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
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

《8.1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课堂练习,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未知数的个数不止一个)方程组,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了解的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的基本思路。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方程(组),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一对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才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掌握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书写格式。难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

学法,“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提出问题1、我们在初一时学习了一元一次的有关概念及其解法,谁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指出它的解是多少?2、为什么它叫一元一次方程。3、方程中“元”是指什么?“次”是什么含义。二、引导学生讨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等概念问题:(投影)

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他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教师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识的问题,它曾在好几个世纪里引起过人们的兴趣,我想这个问题也有一定会使在坐的每一个个同学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来解答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做出解答,教师巡视。最后,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给出各种解答)解法一,在分析时,可提出如下问:1、50只动物都是鸡,对吗?2、50只动物都是兔子,对吗?3、一半是鸡,一半是兔子,对吗?4、若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对吗?(在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得出,第一种脚数少了,第二种脚数多了,第三种脚数也多了一点点,第四种是当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时动物的总数不变脚数比原来少了两只接着提出第五个问题)现在是否知道有几只鸡几只兔子经过同学生计算,思考,容易得出30只鸡20只兔子同时我提出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50 140比较小,简单。若相当大时问题就复杂了,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解法

有的学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也能解答解法二、设鸡为x只则有(50-x)只兔子,根据提议得出2x+(50-x)=140解出答案再次追问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可以解决?并引导学生能否设两个未知数例方程求解?让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方程然后请一名学生黑板演解所列的方程解法三、设有x只鸡,y只兔子依题意得

x+y=502x+4y=140针对学生列出的这两种方程,提出如下问题:1、结合前面的复习提问,这两两个方程应该叫几元几次方程呢?2、为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3、什么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的含义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板书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具未知项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X+y=50和2x+4y=140是一对数x y必须同时满足的

两个方程我们结合在一起写成x+y 并称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2x+4y=140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强调二元一次方程租的解成立的条件提出学了上面的三种解法,你有那些想法呢?四、课堂练习

1、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掌握程度)

2、填表,使上、下没对x ,y 的值满足方程3x+y=5(投影)

3、给出几对x ,y 的值,判断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五、师生小结我会提出如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2、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

3、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4、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六、教学反思生命在活动中丰富,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是活动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课堂在活动中精彩,强调通过师生之间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唤醒”沉睡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在活动中成长。由于我能力有限,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二节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习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能够灵活熟练地掌握加减消元法,在解方程组时会更简便准确,也是为以后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关系式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联系实际,应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方面,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加减消元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灵活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初一(2)班学生基础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教法与学法分析说教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说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消元)2、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消元方法?(“单身”代入法、“朋友”加减法)下列两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2x+3y=16①X-y=3②3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口述解题方法。教师:肯定、鼓励、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旧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做了铺垫](二)探究新知1、情境导入

师:我们用代入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单身”,用加减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朋友”,再用同减异加的法则进行解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

问:这题能否用“单身”代入法或“朋友”加减法来求解?为什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2、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主动探索出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肯定和鼓励他们。)总结解题方法:如果一个方程组中x 或y 的系数不相同时,也就是说它们不是“朋友”时,先要想办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1) (2) {

3x + 5y =5 ① x - 4y =23 ②

2x + 9y =15 ① 4x + 3y =42 ②

方法一:将方程①变形后消去x 。方法二:将方程②变形后消去y 。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解题过程,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结果,集体订正。请做对的同学举手,全班同学都为自己鼓鼓掌,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祝贺,暂时还没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这道过渡性的题目,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为学习下面这道例题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变“陌生人”为“朋友”这一设想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例题探索例5、解方程组:3x-4y=10①

5x+6y=42②师:这道题的x 与y 的系数有何特点?如何变成“朋友”?(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板书解题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讨,逐步发现可以用加减消元法去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也让他们再次体会了消元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学生有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后,会产生一种想表现自己的欲望。]4、试一试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的试一试,让学生用本节课的加减消元法和前面例2的代入消元法进行比较,看一看哪种方法更简便?(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写出解答过程,并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们进行比较。)[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发现本节课的方法比例2的方法更简便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题的冲动。]

(三)反馈矫正解方程组: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此时可轻声播放一首钢琴曲,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两个同学上台解题,教师巡视,并每一个组选两名代表检查本组同学的完成情况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待全班同学完成后,让台上这两位同学试着当一下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为评委,进行点评并总结,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做自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选代表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五)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31页的练习。选做题:6173y 22x =+①(2)123164

