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法总结及答案

环境法总结及答案

环境法总结及答案
环境法总结及答案

环境法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法对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法关于环境的范围与环境科学不同(4点并理解):1) 环境法是把环境作为保护对象看待,范围明确具体,有列举规定;2) 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必须是人类活动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环境要素。否则没有实际意义。3)人类与环境结构具有相关性。人类根据生态系统平衡和功能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规则。4)自然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环境法保护的对象。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功能,不属于环境法保护的客体。

3、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法的性质(理解):1)环境法没有阶级性: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迫使国家不得不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调整。这些调整自然关系的法规,虽然会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但也得承认,这些法规本身是没有阶级性,是可以为各种社会所共同认可的。2)强调环境法的阶级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法,首先是为了现代生产的需要,以维护高额利润;其次是为了调节个别资本家同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三也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自身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法,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的。3)不否认环境法具有阶级性,但认为阶级性不是环境法的唯一本质属性,应该全面把握环境法产生的背景、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A、其他宪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主要任务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环境法保护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环境法的任务是保护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C、环境法具有一般法的属性,即体现执政阶级的政策和利益。但环境法的保护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法强烈的社会性、自然性和技术性。环境法的有效性通过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错关系而起作用的。

5、环境法律关系的概念: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6、环境法律关系的特征:1)环境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2)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基础之外,还有自然因素——人与自然关系的制约。3)环境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7、环境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它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客体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为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如果没有客体,权利和义务就没有目标和具体内容。内容的定义:能区别主体、内容和客体)

8、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哪些及举例:A、物,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这种物必须人类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B、行为,指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C、生命和健康,在环境法中,生命和健康,不但包括国内外公民的生命和健康,还包括抽象的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如未来人的生命和健康。

9、我国建国后环境法的发展过程:1)产生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该时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兴起和环境法孕育和产生阶段。1954年《宪法》中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它资源,归全民所有。1951年—矿业暂行规定;1953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7年—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56年—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防止地下水污染);1956年—工厂安全卫生规程;1959年—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2)发展时期—1973年到1978年三中全会,该时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法艰难发展阶段。①官厅水库及北京西郊污染情况的调查和国务院关于防治城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批示的发布;②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上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③<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关于停止珍贵野生动物收购和出口的通知>3)初步完善时期—1978年三中全会至今,该时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①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②1982年—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③90年代—污染防治单行法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管理立法;④80—90年代,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基础方法标准;⑤其它部门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

10、八大部门法:政治法、环境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亲属法、商法、民法和刑法。

11、环境法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必然性:1)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必须由国家承担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职能。2)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如行政、经济、科技、法律等,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3)任

何其它法律部门都无法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这就需要新的法律部门——环境法来完成。

第二章、环境法的体系

1、环境法体系的构成: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2、环境保护基本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2、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环境法的基础,是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为我国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原则。

3、宪法第9条第1款的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除外。”

4、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名字《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基本法是在单行法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表明人类的环境保护活动经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从单个环境要素的保护到人类环境的整体保护

5、单行法规的地位和作用:单行环境法规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单行环境法规以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依据,又是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

6、单行法规由哪些部分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和环境管理行政法。

7、污染防治法的地位: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中,污染防治法占的比重最大。污染防治法也是环境法中立法较早的部分。

8、我国环境标准的三类两级: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两级——国家级和地方级(省级)

9、制药行业污水排放标准自2008.8.1日起执行,将制药行业分为六类:中药类、发酵类、化学合成类、生物工程类、提取类、混装制剂类。化学合成类针对新建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见下表)。

10、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第80条、81条关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矿藏等自然资源,一方面规定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受益权受法律的保护,同时也规定了使用单位或个人有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义务。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由于污染环境而危害公民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应属民事侵权行为。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第123、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第134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如停止侵害、消除妨碍等十种。

11、环境法基本原则:它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12、环境法基本原则包括: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它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13、如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1)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注意:适当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加强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型项目的分布与选址,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做好规划,保证新建项目布局的合理性;禁止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再建污染企业;污染超标的企业迁走或关、停、并、转;对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改造,要功能分区2)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集约

