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卷)

遵义市黔北状元堂补习学校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命题人:黔北状元堂语文教师黎乾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

(3)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

(4)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5)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

(6)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7)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

(8)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1.下列关于荷叶自清洁效应产生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

B,植物蜡的晶体覆盖了包括凸起结构表面在内的整个荷叶。

C.凸起结构和植物蜡分别可以起到疏水和吸附空气的作用。

D.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叶面上流动的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荷叶“一尘不染”秘密的发现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的革命。

B.水稻叶面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

C.人类已能在普通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D.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在卫星天线、管道、人体植入材料上均有用途。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及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芋头、紫罗兰等植物的叶面因分布着与荷叶同样尺寸的凸起结构,所以具有了疏水功能。B.现在,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已经大量上市,人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

C.从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地球生物身上学习它们的智慧,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D.我国远古时代的鲁班受带齿的草叶启发发明锯子,是一种仿生活动。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

1.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2.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4.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果被问及是否想有更多的时间睡眠,多数人会持肯定的回答。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睡眠不足呢?显然期盼更多小睡的愿望,容易让人得出下述结论:人们似乎普遍患上了慢性睡眠剥夺症。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来有专家声称:睡眠不足会引起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的相关障碍。

早在1894年,《英国医学期刊》就登载过一篇社论,提醒世人警惕现代生活的“仓促与骚动”正在诱发失眠症这一流行病。虽然在当时,这一点并不确切。事实上,大部分成年人的睡眠是充足的,我们的集体性睡眠债务(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近年来也没有趋于恶化。更何况,声称睡眠剥夺正在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断言也已不攻自破。据有关专家判断,绝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这并非说睡眠剥夺不存在,但从总体上而言,我们在这方面的状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乐观。

过去40年里,对公众的实际睡眠状况有过几次大规模研究,其结果始终证明:健康的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是7到7个半小时。对当今风行的睡眠债务说的更多支持,据称是源自于实验室里运用非常敏感的睡意测试方法所进行的试验。例如在多重睡眠潜伏期试验中,将参与者送入一个光线黯淡的安静卧室,叮嘱其“务必精神放松,闭上眼睛,竭力试图睡去”。这些试验声称揭示了总人口中呈高水平的睡眠潜力,但由于它们是在轻松自如的条件下进行的,自然更能满足平素多半不为人觉察的睡意。

另一类动辄被拿来炫示慢性睡眠剥夺的证据是:我们在假日和周末的睡眠时间一般较长,每每可达9到10个小时。对此,专家常会这样假设: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清偿一星期来所累积的睡眠债务。我们的确很容易睡得超出平素的日常标准,例如星期六早晨睡懒觉,星期日下午又打盹。然而,仅仅从此类习性中不一定能推导出结论,仿佛我们真的需要额外睡眠似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睡过头,放纵一下身心呢?有时候我们吃喝过量,远远超出生理上的需要,毕竟只是出于热情好客。为什么对睡眠就不能作如是观呢?

一旦被喂养过饱、关入笼内或者感觉厌烦,大部分哺乳动物就会睡得比平时更长久。生有三指的树懒,可谓是一个佳例。树懒呆在动物园里一天要睡大约16个小时,而在天然野生的状态下,则睡眠时间不到10个小时。德国普朗克鸟类研究所的尼尔斯·拉滕博格及其同事,最近将微型脑电图(EEG)记录仪系在巴拿马树懒的头部,首次对自由放养的野生动物进行试验,由此印证了这一事实。为什么它的睡眠习性会有这种差异呢?最可信的解释是:树懒被关入笼内完全睡过头了。这种现象也见之于家畜。无论圈栏里的羊、关入厩内的马还是谷仓中的牛,睡眠时间都要比置身于开阔的野外长得多;与野猫相比,宠物猫睡起来也是漫无边际的。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对第二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睡眠剥夺不会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

B.绝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

C.不存在所谓的睡眠剥夺。

D.不存在所谓的集体性睡眠债务。

2.从全文看,文章末段想证明的是()

A.大部分哺乳动物被喂养过饱、关入笼内或感到厌烦会比平时睡得更长久。

B.树懒在动物园里睡得时间较长,在天然野生状态下睡得较短。

C.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失眠习性是有差异的。

D.人会由于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睡眠时间的长短。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更多小睡的愿望,并不意味人们普遍患上慢性睡眠剥夺症。