3=+y x ②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现在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板书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四)找“朋友”——变“陌生人”为“朋友”——同减异加例题分析习题分析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法和练习设计这五个部分来讲。本课是平行线的后续部分,是研究后面平移以及几何推理等内容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分析在本节课前要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条件,这节课之前,刚学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辨别能力,作图能力,简单推理能力。本科导入通过回顾平行的由来以及平行线的画法来引出本节课新内容,在上课前,应通知学生准备好尺子,我呢,则准备好教具。三、教学目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有这样几点。1.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力计算。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推理和应用。教学难点问题的思考和推理过程四、教学内容及教法1.回顾平行线的

{ { (2) (1) 7x + 4y =2 ① 3x - 6y=24 ② { 5a + 2b = -1 ①

3a + 4b -7=0 ②

(1) 2x + 2y =4 ① x + y = 2 ②

由来及其做法。2、平行线判定第一条。3判定2和3.基于七年级学生基本掌握初步推理能力,本节课我见带领学生先回忆刚接触平行线时使用教具的情景,并再次演示,以期达到通过探索三个状态下角度的关系来得到同位角相等,俩直线平行这一判定结果,然后通过复习平行线的画法来观察出同位角与平行之间的关系。第一条判定的得出为下面的判定做了铺垫,利用已经得出的结论得出内错角相等,俩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俩直线平行。其中

第二条判定有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得出,第二条判定有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得出,从而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目的。课堂尾声一些习题的练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反映学生的一些问题让教师对其进行及时补充,还要做一些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本节课浙教版初二数学上第一章第三节内容,本此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之后,对以后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以及一些证明题有很大的帮助。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第二课时解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学情分析】: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关于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否成立,同学们对此还是不清楚。同时也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学习带来方便。【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法分析】:乐学学会会学【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4 1、请学生画任意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用量角器量出任一对同位角的度数,看同位角有何关系?

2学生同桌讨论,分享各自所得发现。

3、请学生回答所得发现。

【回答预设】任一对同位角的度数相等。

4、教师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任一对同位角度数。

5学生小结,教师总结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

角相等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善于思考的能力。

对比公理,加深认识

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条件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结论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平行线判定方法和平行线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练练例一,得出总结10如图所示,梯子的各条

横档互相平行,?=∠1001求2∠的度数。

学生思考解题思路,体验解题过程。

教师总结解此类题目的方法

综合法:由已知出发思考问题,由因导果

分析法:由所求出发思考问题,执果索因

设计意图: 得出解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考思路及方法。 讲解例二,梳理思路13

如图所示,已知21∠=∠,若直线m b ⊥,直线设计意图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m a ⊥请说明理由。教师提问:1.要说明m a ⊥,

只需要说明什么?2.要说明b a //,只需要说明什

么?3.已知21∠=∠,得出结论。请学生再次回

顾解题方法。教师点名综合法和分析法在解题过

程称重时交替进行的。

教学小结,布置作业5

教学小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

2、思考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是否相等?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是否互补?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说课稿】平面直角坐标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XX 学校XX 人名说教材背景本节课的内容包含了1.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的X 轴(横轴)与Y 轴(纵轴)、坐标原点、四个象限等概念;2.直角坐标系的点的坐标及其特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初一学过的“数轴”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跨越,构成更广泛范围的数形结合、数形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三角函数及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必要知识。所以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桥梁。教材编写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单独作一章并放在八年级上册的“一次函数”前面,这减轻了初三知识的压力,又使学生尽早认识直角坐标系这种优势的数学工具,从而更快更好的感受数形结合的先进数学思想。

说学生情况学生学习过数轴的概念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数形结合意识,知道了数轴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前一节学了“位置的确定”,对平面上的点用一个“有序数对”表示,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学习这一节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现代时期的我们这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初中生,学习这一先进数学思想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材里的一些概念既多和琐碎又较为深奥,如“有序数对”、“一一对应”以及“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等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何况本人所教的是普通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要教好这一节课,除了加强学生多练多探索来认识有关的知识外,还必须在“激趣”上下功夫,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理解平面内点的意义,会由点求得坐标。2.通过训练和讲解,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能由点写出它的坐标及其位置特征。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与数形结合意识的培养。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自主探索法。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自主探索新知识;2.讨论归纳法。用讨论新知、形成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坐标系的建立;3.指导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记住坐标系相关概念;4.讲练讨论法。教师讲练引导学生从坐标系概念获得由点求坐标。5.游戏激趣法。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巩固提高获得的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法:按新课标理念,倡导学生自主主动探索、学习知识,尽可能把“钥匙”交给学生自启知识之门,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用讨论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六.说教学过程课程结构: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探索新知、形成概念—→操作演练、形成技能—→组织游戏、拓展应用—→归纳总结、巩固提高。(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情景 1.

