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

北京大学本科生期末论文

题目:对“The small-world of economy: a speculative proposal”、“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Social Norms”三篇论文的回顾、总结和思考

姓名:陈至远

课程名称:行为经济学

一、文献回顾

(一)、

“The small-world of economy: a speculative proposal”

G. Corso, L.S. Lucena, Z.D. Thomé

本文在我看来应该是社会网络学习的入门读物。作者用较为浅显易懂的文字,将小世界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范畴,提出了经济学领域的小世界网络模型。本文着重强调了黏着偏好(preferential attachment)、聚群效应(clustering)等小世界网络的特点,进而在进化网络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定性地分析了社会的财富分配。

在Samuelson的“Economics”一书中他提到,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涉及或不涉及金钱的交易活动的学科。本文的目的旨在以交易、金融、生产网络的观点研究经济社会。作者提出的最基本假设是经济个体倾向于和大的商业个体进行交易。

作者提出的网络概念,在数学角度可以用一个集合G=(P,E)来表示,其中P是一系列点的集合,E是一系列连接这些点的线段的集合。在经济中,这些点就代表不同的经济个体如工厂、商店、消费者和银行等,而这些线段就代表个体之间的任何交易。在此,作者首先强调了两点,第一即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学基本规律:人们有激励获取利益;第二是大的商业个体能提供最好的价格。从这两个观点中,作者又提出了两个核心假设,第一,在网络的进化中,人们和大企业交易才能获得更多利益导致了黏着偏好的产生;第二,交易越多,即上文提到的线段集合E内元素越多,则获利越多。在这里,作者忽略了几个关键的因素,例如所有的线段(即交易行为)都是没有权重(weight)和导向性(undirected)的,因此本文中的模型只是一个比较初步的基本模型。

在提出了经济学范围的网络概念之后,作者回顾了小世界网络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 effect)、连接强度(degree of connectivity)、聚群性(clustering),并指出小世界网络的特点是个体间距离短、线段按幂律分布和高聚群效应。之后作者具体解释了上述三个重要概念:

1、小世界效应是指无论社会的经济网络有多大,在两个个体之间总有一条最短的路径。

2、网络的连接强度往往由个体所连接的邻居数量所决定。

3、一个网络的聚群性可以用来衡量它内部连接的强度。一个高聚群的网络具有如下属性:如果ni 同时和nj 、nk 相连,那么nj 和nk 相连的概率也很高。一般来说,小世界具有高聚群性。

回顾了上述三个小世界网络的概念之后,作者回到了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利用进化网络的概念定性分析社会的财富分配效应。首先提出的数学方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Pareto 最早给出:()T w w α-=,其中w 是每个人的财富,α是一个常量。近年的研究表明()T w 应该呈幂律分布,即()exp w T w w αβ--=,α和β均为变量。社会网络发展中最重要的动态规律就是黏着偏好,Barabasi 提出了一种复杂网络下的算法。假设初始时有n0个点,每个点有n0-1条连线,之后每一步都加入一个新的点,同时连出n0-1条线,这些线和哪些点相连取决于黏着偏好理论。点i 被选择相连的概率取决于公式()

(,)()

j k i p i t k j =∑,其中k (i )表示已经

和点i 相连的线段数,分母表示所有的点连出的线段数之和。简单来说,新加入的点倾向于和连出线段最多的点相连。同时有黏效应产生的幂律分布可以知道,()p i k γ∝,3γ=。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只有当每个新加入的点都对现有网络的信息充分了解时,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算法,这一漏洞我会在之后详细讨论。

由于不存在普遍的算法,为了解释财富分配同时进一步完善上述模型,作者提出了几点修正,并强调一个社会中的修正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社会。修正中需要关注两点:γ值的变化,曲线中的指数衰减。修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和适应度

加入一个常量A ,使公式变为()(,)()j k i A

p i t k j +=∑

,A 是一个市场因素或用来衡

量商业适应度的量。新企业会通过广告提高吸引力从而影响A 的值。很多情况下,

大或者老的企业并不一定会提供最好的价格,反而是那些新的、小的、更灵活的企业会通过提供好的价格从而竞争到一个有利的市场地位。因此,一个有反信任法律的社会容易引入该因素A ,一个由卡特尔垄断的社会则相反。

2、信息不对称或有限信息

经济个体因为缺乏信息和由于地理因素限制,无法和整个网络的所有个体进行交易。因此公式里的G 变成了它的一个子集G 。

()

(,)()

j G k i p i t k j ?=∑

3、老化及成本

有些集合在达到一定年龄或容量限制?,就无法再添加新的连接和个体,或者存在另一种逐渐退化的集合,点之间的连接随着时间慢慢衰弱。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就存在这样的例子。一般情况下,老企业更容易滋生官僚化和缺乏竞争力,导致技术逐渐落后,相反,新企业会更具进取心努力扩张。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由于企业存在一定的容量限制,老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无法在接纳新的员工或生意,因此逐渐达到饱和并渐渐衰退。这种容量限制,在经济萧条时期比经济繁荣时期更为显著和重要,因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容量的阈值会慢慢提高。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经济网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研究对象,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包含自然资源、文化、政治、国际环境的复杂系统,因此不可能像研究神经网络那样用一维的理论来解释。因此本文只是一个关于社会网络的初步模型架构。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型,以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经济社会。作为一篇推测性的建议,本文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经济网络的理论,吸收了生物和社会网络的观点,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

对于本文的特点和贡献等,在之前的回顾中已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然而作为一个初步的模型,本文不可避免存在不少疏忽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本文假设网络中所有点之间的连接是没有权重之分和导向性的。然后如果要把这一点应用于经济社会中,恐怕无法自圆其说。现实社会中个体间的交易行为,不仅受交易双方所处社会地位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交易双方的偏好的左右。很多企业所服务的客户对象往往只是其他一些大企业和团体,我们不能因为它所连接的交易行为比较少,就忽略它在整个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因此当有新的个体加入网络时,不仅应该观察哪些个体连接的交易行为比较多,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偏好,适当分配权重,从而避免忽略上述这样的企业。

