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陈玮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陈玮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陈玮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陈玮

31一幅名画的诞生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肮脏、褴褛、难以磨灭”等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纤夫的段落,学习作者抓住动作、衣着、神情来描写纤夫的写法;

3、品味关键词语,了解列宾创作这幅名画的过程。

4、体会画家列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感悟这幅名画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纤夫的段落,学习作者抓住动作、衣着、神情来描写纤夫的写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纤夫的段落,体会画家列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师读课题。课题中“诞”字第6笔“竖折”是一笔写成,再写“建字底”。我们一起写。

2、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对于一幅画,尤其是一幅名画,你最想了解什么?

名画内容、作者原因过程

师小结:大家想知道的这些内容,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下来的。

2、快速浏览课文,能不能根据这样的提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并写上分段记号。生交流,随机板书。

名画内容、作者(1——2)原因(3——5)过程(6、7)

3、师小结:课文就是先写了(名画的内容、作者),再写作画的(原因)、最后介绍作画的(过程),按照这样的条理展开叙述。

三、图文并茂,感受名画。

1、默读课文1——2小节,思考你了解了有关这幅名画的哪些内容?。

(1)这幅画的名称是——(出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正音:纤qiàn夫★师介绍:课前预习了,纤夫的意思是?靠为别人拉船为生的人。水面上没有风,或顶风的时候,帆船要前行,就需要纤夫来拉船。(2)这幅画的作者是——(板书:列宾)自己读读他的介绍。

2、文本朗读,感受名画。

(1)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幅名画,轻声读读第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正音:穿着zhuó载着zài zhe 指名读——正音——齐读

(2)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读好..这段话?试着把这些词语读的重一点、慢一点,读出纤夫们的劳累步履的艰难。(“沉重的、一步一步、拼命、沉重的”变红)

小结:作者抓住了纤夫们的动作写出了纤夫们的辛劳。

★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听,纤夫的劳动号子响起来了……一齐读。

四、品读原因,震撼心灵。

1、是怎样的一个场景震撼了列宾,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默读课文3—5小节。列宾究竟看到了什么?(第4小节)

2、自由读读,这段话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纤夫的?(衣着、神态)

3、(1)谁能找找关键词,来概括纤夫们衣着的特点吗?

★板书:“肮脏褴褛”

(2)你发现了吗?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关注这个标点,读读句子,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解释这两个词语吗?

小结:你看,联系上下文是解释词语的好方法。

(3)★小结:第二句话的两个分句把前一句的“肮脏和褴褛”写具体了,这样的写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

(4)师:那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省略内容)

(5)★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把纤夫们的衣着说具体吗?可以用课文的句子,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话练习:这是一群的纤夫,他们

。提示::也可以把两个关键词合起来说说。

4、纤夫们又流露出怎样的神情呢?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试着用刚才找出重点词的方法来概括一下?

5、阴沉沉、凝重加点理解板书:阴沉凝重(神情)

师:是呀,生活的苦难让纤夫们历经磨难,让原本生活安逸的列宾大为震惊。男女生读:带着这样的情感,读一读。

5、引导质疑,理解“难以磨灭”的原因。

(1)引导质疑,解疑。师:这段话是描写纤夫的,可是在这段话的前面有这样一个词?

(为什么)这是谁的疑问?(列宾)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联系上文找找答案。(出示第三小节)

★对比朗读,体会社会的阶级差异,贵族们和纤夫们不同的生活处境。

师:列宾出身于贵族家庭,衣食无忧,家境富有,他坐着邮轮度假,他饱览着涅瓦河两岸的美景,不经意间,他发现……生读:岸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变色)蠕动说明?为什么?

师:当他得知这就是纤夫时,再无心欣赏两岸的豪华别墅,因为他看到他们……生读:有些人的裤子……流露出凝重的神情。(变色)

师:此时的列宾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生读:为什么他们这样的肮脏、这样的褴褛呀!