指派两位同学协作板练:请在数轴上表示2与-3。情景2.学校组织同学观看电影,发给你一张电影票,你是怎样找到座位的?情景3.观察“我校周边单位和景点示意图”(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探索确定平面的点的位置的方法。(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1.教师从情景创设引入,提出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点在平面内的位置问题;

2.师生共同板演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导学生注意“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的几个。重要词:垂直、公共原点、两条数轴

3.指出相关概念:X 轴(横轴),Y 轴(纵轴),坐标原点以及两条数轴把平面划分成的4个“区域”,命名“四个象限”。

4.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四个象限”下面的两个“*”号规定。

5.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平面内点的坐标的方法。形式:P (a ,b )举例A (2,3),B (-1,2),C (-3,1)D (-3,1),

引导归纳记忆:先横后纵,逗号隔开,加上括号。(三).

操作演、形成技能1.基础训练。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如

图.在多媒体)各点的坐标A (2,3),B (-1,2),C (3,

-1)D (-3,1),E (0,-4)2.指导看课本例1再次强调点的坐标的规范写法。并组织讨论探索各象限与数轴的点的的坐标的特征(完成课本“想一想”):

3.学生练习课本P153的“做一做”,写出方格图上的平

行四边形ABCD 各顶点的坐标,然后引导学生注意各点

横、纵坐标的不同符号,讨论归纳各象限与数轴的点的符号特征4.学生随堂练习:解决“情景3”的问题5.学

生再练习:写出方格图上的“房子”各顶点的坐标,并

组织讨论:其中那些点横、纵坐标的异同点及其规律;

(四)、组织游戏、拓展应用

叫坐在教室“中间”横纵排的学生站起来

分别作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纵轴,每位学生

依次代表一个自然数,并指令一个作原点,教 师提出的坐标的位置学生举手以及提示一些问

题进行游戏,

如:横坐标是3的举手,纵坐标是-2的举

手,在第二象限的请举手,并要求回答有什么

特征。等等。以娱乐巩固提高知识激励兴趣。

(五)、归纳总结、反思知识。

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本节课我学会了……;②本节课我还弄懂的……;③本节课最让我感兴趣的是……

2.最后教师总结讲话。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着重强调直角坐标系的画法注意;由点写出坐标及由坐标画出点;简略说数形结合思想:坐标(有序数对)与点(图形)的结合。(六).作业布置

1.常规作业:①课本P154,“知识技能”1题.②P155,“问题解决”3题.

2.家庭作业:①复习课本知识;②研究P155的2题。

3.课外思考: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等腰梯形ABCD 。等腰梯形上面有一等边三角形ADM (如图),等腰梯形上底为4,下底为10,腰长为5,求出各顶点的坐标。

七.说板书设计2.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两条、垂直、公共原点、数轴概念:X 轴(横轴),Y 轴(纵轴)、

坐标原点、四个象限二、点的坐标:P (a ,b )先横后纵,逗号隔开,加上括号。三、点的坐标特征(初探)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X

Y O (-,0) (+,0) (0,-) (0,+) (+,+) (+,-) (-,-) (-,+) 第一象限 第四象限 第二象 第三象限 Y O

者楼中学黄光蓉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板》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探究问题,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贴进我们生活的身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活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数学教学适当结合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市场的运作,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探究本节课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定性考虑(估算)到定量考虑(计算)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学习这节课,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熟练掌握思维方法可为我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本节的重点是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体验选超市购物,买茶壶和茶杯等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二、说学法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三、说教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总而言之,本章教科书是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顺序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必要的练习途径来掌握,练习要着重在基础内容上,要加强针对性,强调使学生打好必需的基础,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

4、《相交线》说课稿

阳新县龙港镇彭杨中学陈青霞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了证明几何体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并能从图中识别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探索和创造。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写出对顶角相等的推理过程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三、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归纳并总结,但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还需慢慢培养。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设问:从这些图片想到什么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淡淡数学模型。新课探讨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用以备好的剪刀剪纸片,提出问题:问题一: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问题二: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然后我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

