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文学(汇总)

明代文学(汇总)

明代文学(汇总)
明代文学(汇总)

第七编明代文学(1368—1644)

绪论

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第一节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一、商业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的形成,使文学日趋市民化、商业化、通俗化。

明初“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

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文学商品化,带来晚明文坛的污秽浊流。

二、新兴的王学左派肯定人欲、张扬个性,使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增强,诗文领域出现袁宏道的“性灵说”,小说、戏曲出现《金瓶梅》、“三言”、“二拍”《牡丹亭》等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的作品。

明初思想文化界死气沉沉。

中叶后,心学和禅宗强调“本心”:

王阳明说:“此心纯是天理”。

“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传习录》上)

禅宗大师认为:“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 (《紫柏老人集·法语》)

明后期思想家、文学家纷纷不顾天理、张扬世俗情欲:

李贽:“人必有私”(《藏书》卷2)

汤显祖:“世总为情”(《汤显祖诗文集》卷34)

袁宏道: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宾客满席,男女交舄xi”,“姬妾数人,游闲数人”,“朝不谋夕”“恬不知耻”

(《与龚惟长先生书》)

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俗文学的地位: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

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1、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2、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第三节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

一、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

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二、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

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

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

三、古代小说发展概说

(一)先秦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阻滞难行),是以君子弗也。《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先秦寓言及一些杂家著作(如《山海经》、《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中的片断描写可看作是最早的微型小说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刍chu荛:打柴草的人)在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提升。

汉代小说:

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

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

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

袁康《越绝书》,叙吴越史地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

司马迁《史记》,有些情节描写可当小说来读。

(三)魏晋南北朝

曹植《与杨祖德书》:街谈巷语,必有可采。

刘勰《文心雕龙》: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四)唐代小说—传奇

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也称《传奇》,所以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

说明:

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传奇的文学渊源。但唐传奇又同它们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

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

唐传奇的代表作:

元稹《莺莺传》

白行简《李娃传》

蒋防《霍小玉传》

陈玄佑《李魂记》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

李朝威《柳毅传》

(五)宋元话本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话”的题材主要有“讲史”,当时有“说韩信”、“说楚汉”、“说三分”等。它的许多形式为章回体小说所继承。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

先秦寓言→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四、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1、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4、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5、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6、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第一章三国演义

重点:

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拥刘反曹”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一、成书过程、作者及版本

1、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成书发展过程较为典型。它由历史到民间传说,再以传说为基础,结合部分史实,编为话本、杂剧,又以史实为主干,吸取传说、话本、杂剧的合理因素,经加工再创造而成。

(一)成书过程

1.西晋陈寿《三国志》

2.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3.隋唐时期,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

4.宋代“说话”中的“说三分”以及民间杂戏

5.金元时期的三国戏(杂剧60余种,现存21种)

《全相三国志平话》(元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

6.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版本:

嘉靖本(壬午,1522)

毛宗岗本(毛纶康熙十八年,1679)

现在通行的本子: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1980年版“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三国演义》,人民文学1953年版

《三国演义》“会评本” ,北京大学1986年版

(三)作者简介:

作者罗贯中生平不详。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著有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及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二、思想意义

“拥刘反曹”问题:

1.体现作者正统历史观。是“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对文化秩序的关怀。

2.寄托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追求“王道”、“仁政”,反对“暴政”,渴求“仁君贤相”。

三、人物形象

毛宗岗《读三国志注》中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1、诸葛亮:

明智的化身;智慧的化身;效忠的化身;公正廉洁的化身。作者由此塑造了一个有“补完天地之手”、大智大贤的人物形象,从而确立了“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的胸襟、兵家的谋略,又有道家的风范,成为超越个体存在的文化符号,有历史真实,但更多的是传奇色彩。

2、关羽:

义重如山,正气凛然,一切行为皆以义为准;无所畏惧,充满英雄主义精神;又有气盛高傲,刚而自矜的一面。

《三国演义》中,关羽以英勇过人、忠义兼备、文武双全的儒将典型出现。

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困在城外小山丘上,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招降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关羽得到了刘备在袁绍处,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3、曹操

作者从历史和道德两个层面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即曹操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又是一“乱世之奸雄”。他“多权谋”、“善机变”;有着明确而卑劣的人生哲学,体现出极端残暴和无限贪欲的丑恶灵魂;爱才,但在任用人才时又充满猜疑和欺诈,而且绝对不允许手下窥知其内心或阻碍其欲望满足。

杀华佗:曹操患有“头风眩”病,发病时头部剧烈疼痛,每次都是华佗用针灸治好的,往往是针到病除。曹操想把华佗留在身边当侍医,华佗不愿成为他个人的御医,从而放弃为人民防病治病的机会,便借口“呆在许昌时间长了,思念故乡”,“求还取方”而告假回家了。后来,曹操派人“累书呼之”,华佗借口“妻子有病”,拒绝回许昌为操治病,当操探知其妻并未病时,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华佗押回许昌处决了。

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影响

1、《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主要而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

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主要表现在: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矛盾。(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4)扇形网状的结构方式。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四、概括艺术成就

1、虚实问题: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2、人物塑造: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3、战争描写:艺术技巧高超,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开山祖与典范之作。

4、特色语言;既有文言的简练精粹,又有白话的通俗浅显。

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

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2)非文学的:

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第二讲水浒传

是一部描写和歌颂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一、成书过程、作者及版本

1、成书过程:

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基础上,经作者杰出的再创造产生了这部伟大的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小说。

2、关于作者:

大家普遍认为明人高儒《百川书志》所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较符合史实。对施耐庵的生平事迹,至今所知甚少。