14、什么是综合利用:它指的是物质生产和消费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利用起来,而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5、如何贯彻鼓励综合利用的原则:1)国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将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如在价格、投资、信贷、财政等方面。2)对矿山、森林、江河、湖海等重要资源要加强综合利用,并优先发展。3)对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4)企业排放、自己不能利用的三废免费供给其它单位利用,不得收费。5)国家实行奖罚制度。发展综合利用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对违反规章的给予处罚。6)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综合利用的产品,可以自销(除不可自销的产品和黄金、白银外)。7)综合利用的设备与技术引进,享受减免税、优先安排外汇等优惠。

15、什么是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开发者养护——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个人或组织,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污染者治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和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PPP原则

16、什么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措施。

17、什么是限期治理: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位于敏感地区的污染源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行政措施

18、什么是环境权:指每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并受法律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第三章: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法什么时候正式实施:2003.09.01

2、EIA制度首创于美国,1969年。“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接受委托环评的机构,应为具有甲级或乙级资质证书,按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评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环评机构。

3、什么是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它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设施和其它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4、“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定》中规定的。

5、什么是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

6、许可证的管理程序:1)申请——申请人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附有审查必须的材料,如图标、说明或其它资料等);2)审查——在报刊上公布该申请,在规定时间内征求公众和各方面意见(公众听证会)。主管机关综合各方面意见后,对申请进行审批;3)决定——作出颁发或拒发许可证的决定。同意颁发的,可依法规定持证人的义务和限制条件;拒发应说明理由;4)监督——主管机关随时检查持证人的执行情况。在情况发生变化或持证人活动影响周围人时,可修改原来规定的条件;5)处理——如持证人违反许可证规定的义务或限制条件而导致环境损害或其它后果时,主管机关可以中止、吊销许可证,违法者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7、污水收费单位为0.7元/污染当量;大气收费单位为0.6元;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

8、经济刺激制度包括:财政援助、低息贷款和税收

第四章:环境法律责任(注意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这里关于案例不特意指出):

1、环境法执法存在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传统的

错误观念;环境法是年轻的法律,有待完善;环境法的实施,需要完备的标准体系;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和监测系统。

2、追究行政、刑事责任时,行为人主观上的过失与故意是必备要件;追究民事责任时,不要求具备故意或过失要件;只要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危害后果的,即成立;

3、名词: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行政义务或法律禁止事项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指公民、法人等因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被害者人身或财产损失而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4、什么是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依照有关法规或内部规章对犯有违法失职和违纪行为的下属人员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5、什么是行政处罚?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环境法或国家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的法律制裁。

7、什么是环境行政诉讼?具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环境行政诉讼包括哪些?司法审查、请求履行职责和请求行政侵权赔偿。

9、什么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10、什么是免责条件?免责条件指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产和人身损害时,因有法律规定的免除责任的条件而不承担民事责任。又称抗辩事由。

11、环境民事诉讼的免责条件包括哪几个方面?不可抗力——人们不可抗拒的客观情况。即在当时、当地条件下,主观无法预见,客观无法避免和克服的情况。不可抗力有两种:一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等;一种是社会现象,如战争、罢工、政府禁令、特殊的军事行动等。

12、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几种?(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13、什么是行政处理?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它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调解处理。

14、行政处理的特点是什么?行政处理既不是行政裁决,也不是行政处理决定。对双方当事人无强制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双方不服的,可以上诉法院,以环境民事纠纷处理。但不能以作出处理决定的环保行政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15、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是什么?举证责任的转移——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起诉资格放宽,可实行集团诉讼;因果关系推定;采用流行病统计学方法:☆污染物在受害人发病前就存在;☆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数量和浓度越大,该病的发病率越高;☆该污染物含量(排放量)少的地方,该病的发病率也低;☆上述统计结果与实验和医学上的结论不矛盾。诉讼时效,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最长20年,从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而不管权利人是否知道权利被侵犯。

16、非法狩猎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滥伐林木罪、非法砍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的法律规定: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对于公民或个人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或者罚金。非法狩猎罪,公民个人或单位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

者使用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非法砍伐、毁坏珍贵树木罪,公民个人或单位违反森林法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依法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滥伐林木罪,公民个人或单位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它林木,数量较大的,依法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8、环境违法行为指的物与民法保护对象的物的主要区别有哪些?答:1)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无,通常视为财产权的对象,因而必须是具有价值的物;环境法保护的物,除社会财产外主要是指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2)某些自然物既是环境要素又是民法财产权的课题,如土地、森林、草原、山脉、矿藏、河流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它们既是民法的保护客体,也是环境法保护的客体,但角度不同。民法重在保护所有权,环境法重在保护其环境功能。这些自然物都是只有国家或集体拥有所有权,而不能成为个人财产权的客体。3)还有一些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如空气、风力、光照等,只能作为环境法保护的课题,而不能成为民法财产权的课题。其意义在于它们不能不能作为财产为人们任意占有或处置,而只能作为人类共享资源的环境要素加以保护。

