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启示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启示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启示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启示

?专题研究?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启示

陈 琳 (中南大学医学图书馆 长沙 410078)

罗力可 (湖南图书馆 长沙 410011)

〔摘 要〕 我国正步入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立法时代,《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在讨论之中,而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远远优于其他国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 政府信息 公开 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根据职权或公众请求,将政府信息向申请人或社会公开展示,并允许查阅、摘抄和复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世界法治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9号决议,宣布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 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进一步规定,人人享有通过任何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的自由。从此,公民知情权获得了宪法确认。之后,许多法制国家的宪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确认了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的知情权。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公开信息成了法律上的义务,也成为公民可以请求的权利。凡是法制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承认公民有要求政府公开信息的权利。政府信息公开,其实质也就是行政公开,“美国在行政公开方面的立法比其他西方国家早,而且更为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西方国家起了示范作用。”〔1〕

1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立法概况

美国非常重视政府信息公开,20世纪下半叶颁布了一系列促使政府公开其信息的法律,最重要的是《信息自由法》、《阳光下的政府法》、《保藏图书馆法》和《隐私权法》等。形成了较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1.1 《信息自由法》

1966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信息自由法》,列举了九项免除公开的情况(主要包括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除列举的九项免除公开的情况外,一切政府信息必须对公众公开。任何人不需要说明任何理由,只要指明所需要的信息,按照政府规定的程序,缴纳一定的费用,就能得到政府信息。如果行政机关拒绝提供信息,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命令行政机关提供当事人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诉讼费用由政府负担。对违法拒绝提供信息的官员进行行政处分。这是第一次在成文法中保障了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在美国历史上是一次革命,在世界行政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2 《阳光下的政府法》

美国于1976年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简称《阳光法》)。它规定委员会议制行政机关的会议必须公开举行,像法院的公开审理一样,公众拥有观察的权利,包括出席、旁听和观看,也可以取得会议的信息和文件。委员会制的机关在作决定时必须举行会议,在讨论中可能有互相让步和妥协,最后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作出决定。会议公开可以看出作决定的程度。《阳光法》与《信息自由法》是姊妹篇,一个适用于政府文件的公开,一个适用于委员会制行政机关会议的公开,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国会在说明制定《阳光法》的目的时声称:“公众有权在可以实行的范围内,充分了解联邦政府作出决定的程序。”〔2〕根据这个说明,《阳光法》的目的就是保障公众了解政府活动的权利。这是民主政治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行政活动对公众负责、接受公众监督的一项措施。

1.3 《保藏图书馆计划》与《保藏图书馆法》

189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保藏图书馆计划》,计划要求联邦政府向选定的图书馆呈缴政府出版物,以确保公众通过指定的图书馆(保藏图书馆)获得基本的政府信息。1962年美国出台《保藏图书馆法》,规定每个州可设置两个地区性保藏图书馆。1962年以前,保藏图书馆仅收藏美国政府印刷局发行的资料,只占整个政府出版物的一半。《保藏图书馆法》的颁布弥补了这一缺陷,将保藏图书馆的收藏范围扩大到由政府出资或按法律规定出版的信息资料。《保藏图书馆法》促进了政府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1.4 《隐私权法》

《隐私权法》制定于1974年。是关于政府机关

如何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律。它规定个人信息必须对本人公开的原则,和对第三者限制公开的原则。所以,《隐私权法》也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范畴。然而它和《信息自由法》不一样,《信息自由法》适用于全部政府信息,《隐私权法》只适用于个人信息。

2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主要原则

2.1 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信息自由法》改变了过去政府对待政府信息的态度,限制政府自由决定不公开政府信息的权力,全部文件在申请人要求时,都必须公开。不公开的信息仅限于该法规定的九项免除公开的情况。

2.2 一切人具有同等得到政府信息的权利

政府信息具有公共财产性质,一切人具有同等享受的权利,没有申请人资格限制,也不需要说明任何理由,只要办理相关手段,缴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得到所需信息。