B.实验室里的睡意测试方法所进行的试验的结果,放大了人的睡眠需要。

C.假日或周末睡眠较长并不是生理需要,只是身心放纵。

D.传播全社会患上慢性睡眠剥夺症,只会造成对安眠药的更大需求。

4.结合文章材料,说说你对睡眠的看法。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的文学创新源于肥沃的齐楚文学的土壤。

B.隐语作为齐国的一门系统的学问,是荀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C.荀子文学创新的成功说明文学源于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催生新的文学成果。

D.赋兴盛于汉代,起源于战国。

4.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世纪的磁学:磁电子学——自旋电子学

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凝聚态物理学和信息存储领域的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自旋电子学。有别于传统的利用了电子电荷自由度的硅基微电子学器件,在自旋电子学器件中,电子的自旋成为信息储存、处理和输运的基本单元。基于电子自旋制造的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多功能、高度集成的新一代微电子器件,可望作为下一代高性能微处理器,在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信息存储能力以及小型化等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磁电子学又称自旋电子学。是研究和应用磁有序材料中的电子运动与电子磁矩(自旋)问的相互作用的新兴科技,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有远超过一般磁电阻效应的磁电阻效应及利用磁场控制电阻高或低的自旋阀效应。l991年,帕金研究出多层膜巨磁电阻材料;1994年,弗雷特研制成自旋阀磁传感器。在磁记录的读出磁头、自动控制等的小型磁传感器、自旋阀固体三极管、电子计算机的磁自旋随机存储器中,这些效应由于其明显的优点而已经或将要得到重要的应用。例如,同目前应用的半导体随机存储器相比较,将来的磁自旋随机存储器将具有非易失性、抗辐照、存储密度高和存取时间短的特点。目前已研究出的具有巨磁电阻效应和自旋阀效应的磁性材料已有多层膜材料如(C0/Cu)n,n为层数,颗粒型磁膜材料(如C0-Ag薄膜)、磁隧穿型材料(NiFe/A1 203/C0层膜)和稀土一锰氧化物材料『如(La、Ba)Mn03]等。1993年,冯·海尔莫特第一个研制出稀土锰氧体庞磁电阻材料。可以预料,在2l世纪里.磁电子学的研究和应用的领域都将在更多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由此可见,巨磁电阻效应在出乎人们意料地被发现之后.很快为凝聚态物理学界所证实.并被广泛接受,并且迅速导致了新的技术和商业化的产品的产生,促进了计算工业的大力发展。同时,它在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催生了新的研究领域,其结果将对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余海若《21世纪的磁学引发信息产业革命》)1.下列对“自旋电子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旋电子学即磁电子学是一门应用和研究磁有序材料中的电子运动与电子磁矩(自旋)间的相互作用的新的学科。

B.利用电子自旋制造的新一代微电子器件具有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因而多功能、高度集成。

C.基于电子自旋制造的高性能微处理器可能代替传统产品,促进计算工业的大力发展。D.一直以来,自旋电子学主要研究和应用磁电阻效应和自旋阀效应。

2.下列不属于运用磁电阻效应和自旋阀效应优点的一项是()

A.自旋阀效应等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导致了新的技术和商业化的产品的产生,对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B.磁自旋随机存储器同目前应用的半导体随机存储器相比较,具有非易失性、抗辐照、存储密度高和存取时间短的特点。

C.具有巨磁电阻效应和自旋阀效应的磁性材料远超过一般磁电阻效应,具有明显的高效能。D.自旋阀效应大大拓展了磁电子学的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旋电子学的形成源于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成为21世纪的磁学的发展方向。

B.自旋电子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的应用价值体现在研究出一系列的新型材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C.巨磁电阻效应推动电子学科发展,对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D.磁电阻效应及利用磁场控制电阻高或低的自旋阀效应将要得到重要的应用。

