的作用下,每水解1分子ATP,可以有(3)个Na+_(运出)细胞;同时有(2)个K+(运入)细胞。
12、钙泵主要存在细胞膜和内质网膜上,它将Ca2+(输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以维持细胞内(低)浓度的游离Ca2+。
13、Na+-K+泵的能量来源是(水解ATP)。
14、真核细胞中,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来完成的。
15、根据胞吞泡的大小和胞吞物质,胞吞作用可以分为(吞噬)和(吞饮)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第二章
1、 生物体内的化学信号分子一般可以分为(气体性信号分子)和(亲脂性)及(亲水性信号分子)三类。
2、 受体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一是(与配体结合区域),二是(产生效应的区域)。
3、 列举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MP、cGMP、IP3、DAG和甘油二酯)。
4、 一般将胞外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将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
5、 介导跨膜信号转导的细胞表面受体可以分为(离子通道偶联受体、酶偶联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3类。
6、 由G-蛋白耦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7、 cAMP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是(调节离子通道和激活靶酶)。
8、 磷脂酰肌醇信使系统,由分解PIP2产生的两个第二信使是(DAG)和(IP3)。
9、 cAMP信号通路的效应酶是(AC),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效应酶是(PLC)。
10、细胞外的信号分子又称为(第一信使)。
11、根据受体存在部位分(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
12、G-蛋白偶联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由单条(7

)次跨膜形成的受体,N端在细胞外,C端在细胞内。
13、cAMP信号通路中细胞外信号与相应受体结合,活化_AC(腺苷酸环化酶)_导致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变化而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通路。cAMP特异地活化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而表现不同的效应,活化的PKA可以使底物蛋白的(丝氨酸、酪氨酸 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
14、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又称(双信使系统),在此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PLC),使质膜上的(PIP2)水解成(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
15、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第二信使IP3使胞内(Ca+)浓度升高;而DG导致细胞溶质中(PKC)转位到质膜表面,被DG激活,活化的(PKC)使底物蛋白丝氨酸(Ser)或苏氨酸(Thr)残基磷酸化。
16、受体酪氨酸激酶通路中,配体和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二聚化),并发生(自身磷酸化)。
18、receptor:受体、ligand:配体 、singal transduction:信号传导、kinase:激酶、AC:腺苷酸环化酶、cAMP:3’,5’—环化腺苷酸、PKC:蛋白激酶C、IP3:1,4,5—三磷酸肌醇、DG(DAG):甘油二酯、PLC:磷脂酶C、PIP2:4,5—二磷酸脂酰肌醇、PKA:cAMP依赖性的蛋白激酶A、PDE:磷酸二酯酶。

第三四章
1、在N—连接的糖基化的糖蛋白中,糖残基与多肽链的(天冬酰胺)残基上的—NH2结合;O—连接糖蛋白中,糖残基同多肽链的(丝氨酸、苏氨酸 或酪氨酸)残基的羟基(—OH)结合。
2、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氧化磷酸化过程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完成。
3、在内质网上这种肽链边合成边转移至内质网腔中的方式称(协同翻译)转运。
4、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氧化和磷酸化)同时进行,密切偶联,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体系执行。
5、1961年,英国化学家Mitchell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即(化学渗透假说);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要求线粒体的内膜具有(完整性和高度不通透性)。
6、线粒体含有自己的遗传表达系统,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线粒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因此它是个(半自主性)细胞器。
7、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有两条,分别是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前者包括复合物(I、II、III),1个NADH经电子传递能产生能产生(3)个ATP;后者包括复合物(II、III、IV),1个FADH2经电子传递能产生能产生(2)个ATP。
8、1分子葡萄糖经彻底氧化能产生38个ATP,其中通过经电子传递产生(34或32)个ATP。
9、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相关的由膜包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10、内质网的两种基本类型:

(粗面内质网rER、滑面内质网sER)。
11、内质网膜的标志酶为:(葡萄糖-6-磷酸酶)。
12、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分泌蛋白、膜整合蛋白 和 细胞器驻留蛋白,不包括过氧化物酶体)等。
13、高尔基复合体的标志酶是(糖基转移酶)。
14、溶酶体的2种基本类型:(内体性溶酶体、吞噬性溶酶体)。
15、线粒体由(外膜、内膜、膜间隙、基质)四部分构成。

第五六章
1、(核孔复合体)对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的交流具有选择性运输作用。
2、核纤层蛋白(lamin 或lamina)包括(核纤层蛋白A_、B_、C)三种。
3、染色体的化学组成为(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
4、一段长达4080nm的DNA片段可形成(60)个核小体,进一步折叠形成螺线管结构的长度约为(110)nm。
5、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荷的Arg和Lys等(碱性))氨基酸,可以和(酸性)的DNA非特异性结合。
6、染色质包装的多级螺旋模型包括:(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和染色单体)。
7、(核小体)是染色体的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
8、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 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9、核小体构成的染色质纤维螺旋化形成(螺线管),每个核小体以窄的一面向外,每圈6个,螺距为(11)nm。
10、核仁内常染色质(INC)载有(rRNA)基因,称(rDNA),它位于某些染色体的固定区域称为(核仁组织区),常定位在(次缢痕)部位。
11、细胞核主要由(核被摸、核基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12、DNA结合蛋白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类。
14、关于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主要有(多级螺旋)模型和染色体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15、核小体的核心是由(H2A、H2B、H3、H4)4种蛋白组成的八聚体和环绕约长为(146)bp的DNA组成。
16、根据间期染色制形态表现、染色和生化特点,可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类,后者又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17、根据中期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形态类型可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4种。
18、在细胞世代中确保染色体的复制和遗传稳定,染色体起码应具备3种功能元件是(着丝粒、端粒、复制起始点)

第一章
1、对于构成生物膜的磷脂,下列哪项说法错误:B
A、磷脂膜脂的基本成分,占50%以上,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类
B、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一个非极性的尾部

C、脂肪酸碳链碳原子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
D、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皆有。
2、有关膜的不对称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无论是膜内在蛋白还是膜外在蛋白,在质膜上都是呈不对称分布
B、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C、膜蛋白和糖类在细胞内外层是不对称分布的,但膜脂是对称分布的
D、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完成复杂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3、下列对协助扩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转运速率高,存在最大转运速率
B、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
C、对物质的转运是非特异性的
D、物质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
4、维持细胞内低钠高钾的蛋白分子是:A
A、Na+—K+泵
B、Na+通道蛋白
C、K+通道蛋白
D、Na+—K+通道蛋白
5、下列有关钙泵的叙述错误的是:D
A、是一种跨膜蛋白,与Na+—K+泵的α亚基有高度同源性;
B、细胞内钙调蛋白与之结合调节钙泵的活性
C、钙泵每消耗1分子ATP,转运2个Ca2+
D、钙泵仅存在于细胞膜上,转运钙的方向是将其泵出细胞外
6、有关协同运输,下列哪项说法错误:C
A、 协同运输必须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 完成共运输的载体蛋白有两个结合位点,必须同时与转运分子结合后才能共运输
C、 动物细胞只能以协同运输的方式转运葡萄糖分子
D、 动物细胞常通过Na+驱动的Na+—H+对向运输以调节细胞内的pH值
7、小肠上皮吸收葡萄糖以及各种氨基酸时,主要通过(A)达到逆浓度梯度运输。
A、 与Na+相伴运输
B、 与K+相伴运输
C、 与Ca2+相伴运输
D、 载体蛋白直接利用ATP能量
8、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其运转方式是( C )
A、主动运输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胞吞作用
9、由于某种基因的缺陷,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高而诱发冠状动脉疾病,其原因是B
A、胆固醇受体数量下降 B、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下降
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 D、由其他原因造成
10、细胞膜上某种膜受体的数量有限,只能与一定量的配体结合,此性质是( B)
A、特异性 B、可饱和性 C、高亲合性 D、可逆性

