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JOU RN A L OF RENM IN U NI VERSIT Y O F CHI NA

No 3 20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 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问题 (09JHQ 036)

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

思想关系的再思考

汪正龙

[摘要] 从来源与构成、和现实主义的关系、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虽有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具有多重背景,其经典话题和次生话题蕴藏着可被延伸和拓展的能量。恩格斯主要是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思考文艺问题,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总结。恰当地厘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的关系,有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文艺思想

[作者简介] 汪正龙: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93)

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研究时,韦勒克曾经指出一个现象, 他们(指马克思、恩格斯 引者注)的文学见解的年代顺序遭到忽视,两人的思想也尚未清楚地区分开来

[1](P281)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长期

以来,我国学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的研究,基本上采取的是不加区分、笼而统之的态度。这里面又有两种基本的倾向:一是从美学角度入手,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关注的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艺术社会学,比如李泽厚说: 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到卢卡契、阿多诺,从苏联到中国,迄至今日,从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

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讲现实主义,论歌德,评拉萨尔的悲剧,评论 城市姑娘 、 巴黎的秘密 ,提及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席勒、狄更斯、乔治桑等等,主要讲的艺术问题。 [2](P437-438)另一种做法是从艺术创作原则或审美规范入手,把马克思、恩格

斯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归结为 现实主义 ,这种情

况在中国学界十分普遍。[3]

我们认为,忽视马克

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的不同来源与构成及它们与20世纪美学、文艺理论的不同关联,把二者等量齐观,共同冠名为 艺术社会学 或 现实主义 的做法是不确切的,甚至是有害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进行再思考是有必要的。

一、马克思美学与文艺思想的来源与构成

马克思的美学和文艺思想具有多重来源与构成。马克思早年受到德国浪漫主义和欧洲古典艺术的熏陶。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他所选修的十门课程中有四门与美学有关:罗马和希腊神话;现代艺术史;荷马;普罗佩提乌斯的挽歌。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 施莱格尔是其中两门课的老师。马克思早年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创作

24

了100多首诗歌。虽然马克思后来对之评价不高,但这段经历对其一生的美学兴趣甚至思想发展、学术风格的影响不容忽视。美国学者维塞尔认为,浪漫主义力图在大地上建立的一种新的神圣文化和对救赎的追求是留给马克思的思想遗产,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神圣力量进行召唤,无产阶级 被确认为社会灵魂在绝对否定的国家中的神话诗学表象。这样的确认是象征主义之一,它赋予经验集团一种合格的新的根本力量,即神话诗学的效力。经验秩序上的革命行为变成了一种诗歌行为 创造出绝对价值,即一首社会诗的社会经验体现 [4](P244)。维塞尔甚至认为: 马克思真正的诗歌天赋在于创造了一个科学神话的能力,在于他以神秘的科学外衣戏剧化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5](P189)有人指出,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著作集科学实证和激情想象于一体, 马克思将自己看做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一个辩证法的诗人。 他透视人们的物质动机和利益,正是通过诗人和小说家而不是哲学家和政论家来实现的 [6](P8-9)。正如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所说: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7](P135)

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主义对马克思也有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反抗压迫、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层面上,也表现在论证逻辑上。启蒙哲学有一个惯常的论证思路,即认为 人的本质是从一开始就具有其全部规定性的既有的东西,但是它被社会生活的 不真实的 制度改变了形态 [8](P35),因而需要对这种不真实的制度加以改变。比如卢梭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写道: 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他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 [9](P63)私有制使人变得贪婪,使人从 自然的人 变成 人为的人 。卢梭在 社会契约论 开篇就说: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0](P8)。对人的 自然状态 的先在逻辑设定和 回归自然 的价值归宿就是一种典型的启蒙哲学论证。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认为私有制造成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使私有制社会成为人的史前史,而共产主义作为异化的扬弃是人的全面性的复归和感性的社会人的生成。在这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预设了非异化的人的真实的状态、异化了的人的非真实的状态、扬弃异化达到真正的社会的人的逻辑运演,与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论证逻辑颇为接近。