4.请用一个复句概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60字以内)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强度。由碳纤维为基本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因其坚韧轻巧的特性而备受航空航天工程师们的青睐。但遗憾的是,复合材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老化变质,失去应有的性能;加之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许多人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没有成功。现在有了一种新方法,即把碳纤维层缝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防止因脱胶而导致的纤维层剥落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瓦德尔(Brian Wardle)及其同事注意到,以往都是通过既粘合又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但常常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尽管缝合确实有助于使碳纤维连接在一起,但其强度却被降低了。瓦德尔博士由此推论,如果用细针和细线来缝合,就可以避免对碳纤维造成的损伤。

瓦尔德博士把目光投向碳纳米管身上。碳纳米管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独特的金属或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储氢能力、吸附能力和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等。尤其是碳纳米管的直径仅有十亿分之一米,是最理想的缝合针。由于其直径仅为碳纤维直径的千分之一,可以穿过碳纤维的细微缝隙而不损伤其结构。

为找到一种适合纳米级缝合针用的线则更费思量。为此,瓦德尔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探究碳纳米管和聚合粘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如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物理机制一样,当碳纳米管接触到聚合粘胶时,前者通过毛细作用(毛细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把粘胶给吸收了。由于碳纳米管把粘胶吸入自身,因此,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瓦德尔的团队将聚合粘胶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并加热,然后在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紧接着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瓦德尔博士认为,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空间领域的零部件的生产,其强度高出现有的10倍。碳纳米管生产,其本身价格低廉,如果巧合的话,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层垂直,那么就可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比不垂直时增强百万倍以上。这就意味着,用此类复合材料制造的飞机能迅速消散雷击带来的巨大电荷,避免电器受损坏,也可使机身免受狂风暴雨的肆虐。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有增删)1.下列对传统工艺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强度不高,故而该复合材料不受重视。

B.复合材料含碳量各不相同,一般会在90%以上。

C.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会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D.复合材料通过粘合或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其强度。

2.下列对防止复合材料开裂方法的操作过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碳纳米管的直径比碳纤维直径小很多,可以穿过碳纤维间的细微缝隙而起缝合针的作用。B.聚合粘胶要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加热,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

C.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其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D.在碳纳米管将粘胶吸收后,就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3.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会老化、易脱胶的缺点,而被新的材料所取代。

B.极精细的碳纳米管具有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相似的毛细作用,所以,当它接触到加热的聚合粘胶时,就会把粘胶给吸收了。

C.采用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垂直工艺生产的复合材料来制造飞机,飞机就可以防止遭受雷击。D.碳纳米管生产价格低廉,其强度又高出现有材料10倍,可以用于空间领域零部件的生产。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丁元竹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主要包括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我国的文化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适应,另一方面要着力实施文化创新、产业拉动和“走出去”的基本战略,使文化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制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是美国经济

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

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要重点扶持重要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企业集团。推进制播分离和影视动漫产业,改革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对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实行分类管理,经过努力,把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软实力”。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当前,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1、下面关于“软实力”的理解,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只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可以提升该国的“软实力”。

B.“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政策以及国内生产总值。C.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D.发展“软实力”目的在于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适应。

2、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硬实力”是相对于“软实力”而言,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综合实力。B.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表明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所以政府必须确保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

C.目前,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图来规范世界的秩序。

D.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不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失去许多发展机遇。

3、如何理解文中“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这个观点?作者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

答:

4、作者认为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归纳。

答: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镂空夜色的飞鸟

——论“新生代散文”的特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汉语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散文创作倾向,相对于此前的散文话语言说方式,这一倾向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对这种倾向的指认,各地域板块采用了不同的描述方式。“新散文”、“新潮散文”、“新锐散文”、“新世代散文”、“后散文”、“新生代散文”等指认法在历时与共时的创作与批评阐释实践中,由共生状态趋向共认状态——“新生代散文”从多元命名法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对这一散文风貌的命名。

“新生代”作为一个地质名词被移植进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命名中,意指颠覆了某些创作传统、使用新的语言及写作方式的集体性的创作现象。其不同于先前状态的意指内核正契合了这种新的创作倾向的特质,它也构成了“新生代”这一命名中的恒定系数。当它作为创作主体的代际命名时,恒定系数(“新”)之外的可变系数随语境的变化而迁移,“新生代散文”话语中的可变系数也在随语境而变化,正如台湾作家林燿德和黄凡在所编的《新世代小说大系》中指出的:对“新世代”的界定“是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本文拟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创作主体体现出来的新的言说状态的散文,这些创作主体在散文思维方式、写作策略上具有极强的探索意向。不同地域“新生代散文”的主要作者包括苇岸、钟鸣、张锐锋、庞培、马莉等。

