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泛读课文翻译

泛读课文翻译

泛读课文翻译
泛读课文翻译

天才与工匠

有一次,我在暮色中来到小树林边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桃树前。我久久站在那里凝视着,直到最后一道光线消逝。我看不到那树原先的模样,看不见曾穿透果核,能崩碎你的牙齿的力量,也看不到那使它与橡树和绿草相区别的原则。显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种深邃而神秘的魅力。

当读者读到一部杰出的小说时,他也会这样如痴如狂,欲将小说字字句句刻骨铭心,不提出任何问题。

但即使是个初学写作者也知道,除那将小说带到世上的文字之外,还有更多的构成小说生命的因素,小说的生命并不始于写作,而始于内心深处的构思。

要创作出有独创性的作品,并不要求懂得创造的功能。多少世纪以来的艺术、哲学及科学创造都出自人们的头脑,而创造者也许从未想到去关注创造的内在过程。然而,在我看来,对创造工作一定程度的了解,至少会使我们通过知道两个事实,增长我们处理正在出现的故事的智慧。

首先,天赋不是掌握了技艺的艺术家独有的特性,而是人脑的创造性功能。不仅所有对技艺的掌握都含有天赋,而且每个人都具有天赋,无论他的天赋发展是何等不充分。对技艺的掌握是天赋的显现,是经过培养的,发展了的和受过训练的天赋。你的天赋在最原始的层面上起作用。它的任务就是创造。它是你的故事的创造者。

第二,将你的小说带进世界的文字是艺术家的工作,它就和一个泥瓦匠的工作一样,有意识、谨慎而实实在在。天赋正如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一样是我们的精神禀赋中的天然部分,而技艺却不是。它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到,并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果要使在我们内心深处浮现的故事跃然纸上,光彩照人,那么,每个故事都须有感染力极强的优雅文笔。只有健全的技艺才能使我们做到这一点。

一个故事是如何酝酿成的呢?据说,我们从一生中的前二十年,或许前五年起就开始写作。这可能取决于个人,而写作中的很多事都取决于个人。无论如何,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清晰印象,或多或少无条件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未被解释,不受约束,而且栩栩如生,永不磨灭。困惑、徬徨、畏惧、喜悦、辉煌和平庸,在各种程度上以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这些对往事的印象在心中悸动着。它们在等待什么?是在等待某种圆满的结果?还是对它们特有的真理的认可?似乎它们的创伤需要切开,隐秘的见解需要表露,发现需要与人分享,苦恼需要承认,这种飘渺的美需要形式。

我们就这样背负着各种任务渡过一生。时而,一个常常是小小的体验,撬开了记忆之门,抓住了这些虽已年代久远,却依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印象。于是,故事就如种子一般开始萌动。

这种经历人人都有,却鲜为人知。然而,一旦富有创造力的作家有了这种感受,他就会凝神屏息,专注于此,因为他知道这时故事的种子已经萌发并开始了它自己的生命过程。

就象任何一颗种子,故事的种子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要要经过作家对记忆中的素材进行精心筛选,从潜意识博大精深的阅历宝库中提取故事赖以实现其内在形式的素材。于是,各种人物,他们的处世风格、气候、时间、地点及各种事物的精髓,都聚集起来。简而言之,一个世界产生了,有灿烂的星辰,也有形形色色的障碍。

故事就是这样在“隐秘中构思,在思想土壤的最深处神秘地形成,”并不断地缓缓扩展、生长,直到它最终在意识中显现。就在这意识的门槛上,故事带着希冀的颤栗等待它的文字整体的形成。

天赋创造的功能现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只是到这时,工匠,这位故事的助产士才开始他的工作。

故事完整地呈现,即使有这样的情况,也是罕见的。罗伯特·弗洛斯特说过,他开始作诗时从不知道这诗最终会是什么样。而我往往在小说的第一稿几乎完成时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小说该怎样结尾,或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时甚至在写完第二、第三稿,甚至更多稿之后小说才呈现

出清晰的轮廓。

多年以前,十月的一个凌晨时分,我遥望小小的人造卫星划出一道弧线匆匆掠过星空。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心中一直萌动的故事呈现出来:一位老人一生在都市中心过着寂寞生活,隐居到一个小海湾边的房子里。他为那地方的美景和邻人的善良而激动不已,开始感受到那些生活道路将要走尽,由于某种原因从未付出或从未与人分享过任何东西的人们的绝望。

尽管当时心里朦朦胧胧仅有这点感受,我立刻着手第一稿,写道:“波米洛依湾的人们将蓝天奉献给了帕拉蒂先生。他们将这一切全给了他,每个黎明,一片片雷雨云、一群群飞翔的野鹅和冉冉升起的红色月亮。”

当时我在干什么?我在描绘一个奇怪的才能:而且还有更多奇怪的才能。接着我升上高空;尔后飞向运行中的万千星辰。当我写到小说的结尾时,我不禁感到诧异,我开始写第一段时居然对整个小说毫无了解:每一个字都指出方向。然而,我浑然不知时,我为什么动笔写作?我在干什么?

我是在实施工匠的三个功能中的两个:信赖,第二:写作。不论我的小说会是什么样,我坚信小说的灵性,它的真实性;不论它可能在何时显现,我都坚信它的完整性和它的形式。在写作中我听任它发展,迎候它的显现。我在为它的显现提供载体,否则它又怎能显现呢?

信赖你的天赋吧,它是你的创造性功能,它的任务就是创造。因为它在最原始的层面上起作用,因此,它所创造的小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故事完全是你自己的。没其他人能了解它,也没人能写出它。这就是一个小说的价值,唯一的价值。尊重你的创造性功能,依靠它获得智慧:它不是盲目冲动的产物,而是工作的原则。信赖它,为它感到欣喜,运用它。这正是培养天赋的奥秘所在,也是真正能力的开端。

信赖并着手写作。当你开始感到小说急不可待的脉动时,就动笔写作。如果你对它并不完全了解,就尽你所知去写。逐个地写你所知道的那部分,要有耐心,不久你就会完全知道你所写的是什么。假如你写得不好,那就尽你所能去写。务必竭尽全力,以你当时所能驾驭的全部智慧努力写得明白清晰。如果能这样做并坚持不懈,你一定能稳步提高。因为认真踏实的工作可以真正发展智力。不懈的实践可以真正形成技能,而形成技能就是工匠的第三个任务。

以你最好的文笔尽你所能写每一个故事,每一封信,如果你写日记的话,要这样在日记中记每一件事。要写好。要写得有技巧。要写得优雅,如果你能够的话,要写得完美。对任何成文的材料都应力求谨慎、真实。任何低于当时你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的文字都谈不上是技艺,而是浅尝輒止的儿戏。

初事写作者总是力图尽量快捷、高效地找到适合他的写作方法,以求省时省力。谈起方法,我们都知道写作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但是常识——天赋的狡诘的侍女却告诉我们,实际从事写作者象日复一日干着同一工作的管子工、从政者和金银首饰匠一样,谈起他们的工作都很在行。读作家们所写的书,听作家们所说的话,你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工作习惯中有许多与自己相同的偏爱和冲动。你会发现这些不仅是你自己独有的癖好,而往往是从事写作者的性情中特有的,极其重要的几种癖性。它们对你有利,可以为你所用。

我每天写作四小时,一连写了十年之后,才发表作品。在写作过程中,我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写作的书籍可供参考。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了一种写作方法。多年之后,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说:“要知道,好小说不是写成的而是改成的。”当时,我沉思着回答说:“是啊!我明白。但愿早就有人告诉我。”

我处理小说的方法简单而行之有效。当一个故事在我脑海中呈现出来,当我朦胧地感觉到它的显现,就迅速将它草拟成一个提纲。不久,也许就在次日,我就通篇重写,这一次不可避免地会加进更多内容并填补很多缺漏。我总是对小说进行整体处理。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继续重写,再将其搁在一边冷一段时间,然后根据需要反复重写,直到文字流畅、妥贴。我总是试图用词准确,

贴切,就象将湿绸缎紧裹在身上那样,努力使文字简明练达。

目的是有魔力的。当你以追求卓越为目的而写作时,无论你的工作如何艰辛,它绝不会单调乏味。不论你的工作成果如何不如人意,只要你不愿裹足不前就绝不是失败。以这种方式重写不是乏味的苦工而是技艺上的探索。

如果你将小说当作活生生、有灵性的整体来对待,修改就有活力,因为在此过程中有三件事同时发生:

第一,你达到了对整个故事的完全了解。你几乎不能相信,在写第一、第二稿时,你对这个故事的了解是何等不足,直到第四第五稿,你才能领悟到这一点。它一层层地显示出来;起先不受关注的小事件渐渐变得重要;含混处变得清晰。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闪过眼前的事物向你跳跃,以引起注意。对这个故事的彻底理解给了你控制力,而这种控制力使你能将故事写到最好。因为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彻底了解一个故事也为你了解下一个故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在写它的第一稿时就不会再感到困惑或束手无策。尽管还会有种种缺憾,内容模糊不清或行文粗劣,你仍可以认为这是你写的最好的东西。你会自信地去修改,确信它会逐步完善,

第二,你取得了一种其它任何练习、书籍乃至无论知识如何渊博的老师都所不能给你的技能。在一次又一次解决情节问题、写作问题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工作;你学习了新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你获得了自己的方法。重读往往宽容写作中的错误,而重写则往往揭示出错误。不自然地过分炫耀词藻,常常在重写时暴露无遗;你自认为机智含蓄的东西,往往是对难以表述的问题的故意回避。而这些问题对于故事而言,恰恰是至关重要而务必清晰表述的。你的判断力和敏感性,由于你被迫面对那一个个枯燥乏味的字眼和粗劣笨拙的段落而变得敏锐起来。每改进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你都在提高你的技能。渐渐地,你会看到追求卓越并非空泛的梦想,而是一种可能。

第三,修改是修改,作家的工作是写作。阅读、听课、与专事写作的作家们交谈都是极为有益的,但它们只在你致力于写作时才有帮助。修改为脚踏实地的写作指明了目标,而这一目标会给予你终身受益的回报,即不断提高的技能。修改有助于形成习惯,而世上再也没有比工作的习惯更能激发才智的了。

绝不要强加给你的能力任何限制,也绝不允许任何人这样做。一旦力求完美成为你的习惯,你就会领悟到杰作并不神秘,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结

食品大战

麦当劳店的人并不指望在法国受到特别热烈的欢迎,但停车场的粪便肯定还是让他们大吃一惊。最近三个星期中,在几乎所有地方的麦当劳店,人们都能碰上成堆的新粪便和大量腐烂的水果和蔬菜。这些都是抗议的农场主倾倒在麦当劳门口的。