马克思与席勒的关系也是一个国内学界关注不够的话题。美国学者凯恩指出: 1848年之前的马克思的观点与其说更接近成熟期黑格尔,不如说更为接近席勒和古希腊传统,1848年之后马克思在许多方面与成熟期的黑格尔而不是席勒更为接近。 [11](P115)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席勒不仅对早年马克思甚至对马克思一生的影响都依稀可辨。席勒 美育书简 对近代文明的批判和对审美王国的吁求,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所论证的消除私有制和感性的社会人的生成一脉相通。而席勒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更是贯穿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席勒把审美与人摆脱物质羁绊所获得的自由联系起来,他说: 对实在的需求和对现实的东西的依附只是人性缺乏的后果,对实在的冷漠和对外观的兴趣是人性的真正扩大和达到教养的决定性步骤。首先这是外在自由的证明,因为在受必然和需求的支配时,想象力就被牢固的绳索捆绑在现实的事物上,只有需求得到满足时,想象力才能发挥毫无拘束的能力。其次这也是内在自由的证明,它使我们看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依赖外在素材而由自身产生,并有防范素材侵扰的充足能量。 [12](P133)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13](P90)而马克思也以人类能力的充分发展为自由的根本内涵,以对物质必然性的超越为实现自由的前提, 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象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14](P926-927)。在这里,马克思与席勒的看法很相似,满足物质需要的自由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自

25

由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彼岸,而这个自由的获得与

工作日的缩短和随之而来的闲暇、游戏及审美活动相联系。

最后,马克思与黑格尔有一种颠倒和叛逆的关系。马克思得益于黑格尔的地方之一是其理性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使理性 可以从现实的同一性和差异中,即从现实的统一和多样性中把握一切的现实,使现实内部的矛盾和对立尖锐化,从而把一切导入运动,使世界不断发展 [15](P21)。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做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引入了现实的维度。而马克思用意识形态批判还原资本主义社会颠倒的现实关系,最先也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把国家视为绝对精神的体现,从而为普鲁士国家辩护的揭露开始,然后波及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英国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他说: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6](P453)

正因为马克思文艺与美学思想具有浪漫主义、古希腊传统、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英国经济学、莎士比亚以来的近代文艺思潮等多重背景,马克思直接与间接谈论的美学与文艺问题便超出了他本人在世时美学与文艺理论的一般话题,其经典话题如世界文学、美的规律、艺术生产与消费、资本主义与艺术生产的敌对性、神话的永恒魅力等莫不如此,其次生话题如异化与意识形态批判、人的全面发展、感性与感觉的解放等,也具有在美学、文艺批评方面被延伸、拓展的潜能。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例,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分析通常关注的不是审美现象,而是经济学理论中一方面暴露另一方面又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种种方式。但是对审美领域的批评的意识形态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作品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其审美和社会内涵,还包括对使其功能合法化以及使社会历史关系普遍化和合理化的方式的洞察 [17](P261)。马克思美学与文艺思想的现代性,恰恰就在于它蕴藏着可被延伸和拓展的能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美学与文艺思想涉及的论题与范围非常广泛,远远不是艺术社会学或现实主义范畴所能涵盖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与 现实主义 问题

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统称为 现实主义理论 或 艺术社会学 固然不妥当,却也不是空穴来风。的确,马克思后来也受到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而恩格斯偏爱写实性艺术,着眼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来谈论文艺问题,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现实主义理论。这就需要对二人美学与文艺思想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辨析。

马克思在文艺观上有接近现实主义的方面,倡导描写现实,反对在文艺中作抽象思辨,但马克思仍然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在 神圣家族 中,马克思批评法国作家欧仁 苏的小说 巴黎的秘密 大多数人物的生活道路 是描写得很不合理的 [18](P84),并且就作家如何描写现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 [19](P246)。马克思又赞赏作者不经意间对妓女玛丽花的 本来的、非批判的形象 [20](P218)的描写,这表明马克思虽然在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上持一种接近现实主义的见解,但他对自然的、感性的人的推崇,又留有卢梭和浪漫主义影响的印记。马克思、恩格斯都推崇巴尔扎克,但二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恩格斯主要是从写实性、历史感等方面推崇巴尔扎克: 在我看来,巴尔扎克是塞万提斯之后一切时代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从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社会的最直言不讳的史料研究家。我喜欢巴尔扎克的一切作品。 [21](P484)在致劳拉 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又说: 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巴尔扎克 引者注)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里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沃拉贝耳、卡普菲格、路易 勃朗之流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多得多。 [22](P77)

马克思比较看重创作主体的能动性。比如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 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 [23](P47),主要便是从主体方面着眼的。马克思还注意到巴尔扎克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就,赞扬巴尔扎克 对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 [24](P227)。他还向恩格斯推荐巴尔扎克的小说 未名的杰作 ,这是一篇充满了怪诞意味和 值得玩味的讽刺 [25](P280)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个著名画家花费十年工夫创作完成一幅肖像画,在让