第二,本文在讨论黏着偏好理论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新加入网络的点对网络现有的信息充分了解。然后这个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也是不成立的。不考虑垄断等极端情况,即使在一般的行业竞争中,现有企业也往往会对新加入的企业设置重重障碍,阻止他们获得市场、客户等重要信息。对于消费者群体来说也同样如此,当一个消费者去购买一个从来没有买过的产品时,他对这个市场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文中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类似的现实情况。

第三,本文的模型只关注了当前的世界和静止的情况,对未来的预期能力有限,同时也无法应用在动态网络的情形之下。这也是本文存在局限的一个地方。社会网络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研究对象,任何个体微小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变化。因此在考虑有新增个体的同时,还应考虑网络内部个体的变化和退出。

(二)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Mark Granovetter

由于这篇文章相对较长且印刷并不是非常清晰,我在阅读的时候便做了相应的思考及注释,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回顾,我将结合具体文章内容给出我的思考,不再在文末单独进行总结。

尽管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回顾性质的文章,作者通过回顾他人对于自己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以下简称SWT以区别于本文)的实证研究,对于自己的论文进行了补充和漏洞的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理解弱纽带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强纽带和弱纽带的概念,当时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地方主要有,强纽带是否比弱纽带更复杂,强纽带相互间的联系是否更多,弱纽带相互间的联系是否总是比较少。

对于这一个争论,作者首先举了一个个人(Ego)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Ego身边存在一个强纽带连接的群体,而与Ego不太熟识的人身边也存在一个强纽带群体,Ego和他不太熟识的人之间通过弱纽带联系。在这里,作者将这种弱纽带称为连接两个强纽带群体的桥梁的重要桥梁(crucial bridge)。从而由此可以推出,缺乏弱纽带的人,会远离整个社会网络,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并逐渐被孤立,因为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强纽带小圈子中,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都缺乏联系。因此,作者认为,缺乏弱纽带的社会是支离破碎的。在表达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后,Granovetter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展开了这篇文章的回顾,分别是弱纽带对于个体的作用、观念交流和社会科学研究、弱纽带对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1、弱纽带对于个体的作用(The Impact of Weak Ties on Individuals)

截然不同于芝加哥学派,尤其是Louis Wirth的观点,作者在SWT一文中就提出,弱纽带并不会导致疏远,相反它对于一个人融入整个社会至关重要。在这

种弱纽带的形成过程中,劳动力分工是重要的来源。因为专业化的生产,使得具有一定相似度,至少是专业技能相似度的人聚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些强纽带的群体,尽管专业化的生产能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但整个社会的运转需要各个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这也就使得不同专业群体之间的弱纽带显得至关重要。在这里,Wirth和Toennies认为角色分工会导致疏远,而Durkheimian 则和作者一样,认为接触大量不同的观点和活动是形成具有个人主义的完整社会结构的重要前提。

Coser将角色集合的复杂性比喻为有个人自治性的温床(complexity of role set);Simmel认为个人具有内在禀赋,因而能保持个人内在的个性的同时,也能适应不同的外在期望。作者提出,受礼俗社会(Gemeinschaft)深深束缚的人们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生活不是受他们所在的群体影响,而是被远远超出他们认知和控制范围之外的力量所推动,这其实也就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由弱纽带联系的社会群体。这种力量是强纽带所无法提供的,因此也就是强纽带的显著缺点之一。

在这里,作者将礼俗社会(Gemeinschaft)与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对于个人的影响,与有限(restricted)和复杂(elaborated)的交流方式(codes of communication)两组对比进行了类比,得出了一个经验型的结论,即纽带越强,被连接的个体间相似度越高。作者在这里想表明的一个观点就是,充当桥梁作用的弱纽带更有可能连接着完全不同的个体。

之后,作者重新强调了在SWT中提出的一个观点:缺乏弱纽带的桥梁可能是由于社会整体的分裂和对领导的不信任造成的。而缺乏弱纽带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缺乏认知流动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因为离开了弱纽带的联系,社会各个群体之间是相互割裂的,文化与知识就无法及时有效地传播。缺乏流动性同时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在这里,作者补充指出,缺乏认知流动性会阻碍族群发展的理论,应该同样适用于上层和下层社会,因为从Baltzell(1958)和Halberstam (1972)的实证研究表明这样的例子在美国上流和下流社会都存在。

谈到弱纽带对于个人的作用,作者认为弱纽带可以提供工作机会。这一点也是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过的,很多人找到工作机会都是一次偶然地和弱纽带朋友之间的联络带来的。从理论上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强纽带联系的个体之间,朋友圈可能会高度重叠,从而基本不会有太多未公开的私人信息。

Langlois(1977)在魁北克的实证研究,同样表明往往是弱纽带提供就业机会。但作者在文中给出的数据,让我产生一些疑问,因为尽管弱纽带能帮助人们找到工作,但实际调查数据表明,强纽带同样能帮助人们找到工作,而且人们利用强纽带找到工作的比例甚至远远大于弱纽带,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后文给出了解释。

Ericksen和Yancey发现低文化程度的受访者更有可能利用强纽带找到工作,因为弱纽带提供的就业机会往往需要人们有更强的工作和适应能力,而通过强纽带之间亲密的个人关系如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求一般会低很多。作者在此就提出疑问,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会依靠弱纽带寻找工作,是不是因为通过弱纽带找到的工作收入更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强纽带对收入没有影响,而实证研究证实了弱纽带对收入的影响,然而和假设预测相反,它的作用是消极的。但随着受访者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这种消极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慢慢变为积极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高学历人群青睐弱纽带的原因之一。