2.3 政府拒绝提供信息负举证责任

政府拒绝提供申请人要求的信息,必须负责证明拒绝所根据的理由,如证明信息属于免除公开的情况之一。政府不能证明拒绝的理由时,必须按照申请人的要求提供信息,申请人不负证明责任。

2.4 法院具有重新审理的权力

行政机关拒绝提供政府信息,申请人请示司法救济时,法院有权对行政决定所根据的事实进行重新审理,按照法院的观点裁定事实。另外,法院还可以不公开地审查行政机关拒绝提供的信息是否属于免除公开的情况。

3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方法

美国政府可以向公众开放的信息分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另一类是依申请人要求公开的信息。对于第一类信息,政府以两种方式公开: (1)公布于联邦登记。联邦登记上公布的信息是对所有人全部公开的信息,作为全体公民的指导。如联邦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及其解释等。(2)有些政府信息不要求在联邦登记上公布,但必须以其他方式公开,如印刷出卖或放置在行政机关的阅览室、图书馆供公众获取。如前文提出的《保藏图书馆法》就是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的法律。第二类信息是依请求公开的信息,在无人请求时,政府没有公开的义务。这一类的信息范围很广,除第一类信息及法律规定免除公开的信息之外,都必须依申请人要求公开。

在世界各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政策中,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政策远远优于其他国家。我国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深入,政府信息公开是必修的一课,美国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 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思考

4.1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4.1.1 控制行政机关滥用职权、防止腐败的需要

在中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为千代古训。由于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在政府信息公开这个问题上,我们各种政策的设计是为了保密而不是为了公开。迄今为止的不少立法在指导思想上仍是强调保守国家秘密。如《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馆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根据此项规定,即使不是保密档案,凡是未满三十年的,原则上也是不公开的。

正是这种政府信息保密的状况,才是造成行政腐败最主要的原因。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反之,黑暗则容易滋生腐败。王名扬先生在《美国行政法》一书中指出:“美国人有一种特别的政治理念,认为公开可以作为限制行政的一种手段。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的。”〔3〕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才确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控制行政机关滥用职权,防止腐败,并确保政府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历史经验证明,保密多的政府行政腐败就严重,受到公众监督的政府不但廉洁,而且为公众服务的精神也好。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监督行政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提高行政透明度,减少行政腐败现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1.2 强化民主政治、满足公民参政议政意愿的需要

美国总统约翰逊在1966年7月4日签署《信息自由法》时宣称:“这个法律源于我们所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国家安全许可的范围内,人民能够得到全部新信息时,民主政治才能最好地运行。任何人不可能对可以公开的决定蒙上秘密的屏幕而不损害公共利益……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人民的知道的权利受到重视和保护”。〔4〕1967年6月,司法部长克拉克在说明《信息自由法》的目的时说:“如果一个政府真的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话,人民必须能够详细地知道政府的活动。没有什么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民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在当前群众时代的社会中,当政府在很多方面影

响每个人的时候,保障人民了解政府活动的权利,比任何其他时代更为重要。”〔5〕总统和司法部长的谈话,清楚地说明了政府信息开放与民主的关系。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公民的共同事业。”〔6〕