26

他的两位同行来审阅时,同行无意中说这幅画已经被反复描绘太多次,上面什么也没有留下。画家仔细看了自己的画,瘫软在椅子上,赶走同行,烧掉所有的画,自杀了。这些都是恩格斯论巴尔扎克时没有给予充分注意的。巴尔扎克在恩格斯眼中是最伟大的作家,而根据马克思的自白,马克思最喜爱的诗人是但丁、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最喜欢的散文家是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巴尔扎克,也就是说,巴尔扎克在马克思喜欢的作家中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马克思所喜欢的大部分作家及作品不能归于现实主义。

恩格斯主要是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思考文艺问题。从青年时代起,恩格斯就更多地倾向于以原形化方式描写现实的文学样式和审美规范。在早期的文学批评中,他推崇的是 要对现实有非常生动的了解,要善于极其敏锐地刻画性格的差异,要准确无误地洞察人的内心世界 [26](P70), 具体生动和富有生活气息 [27](P80)。恩格斯在1859年致斐 拉萨尔的信中首次以 现实主义 指称自己所主张的文艺创作原则,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28](P559)。恩格斯在1888年致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给现实主义下了一个定义: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9](P683)在恩格斯看来,现实主义的特征首先是真实性。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是从生活出发,富有生活气息,与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描写相结合,朴实无华,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呈现生活运动的样态,细节的真实等。这些论述表明恩格斯与不少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受到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和主客体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外在现实作为独立于主体的认知对象,主体可以对对象进行客观的认知。

对典型性的重视是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另一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几个层面。应当说,恩格斯起先注意的是典型环境问题。早在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中,恩格斯就提出应该 把要叙述的事实同一般的环境联系起来,并从而使这些事实中所包含的一切特出的和意味深长的方面显露出来 [30](P237)。他在给拉萨尔和哈克奈斯的信里也都论及典型环境问题。恩格斯所说的 典型环境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总体观,要从时代的广泛联系中把握和描写人物,把人物、人物关系和时代特点三者结合起来;二是要有变化和发展的观念,把环境看做随人的社会活动和实践的改变而改变的东西。恩格斯的典型人物理论把人物看做个性特点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在社会本质里恩格斯注意到人物的阶级属性, 主要的出场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 [31](P558)。恩格斯也看重对典型人物的个性描写,却是在肯定人物阶级本质的前提下谈到个性刻画的。可见恩格斯的典型理论注重时代精神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偏重于时代精神,带有浓厚的黑格尔痕迹。

比较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更为重视创作主体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对各种文艺现象和艺术风格比较包容,也对美、美感及其他与美学有关的问题做过哲学层面的探讨;恩格斯主要关注文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总结,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社会学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与20世纪

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

除了来源和构成上的不同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20世纪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及与美学有关的思想与20世纪美学有很大的兼容性,而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对真实性与倾向性关系的探讨又有一定的生命力。

20世纪美学不像传统美学那样致力于对美和艺术本质的探讨,而是更为关注艺术和人的生存境遇,出现了美学研究的社会文化批判转向。有学者用 批判理论转向 与 语言学转向 来概括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并认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批判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P3),这个说法是符合实际的。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为20世纪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转向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它确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性维度。佩里 安德森说: 鉴于马克