至于什么样的弱纽带会给受访者提供好的就业机会,Lin,Ensel和Vaughn 发现,只有弱纽带联系的另一端是一个在该职业结构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弱纽带才会帮助推动你的职业发展即提供一个更好更理想的职位。由于弱纽带能更有效的帮助个人联系到更高地位的人群,因此在同样可以获得的情况下,弱纽带更受青睐。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仍然有高学历的人求助于强纽带或者不通过关系寻找工作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别无选择,没有可利用的弱纽带,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向强纽带。这也解释了之前实验数据与理论不相符的疑问。

再回到弱纽带对于个人作用的话题,作者指出只有充当桥梁作用的弱纽带才具有特殊价值,也就是说尽管有很多人和我们保持着弱纽带的关系,但如果一直不发生联系,尽管这个弱纽带依然存在,但它是没有价值的。弱纽带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比强纽带更有可能成为桥梁。实证研究表明经理和管理人员更有可能运用弱纽带,因为他们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因此更有可能接触不同专业的人,Ericksen和Yancey就发现,经理更容易通过弱纽带找到工作,因此他们的失业周期相对较短。

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什么样的纽带会帮助个人找到更好的工作、什么样的个人更有可能利用弱纽带找到好的工作机会、以及弱纽带如何对个人产生帮助的问题,基本阐明了弱纽带的相关作用问题。

2、强纽带的作用(Excursus on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强纽带的作用体现在,强纽带往往更容易得到,而且更有激励提供帮助。Pool 在1980年提出,人们选择强纽带还是弱纽带,不仅取决于人们拥有的不同强度的纽带数量,还取决于不同强度纽带所能提供的效用。

随着通信系统的发展、官僚化、人口密度增加、市场机制的传播,弱纽带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时,家庭的规模也影响着弱纽带的数量。原始社会家庭很大,几乎包含了一个人所获得的信息的大部分,这和现在的家庭完全不同。因此,当今社会弱纽带数量显著增加,但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倾向于强纽带呢?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趋同性(homophily)的概念。人们总是倾向于和自己相似,或处于相似社会等级的人交朋友,而社会的等级一般是金字塔型的,因此人们所处的等级越低,出现强纽带的频率越高。由此我可以推出,上流社会的个体因为处于同一等级的人较少,因此有更多数量的弱纽带。那这些弱纽带又是和谁相连的呢?毫无疑问,这些弱纽带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和低一级的社会个体相连的。由于上流社会处于同一社会等级的人相对较少,而上流社会的人也需要维持一定的强纽带,因此产生了诸如私人俱乐部、特殊学校医院等只对上层人士开放的设施,这些私人化特殊化机构都是源于上流社会难以维系稳定的强纽带关系。

前文提到过纽带的价值是和它所能提供的效用有关,弱纽带的效用是个人的安全感和财富的函数。那些急于找到工作的人求助于强纽带是因为更容易得到帮助,但同时,通过强纽带找到的工作更有可能经历失业,因为这些工作对于个人的能力要求往往不高,而这些是企业最有可能裁员的岗位。在研究强纽带和弱纽带的价值中,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错误,是不应以人们的第一份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人们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

Boorman提出的关于在强纽带和弱纽带上分配时间和精力的观点,对于研究强纽带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强纽带需要更多时间来维护,人们得到信息后也一般倾向于先告诉强纽带的朋友。因此在维系强弱纽带时如何分

配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博弈的游戏。在低失业率社会,人们会把所有时间投资在弱纽带上,这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因为弱纽带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低失业率则保证了他们即使没有强纽带,依然不会失业。相反的,在高失业率社会,人们只会维持强纽带以避免失业,但这不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因此,在强弱纽带研究中应更加关注就业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人们遇到紧急情况和困难时总是倾向于求助强纽带,穷人更倾向于求助强纽带,强纽带通常和经济上的不稳定,缺乏社会服务相联系。基本生存受到威胁时,人们会更加依赖维系强纽带。这些也和基本经验相符,因为强纽带联系的个体意味着更多的信任。可以想见,当社会资源集中于强纽带时,会导致社会群体被分割,穷人之间的纽带关系会被削弱。

3、观念交流中的弱纽带(Weak Ties in the Spread of Ideas)

作者在SWT中建议将弱纽带的争论应用于发散创新的研究,因为纽带的观点适用于任何观点和信息的传播。传媒所交流和传播的大量信息并没有被听众收到和用到,相反,许多从未被传播的文化信息却能通过社会网络传播。

Lin,Dayton,和Greenwald在1978年做了一个实验,通过一串熟人关系,向之前不认识的人传递一本小册子。Lin和他的同事关于纽带强度有两种定义:1、最近联系的频率;2、受访者对于这种关系的命名。最终发现,成功将小册子传递到指定的人,基本都是通过弱纽带的关系。这一实验证实了弱纽带在观念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我认为,使文化传播成为可能的,是那些有义务传播文化的小群体不是高度聚合封闭的,从而使观念等可通过弱纽带渗透进去。同质的亚文化群并不会随着观念的传播立即形成,但却是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当然,文化的利用不仅需要动机,更需要文化认同。同样是思想的交流,科技的传播则不同于文化传播,对于创新的接纳不是任意的,而要通过严格的检验和标准。在科学领域对弱纽带观点最全面尝试的研究,是Friedkin在1980年在美国大学教授之间的实验。

在总结强纽带与弱纽带的区别之处时,作者指出,强纽带网络具有传递性,弱纽带网络往往缺乏这种传递性,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弱纽带能起到连接不同的强纽带小团体的作用。弱纽带在各个社会群体间传递创新的的观念和信息;强