师:疑问后面用的是一个感叹号,除了疑问,列宾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种什么情感?(震惊)

★感悟列宾的内心,理解创作的原因。

师:这一切都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么,难以磨灭的意思是?此时,作为一名画家,他会想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目送着这群纤夫渐渐远去,列宾心潮澎湃,他想

4 (这些纤夫的生活实在太艰辛了。我要把纤夫们艰苦劳动的样子画出来。我要用我的画笔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生活多么苦难。)

板书:同情

师小结:对纤夫们的深切同情,使青年列宾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他不由得敬重这些苦难的劳动者!因此决定创作一幅画来表达他对纤夫的同情。

五、细读过程,升华情感。

1、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六、七小节,这次你能自己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说说列宾是怎么做的吗?(三个层次色分清)深入生活勤奋工作反复修改a、学习第一部分

师:列宾在深入生活时,作者的描写非常精彩,特别是对于他的动作描写。你能快速地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吗?(仔细地观察,长久地注视、抚摸加点)

师小结:仔细地观察(在纤夫的身边,不止看到的是他们的衣着、神情,更体会到了他们的力量)

长久地注视(善良能看得见吗?注视着的是纤夫们优秀的品质啊)

抚摸(列宾不是远远的看,他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充满深情。)

b、如果说一开始列宾是因为对纤夫们的同情激发了创作的欲望,那么,当他感受到纤夫们身上的坚强、善良时,最初的同情已经转变成了敬佩,他想要把他印象中难以磨灭的情景,完整地显示在画布上。你能试着像第一部分学习那样,找找关键词,说说从哪里你感受到了列宾的勤奋。(三次、勤奋、厚厚的)

c、师:在与纤夫相处的日子里,列宾熟悉、了解了纤夫,与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这为列宾创作埋下了情感的种子。带着这叠厚厚的素描回到彼得格勒,列宾又进行了反复地修改。谁来读读这句句子,读出列宾顽强创作的精神。

说话练习:①列宾拿起画笔认真地绘画,时间久了,他的胳膊

;他

。②当黎明到来之前,大地还是一片朦胧的时候,列宾

;当夜幕降临,人们已经上床入睡的时候,列宾

。③为了创作出更好地作品,当烈日炎炎的酷暑到来时,列

5 宾

;当滴水成冰的寒冬袭来时,列宾

4、师生合作读:再来回顾列宾作画的过程为了画好这幅画……他勤奋地工作……最后……根据这些素描……用了3年时间……

5、同学们,算算看,这幅名画的创作一共花了几年呀?真不容易呀!现在谁能根据板书再来说说列宾创作的过程?指名说。(机动)

6、现在你知道了吗?这幅画为什么能被称为一幅名画呢?

a、人物传神,绘画技术高

b、耗时3年,花费列宾无数心血

c、列宾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的巨大力。。

四、抓住方法,写作训练。

1、布置作业:师:作者在描绘纤夫时抓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学习列宾,也来描绘一下这些纤夫们。

写作练习:(看课件图片)这些纤夫动作不同,有(),有()还有()……他们神情各异,有的(),有的(),还有的()……

板书:内容、作者

纤夫列宾

(1-2)衣着:肮脏褴褛

31 一幅名画的诞生(原因)