27

思主义一开始就进行彻底的、不动摇的批判,可以说它是由其自身的动力迅速地带进文化批判的领域。 [33](P2-3)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病症的诊断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广泛地涉及政治、哲学、文化、历史与社会人生。 考察马克思主义话语一些最重要的领域 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理论 它们向我们提供了一幅从激进视野所揭示出的充满缺陷的全景图画,这幅图画提示了可供选择的也许更有效的对当代社会进行批判的方法。 [34](P7)所以,马克思在多方面推动了20世纪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转向,如他的异化学说、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说法经卢卡契的物化理论开启了20世纪工具理性批判;马克思早年对感性的推崇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一脉相承;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激励人们研究20世纪社会控制方式的变化,启发了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从正反两方面预示了本雅明、马歇雷等人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意象结构分析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等。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众不同、得天独厚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 特权 在于它总是介入并斡旋于不同的理论符码之间,其深入全面,远非这些符码本身所能及 [35](P22)。尤金 伦恩也认为: 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和文化毫不含糊的富于穿透力的历史批评,以及强大的辩证分析方法。 [36](P3)这里所说的 马克思主义 ,指的主要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以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论证背景的。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式微,尤其是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交互主体性的重视,动摇了现实主义所依赖的纯客观认知模式,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因而失去了文学解释的有效性,其对时代精神、阶级性的倡导沦为为特定文艺政策辩护的教条。在苏联时期、东欧和中国当代,一度都曾把现实主义和世界观、党性、典型、英雄人物塑造等联系在一起,如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报告中所说: 现实主义艺术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发掘和表现普通人的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典型的正面的特质,创造值得做别人的模范和效仿对象的普通人的明朗的艺术形象。 典型性是和一定社会 历史现象的本质相一致的;它不仅是最普遍的、时常发生的和平常的现象。有意识的夸张和突出地刻画一个形象并不排斥典型性,而是更加充分地发掘它和强调它。典型是党性在现实主义艺术中表现的基本范畴。典型问题经常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 [37]周扬也说过: 要看先进的东西,真正看到阶级的本质,这是不容易的,真正看到本质之后,作家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了。 [38](P198)这种现实主义在恩格斯那里能够找到根据。

但是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也有富有生命力的方面,那就是在谈到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时关于作家主观倾向应服从现实客观倾向的论述。恩格斯认为,生活本身包含着倾向,现实主义文学的倾向性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在作品中所揭示出来的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真理。所以在恩格斯那里,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应通过对生活的描写体现出来。他在致敏 考茨基的信中就主张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提出: 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 [39](P683)恩格斯以巴尔扎克为例,指出虽然他的同情心是在贵族一边,却毫不掩饰地赞美他政治上的对头圣玛丽修道院共和党的英雄们,这说明作品的客观意义可能与作者的政治观点或倾向不一致,恩格斯称之为 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40](P684)。佛克马等认为恩格斯这种 不一致 理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41](P98)。 不一致 的观点表明,作家只要依从他对生活的直感和观察,依从于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便可超越他固有的传统观念和偏见,达到艺术的真实性。因此,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又为作家反对意识形态对文学的不合理干涉,争取文学的自主性留下一条通道。安纳 杰弗森指出: 许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恩格斯所说的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从理论上表明了现实主义对意识形态、对政治观点的胜利,尽管这些政治观点是相当自觉的 在这里,现实主义似乎是能高瞻远瞩,能透过作家的主观同情心的障碍看到历史的真实和运动 [42](P175)。卢卡契是较早意识到恩格斯论

28

断重要性的理论家。他认为艺术具有间接的直接性,现实主义的使命不在于简单地模仿现实,而在于创造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形象,艺术作品的统一性产生于对运动着的和有着具体生动联系的生活过程的反映,巴尔扎克现象在他那里被解释成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正视现实的勇气与诚实阻挡了意识形态的干扰。按照卢卡契的归纳,巴尔扎克的诚实不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服从于观察,二是在艺术描写上忠实于生活, 不管自己在政治和思想意识上的一切偏见,还是用不受蒙蔽的眼光观察了已经出现的一切矛盾,并且忠实地描写了它们 [43](P180)。受到卢卡契影响的胡风也是如此,他们都否认意识形态能够成为艺术作品美学成就的标准。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另类现实主义的存在,说明恩格斯文艺思想中也存在着有待重新思考和发掘的方面。

合理地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包括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关系,需要把握恩格斯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参与创立者,又是马克思理论最早的解释者,他对艺术的见解既有阐述马克思理论的方面,又有自己理解和发挥的成分。正如有的学者注意到的, 为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的真相 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晚年的恩格斯所建构的。这种建构很难达到本真的理解 [44](P140)。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实主义或艺术社会学正是恩格斯晚年建构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令人遗憾的是,苏联、东欧以及中国当代不少学者恰恰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和文艺思想笼统地归结为现实主义或艺术社会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现实主义或艺术社会学批评一统天下,成为最合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范式与批评范式,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构因而遭受了很大的挫折。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进行恰当的厘定,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史和发展史上存在的一个误区,更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 ,第3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 李泽厚: 美学四讲 ,载 李泽厚十年集 美的历程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3] 李思孝: 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思想概述 ,载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3(1-2);郎保东: 现实主义美学论稿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4][5] 维塞尔: 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 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弗朗西斯 惠恩: 马克思 资本论 传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拉宾: 1844年手稿 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和哲学论证 ,载中央编译局编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9]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 Philip J Kain Shiller,H egel,and M ar x:State,Society,and the A esthetic I deal of A ncient Gr eece K ings-to n and M ontreal:M cH il-l Q ueen s U niversit y Pr ess,1982