对顶角的大小关系(1)演示教具(自己制作)(在黑板上画两条相交直线,学生也画)(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进行翻折(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例题讲解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引导学生找已知角和未知角的位置关系,想想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五)练习巩固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再增强些练习、习题要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谢谢大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

进贤县五垦学校:邹志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第二课时是不等式组的实践与探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充分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二、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并向理性认知过渡,所以,我对

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两个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设的教学方法,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实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集的概念。

3.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四、教学手段分析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五、教学过程1、引入提问(生活中的跷跷板等问题)2、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一个三角形告诉已知两边长,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来列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回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3、通过练习来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4、讲解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方法: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5、通过数轴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得出四点规律:①同大取大;②同小取小;③大小小大中间找④大大小小无解了6、运用所总结出的四点规律快速回答一些不等式组的解集。7、学生自主练习。

8、对本课进行小结所学习的知识内容。9、布置作业。

《直方图(1)》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进行数学交流。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直方图》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几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统计学”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在三个学段均有安排,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部分和概率部分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基本过程的不同侧重点来安排,分别是7年级下册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概率部分为9年级上册的第25章“概率初步”。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从63名学生中选出40名参加广播体操比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整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出符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确定人选的方法。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是将数据分组,根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确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极差,可以确定组距,进而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组,利用频数分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频数分布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分布在哪个范围,由此可以确定参赛选手的身高。对于连续性数据(如身高),分组后可以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教科书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做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以及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方法。教科书这样安排,是结合一个实际问题介绍了如何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从而使得对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根据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等概念。(2)学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

(3)会列频数分布表2.数学思考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感受列频数分布表的作用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运用频数分布表的能力以及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4.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表分析数据。(二)本节课重点与难点是:重点:

1、对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理解。

2、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列频数分布表.难点:组距的确定.二.学生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一种新的统计图----直方图,对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学生通过自学将更进一步了解统计学,对学生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思考,多探索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归纳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四.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五个环节。把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环节二,环节三”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内。课前花费2至3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树,并引出本节课将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直方图。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环节一:预习检测,找出问题,深度探究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个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在测得的这组数据中,身高最高的是多少?最矮是多少?相差多少?2.这63名学生在哪个范围内变化?3.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设计意图:①此情景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生活中的数学。②通过问题串,减少难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③问题1中的身高最高目的是找最大值,最矮目的是找最小值问题1实质上是为问题2做铺垫,有了问题1的基础,问题2就迎刃而解了问题3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阅读课本P164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组距?什么是频数?如何确定分组数?

2.归纳列频数分不表的步骤?

3.讨论交流:(1)你能从频数分不表中得到何种信息?(2)比较原始数据与频数分布表的各自优点?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借助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制作频数分布表的基本步骤和关键点、易错点,并且会读频数分布表,从频数分布表中得到相关信息。.而问题3中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是为下节课直方图的学习埋下伏笔。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1.组距: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频数: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2.列频数分不表的步骤:(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注意确定分点,遵循不重不漏,上限在内的原则(3).列频数分布表

3.(1)通过频数分不表可以决策从身高155~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2)频数分不表易于显示大小数据出现次数多少,分不清况,那一组数据较集中等。但原始数据不见了,还不够直观。设计意图:解答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通过问题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探究1、上面数据进行分组时,组距取2,求一下组数?2、上面数据进行分组时,组距取4,求一下组数?3、上面两种分组方法能否选出40名队员?4、思考分组时,应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逐步体会在确定组距时要注意组数的多少,组数过多(组距过小)数据比较分散,组数过少(组距过大)数据比较集中,无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分组时数据是100个左右时,一般分成10组左右。环节三学以致用实战演练1.一个样本含有20个数据35,31,33,35,37,39,35,38,40,39,36,34,35,37,36,32,34,35,36,3

4.最大值是,最小值是,它们的差是。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组,32.5~34.5