(3-5)神态:阴沉凝重深入生活(过程)勤奋工作

(6-7)反复修改

美术教学中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86017867.html, 美术教学中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作者:狄春香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0年第02期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作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实施教育教学。 数字化学习工具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立脚点。下面就以小学美术《中国画——水仙花的画法》为例,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中国画——水仙花的画法》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设计,该课属于国家课程,设计的思想、理念、方法等都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进行设计。 《中国画——水仙花的画法》对水仙花的特点、国画表现方法和优秀作品作了详尽的描述和表现,同时插入了视频素材,与图片、声音、文字有机结合,为作品增色。在制作时,抛开了所有影响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装饰元素,界面简洁干净,符合学生视觉特点,做到了色彩和谐雅致。背景设计为蓝绿色,是根据本课内容设计的,课件背景色调与内容和谐统一。 用理念和思想指导设计 遵循课标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不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在这个数字化学习工具中,从水仙花图片入手,通过示范引领、资料呈现、视频演示等手段,使学生了解国画勾勒填色法的表现技法,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方法先进、内容丰富、效率快捷、实效突出”的目标,达到内容的“实”与形式的“活”、课堂的“动”的良好统一。 遵循教学目标设计 采用三维目标设计方法,设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引导下,设计数字化教学工具。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 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定位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使用“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这主要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发出的特色课程,如时事论坛、活动课程、专题讲座等。 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区别于上述概念,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为准确,它的基本含义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意即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功能在于为国家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说明书”。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也有由专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即教学参考书可以遵循,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及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研究所教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说明书”,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内化到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这样,教师就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大引擎 新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可能顺利实施,从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决心,需要各种综合配套政策的落实。但是教育改革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这里讲到三大引擎,主要是从内部来分析的。 (一)领导引领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夷陵名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处,统一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负责新课程的专题研究,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方案以及师资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这样就改变了教务处事务过多过杂过繁从而导致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 在制度管理上,制定了以年级学科组为主体的集体备课制、以“以学导教、以教导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以“双学双导”为依托的课堂观察标准以及全体学生参与的“评教评学”评价制度。三套制度从课前研究、课中实验、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全程覆盖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研究的气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盲目性。 在具体实施上,夷陵中学形成了领导必须带课、领导必须带队、领导必须带头的文化氛围。夷陵中学三名副校长、四处一室所有中层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经验介绍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正如李艳芳校长所说“让每一朵花儿在科学与艺术的熏陶中安然绽放;让每一颗金子在智慧与道德的锤炼下闪闪发光”。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 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活动组成,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表示“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选择课程的机会。上自己喜欢的课,学起来特别开心”。 二、把脉校本课程,为课程开发找准切入点 我们认为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实际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适应性的再开发。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我们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研制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校课程规划,对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思考、整体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课程方略下,我们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拓展国家课程,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力求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挖掘,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2.以学校特色文化为生长点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充分汲取学校在办学中形成的宝贵经验,遵循尊重教育理念,打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点滴做法 我校以尊重教育思想为引领,着力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这一建设的核心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基础理念是“师生共发展”,这正是我校尊重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体现。在“师生共发展”的课程方略下,我们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我们把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点滴做法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支点——课程纲要,课标细化的两个“分”——“分层”和“分步”,尊重课堂的三个“基于”,作业建设的四个“力求”。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支撑点——“课程纲要” 一个支点:《课程纲要》 我校在编写《课程纲要》时,强调“以生为本”,认真调查学情,研究学情,尊重学情,改善学情,脚踏实地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针对各个学科,我们教师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深研学材的基础上,细化课时分配、课时目标,把握好章节、单元、课时内容、目标、评价方式,用“增、删、换、合、立”的方法,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优化课程,整合知识,以促教学。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起点——课标的细化 两个“分”:“分层”和“分步” 1.分层制定目标 我校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考纲、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以学科课程目标细化的研制为载体,确定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学习目标。 我们以“明确、准确、精确”为标准,以学科组长设计单元目标、备课组长设计课时目标、任课教师细化解读教学目标为层次,分层设计学习目标。我们以集体教研为平台,以编制双向细目表为媒介,将目标设计与执行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2.分步落实目标 为确保目标顺利实施,我们精心构想教法,分步实现目标,做到以下几步: “预”: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前预习;“议”: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议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讲”:根据学生读书理解的程度,由教师重点讲解或点评;“练”:布置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考”:全面考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评”:根据考查结果反馈的情况,由学生点评,教师最后点评。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着力点——尊重课堂 我们的尊重课堂做到三个“基于” 1.基于课标,巧设课堂教学 我们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实施尊重课堂,教师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基于自主,提升学习能力 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在尊重课堂上我们采用“以学定教”,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我们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在尊重课堂上,我们的课堂流程是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展示反馈、达标测评,但在每个流程中自学、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提倡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将教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2年的时间。应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主权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教材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可以说教师没有任何课程自主权。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的“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即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课堂的“经验”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以上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在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莘县教育局(2010)29号等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小学语文课程建设也越来越走向科学化。但由于教材内容存在单一性和滞后性,也使得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更为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学校教研特色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自主地组织课程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补充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僵化,而且普遍不重视阅读教学。这样,学生的视野就局限在课本内,而且思维受到限制。为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就应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目标,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语言实践中得以提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或列举相关阅读书单,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比如可以让他们阅读国学经典《论语》《弟子规》等, 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阅读材料的补充;除了这些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自身读过的好文章、中外经典著作推介给学生,并适当对学生进行讲解,充分开阔他们的视野,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补充读物时,教师应注意阅读内容的新鲜性、生动性,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弥补教