[12][13] 席勒: 美育书简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14][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5] 科尔纽: 马克思的思想起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7] William Adams Aesthetics:L iberat ing the Senses in T he Cambr idge Comp anion to M ar x edited by T er-r ell Ca rver Cambridge U niv ersity Pr ess,1991

[18][19][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9

[26][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8][29][31][39][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2] 周宪: 20世纪西方美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3] 佩里 安德森: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34] Alan Car ter M ar x:A R adial Cr itique Brighton:W heat sheaf Bo oks Lt d ,1988

[35] 詹姆逊: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7。

[36] Eug ene L unn M ar x ism and Mod er nism Ber keley and L os A ngeles:U niver sity o f Ca lifo rnia P ress,1982

[37] 转引自冯雪峰: 学习党性原则,学习苏联文学艺术的先进经验 ,载 文艺报 ,1953-11-25。

[38] 周扬: 在全国第一届电影创作会议上关于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报告 ,载 周扬文集 ,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1] 佛克马、易布斯: 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8。

[42] 安纳 杰弗森: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3] 卢卡契文学论文集 ,第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4] 特雷尔 卡弗: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Rethinking of the Relation of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ought

between Marx and Engels

WANG Zheng-long

(S chool of Chin 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 e,Nanjing U nivers ity,Nanjing,Jiangsu210093)

Abstract:Ex am ined fr om sources and constitution,relation to realism,influence on20centur y s aes-thetics,there are impo rtant differences o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ought betw een M ar x and Engels ,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 een them Classical to pics and quas-i topics on aesthetics and ar ts that M ar x presented co nceal latent energ y w hich be ex tended and developed,but literary thought of Engels w hich stemmed from19century s realism literature ex am ined literature fr om point of view of relatio n betw 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It w ill contribute to reco nstruct moder n M arx ism aesthetics and liter ary thought to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e relation betw een the tw o

Key words:Marx;Engels;aesthetics;literary thoug ht

(责任编辑 林 间)

30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由于苏联和中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探究 在新时期,美学界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由于受到各种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幅度仍然不大。基于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充分地了解马克思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现代化研究才会更加公正合理。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古典哲学存在的联系性 马克思主要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逐渐发展而来的。康德、黑格尔以及席勒是对马恩美学影响最大的几个代表性人物。马恩美学史是在德国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与其有着内在联系性。1.以人命运发展为对象的理想性内容人的感觉成为美学多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将其提升到自觉追求高度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注重人的作用,提倡浪漫主义,充满着很多理想性的内容,这成为人类自由的主题,即便各自的思想存在着差异性。康德哲学中就弘扬人自由的道德世界观,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形式,建立人的至善才是根本目的。席勒的美学则同样关系人的自由与和谐性发展。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地延续了康德与席勒的思想成果,并运用辩证法方式构建了一个比较严谨的美学体系。其核心理念同样是关注人的心灵与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现实世界的关系。由此可见,德国古典美学更多地是对人命运的探究。正是在这一美学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站在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起点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其思想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2.关注艺术作用人发展的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才更加重视艺术对于人的发展理论。人的感觉的发展便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内容与价值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也非常看重。康德认为,美学会给人一种形式主义印象,在对象的形式之中会存在着优美;黑格尔则强调艺术与美丽心灵的重要性,艺术和美丽不能仅仅是个别偶然的事件,而应该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黑格尔强调美的内容决定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在前人的基础上围绕人彻底解放的问题来谈论美,与德国古典哲学存在差异的是,其更加看重文学、艺术对人的发展所存在的价值与作用。①马克思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创造世界并且对