19、财产损失的赔偿——是等额赔偿,赔偿部分包括财产的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

20、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新《刑法》第338条规定: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向环境违法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毒有害废物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要承担刑事责任。排放废物包括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它危险废物。构成要件:违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危险废物;结果犯罪。

第五章: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1、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四种权能分别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种权能。

2、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取得的几种方式(予以展开):①法定取得:国家根据法律规定直接取得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是资源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我国资源法大都规定了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具体规定不同。②强制取得:国家作为全社会的总管,可以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凭借其依法享有的权利,不顾所有人的意志,采用国有化、没收、征收、征用等强制手段取得自然资源所有权。③天然孳息和自然添附:天然孳息指自然资源的自然更新、增多,如森林木材、野生动物的增加等;自然添附指自然资源在自然条件下使自然资源产生或增加的情况,如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出的大片土地。

3、集体所有权取得的几种方式(予以展开):①法定取得:我国宪法在规定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同时,也规定集体可以依法取得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的所有权。②天然孳息:集体组织可以依法获得其所有的资源孳息的资源,如林地增加的林木等。③开发利用取得:集体开发利用而获得新的自然资源。如集体建设水库,蓄积水流而获得水库水体的所有权,集体荒山绿化后的林木归集体所有。

4、哪几种自然资源:

5、自然资源使用权取得的方式:确认取得、授予取得、转让取得和开发利用取得

6、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自然资源税:对开发者收税,木材采伐税;经营者收税,木材贸易税、野生生物及其制品税;自然资源费:出售门票,保护区参观者;向申请资源开发许可证者收费;向受益者收费,河流上游保护水资源,向下游水使用者收取资源保护费。

7、自然资源费的几种方式(要会举例)。1)开发使用费:开发使用费是单位或个人直接开发、占用、利用、使用自然资源时所缴纳的费用。如土地使用费、水资源费、海域使用费、矿区使用费等;费用多少与开发使用的资源数量、面积以及稀缺程度、可获利益的大小确定。2)补偿费:补偿费是为弥补、恢复、更新自然资源的减少、流失

获破坏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的费用。如育林费、森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费、森林植被恢复费、耕地开垦费等;该费用根据恢复、更新所消耗、破坏的资源的实际费用征收,也有的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一定比例或数量征收,如育林费。3)保护管理费:保护管理费是为解决培育、维护、管理自然资源的费用支出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征收的一定费用。例如河道工程建设维修费、河道取沙取土管理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等,包括森林公园的门票等;该费用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4)惩罚性收费:惩罚性收费是行政管理机关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者不按规定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让其缴纳的带有制裁性质的费用。如耕地闲置费。

第六章:污染防治法

1、《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大气污染—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大气污染,而自然变化过程引起的不在法律控制范围之内。《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国家专门制定的行业性排放标准哪个优先执行(行业标准优先)

2、针对大气污染物及其产生设施实行的控制对策包括哪些?—推行清洁生产,对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他人使用。—推广实行清洁能源技术或措施,改善燃料质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实行逐步减少生产和使用含铅汽油的措施;—加强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实行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定制度(PH ≤4.5)。

3、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专门法律(1999)。《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国的内海、领海及中国管辖的一切其它海域(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采用直线基线方法确定领海基线。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海洋保护区分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游览区三类。倾废许可证

4、废弃物及许可证的分类——禁止倾倒列入附件一的废弃物及其他物质,获得紧急许可证,指定区域规定方法倾倒;附件二中的废弃物需特别许可证;除上述外的废弃物,普通许可证;

5、对境外废弃物的管理规定——不得运至中国管辖海域倾倒,包括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等;运送废弃物途径中国海域的,要提前15天打报告。

6、城市污水的处理: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向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需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对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超标排放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环保部门仍应依法征收超标排污费。中国城镇将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每吨不低于8毛钱; 二00八年年底前,中国所有自备水源用户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