麦当劳店的许多方面都让农场主们愤怒,如:它的雷同,它的毫无特色,以及它所代表的餐饮霸权。然而,开始时,示威还很温和,抗议者餐馆,给顾客提供一种里面塞着奶酪或鹅肝的面包作为替代食物。但后来情况就非常糟糕了。抗议者发现越来越不喜欢这种典型的美国食物,特别是使麦当劳的牛肉,小面包和土豆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基因。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密切关注他们所食用食品的基因构成,并且对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得越来越不安。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科学家们改变了无数蔬菜和水果的基因,把这些日常食用的作物变成了超级作物,能够防霜冻,抗除草剂,甚至本身就能杀虫,因此转基因食物已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在总共测试的4500多种转基因植物中,至少40种通过了政府复审,包括13种谷类,11种西红柿和4种大豆。

对于一些生物科技公司,如;生产基地位于美国的蒙生特公司和位于瑞士的那瓦特斯公司,基因技术的兴起意味繁荣时期的到来。基因作物种子售出的总值从1995年的七百五十万增加到去年的十亿五千万,并且他们生产的作物不仅出现在直接生产的产品中,而且出现在从饼干、薯条

到婴儿食品的加工食品中。

但是,许多人提出疑问:让容易犯错的人类摆弄其他物种的基因是否是个好主意。他们说,如果实验室里的科学实验做错了,那是一回事。但如果它最终出现在你的饭桌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什么表明转基因植物对谁有什么害处,但不管怎么说,欧盟已停止进口一些转基因作物,并且从1997年就开始要求含有重组DNA的食物必须如实标注。许多华盛顿贸易观察家都看出,欧盟这一举动是日益强大的欧盟不再害怕美国经济威胁的又一次回击。也许是这样,但事实是美国国会今年晚些时候会制定他们自己的商标法案,而一些民间团体正在威胁要诉诸法律迫使制定这一法案。即使没有立法行为,舆论对转基因技术也持更加怀疑的态度。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丹尼丝·德莫克利特说,“法国的农民是对的,没有什么比食物跟人类的关系更密切。”他今年碰到了转基因食物这件事,正把它当成一件事业来做。

如果说法国的抗议确实预示着全球性的麻烦,事情是不是应该如此,则完全不清楚。尽管转基因技术引起这些争论,事实是,一些生物科技公司已经成功地创造出一些奇异的植物。蒙生特公司生产了颇受大众欢迎的除草剂Roundup,他们的转基因作物的生产线也非常轰动,因为这种转基因作物对Roundup毒有免疫作用。这多亏了该公司的科学家,他们从普通的喇叭花中提取一种基因,并将这种基因编织进他们的食用作物中。设计的其他转基因作物,含有来自普通细菌的DNA成分,使作物对吃树叶的昆虫有毒而对人类无害。

可以理解,这种经过强化的植物深受农民欢迎,因为对他们来说产量的些微增长就意味着利润的大幅增加。去年美国35%的大豆作物和42%的棉作物采用了转基因种子。蒙生特公司的女发言人凯伦·马歇尔说:“这确实有效,给种植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但是,如果没有效果会怎么样呢?几年前,一家公司开发了一种大豆,该品种大豆有巴西坚果中的一些基因成分,目的是增加大豆中的氨基苯甲酸含量。结果,这种大豆非常象坚果,不但大量产出氨基苯甲酸而且产出了引起坚果过敏者过敏的化学物质。这家公司很快就将产品停产。去年五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含有杀虫功能的玉米花粉能杀死黑脉金斑蝶的幼虫,而任何人都不会把蝴蝶当成害虫。库钦尼治说:“当蝴蝶开始死亡时,我们就应该开始质疑了。”

在海外,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最近几年,欧洲人对质量差的食物越来越紧张,并且事出有因。自从1996年爆发疯牛病,去年五月出现比利时受二恶英污染的鸡肉,以及后来法国和比荷卢经济联盟国家受污染的可口可乐罐的销毁,卫生官员对他们居民所吃的食物越来越谨慎挑剔。

自从1990年,欧盟已经同意销售18种转基因产品(美国政府认为转基因成分只不过是添加剂,因此不需要食品和卫生部的同意。)今年,欧盟已禁止进口未经许可的转基因玉米。在美国,所有的转基因品种和普通品种混在一起,因此该国所有出口的玉米都成了不合法的。德国环境部长于尔根·特里汀说:“只有在制定新法规后,我们才会让新品种进来。这是事实上的暂停审批禁令。”

但是一个国家暂时性的禁止,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就是保护主义,美国对欧盟的行为表示怀疑。美国和欧盟之间的紧张关系最近加剧,这是因为欧盟决定继续禁止进口美国荷尔蒙饲养的牛肉,而美国则加收欧盟100%食物出口关税。在这样的激烈争吵中,对转基因食品的禁止让人感觉既是谨慎又是报复。并且,如果是如此担心转基因产品,那欧盟自己为什么也在种植呢?法国不仅自己生产转基因玉米,并且使用转基因玉米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多。

横跨大西洋的食品之战在11月召开的世贸组织大会上也许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讨论,这对于像蒙生特这样的公司是个好消息。两年前,公司首席执行长官罗伯特·夏皮诺在生物科技上下了大赌注,他将公司的化工部独立出来专门研究这新科学。该举措使蒙生特股一度在华尔街受宠,当然现在投资者对该股不再青睐。一年前,蒙生特股高居63点,而现在却陷在30大几。

华盛顿的情况可以使事情更加糟糕。由于法律制定者还没有处理商标的问题,民间组织希望起个带头作用。环保组织和犹太以及穆斯林组织已经参与进来,游说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制定商标法案,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还提出诉讼来迫使他们这么做。他们的立法请求从食品药物管理局的内部备忘录中寻求到支持,因为在备忘录里,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对转基因产品也提出疑问。一位科学家提到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有“重大不同”,虽然他强调不同并不意味危险。

在华盛顿,很清楚制定商标的呼声还在继续。美国农业部长丹·哥力克曼承认,最终这些活动家们很有可能获胜。哥力克曼希望商标上写的内容不是去警告而是去告诉人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同样可以起到降低胆固醇之类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转基因产品的反对者所能希望的,至多是让亲农业的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允许生物技术公司自己选择标注还是不注。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中,他们如不标注,必须自己承担风险。在欧洲,那瓦特斯公司的分部哥布婴儿食品公司已屈服于反转基因产品的呼声,宣布它的产品不再含有转基因成分。那瓦特斯公司的发言人坚持说:“这个决定并不是出于安全问题,而是迎合我们的消费者的喜好。”最终还得由消费者说了算,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玩具的故事

“为什么那个人将手伸到袜子里?难道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吗?那样子是不会使我买的,对吧?”一名7岁儿童看到汉堡王的电视广告《失去的世界》中的布袋木偶,挑剔地说。

你可以管这叫玩世不恭。你可以管这叫精于世故。伦敦灵狮广告公司的尼克·布斯声称,如今见到4岁的孩子做出这样的判断是经常的事。4岁的孩子们已经“精通各种品牌”,并能看穿“广告的夸张”。

或者,他们真能么?瞄准孩子的广告符合道德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赞成与反对儿童广告两股力量之间的斗争,集中在孩子们是否理解广告后面的动机。这场争论远未结束,但新的研究显示,布斯已有所进展。要么是与七八十年代相比,孩子们在更小的年龄懂得了广告游戏;要么是过去的心理学家们低估了这些年幼的研究对象理解他人动机的能力。

不需要什么天才就能想象出,为什么打广告的人竭力向儿童直接推销。4至14岁的英国儿童每周平均需花2.49英镑。据数据监控管理咨询处最新报道,这使零花钱市场一年的价值达15亿英镑。在美国,零花钱市场每年达640亿美元巨额。

向儿童销售已成为一笔大买卖,打广告的人必须尽可能使它具有科学性。伦敦温斯偌浦出版社刚刚发行了《国际儿童广告与销售学刊》。一篇文章报道,60%的2至11岁小孩到了10月底,都知道自己圣诞节需要什么。对7岁以下的女孩来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她们在电视上见到的东西。

研讨会与咨询很多。花上2000英镑,你便可以参加99儿童威力研讨会在欧洲的系列会场中任何一场会议。会议提供专题研讨会,关于“什么对儿童起作用,为什么”,“同年龄组销售”及如何“象孩子一样思考”等。咨询公司就会告诉您,怎样建立“交际之墙”,从消费者两岁开始来影响“你的核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同时,位于伦敦的赢利机构“儿童研究所”,通过国际互联网,在一年之内3次对在校7000名儿童的味口进行调查。儿童们以口味易变而著称。格伦·史密斯是该研究所的主任兼心理学专家,主编《国际儿童广告与销售学刊》,他解释道,广告客户很难满足儿童反复无常的味口。他说,市场研究者花点钱就能购买调查中的“热门话题”。

当然,多数国家都有具体保护儿童消费者的规定。在英国,“广告不能利用儿童天生的轻信与真诚,不能用特殊的影响,不合理地引起对玩具和游戏的期望,”独立电视委员会的海伦娜·亨特说。“不能让儿童感到必须购买的压力。”据广告协会的詹姆斯·艾奇孙说,独立电视委员会的法规已开始生效。他说,“1998年广告协会收到的对玩具或游戏广告的投诉不到1%。”

但是,怎样才算是利用儿童的天生轻信呢?如果孩子连广告是在推销商品这个概念都没有搞

懂,那这是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标准呢?相反,如果孩子们意识到了广告的目的,那么针对儿童的广告就只是和针对成人的广告一样阴险。

当今儿童与广告研究的背景,是70年前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经历4个认知发展阶段——这个模式相对只作了少许改进,至今仍然主导着儿童心理学。在2至7岁之间,孩子们处在“前运算”阶段,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受直接感觉的支配。他们缺乏心理学家所说的“理论心理”:不知道世界从他人的视角去看是不同的,或其他人会有与他们自己不同甚至相冲突的动机和欲望。当然不能指望他们会意识到,广告是那些不同动机的显露。7岁以后,孩子们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他们不如以前那样以自我为中心,更能进行结构性思考,并且懂得世界并非象他们即刻感知的那样。

如果皮亚杰考虑过儿童与广告(可能他会认为这不值得自己研究,他更关心儿童是怎样解决推论法这种令人头痛的问题),他可能会争论说,儿童直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对媒体背后的动机有所了解。