第二章
1、 有关信号分子与受体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亲水性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可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引起细胞的应答
B、 受体与信号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是两者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因素
C、 不同的信号分子可与细胞受体结合,产生的生理效应一定是不同的
D、 同一种化学信号分子可以与不同的细胞受体结合,但

产生的效应可能是不同的。
2、 不属于细胞表面受体的是:D
A、 离子通道藕联受体
B、 酶藕联受体
C、 G-蛋白藕联受体
D、 核受体
3、 已知离子通道偶联受体是通道蛋白的一种特殊类型,下列哪项说法错误:C
A、 它所完成跨膜信号转导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 这类受体不仅对配体,而且激活的通道对运输的离子具有特殊的选择性
C、 这类受体只存在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
D、 激活受体的配体一般是亲水性的化学信号分子
4、 有关cAMP信号通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 这一通路的首要效应酶是腺苷酸环化酶,cAMP可被磷酸二酯酶限制性清除
B、 结合GTP的α亚基具有活性,而βγ亚基复合物没有活性。
C、 βγ亚基复合物与游离的Gs的α亚基结合,可使Gs的α亚基失活
D、 被激活的蛋白激酶A的催化亚基转位进入细胞核,使基因调控蛋白磷酸化
5、 有关PKC,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
A、 PKC存在于质膜上,可被质膜上的DAG直接激活
B、 PKC激活一条蛋白激酶的级联反应,使基因调控蛋白磷酸化而被激活
C、 PKC可导致抑制蛋白的磷酸化,使调控蛋白释放并进入细胞核
D、 PKC具有广泛的作用底物,参与众多生理过程,涉及“短期”或“长期”生理效应
6、在G蛋白中,α亚基的活性状态是(A)
A、与GTP结合,与βγ分离 B、与GTP结合,与βγ聚合
C、与GDP结合,与βγ分离 D、与GDP结合,与βγ聚合

第三四章
1、下列不属于内膜系统的细胞器是( D )
 A、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溶酶体 D、线粒体 E、过氧化物酶体
2、以下不是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A )
 A、转运到溶酶体的蛋白 B、核输入蛋白
 C、转运到线粒体、叶绿体的蛋白 D、转运到过氧物酶体的蛋白
3、以下不是sER的功能的是(C )
A、糖原分解 B、解毒作用 C、分泌蛋白的合成 D、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4、膜蛋白高度糖基化细胞器是( C)
A、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溶酶体 D、过氧化物酶体
5、在匀浆和离心的过程中,细胞中破碎的内质网常形成近似球形的囊泡结构,称为:C
A、脂质体 B、微体 C、微粒体 D、胞内体
6、全为滑面内质网的细胞是(C)
A、肝细胞 B、肾上腺皮质细胞 C、横纹肌细胞 D、浆细胞
7、内质网膜的标志酶是(C )
A、胰酶 B、糖基转移酶 C、葡萄糖—6—磷酸酶 D、RNA聚合酶
8、高尔基体不具备的功能是(B)
A、参与细胞分泌活动 B、参与蛋白质合成与分泌
C、参与溶酶体形成 D、参与蛋白的糖基化
9、溶酶体所含的酶是(D)
A、氧化酶 B、ATP合成酶 C、糖酵解酶 D