纽带主要影响各个群体内部的决策。此外,Friedkin提出对更高精度的规则和传递信息的种类的要求,这也就对纽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求通过纽带传递的信息是通畅和新的,而另一方面也要求纽带促进新的和重要的信息的规则流动,这也正是local bridges和弱纽带的功能。

4、纽带和社会组织

Friedkin的观点是宏观水平的基础,而非微观水平的。Peter Blau认为,亲密关系趋向于被限制在小的社交圈中,因此会把社会分割成小部分。这些小部分的整合依赖于弱纽带而非强纽带,因为弱纽带会延伸超出亲密社交圈的范围,并在各个小群体之间建立联系,而这正是宏观社会构成整体的基础。

文章的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弱纽带在个体社会学中,如何将小群体综合成大群体。一个更好的对等结构要求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和支持,同时不会变成相似的群体。

作者就学校内的一些组织问题,利用纽带的理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解决白人和黑人学生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应该加强白人和黑人小团体之间的弱纽带关系,而非像传统方式那样鼓励黑人学生和白人学生之间的强纽带。而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缺乏和学生领导之间的弱纽带联系,以及无法对于学生中的决策过程有所贡献。Judith Blau在精神病医院的研究也表明,弱纽带使医院工作者士气高涨,因为弱纽带把一个个小群体凝聚成了一个大的群体,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赖于在医院中,医生之间不被允许形成互相勾结的强纽带小团体,因此,在复杂结构中,弱纽带只有在强纽带被禁止时才可行。在他的实验中,扩大医院规模的尝试被认为是不可行的,因为会面对个人无法维持必要数量的强纽带的限制,从而可能导致医院的分裂和士气及整体性的损失。

之后,作者提到了Breiger和Pattison对于三种实际的纽带的研究,即社会纽带充当强纽带的功能,business-professional ties充当弱纽带的功能,community-affairs ties比前者弱但比后者强。在商业群体中,如果A公司的员工参与到了B和C公司的董事会,则A-B、A-C之间的互连就形成了,这是一种强纽带;而B和C之间也会因此形成弱纽带的关系。另一种弱纽带,是由来自商业界以外的人出现在董事会是所带来的。在商业合作中,同样会出现之前文化

传播中所提到的认同的概念,这样的文化同质性是任何大规模的商业合作的必要前提。

对于社会网络的分析,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整个网络,我们会发现可能不存在利益集团,这种缺乏聚群效应反应出的是弱纽带的普遍存在。但当我们只研究强纽带时,小团体显然就出现了。

(三)

Social Norms

H. Peyton Young

这篇论文是Yonug在2007年的一篇讨论稿,但却非常细致全面地介绍了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在社会群体内部、社会群体之间方方面面的内容。读完这篇论文,让我对于社会规范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本文的摘要部分,Young提出社会规范的作用是协调人们对于存在多重均衡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期望,它支配着产权、合约、交易、沟通形式、公平原则。特定群体内的行为规范具有统一性,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性。社会规范变化的动态过程可以用进化博弈论模仿。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社会规范是协调我们与他人之间交流行为的习惯性准则(customary rules)

Lewis在1969年提出,一旦做某事的方法成为了一种规范,人们会倾向于遵守它因为人们认为别人都会遵守。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互相握手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伸出右手,在等候上车的时候遵守先上后下的规则。但这些有时候只能被称为传统(conventions)。人们会预期到如果不遵守这样的传统,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批评和惩罚,例如插队行为就有可能被驱逐出队伍的行列,这样的规则才被一些人定义为规范。对于规范的分级不是这篇论文研究的内容。

David Hume第一个注意到规范对形成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几乎找不到什么社会活动是不被社会规范所制约的。

2、规范和均衡(norms and equilibria)

规范可以被认为是适当定义的博弈游戏的均衡,但这个定义有几个适用条件。首先,这个规范的定义只适用于存在多个均衡的博弈,例如人们可以选择在马路左侧开车也可以选择右侧。其次,即使有多个均衡的博弈,也不一定是规范,例如文中提到的两个人分一美元的博弈。

3、规范的实施(norm enforcement)

社会规范的实施包含三种机制:

第一是纯均衡的动机(pure coordination motive),这些规范是所有人对某一具体协调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共同预期,无需社会强制力。

第二,另外一些规范是依靠社会对违反规范者的批评和惩罚来维系的,例如刚才提到的插队者不仅会被批评同时有可能被驱逐出队伍。

第三种规范的实施机制是通过正确行为的内在化。这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理论,但Young用非常生动具体的例子,把这个概念阐述得非常清楚。他举了在外地就

餐不付小费的例子,尽管这样做不会有太大的后果,因为你和这个陌生的城市没有太多后续的联系,但这样的行为会使你自己感到愧疚从而产生自责。社会规范通常具有美德和正确行为的特点,即使在没有第三方强制力约束和监督的时候,也不会激发出诸如羞耻和罪恶等情感。这一观点整合了Hume、Coleman和Elster

的理论,在我看来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君子慎独”的观点,独处的时候更加谨慎注意自己的行为,而这样的习惯就会逐渐成为一种规范。

4、规范和效率(norms and efficiency)

这里解释了规范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的问题,即规范协调个体间的期望,降低交易成本。Young在这里用到了Roth在1985年的分薯片的实验,如果双方对薯

片的期望价值相等,那么每个人都会预期到对方的行为,因此也就会预期到只有公平的分配才能符合双方的预期。

更一般的情况,规范的经济价值在于创造显著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降低合作失败的风险。因此Coleman在1987年提出规范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

但Young话锋一转,提出规范并不总是能提高效率和实际利益。有些规范表

面上看和福利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但Young指出,尽管一些轻率之举并不会造成直接的福利损失,但却会危害到个人的声誉,使得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看重社会规范的人,从而降低他人在其他与福利相关的方面对你的信任。