对儿童理解广告的最初研究似乎符合皮亚杰的模式。一项25年的研究发现,96%的5至6岁儿童,85%的8至9岁儿童以及62%的11至12岁儿童,“不完全懂得电视广告的目的”;当时,美国的心理学家企图用这些研究结果迫使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禁止在电视上做玩具广告,理由是8岁以下的儿童不懂得广告的“商业意义”。登广告的商家则劝说联邦商务委员会反对这一禁令。

但是在90年代,类似的争论则导致希腊与瑞典禁止在电视上做玩具广告。瑞典法律禁止任何旨在吸引12岁以下儿童注意力的产品广告。目前,欧洲广告业想看到这些禁令被解除,或者起码保证这种禁令不再蔓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通常在反对向儿童使用推销词时感到更舒服的心理学家,不能不承认,这些推销词比他们曾想象的要机智得多。

以尼德兰乌得勒支大学心理学家杰弗里·戈得斯坦为例。戈得斯坦为任天堂及康柏这样的公司撰写关于儿童与电视最新研究方面的报告,他认为,这个长达25年之久的研究用的测试过于严厉。要被视为“充分意识到”电视广告的目的,小孩就不得不用语言来解释:广告企图推销商品,赚小孩的钱。

安·阿伯的密执安大学心理学家亨利.威尔曼认为,皮亚杰的框架不适合现代儿童。威尔曼说:“[如今的]儿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上日间托儿所;而不是生活在核心家庭成员中。他们参加更多的扮演游戏。”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儿童在更小的年龄接触更多的人。这样便促使他们成长。

根据威尔曼对数千名儿童对话的分析,“在3至4岁之间,儿童们懂得你脸上所表现的,并不一定与你的内心状态一致。大部分5至6岁的儿童懂得你可以通过显露一种表面的行为来骗人,而实际上想着另外的事情。”如果你能理解欺骗,你一定会懂得广告。

皮亚杰选择的实验对象,也许刚好加大了20年代的儿童与现在的儿童之间认知能力的差异。他主要的观点是基于对自己的孩子的观察——雅克琳娜、劳伦特以及露西安——而他们是在很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

同时,他的研究受到至今仍困扰着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问题的困扰:你如何能让孩子讲清楚也许他们心中理解的事?

要搞清楚儿童对广告的内心的理解,一个办法是观察他们是否意识到电视广告与常规节目的区别。在这样一个实验中,66名4至8岁的儿童观看两类广告。其中原版广告赞美一种面霜,因为它使使用者好看。改编了的广告也赞扬这种面霜,但关键的一句台词是说它使使用者长出讨厌的斑点。实验问孩子喜欢哪一个广告,以及为什么。4至5岁的孩子更喜欢那可笑的结尾,并没有注意那关键词是否具有商业意义。所有8岁的孩子都很熟悉广告游戏。他们看了改编了的广告都笑了——并不只是因为有趣,而是因为作为广告这是不成功的。他们指出,让你长斑点的面霜是不能畅销的。

但是,6岁儿童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只有超过一半的孩子能理解广告有趣的结尾存在着问题,尽管他们并不都能说出原由。这说明许多6岁的儿童对广告目的的理解是有限的,伊克赛特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扬在1998年英国心理学协会研讨会上报道了这一结果。

但儿童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实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向4岁的儿童放映电视广告,用布娃娃代替妈妈,爸爸和孩子等等,要他们挑选推销广告针对的布娃娃。史密斯说:“我们发现,如果是一个有关冰冻青豆的广告,他们把妈咪推向前;如果是一条有关玩具的广告,他们把代表孩子的布娃娃向前移动。”他说,如果4岁的孩子懂得推销台词是对准谁的,那就有理由假定,他们对广告的目的内心是理解的。

史密斯没有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因为它象儿童研究所的其他成果一样,只提供给顾客。史密斯说他的这一研究及其它研究使他相信,向儿童做广告并非是“有罪或邪恶的”,但是,他承认应当“注意幼儿易受欺骗的特点”。

尽管越来越一致的意见是,许多儿童在5岁时就意识到了广告的不同之处;有些心理学家声称,他们仍然不真正懂得广告的目的。

扬说:当他们连怎样“推销自己”都不知道时,又怎么会懂得广告的目的呢?“一系列研究显示,”他说,“儿童只是在7岁左右才有推销自己的意识。例如:如果你叫那些6岁的孩子推荐自我加入一个团队,他们会告诉你自己的缺点。”只有在7岁左右——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他们仍然很年幼——孩子们才理解,如果他们想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加入团队,就得按照麦迪逊大街(注:美国广告业中心)最优良的传统,强调自己的优点,回避自己的缺点。

近来对儿童理解广告的研究,似乎是给争论火上加油,而不是解决争论。但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倾向——令广告客户很烦恼的倾向:几乎是儿童一懂得广告的意义,就会对广告充满敌意。

在威尔士的阿拜利斯特韦斯,一项对7至11岁男女儿童的研究发现,孩子们不仅了解电视广告,而且持很轻蔑的态度。甚至7岁的儿童也“表现出惊人的敌意”,阿拜利斯特韦斯的威尔士大学儿童心理学家梅利斯·格利弗斯说。“他们觉得受到了广告的侮辱。他们会说出‘这是诡计’一类的话。女孩们的敌对反应最强烈。你会以为她们中没有人玩过芭比娃娃。”而7岁的小孩便会发出“住嘴”之类的评论。

看来,只要广告商和销售商们想策划一场新的促销活动来销售豆宝宝或宠物小精灵,都有足够的理由变得惶恐不安。戈德斯坦说:“毕竟每天都有关于向儿童销售的研讨会。如果广告商真知道怎样向儿童进行推销,他们一定不会那样做的。”

尸检和弦乐

在马里兰州立大学戴威基大厅里的砖铺地面上,一位著名的医学教授正准备进行一次最为不同寻常的尸检。虽然两百多年来,这座前后座椅间坡度很大的带圆顶的圆形剧场举办了各种医学讲座及演示,今天提供的内容却不同一般,因为根本见不到死者的遗体。尸解结束时,一个弦乐四重奏乐队将奉献十八世纪的音乐节目。这儿正在举行的是该校第六次历史临床病理学年会。每年,该大学的医学院会邀请一位医生就一些历史人物——从艾德加·爱伦·坡到亚历山大大帝——所患的神秘疾病作出诊断。今年的病人是一位三十五岁的男性,患病两周后死于维也纳。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一个普通的墓地里,但他那才华横溢的音乐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中回荡。

费思·菲茨杰拉德是内科医生,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医学院教授。她首先提出:“当一些杰出人物死于普通疾病时,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她的开场白给那些急于解释随后的研究的人提了个醒。当事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颠峰期,且那一阵健康状况很好,突然一病不起,发高烧、头疼、盗汗、手脚浮肿。几天之内,浮肿就扩散到了身体各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身性水肿。这位受害者卧病在床,胸部和腹部还出了疹子。病了一周时间之后,他诉说全身疼痛,遭受了阵阵呕吐和痢疾的折磨。他神智仍一直清醒和警觉,但到1791年12月4日晚,出现谵妄症状,陷入昏迷,午夜过后便病逝。

费思·菲茨杰拉德解释说,围绕着这一特殊病历的争议,是因为死者名人身份:沃尔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的去世“一点儿都不会神秘至今,如果那个十二月的晚上死去的是沃尔夫冈·阿马戴乌斯·穆勒的话。”此后,被名人效应左右的医生们归结了一百多种使莫扎特死亡的病因。菲茨杰拉德指出,“这些[诊断]的每一种,争论时的热情要远大于对数据的关注。”“当然,莫扎特死于梅毒,死因怎么说都行——因为每个伟人都死于梅毒。

曾给生病的作曲家看病的医生们同样也帮不上什么忙。他们的救助方法就是放血或用冷敷布降温。当时没有对尸体进行尸检。康奈尔大学音乐理论家尼尔·扎斯罗简述了莫扎特生平,据他所说,莫扎特死亡与安葬时,两座教堂载明的死因都是“严重的粟疹热”,在当时这是对出现籽状疹症候群的一种通用描述。报纸上登载的关于其死亡的诊断则有声有色,不怀好意,认为是一种有毒的性病,还有心脏浮肿——这在十八世纪用来指体液潴留及严重水肿。

甚至一些在莫扎特小时侯给他检查过身体、颇有学识的人士,对他最终的死因也形成自己的看法。扎斯罗说,“他们认为,每个个体生来就存储有限的生命要素,当这种生命要素以他们认为的在年轻的莫扎特体内的强度消耗时,这种要素就可能提前耗尽,导致早逝。”

就这样,过多的想象以及时间的流逝,使悲剧演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医学之谜。对于该医学院副院长菲利普·迈考威艾克来说,这正是他所感兴趣的材料。六年前,他在一本马里兰州的历史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艾德加·爱伦·坡临终情况的叙述,然后便发起组织了这个会议。他雇了一个演员扮演坡,还邀请他的同事迈克尔·本尼特斯重新审查这位作家的病史。用选自坡所著的故事《黑猫》中的一段独白,恰如其分地最终得出诊断结果:死于狂犬病。死于狂犬病的说法吸引了相当多的注意力,以致成为电视益智问答节目《危险》中的一个问题。

从那以后,参加会议的人探讨过亚历山大大帝、贝多芬以及雅典军事和政治领袖培里克利斯的死因。到目前为止,迈考威艾克的医学同行们所作出的诊断,要是不算平庸的话,也是比较常见的——这使得会议不仅有趣,而且对于与会的受训医生来说也很实用。医学博士保罗·萨赫戴夫正在传染病研究领域接受最后一年培训,他说,给历史人物会诊过程中体现一种彻底性,而当前临床实践有时就缺乏这一点。“一旦你过了见习期及住院实习期,你就容易不假思索地作出一些诊断,而不仔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

萨赫戴夫说,通过没有现代科技帮助的一个病例考察另一种医疗工作,也具有启发性。在莫扎特这个例子中,最显著的病症——全身水肿一般有三个成因: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没有现代的实验技术,菲茨杰拉德必须运用演绎推理。她第一步是排除肝脏疾病,因为并没有出现黄疸症状。

一些医学史家曾暗示是肾脏疾病,因为莫扎特的耳朵有些畸形。耳朵和肾脏几乎在人类胚胎阶段同时发育;因此,畸形的耳朵也可以表明肾脏有问题。但是菲茨杰拉德说,莫扎特并没有肾脏机能不良的病史。而且,严重的肾脏病在发病过程中产生谵妄症状时间要早。