、酸性水解酶
10、溶酶体内维持pH值在5左右是通过膜的B
A、简单扩散 B、H+泵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以上都不是
11、异噬作用是指溶酶体消化水解(A)
A、胞饮体或吞噬体 B、自噬体 C、残质体 D、自溶体
12、过氧化物酶的主要功能是(C)
A、合成ATP B、细胞内消化 C、参与过氧化氢的形成与分解 D、合成蛋白质
13、微体的标志酶是(B)
A、氧化酶 B、过氧化氢酶 C、酸性磷酸酶 D、核酸酶
14、在细胞质中起始,转移到内质网上合成的分泌蛋白,其特异性的N-末端的定位序列被称为:(A)
A、信号肽 B、导肽 C、转运肽 D、信号斑
15、真核细胞中合成脂类分子的主要场所是:A
A、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核糖体 D、溶酶体
16、糖酵解发生的场所( A )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内膜 C、线粒体外膜 D、线粒体基质
17、电子传递和能量转换是在线粒体中的如下结构中进行( B )
A、线粒体外膜 B、线粒体内膜 C、基质 D、嵴内腔和嵴间隙
18、线粒体内膜的特征酶是( C )
A、苹果酸脱氢酶 B、腺苷酸激酶 C、细胞色素C氧化酶 D、单胺氧化酶
19、细胞结构与标志性酶
(1)内质网(C ) C、葡萄糖—6—磷酸酶
(2)高尔基体复合物(A) A、糖基转移酶
(3)溶酶体(D) D、酸性磷酸酶
(4)过氧化物酶体(B )B、过氧化氢酶
20、分泌蛋白合成的模型---信号假说相关的指导因子除了(B )
A、信号肽 B、信号斑 C、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 D、docking protein(DP)
21、1分子葡萄糖经电子传递能产生( C )个ATP。
A、36 B、38 C、34 D、30
22、在肾脏细胞内,1分子葡萄糖经细胞呼吸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B)个ATP。
A、36 B、38 C、34 D、30
23、N-连接的糖基化反应发生在:(C)
A、 细胞质基质 B、高尔基体 C、粗面型内质网 D、光面内质网
24、被称为细胞内大分子运输交通枢纽的细胞器是:(B)
A、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中心体 D、溶酶体
25、起“清道夫”作用的细胞器是:(A)
A、溶酶体 B、高尔基体 C、中心体 D、内质网
26、细胞中能够进行蛋白质合成的区域不包括:C
A、细胞质基质 B、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线粒体和叶绿体
27、原核细胞不具备下列哪种结构:(A)
A、 线粒体 B、核糖体 C、细胞壁 D、核外DNA
28、与高等植物细胞比较,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包括:B
A、 内质网 B、中心体 C、线粒体 D、液泡
29、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发生在:(A)
A、内膜 B、外膜 C、 基质 D、膜间隙
30

、ATP合成酶定位在线粒体的:(C)
A、膜间隙 B、外膜 C、内膜 D、基质
31、关于氧化磷酸化的各种假说,以下当中最为流行的是:(C)
 A、化学偶联假说 B、构象偶联假说 C、化学渗透假说 D、构象渗透假说

第五六章
1、下列哪种组蛋白在进化上最不保守(A)
A、H1 B、H2A C、H3 D、H4
2、染色体骨架的主要成分是(C)
A、组蛋白 B、非组蛋白 C、DNA D、RAN
3、异染色质是(B )
A、凝集和转录活跃的 B、高度凝集和转录不活跃的
C、松散和转录活跃的 D、松散和转录不活跃的
4、、构成核糖体的几种rRNA中,(C)是在核仁以外的区域转录后运转到核仁中参与核糖体大亚基的组装。
A、18S rRNA B、5.8S rRNA C、5S rRNA D、28S rRNA
5、核仁中合成的rRNA前体指的是(B)
A、28S rRNA B、45S rRNA C、32S rRNA D、20S rRNA
6、核糖体亚基的组装发生在(B)。
A、核基质 B、核仁 C、细胞质基质 D、内质网
7、人类没有的染色体类型(C)
A、中着丝粒染色体 B、亚端着丝粒染色体 C、端着丝粒染色体 D、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8、下列哪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最为明显(C)
A、G2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9、构成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B)
A、DNA B、核小体 C、螺线管 D、超螺线管
10、下列细胞器为双层膜的为(C)
A、内质网 B、溶酶体 C、细胞核 D、核糖体
11、下列哪个有关异染色质的描叙是错误的(C)
A、组成型异染色质在中期染色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
B、兼性异染色质可向常染色质转变,恢复转录活性
C、组成型异染色质可向常染色质转变,恢复转录活性
D、异染色质化可能是关闭基因活性的一种途径
12、正常人核型表示为:(C)
A、44,XY B、44,XX C、46,XX D、45,XO
13、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D)
A、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溶酶体 D、细胞核
14、细胞核外膜常常与下列的哪个细胞器相通连:(C)
A、光面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粗面内质网 D、溶酶体
15、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是:(B)
A、DNA双螺旋 B、核小体串珠结构 C、螺线管结构 D、超螺线管结构
16、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纤丝,这种纤丝的直径其实就是(C)的直径。
A、DNA双螺旋 B、核小体串珠结构 C、螺线管结构 D、染色单体
17、组蛋白八聚体是由(A)组成的:
A、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
B、H2A、H2B各4个分子
C、H3、H4各4个分子
D、H2A、H2B、H3、H4各1个分