“新生代散文”创作主体在审美领域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互关系中,不仅在审美领域内部拥有自身的自主性,而且身陷它们组成的关系网中,深受其影响和制约。新生代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沐浴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文学环境的改变更是为他们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在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中,新生代主体建构了他们不同于前代的自由心态,既积极探索文体话语的革新,又能俯仰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中。其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触摸到文学本体与西方的许多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从而使他们能自然从传统叙事体式中逃逸。

基本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汉语散文界坚守的是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观念,而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掩盖了虚构的实质。“真实”对“新生代散文”来说,完全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真实,而真实的宝殿可以有多条通达之途。虚构成为“新生代散文”中一种本体论式的存在。新生代作家对自己由“真实——虚构”建构起来的喜剧性反讽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这种清醒中自觉运用想像与虚构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散文的“真实”内核,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一定的间距。虚构是“新生代散文”对传统散文话语有关“真”的狭隘理解的颠覆,“散文”话语的可变系数从而被“新生代散文”赋予新的内涵。

“新生代散文”在审美领域已有的结构关系中夺回自己的资源和权力,首先便是洗去原先结构赋予语言的过分的魔力和神圣色调,让语言从悬浮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状态返归地面,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语言形态,与文坛业已定型的结构关系决裂。“新生代散文”作家大多有写现代诗的背景,诗人所拥有的跳脱的思维、大胆的想象、敏锐的感觉,将“诗质”镶嵌在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里。这不同于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而是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得以确立的新生代,带着诗人的眼光,致力于对感觉经验的再经验,在字质语感的锻炼和体味中,酿造新感觉和新感性。“新生代散文”另一极的语言回归表现为以语言来描摹世界,让语言回到事物本身。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让事物回归自己的本来状态,主体近乎呈现为所谓的“零度写作”。把许多概念名词引入散文中,

从基本词汇形式上打破传统散文写实的传统及体现在具体文本中的具象化,是“新生代散文”在语言上的又一陌生。

1、下列不属于“新生代散文”语言特质的一项是( )

A、洗去了原先结构中赋予语言的过分的魔力和神圣色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语言状态。

B、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中镶嵌着写作主体在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

C、用不动声色的叙述,让事物回归到自己本来的状态,主体近乎呈现为所谓的“零度写作”。

D、引入了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从基本词汇上打破传统散文写实的传统及体现在具体文本中的具象化。

2、以下对“新生代散文”作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生代散文”作家在散文思维方式、写作策略上具有极强的探索意向,代表人物有苇岸、钟鸣、张锐锋、庞培等。

B、“新生代散文”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受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有着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

C、“新生代散文”作家对自己由“真实—虚构”建构起来的喜剧性反讽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D、“新生代散文”作家有写现代诗的背景,他们将“诗质”镶嵌在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里。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新生代”“是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并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作家的散文。

B、“新生代”根植于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中,有着不同于前代的自由心态,既积极探索文体话语的革新,又能俯仰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中。

C、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散文界坚守的是现实主义的观念,“新生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并自觉运用想象与虚构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散文的“真实”内核。

D、“新生代散文”的诗意不同于以往散文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而是创作主体在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

4、文中说“新生代散文”颠覆了某些创作传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札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

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的。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1.下列各项不属于“敬畏伦理”的表现的一项是()

A.《礼记》中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的记载。

B.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

C.中国哲人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

D.《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对“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表述。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3.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4.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单概括。