7、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污染的区别: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是针对工作场所以外周围环境受到噪声干扰进行控制。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条第2款规定: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需交纳超标排污费;

对于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限期治理;—噪声敏感建筑物,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

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的相关规定:—需开工15日前申报;—非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禁止夜间在城市敏感区域内作业;—需连续作业的,需向环保部门开具证明,并向附近居民公告。

8、对于中国缔结或参加的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9、处理固废的三化原则:减量化—减少固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资源化—对固废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再次利用;无害化—无法利用的固废进行妥善储存或处置,不造成危害。

10、固体废物可以分为哪三类: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和工业固体废物

11、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特别规定包括:实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制和实行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制

12、什么是“行政代处置”:对于不处置危险废物或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有关的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予以承担。

13、针对化学危险品运输、装卸的规定: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拖拉和倾倒;不得客货混装,禁止乘客随身携带、夹带;无关人员不得搭乘;装运车辆市区内运行遵守规定的行车路线和时间;小量易燃、易爆样品可办理快件托运。

14、国内首次生产、进口的农药登记程序为:——“田间试验、临时登记、正式登记。”

第十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1、土地分为哪三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2、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

3、关于耕地保护的措施和规定包括哪些方面?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2,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3,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4,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5,鼓励合理开发利用未开发利用的土6,鼓励土地整理,防止土地破坏和污染,提高耕地质量

4、征用基本农田及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它土地超过70公顷的,需报国务院批准;征地按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费

5、耕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被征用前3年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均产值的4-6倍,每公顷最高不超过其15倍。)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6、征用城郊菜地的,应当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7、严格管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空闲地;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8、土地复垦本着“谁破坏,谁复垦”原则,就近利用临近企业的废弃物(双方均不得收费)。

9、开发利用水资源要遵循的原则(4原则):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原则,利益兼顾与兴利除害结合的原则,生活用水优先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10、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开垦5度以上的荒坡地,需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合理采伐林木,控制皆伐,在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并采伐后更新造林;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放风固沙林等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11、1984年,正式的《森林法》:植树节的确定——3.12;建立林业基金制度——费用用于采伐迹地更新和林间空地、荒山造林、育林、护林等支出;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占用或征用林地的需缴纳的费用,用于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该费用;

12、人工培育的水生经济动植物品种是否属于渔业资源?

13、禁止捕捞由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领取专项许可证,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那,按照限额捕捞;野生动物不因野生动物资源依存的土地或水体的所有权而改变;国家依法保护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者的合法权益。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捕捉、捕捞一级动物的,向国务院级别申请特许猎捕证、特许捕捉证;二级的,向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14、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资源管理保护区、自然古迹保护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保护区和文化景观保护区

15、将从2006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中有了这样的规定《办法》明确规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从事影视拍摄活动;在实验区内开展的影视拍摄活动,应当提交活动方案,报有关部门批准。影视拍摄活动不得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活动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拍摄过程中建设影响环境的项目或者严重影响景观的设施,应当遵守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

最后一章:国际环境法

1、什么是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的关系:1)国际条约在中国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它转换成国内法;2)国际条约具有优先于中国国内法的效力

3、国际环境法的渊源:1)国际条约2)国际习惯3)一般法律原则4)辅助性渊源5)软法(宣言类或决议类)

4、国际环境法的客体(展开):A、环境要素,国家管辖内的环境与资源:国家管辖内的被国际条约赋予特殊地位的环境和资源,如被定为世界遗产的资源(长城、泰山)B、行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跨界(大气和水)。跨国公司的行为——国际环境法急需解决的问题。

5、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及展开: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理解:发达国家——为了将来的发展而保护环境资源;发展中国家—着重在确保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保护;2、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负有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任何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时,都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

案例分析部分:

1、某化工厂通过专用明渠向长江排放生产废水,渠道附近洼地有许多农民承包的鱼塘。2005年6月,暴雨聊天,汛期来临,江水猛涨。导致排污渠内废水溢流入鱼塘。鱼塘承包人遂与化工厂交涉,要求采取措施,阻止废水进入鱼塘。化工厂对该请求未理睬,数日后鱼开始死亡。鱼塘承包人联合将化工厂告上法庭,提出排除废水侵害和赔偿死鱼请求。并报当地环保局处理该污染纠纷。化工厂在鱼塘承包人提出损失赔偿请求后,立即在排污渠入江闸门处安装两台水泵,将废水扬高排入江中。在环境保护部门处理纠纷期间,当地暴雨不断,外洪内涝,导致排污渠和鱼塘连成一片。鱼塘里的鱼部分被大水冲走,剩下的被废水呛死。对此,鱼塘承包人要求化工厂赔偿其全部财产损失。而化工厂则以洪水、暴雨为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偿。

1)请你分析该事件的赔偿问题。2)如果化工厂赔偿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包括哪些方面的损失?