此外,即使当规范和福利直接相关时,社会也并不一定会选择这些规范。因为规范不是被选择的,而是从历史事件和先例的积累中产生的。当然,从长期来看,社会有可能从无效率的结果中解脱出来。解脱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一、高级规范社会通过发展、征服、移民取代低级规范社会;二、低级社会模仿高级社会;三、缓慢的不易被察觉的期望变化导致规范变化。

5、过度的一致性(excess uniformity)

另一种社会规范会对经济福利产生影响的方式是通过对行为施加过度的一致性。例如Bardhan在1984年指出,合约通常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具有通常和习惯性的形式,从而掩盖了一些特定的不同点,但这些合约在一个具有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中,提供了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能被双方都接受的解决途径,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合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双方对于合约内容的妥协与让步,因此合约中过度的一致性会阻碍合约双方获得最大利益,也就是并非帕累托最优的。

6、规范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norms)

这里Young谈到了规范建立和变化的三种途径,分别是自上而下的影响(top-down influences),包括官方的法令、自下而上的影响(bottom-up influences),例如地方性的传统和习俗渐渐形成规范、以及处于同一等级的规范之间的影响(lateral influences)。

以法律为例,就同时包含了上述三种途径。法律以规范的形式制约、监督和评判人们的各种行为,而人们不同的个例也会使法律随着时代发展产生变化,同时,一个领域的先例可以通过类比改变另一个领域的规范。

我们应该意识到,个人层面小的行为变化可能会诱发明显的规范变化。这里提到了一个“trembled best response”的概念,我不知道如何翻译比较好。Young 同时举了他和Kandori,Mailath,Rob在1993年的一个实验,提出这种“trembled best response”的选择过程有最大概率选出一个最有效率的均衡。

7、进化和公平规范(evolution and fairness norms)

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合约模型中,只有当双方达成一致时才能获得利益,否则双方都将获得零的效用。在这个模型中,必然存在一种均衡是有利于代理人,另一种均衡有利于委托人。然后最终达成一致的一定是中间情况的均衡,这种均衡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即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最优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不会有激励去改变它,也就是说双方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这也正是上文提到的“trembled best response”。在一次性博弈中,这样的妥协并不一定会

形成,但在多期博弈中,一定会最终形成这样的均衡。这也告诉我们,公平的规范往往是进化力量的产物,这个观点被Binmore在1994年和Young在1998年分别提出。

8、总结和启示

第一,对于同样的均衡问题,不同的社会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规范,这被Young 称为“地方性一致-全球多样性效应”(local conformity/global diversity effect)。

第二,由于存在随机扰动,规范会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相对于规范的长期稳定来说会显得非常迅速。这被Young称为“不稳定均衡的颠覆效应”(tipping and punctuated equilibrium effect)。

第三,某些均衡与生俱来地相比另一些均衡更稳定和具有持续性。这种特性取决于规范的结构、面对的问题和随机扰动的特性,被称为随机稳定规范(stochastically stable norms)。出现这样稳定的规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规范具有显著的弹性,能够迅速从扰动产生的变化中恢复过来。在这里Young还强调了一点,即有些规范仅仅是历史和先例的累积,并符合人们对于如何与他人交往的预期,但这些规范可能只是偶然事件的产物。

这篇论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Peyton Young的风采,我被他清晰的文章结构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说理方式所深深折服。尽管第一次接触社会规范的论文,但Young的这篇文章读来并不那么晦涩艰深,这完全得感谢Young在全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相关概念。Young首先通过介绍规范的概念,清楚地给出了一个本文中规范的定义,进而研究规范对于经济的影响、如何产生影响以及规范本身的变化。

但在谈到规范与合约的内容时,我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Young谈到随着社会的进化,人们在制定合约的过程中会慢慢相互妥协,从而达到一种均衡,渐渐形成规范,而这种规范作为多种均衡的一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完全强制的合约比比皆是,奴隶制下的人身占有,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强制的合约。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要听命于奴隶主和他们手中的皮鞭。尽

管签写和订立合约未必是出自奴隶的本意,但这不影响这种“合约”的客观存在。所谓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合约,实际上就是奴隶主之间,或是奴隶主与奴隶贩子之间签的买卖协议,这种合约在当今的许多血汗工厂里依然存在。对于这些工厂来说,签订这样的合约慢慢成为了一种他们“眼中”的规范,这样的规范之所以不会被打破,和合约签订双方完全不对等的地位、拥有的资源和话语权有关,这也就和第一篇回顾的论文中所提到的社会网络中不同个体不同交易之间权重不

同的概念有所吻合。因此,这样的合约就不能用Young在论文中提到的规范理论来解释了。此外,真实世界中,不同的合约制定面临着不同的现实环境,是否能一概而论地运用现有的合约规范,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Young之所以在论文中提出,长期博弈下相互妥协的合约可能会形成一种合约规范,可能是基于以下考虑:

真实世界中任何度量都必须付出代价,不可能实现对交易对象的所有质和量都度量作价。而交易收益最大化的约束条件即是对商品和劳务属性精确度量的成本,未能实现度量作价的那些属性在合约履行中的监管成本就很高,因此交易成本的分布对于合约形式的选择具有限制作用。但同时,合约的选择越多即订约越自由时,交易双方就能够在足够的竞争空间中找到监管和履约成本最低的合约形式,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收益。因此可以将交易费用的分布与合约形式的选择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互动关系,交易费用的分布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合约双方的行为而不断变化。交易费用约束了合约的制定和执行,因此通过一定的妥协,反而有可能降低交易费用,以实现约束下的收益最大化。交易和合约具有互利性,任何交易的产生和合约的签订都是交易双方在进行了成本收益衡量之后做出的选择,是在稀缺条件下经过竞争而做出的约束下的最优选择。