对于中国来说,在过去几千年的专制制度统治下,参与国家事务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奢望。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发展与进步,而现有的民主政治却在改革进程中依然步履维艰。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公众对影响社会及个人利益的行政权是否合法、正当地行使,比以往更为关注。为了保护个人利益或其代表的区域或行业的利益,公民参政议政的意愿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事实证明,民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们的最好的选择,我们必须将民主政治的改革继续下去。政府信息公开,给公众以了解、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对于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4.1.3 提高政府威信、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政府信息保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图不了解,就很难认可和接受,甚至会产生误解。而政府工作将取得怎样的实效,主要是取决于公众的接受和社会的认可程度。当然,政府可以利用手中强大的行政权力强迫社会公众接受,但这可能会让人口服心不服,这无疑会损害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另一方面,政府行政权力不断扩张,侵害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特别是某些政府官员不公正地行使行政权力,侵害了公民的合法利益,从而导致部分公民不得不法外抗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终造成民怨沸腾,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要提高政府的威信,缓解社会矛盾,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公众参考政府行政权的行使过程,让公众了解政府工作的意图及行政权行使的过程,公众对政府工作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误解自然消除。同时,政府信息公开,让社会公众有机会参与行政权力行使的过程,就能监督、限制行政人员滥用职权,以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避免法外抗争,从而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使社会关系更为和谐。

4.1.4 加入W T O、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W T O以贸易自由化为理念,以克服贸易壁垒为目标,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为此,W T O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将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司法判决和行政裁决等必须迅速加以公开,以确保各成员方之间贸易行为的可预测性、稳定性,从而确立了透明度原则。中国已是世贸成员国,为了实现加入世贸时的承诺,有关贸易方面的政府信息必须公开。

进入21世纪,政府信息公开可谓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而中国加入W T O的承诺使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更显其迫切性。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了。

4.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立法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律并不多,1996年的《行政处罚法》,是我国正式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的法律。1999年的《行政复议法》也将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列为该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行政复议法》关于申请人卷宗阅览权的规定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例典型规定。该法第23条第2款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这两部法律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的事实表明了我国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接受,为我国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1999年推出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4条第10款的标题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其中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2003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信息公开的地方政府规章。其后,上海、成都、湖北等地相继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国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正在起草过程中,这预示着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立法时代的到来。

中国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讨论稿主要讨论五个方面的问题:①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②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必须主动公开该政府机构设置、组织职能与设定依据;该机关首席信息官姓名、办公地址、办公时间、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地址与其他联系方式等等。③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通过公报等官方出版物或以放置在办公场所供公众查阅的方式主动公开其他信息;还必须通过互联网上的官方网站主动公开。

④申诉程序。信息委员会受理申诉应遵循的程序,不收费。⑤政府机关的赔偿责任。政府机关的违法行为给申请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理论和基本人权理论发展的结果,它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同时也是公民的权利。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可以有效地参与行政程序,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众也可以通过政府

信息公开,监督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达到防止腐败、强化民主政治的目的。

从总体来说,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立法才刚刚起步,国家级的立法还很少。在这方面,我们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理论研究,而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因此,要构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首先仔细考察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将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945

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018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951

4,5.转引自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51

6.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104

Revel a ti on of Governm en t I nfor ma ti on O pen i n g Poli cy of the Un ite St a tes

Chen L in (Medical L ibrary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Luo L ike (Hunan L ibrary)

〔Abstract〕 The ti m es of policy legislati on for our 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 opening is com ing.the govern ment infor mati on opening statute is being discussed.however,the govern ment infor mati on opening policy of the Unite States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countries.it is a g ood idea for us t o study and use for reference.

〔作者简介〕 陈琳,中南大学医学图书馆馆员。罗力可,湖南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上接59页)

新系统、用户与管理者终端管理系统、规章制度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等。办公室体现的是信息管理委员会对信息系统的期望与要求,并借助于信息系统现有管理制度与规范标准等来整合和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大系统对信息子系统的期望。

3.3 信息前后台系统的数字化融合体系。信息前台服务系统与后台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系统的大型资源数据库实现链接,即通过信息资源库、用户资源库、管理资源库、技术资源库前台服务系统与后台管理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信息系统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融合。无论是前台服务系统还是后台管理系统,都依赖并依靠信息系统的四大资源数据库。这四大资源数据库将信息与要求、用户与管理者、技术与设备、管理与服务等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之下,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的工具与中介作用,实现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信息期望同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高度协调与吻合。信息系统四大资源数据库既是信息系统前台服务的保障,也是信息系统后台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系统硬性资源与软性管理与服务的融合剂。