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一)喜剧的概念与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美学史上有过多种对美学的定义,这些喜剧理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提示了喜剧的不同特征。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的局限性,都没有能够正确分析喜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喜剧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喜剧理论真正科学地揭示了喜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本质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之上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他还曾讲过:“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有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笑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讽刺性喜剧”。这里所说的“一切伟大历史的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笑剧出现”,是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强大的旧势力压制新事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生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陈旧的事物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生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作垂死挣扎,这时候的旧势力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但旧势力却仍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得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对旧势力的讽刺性喜剧形式出现。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其中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 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有其产生,便有其灭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生活方式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喜剧性事件和人物是和陈旧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即体现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本质上的腐朽、虚伪、残暴、贪婪等特征必然在性格、形象(动作仪容等)上表现出来,这些反动本质在形象上的体现就是丑。同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用假象掩盖自己的腐朽、反动本质,因而产生这种倒错、乖讹和自相矛盾的行为举动,成为喜剧主角。 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封建阶级“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我们不能把审美领域中的美丑的斗争简单地等同于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前者不过是后者表现的一个侧面。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物在政治上的反动腐朽决定了他性格、形象上的丑。人物形象包括了人的动作、表情、仪容、风貌等等。它是人物内在性格和外部特征的统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东西。政治上反动腐朽的人物必然在性格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伪善、残暴、贪婪等等。这些性格特征体现在形象上就是丑角。第二,现实生活中的丑角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为喜剧对象。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常常使人感到可憎,然而并不一定感到可笑。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当其成为某种腐朽生活方式的代表,在其生活中已经充分地暴露其腐朽性,而又极力掩盖其腐朽性的时候,才成为可笑的丑角,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种种乖讹、倒错、自相矛盾,这才使事物变得荒唐可笑。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马克思分析喜剧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这是为了人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内容提要】 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审美实践思想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在一个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大家反思:中国当代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的不行了,丧失了在美学领域的巨大解释力,还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科学理解和深入阐释上,我们的美学家大失水准,表现令人失望?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正是这三大根本错失,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终穷途末路,走向绝境。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在于它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或关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或关系,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我们的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坚持什么其他主义。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只能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决定了以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为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 但是,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本来,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它美还是不美,是由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它的认识或反映而来的,离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认识,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因而,美与不美,都只能是主观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即在最终的意义上,美象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所讲的是一种社会意识。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完全无视这种事实,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主张美也是客观的,是什么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在他们看来,只有把美确定为客观的,才能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什么人的观念或意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就完全沦为一种主观和唯心的东西。如上所述,在美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在美学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吗?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与美是客观的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而承认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导致要在美学研究中承认一个美是客观的。朱狄先生就讲:“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美学上的客观论者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①实际上,由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便确定什么美是客观的,这只是机械和教条地运用和对待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主要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其中的美学论述虽然不多,却集中表现着马克思早期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以一直成为美学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不过,《手稿》中涉及美学的论述,并不是对美学问题的专门论述,而是作为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的引申和补充而提到的,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展开。而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自己所持的哲学和美学观点去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许多歧义。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美学思想,就必须回到文本本身,把有关美学论述放在它们所出现的理论语境中,紧密联系相关的理论命题,进行仔细研读和深入分析。 一、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下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导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在论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时,《手稿》集中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类”、“类生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哲学中表述人和整个人类的术语,说明他仍然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费尔巴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斗争中,建立了“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他“将人以及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把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是不正确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赖于生存所需要的那些东西。他说:“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1]他又认为两性关系和人的情欲也是人的本质,因为情欲才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标记。在有的地方,费尔巴哈还提出,人的理性、意志、情感就是人的本质。如《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2]30-31以上各种对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单纯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的观点来考察人,把人仅仅当作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在撰写《手稿》之前,就批判了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的倾向。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3]188,从哲学上论证了人的本质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他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160这说明,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割裂开来,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自然属性抽象出来,就抹煞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质。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要从人的劳动实践来认识人的本质。他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162这里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从生产劳动来说明人的本质,就是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表现。 1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教育思想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实现与实践的结合,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如果我们把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称为理论教育,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称为实践教育,那么,这两种教育形式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实践教育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等重要文件,先后提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强国必先强教,对于我国教育目前“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现实,中央是十分清楚的。2008年,在国务院的主持下,中央开始制定新世纪的第一份教育发展纲要,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5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纲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在这个现状中,无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是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都根源于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片面地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纲要》对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安排,把实践教育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纲要》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践教育的具体措施,《纲要》也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例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在教师教育活动中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等。而且,在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纲要》也提出:“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张福公鲁宝来自文化课 6月26日至6月3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亨克·华尔斯(Henk Wals)教授,研究部主任列奥·卢卡森(Leo Lucassen)教授、高级研究员雅普·克鲁斯特曼(Jaap Kloostermann)教授及文献收集部负责人马林·范德海登(Marien van der Heijden)博士来到南京大学参加了系列学术活动。6月27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与亨克·华尔斯教授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希望在网站信息互动、研究成果译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经典文献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合作编译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等重要项目,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文献平台和国际视野。先前,南京大学已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带回的一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手稿复制件,目前开始供学生和学者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使用。南大方面表示:“不对社会开放,只供专业学者和研究生做研究参考,不做商业目的使用。” 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档案的主要保存地之一,也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重要成员单位。这里珍藏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因而成为全世界社会历史科学研究者的“朝圣之地”。那么,它究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穿越到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所经历的那段漫漫旅途。 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他书房的安乐椅上,平静而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手边散落的这些杂乱无章、字迹潦草的手稿会经历一番怎样的惊心动魄之旅。 根据这位老人的口头遗嘱,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和挚友恩格斯成为其“文献著作的处理人”。处理完后事,他们随即开始整理这间面朝伦敦梅特兰公园的书房。没想到的是,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一年左右,恩格斯从中找到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由于编辑《资本论》手稿的需要,这段时期全部手写材料都搬到了恩格斯的住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8月27日,他的骨灰被葬在伊斯特勃恩比奇角灯塔附件的大海中。根据恩格斯的遗嘱,所有马克思的文献手稿都移交给爱琳娜,马克思恩格斯的藏书和往来通信则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然而,此后不久,悲剧接踵而至:1898年3月,爱琳娜去世,她手中的大部分手稿寄给她的姐姐劳拉·拉法格和姐夫保尔·拉法格;1911年拉法格夫妇双双离世,马克思的遗稿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由马克思长女燕妮的后人继承,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渠道归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社会民主党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计划一再搁浅。与此同时,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列宁的支持下,梁赞诺夫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招募了一批专业人员组成国际通信员网络,竭尽全力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并着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的编辑出版工作。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_血缘_探究