2、2001年,隔壁安顺花园破土动工,昼夜施工,探照灯将居民家中照得亮如白昼,刺耳的噪音更是使附近的居民夜不能寐。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孩子的健康和学业也受到影响。承建商在开工前,未向该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工地正在夜间施工(只是混凝土浇铸因工艺的特殊需要,开始之后就无法中止,即便是夜间也不能停工),但没有办理相关的夜间开工手续。经环保部门监测,该工地昼间噪声为70分贝,夜间噪声为54分贝,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噪声源的噪声排放标准。天通花园小区27户居民以相邻权受到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噪音污染,赔偿损失。环保部门进行调解,发现该公司确实存在违法开工建设的问题,并作出处罚。请问,该建筑单位违反哪些法律规定?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关于建筑施工环境噪声污染案。该建筑施工造成环境噪声污染,违反我国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了两种法律措施:

(1)事先申报制度——《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9条: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

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

(2)禁止夜间施工制度。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必须公告附近居民。

3、张某带领自己的弟兄在可可西里保护区(禁止狩猎)内大规模捕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并将羚羊皮、毛转卖给经营动物皮毛的乙。请问,甲、乙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

4、王某的鱼塘被某化工厂污染。于是王某要求化工厂赔偿一定的金额。双方协商未果后,找到当地环保局协商处理,并达成赔偿意向。但是,王某一直未得到化工厂的赔偿金,要求环保局强制执行未果,于是将环保局告上法庭。请问,该事件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特点是什么?环保局是否有权强制执行?

该事件是属于行政处理。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它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调解处理。行政处理既不是行政裁决,也不是行政处理决定。对双方当事人无强制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双方不服的,可以上诉法院,以民事纠纷处理。但不能以作出处理决定的环保行政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环保局无权强制执行。

5、2004年10月,沈阳市区的老张在自家附近的广场上里利用自制的鸟网捕捉麻雀3只。接到举报的市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随同公安人员赶到现场,当场将老张带回审查,并将捕鸟网具予以没收。请问,老张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

非法狩猎罪。

沈阳在2001年4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为禁猎期,沈阳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内均为禁猎区。因此,老张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的工具(鸟网)、方法进行狩猎,构成情节严重,就是犯非法狩猎罪。6、2001年10月,岳某以翻修房子需要木头为由,在未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并知晓水杉、银杏等是国家珍贵树木的情况下,到自然保护区内砍了15棵水杉、10棵银杏树,最粗的有22厘米,最细的仅有6厘米,活立木蓄积达16.3立方米。堆放在自家房子边上,准备翻修房子时用。2001年11月2日,都江堰市林业局公安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了这批被非法砍伐的树木。

(1)岳某行为构成什么罪?如何分析?

岳某的行为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A、水杉、银杏是国家明令保护的一级珍贵树木。

B、岳某违反《森林法》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在未取得林业部门核发的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明知是国家保护

的珍贵树木,仍然采伐16.3立方米的水杉、银杏,其行为也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C、到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非法砍伐,要从重处罚。

(2)如果岳某在不知道水杉、银杏是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其行为是否构成该罪?

本罪要求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而故意采伐、毁坏。如果行为人在事先不知道而采伐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则不构成该罪。

(3)如果岳某采伐自家承包的珍贵树木,是否构成该罪?