(来稿时间:2005年10月)

参考文献:

1.刘颖.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2002(8)

2.赵继海.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定制服务.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

3.杨凯,滕至阳.基于Agen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2)

4.薛崧.基于W eb数据库平台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My L ibrary.图书情报工作,2002(8)

5.马克艳等.My L ibrary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新世纪的图书馆员.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6.张晓林等.基于W 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1)

7.Suzanne Cohen,.John Fereira,Angela Horne,Bob Kibbe,Holly M istlebauer,and Ada m S m ith.D-L ib Magazine. Ap ril2000,Vo16,No.4

8.Debra S.Ketchell.Too Many Channels:Making Sense out of Portals and Pers onalizati on,I nfor mati on Technol ogy and L ibraries,Vo119,No.4

9.htt p://https://www.doczj.com/doc/bd4934658.html,/2004.8.22

10.htt p://https://www.doczj.com/doc/bd4934658.html,/l w w/mylibweb.ht m/ 2004.11.8

On the D i g iti zed Structure of I nfor ma ti on Syste m

Shi Xiaoju (Xiangfan College L ibrary)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gitized structure of infor mati on syste m,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ve manage ment syste m and the digitized manage ment model of inf or mati on syste m.Fr om digitized as pect the digitized structure of inf or mati on syste m is discussed..

〔作者简介〕 时晓菊(1965~ ),女,襄樊学院图书馆,馆员。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点思考

培 训 园 地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ecial topics of training classes S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点思考 □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培训班2008年第一期学员 孙如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国务院办公厅又在最近颁发了《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各地各部门按照《条例》的规定和国办的要求,都陆续通过适当形式(主要是政府网站)推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公布了部分政府信息,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但是,政府信息公开进度的快慢、范围的大小、内容的多少、风格的板与活、服务的诚与虚以及管理机制制度等等,又很不平衡、因人各异,由此产生的政府内部意见和社会反应也不尽相同。这里举三例: ——资料显示,就是在全国省级政府中最先制订并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上海市,信息公开的空间也是有限的,2004年5月至该年底,8799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中有1330件未能提供相关信息,而其中根据规定属于“免于公开范围的”为87件,仅占未提供信息总数的6.5%。 ——另据媒体报道,就在今年5月初,国内第一例针对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起诉,已在湖南省汝城县由黄由俭等5人提出,引起了很大反响。 ——而笔者知道的一个兄弟地区情况则是,在最近政府信息公开中某部门主动公开的前5年“历史性”信息仅有简单的4条,招致群众的质疑而颇觉难堪。 在政府信息公开总体起步阶段,就此个案,既应理解公众的心情,也要体谅政府及其部门自有苦衷。但从长远考虑,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规模、内容、质量、水平及效能计,我们则应对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加以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 这就是,在今天政府信息“要不要公开”和“通过什么方式公开”已基本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对于“公开什么”和“公开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必须作出明确求解。笔者就此谈点感想。 如何看待信息公开 上述问题的产生,其实并不奇怪,有着历史的、现实的、深刻的社会、文化以及心理方面的原因。笔者简单地从三方面分析: 以历史的眼光看,我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积淀、封建传统影响和计划经济色彩很重的国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公开是惯例,公开是例外”,曾经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当然不惟我国),不公开、不透明、不平等也在很长时期和很大程度上成为维护统治权威和显示领导艺术的重要依赖和法宝。 以现实的眼光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国门打开更大后,各类思潮冲撞激荡,各种文化渗透交融,各色人等往来交流,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交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拍面而来,安全问题、稳定问题、和谐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领导人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以技术的眼光看,传统的相对落后的装备与手段客观上限制了资讯的发达和信息的传播,而迅猛发展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则创造了新的途径和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一度时期包括目前阶段,不公开不行,而又快又多、又主动又具体地公开又有些不习惯、不适应、不放心以及难以驾御。这种事实几乎成为相当层级和范围的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同志较为普遍的顾虑也算正常的心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通过适当途径进行分析比较、深化思考、拓展思路、创设制度,才能求得利弊得失的权衡,最终释解顾虑、自觉公开。 如何处理公开和保密的关系 上述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问题,更深层次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公共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从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看,它们是既互相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辨证的一对。一方面,信息公开越多,必然要求解密越多;相反,保密越多,也就必然公开信息越少——这中间有着一定的矛盾。而另一方面,公开与保密都是公共利益之所在,公开是为了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密是为 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对大局和根本利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有个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既不因为高度强调保密而对信息公开横加限制,也不片面强调公开就

