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力加速度地球分布

重力加速度地球分布

重力加速度地球分布

重力加速度地球分布

地球上的水课件

地球上的水课件 地球上的水课件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地球上的水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地球上的水课件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水。课件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吗?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地下暗河及冰川是我们平常不多见的,但在它们中间也蕴藏了大量的水。 2、观后小结:孩子们,美吗?是呀,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么的绚丽多彩! 3、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的面积大还是海洋的面积大吗?好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展开的地球平面图,蓝色的部分表示地球上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国主要城市的重力加速度及风雪

我国主要城市的重力加速度: 北京:9.80151 天津:9.80106 唐山:9.80164 石家庄:9.79973 昆明:9.78363 南宁:9.78769 柳州:9.78850 乌鲁木齐:9.80146 武汉:9.79361 呼和浩特:9.79864 吉林:9.80480 长春:9.80476 西安:9.79136 成都:9.79134 哈尔滨:9.80665 开封:9.79660 南昌:9.79196 广州:9.78833 青岛:9.79849 南京:9.79494 上海:9.79460 福州:9.78910 杭州:9.79362 F=mg-V(&k)g=mg-(m/&f)g(&k) m:物体的质量 g:物体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 &k:空气密度(一般取1.2kg/立方厘米) &f:物体材料密度

地球各点重力加速度近似计算公式: g=g0(1-0.00265cos&)/1+(2h/R) g0:地球标准重力加速度9.80665(m/平方秒) &:测量点的地球纬度 h:测量点的海拔高度 R:地球的平均半径(R=6370km) s:时间 附录D 基本雪压和风压的确定方法 D.1基本雪压 D.1.1 在确定雪压时,观察场地应具有代表性。场地的代表性是指下述内容: ——观察场地周围的地形为空旷平坦; ——积雪的分布保持均匀; ——设计项目地点应在观察场地的地形范围内,或它们具有相同的地形。 对于积雪局部变异特别大的地区,以及高原地形的山区,应予以专门调查和特殊处理。 D.1.2 雪压是指单位水平面积上的雪重,单位以kN/㎡计。当气象台站有雪压记录时,应直接采用雪压数据计算基本雪压;当无雪压记录 时,可间接采用积雪深度,按下式计算雪压: 式中h—积雪深度,指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m); ρ—积雪密度(t/m3); g—重力加速度,9.8m/s2。 雪密度随积雪深度、积雪时间和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有较大幅度的变异,对于无雪压直接记录的台站,可按地区的平均雪密度计算雪压。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错误!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知识点1——世界海陆分布 1.世界海陆面积比例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在任何等分半球中,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 2.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名称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向海洋的凸出部分 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示意图 知识点2——七大洲 1.按面积大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七大洲的分布 (1)主要在东半球的大洲有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2)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3)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有亚洲和大洋洲。 (4)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5)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3.七大洲的位置及轮廓特点 大洲海陆位置轮廓特点 亚洲东:太平注 南:印度洋 海岸线曲折,多岛屿(马来群岛等)、半岛(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

北:北冰洋 非洲东:印度洋 西:大西洋 北:地中海 海岸线平直 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海湾:几内亚湾 欧洲西:大西洋 南:地中海 北:北冰洋 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海湾 岛屿:不列颠群岛 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 伊比利来半岛。 北美洲东:大西洋 西:太平洋 南:墨西哥湾 北:北冰洋 北部海岸线曲折,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 南美洲东:大西洋 西:太平洋 北:加勒比海 海岸线平直,半岛、岛屿少。 大洋洲 东:太平洋 西:印度洋岛屿多,有三组群岛:另有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等。 南极洲大部分在南极圈内,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水 [授课建议] 1、水体的类型 2、河流的补给关系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方式。 (2)汛期(水位):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4.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长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流经山区的河段窄、落差大、流速快,而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段往往比较宽,比较浅(黄河下游段除外),流速缓。 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联系总结如下图: [深度探究] 植被的破坏会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1)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即枯水期流量减少,汛期水量增大;(2)洪峰到来快,水位陡涨陡落;(3)河流含沙量增大。 4、水循环的类型

5、水循环环节 6、水循环的意义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 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 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 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 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3.利用水循环,探究生活实例 (1)沼泽地的形成 (2)西部地区一些内流河断流 [深度探究] 1.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流径流有哪些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出版者的话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森林》、《中国的草原》、