因此,最后菲茨杰拉德转向了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果心脏不能泵压足够的血液通过肾脏以排出存在于体液中的盐分,也可能会导致全身水肿。用戴威基大厅配备的听诊器,在场的任何一位听众都会很容易确诊心脏疾病。“不幸的是,”菲茨杰拉德说,“在莫扎特死后二十五六年才发明听诊检查。而且也没有记录表明,他的医生曾经把耳朵贴在胸部听心跳。如果我真得面对一个出疹、发烧、盗汗、浮肿的家伙,我大概也不会想要把耳朵靠在他的胸部。”

但是,菲茨杰拉德注意到,据说在莫扎特去世时,维也纳正遭受一场流行性风湿热的侵扰。风湿热的形成是由于某种细菌入侵诱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袭击细菌,但它们也可能会袭击体质虚弱的寄主的心脏、皮肤、关节和大脑。菲茨杰拉德指出,这种反会引发产生在莫扎特身上的其它病症,也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风湿热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后果舞蹈病,可以用来解释莫扎特临终时的谵妄症状,也可以解释其令人困惑的性格变化——在去世前几天,这种变化导致他把自己最宠爱的金丝雀从病房中赶了出去。

她说:“人们可以说那场流行病对他的死因并不重要,那只是巧合而已。但我认为,要是对

此不加以考虑,则有些自大。”菲茨杰拉德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即对某一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可能性最大——作出了诊断:由风湿热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听众们显得平静,而且深感满意,就好象沉浸在对一位亡友的颂扬之中。人们分发着三明治,弦乐四重奏乐队正在做演出准备,当第一个音符奏响的时候,沃尔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又重获生命。

人名

名字是语言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它们代表的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将其归入一般的讨论中。特别是,后来移民的影响和原来习俗的发展变化,对我们的名字来说已经比一般的语言更重要了。

和许多其它习俗一样,我们取名的习惯承袭了英国传统,尽管和整个欧洲的习俗也差别不大。根据英国的传统,一个人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名和姓,名在前姓在后。这一传统形成于中世纪,远远早于美国的任何殖民地形成之前。国王和贵族,偶尔某些级别较低的人,可以有不止一个名。在移民到美国来的人的孩子中,后来被称做“中间名”的,已很少见,几乎消失了。可以举出的这样的例子非常少,其中一个奇怪地叫做爱德华· 玛利亚·英费尔德,是詹姆斯镇第一任地方议会的主席。

由于从一开始移民们就有姓氏,而姓氏是继承的,早期的殖民者只不过保留他们已有的姓,对此没有多少可说。然而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早期的英国移民实际上都有姓?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詹姆斯镇最早的名单中,有“老爱德华”这样的名字。情况很可能是,他确实有一个姓,只不过由于疏忽从名单上略去,而在他死后也就被人遗忘。当时更经常的情况是,人们登记的是自己的姓。例如在詹姆斯镇1608年的一张名单中,甚至有两个男孩登记为米尔曼和赫尔亚德,而不是用他们的名。很可能是,一些英国流浪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合法出身的人来到美国,却没有或者不知道自己的姓。如果这样,他们必须很快起一个平常的姓,不带有任何特殊的美国味道。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唯一必须有姓的两大民族是印第安人和黑人。印第安人通常只有一个名字,往往很长,描述又很详细。然而他们也倾向于接受欧洲的取名习惯和其它习俗。如果一个印第安人皈依了基督教,他会取一个受洗名或教名,然后把原有的名当作姓。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凯莱· 奇沙特马奇这样一个名字。他166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次年去世。但很多印第安人只起普通的美国姓。如果我们看到吉姆· 索波或伊莱·塞缪尔·帕克上校这样的名字,我们很难从名字上判断他们是印第安人。后来,当然早先也是,很多印第安人把自己的名字翻译成英语,有时以简化的形式出现。一旦经过翻译和简化,原本具色彩丰富的名字就变得普通了。例如,一个印第安人的名字意思是“说话的乌鸦”(Talking-Crow),他把自己的名字翻译成英语,受洗为“约翰”,这样,他的名字就变成约翰·托金·克劳(John Talking Crow)。而他的儿子可能只是威廉姆· 克劳,在一份名单上同其他有同样姓的英国人没有什么差别。一个叫作詹姆斯·奈特-沃克夜行者(James Night-Walker)的印第安人就变成了詹姆斯· 奈特·沃克(James Knight Walker)。不幸的是,总的来说,这些独具特色的印第安名正在消失。

黑人从非洲来的时候根本没有相当于姓的东西。当奴隶时他们也不需要姓。作为法定的奴隶,他们不能选举,无权签定合同,不能在法庭上作证,或做任何需要有全名的事。由于他们居住的社区小,也就不需要有两个名来加以区别。可以叫他们的名、绰号、或者加上某些特征的名,例如“老乔”,或“大杰克”。

如果黑人在自由前不需要姓的话,那么在获得自由后,他们肯定象其他人一样取一个姓。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他们是要取一个太“象其他人一样”的姓,因此,他们放弃使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采用那些最常见的姓。于是,约翰逊是最常见的黑人姓,其后是布郎,史密斯和琼斯。黑人们似乎要取一个最不引人注意的姓,来抹杀自己的存在。过去认为黑人用的是自己主人的姓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因为事实证明拥有大量奴隶的家族的姓并没有成为黑人中的常见姓。

尽管我们还没有什么可以称作是具有独特美国创造性的取姓方法,某种创造性过程一直在发挥作用,通过事实上一切可能想象的巨大变化,来用新名字代替旧名字。因此,我们就有了一些似乎只有在美国有,欧洲没有的姓。例如,优克姆(Yokum),莱格利(Legree),古雪(Goochey),和洛弗威尔(Lovewear)。学者只有经过仔细的研究才能发现,这些特殊的姓来源于德国或法国姓乔奇姆(Joachim),莱格尔(Legare),古西亚(Gauthier),和洛弗伊(Lovoie)。同样,人们经常把很长的外国姓缩短,变成在原来的国家可能从来没有过的姓。卡劳格洛普洛斯(Calogropoulos)变成了卡劳亚(Caloyer),卡利亚果斯基(Kalliokowski)变成了卡利奥(Kallio),尼恩尼内(Nieninen)变成了涅尼(Nieni)。人们也使用翻译的方法。翻译的结果通常没什么新意。辛莫曼(Zimerman,木匠)变成了卡朋特(Carpenter,木匠),杰格(Jaeger, 猎人)变成了亨特(Hunter,猎人)。然而如果半用翻译的方法,半用发音的方法的话,结果就会是一个全新的姓,例如,布雷特曼(Breitman)变成了布莱特曼(Brightman)。

移民们起一个美国化或半美国化的姓是一个典型的现象。有时,这是由于想摆脱和外国背景联系产生的现实存在的或想象的污点。有时纯粹是由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姓太麻烦所致。而有时,特别是早些时候,只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或者不在意姓的拼写,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移民们的取名,同黑人取名一样,一般来说趋向于一致。不管他是想隐遁于人群中,或是想成为集体的一员,常常是取一个普通的姓。由于这个原因,用传统英国姓称呼的人的人数比例上升了。

另一方面,这种趋向一致的过程并没有使大量的姓消失,也没有减少英国或其他国家姓的数量。很多姓缪勒(Mueller)的德国人改成了米勒(Miller),但很多人仍然姓缪勒,另有一些人则选用穆勒(Muller)的形式。结果是这三种姓在美国都有。

艾尔斯顿 C. 史密斯在《名字的故事》一书中,仔细地研究了美国姓氏的总数。他估计,在芝加哥市电话簿中有154750个姓。这个数字包括拼写不同的姓。他进而估算出,全美国一定会有350000个不同的姓。即使我们把这个数字除以三,以排除掉那些只是拼写不同的姓,这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起名时要比对待他们的姓表现出多得多的创造性。这可以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把自己的姓原封不动地传给孩子,根本不考虑是否可能要改变。但人们,通常是父母,总是要为每一个孩子起一个独特的名子。他们通常会起一个传统的名,有时也会“造”一个。然而,即使是传统的名,历史的仓库也塞满了成千上万个例子,选择的问题就几乎是创造。因此,美国人的姓经久不变,代代相传,名却跟随时尚潮流而变化,而在一个世纪过程中,一个社区的“取名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关于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87年罗利开创的殖民地,尽管它后来消亡了,没有留下后代。在那99名男子和少年中,最多的名是约翰(23个),托马斯(15个),威廉姆(10个),亨利(7个),理查德(7个),乔治(3个)和罗伯特(3个)。在这同一个殖民地中,我们只有16个女性的名保存下来,这个数目太少,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其中没有玛丽这个名,但有三个珍妮,两个伊丽莎白。其它的名也很常见,象阿格尼斯,伊莲娜,玛格丽特,和罗丝。

这样,我们现在就必须回过来从这些男子的名中推测当时的取名模式。在这些第一代殖民者中,所有较常见的名都是英国传统的。约翰和托马斯都来源于希伯来语,取自《圣经》。约翰来自受人爱戴的信徒,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名在基督教世界一直很受欢迎。托马斯也是一个信徒的名,由于坎特伯雷的殉教者圣托马斯,它自12世纪起就成为一个流行的英国名。威廉姆、亨利、理查德和罗伯特都是日尔曼人名,诺曼征服者使之在英国流行。除了罗伯特外,它们都曾是英国国王的名,这也许促使了它们的流行。乔治是一个希腊名,它能够流行是因为自14世纪以来圣徒乔治就被认为是英国的保护神。这种取名的英国传统在南部的殖民地保持了一个多世纪——可以补充说,不论是用作男名还是女名都是如此。

一种更为特别的美国式发展,起源于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殖民地。最初,起名的方式同南部移民没有什么差别,抵达马萨诸塞的移民中最常见的名依次是:约翰,威廉,托马斯,理查德,罗

伯特,爱德华,塞缪尔,乔治,詹姆斯和弗朗西斯。

取自《旧约》的唯一的名塞缪尔的出现,使这个名单不同于南部的名单,具有一点《旧约》味。然而北部移民的后代们却有很不一样的名。取自《圣经》的名大大增加,特别是那些《旧约》中很受欢迎的人物的名。1640到1699年间出生在波士顿的男孩的名中,约翰仍然是最流行的。但以下依次是:塞缪尔,约瑟夫,托马斯,纳撒尼尔,本杰明,詹姆斯,乔纳森,威廉和理查德。处于前8位的名都取自于《圣经》,而一度很流行的威廉和理查德被挤到了第九和第十位。其次十个名更能说明《旧约》的影响:大卫,雅各布,约书亚,以撒克,彼德,埃比尼泽,伊弗雷姆,爱德华,亚伯拉罕和丹尼尔。