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是什么-

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是什么? 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其中很多信息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价格听证等。公民通过查阅信息,可以及时把握本地政策走向。那么,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是什么?我们通过本文做个学习了解。 一、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是什么? 1、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加强行政审批项目调整信息公开,推进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开,着力做好行政许可办理情况的信息公开。

2、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2017年,各省级政府要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争取2018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3、推进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市县级政府要全面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和退出信息。 4、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重点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热点问题、重点整治工作、执法检查等信息公开。 5、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重点推进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建设项目环评等信息的公开。 6、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公开。推进重大事故和较大事故调查报告公开工作。2018年,实现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全面公开。 7、推进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着力推进涉及教育、交通运输、农民负担、医疗、房地产市场、旅游市场等价格和收费监管信息的公开。 8、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着力推行征地信息查询制度,推进房屋征收决定、征收调查结果、初步评估结果、补偿情况等信息的公开,实行阳光征收。 9、推进以教育为重点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扩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范围,加大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力度。

信息管理专业认识

信息需求产生与满足过程的分析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范畴逐步扩大,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管理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的关键,同样,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也成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我产生了对信息的一些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信息管理发展的状况和同学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和期望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的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发现信息管理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基础建设力量较为薄弱;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三、研究工作人员的机构和地区的分布极度不平衡;四、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五、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不够明确,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六、绝大部分是对本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很少。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加关注。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三个关键问题,应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为了使我对培养计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上网阅读一些著名教授的文献,我发现这些专业文献里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信管专业的培养从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出发,可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组,提高师资水平;二、完备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三、丰富课堂教学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1)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 而长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 通过‘公民持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 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 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 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过,因 为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 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持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有问题和对 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 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 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 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 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 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 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 公共政策。

全国2017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是(A)P.95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互补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2.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证信息可信度的基础,这一政策论证模式是(A)P.307 A.权威模式 B.统计模式 C.分析模式 D.解释模式 3.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政策是(C)P.123 A.基本政策 B.部门政策 C.元政策 D.科技政策 4.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公共政策的形式予以关注,这是公共政策的(D)P.169 A.普遍性 B.稳定性 C.特殊性 D.回应性 5.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A)P.204 A.首长制 B.委员会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6.由于执行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是(B)P.343 A.政策制定偏差 B.政策执行偏差 C.政策评估偏差 D.政策规划偏差 7.在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作用并形成了“集团模型”的学者是(A) 4-236 A.莱瑟姆 B.杜鲁门 C.莫斯卡 D.戴伊 8.政治系统模型认为,既是现政策过程的终点又是新政策过程的起点的是(C)P.236 A.转换 B.输出 C.反馈 D.输入 9.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是(B)P.383 A.引发性监控 B.预防性监控 C.过程性监控 D.结果监控 10.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基础上的政策议程设定模型是(D)P.275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三源流模型 11.能够由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公共政策问题是(A)P 254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混乱问题 D.结构残缺问题 12.z省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改“暂住证”为“居住证”是(C)P.410 A.政策的增删 B.政策的修正 C.政策的更新 D.政策的合并 13.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是(D)P.300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 14.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是(C)P.320 A.政策研究 B.政策调整 C.政策执行 D.政策学习 15.既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又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的是(A)P 322 A.下级行政人员 B.政策研究机构 C.公共政策执行力 D.政策执行机制