《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2年5月 UID1 帖子33677 精华39 积分37077 阅读权限255 性别女来自扬州在线时间183 小时注册时间2008-7-13 最后登录2010-1-30 查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 admin 开心豆豆 管理员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中宁三中张天金 一、设计思想 1、贯穿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本节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到世界地理的内容,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在读图、绘图、空间位置的判断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运用地图形成初步的认识。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④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贯穿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还应兼顾另外两个方面的目标。 2、重视运用地图和统计图表进行教学,加强学法指导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看、想、猜、拼、画”了解地图和熟悉大洲的名称、特点及空间分布;并通过轮廓模型辨认七大洲,亲自动手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分布图,了解七大洲特征和位置。通过总结七大洲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下节课按照学习大洲的方法和步骤自学四大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上的水_苏教版

教学设计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3、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4、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以及认识节水标志。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多媒体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污染现象 3、水浪费现象 实物道具:烧杯、汤匙、滴管;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哪个星球吗? 生:地球。 师:老师带领大家到世界各地去走走.(播放课件) 师:如果你的眼睛够亮,你会发现老师带你来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地区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气候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地区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潮湿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流域、刚果盆 地、亚洲印尼、马来群岛等地。*南美洲面积最 大。 2、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 湿季之分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的 面积最大。 3、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亚洲 东南部南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 *亚洲 面积最大 4、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旱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内部及大 陆西岸地区。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 利亚西部*非洲北部面积最大 5、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 雨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 南、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以及阿根廷、 澳大利亚等东部沿海地区。 6、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 带)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欧 洲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7、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比较凉爽,冬天不冷, 全年降水较多较潮湿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带的大陆西岸。*欧洲西部 最大、最典型。 8、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雨热同期 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 日本及朝鲜半岛*亚洲面积最大。 9、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日夜温差大, 全年降水少,雨热同期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5°~50°的亚欧大陆、 北美大陆的内部。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亚洲面积最大。 10、寒带气候全年都很寒冷,积雪不会融 化 两极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 11、高山、高原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热带亚热带的高大山地(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乞 力马扎罗山、中国的天山、亚洲的青藏高原帕 米尔高原,东非高原,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南 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等。

地球上的气候带是怎么样划分的

你知道地球上的气候带是怎样划分的吗?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各个地区吸收到的太阳热量有明显的不同,这就产生了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科学家们把一种气温、降水特征和自然景观相似的地带,归结为同一气候类型,而把另一种气温、降水特征和自然景观相似的地带,归结为另一气候类型,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气候带。 根据气候,把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由于温带和寒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这样地球上就分成了五个气候带。 热带气候又可分成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即赤道气候、热带气候和副热带气候。 赤道气候,即赤道地区的气候,它的特征是:全年气温高、湿度大、闷热多雨。赤道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5-之间,全年气温变化较小;全年多雨,陆上午后多雷雨,海上夜间多雷雨;年降雨量通常在1000—3000毫米之间,各月分配均匀。非洲的刚果盆地、几内亚湾东侧海岸、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均属于赤道气候。 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全年可分干季和湿季两个季节,风暴甚多。印度、缅甸、越南和我国的海南岛都属于热带气候。 副热带气候:全年较长时期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和活动的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我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属于这种气候。

温带气候: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四季雨量分配均匀,云量多,湿度大,欧洲的英国、荷兰等属于这种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雨量稀少,且集中在夏季,我国新疆、甘肃等地属于、这种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海洋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大陆季风气候,寒冷干燥,我国长江流域以北东部地区属于这种气候。 寒带气候,即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有两种类型,种是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10C之间,冰雪可短期融化,并有少量雨水,可生长苔原植物,亦称“苔原气候”。另一种是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冰雪终年不化,又称“冻原气候”武“永冻气候”,亚洲和北美大陆极地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这种气候。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高考热点复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 (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组成: 3、河流的补给来源: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 我国 我国 我国