即使是砍伐自家承包的珍贵树木,在未取得林业部门核发的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仍然构成该罪。

7)排污方:中科学院上海某研究所试验工厂;

受害方:上海市某混凝土制品厂工人。

排污方的高氟物及发烟硫酸、三氧化硫等使隔墙的工人遭受影响,生产处于停顿状态。

上海市某区政府环保办公室给予行政处罚500元,理由是致害方明知可能要发生事故却不停止生产,结果造成污染事故。

受害方之后提出民事赔偿各种费用6000元。该区法院认为应该由该案件与事故处罚有关,仍然由区环保办处理。环保办认为应该协商处理,起用仲裁程序处理。致害方认为事故已经由政府部门处罚,不能多次处罚。试对本案件进行解析。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新环保法试题及答案

新环保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是 B 年制定的。 A、1984 B、1989 C、1990 2、新修订的《环保法》自 C 起施行。 A、2014年6月1日 B、2014年12月31日 C、2015年1月1日 3、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 A 。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方法 4、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每年的 C 为环境日。 A、4月22日 B、5月31日 C、6月5日 5、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十九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 。 A、环境影响评价 B、环境监察 C、环境监测 6、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 A 连续处罚。 A、日 B、月 C、周 7、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 A 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低碳、节俭 B、自给自足 C、奢华、浪费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 C 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A、经济发展 B、节约资源 C、环境保护 9、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A 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一切单位和个人 C、各级环保部门 10、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C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C、排污费 1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 C 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 B、地方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环境法论述题及其答案

答案: 26. 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8. 试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法》中将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做了3个层次的规定,包括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地方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地方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首先,我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国家环保总局与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而由于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其次,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监督管理体系不完整,缺乏社会参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监督体制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公民、媒体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规定非常有限,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9. 列举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要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规划制度 2.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制度 3.环境标准制度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6.“三同时”制度 7.排污收费制度 8.限期治理制度 9.排污申报登记制度10.公众参与制度 31. 试论“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的意义和贯彻途径。 33. 试分析公民环境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概念:公民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相对应而存在。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提出的。 特征:公民环境权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型公民权利,它独立于公民财产权,人身权而自成体系,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人身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并行写入民法 作用:其一,它顺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其二,它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其三,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公民享有和追求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其四,有利于预防、遏制、惩罚侵犯公民环境权的行为。其五,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法治建设。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doc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A. 其他领空 B. 其他岛屿 C. 其他海域 D. 其他大陆架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2.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 A. 教育网络 B. 科学知识 C. 行政法规 D. 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3.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 A. 大气质量 B. 水环境质量标准 C. 污染物处理标准 D. 污染物排放标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4.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和管理。 A. 建立监测机构 B. 组织监测网络 C. 建立管理机构 D. 制定监测程序和标准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5. 建设项目的(),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规 定防治措施,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A.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 B. 环境质量报告书 C. 环境影响报告书 D. 污染防治报告书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6. 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 A. 限期治理 B. 限期拆除 C. 停产治理 D. 上报处罚 正确答案: A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7.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的目标和任务。 A. 制定大气防污染及治理 B. 确定江河流域的环境保护 C. 制定交通改善 D. 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8.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使用。 A. 关键工程 B. 主体工程 C. 被警告 D. 防污工程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9. 排放污染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 A. 被罚款 B. 被通报批评 C. 被警告 D. 负责治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10. 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 A. 开除公职 B. 进行重罚 C.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 依法行政拘留处罚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环境保护法试题 含答案

环境保护试题一、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题1分,共15分)1.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即联合国___________署。2.所谓___________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3.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以及人口暴增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原因,使得地球温度明显上升,出现“___________效应”。 4.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_______。 5.___________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6.凡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基建和技改)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或填报)___________书(表)。 7.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___________,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8.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___________年代初提出的。 9.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___________标准四类。

10.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___________。 11.生态农业是在吸取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克服___________农业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 12.___________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防治海洋污染的综合性法律。 13.目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污许可证,一种是___________。 14.各级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部门,负责对机动车辆引起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_________法律责任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 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标准作为一种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属于一种()A.强制性标准 B.指导性标准 C.参照标准 D.普遍适用标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环境法期末总结

环境法复习总结论述题: 环境公益诉讼 公众参与 案例题: 环境侵权 环境行政-许可-处罚选择题:环境行政《环境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 行政处罚手段(比如按日计罚)《新环保法》强化的地方 《侵权法》关于环境侵权的几条 一、 环境权:公民请求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 环境法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享用和争取适宜环境 的权利。 民事权利 地役权通风 宁静 相邻权采光 日照 健康权眺望参与 知情消极(宪法上的强行性权利) 监督 人权(公法)司法救济 积极(良好的请求权) 二、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法律保护的公共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特点:(1)原告范围广泛 (2)目的具有特殊性:保护国家、社会及不特定多数人环境利益 (3)兼具预防和补救功能:尚未发生时就可以使用 (4)效力范围的扩张性 起诉条件:(1)明确的被告 (2)具体的诉讼请求 (3)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4)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范围 (5)污染导致实际的环境或健康损害 民事公益诉讼不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特定程序要求:(1)法院书面告知行政部门 (2)开庭前申请参加者为共同原告 (3)可另行提起私益诉讼 (4)和解与调解 (5)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不得撤诉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