政务公开的目的和意义

政务公开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所属:遵义正安县土坪镇石坪村1、政务公开的目的在于行使权力者接受监督和民众参与权力行使的过程 在现代法治国家,公开的原则几乎被适用于所有领域。无论是审务公开,还是检务公开,或者是警务公开,乃至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厂务公开,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行使权力者接受监督,使民众参与权力行使的过程。政务公开当然也不例外,它是现代国家实行民主监督和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维护私人的合法权益,吸收私人参与讨论和决定有关事项,强化民主监督。可以说,没有公开,就无从谈起监督;没有监督,权力就要被滥用,就要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13」在中国大陆,长期缺乏公开而有效的监督,被认为是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等各种权力腐败不断蔓延滋长的深刻原因。「14」因此,人们在强调建立公开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政务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视为实现监督目的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2、政务公开是方式、手段、途径,而决不是目的 如前所述,政务公开的目的在于为形成监督行政和参与型行政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因而其本身并不是目的。作为方式、手段、

途径的政务公开,一旦作为原则甚至制度确立下来,就能够发挥其确保监督、促进民主、限制权力滥用、保障权利实现的巨大作用。是否能够贯彻和实施公开的原则,并进一步确立公开机制,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各项工作是否能够顺利推行,各个领域的公正、公平和平等是否能够实现。鉴于目前各国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将公开的原则置于勤政廉政、反腐倡廉的机制建设中来理解的话,则更能够凸现出该原则的重大意义。 3、政务公开是民主建设的需要 在现代民主国家,国民主权或者人民主权成为国家的基本原理。在这种基本原理之下,作为主权的享有者,人民当然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在政务公开层面的知情权,意味着私人有权知道有关行政事务的所有信息,而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护私人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的这种权利。确保私人相对于政府的知情权,政务公开是最为重要的民主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体现了开放政府、参与制民主等理念,为私人自治和参与行政提供了基础。私人对政府的了解程度以及参与行政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开化的程度。政府信息的全面公开,有助于私人对行使行政权的整个过程予以全面监督和客观评判,有助于激发私人积极参与行政的热情,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行政和互动型行政。民主社会的基本原理既然确认了人民作为主权者的地位,那么,私人不仅需要对事关自己利益的信息和决策知情,更需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节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范围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提到政府信息公开原则,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对此需说明两点:第一,所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不是法言

法语。《条例》第5条的表述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第二,这一通俗的说法总体上是符合法律本意的,但需要作具体的辨别和界定。 政府信息可以分为两类——公共信息与个体信息。 所谓公共信息,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制作的,适用于不特定多数人的信息。《条例》第10、11、12条所列举的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除个别项目外,都属于公共信息。对公共信息,应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公共信息原则上都应主动公开,其不公开的例外情形有两类:一类是国家秘密;另一类是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如《条例》第8 条所规定的“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所谓个体信息,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制作或者获取的个人信息、企业信息,这类信息首先是个人的、企业的信息,这是第一性的,然后才是政府信息,这是第二性的。因这类个体信息往往属于或者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因此,行政机关对这类信息应该“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个体信息原则上不予公开,其公开的例外情形也是两类:一类是经权利人同意后,依申请公开。操作中需要明确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浅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依法行政 能力,对转变政府职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在找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对策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要求行政决策更加民主、透明。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打破信息资源垄断,降低经济活动运行成本;有助于遏制腐败,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有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民主,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在经济发展中付出巨大代价。 (二)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服务型政府是集法治、透明、高效和低成本于一体的现代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形成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杜绝“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行为;有利于消除官僚作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信息低成本、大范围传播,以简单高效的方式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 (三)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求政府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过程,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对政府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在深入了解、有效参与的基础上,正确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 1.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信息公开有法可依 目前,中央各部委、31个省级政府均已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制度。一些具体制度也在不断落实中,例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公告体系、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等。此外,《政府信息