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考试分析: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气候区补给时间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全年(年雨)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当地夏季(夏雨)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夏季(湿季)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当地冬季(冬雨)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有汛 高纬高山地区和干燥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4)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分析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流量的大小。 (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3)从曲线高峰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具体判读步骤如下: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对地球大气密度随高度分布规律的讨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地球大气密度随高度分布规律的讨论 以NASA 大气模式MS 1、由玻耳兹受能分布律导出的大气密度随高度分布1687 年牛顿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1859 年麦克斯韦导出了平衡态下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定律,尔后,玻耳兹曼发展了麦克斯韦的分子运动学说,证明了在有势的力场中处于热平衡态的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即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律。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律是对相互作用可忽略的大量同类气体分子的集合,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导出的川。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律的表达式为: 2、由大气模式得到的大气密度随高度分布2.1、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大气 层可以被粗略地表征为环绕地球从海平面到大约1000Km 高度的区域,其间电中性气体可以被检测。50Km 以下该大气可以被假定为均匀混合的而且可以被当做一种理想气体。80Km 以上该流体静力学平衡因扩散而逐渐崩溃且垂直输运变得重要。在上层大气中主要的气体种类是N2,O,O2,H,He。按温度的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从海平面直到大约10Km,其间温度逐渐降低,同温层,从10Km 直到大约45Km,其间温度逐渐上升,中间层,从45Km 直到大约95Km,其间温度再次逐渐降低,热层,从95Km 直到大约400Km,其间温度再次逐渐上升;而外逸层,大约在400Km 以上,其间温度是常数。 限于篇幅,文章第二章节的部分内容省略,详细文章请到论坛下载:对 地球大气密度随高度分布规律的讨论。 5、结论(1)MS (2)关心大气成分的数密度时,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律仅适用于几公里至几十公里高度以内的分子态气体包括无所谓原子态还是分子态的惰性气体,但不包括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 以通过固、体、气体, 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 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 内部进行分层吗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两个不连续面,其 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 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 面;地下2900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 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

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归纳表)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图分布地区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 两侧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 大陆内部和西岸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的印度半岛和 中南半岛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 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 湿润气候 亚热带地区大陆东 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温和少雨 (1月均温在0°以 上,一年四季分明, 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的亚欧大 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寒冷干燥 (1月均温在0°以 下,一年四季分明, 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温带海洋性气 候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湿润(气温 和降水的年变化比 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 候中纬度内陆地区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 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年温差 大,降水少且集中夏 季)

寒带气候南北极圈内的高纬 度地区全年严寒少雨,温差大 高原山地气候海拔较高的高原、山 地由于海拔高,终年寒冷 如何确定气候类型第一步: 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1月温度低则为北半球 7月温度低、1月温度高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 热带:最低月均温﹥15°C(各月都在15°C以上);终年高温;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季风 温带:最低月均温0°C——15°C;冬暖夏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低月均温﹤0°;冬寒夏热;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最热月﹤5°C;终年严寒; 寒带气候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学会比较易混淆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 在世界气候分布中,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终年常绿,许多地方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通过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投影: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京郊玉渡山春季、八达岭长城夏季、京郊玉渡山秋季、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二月海南风光、大兴安岭冬景、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归纳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归纳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2、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的补给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形式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在不同季节也有明显差异,表解如下:★★★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3、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4、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它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 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 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5、★水循环的环节(结合P55图3.3)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6、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全国各地区重力加速度表

全国各地区重力加速度表 力加速度地区修正值 序号地区 g(m/s2) g/1kg g/3kg g/6kg g/15kg g/30kg 1 包头9.7986 -0.3981 -1.1943 -2.3886 -11.9430 -11.9430 2 北京9.8015 -0.7045 -2.1135 -4.2270 -10.5675 -21.1350 3 长春9.8048 -1.0413 -3.1239 -6.2478 -15.6195 -31.2390 4 长沙9.791 5 0.3267 0.9801 1.9602 9.8010 9.8010 5 成都9.7913 0.3267 0.9801 1.9602 4.9005 9.8010 6 重庆9.7914 0.326 7 0.9801 1.9602 4.9005 9.8010 7 大连9.8011 -0.6636 -1.9908 -3.9816 -9.9540 -19.9080 8 广州9.7833 0.6432 1.9296 3.8592 9.6480 19.2960 9 贵阳9.7968 0.7963 2.3889 4.7778 23.8890 23.8890 10 哈尔滨9.8066 -1.2251 -3.6753 -7.3506 -18.3765 -36.7530 11 杭州9.7936 0.1020 0.3060 0.6120 1.5300 3.0600 12 海口9.7863 0.8474 2.5422 5.0844 25.4220 25.4220 13 合肥9.7947 0.0204 0.0612 0.1224 0.3060 0.6120 14 吉林9.8048 -1.0413 -3.1239 -6.2478 -15.6195 -31.2390 15 济南9.7988 -0.3981 -1.1943 -2.3886 -5.9715 -11.9430 16 昆明9.7830 1.1230 3.3690 6.7380 16.8450 33.6900 17 拉萨9.7799 0.5513 1.6539 3.3078 16.5390 16.5390 18 南昌9.7920 0.2654 0.7962 1.5924 7.9620 7.9620 19 南京9.7949 -0.0306 -0.0918 -0.1836 -0.4590 0.9180 20 南宁9.7877 0.7044 2.1132 4.2264 10.5660 21.1320 21 青岛9.7985 -0.3981 -1.1943 -2.3886 -5.9715 -11.9430 22 上海9.7964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 沈阳9.8035 -0.9086 -2.7258 -5.4516 -13.6290 -27.2580 24 石家庄9.7997 -0.5513 -1.6539 -3.3078 -8.2695 -16.5390 25 太原9.7970 -0.2450 -0.7350 -1.4700 -3.6750 -7.3500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世界气候分布常用图表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各气候因子相互关联,共同影响气候的形成 3、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口诀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一步:根据最热(冷)月气温定南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月均温定所属热量带—以“温”定“带”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的分配定雨型—以“水”定“型”