这组的频数为____。2.某校18名数学老师的年龄(岁)如下:29 42 58 37 53 5249 24 37 42 55 4038 50 26 54 26 44请填写下列频数分布表: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为下一组拔高题做准备环节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互相交流,再请二至三名同学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总结。教师多媒体展示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设计意图:目的就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加深对频数分布表的认识。环节五分层练习达标检测填空:1、在对100个数据进行整理的频数分布表中,各组频数之和是。2、一组数据如下:52,51,49,50,47,48,50,51,48,53,则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如果组距为1.5,则应将其分为组。3、将50个数据分成3组,期中第一组和第三组的频数之和为55,则该第二组的频数是。4、(选做)已知样本:8,6,10,13,10,8,7,10,11,12,10,8,9,11,9,12,10,12,11,9.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取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组;9.5~11.5这一组的频数是。

3、布置作业1、课本P168练习2、请调查你班同学短跑100米的测试成绩,再将这些数据编制成频数分布表。说明你的分组情况。题1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题2是开放题,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知识再现能力提升的一种方式。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学、分析、归纳、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请调查你班同学短跑100米的测试成绩,再将这些数据编制成频数分布表。说明你的分组情况。

平方根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的第3课时”平方根”.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的概念和平方根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前面学习的算术平方根的延续,又是今后学习二次根式、实数的预备知识,是用直接开平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也为更好地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本节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的概念.二、教学目标:达成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特征;既学生了解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并会归纳出平方根的特征: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达成目标2:能利用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难点的确立:

学生对于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容易混淆,经常出现“4=±2”的错误。在刚开始接触平方根时,还有两点不习惯,一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这与学生过去遇到的运算结果唯一的情况有所不同。二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这种对运算对象有限定要求的情况以前不会遇到。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三、教法分析结合本课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1)对比教学法:把平方与开方的概念,计算过程等对比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经验交流法: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经验共享.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在设计思路上,我设计了五个步骤,(一)归纳平方根的概念.(二)认识开平方运算.(三)归纳平方根的特征.(四)归纳小结。(五)达标检测(一)归纳平方根的概念.(设计三个问题)问题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6,这个数是多少?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很快答出这个数是4。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本题中没有限制所求的数是正数。那么学生回答还有-4。即: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6,这个数是4和-4。设计意图:直接进入主题,

让学生感受平方等于16的数有两个,为归纳平方根的概念进行铺垫。问题2根据上面的研究过程填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感受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进而对平方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平方根的概念作铺垫。问题3:如果我们把±1,±4,±6,±7,分别叫做,1,16,36,49的平方根,你能类比算数平方根的概念给出平方根的概念吗?学生可能一次总结不到位,教师加以修正从而得出平方根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对平方根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仿照算数平方根的概念得到平方根的概念,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二)认识开平方运算.问题4:请完成下图中的运算,并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填表。若有错误,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运算的特点,认识到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设计意图:从表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并依据这种互逆关系,求一个非

负数的平方根。例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100(2)2(3)9

16(4)0.25(5)0教师引导学生从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的角度解题,教师规范书写格式。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例1再次强化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认识,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0的平方根是0。例2通过对平方根概念的辨析,强化对平方根概念的理解。3.归纳平方根的特征(两个问题)问题5:根据上面的例题思考: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为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平方根的特征: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平方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体会分类思想。问题6:我们已经学过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你能表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吗?我们已经知道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那么正数a 的负的平方根可以怎样表示呢?师生活动:学生归纳,教师加以修正得到正数a 的平方根的符号表示方法a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体会算数平方根和平方根的联系。例3判断下列各式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师生活动:学生根据符号的意义进行判断。例4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它们的值(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并求值设计意图:例3通过对平方根表示方法的辨析,强化对平方根概念的理解.通过对例3和例4的详解,使学生能准确地书写表达,规范他们书写平方根的格式,是他们掌握正确的符号化语言.问题7:如果知道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就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的平方根,为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加以修正.设计意图:通过问题7的提出,使学生思考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概念之间的关系.4.归纳小结教师与学生

一起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问题8.问题8:你能总结一下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概念区别和联系吗?(区别: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中正的那个平方根就是它的算术平方根.0的平方根就是它的算术平方根。)(三)例题学习,应用新知本环节涉及的主要是平方根的一些细节问题,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式进行,这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完成并回答下列问题:第二步:例5、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同时对学生作业作出点评,板书正确的解题过程,对重点和难点作出评注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平方根的读记教学。例6是平方根的一个应用,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为解一元二次方程打下基础。(四)总结归纳,巩固新知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参与总结,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知识整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六)布置作业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新知,并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本节的掌握程度,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又做到前后呼应,分三类:1、必做题:即课本练习题。2、选做题:解决引入中的问题,并说明答案的合理性。3、开放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附:板书设计