至于女性,使用传统的但非《圣经》的名,象琼,阿格尼斯和玛格丽特等减少,有的甚至完全消失。17世纪出生在波士顿的女孩,通常起的名依次是:玛丽,伊丽莎白,萨拉,汉娜,艾比盖尔,吕贝卡,露丝,丽迪娅,安娜和玛莎。这些都是《圣经》中的名,其中四个来自《旧约》。一些传统的流行名出现在后十位,有安,玛格丽特,乔安娜,还有珍妮,同梅海塔布尔,苏珊娜,黛博拉,贝瑟尔,雷切尔,和多加这些名排列在一起。

在清教徒殖民地里,常见的女名还有那些关于抽象品质的“有意义”的名,约占15%。其中,梅茜(Mercy, 仁慈)是最普遍的,其它还有贝雪丝(Patience, 忍耐),萨克弗(Thankful, 感恩),笛萨尔(Desire, 渴望),以克佩里丝(Experience, 经验),查里提(Charity, 慈善),荷蒲(Hope, 希望),格雷丝(Grace, 优雅)等。象格雷丝(优雅)这样的名,用的是精神和神学的意义,而不是体态的意义。一些名要当作动词而不是名词来理解,可以看成是代表某个宗教教训,例如,“渴望精神才能”(Desire spiritual gifts)。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男名中,不过不太多,有:英克莱斯(Increase,增加),荷蒲弗(Hope-for,希望),康斯坦丁(Constant, 坚决),特莱普尔(Tremble, 颤抖),洛弗(Love, 爱),莱塞林(Wrestling, 搏斗)等。

在这些取自《圣经》的名中,最有趣的是埃比尼泽。这是《旧约》中的一个地名,最初用作人名似乎是在新英格兰。在那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成为最常见的名之一。

尽管越来越多地使用《旧约》或“有意义的”名也是英格兰清教主义的一个特点,然而这在新英格兰更为流行。这种习俗由于移民的迁徙从殖民地流传开来,我们的历史上就有人有这样丰富多彩的名,如:英克莱斯,伊斯雷尔,扎卡里,亚伯拉罕,普里瑟弗德和甘梅利尔。它影响了我们的民族传奇,使“乔纳森大哥”成为我们新英格兰人甚至美国人的名子,“萨姆大叔”(Uncle Sam)代表美国(U. S.),还给了我们“凯莱布”(犹太人的首领,与约书亚一起被上帝遣往迦南),或“老伊弗莱姆”(《圣经》中约瑟的次子,以色列王国)这样的名子

人为什么劳动

工作和劳动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要比我们意识到的大得多。我们习惯于认为,劳动提供了生活的物质财富——它带来的商品和服务使我们的现代文明成为可能。可是,我们却很少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无形的、更关键的心理健康,它关系着我们的生活是充实还是空虚。

为什么大多数人除了劳动转化为其最终产品:汽车、房子和珍馐美味的时候,并不能把劳动和满足感结合起来?

责备别人总是有用的,而古老世界的希腊人负有一定责任。那时,劳动只局限于奴隶和少数没有积累到足够独立财富的自由民。柏拉图等人谈到的那些“真正”的希腊公民,只想把时间都花在自由辩论和冥想上。

中世纪时期劳动的声誉也没能提高,劳动开始更多地为人们接受。但事实上,当时强调的是人要履行自己“使命”的宗教义务。不劳动是不道德的——更糟糕的是,劳动被看作是对人类罪孽的惩罚。

因此,不难理解劳动声名狼藉。历史上,劳动一直同奴役、罪孽、强制和惩罚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听到这些传统的抱怨:“我简直等不及要放假。”“我真想今天能呆在家里。”“老板对我很苛刻。”“我要干的活儿这么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干这些活。”在这

种环境中,如果我们了解到,不仅心理学家,其它的行为科学家也都承认劳动对个人幸福和成就感的积极贡献,也许就会很吃惊。对大多数人来说,劳动不仅仅是一种必须,而是生命的焦点,是自我身份和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不是惩罚或负担,而是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很多主持心理健康诊疗所的精神病学家,都观察过劳动的治疗效果。很多病人在医院里郁闷憔悴、心情沮丧或被思绪困扰,当他们获得有益的工作时,就会找回自信,原来严重的症状也大都——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消失。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机构正在建立劳动场所,那些病情太重无法在“外部”产业中找到一份工作的人可以在其中工作,同时,他们也尽一切可能为那些可以在外面工作的人安排“真正的”工作。

反过来也是一样。对许多人来说,不劳动会使人虚弱衰退。即使没有经济顾虑,退休也经常带来很多问题,问题的中心是“我该干什么?”很多人一到周末就犯头疼,或其它一些与身心相关的疾病,因为那时他们没有事可做,而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消遣。我们发现,失业除了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外,还带来巨大的心理不安,很多人失业后很快消沉下去。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劳动会成为人类满足感如此重要的源泉?答案的一部分在于这份工作和完成的活动能引发骄傲感。毕竟,很多人在没有经济或其它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劳动。他们能够自立、富有,就是整日休闲也没有人会奇怪。但某些内在的东西驱使他们去劳动——一种从劳动中获得的独特满足感。

成功的骄傲

人们渴求成功的感觉,渴望运用自己的双手、智慧和意志去创造。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做些有意义的事,它是我们内在能力的外在标志。我们的双手和智慧所做的一切成为我们自身的延展——它能充实我们的个性,丰富我们的自我。

这一点在手工艺人身上最容易见到。他充满感情地把原材料变成一件实用、美观或两者兼备的手工艺品。你会看到一个木匠、砖匠或制模工站在一边,欣赏着用自己的技巧完成的作品。

即使没有能够明显地表现个人才能的最终产品,研究者发现劳动者仍然能从完成一件工作中获得自豪感。我们自己在医院的研究表明,即使是负责房间整洁和洗衣的职工,也自豪地感到自己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病人痊愈——从而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们还观察到,有时,程序设计师和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很大困难,而他们知道工作必须如期完成;而有时,除非他们能解决某个棘手的问题,否则一项大的工程就面临着流产,这时他们就会每天连续工作15到18个小时,每周工作7天。当然,这部分是出于忠诚和与公司息息相关之感,他们要回报为自己提供了好工作的公司。但更大的一部分是利己的,当然是取其积极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获得了一份丰厚的个人报酬——他们从中了解到自己能够对付巨大的、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困难,并且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喜欢“成功”:克服巨大的困难而胜利;证明自己应付外界(可以是自然、竞争对手、或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能力;每天都掌握新的东西。

即使是从简单的工作中,也能看到劳动的骄傲感。清洁工和看门人会告诉你,尽管他们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细致入微:谁的办公桌可以清扫而谁的不可以;如何最好地利用清洁剂;干活的最佳顺序;甚至是如何做大量的清扫工作而不会疲惫。我们经常听到机器操作员这样说:“看到这台机器了吗?谁看到它都会觉得一两个小时就能掌握它,就是工头也会这样想。但每台机器都有自己的个性。我知道使用我们这里任何一种材料时我能开多快;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能哄着它往前走;用多少油;它发出的每一个声音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你得一年才能彻底搞清楚这东西——于是,你觉得它成了你的一部分,你的手,你的腿,你的头脑。”

我们通常被对难活的抱怨所误导;而在内心深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克服困难工作的能力是自己独特性的标志。牢骚埋怨只是劳动过程的一部分。毕竟,你怎么能知道你是谁,除非你能表现出自己用头脑控制肢体、手和语言的能力?在很重要的程度上,你就是你所能做的。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人要保存能量、尽量休息并保养自己。事实正好相反。恰恰是体能的消

耗带来了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能消耗的同时产生体能的补充,因为人体内部并没有一种体能储存器,使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在于他的行动和控制行动的能力,并取得可以声称属于自己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

看一看这样一位雇员,他或她因为工作处于某个交流网络的核心,必须与数不清的人打交道,比如繁忙的柜台后的售货员,接听电话的证券经纪人或客户代理商。他们会告诉你每日里要圆满地解答数不清的问题、接待难以数计的不同客户,这需要多少技巧和经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长期如此有耐心地从事这项工作,但那些做到的人,就会为自己的这一特殊能力而骄傲——这种能力为整个机构的运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工作不仅仅意味着成就和能驾驭这份工作的自豪感,因为除了少数的工匠和艺术家外,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与他人合作并通过他人“在外面的世界里”进行的。

团队精神

或许一个例子能说明这一点:

我记得曾在一家制椅厂看到六个工人,他们的工作是将一些钢片弄弯并装上去,这样一把桥牌椅就完工了。在该工厂里这样一起工作的“团队”有十或十二个,其中有一个特别出名地配合娴熟、迅速敏捷。他们知道自己是优秀的,会一股劲地干上二十或三十分钟然后休息一下,向旁观者和其他组显示一下什么是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自制力,什么是厂里的佼佼者。

当我同他们交谈时,每个人在言语之间都为自己是最好最快的一个团队成员而感到极大的自豪。这种属于一个内外都得到承认的成功团队的感觉,是劳动的世界带来的特殊的令人满意之处之一。在军队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这种团队精神,战友们之间相互忠诚,组成了“战场上最好的组合”,为了帮助自己的战友他们会作出巨大的牺牲。

属于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竞争中都是最后的懒散的、缺乏默契的“团队”,就很少会得到这种满足感。

如同在体育运动中,一个获胜的队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与满足感。如果能够身处于一个友谊的网络中,在那里成员间互相为对方的能力、技术和效率而高兴(并让外人羡慕甚至嫉妒);这会令人兴奋、充满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带来了更多的成功;成功的团队会越来越团结一致,因为人们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并珍视这种成员资格。连系个人与团队间的纽带也是团队效率的一个制约因素。联系紧密的团队比之一盘散沙的团队更容易解决那些相互依存和合作的问题。

关于从团队协作中获得满足感还有另外一点。与生活的众多其它方面不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会更简单、不那么复杂、少一些感情色彩。这并不是说,工作中人际间没有争论与嫉妒,而是说按照行为学研究揭示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处理,因为较之生活中那些偶然、紧张、没有规律的人际关系,工作中的关系总体而言更显得有规律并可预见,因而也就容易适应。而团队也对每个成员有一些压力,使得他们学会相互适应,磨掉各自的“棱角”,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每天都必须与他人协作并通过相互的努力来做某些事情。

