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

1、环境自然科学着重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基本关系、规律及改善途径;环境工程科学着重从工程技术角度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管理科学着重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活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

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

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3.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非政府组织。

4.环境管理的对象: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5.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环境物质流分类:自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7.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①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

活资料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量流向比、社会生产力

②人口生产:指人类生产和繁衍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③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

染和产生资源。

④三种生产的关系: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

生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

8. 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

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③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理论基础。

9.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46

10.行为科学理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选择题)56

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景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研究其的理论有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X-Y理论、成熟理论、

挫折理论。

群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研究其理论主要有群体

分类理论、群体竞争理论、群体冲突理论等。

11.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设计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

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面的利益。

12、共赢的内部机制:主要指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13、共赢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技术的等等。

14.界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可以是空间上的、时间上的、

其他形态上的;也可以是直接的、间接的。

15、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①正确判断界面

②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的

③准确把握协调的“度”,度就是相互冲突的系统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也就是协调冲突的最优解。

16、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17、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域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的发法。

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行为等。

20、环境绩效管理:根据已经公开的环境信息,对政府、企业或公众的环境行为或环境绩效进行议论、评议、评价、对比、奖励的一个过程。

21、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实证方法、模型方法、信息方法

22、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境统计

23、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达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24、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包括实验、调查问卷、案例研究、实地研究(主要方式是观察和访谈)、无干扰文本分析(分为文本分析方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历史比较法三类)

25、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环境模拟、预测、评价、规划模型127

26、137

27、区域环境管理的定义: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包括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

28、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①完善城市环境管理机构

②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③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④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

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⑦建设生态城市

29、流域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①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

②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

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

④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

⑤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30、生态需水:指为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的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31、气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①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②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③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管理途径

④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⑤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⑥指定大气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32、危险废物行政待执行制度:195

33、政府产业环境管理:是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为管理对象,综合采用法律的、

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教育的手段,调整和控制

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设

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34. 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①在企业建设项目筹划立项阶段,

企业建设项目进行环境保护审查,组织开展建设项目和规划的环境影

响评价,解决建设项目和规划的合理布局。②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

响评价③环境对策和防治措施的审查④验收阶段的环境管理

(二)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核心是对企业各种物质资源能利用和消

耗、生产工艺的清洁化、废弃物产出和排放三个环节的环境管理。

(三)对企业其他环境行为的管理: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绩效、

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企业绿色营销。

35.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答:①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计划

②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

③制定和实施能源资源政策

④发展环境保护企业

36、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37、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可分为三类:消极、不自觉、积极(207,选择题)

38、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①制定企业环境政策

②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

③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

④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⑤定期向外公布企业环境报告书

39、ISO14000:就是一个以“组织”为单位,以标准体系的形式和约束组织活动,特别是在产业活动方面的环境管理体系。

40、ISO14001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五大要素,即环境方针、环境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

管理评审。221

41、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①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

②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标,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

③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目的,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

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二)方法:

①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

②制定在不同层次上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③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护的政策体系、运作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

④制定、完善并有效推行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227

42、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231

(一)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①严格保护水源,包括严禁在水源地和水源补给区砍伐森林、硬化路面、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②加强合理分配用水的宏观调控

③鼓励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④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

⑤不断完善水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二)方法:

①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②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

③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与水质并重管理

④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

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新水资源

43、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

①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②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③坚持“生态优先、采育平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二)方法:240

①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

②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

③改革林业经济与管理的机制

4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245

(一)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生境(栖息地)丧失、过度采伐、外来物种的影响、

环境污染、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途径和方法:

①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

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

③研究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

45、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新五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

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6、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体制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中央、省、市、县)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比如交通、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等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269

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①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③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机构

④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⑤地方环境管理机构

47、环境保护投资:指社会的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

48、中国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

(一)基本主张和原则立场:

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③不能抽象的谈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应明确导致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和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义务

④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应充分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

⑤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有效参与

(二)中国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活动中的立场

①对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

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情况不同,应给予差别对待

③气候变化公约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④中国提倡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扩大绿色植被来增加地球对CO2的吸收能力,这是中国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积极行动。

49、外国对我国环境管理的启示:

①建立高规格、高权威且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性环境管理机构

②实现机构设置与职责配置的法制化

③注意咨询与协调机构的建设

④加强政府立法与政策保障,并适时修改

⑤运用市场手段强化环境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

⑥完善执法队伍建设

⑦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⑧加强环境教育

50、外国的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机构、政策制度):269

美国:①通过改革行政决策的方法和程序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

②将法律和技术相结合来控制污染

③将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以提高管理政策欧盟:

欧盟:①通过制定共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

②注意处理欧盟与各成员国的关系(直接使用原则与优先使用原则)

③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日本:①具有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机构

②适时修改法律,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③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和目的的手段

④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⑤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

澳大利亚:①建立全流域管理模式

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③重视培养幼儿及青少年的环境意识

51、中国与外国在环境管理上的的区别:269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样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2)a.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b.臭氧层的破坏; c.酸雨区的扩展; d.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e.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f.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g.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等。 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1)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5、从三种生产理论概念及联系,简述它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三种生产理论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2)三种生产理论:①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6、简述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 答: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首先,环境管理工作应当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界面上的活动,而不是去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其次,界面活动控制论指明了在各种人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要加以综合协调的主要是各方在界面上发生的社会行为。 7、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可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手段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参考课件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 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 ——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 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 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本章重点 ?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 ?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 ?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管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环境管理的概念 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共赢原理概念 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物质生产概念: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从环境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总过程。 环境规划的概念 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人口生产概念 人类生存和繁殖的总过程。 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采用“减量化,再使用,在循环”的3R原则,立足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物质代谢”关系安排生产过程和产业链条,形成一种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模式。 老三项制度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新五项制度: “新五项”制度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环境保护产业的概念: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的产业群,包括水处理业,垃圾处理业,大气污染防治业,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广义的环保产业还包括从事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等工作的行业,如水资源保护,绿化造林等。废弃物的概念: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环境评价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从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环境的优劣及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进行评估,预测环境发展的未来趋势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的概念 从生产的全过程来控制污染物的一种综合措施 二次污染物 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填空题 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哪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性原则;二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制公平;三是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大方面: 生态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系统学方向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三生共赢的目标定位: 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环境监测的三个特点: 环境监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时序性 环境监测的两大类型: 环境监测通常分为常规监测和特殊目的监测两大类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人民大学自然资源管理专业考博历年真题备考经验考试内容笔记专业课笔记-育明考研考博

2016人大环境学院自然资源管理考博真题参考书 一、人大环境学院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博士招生考试内容(育明课程中心)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初试考试科目复试考试科目1203Z1 自然资 源管理2-3人1、初试考试科目:①自然资源;②自然资源管理;③外语;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自然资源管理综合;⑤公共管理;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 目:④自然资源管理综合;⑤公共 管理;⑥政治理论1、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听力测试20分,口语测试30分)2、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50分) 育明考博陈老师解析: 1、人大自然资源管理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历年缺考率在20%左右) 2、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3、总成绩=初试总分/3*50%+复试总分/2*50%(初复试各占50%)。录取中导师比较看重初试的成绩,历年初试的排名顺序与最终排名顺序相差较小。 4、满足相应外语等级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初试外语免试,初试外语中不含听力。 5、人大经济学各专业初试专业课一考试内容相同,学院并不指定外语和专业课复习的参考书。育明教育针对人民大学自然资源管理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人大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 二、人大环境学院自然资源管理专业考博部分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1203Z1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经济学》伯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马中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环境管理学》 吕永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完整版)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学各章试题