【北大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解简答表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何 大 安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5) 摘要:行为经济学可谓是继新制度经济学之后进一步将经济理论分析由讲台推向现实蹬一个经济学流派。2001、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2001年美国Clark 奖均授予行为经济学家的这一事实,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分 析方法的认可。本文拟结合主流经济学的分析难题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架构作出解析,在对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述该学派之于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鉴于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 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的分析会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到实验经济学;但本文的重点是介绍行为经济学,只是 在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作出评论的某些场合阐述一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不确定性;偏差;非理性决策;实验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4)12-0004-07 收稿日期:2004-10-26 作者简介:何大安(1957-),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①理性假设分为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传统经济学以完全理性假设为分析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是以有限理性为分析前提。就人的抉择行为研究而论,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分析是不考虑非理性抉择的,而行为经济学则主要是以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 一、引言 在经济学说史上,自从出现了“瓦尔拉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明显存在着一条力图证明“经济系统在何种状态下达到均衡以及人的决策在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最优”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经济学家们曾通过各种假设和实验以说明经济系统在某些条件配置下的供求均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均衡价格的存在。客观地说,近两百年来经济学说的发展大体上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现代经济学在重视逻辑和数学推理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不确定因素的研究。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曾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从个体的一系列十分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的假设出发,创立了著名的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嗣后,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 eu )将这一理论纳入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框架,进而对不确定决策提出了可供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分析范式。于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被构筑于较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越来越偏好于运用先进的数学工具来建立经济学模型,并由此展开对包括宏观、金融、计量乃至于对政治、法律、家庭、婚姻、犯罪等问题的研究。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 )就曾将经济分析拓宽到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层面,使经济学成为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显学”。 但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是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① ,以理性假设建构的期望效用理论不能全面而 第12期总第158期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 .12Vol .158 2004年12月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Dec .2004

性社会学论文

性社会学论文 通过对性社会学这门课程短暂的学习,虽不能说是受益匪浅,但有所收获却是不容置疑的。首先,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社会上还有这么一门学科,以前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说这门课程让我长了见识,这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这门课程也纠正了以前我对性社会学理解的误区,性社会学并不只是针对于“性”这个字,它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与性学社会学与性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以及法学等学科广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性社会学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它能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两性心理的学习,可以让你更多懂得人性的需要,并在交往中应用出来,能增加你的感染力,使你更有魅力,比如,一般女性都是比较爱美的,在与她的交流之中,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这会让你在交往中受益匪浅。这不是虚伪,这是交往的一种手段。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两性思考方向的不同,这是由于在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至今的分工不同所造成的,在原始社会,男性由于体质原因(男性一般都比女性强壮)更适合于外出狩猎,而女性则留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再由于女性工作时说话不会干扰到工作,所以才会有今天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些俗语。而男性由于狩猎是不能讲话的,而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所以也就养成如今男性的思维比较理性,而女性则比较感性。所以说女性较男性来说容易受伤,而这就需要我们多注意一下女性心理了,为了我们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由于懂得了这,我想在以后我会更加的理解她们的做法,会更加懂得如何处理与女性之间的问题。 从这门课上,我还了解到如今社会中,很多男不像男,女不像女,性别本来是一个很明确的特征,却被搞成这样,,这是对还是错呢?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这些现在更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如今的“中性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原因肯定有许多,我想可能是很多人喜欢尝尝鲜,看看做异性是什么感受的,还可能是因为他(她)们厌倦了自己的性别。还可能是由于异性吸引力,觉得换性别好。按照中国的传统,这些统统都是不道德的。但如今这社会,是自由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你有想法,你就可以去做。但我想,不管你的想法有多么无厘头,不管你有多么的开放,你都应该要把握一个度,像武汉17中这种已经超越了开放,是不道德的。 最后,我想说,性社会学这门学科是一门很有必要的学科,其中的知识很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对两性心理的认识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后我将进一步去学习。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 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 莱布森(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 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 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 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莫斯 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第一文库网德 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 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 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

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社会学分析-“规范-权变”分析图式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摘要: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构建了自己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不久就遭到了加芬克尔批判,认为帕森斯行动理论的社会秩序先验性、外在性以及行动者通过社会化将规范内化并恪守执行这些理论预设,指出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本文拟在八个社会学概念上来具体解读他们行动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了“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论证和解释。 关键词:帕森斯加芬克尔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常人方法学“规范—权变”分析图式 引言 为什么要构建“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原因是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中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和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里的关于行动者如何行动的观点并 不能完全地解释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为此,本文在综合两种理论后,提出一个新的分析图式即“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进行理论建构。 一、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与常人方法学概要 在名著《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帕森斯构建了一般化的行动理论,构成这一理论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一组是遗传和环境;第二组是含有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验证的手段—目的关系的合理性行动类型;第三组是整合的共同价值。规范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无处不在,作用显赫。那么,规范在帕森斯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先说功效规范,即科学逻辑上可以验证的合理性规范,它是行动者通过科学手段从环境中得到的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和程序,也是手段—目的关系内在合理性所要求遵循的。再谈道德规范,许多理性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的个人未必在社会层面上产生最大的效益,为了约束个人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因而道德规范这一有着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观念知识被构建出