在团队和工作小组之上还有一个机构,无论它是一个公司、一家医院或一所大学。归属于一个协作良好的成功团队的自豪感,同样可以从一个更大的集体中获得。为一家被认为是界内最好的公司之一(因其良好的产品质量、高精尖的产品技术、优厚的工作条件或社会责任心)工作会给雇员带来一种地位和自信心。他们一般很有理由地认为,因为自己是一个“胜家”公司、受人尊敬的机构的一员,人们会高看甚至嫉妒他们,而自己也比一般的人更精明更有能力。我们确实是沐浴在由机构反射出来的荣誉中,而我们也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成员关系,使别人知道且能认识到我们的好运气。

大学英语泛读第三版book213.全文翻译

After Twenty Years O'Henry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The policeman on the beat moved up the avenue impressively. The impressiveness was habitual and not for show, for spectators were few. The time was barely 10 o'clock at night, but 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well nigh depeopled the streets. 一个执勤的警察正沿街巡逻,很认真,他一直都这样认真,并不是做给谁看的。差不多是晚上十点了,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冷风飕飕地吹着,有种雨水的味道。 Trying doors as he went, twirling his club with many intricate and artful movements, turning now and then to cast his watchful eye adown the pacific thoroughfare, the officer, with his stalwart form and slight swagger, made a fine picture of a guardian of the peace. The vicinity was one that kept early hours. Now and then you might see the lights of a cigar store or of an all-night lunch counter; but the majority of the doors belonged to business places that had long since been closed. 他灵巧地来回转着手里的警棍,每家每户都仔细查看,警觉的目光不时地投向安静的街道,这个警察,身材强壮,昂首阔步,俨然一个和平守护者。附近的街区睡得都早,偶尔能看见一个雪茄店或通宵餐馆还亮着灯,其他的店铺早就打烊了。 When about midway of a certain block the policeman suddenly slowed his walk. In the doorway of a darkened hardware store a man leaned, with an unlighted cigar in his mouth. As the policeman walked up to him the man spoke up quickly. 走到街区中间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他看见五金店门口站着一个人,嘴里叼着雪茄,没点着,正向他走过去时,这个人立马开口说话了。 "It's all right, officer," he said, reassuringly. "I'm just waiting for a friend. It's an appointment made twenty years ago. Sounds a little funny to you, doesn't it Well, I'll explain if you'd like to make certain it's all straight. About that long ago there used to be a restaurant

英语泛读教程3 课文翻译

UNIT 2 英国人的谨慎和礼貌 在许多人看来,英国人极为礼貌,同他们交朋友很难。但愿下列文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英国人的性格特点。 对于其他欧洲人来说,英国人最著名的特点是“谨慎”。一个谨慎的人不太会和陌生人聊天,不会流露出太多的情感,并且很少会兴奋。要了解一个谨慎的人并非易事;他从不告诉你有关他自己的任何事,也许你和他工作了几年,却连他住在哪儿,有几个孩子,兴趣是什么,都不知道。英国人就有类似的倾向。如果乘公共汽车去旅行,他们会尽量找一个没人坐的位子;如果是乘火车,他们会找一个没人的单间。如果他们不得不与陌生人共用一个单间时,那么即使火车驶出了很多英里,他们也不会开口交谈。一旦谈起来的话,他们不会轻易问及像“你几岁?”或者甚至“你叫什么名字?”等私人问题。像“你的手表是在哪儿买的?”或者“你的收入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几乎不可想象。同样,在英国,人们交谈时一般声音都很轻、很有节制,大声谈话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是一种不幸的品质,因为它可能会给人造成态度冷淡的印象。而事实上,英国人(也许除了北方人)并不以慷慨和好客而著称。而另一方面,虽然谨慎使他们不易与人沟通,但他们内心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如果一个陌生人或外国人友善地将这种隔阂打破那么一会儿,他们可能会满心欢喜。 与英国人的谨慎紧密相连的品质是英国式的谦逊。在内心深处,英国人可能比任何人都高傲,但是当他们与别人相处时,他们十分看重谦逊的品质,至少要表现出谦虚的样子。自我标榜会被认为没有教养。让我们假设,有一个人非常擅长打网球,但如果有人问他是否是个优秀选手时,他很少会说“是”,不然,人们会认为他很高傲。他可能会作出类似这样的回答,“不算太差,”或者“嗯,我非常喜欢网球。”这样的自我贬低是典型的英国式的。而且当这一品质与他们的谨慎混合在一起时,常常形成一种漠然的气氛,这在外国人看来难于理解,甚至令人恼火。 著名的英国人的幽默感也是大同小异。它的出发点是自我贬低,它的最大对手是高傲,它的理想境界是自嘲的能力——嘲笑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失败和窘境,甚至自己的理想。在英国,人们非常看重幽默感,常常能听到“他一点幽默感都没有”这样的批评。幽默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并非仅仅是开玩笑的能力。这种态度决非残酷、不敬或是怀有恶意的。英国人不会嘲笑一个跛子或者疯子,也不会嘲笑一个悲剧或者一次可敬的失败。同情心或者对艺术技巧的崇敬比嘲笑的份量重得多。 同幽默感一样,运动员精神是英国式的理想,这一点并非所有的英国人都做得到。必须认识到,现代形式的运动几乎都是英国人发明的。拳击、英式足球、网球以及板球都是在英国首次组织并且制定出规则的。规则是运动的精髓,运动员精神是指按照规则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同时也表现在对对手的慷慨大度,以及失败后的良好心态。此外,运动员精神作为一种理想模式也普遍适用于日常生活。其中最基本的生活规则之一就是“不打跌倒的人”。换言之,就是不要利用别人的不幸。英国的男孩子常常在相互交往中把这种运动员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人的另一特点就是礼貌。总的来说,英国式的礼貌习惯都不很正式。所有的礼貌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之上: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认可别人对你的关心。在麻烦别人时,如:从某人前面经过,或者打断某人的谈话,或者向陌生人请教问题时,要先说“对不起”,为给对方带来的不便预先道歉。“抱歉”一词表示对意外打扰或者违反礼仪的歉意。如果有人提出或者暗示某个要求,如:“我可以借你的钢笔吗嘛?”或者“现在几点了?”或者“还有七码的鞋吗?”,而你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也要说“抱歉”而不是“不”。“请原谅?”是用来要求别人重复所说内容时的礼貌说法。在英国,除了在学校,人们在请求发言时,不再用“请”这个词。在国外非常普遍的词组“不,请”,在英国本土听起来却会很别扭。“好

unit3 英语泛读教程第三册

Unit 3 Bursting the Magic Bubble ⅠObjectives 1. Understanding the text 2. Mastery of some language points 3. 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magic 4. Learning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behind the magic performance ⅡKey points 1.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3.Explanation of some difficult words 3. Learning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behind the magic performance behind the magic performance. 2.Some wo rds might cause difficulty i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bout two periods of class will be used for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passage itself. Total class hours: three periods Ask some students to perfume some simple magic tricks (they should prepare before the class)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 Let them guess where the tricks lie. 2. Warm-up questions (1)Do you like watching magic performance? Why? (2)Which magician do you like bet? (3)Which magic trick do you like to watch best? 3. Related information (1) Magic may refer to: Magic (paranormal)anything that is not naturally explainable by any laws of nature. Magical thinking Folk magic, traditional systems of magic Magick, the magical system of Aleister Crowley and Thelema Witchcraft,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supernatural or magical powers Magic (illusion), the art of entertaining audiences by performing illusions and tricks Street magic, sleight of hand, etc. (2) Magic may be in

大英三泛读翻译

范读课文4、8、11、14、17、20 LESSON 4: The Middle-Class Black’s Burden Leanita McClain 黑人中产阶级因其成功而备受煎熬,我就是其中一员。一方面,白人认为我不过是幸运昙了;另一方面,黑人则妒忌我,僧恨我。一旦获得了机会,能够从事属于白领阶层的工作,和所有人一样,黑人就会对生活抱有极大的希望,这些包括了人们常说的梦中的豪宅,两辆汽车,接受良好的教育,还有孩子们在迪斯尼乐园度过的假期。这一事实仍会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实际上,相较于其他美国人,我们黑人更渴望获得这一切,因为我们已有太久无权拥有和享受这些东西了。 同时,在通常被人们称为贫民区的地方,仍生活有相当多的黑人同胞,他们和那些观念陈旧的黑人好战分子一起,总是无休止地责写黑人中产阶级,说我们“忘了本”!’指责我们抛弃了革命,背叛了本民族,变成了白心黑人—皮肤是黑色的,内心却已被白人同化。 而事实是我们不曾忘本,我们也不敢忘本。我们只不过是奋斗在不同的阵线,也不比他们少厌倦战争。或许,我们还更伤心,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黑人世界和白人世界本可以融会在一起,而这个融合在一起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要那些花言巧语的骗子仍无所顾忌地利用儿时的友情来作编我,我就不可能忘本。当我怀着恐惧回到以前住过的地方,钱包被人抢走时,我不会忘本;当我享用商务午餐却发现服务员是老同学时,我也不会忘本。我回忆起儿时一起玩洋娃娃的女孩,她现在靠福利救济抚养五个子女;而那个住在教堂里的男孩,现在因谋杀罪而被关在监狱里;儿时的密友则因服食过量毒品被发现死在我们曾一起玩捉迷藏的小巷里。这一切怎能令我忘本!