5.4平移说课稿

许昌经济开发区长村张中学李燕华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最后一节。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因此有两个作用:(1)作为平行线的推广作用。(2)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平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章中只是初步的认识,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程标准》对平移变换的要求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平移的性质,利用性质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平移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2.学生情况分析本课要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必须具有图形平移的生活常识,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以上能力基本达到,但学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偏弱,故本节课的难点为“平移性质的探索与理解”。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技能:了解平移的特征,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数学思考: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体验图形平移过程中的乐趣,感受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乐与探究的热情。三、课堂结构设计本节课与生活联系很密切,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多个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切入点,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按照“活动-发现-应用-感悟”的模式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归纳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从实例中概括出平移的定义,通过自主探索中得出平移的性质。将其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我的课堂结构设计为:创设情景——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反思小结——作业布置。四、教学媒体设计.通过插入视频和有动感的画面,并借助几何画板,充分展示图象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福州泛船浦神父楼实现整体平移的视频,导入课题——平移。这样既交代本节课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又为本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画面和利用数学画板的平移功能,通过思考和探索得出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平移作图的步骤。(3)巩固训练熟练技能通过习题的训练,加强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的定义和性质,感受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4)回顾反思升华提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及参与程度让学生不仅重视探索的结果,更应重视探索的过程。六、教学评价在本节课中关注学生对平移定义、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探索平移性质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中

的情境,使原有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主动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

数学《立方根(1)》

说课材料说教材这一节课,是依据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二节《立方根》(P77)的内容设计的。本节内容承接了《平方根》的教材编排模式,与平方根一节一起给学生建立‘开方’的运算模式,为下一节《实数》概念的建立和运算模式的建立打基础。所以,说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当是合适的。说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对“实数”一章中关于本节知识的要求是: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②了解立方与乘方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因而,本节确立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三次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方法方面用类比法学习立方根及开立方运算。情态价值方面则发展求同存异思维。说教法用复习平方根基开平方为基础,以情景问题开篇,用类比法教学,然后用练习训练巩固相关题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说学法指导经历复习—观察思考—归纳----应用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解思考巩固,分析解决问题。落实目标。说教学重点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概念解题。说教学难点应用时的符号问题教具准备鉴于需要类比教学,容量大,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说教学流程复习---情境问题----归纳概念---练习巩固----小结作业说板书设计

鉴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加之使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意图映众在体现重点脉络,因此本节板书相对简略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中阳县宁兴学校北校区朱云举一、教学设计的理念:1。树立“以人为本,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2.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结论的学习意识。3.本节主要内容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例题分析与讲解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构造恰当的探索、研究、交流的空间,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而是引导学生学会“逐步抽象”,将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具体化的途径得以提高,加深对数学模型的认识。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差漏补缺。二、关于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在学生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解法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组的实际应用。教材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审题环节的基础作用,学生缺乏对应用题情节的理解,就很难真正读懂题意。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过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养成对所得结果进行检验的意识;

2、能熟练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研究、交流的过程,将实际情景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数学化的过程,提高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广泛应用,加深对数学模型的认识,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四、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将实际情景中的数量关系抽取出来,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解决办法:通过反复读题、审题,分析出题目中存在的两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组的关键。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六、知识要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4)列: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重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5)解:解这个所列出的方程;(6)验: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7)答:写出答案.可以简记为:“审、列、解、验、答”五个字.七、关于学情由于是初次学习用方程组解应用题,所以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生活中选取内容,在学生熟悉的情节中去寻找数量关系,把握解题的关键。八、关于教法