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篇: 题目:浅谈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中文名:梁俊山;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 文献出处:中国信息界, 编辑部邮箱2010年03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 信息资源; 管理; 第二篇: 题目: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发展趋势 作者中文名:宋恩梅; 作者英文名:Song Enme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出处:图书情报知识, 编辑部邮箱2010年03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资源管理; 阶段模式; 价值链; 摘要: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模式,分析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 管理的阶段结构,探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职能和导向的转变问题;以 电子政务主体模式和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分析四种主体模式下信息资源管 理的价值生成,提出基于流程和主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价值链结构; 指出资源及功能整合的电子政务集成、公共—私人合作的管理方式将成 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三篇: 题目:电子政务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作者中文名:郑丽娜; 张艳婷;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文献出处: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编辑部邮箱2009年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外电子化政府发展成熟度较高的美国、加拿大的政 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分析,引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四篇: 题目: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中文名:王新才; 吕元智; 作者英文名:Wang Xincai Lv Yuanzh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出处:图书情报知识, 编辑部邮箱2009年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绩效评估研究; 现状; 趋势; 国内外; 第五篇: 题目: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9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 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七年四月五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 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 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 (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四)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第八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公开的范围 第九条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 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制定得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二者得相互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上相同,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2)实施过程得环节相同,都要经过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计划实施到结果评估得程序。 (3)公共管理要在公共政策得指导下进行。 (4)在实现目标上,公共政策得目标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 (1)两者得范围不完全一致。 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得职能 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解决公共问题上。 (2)两者得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 公共管理则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来改善大众得生活质量 公共政策通过规范人们得行为来对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得本质 ①公共政策得本质就是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得增进与分配问题。 ②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过程就是动态过程4个环节。 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③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即服从于政府对利益得追求。 ④公共政策对利益得分配与增进过程,就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得。 公共政策得基本特征: 1、阶级性:政策得指导思想就是统治阶级思想得集中体现,其理论基础就是统治阶级倡导并支持得理论等、 2、整体性:政策得内容与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得过程具有完整性等、 3、超前性:政策就是对未来得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得超前性、 4、层次性:不同得主体制定得不同政策就是有主次之分得、 5、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得扩大,而引发得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与复杂化 6、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得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得行为必须依法而行、 元政策:元政策(即总路线、总方针),就是关于政策得政策。 就是政策体系中管总得或具有统摄性得政策,对其她各项政策起指导与规范作用,就是其她各项政策得出发点与基本依据,就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得高度原则行得指针。 基本政策:就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得、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得政策。又被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等。 具体政策:又称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就是为在某一个特定得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得具体行动方案与行为准则。就是针对特定而具体得政策问题作出得政策规定。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A、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得研究。 B、政策分析分为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C、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相互交叉,构成四种不同类型得政策分析。 2)沃尔夫得分析模式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制定公共政策,侧重于实施前得政策方案确定过程 (3)邓恩得分析模式