英语泛读教程3第三册课文翻译unit14

UNIT14 你怎么知道艺术品的优劣? 玛丽亚·曼尼丝 你喜欢艺术吗?你能说出哪些艺术品好哪些不好?是否存在评价艺术的标准?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看看玛丽亚·曼尼丝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 设想没有评论家告诉我们,对一幅画,一个剧本或一段新乐曲怎样反应。设想我们无意间步入一个未署名油画的画展。我们依据什么标准,依据什么价值来评判它们是优是劣,是天才的还是没有天才的,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又怎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近十五或二十年来,艺术的批评与欣赏流行否认任何合理标准的存在,使“好”与“坏”成了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无可适用的字眼。我们被告知,根本不存在先通过知识与经验获得,然后加在讨论的对象上的一套标准这回事。这一直是受到欢迎的方法,因为它解除了评论家评判的责任,公众也无须知识。它迎合那些不愿受规则约束的人,称头脑空虚者为开明来讨好他们,并使不知所措的人得到安慰。在民主平等之旗的掩护下--当然不是我们祖先所说的那种平等--它实际是在说:“你是谁,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与大众传媒制作者的一贯伎俩如出一辙。他们坚持认为,由公众而不是由他们决定的它想要听和看的什么,而评论家说这个节目好而这个节目不好,这纯粹是个人趣味的反应。没有谁表达这一哲学,比近来弗兰克·斯丹坦博士,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极其睿智的总裁更为简明。在联邦通讯委员会的一次听证会上,他在接受询问时漏出此言:“一人眼里的平庸之作,却是另一人的佳作。” 最妙不过的说法是:“没有一个标准是绝对的”。造成这种放任观念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畏惧感----所有艺术形式的观察者们都有唯恐猜错的担心。这种担心极易遇到,谁没有听说当初饱受世人指摘的艺术家后来被称为大师?每个时期都有一些评判者,他们不和时代一起前进,无法区分进化和革命,风行一时的时尚、业余的实验与深刻的必然的变化之间的区别。谁愿意作出这样严重的判断错误而贻笑大方?安全得多,当然也容易得多的做法是:看着一幅画,一个剧本或一首诗,说道:“它很难懂,但也许很好”;或者干脆把它当作新形式加以欢迎。“新的”这个词--尤其在我们这个国度--具有魔力般的涵义。凡是新的都是好的;而旧的则极可能是不好的。如果评论家能用无人理解的语言描述新事物,那么他就更为安全。倘若他掌握了说话的艺术,用精巧复杂的言辞,却什么也没说,日后就无人能够说他曾经说过什么。 但是我认为,所有这一切实质上都是对评判责任的背弃。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自己,而你则在欣赏中有自己的承诺。毕竟还是观众成就了艺术。欣赏的气氛对于艺术的繁荣不可或缺。公众的期望愈高,艺术家的表现就愈好。相反,只有被评论家误导的社会,才会在这几年把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文学的东西当做艺术和文学接受。如果一件东西没有了,一切也就没有了,而在废物堆最底层的是被抛弃的标准。 但这些标准究竟是什么?你怎样得到它们?你如何知道它们是正确的?你又如何能在这许多不可捉摸的东西,包括最不可捉摸的自我本身,理清出一个清晰的模式? 首先,很明显,你愈是多读、多看、多听,你将愈好地被装备起来实践建立在所有的理解与判断之上的联想艺术。愈是见多识广,愈能深刻意识到一个连贯一致的规律--犹如星辰、潮汐、呼吸、白昼黑夜一般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我把这一规律与这一节奏称为一种秩序。并非秩序,而是一种秩序。其中存在着变化万千的各种形式。其外则是混乱--疯狂的毁灭因素----病态。最终应由你来区分健康的多样性与病态的混乱,而不运用联想的过程是无法做到的。没有联想的过程,你就不能将莫扎特乐曲的一节和维米尔油画的一角,斯特拉文斯基的乐谱与毕加索的抽象画,或者一个挑衅性的行为与弗兰茨·克兰的油画,一阵咳嗽声与约翰·凯奇的作品联系起来。 某些艺术表现形式是永恒的,而另一些却转瞬即逝,这并非偶然现象。尽管你不一定总要解释原因,但你可以提出问题。艺术家说了些什么永恒的东西?他怎样说这些?有多少是时尚,多少纯是反映?为什么如今沃尔特·司各特的作品如此难读,而简·奥斯丁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巴洛克艺术风格适合某一时期,而另一时期却显得过于炫目辉煌? 是否存在一个技巧标准,能够适用于所有时代的艺术,还是每个时代对标准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你也许已不经意地意识到,这些年“技巧”已变成不入流的字眼,因为它含有“标准”的意思--即作品完成得好不好。这种方便的逃避的结果,导致了大量不能发出声音的演员,不会解释歌曲涵义的歌手,不能交流感情的诗人,词汇贫乏的作家--更不用说不会作画的画家。现在的教条是,技巧阻碍表达。不必说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你不知道怎样去做,那么你就能做得更好。 我认为,到了你帮助扭转这一潮流的时候了,方法是努力重新发现技巧:掌握选择的工具,无论是画笔、字词还是声音。当你开始觉察自由与草率,严肃的实验与自我疗法,技艺与即兴,力量与暴力之间的区别时,你就逐渐能够将山羊与绵羊区分开来,而这种区分形式我们竟阔别已久。所有你需要重新拥有的,不过是几条标准和能够看穿骗局的盖氏测量仪,而我们可以在急切需要这两者的领域--当代绘画开始艺术之旅。 我不知道什么更糟糕:不得不面对大面积的拙劣艺术,为的是发现些许可取之处,还是阅读评论家对此说的一切。其他任何一个表现领域都不会象画界一样如此盛行煞有其事的言谈,流行如此多的废话:艺术与艺术生存的评论氛围之间紧密地相互依赖的进一步证据。我将很乐意和你共享我们时代典型的故弄玄虚的东西。

美英报刊阅读教程Lesson 1 课文

【Lesson 1 Good News about Racial Progress The remaining divis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should not blind us to a half-century of dramatic change By Abigail and Stephan Thernstrom In the Perrywood community of Upper Marlboro, Md.1, near Washington, D.C., homes cost between $160,000 and $400,000. The lawns are green and the amenities appealing—including a basketball court. Low-income teen-agers from Washington started coming there. The teens were black, and they were not welcomed. The homeowners? association hired off-duty police as security, and they would ask the ballplayers whether they “belonged” in the area. The association? s newsletter noted the “eyesore” at the basketball court. But the story has a surprising twist: many of the homeowners were black t oo. “We started having problems with the young men, and unfortunately they are our people,” one resident told a re porter from the Washington Post. “But what can you do?” The homeowners didn?t care about the race of the basketball players. They were outsiders—in truders. As another resident remarked, “People who don?t live here might not care about things the way we do. Seeing all the new houses going up, someone might be tempted.” It?s a t elling story. Lots of Americans think that almost all blacks live in inner cities. Not true. Today many blacks own homes in suburban neighborhoods—not just around Washington, but outside Atlanta, Denver and other cities as well. That?s not the only common misconception Americans have ab out race. For some of the misinformation, the media are to blame. A reporter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or instance, writes that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whites and blacks has widened. He offers no evidence. The picture drawn of racial relations is even bleaker. In one poll, for instance, 85 percent of blacks, but only 34 percent of whites, agreed with the verdict in the O.J. Simpson murder trial. That racially divided response made headline news. Blacks and whites, media accounts would have us believe, are still separate and hostile. Division is a constant theme, racism another. To be sure, racism has not disappeared, and race relations could —and probably will —improve. But the serious inequality that remains is less a function of racism than of the racial gap in level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ingle parenthood and crime. The bad news has been exaggerated, and the good news neglected. Consider these three trends: A black middle class has arrived. Andrew Young recalls the day he was mistaken for a valet at the Waldorf-Astoria Hotel in New York City. It was an infuriating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 for a man who was then U.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 But it wasn?t so long ago that most blacks were servants—or their equivalent. On the eve of

英语泛读教程3第三册Unit4课文翻译

寻找可以依靠的坚实臂膀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居。他们生病时处境通常显得很悲惨。简·格罗斯在下面的文章中指出这些老年人的问题。 每次人们在医生办公室给格雷斯·麦凯比递来一份紧急情况联系人表格时,空格处总令她心中发怵。对任何有配偶、伴侣或子女的人来说,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75岁的麦凯比女士一直独居。谁能和她一起渡过难关?情况最糟糕的时候,谁会关心她? 这些曾是假设的问题。但是现在,麦凯比女士视力越来越差,几乎完全看不见。她一直有很多朋友,但从没请过谁为她负起责任,比如,接急诊室半夜来的电话,或因为她自己不能写支票而帮助付账单。 她在所有的朋友中,选定了一个心地善良、遇事不慌、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所以,她多次在空白处写止“夏洛特·弗兰克”,然后打电话说,“夏洛特,又把您写在单子上了,”于是,紧张时刻得到缓解。 麦凯比女士被一个鲁莽的司机撞倒在人行横道上,得了脑震荡,这时,年龄70岁,自己也独居的弗兰克女士在起居室长沙发上守了一夜。麦凯比女士再也看不清标)隹字体时,弗兰克女士给她弄了一台电脑,把字体设置到最大,这样,她就能读报纸,从商品单定购货物。 “你会发现,有些好朋友成了至交,”麦凯比女士说,“夏洛克既实际又形象地告诉我要,抓住不放,我这样做了。” 无法统计出不同年龄生病或有残疾的独居者的数字,医院安排出院的人和家庭健康照料机构说,他们服务的明显无人照顾的独居者越来越多。 人口调查报告中,单人家庭,包括从未结婚者、离婚者和丧偶者,其数目明显增加。2003年,近27% 的美国家庭由独居者组成,高于1970年的18%,这些家庭注重的是不具有亲属的法律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友谊。人口统计学家警告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老年化,疾病和残疾成为老年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这将使独居者家庭队伍壮大。 美国医院协会资深副会长詹姆斯·本特利说,独居者属于最棘手的情况。他说,任何病人或残疾人,在医院里和出院后都“需要有人负责照料他们”,但独居者在特别脆弱的时候,却是自己照料自己。 “病人不能同时想着两种角色,”他说,“但我们还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来处理这个问题。” 医院里短期停留的病人增加,有时让不能自理的病人回家,这就使情况更糟。本特利先生说,医院必须找些新方法,让这类病人对面临的问题有所准备,并说独居者必须“在生病之前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组织起来的关系网可以访问。 他说,“如果我们等到出生高峰时期出生的人需要这些的时候才来考虑,因为他们人数太多,没有办法特别处理,这是我们现在就要思考的问题,否则,到时候绝对会一团糟。”

刘乃银英语泛读4(第三版)课文翻译

英语泛读教程4 第三版 Unit1天才与工匠 许多人羡慕作家们的精彩小说,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作家们是如何辛勤笔耕才使一篇小说问世的。以下的短文将讨论小说的酝酿过程,以及作家是如何将这小说雕琢成一件精致完美的艺术品。 有一次,我在暮色中来到小树林边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桃树前。我久久站在那里凝视着,直到最后一道光线消逝。我看不到那树原先的模样,看不见曾穿透果核,能崩碎你的牙齿的力量,也看不到那使它与橡树和绿草相区别的原则。显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种深邃而神秘的魅力。当读者读到一部杰出的小说时,他也会这样如痴如狂,欲将小说字字句句刻骨铭心,不提出任何问题。 但即使是个初学写作者也知道,除那将小说带到世上的文字之外,还有更多的构成小说生命的因素,小说的生命并不始于写作,而始于内心深处的构思。 要创作出有独创性的作品,并不要求懂得创造的功能。多少世纪以来的艺术、哲学及科学创造都出自人们的头脑,而创造者也许从未想到去关注创造的内在过程。然而,在我看来,对创造工作一定程度的了解,至少会使我们通过知道两个事实,增长我们处理正在出现的故事的智慧。 首先,天赋不是掌握了技艺的艺术家独有的特性,而是人脑的创造性功能。不仅所有对技艺的掌握都含有天赋,而且每个人都具有天赋,