子及4分子H1
18、核仁的消失发生在细胞周期的(C)
A、G1期 B、S期 C、M期 D、G2期

第七章
一、选择题
1、使细胞停留在中期的药物是(A)
A、秋水仙素 B、细胞松弛素 C、氯霉素 D、放线菌素D
2、促进微管聚合的物质是(C)
A、长春花碱 B、鬼笔环肽 C、紫杉醇 D、秋水仙素
3、微丝的功能与下列哪项无关(A)
A、染色体运动 B、变皱膜运动 C、胞质环流运动 D、变形运动
4、中心粒和鞭毛的基体(B)
A、都是9+2结构 B、都是9+0结构
C、前者是9+2结构,后者是9+0结构 D、前者是9+0结构,后者是9+2结构
5、中等纤维中的结蛋白主要存在于(A)
A、肌细胞 B、上皮细胞 C、神经细胞 D、胶质细胞
6、电镜下可见中心粒的每个筒状小体(C)
A、由9组二联体微管环状排列而成 B、由9组单联体微管环状排列而成
C、由9组三联体微管环状排列而成 D、由9条原纤维排列而成
7、微管蛋白在一定条件下,能组装成微管,其管壁由几根原纤维构成(C)
A、9 B、11 C、13 D、15
8、细胞骨架与特异性药物
(1)稳定微管(C) A、细胞松弛素
(2)解聚微管(B) B、秋水仙素
(3)稳定微丝(D) C、紫杉醇
(4)解聚微丝(A) D、鬼笔环肽

第一章
1、 生物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膜。F
2、 胆固醇在动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高,但不存在于植物和原核生物细胞膜中。F
3、 载体蛋白与溶质分子结合后,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而通道蛋白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所以跨膜转运时不发生构象的改变。F
4、 协助扩散就是协同运输,是物质从高浓度侧转运到低浓度侧,不需要消耗能量。F
5、 载体蛋白既可以介导协助扩散又可以介导主动运输。T
6、 钠钾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可以泵出3个钠离子和2个钾离子。F
7、 钙泵即钙通道蛋白,可以对细胞膜内外Ca2+进行跨膜转运。F
8、 质子泵都是逆浓度梯度转运H+,转运过程都消耗能量。F
9、所有的胞吞作用都是受体介导的。F
10、胞吐作用和胞吞作用在转运大分子物质的同时,进行细胞膜与细胞内膜的交流。T
第二章
1、 与胞内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多为亲脂分子。T
2、 甾类激素能够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T
3、 细胞外信号分子都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来进行跨膜信号传递的。F
4、 所有的受体都是跨膜蛋白质。F
5、 甾类激素在胞内受体的同一部位取代抑制物,与胞内受体结合,从而激活受体。F
6、 在G-蛋白耦联的信号传递通路中,G-蛋白