来。最后是一种经过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帕森斯认为,社会学之所以区别于政治学和经济学,就在于它有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社会学方面非常明显的伴生特性(帕森斯2003:867)。它体现在制度性规范的合法性中,也体现在仪式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起着整合和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家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时冲动之下拖延,购买,借用,抢夺巧克力。 像所有思想上的革命一样,这场革命开始于长期观察到的用通常的智慧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怪异事实。比如赌徒在明明知道可能要输的情况下仍然下注。人们一般会说为了退休后的生活要存钱,要吃得好,要开始锻炼,要戒掉香烟。他们是当真的,但是往往又做不到。那些感到冤枉和委屈的人要实施报复,虽然这样做往往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这些违背常理的事实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几十年来,如果不是几个世纪来都依赖的人类因素标准模式的直接和公开的挑战。经济人(Economic Man)是该理论的基石。经济人做出符合逻辑的,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充分考虑利益与成本,追求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经济人是个聪明的,分析的,自私的动物,在追求未来目标的时候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不受身体状况和感情的影响。经济人是建立学术理论的非常方便的工具。但是经济人有个致命的缺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当我们转向现实中的人就发现没有所谓的机器人般的逻辑,相反有各种非理性的,自我破坏的,甚至利他主义的行为。这种常见的现象已经被人们谈论几个世纪了,管理副教授阿斯拉夫(Nava Ashraf)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心理学是决定过程的一部分”,他看到了充满激情地参与者和公正的旁观者的冲突。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对这种心理学观点不屑一顾。就在15年前,经济学的下属分支行为主义经济学——研究真实的人如何作出选择,从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吸取营养——还是个边缘性的,怪异的内容。如今行为主义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迅速增长的领域,可以得到诺贝尔奖,批评性的大量实证的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历史。 虽然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在斯坦福,伯克利,芝加哥,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大学讲授,但是这个领域学者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哈佛。哈佛校长萨莫斯(Lamers)说哈佛研究经济的方法从传统上说比其他大学的更接近现实和更多实证经验。他在哈佛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认为自己是个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如果你关注现实,注重实践,你就容易被行为主义途径吸引。”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学分析 关制度更加完善,青年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公共决策部门制定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能够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中也有了青年学生的身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村委会青年委员配备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中,青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非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依托网络 所谓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当前我国青年非制度化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更严重的还有罢课、静坐、请愿、示威游行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中国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网络进行的。青年人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很多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青年人在制度化参与渠道外,努力寻求政治参与的外部空间和渠道,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成为其主要选择。

网络的高参与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暴露出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一些个人事务公共化,得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迫使公共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当事人解决这一问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鼓励和激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实效。 三、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 在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即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青年人因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也使很多人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政治。一些大学生对参与政治的兴趣下降,甚至漠不关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动员型参与尽管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成效,却难以长期发挥效力;时间一久,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下降。第二,浅表型参与多于深层次参与。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愿意支付过多的成本,贪图方便省事,甚至宁可“走过场”也不愿意深层次参与。第三,有序型参与多于有效型参与。在学生组织、社团等的组织下,当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通常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然而,由于受前面两条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有效型参与并不多。在互联网

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章复习指导与复习题

复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指导及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复习要求: 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试论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知识背景。 2.试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传统 第二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复习要点: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复习要求: 理解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评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阅读迪尔凯姆的一本主要著作,并进行评介。 第四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与社会学的本质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货币哲学。复习要求: 掌握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复习要点: 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性化过程、统治类型、科层制和宗教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

2.试分析韦伯对理性化的论述。 3.结合东亚的发展评价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复习要点: 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复习要求: 了解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掌握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分析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2试评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分析默顿中层理论观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交换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复习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掌握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思考题: 1.试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渊源。

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论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高考志愿博弈 转眼又一年高考了,然而各地高考和报志愿的顺序并不相同,2014年以前北京为先报志愿再高考,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先出成绩再报志愿,还有个别地区为高考完后估分报志愿。然而高考过后总有一部分人过高估算自己的成绩而没有被大学录取,当然也有不少的考生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却因他们的保守估算而失去更好的机会,所以大学开学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未报到,或者入学后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意,学习兴趣大减,沉迷游戏或半路辍学重新高考。 而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改进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实质上考生填志愿时都在进行一场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在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 由图中可知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考虑大家集中式填报某一学校的情况下,填超出自己水平的院校只有在自己超水平发挥时才能被录取,报适合自己自己水平的志愿时,超水平发挥和正常发挥都可以被录取,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时,无论怎样发挥都可被录取。填报超出自己水平的志愿虽然有可能被高于自己水平的院校录取,但落榜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院校时,虽然肯定能考上大学,但过于保守,失去了很多更好的机会,所以填报适合自己水平的志愿更合适,虽然失去了拼搏更好的院校的机会,但保障了适合自己水平的院校。所以最终因志愿目标过高未被录取和填报低于自己水平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都是博弈中的失败者。 而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因先填报志愿再高考比先出成绩再填志愿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考生无法预知高考时的发挥水平,增大了考生目标过高落榜和因保守不能上更好的院校的机率。假设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能被录取的机率就是X,而在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首先高校根据考生的成 第1页共3页

教育社会学 论文

药家鑫事件的思考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姓名:毛清芸 年级:2009级 专业:教育学 学号:21 药家鑫事件的思考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一、药家鑫事件的介绍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途中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二、关于药家鑫是否改判死刑的争论 在阅读《规训与惩罚》第一部分第一章“犯人的肉体”的时候,了解福柯认为惩罚方式上的这种演变似乎体现了理性的胜利一一更少的残忍和痛苦、更多的人道和自由,但实际上是惩罚对象的置换一一从对罪犯肉体的公开酷刑到对他们灵魂的控制。惩罚方式由对罪犯肉体的酷刑演变到现代监狱对犯人身体的监管,乃至最后“规训社会”的产生,其动力来自于确保一种更有效和更合理的法律和社会领域之存在的必要性。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最近社会上热议的“药家鑫事件”。在这个事件里,福柯所提到的很多的观点都一一印证。在“药家鑫事件”发生之后,你会发现整个社会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以绝对人数优势为代表的极力谴责并主张药家鑫死刑的一方,另一方则是以药家鑫父母为代表的极少数为药家鑫开脱的一方。在我看来,某一层面上来看,药家鑫的父母已经站到了整个社会主流舆论的对立面,以父母对子女的爱为理由无可选择地站到了社会伦理人情的对立面。而这个巨大的矛盾和斗争的核心就是“药家鑫是否要被判死刑”。 显而易见,网友们群情激奋一致要求判药家鑫死刑,网友们甚至嘲讽药家鑫为“药八刀”,仿佛这时候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中国传统理念中的“杀人偿命”的说法再次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在这种整个群情激奋情情形的背后,很少有人考虑为何一定要药家鑫死。是否真的只有“杀人偿命”才是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社会学论文