答: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贫困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社会学家与研究人员偏爱两种不同的研究贫困的方法: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以生存观念为基础,指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足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的人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绝对贫困的概念被视为是普遍适用的。人们认为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人类生存的标准基本上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他(她)的生活低于这个普遍标准的话,就可以说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标准。他们提出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也就是把贫因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占主流的一般生活水平相联系。相对贫困概念的倡导者认为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假设每个地方的人类需要都是完全相同的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都会不同。在一个社会被看做是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例如,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自来水、抽水马桶以及水果和蔬菜等日常消费品被看做是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生活中没有它们的人可能被认为是贫困的。然而,在许多发展中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普遍拥有这些条件,因而根据具备或不具备这些条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确定也存在一些困难。测量绝对贫困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技术就是根据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被认为是生活在贫困之中。然而,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到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要的变化。例如,在同一个国家内,一些地区的生活开支要比其他地区昂贵,基本必需品的费用也因地区而异。另一个例子,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营养需求可能要多于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单一的判断贫困的标准往往意味着把一些实际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人估计在贫困线之上。

然而,相对贫困的概念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最主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相对贫困的理解也必须改变。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相对贫困的标准逐渐向上调整。例如,从前被看做是奢侈品的汽车、冰箱、中央供暖系统以及电话,今天在大多数工业化社会被看做是享受富足、积极生活的必需品。一些批评家已经提醒相对贫困概念的使用经常偏离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他们怀疑在

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贫困。比如目前的英国,几乎每家都有像电视机与洗衣机这样的消费品。

确实,现在甚至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也享有比20年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如果据此提出贫困不再存在也是错误的。当整个英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变得日趋明显。收入分配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家庭,比如卡罗尔家,保持收支平衡仍然有困难。通过一个剥夺指标测度是否具备抚养孩子所必需的条件,社会学家发现许多家庭还在努力为儿童提供“基本条件”,例如每天至少吃一次新鲜水果,有一件防水外套,或者有享受爱好或闲暇活动的机会。在低收入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着营养不良、健康不佳、接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有限以及居住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这些指标表明从有关方面来看,贫困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英国社会之中。

1.对文中所提到的“绝对贫困”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生活低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标准,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B.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如果缺少食物、住房以及农服这些维持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C.根据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可以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D.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如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就可以测度个体或家庭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

2.对“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的理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

B.在一个社会被看成是身体生存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所以根据具备某些基本必需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意义的。

C.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求的变化。

D.有些批评家认为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所以用单一判断贫困的标准就没有意义。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是有明显矛盾的。

B.随着部分工业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会日趋明显,贫困仍将继续存在。

C.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准确判断贫困,就是要用动态的标准,把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标准不断向上提高。

D.要消除贫困,政府有责任为低收入个体或家庭提供享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保障居住环境的安全。

4.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所要表述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考察,都会涉及内容筛选整合、概括内容要点,分析重点词句含意等考点,在此,我们不就这些问题做细致分析,我们只就实用文本阅读中比较有文体特色的考题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学们熟悉文体特征,把握更有针对性的答题思路。 范例一:10年广东卷(详见复习资料) 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19【答案】①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②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③用排比句式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的重重阻力。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之修辞的能力。分析修辞方法需要我们把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

征及作用。考生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判定,并能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①处,“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人来写,是拟人。②是反问。③句式相同,是排比。4分。第1句,拟人1分。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1分。第2句,反问1分。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1分。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1分 启示: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运用技巧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为作者的观点(情感)服务!这也是我们在复习古诗鉴赏时一直强调的。 类题链接:20.这篇社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试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等。 运用这些排比,加强了语势,强调了美利坚人民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的可贵,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感情。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反复出现,增强了语势,对“国家”“国土”等概念起到了强调作用。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题

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 环境的问题。

2019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螽,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

(精编)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突破训练题型组合练13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