政务公开的目的意义

一、政务公开的目的和意义 (一)政务公开的目的在于接受监督 在现代法治国家,公开的原则几乎被适用于所有领域。无论是审务公开,还是检务公开,或者是警务公开,乃至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厂务公开,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监督。政务公开当然也不例外,它是现代国家实行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吸收人民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有关事项,强化民主监督。可以说,没有公开,就无从谈起监督;没有监督,权力就要被滥用,就要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在我国,长期缺乏公开而有效的监督,被认为是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等各种权力腐败不断蔓延滋长的深刻原因。 (二)政务公开是方式、手段、途径,而决不是目的 作为方式、手段、途径的政务公开,一旦作为原则甚至制度确立下来,就能够发挥其确保监督、促进民主、限制权力滥用,保障权利实现的巨大作用。是否能够贯彻和实施公开的原则,并进一步确立公开机制,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各项工作是否能够顺利推行,各个领域的公正、公平和平等是否能够实现。鉴于目前各国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将公开的原则置于勤政廉政、反腐倡廉的机制建设中来理解的话,则更能够凸现出该原则的重大意义。 (三)政务公开是民主建设的需要 政务公开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简化行政手续,规范行政行为,方便群众办事,增强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和行政权力运作的公开性,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四)政务公开是现代行政法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现代行政法是规制行政主体行为、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它是具体化了的宪法,承担着确保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21世纪的行政法的基本理念应当是服务行政。从根本上说,政务公开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恰恰就是现代行政法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要确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就要提高行政的透明度,建立政务公开制度,使得行政主体的行为处于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促使其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腐败。 (五)政务公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依法行政 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机关的办事方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促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正确行使职权,按照法定程序办事,防止滥用权力,消除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在国家行政机关及有关组织实行政务公开,是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要举措。 (六)政务公开是世界性的潮流,是世贸规则的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企业商机的发现、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离不开及时获取准确信息。包括政务公开在内的信息公开和信息自由成为世贸规则的基本要求和各国政府规制改革的主导方向。信息公开是当代各国政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全面发展方面保障公民权的一项基本义务。公民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为适应世贸规则关于信息公开和信息自由的要求,我国政府行政规制需要在程序和实体两方面进行大幅度改革。规制改革将成为我国政府行政改革面临的艰巨任务。

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转) 我们信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我们接触的课程很多很广,它要求我们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都是社会上急需的复合型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能够有比别的专业更多的选择余地。我自己划分了一下感觉我们这个专业有三个大的方向:一是往计算机方向的;二是往管理方向的;三是财务会计方向的。然而这三个专业又可以细分为很多我们可以从事的相关行业,如:市场营销,会计,项目管理,物流,电子商务,软件编程,数据库,网站建立与维护,管理咨询,计算机网络等等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行当,所以大三这一年就是让自己找准好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猛的向着自己所选定的方向发展的宝贵时间,俗话说的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要将自己的学习机会失去的时候再想着从头再来一遍,这是最为愚蠢的! 想考研的我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要考研?考了研对你以后的发展或者对你以后从事的行业有帮助吗?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你再决定是否考研,如果是家庭的逼迫,或者是为了找份好的工作,我奉劝有这样想法的一些人乘早打消考研的念头,因为我可以说以你们大学这四年所学的和现在的能力已经足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因为有一些大中型企业宁可招该专业本科生也不愿意招相同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一来是本科生成本相比研究生底,二是有些岗位本科生本可以做得很好要研究生也是资源的浪费,三来也是研究生在一些企业依仗着自己是研究生完全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架子大,工资拿少了不干有情绪,一些稍微差一点的工作又不想干,自认为是大才小用。所以很多本科生毕业了不要慌只要自己真真正正的在大学里没有荒废这四年,你们完全有能力将一些研究生比下去! 信息管理 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信息收集就是对原始信息的获取。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因为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形式的变换和信息内容的处理。信息的形式变换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通过变换载体,使信息准确地传输给接收者。信息的内容处理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深入揭示信息的内容。经过信息内容的处理,输入的信息才能变成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被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送到使用者手中,有的并非使用完后就无用了,有的还需留做事…… 信息系统 从技术上说就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除了支持决策、协作和控制,信息系统也可用来帮助经理和工人分子问题,使复杂性可视化,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从商业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提出的挑战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方案。我们用“信息系统”这个词时,特指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软件、硬件、存储和电信等技术为核心的人机系统。 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信息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系统和网络)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个专业打了个擦边球,管理和计算机二不像,想靠这个专业找工作的赶紧打住,自己找个方向学习才是出路。我是过来人。 我是一个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就听不少人说计算机专业不像几年前那么好就业了。我现在有点迷茫,我知道学习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可还需要学哪些实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