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T
7、 G-蛋白耦联受体被激活后,使用相应的G蛋白解离成α、β、γ三个亚基,以进行信号传递。F
8、 在信号传递过程中,信号的放大作用和信号所启动的终止作用同等重要,同时并存。T
9、 细胞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同在质膜上,是相互分离的在功能上相关的两种蛋白。T
第三四章
1、细胞中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并都是起始于细胞质基质中“游离”核糖体。T
2、信号肽先与细胞基质中SRP结合,在通过SRP与粗面内质网上的SRP受体结合,从而使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T
3、微粒体实际上破碎的内质网形成的近似球形的囊泡结构,又被称为微体。F
4、建立和为此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F
5、溶酶体中成熟的水解酶分子带有独特的标记——甘露糖-6-磷酸(M-6-P),它是溶酶体水解酶分选的重要识别信号。T
6、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线粒体的内膜起主要作用。T
7、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复合物Ⅱ、复合物Ⅲ、复合物Ⅳ均具有电子传递和质子移位体的作用。F
8、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时,质子动力势驱动H+通过ATP酶复合物装置进入基质,每2个H+可驱动产生1个ATP分子。T
第五六章
1、细胞中组蛋白具多样性和异质性;而非组蛋白具有保守性。F
2、核间隙与内质网腔是相通的,核周间隙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T
3、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结构。T
4、组蛋白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在进化上十分保守。H2B、H2A、H3和H4高度保守,H1的保守性较低。T
5、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T
6、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可以相互转换,其分布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T
7、核糖体的装配发生在核仁。F
8、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装配发生在核仁。T
9、定位在核仁组织区的rDNA是串联重复排列的,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均含有多拷贝的rRNA基因。T
10、大亚基由5.8S、5S、28SrRNA加上50多种蛋白构成,沉降系数60S。小亚基由18SrRNA加上33种蛋白组成核糖体,沉降系数40S。T
11、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F
12、一般来说,转录活跃的细胞,其核孔复合体的数量较多。T
13、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组蛋白,还有非组蛋白但不包括RNA。F
14、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组成上并无本质差异。T
15、真核细胞染色体只要具备复制原点和着丝粒,就能确保复制和稳定遗传。F
16、核仁和其他细胞器一样,具有被膜包裹。F

问答题
第一章
1、试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
被动运输:协助扩散:载体蛋白

及通道蛋白介导
主动运输:类型: ATP直接提供能量、ATP间接提供能量
被动运输特点: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运输,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主动运输特点:物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方向,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直接来自ATP或来自离子电化学梯度,需要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

2、膜转运蛋白有几类?各有什么特点和生物学功能?
载体蛋白——介导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通;存在最大转运速率,透酶性质。
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具有离子选择性,转运速率高;只介导被动运输;不持续开放。

3、简叙钠钾泵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生物学意义?
由2种4个亚基组成。大亚基为多次穿膜的跨膜蛋白,胞质面有一个ATP结合位点,膜外表面有两个K+结合位点
工作原理:Na结合→ATP水解→泵磷酸化→蛋白构型改变→释放Na+结合K+→泵去磷酸化→变构→释放K+
意义:维持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梯度;调节细胞容积;物质吸收;高浓度K+有利于保持胞内渗透压;膜电位的产生。
4、以动物细胞从胞外选择性摄取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例,说明受体介导的网格蛋白有被小泡的内吞过程。
配体与受体结合,细胞表面形成有被小窝,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去被,与胞内小泡融合,形成大的内体,胞上有H+泵,呈酸性,使受体与配体分离,含有LDL的内体与溶酶体结合,LDL被消化。
第二章
1、 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
通过与细胞膜或细胞内部受体结合,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第二信使)
2、 G-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
G-蛋白全称为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信号传导途径中与受体偶联的鸟苷酸结合蛋白。
3、 双信使系统(double messenger system)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最大特点是胞外信号分子被膜受体结合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使,分别激活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2+和DG→PKC途径。实现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应答,因此把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
4、 受体(receptor)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核内的蛋白质,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singal transduction)作用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受体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及产生效应的区域,分别具有结合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
五、问答题
1、 细胞信号传递的通路随受体存在的部位不同分为哪几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细胞核受体:胞外亲脂性信号分子所激活、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