《人口原理》读后感 ——浅析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积极因素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长期受到批判,但该理论其实它也包含许多合理因素: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开辟了从消费领域研究人口的新渠道;三是第一个建立了人口理论体系; 四是客观地分析了控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五是正确指明了解除贫困的主要手段和根本方向。 1957年,面对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现实,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指出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然而这样一种正确思想却受到了批判,马寅初先生也因此被指控为“中国的马尔萨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确实有许多消极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其中的消极因素进行过批判,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全盘否定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大量事实说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包含了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 1.深刻揭示了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于“两个公理”。其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简单道理。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公理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无关,尽管在不同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下其内容有所不同。其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现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人首先是生物的人。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把人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就使人失去其存在的生物基础。否认了人的生物性需求,把人的生理需求看成是低级下流的资产阶级趣味,人性中美的东西被视为毒草而禁绝,人的本性被扭曲,思维被异化,给我国社会造成极大地损害,这一教训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关于“两个级数”。从人口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并没有像马尔萨斯所说的那样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多人也以此为据批评马尔萨斯理论的错误性,但他们没有真正弄清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含义。他强调的是“在无所妨碍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前提,事实上,人口在长期的发展中总是受到某种阻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大量的战争、疾病、瘟疫、灾荒、贫困等极大地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到了现代,生育控制更是直接从出生的角度对人口增长施加了影响。 2.开辟了从消费领域研究人口的新渠道 在马尔萨斯之前,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学者研究人口问题主要是从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来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增加,财富也随着增加。他们认为:一方面人口多就能造出更多的工业产品,就能产生国际收支的余裕,于是这些余裕使外国的金银流入本国,使国家富裕,因而人口是国家富强的源泉。同时人口是扩展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的军队的来源,有了强大的军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另一方面又认为:政府实行贸易管理和产业奖励政策,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获得工资收入,维持生活,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才会实现,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去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没有消费人类就无法生存和繁衍,人类社会也不会存在,当然也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人口生产和再生产同时和生产、分配、交换都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消费欲望、

风险倾向文献综述

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描述Bowman悖论以及对国内外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进行梳理,从管理层自身、企业业绩、企业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探讨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影响。最后发现现有文献和研究的不足,指出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Bowman悖论;风险倾向;战略风险管理 一、引言 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企业风险-回报的相关关系呈正相关,即高风险带来高收益,低风险带来低收益。1994年,Bowman对美国85家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的风险-回报呈负相关,一些产业内则呈非相关关系,这就是著名的“Bowman悖论”。这一悖论的提出冲击了人们关于企业风险-回报正相关的传统观念,引起了学者对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二是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从Bowman 悖论提出以来的研究来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后者。循着Bowman的结论:某些管理人员具有高超的战略能力,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回报。Miller和Leiblein运用企业行为理论证实了这个观点,正确的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风险-回报的负相关;管理层可能不是风险厌恶型而是风险寻求型,风险态度影响了风险-回报的关系。本文通过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并提出研究假设。 二、风险倾向的探讨 风险倾向是指人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的态度或行为(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规避等)。从20世纪中期开始,有关风险态度和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对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以及对风险决策下的各种模型的研究。它是战略风险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于受决策个体、企业业绩及竞争优势的影响,个体对决策和收益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战略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战略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能规避风险。战略的制定与管理层的风险态度密切相关。因此,管理层受自身、企业业绩及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的风险倾向会影响风险和回报的相关关系。 (一)管理层自身因素与风险倾向 Porter指出,风险是在“错误”情景发生的情况下执行某种战略所导致的糟糕结果。Miller 和Leiblein对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改变风险-回报的关系。Robert和Gmoez-MeJia建立了一个行为代理模型,主要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来解释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行为。许多研究发现,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糟糕的情景下会有强烈的冒险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主要取决于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源于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形成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难点一直,在这里小编围绕教育社会学专业整理了一部分优秀的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参考学习。学术堂在您论文写作过程中祝您一臂之力。 1.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2. 高等院校量化分析类课程主客一体化教学评价研究 3. 关于《现代礼仪》课堂教学的思考 4.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成效差异的实证研究 5.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6.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7.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8.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9.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 大数据背景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统计学教学探讨 11.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 12.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3. 论中职礼仪课程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14. 大数据时代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15.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6.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17. 日本青年的道德教育研究 18.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高职统计学微课程教学理念研究 21. 浅谈《商务礼仪》教学方法改革--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例 22. 基于MOOC技术的《统计学》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 23.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4. 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5. 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课程教学中资讯视频的应用 26.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27. 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28. 微课形式的礼仪教学改革 29. “探究式-团队联合-行动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30. 高职《统计学基础》教材案例化的几点思考 31.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2. 影视文本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探究 33.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4.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统计学》教学满意度实证研究 35. 参与式教学“六步法”在高校“服务礼仪”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6.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7.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8. 基于PBL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9. 基于交互式教学的礼仪课程设计 40.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4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 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 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 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 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 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 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 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 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 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 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 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 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 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 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 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 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 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 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 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 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 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 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 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 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 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 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 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 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 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 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 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 5.功能需要的概念 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 7.功能选择的概念 8.结构脉络的概念 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