组合练十三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 在欧洲的内卡河畔,河的一岸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城;另一岸陡峭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城堡的废墟,墙壁上还有炸药炸开的大窟窿。你如果去问一个海德堡人,他就会告诉你法国大军来攻这座200年前的城堡。这个200年前的古战场________,却依然保持着旧貌,似乎依旧硝烟弥漫——( ),而是还活在几百年的历史里。 与此相仿,小时候我住在北京的旧城墙下。假如那城墙还在,我就能指着它告诉你:“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克天津,破廊坊,直逼北京城下。当时城里朝野陷于权力斗争之中,偌大一个京城竟无人去守。此时有位名不见经传的营官不等待命令,挺身而出,率健锐营‘霆字队’的区区百人,手持新式快枪,登上了左安门一带的城墙,把联军前锋阻于城下,前后有一个多时辰的工夫。此人是一个英雄。” 像这样的英雄,正史上从无记载,我是从________上看到的。有关北京的城墙,当年到过北京的联军军官写道:“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工事。它绵延数十里,是一座人造的山脊。”对于一个知道历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也不会只活在现在。历史,它可不只是________的宫廷斗争和________的外交谈判。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如果你去问一个海德堡人,他就会告诉你200年前法国大军来攻这座城堡的情景。 B.如果你去问一个海德堡人,他就会告诉你法国大军200年前来攻这座城堡。 C.你如果去问一个海德堡人,他就会告诉你法国大军来攻这座城堡的200年前的情景。 D.你如果去问一个海德堡人,他就会告诉你法国大军来攻这座200年前的城堡。 【解析】句子有三处错误:第一处,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该把“如果”放在句首;第二处,多层定语语序不当,“200年前”应该放在“法国大军”前面;第三处,成分残缺,谓语动词“告诉”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句末加上“的情景”。综合考虑,A项正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历史悠久的大学城绝不仅活在现代 B.历史悠久的大学城绝不只是活在现代 C.有文化的海德堡人绝不仅活在现代 D.有文化的海德堡人绝不只是活在现代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必须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根据选文第一段,可知选文内容强调的是“有文史修养的人”,而且“历史悠久的大学城”也不可能“活”,故而排除AB 两项;C项后句用了关联词语“而是”,与“不仅”不搭配。故选D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沧海桑田稗官野史背信弃义折冲樽俎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可修改).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 (一)、分层级赋分选择题突破要领 明确各分项的设误形式 ▲有分值项各项特点 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 0 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 行为有偏差(行为) 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张冠李戴(对象) 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 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总结: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 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 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 二、真题训练 1、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

2017年全国卷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学.科网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教案

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练前提醒 浙江卷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两道选择题考查方向不同,第1题侧重考查对文中关键 词语的理解,第2题侧重考查对全文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虽说两道题的考查方向不同,但 答题方法是相同的,都需要“两细一坚持”——细读、细比、一坚持。 1.细读,就是双向细读。一是细读选项,读出选项内容的侧重点,圈画出关键词语,便 于确定“细读文”的区域;二是细读文,细读图。细读文指在读文时要读出文本的陈述重点,读出文本细节之处的信息点。 2.细比,就是精细比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命题点进行仔细比对,发现 选项与文本不一致之处。第1题,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比较集中,特别需要细心筛选。第 2题,虽说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较大,但具体到文本某一处,也需要细心仔细排查出选项 中的隐蔽错误。 3.坚持一个原则:看选项的内容信息点与原文信息点是否完全匹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0分) 阅读文签:实用类+庙会 材料一: 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期限长达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期限还表现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庙会高潮。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语文高考真题 2019年全国语文卷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文档说明: 1. 本文档经过本人认真校对并排版,能力有限,难免有不良之处。欢迎指出。 2. 文档板式:题目字体是宋体五号,材料字体是楷体五号,1.5倍行距;页眉有内容提要, 页脚有页码。 3. 全国I卷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山东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强化训练9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 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 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江苏省泰州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与新闻

江苏省泰州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与新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8题;共73分) 1. (6分) (2016高二上·鸡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讨文本(通讯) 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们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2020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2019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

【全国卷-暑假作业1】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暑假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10.7亿美元,到2025年底将达到71.7亿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期间将以26.8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年占全球比例29.29%,预计2023年将达到44.59%,在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5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20.37%。其中,云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 (摘编自《重庆晨报》)材料二: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术来源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71%。如应用到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5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6万条信息。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__群文通练一知识付费

群文通练一知识付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定知识而支付费用,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与网络服务紧密相连,有别于线下为参加培训的缴费;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技能、经验等而实施的消费行为,有别于线上为娱乐消遣的付费;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的消费行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图书。 知识付费是新生事物,但实际上只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知识共享有过两次升级。第一次由1.0版到2.0版。1.0版为静态(以百科为代表的静态知识,无互动),2.0版为动态(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动态知识,有互动)。第二次为2.0版到3.0版,表现为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学界所称的“用户制造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不再免费共享,而是创造价值了。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 (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 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改动) 材料二: 知识付费典型平台发展状况