从教学内容来看,一道应用题往往讲述了一件事情,表现为一个情节,在这个情节里包含着数量关系,因此可以把应用题概括为:情节+数量关系,这就意味着情节感悟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而对情节的感悟理解又是解题的基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体验,促使知识的动态生成。本课在运用时,首先注重了还原应用题的生活本色,从生活中引入题材,再上升为数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其次课件中所呈现的信息,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发生联系,又与之产生矛盾,促使学生在心理上由好奇到产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审题环节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关注学生欲望,并及时给予反馈,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情节理解题意,克服语言障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十、关于过程1.复习旧知,由浅入深。安排了古典问题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形式的数学题,令人耳目一新,你能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免各几何?”,一是找出各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各自的关系。二是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使学生理解这个方程组反映了题目的全部意思(即条件与问题),并适时地说明:“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由此进入新授。2.学习新知,循序渐进。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题意是最大的挑战。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理解应用题叙述的情节,在脑海中如见其物,如见其事。教学中先安排了一道题意浅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很容易从中找到数量关系,并依此列出方程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克服文字的枯燥,课件中呈现了,让学生说随后引导学生读题,画面唤醒了学生的记忆,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理解例2所反映的情节也就不难了。学生依据文字清晰地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随后结合例题进行小结,归纳出解题步骤,学生的思维逐步地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3.安排练习,关注欲望。练习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欲望,结合特征,以和为主题编写应用题。学生显然对十分熟悉,理解题意轻松自如,都能独立解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九、板书设计十二、对教材的几点处理一、过渡自然,整堂课一气呵成,本再进行巩固练习,在练习中,有把课堂无痕迹地导向实际问题当中,从继续追问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发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亲身体会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二、从引入到最后练习的完成,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三、在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的前提下,始终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主线,自我发现、解决问题为载体,以突出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反思1、在这节课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及解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而且探究了用方程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一节共安排了五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更接近现实,数量关系相对比较隐蔽,因此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难度比以前的问题也要大些。这节课更为关注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模型的“探索”过程。它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的方法,合理优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科学依据。所以我觉得设计此课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方程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能力,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作用。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

基于以上原因,这节课的设计我选择了“学案导学”法,就是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的教学

初中数学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显示立交桥、防盗网图片。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认识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倒数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倒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理解”,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所以,教材接着使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理解,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仅仅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

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 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 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 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 分地使用自己的水平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 方面能够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增 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理解,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 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 能够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协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 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 他人的交流中,使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实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有理数 【说课稿】 有理数

《有理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 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教学分析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合作探索,理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程序 (一)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家里都见过存折吧,使用存折有什么好处呢?老师也开了个存折,谁知道“880.00元”,“-2,000.00元”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呢?“-”读做负号. 存入、支出意义相反,因此称存入880.00元,支出2,000.00元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果去掉存折中的“-”号,会出现什么后果?都表示存入,因此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无法区分量的相反意义. 怎么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把表示“存入”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 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授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对图形的认知特点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预测,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教学难点:圆柱与它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学具:自带由卡片制作的圆柱体、剪刀、直尺。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和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1、直观演示法、2、操作发现法3、“探究—研讨”法。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法非常的重要,所以我打算采用1、观察发现法;2、动手操作法;3、合作交流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实物的照片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观察,我会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就会描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这时我就用媒体演示出这些图形的样子,并告诉学生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这时我顺势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组成 由于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出示教具圆柱体,让学生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根据以有的认知水平,一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说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如:面、高等。但由于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明显的差异,能比较清晰地表述出圆柱各部分名称的学生可能较少。这时我就会拿着教具圆柱体带着学生认识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说课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圆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圆的认识》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这一部分内容中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提出了这样一条具体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特征,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学具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 学生: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纸片、扣子、硬币。 2、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最新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 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 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 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 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

北师大版 数学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数学说课教案 去括号 一、说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五节去括号。这一章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上一次伟大的进步,它使得数的概念一般化了,这一章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代数知识,是中学阶段代数知识的基础内容。本章中由字母表示数引入代数式及代数式求值和相关运算,在此基础上去探索数的规律。而去括号是进行代数式化简运算的一个关键,既是本章中的重点,也是本章中的难点。学生对去括号掌握的如何,直接影响到代数式的化简计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A、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 B、通过观察,准确归纳去括号的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C、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并运用去括号的知识化简代数式,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在观察归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品质; B、体会数学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两方面: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去括号对于代数式化简的意义;2、熟练掌握去括号的法则和方法,并应用到代数式的化简中去。 四、说难点 本节内容的难点也在于两方面:1、准确归纳表达去括号的符号法则;2、结合合并同类项对代数式进行化简。 五、说教法与学法 代数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且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其他学科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基础的数学学科,它为数学本身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语言、方法和手段,它的符号表示手段,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在学生的印象中,代数除了烦琐的计算就是空洞的符号,内容显得枯燥,显得脱离实际,特别是本节中涉及的符号上的判断与把握,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上,应注重发展他们的符号感,培养他们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和符号运算的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在探索去括号的法则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法则,重视代数式运算过程对验证规律的作用;对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从具体实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体会、归纳、表达等过程,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度的练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