白(胞内受体超家族)。
细胞表面受体:
酶偶联的受体(生长因子类受体):如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是单次跨膜蛋白。配体→受体→受体二聚化→受体的自身磷酸化→激活RTK→胞内信号蛋白(含有SH2结构域)→启动信号传导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特点:(1)受体/离子通道复合体,四次/六次跨膜蛋白。(2)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3)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或其他可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传递。(4)有选择性:配体的特异选择性和运输离子的选择性。
G-蛋白偶联的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特点:1、是细胞表面由单条7次跨膜形成的受体;2、N端在细胞外,C端在细胞内;3、N端有糖基化位点,细胞质侧有磷酸化位点。胞外侧有配体结合位点,内侧有G-蛋白结合的位点。

2、 概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主要功能。
组成:1、cAMP信号通路;附:cGMP信号通路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特点:1、是细胞表面由单条7次跨膜形成的受体;2、N端在细胞外,C端在细胞内;3、N端有糖基化位点,细胞质侧有磷酸化位点。胞外侧有配体结合位点,内侧有G-蛋白结合的位点。
功能:cAMP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是_调节离子通道和_激活靶酶 。

3、 cAMP信号通路和磷酯酰肌醇信号通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cAMP信号通路的效应酶是AC,产生的第二信使是cAMP, cAMP活化PKA
附:cGMP信号通路的效应酶是GC,产生的第二信使是cGMP, cGMP活化PKG
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效应酶是PLC,产生的第二信使是IP3 和DAG, DAG激活PKC, IP3动员胞内Ca2+浓度升高。
4、联系磷酸肌醇途径和物质的主动运输,简述细胞质基质内如何维持低水平的Ca2+而对细胞外信号作出反应。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磷脂酶C(PLC)→PIP2→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CaM)→细胞反应
(钙泵、钙离子通道、钠钙协同运输、IP3)
第三四章
1、以初级溶酶体的形成为例,简叙高尔基体在蛋白分选过程中的作用。
溶酶体酶的分选:M6P→反面膜囊M6P受体
溶酶体水解酶上的寡糖连上的甘露糖残基被磷酸化→M6P(甘露糖-6-磷酸)反面高尔基复合体内有识别M6P基团的膜结合蛋白受体,具有标记的溶酶体水解酶与M6P受体结合、包装,从反面高尔基复合体出芽,形成特殊的运输小泡→与细胞内的晚内体融合→晚内体pH比高尔基体低,在酸性环境中,M6P-蛋白酶与M6P受体分离,经去磷酸化形成溶酶体。

3、信号假说的内容?
分泌性蛋白N端序列作为信号肽,信号肽在SRP指导下,将核糖体引导到内质网膜上与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结合,待肽链穿

过内质网膜后再继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并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除信号肽,即信号假说。

5、溶酶体膜的特征及溶酶体的功能。
溶酶体(lysosome)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其标志酶为酸性磷酸酶。
功能: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
防御功能(病原体感染刺激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而吞噬、消化)
其它重要的生理功能(1)作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为细胞提供营养;(2)分泌腺细胞中,溶酶体摄入分泌颗粒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3)受精过程中的精子的顶体(acrosome)反应。(4)与细胞凋亡有关,如蝌蚪尾巴的退化。

第五六章
四、名词解释
2、染色质(chromatin)/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染色体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4、核骨架:核基质,指细胞核中除去核被膜、染色质、核仁以外,由纤维状和颗粒状蛋白质等构成的网架结构。
五、问答
1、核小体的结构要点(复习DNA双螺旋模型结构特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
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 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4)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

2、核仁的功能①rRNA基因转录②rRNA前体的加工③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