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排除了个人 法定的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 法院管辖:污染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被告住所地中级以上法院 有关组织:(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检察机关:授权 1、范围: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犯众多… 2、免交诉讼费、被告无权反诉 3、诉讼前要督促、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 4、诉讼前应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查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 履行职责 三、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责任 (一)环境侵权的特征 1. 主体的不平等 2. 环境侵权的社会性 3. 复杂性 4.环境侵权的适法性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造成损害后果 2、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推定) (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因为企业行为合乎行政管理的要求,只能免除其行政责任,而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侵权行为人的主观上要有过错,须具有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的违法性,才承担噪声污染侵权责任。 最高法评论:公众在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承担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容忍义务,衡平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 1、优势证据论:被害人能够证明因果锁链中的大部分事实,或提供的证据优于加害人时,就可判定因果关系存在。 2、疫病学的因果关系学说:A、该因素从发病前已经开始发生了作用 B、该因素的作用程度越明显,患该疾病的概率便越高; C、该因素被消除或者有所减轻的话,该疾病的患病概率或者程 度就会降低; D、该因素作为疾病的原因其作用机制基本上可以得到生物医 学上合理的说明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太阳与人类得生存与生活有密切关系,但在现有得科技条件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还不能把它作为保护对象,这就是因为( ) A.它就是人类共同财产 B.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 C.它可以作为民法得保护对象 D.它得价值无法计量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就是指在开发、利用、保护环境与资源活动中产生得( ) A.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得关系 B.人类与环境要素之间得关系 C.既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得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之间得关系 D.人与人之间得社会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得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得关系体现人与自然得关系。 环境法律关系就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得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3.我国首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与其她公害”得宪法就是( ) A.1954年宪法 B.1972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4.1989年制定得《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 ) A.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占有核心得最高地位 B.就是在我国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健全得基础上制定得 C.就是其她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得制定依据 D.就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得重要标志 5.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等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得时限就是( ) A.半小时内 B.1小时内 C.2小时内 D.3小时内 6.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得法律制度就是( ) A.自然保护区制度 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7.体现环境目标得要求、据以评价环境就是否受到污染与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得环境标准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8.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而采取得最主要手段就是( ) A.建立与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机构 B.应用环境经济调节措施 C.强化环境刑事制裁 D.与企业订立环境协议 9.与其她行政决策相比,环境行政决策往往具有( ) A.范围广泛性 B.科学不确定性 C.事后反应性 D.手段多样性 10.依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得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得,必须经( )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C.国务院备案 D.国务院批准 11.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得规定,经我国管辖得内水与领海以外得其她海域转移危险废物得,必须事先取得( )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B.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C.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D.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12.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在重点水污染总量控制区域内得企业排污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得,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 )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doczj.com/doc/bd467980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9-03 10:19:07 阅读2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3.环境污染: 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4.动植物检疫: 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检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在国际法上,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的参加和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3.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三同时制度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6.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和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2018年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张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环境保护法试题和标准答案解析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法立法的目的?(C) A、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保障公众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A、12 十一 B、12 十二 C、11 十一 D、11 十二 的义务。(A) A、保护环境单位和个人 B、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 C、环保优先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 D、生态立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B) A、县级 B、县级以上 C、地市级 D、省级 5.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 (A)

A、听取 B、接纳 C、参考 D、借鉴 6.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A、主体功能区 B、土地利用总体 C、地方环境保护 D、国家环境保护 7.与旧环保法相比较,新法在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中,新增了下列哪一个环境要素?(B) A、冰川 B、湿地 C、绿洲 D、植被 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D)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各级 的环境保护意识。(A) A、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高等院校 10.下列哪一项条文表述是不正确的?(D)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B、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C、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D、环保宣传部门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11.对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表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低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2.下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C) A、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B、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提交待批,建设单位可先开工建设 D、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3.新环保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 A、特定区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