无论他的天赋发展是何等不充分。对技艺的掌握是天赋的显现,是经过培养的,发展了的和受过训练的天赋。你的天赋在最原始的层面上起作用。它的任务就是创造。它是你的故事的创造者。 第二,将你的小说带进世界的文字是艺术家的工作,它就和一个泥瓦匠的工作一样,有意识、谨慎而实实在在。天赋正如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一样是我们的精神禀赋中的天然部分,而技艺却不是。它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到,并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果要使在我们内心深处浮现的故事跃然纸上,光彩照人,那么,每个故事都须有感染力极强的优雅文笔。只有健全的技艺才能使我们做到这一点。 一个故事是如何酝酿成的呢?据说,我们从一生中的前二十年,或许前五年起就开始写作。这可能取决于个人,而写作中的很多事都取决于个人。无论如何,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清晰印象,或多或少无条件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未被解释,不受约束,而且栩栩如生,永不磨灭。困惑、徬徨、畏惧、喜悦、辉煌和平庸,在各种程度上以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这些对往事的印象在心中悸动着。它们在等待什么?是在等待某种圆满的结果?还是对它们特有的真理的认可?似乎它们的创伤需要切开,隐秘的见解需要表露,发现需要与人分享,苦恼需要承认,这种飘渺的美需要形式。 我们就这样背负着各种任务渡过一生。时而,一个常常是小小的体验,撬开了记忆之门,抓住了这些虽已年代久远,却依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印象。于是,故事就如种子一般开始萌动。 这种经历人人都有,却鲜为人知。然而,一旦富有创造力的作家有了

大学英语泛读教程2【第二版】unit1课文翻译

several nights a week Joseph woke up screaming from the same terrible could never recall his whole dream, only remembered that someone was running after was trying to get away,but in his dream he could not move。he continued having this nightmare for months。he was so tired in the morning that it was hard for him to go to work。Joseph,you see,is not a frightened child,but a grown man。 Milton Kramer is a psychiatrist and dream researcher Cincinnati, believes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people don't ignore their dreams,because they are messages from our sleeping Kramer studied dreams and dreamers,he found that people wake up feeling very discouraged after they have a bad also found that after having a good dream,people feel more ,dreams can have harmful or beneficial a result,Kramer believes that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change our bad we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in our dreams,we can change negative,hurtful dreams to positive,helpful ones。 Before we can begin to change a nightmare,however,we first have to remember what happened in our say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o can keep a journal or diary of what we do when we are awake. Then,before going to sleep,we can review our practice helps us to stay in we wake up,we should lie still while we try to remember our researchers say that by staying in the same sleeping positive,we are more likely to recall the should also try to remember an important word or picture from the image makes the rest of the dream easier to longer we sleep,the longer and more complex our dreams will be. Cartwright is a dream researcher, has developed another dream therapy for changing to ,dream therapy involves four simple steps you can learn on your first step is to recognize when you are having a bad dream that will make you feel helpless or upset the next second step is to identify what it is about the dream that makes you feel bad-for example,weak instead of strong,or out of control instead of in control. Next,stop any bad do not have to continue your bad dream,because you are in last step is to change the negative part of the you may have to wake yourself up and change the dream before you return to times it is possible to change the dream while you are still asleep. By using dream therapy,Joseph was able to change his ,his bad dreams stopped

英语泛读教程3第三册课文翻译UNIT12

UNIT12 你为何如此聪明? 卡伦·赖特 科学家们正在试图寻找可能管理着智力的“聪明”基因。但是智力基因能被用来测定遗传的智商吗?与生俱来的基因在多大程度上与智商有关系?下面的文章将告诉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 最新研究。 这是经济和社会成功最为重要的预测者之一。它帮助决定你在哪儿工作,在哪儿生活,和谁结婚,是否会离婚,是否会未婚生子,是否会有牢狱之灾。它可以被非常精确地测算,一生中很 少变化。它受你的基因的重大影响。 真是如此吗? 当讨论说的是人类智能时,你不必太费力就能够找到论据。自从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提出一种单个的综合智力管理着认知行为的许多方面的主张,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和社会已对智力进行了长期而不断的争论:它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谁拥有它,如何改进它,如何测算它,以及如何最好地解释和利用测算方式。 最近,由1994年出版的书《钟形曲线》所引发的争议,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先天禀性和后天培育这个问题的争论:智力是可训练的还是遗传不变的?人类的思想是天生的还是创造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绝大多数智力科学家的结论是,两者兼而有之,分量大致均等。 因此,某处某人会开始寻找“聪明”基因,也许是不可避免的,。那个“某人”就是罗伯特·普洛明,一个从事智力研究已有25年之久的有经验的专家,他目前在伦敦的精神病学学院工作。去年,普洛明公开了一个基因与高智商相联系的第一个证据。今年,他又宣布发现了三个聪明基因的位置。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他期望发现至少两打最为重要的智力遗传决定因素。他的工作已经引起了和认知器管打交道的DNA医生的想象――以及不安。"我知道,没有别的人会发疯,以至来做这件事情,”他说。 普洛明的探索,是行为遗传学领域中最为大胆的探索之一。行为遗传学是一门致力于发现影响人类行为的遗传因素的学科。其中一项研究是通过比较双胞胎儿一起喂养和分开喂养的情况,来发现影响人类行为的遗传因素。另外一个办法是比较收养孩子的特征与他们的生父母、养父母及亲兄妹和非亲兄妹的特征相比较。如果进行得顺利,这些研究能决定一种特征的遗传性:在多大程度上个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基因的关系,而不是教养,营养,和教育这样的环境因素的作用。一旦一个特征的遗传模式建立起来,研究者们就可以确定有关的基因。 但是当要寻找的基因是聪明基因时,研究就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智商测试所测量出来的智力是人类行为中可靠而稳定的部分。一生中它变化甚微,不同的测量往往得出相同的结果。智力也是所知道的精神特征中最能够遗传的:双胞胎和收养儿的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百分之三十到七十智商的差异可归因于基因。许多专家,包括普洛明,认为百分之五十是最为可能的数字。(像身高和体重这样的特征的可遗传性能高达百分之九十。) 但智力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受到数百个甚至数千个基因的控制。因此遗传模式并不明显。任何一个单个智力基因的发现都不可能会有太大的影响,普洛明承认。“任何植物或动物中任何一个复杂的特征,我们都不知道它涉及了多少基因,”他说。但是大多数聪明基因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占不到百分之一的智力遗传性。 科学家们通过使用一条条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被精确地分配好了的DNA标记,把基因和特征联系起来。每一个标记的次序可以变化,正如蓝色眼睛的基因与棕色眼睛的基因稍稍有所不同。每个标记的这些不同形式称作对偶基因,与附近不同形式的基因相对应。如果带有一个DNA标记的特定对偶基因的人具有一种特征而不带有该对偶基因的人不具有此特征,那么此特征的基因就可能紧邻着那个标记,甚至与那个标记相同。

高中英语人教版选修六 Unit3 泛读课文逐句翻译

选修六Unit3 HIV/AIDS:ARE YOU AT RISK? HIV病毒/ 艾滋病:你是否面临危险? HIV is a virus. HIV是一种病毒(人体免疫缺损病毒)。A virus is a very small living thing that causes disease. 病毒是引发疾病的微生物。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iruses, for example, the flu virus or the SARS virus. 它有许多种类,如流感病毒和SARS病毒。HIV weakens a person's immune system; that is, the part of the body that fights disease. HIV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使人体抗衡疾病的免疫功能减弱。You can have HIV in your blood for a long time, but eventually HIV will damage your immune system so much that you body can no longer fight disease. 在你的血液中,HIV病毒可以长期存在,但是它最终会使你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以致使你的身体不再能抗衡疾病。This stage of the illness is called AIDS. 这种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就叫艾滋病,If you develop AIDS, your chances of survival are very small.如果你得上了艾滋病,生存的几率就很小。 HIV is spread through blood or the fluid that the body makes during sex. HIV是通过血液或性交时产生的体液而传播的。For a person to become infected, blood or sexual fluid that carries the virus, has to get inside the body through broken skin or by injection. 携带病毒的血液或体液必须通过皮肤上的创口或通过注射才能进入人体,使人受感染。One day scientists will find a cure for HIV/AIDS. 将来总有一天,科学家会找到医治HIV病毒和艾滋病的疗法的。 Until that happens, you need to protect yourself. 在找到之前,你必须保护你自己。Here are some things you can do to make sure you stay safe. 你可以按这里列举的一些注意事项去做,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If you inject drugs: 假如你要注射药物: ·Do not share your needle with anyone else.不要同别人共用注射针,Blood from another person can stay on or in the needle. 别人的血液可能会留在针头内外。If a person has HIV and you use the same needle, you could inject the virus into your own blood. 如果某人有HIV病毒,而你又用了同一个注射针,你就有可能把别人的病毒注入到你的血液中来。 ·Do not share anything else that a person has used while injecting drugs. 在注射药物时,不得公用患者所用的其他东西,Blood could have spilt on it. 因为血液可能会溅到这些物品上来。 If you have sex with a male or a female: 假如你同(男或女)人性交: ·Use a condom. This will prevent sexual fluid passing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要使用避孕套。它可以防止性交时产生的体液的传入。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NOT true. 下列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A person cannot get HIV the first time they have sex. WRONG. If one sexual partner has HIV, the other partner could become infected. 初次性交的人不可能染上HIV病毒。错了。如果性交的某一方有了HIV病毒,另一方就有可能传染上。 ·You can tell by looking at someone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HIV.WRONG. Many people carrying HIV look perfectly healthy. It is only when the disease has progressed to AIDS that a person begins to look sick. 通过观察你可以看出某人是否带有HIV病毒。错了。许多HIV病毒携带者看上去十分健康。只有当这种病毒发展成艾滋病时,人才会显出病态。 ·Only homosexuals get AIDS.WRONG. Anyone who has sex with a person infected with H1V/AIDS risks getting the virus. Women are slightly more likely to become infected than men. 只有同性恋者才得艾滋病。错了。任何人如果同感染了HIV病毒的人性交,他们就染上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