材存在的滞后性不足。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拓展 要想让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取得实效,首先就要吃透教材,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之后,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例如,《小河与青草》一文,讲述了小河、青草二者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整篇课文都是传达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学会了解别人长处的理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课文内涵,鼓励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小草、小河,通过自己的亲身演绎和感受,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进而能将互助理念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就实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对接。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情境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文章的感染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投入。在精讲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复述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想象,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勾践这个人物,体会他胸怀大志、不畏困苦的精神。

2017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习心得

2017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习心得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培训心得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郭欣 2017年4月12日,我参加了由区教育局和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 施的培训。在仅仅半天的培训活动中,我聆听了来自江苏十中的罗强校长的报告之后,感触颇深,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避免走入误区。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意味着构建了国家——地区——学校这三级课程体系,这是新 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师通过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整合后,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同时更具有区域和学校的特色。但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此项工作的片面理解,为了体现出所谓的“特色”而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国家课程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一定要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处理。而在数学校本课程建设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江苏、浙江一带的学校和教师所采用的“模块化”、“微专题教学” 等形式能够很好地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因为这样的处理既体现出国家课程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上手,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 二、在实施过程中争做“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罗强校长在培训中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来阐述了一个观点: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教改对于 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校本化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实际是一个自我提升,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 罗校长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究其根本,就是要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而为了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智慧是先决条件,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通过塑造良好的形象,营造和谐的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方面,光有工作的热情还不够,教师还要在工作中运用智慧,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不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摘要: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 施调整。这种调整必须要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 特色、办学条件等进行。而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包括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教学设计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 国家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某种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 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本文所指的国家课程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 员会审核通过的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针对本校的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基础差异的实际、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等),凭 借本校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本校的学校文化及传统、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本地 社区的教育资源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包括就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因素进行自主决策,以 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执行力的课程实施行为,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 加工”。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理念,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的,是依据未来公民所要达到的素质与水平而设计的课程”。它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 就我校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自2005年就采用了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始提倡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但随着学校生源 越来越差,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和理念越来越难以实施,公开课上十八套武艺用尽,常规课仍然回归传统。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 1.从教学目的来看。我校学生生源是全区四所高中最弱的,如果以考上本科 的目的来进行授课的话,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授课的内容,达到相应的思维能力。 2.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按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精心进行备课,可由于学生 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动脑 思考问题,从而导致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本无法落实。久而久之,多数教师又回到 了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 3.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来看。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差,人生观、价值观 不明确,所以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频繁发生,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严重考验。 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显性课程的历史学科,在以往教学设计中教师大多只注重本学 科内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运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体现较少。 所以,要提升我校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效能,必须从我校学生的学情出发, 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素 质等,再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国 家课程进行适当调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形成 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联系及发展趋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的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那么,什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做出明确的回答。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它必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套配实施。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校应根据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传统和优势,开发适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所谓国家课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它负责制定国家课程政策,决策重大课程改革;制定指导性课程计划;制定必修科目国家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学科教材;指导检查地方课程管理工作;审批地方重大课程改革试验;制定升学考试制度,指导升学考试的实施,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它赋予所有学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学习权利,规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业成就的评价方式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 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

体育国家课程校本化深入推进方案

体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方案 (2015年1月) 一、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二、育人目标: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课程目标 1、a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b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c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d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e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校校本化的课程目标 四、学科本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五、研究方向【以关键词、核心句等方式凝练并阐释:1、是什么?2、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 六、基本范式 1、备课 (1)教学目标重定(目标校本化) (2)学习资源重建(资源校本化) (3)学习过程重构(学习校本化) 2、上课 (1)目标——任务化(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学生学习的任务) (2)过程——活动化(将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活动来推进和实现) (3)效果——多元化(既关注基础性的课时目标,又关注作为人的发展性目标,包括核心素养等。)

3、评价 (1)评价原则:激励性(每一节课都要让每一类孩子有成功的体验,不能让有些孩子长时间地沉下去)、启发性(教师的评价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发展性(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评价角度:生成性资源、学习质态、学习结果 (3)评价方式:师生、生生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 系,学校在课程上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其中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这部分“课时”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肩负起校本课程科学实施的研究与推动的重要责任。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推动 1、对校本课程实施者进行研究与推动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往往就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过程。教师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有权决定“怎么教”,而且有部分权利决定“教什么”。因此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重要性的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能力、课程实施执行的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情意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效能。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培训、课例观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让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理解并掌握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是进行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工程。 2、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教材进行研究和推动 开发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是推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物质资源保障。要在不遗余力地鼓励教师们大胆开发适于自己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可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的同时,依据教师们开发出的课程内容统筹管理进而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 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校本课程实施教材 学校通过用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明确的办学目标来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整体力量,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使国家课程的实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血