1.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愈演愈烈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上分,(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 3.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介质上分,(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 4.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通过对全球经济增长模型的计算分析出, 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本身)6.人类的社会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7.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8.环境管理根据“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9.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地理空间上分,(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10.纵观人类发展史,在原始文明时期(不存在当前所说的)环境问题,在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零散的),在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11.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1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13.(参与)是公众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主要“管理”形式。 14.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成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2.废弃物: 3.环境管理学: 简答题 1.环境问题出现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根源? 2.环境管理的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 论述题 1.请论述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五,判断题 。1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 2.环境问题是自工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 3.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的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4.环境问题发展到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程度,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试题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试题出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科学(1章) 2.环境管理学(1章) 3.可持续发展(2章) 5.共赢原理(2章) 6.界面(2章)。 7.冲突协同理论(2章) 8.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3章) 9.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有两种手段,分别是?(3章) 10.经济手段(4章) 11.环境信息公开(4章) 12.环境绩效(4章) 13.环境会计的作用(4章) 14.环境审计的作(4章) 15.环境统计(4章) 17.案例研究方法(4章) 18生态城市(5章) 20区域开发行为5章) 二、填空题 1.环境管理的三大主体是什么? 1章)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2章) 3.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章) 5.三种生产理论(2章) 6.共赢原理(2章) 7. 三生共赢(2章) 8.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9. 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3章) 10.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3章) 11. 环境管理实验方法(4章) 三、简答题 1.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环境管理的内容 3.简述当前世界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4 个主要方向。(2章) 4.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章) 4.简述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主要内容(2章) 5.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应用(2章) 5.简述冲突协同原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2章) 6.简述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3章) 7.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有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境统计(4章) 8.实地研究方法的优点(4章) ①适合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②研究的成果详细、真实、说服力强,研究者常常可以举出大量生动、具体、详细的事件说明研究结论; ③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相比实验和问卷调查,操作程序不十分严格,在过程中可进行灵活的调整; ④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9.实地研究方法的缺点(4章) 10.农村环境管理落后的原因(5章) 四、论述题 1.试述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5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1.在理论方面,行为科学中有许多成熟的概念理论可以应用于环境管理学。如,对消 费者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从消费需要、消费动机的 角度入手,研究鼓励绿色消费的激励机制、研究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的冲突及其解 决办法等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 2.在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可以为环境管理学提供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行为研究方 法,比如,用行为科学的行为观察、行为评估和现场实验方法,研究在超市提供布 袋代替塑料袋的各种方案的有效性,结合前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更加切实可行 的方案。(2章) 3.请按照你的理解论述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共赢策略的意义(2章) 4.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主要哪些优越性? (3章) 5应用你所学的有关环境管理方面的内容论述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怎么才能让三个和尚有水喝?(3章) 6.尝试根据“共赢原理”,对本课程实施的教材“买、租、借”方式,根据自己的 亲身参与体会,及对周围老师同学观察思考,及其它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观察思考,及对当前高校教材购买使用方式的思考等,分析本课程材料“买、租、借” 方式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整体方案设计。 7.超市使用塑料袋造成的浪费和污染是一个讨论了很长时间的“环境问题” 根据课堂和课本上所学的环境管理学实验的思路和方法,仿照化学或生物学实验的设计要求,设计一个管理学实验方案,对以下问题中的一个进行实验求证:(1)使用塑料袋能够给超市带来什么样的方便、效率或利润,超市采用塑料袋的大致收益是什么,有多少?这一实验的核心是“超市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塑料袋,有什么好处”。(2)超市使用塑料袋对于消费者有什么样的好处?和这个问题相关的 是“为什么大多数消费者不习惯或优先使用自带布袋购物” 7.中国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设计政策工具或政策如何调整来应对?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次生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审批阶段。 A、竣工验收 B、施工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B、地方政府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 于后者的审批权 归 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 是建设项目施工 审批的一项管理 制度,因此要在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阶段。B、完成 6、环境总是相对 于某个而言的,因 此说环境是一个 概念。 A、主体D、相 对 7、环保部门在海 洋建设项目管理 方面具有权。C监 督 8“以新带老”的 原则就是以新建 项目管理带动老 污染治理 9、具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政策是。C 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直接动 力是国家政府,而 根本动力是。A社 会公众 11、环境管理的 核心是对的管 理。B人 12中国的领海宽 度为。() C、12海里 13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制 度是考核() D、市政府 14在环境民事诉 讼中,举证责任原

则应为( ) B、举证责任倒置15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C、归国家所有14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C、水行政主管部门 14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C、商品19、一般而言, 环境权是指() C、公民享有在优 美、舒适的环境中 生活的权利 20、提出“人类 有权在能够过尊 严和福利生活的 环境中,享有自 由、平等和良好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 利”的国际环境宣 言是() B、1972《斯德 可尔摩宣言》 21、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体现了生 态学基本规律中 的() A、“物物相关” 律 22、一般说来, 三种生产的共同 界面是() B、废弃物 23、“将收集到 的审核证据与审 核准则进行比较 所得到的评价结 果”是() B、审核发现 24、《水质值 的测定—玻璃电 极法》6920-86 是() C、国家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 25、环境管理对 象是() D、人类的社会行 为 26、环境法律关 系的客体一般包 括()

环境管理学样题

环境管理学样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什么是环境问题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2)a.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b.臭氧层的破坏; c.酸雨区的扩展; d.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e.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f.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g.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等。 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1)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5、从三种生产理论概念及联系,简述它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三种生产理论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2)三种生产理论:①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6、简述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 答: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首先,环境管理工作应当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界面上的活动,而不是去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