2010年6月第28卷第2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Y angzhou Co llege of Educa ti on J un.2010 V o.l28,N o.2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探究 吴 玉 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要清楚认识马克思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0)02-0030-04 文学与哲学历来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方先哲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学美学影响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开始,一度统治美学思想界。然而真正对我国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并非是他们的唯心主义,而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 劳动创造美 ,将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直系 关系明朗化,后来更有了 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命名。李泽厚先生也将其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但很多时候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问题仍旧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也有人认为我们国内的美学理论有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已经足够了。其实,如若从实际出发,多加思考,便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美学有 血缘 之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相关论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要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起过往任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线索。只不过他的这个完整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例如从 经济学 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 直到 剩余价值论 、 资本论 和一系列通信。举例如下: (一)里夫希兹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这是一本完整、系统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美学和文艺理论观点的权威性资料专著。论著一开始便是关于 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 ,用大量篇幅选了关于 革命悲剧 、 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 、 黑格尔的美学 等方面论著,这些都是艺术理论中的首要问题。 这本书由前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兹主编,从1933年初版,到1976年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中译本根据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两卷集俄文版翻译,分为四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60年起开始出版。第一册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中的艺术和艺术与共产主义;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艺术史和文学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和文学;第三册的主要内容是:对欧仁 苏的长篇小说 巴黎的秘密 的批判分析、诗歌和散文中的 收稿日期:2010-02-12 作者简介:吴玉萍(1985 ),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回顾,着重分析了他们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重要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在我国的继承发展和对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决定了考察一定时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置于这一一定的历史当中。当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教育也就具有了阶级性,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阶级把教育变成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利用教育来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马克思、恩格斯以雄辩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资产阶级特性。恩格斯在1844—1845年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中,论述了产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施教育的虚伪性及其阶级实质,尖锐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所受的教育极其可怜,统治阶级控制了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向工人灌输的只是宗教的狂热和偏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应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诠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它们是劳动的前提。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由于人的目的受客观规律制约,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人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质。物通过劳动而被从外面赋予形式。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的个体特征 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 (一)家庭。 (二)教育 1、中学教育。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 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 中学毕业论文 2、波恩大学教育。1835年10月——1836年6月 (1)学习; (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父亲的责备 (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父亲的担忧 3、柏林大学教育。1836年10月?a?a1841春: (1)以诗寄情。马克思的情诗; 父亲的担忧 (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 (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 (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 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散漫的生活方式; 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 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 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 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 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 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马克思通过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意义,因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5345829.html,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作者:吴捷刘建涛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动画作品创作家宫崎骏先生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将二者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