有肉,并把本来属于学生的那部分权利: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及学习时间的支配权还给学生。 (2)开发系统化、规范化的校本课程实施教材 校本课程实施容易出现随意性课堂和无意义课堂,因此校本课程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学校一方面要通过任务驱动的让教师们进行自主开发,另一方面要通过整合、协调充分把所开发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关于校本课程有效的实施与开展 (一)探索课程目标的统整,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需要性依据 新课程改革推出的学科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主要区别是学科课程标准是相应学段的最低学业水平要求,加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不同的生源,笔者认为不同的课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有适合本校实际的系列化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因此要求教师们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科课程目标细化的研制为载体,确定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细分目标,确定的依据应是学科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 (二)探索课程教材的统整,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可行性基础 好的校本课程不仅要有适合本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应该有相应教学内容的配套练习、评价题库等。这是各学科教学质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基础工作,也是教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研究内同之一。因此,鼓励校本课程开创 主题论坛,进行“走近课程统整”大讨论。通过定期的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情意与课程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团队的研修水平,进而推进课程统整。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进行两方面研究:一是学科内部课程统整,围绕学科内容进行同题会课,体现课程内部的统整;二是同一主题下的学科之间课程统整,同一主题我们从语文、数学、外语、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入手进行课程统整。通过

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计划

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计划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我校课程建设和国家课程实施水平,根据区课程建设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已全面启动并积累了初步经验、教师自主创新国家课程高效教学策略、数学学科已初步尝试进行的教学实际现状,现对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推进工作提出如下设想: 一、工作目标 全面提高我校国家课程实施水平,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课程建设中,提升课程建设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建设意识、实施水平,规范课程的审议现评价制度。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 我校已全面实施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选修课程,本设想重在落实国家课程——学生必修课程的校本化。 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指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要校学生需求的学习经以全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三、工作思路 1.成立国家课程校本化领导小组,以保证课程建设推进工作的组织性和实效性。

2.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组织学习区相关的文件,深入讨论,领会精神实质,形成对课程建设的初步认识。 3.学校成立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统领国家课程工作,研究制定课程规划方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活动材料按照方案规定时间交至教导处进行评审,并进行经验交流、反馈提升。 4.对每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表彰先进备课组,并纳入备课组评估。 四、主要内容 1.国家课程的有效执行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课时安排和课程评价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加强图书和教学仪器管理与使用效益,改革仪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网络教室等教学仪器设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益。 2.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首先,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在两年内对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和梳理,形成学校的教学目标体系。各教研组在具体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本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览表》。 其次,对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依据

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中期报告 执笔人:王婷、蒋春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 就是“校本化发展” , 它是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 是新课程理念的延续、发展和体现。从现有的国内外对这方面研究的课题来看,作专门研究的还不多,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在听课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于如何将课程校本化感到非常迷茫,甚至经常有老师向我提问:“是否可在课程中加入校园生活内容、时事新闻等内容?” 结合我区目前美术专用教室的配备情况,以及分析各专用教室的特色,我们确立了“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研究”。把实施国家课程作为教学重点的同时,探索如何将美术课程校本化、生活化的实施策略,以期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和理论归纳,高效地用之于教学,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校本教学研究明确了研究以本校的教学为根据地,将研究的重心置于教学现场,直接从现场情境中探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选择、改编、补充、拓展等方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美术素养得到更大的发展;使之更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更一步的提升;使之更符合学校的独有的美术氛围与特点, 形成本校独特的美术教学特色。最终目的是人本与校本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探索校本和人本有机融合、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2、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美术的方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利用、整合的专 业水平和能力。 3、构建与其相应的美术学科的评价体系,提高本校美术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课题研究过程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同步”:课题实施与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同步;课题实施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同步;课题实施与成果表达同步,促进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确立了校本和人本有机融合、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更新理念,校本发展驱动人本发展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 课程实施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莘县教育局(2010)29号等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 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锻炼强健的体 魄, 形成健康的心理,做“四好少年”。 ●学会学习——在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浓厚 的 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友好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 合 作中体验成功。 ●学会创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乐于质疑,富于想象, 勤 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