说明:根据气温与降水的数据判定气候类型时,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各本书的划分也会有一些差异,对于一些难于判定的气候类型应综合气温、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综合考虑。 4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较多,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温带温带季 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冬季寒冷 干燥,夏 季高温多 雨 南北纬 35°~50° 之间的大 陆东岸 我国华 北、东 北,日本 和朝鲜 半岛 温带大 陆 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 气团控制 冬寒夏 热,干旱 少雨 南北纬 40°~60° 之间的大 陆内部 亚欧大 陆和北 美大陆 的内陆 地区 温带海 洋 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 带控制 全年温和 多雨 南北纬 40°~60° 之间的大 陆西岸 西欧 寒带苔原 气候 纬度高,太阳 辐射弱,受极 地气团或冰 洋气团控制 全年严 寒,降水 少 北半球极 地附近的 沿海 亚欧大 陆和北 美大陆 的北冰 洋沿岸 冰原 气候 纬度最高,太 阳辐射弱,受 冰洋气团控 制 全年酷 寒,降水 少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 内陆 南极大 陆、格陵 兰岛 高原和高山气 候地势高,地形 起伏大 全年低 温,降水 少 高大的山 地、高原 青藏高 原、南美 安第斯 山脉 5、6、

(完整word版)地球上的水知识点归纳.doc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 知识点归纳 ](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水圈的特点:★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 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2、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的补给往往是 多种水源补给,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形式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在不同季节也 有明显差异,表解如下:★★★ 河流补给水源径流变化(及汛期)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汛期在雨季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东北地区 高山永久性冰川融水补夏汛,气温高,冰川融化冰川的消融量随温度升高而西北内陆地区(内 给量大。冬季封冻断流增加流河) 对河流起调蓄作用,与河与湖泊相通的河 湖泊水补给看湖泊的水位高低 水互补。流 地下水补给径流量稳定,与河水互补。依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定分布普遍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 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3、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 过程。 4、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它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 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 5、★水循环的环节(结合P55 图 3.3)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 输送;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6、水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 水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总结

世界气候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同学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处入手,对掌握世界气候存在着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各个热量带的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实在并不可怕。 2、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大洲 可以从气候分布最为简单、最有规律、最有特点的非洲入手,迅速掌握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然后从我们所在的亚洲,得到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规律;再从欧洲得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等。 二、归纳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见下表,寒带略)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包括比热容、地形、反射率、洋流)等。 1、太阳辐射——决定了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太阳辐射强弱主要取决于当地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总体而言,太阳高度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故从低纬向高纬依次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这些不同的热量带。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1)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2)风带 信风——性质一般炎热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来,则较为湿润; 西风——性质温和湿润; 极地东风——性质寒冷干燥。 (3)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4)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举出实例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简单说出洋和海的区别。 2、运用海陆分布图,记住四大洋的名称、认识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并准确填注四大洋。并能说明四大洋各自的特点。 3 、通过学习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培养观察、想象、动手绘图能力,填图技能和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及特征。难点是区别洋、海、海峡的概念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经典老歌《大海啊故乡》。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地球表面占三分的陆地情况,那么,占地球表面七分的海洋又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遨游广阔的海洋,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一、六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各举一例。 ②在教材P.32上读图2-45,说出图中显示的洋、海和海峡的名称? 2、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①如何区别海与洋? ②里海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吗?为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 ①从所在位置,面积、深度、从属关系等方面区别。 ②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它与大洋是相通的。而里海既不位于大洋的边缘,也不与大洋相通,所以里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 【探究结论】 ①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而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与大洋相比,海的面积和深度 都较小,离大陆近,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②里海位于大陆内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与世界上其他的海洋不相通。虽然叫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而是一个内陆湖。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课本P.25“四大洋”一框第二---五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读图2-27按面积大小说出四大洋的名称? ②在地图册P2-3上找出四大洋认识轮廓及位置。 ③结合课本内容及海陆轮廓图,说出四大洋各自的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