(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 2017年1—2期《互联网经济》,有改动) 材料三: 去年大学毕业后,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关的付费学习平台,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公务员备考网课。“我认为这个钱是需要投入的。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网课比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便宜多了。”姜女士说。 大部分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也有老师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像姜女士一样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付费知识省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 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付费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答案,这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林先生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月薪3000和月薪3万元的区别》《毕业一年如何赚到20万》一类文章,他说:“如果说你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2018年4月25日《宁波日报》,有改动) 材料四: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据“企鹅智酷”对1736名网友进行的在线调查,有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网民满意度为38%。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但不少人的体验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同时,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据统计,他们“对短视频的耐心已经下降到57秒”。在知识付费兴盛之前,消费者就有为娱乐付费的做法。由为娱乐付费到为知识付费是一种进步:知识进一步体现出其无可否定的价值;知识产品及其价值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尊重,知识付费体现的是对知识产品及其价

-2018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

2018全国高考ⅠⅡⅢ卷语文试题汇编(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 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23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第3板块|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强化训练23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19·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工业与工业化 韩少功 我们欢欣鼓舞地走进工业,但有些辞典对工业的解释并不怎么准确,不怎么完整。工业的要义也许不在于规模和生产的集中程度,不在于采掘和制造的劳动方式,更不仅仅是有效地利用能源。 突破人类演变的临界点——工业的意义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狩猎、种植、牧养……工业出现以前的种种生产活动,只不过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低度导控。这种导控多少改变了自然的某些形态,但基本上不触及自然的本质。世界仍是以自然为本的。工业则不是这样。工业以其强大的技术手段制造一个地球化学失衡和重构的全新物境。水泥是新的石头,塑料是新的木头,路灯是新的月光,计算机是新的人脑……工业解除了人在自然里的劳苦和危险,同时一块块地瓦解和消除自然,把人们诱入一个高技术——技术为本的世界。人们走入大都市的高楼群落,屏息探望眼前完全是人造的高山和峡谷,完全是人造的白日和黑夜,不能不感到自然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旧梦。 工业放大了人的力量,不过,“工业化”是一个必须慎用的危险词语。工业不能完全取代农业,更不能取代人文,正如塑料花不能取代鲜花。人文所不可或缺的个性、原创性、真实性等,隐藏着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暗示着人道的初原和终极。而工业则意味着制造、效率、实用、标准化、集团行动以及统一市场,一句话,工业鼓励着事物的非自然化。 对于自然来说,非自然化是逆向的补充,与自然构成了文明不可或缺的具有对抗性的磨砺和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盲目地神化工业,甚至让工业原则接管一切。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批“机器狂”,预言电脑将胜任写诗歌和小说的工作。有人曾经给枪匪设定程序,给警察设定程序,给狗、女人、狂风暴雨设定程序,一键启动,一篇侦探小说就可以在电脑里哗哗哗地自动完成,或者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个像样的粗坯。 事实上,当代一些平庸的小说家的编造功夫不见得比电脑干得更好。在他们那里,一切情感早已程式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慷慨激昂的鲜血只不过是“作秀”的红油彩,随时都可以在脸上抹出来。文章既有了定法,编成技术手册或电脑

第2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练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45分钟分值:39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日规 汪曾祺 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 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出一倍。可是,这些花谁也不能碰一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他不爱串门拜客闲聊天,可是他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大家都知道高教授的脾气:他的花绝不送人。而且大家知道,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他的花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生活质量就提高了不少,他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左邻右舍。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雅。先生,您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不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什么程度。因此,高崇礼卖花,全校师生,皆无非议。 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高教授的花圃,蔡德惠。蔡德惠是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紧挨着。蔡德惠和高教授朝夕见面,关系很好。 蔡德惠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门功课都很好。他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联大学生像蔡德惠这样没有兼过一天差的,极少。 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可是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有人问他:“你干嘛搞这么一门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才生。四年级的时候,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一毕业,他就当了助教,坐办公室。 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蔡德惠算是高崇礼的学生,他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但是真正使高教授对蔡德惠产生较深印象,是在蔡德惠当了助教以后。他很勤奋。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高卧),发现蔡德惠已经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虽然在学问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是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的,这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