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YOUR LOGO 撰写人:天 狼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有理数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10)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3) 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6) 1.2.2 数轴说课稿(二) (21)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4)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8)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2)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7)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1)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5)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8)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9)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4)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60)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4)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7)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1)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4)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6)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8)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8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3) 2.1 整式说课稿一 (83)

2.1 整式说课稿二 (85)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8)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8)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2)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6)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10)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13)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16)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 (119)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121)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24)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7)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31)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34)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37)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40)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角说课稿(一) (142) 4.3.1 角说课稿(二) (146)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15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152)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 (156)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二) (163)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167)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169)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新人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学 校: 钦堂中心学校 班级:六年级 学科:数学 教师:张国强

本册教材分析 日期:_________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

《图案设计》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图案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给出了四幅精美的设计图案为背景,告诉学生这些有个性的美丽图案都是用直尺、圆规、三角尺画出来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以实物照片的形式给出了“六花瓣”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思考与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圆规将圆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所给出图案的设计。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图案设计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等分圆,因此怎样用圆规将圆几等分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另外,在画图前,怎样观察并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是图案设计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课程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以动手操作为主,以经历探索,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为重,在创设的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以精美图案的设计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六花瓣”图案操作过程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六等分圆与三等分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最后一环,通过学生对图案构成的分析与操作来历经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最终作出图案的一个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以实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过程中,怎样将一个圆用圆规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介绍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画圆时必须要确定圆心和半径。其次,在等分圆的方法讲解之前应先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演示作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基本作图的方法,突出了重点。 3、图案设计之前对其构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图形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孙玉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总复习《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认识》这一内容,让学生练探索,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由于本节知识点多,又都是学生学过很长时间的内容,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情景引入—逐类复习—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⑵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水平,增强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规律和方法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德育渗透:爱护环境,保持卫生 说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说教学难点:

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初步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感知各类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然后引出课题。 二、逐类整理和复习 (一)、整数(二)、分数1.什么叫做分数?2.分数的分类。 4.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三)、小数1.什么叫做小数?2.小数的分类。3.什么叫做循环小数?4.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四)、百分数 1.什么叫做百分数? 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三,综合练习:辨一辩(出示幻灯片) 四、快乐提升,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 五、总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_圆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_圆的认识 黄羊镇新店小学陈兴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

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本特征. 2.画圆. (1)自学画圆. 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我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整式的运算、变量之间的关系;平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生活中的数据、概率。 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重点是通过探索和简单的推理熟悉相关的性质与判定等几何事实,并确信它们成立,成为本套教材“公理化”的经验背景。在《平行线与相交线》一章的最后设置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是理解和运用相关几何知识的极好机会,只要求按步骤作图并保留作图的痕迹,暂时只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作法。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 《生活中的数据》包括“数”和“数据的表示”两部分内容。在数的讨论中,使学生认识“很小”的单位分数(百万分之一)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体会其意义和作用。“数据的表示”则提供了“世界新生儿”图,它是一种有别于条形、折线、扇形图的数据统计图,同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暗示了统计图的多样性。 《概率》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当然概率模型仅仅定位于简单的“古典概型”和可化为“古典概型”的“几何概型”(“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在《整式的运算》中,对整式、多项式的基本特征只进行了描述,主要突出代数式的表示功能(此时,不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记忆它),重点放在对代数式运算意义的理解、实施和对算理的理解上。 (2)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依托丰富的直观背景,重视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三种数学表示,强调对变量关系——特别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理解。侧重用图象法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形”的侧面对函数形成直观、整体性的认识。重视对图形所表达的相依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应注意“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函数”概念的重要差别,课本给出的例子都属于函数关系,即对于给定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

4.1.1 几何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课时《几何图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认识的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我认为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知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

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和简单的立体图形。 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初中农村学生数学基础差、能力低,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我在讲七年级的几何图形时,会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多让学生发言,慢慢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觉得原来数学也不是那么难学,它和我们的生活离得很近,多鼓励“数困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学好数学。 三、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法、发现法。本节的知识主要是认识图形,因此应该让学生观察尽量多的与简单图形有关的生活实物图,使学生在观察生动、形象图片的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法:总结归纳法。通过观察生活实物图片,结合以前学段学习过的图形知识,对实物中总结出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归纳分类,加深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生活中常见立体实物。 四、教学流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