3、版本

既有繁简之别,又有百二十回、百十五回、百回、七十回之异。繁本系统中,天都外臣作序的百回本《忠义水浒传》较早;现存最完整的百回本是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七十回本繁本以金圣叹修改删节的贯华堂刊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为代表。简本系统以现存万历年间《全像增插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为代表。

二、思想内容

1、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原因,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过程。

2、梁山文化的演变及成型。

行动上:打家劫舍到替天行道;

思想上: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行动上的转变是梁山好汉自觉向伦理化、社会化方向靠拢;思想上的转变是梁山义军向正统化、政治化方向趋近,从而完成了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奠定“招安”的基础。

乱自上做:

“夫一高俅乃有百高廉,而一高廉各有百殷直阁,然则少亦不下千殷直阁矣。是千殷直阁者,每一人又各自养其狐群狗党二三百人,然则普天之下,其又复有宁宇乎哉!”(第五十一回回首总评)

金圣叹批语:

“高俅无所不为犹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无所不为胡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无所不为犹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又有亲戚又复无所不为胡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又有亲戚又复无所不为犹可限也,高俅伯叔兄弟之亲戚又当各有其狐狗奔走之徒又当各各无所不为胡可限也。嗟夫,天下者朝廷之天下也,百姓者朝廷之赤子也,今也纵不可限之虎狼,张不可限之馋吻,夺不可限之几肉,填不可限之溪壑,而欲民之不畔国之不亡,胡可得也。”(第五十一回夹批)

如第十五回,写梁中书的老都管在黄泥岗上向杨志耍威风,说:“我在东京太师府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

金圣叹在“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一句下批道:太师威焰,众官谄佞。奴才放肆,一语遂写尽。

3、招安问题:

“同以忠义为主,替天行道”是梁山英雄们思想倾向上的主线,同时也是他们行为处事的总纲。“忠义”既是对梁山义军内部关系而言,又是对封建朝廷应尽的使命而谈;“天”既指正义公理,又指天子。“替天行道”既是以有道伐无道,又是替天子诛无道奸臣。梁山英雄们在忠义双全的价值召唤中实现自我,同时又在这个价值召唤中丢失自我。招安导致了梁山义军的悲剧结局。

三、人物形象

1、宋江:在梁山事业中,宋江是个孤独者。忠义双全的人格取向和价值关怀使他不能不陷入忠义的怪圈。在梁山事业发展最兴旺的时候,力主招安,实现他一心一意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然而,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招安的结果彻底葬送了轰轰烈烈的梁山事业。而宋江临死仍抱“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思想。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郓城县宋家村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面黑身矮,为人仗义疏财,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精通刀笔,纯熟吏道,曾任郓城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寨主。梁山泊总兵二都头之一。第十八回出场。宋江:

忠义的化身

在忠和义的

矛盾中挣扎

2、李逵

梁山上个性突出的英雄人物。他自然无性,天真烂漫,露出坦荡的本真存在。对梁山事业表现出无限忠诚,他对宋江的尊敬、爱戴和服从,正是对梁山事业忠诚的体现。他的死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

李逵上山最主动造反最强烈反招安最激烈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忠臣义士的悲歌.

英雄好汉的颂歌.

农民起义的史诗.

农民起义的史诗:

乱自上作是起义的社会根源.

星火燎原是起义的历史进程.

接受招安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惩治小霸王大闹野猪林

林冲忍的性格逼的过程

“写英雄在人廊庑下,欲说不得说,光景可怜。” “令人落泪。” “为人浩叹。” “写得令人坠泪。” “一字一哭,一哭一血,至今如闻其声。” “令人大哭,令人大叫。” “酒店一叹,此处又一叹,如夜潮之一涌一落,读之乃欲叫哭。”

同情之笔:在描写林冲被高俅迫害的章节中,金圣叹一再批:

《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这一情节,有多层含义。金圣叹在第八回回首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分析:

此一回中,又于正文之外,旁作余文,则于银子三致意焉。如陆虞候送公人十两金子,又许干事回来,再包送十两,一可叹也:夫陆虞侯何人,便包得十两金子,且十两金子何足论,而必用一人包之也。智深之救而护送到底也,公人叫苦不迭,曰“却不是坏我勾当”,二可叹也:夫现十两,赊十两,便算一场勾当,而林冲性命,曾不足顾也。又二人之暗自商量也,曰“舍着还了他十两金子”,三可叹也:四人在店而二人暗商,其心头口头,十两外,别无事也。访柴进而不在也,其庄客亦更无别语相惜,但云“你没有福,若是在家。有酒食钱财与你”,四可叹也:酒食钱财,小人何至便以为福也。洪教头之忌武师也,曰“诱些酒食钱米”,五可叹也:夫小人之污蔑君子,亦更不于此物外也。武师要开枷,柴进送银十两,公人忙开不迭,六可叹也:

银之所在,朝廷法纪亦惟所命也.洪教头之败也,大官人实以二十五两乱之,七可叹也:银之所在,名誉身分都不复惜也。柴、林之握别也,又捧出二十五两一锭大银,八可叹也:虽圣贤豪杰,心事如青天白日,亦必以此将其爱敬,设若无之,便若冷淡之甚也。两个公人亦賫发五两,则出门时,林武师谢,二公人亦谢,九可叹也:有是物,即陌路皆亲,豺狼亦顾,分外热闹也.差拨之见也,所争五两耳,而当其未送,则满面皆是饿纹,及其既送,则满面应做大官。十可叹也:千古人伦甄别之际,或月而易,或旦而易,大约以此也。武师以十两送管营,差拨又落了五两,止送五两,十一可叹也:本官之与长随,可谓亲矣,而必染指焉,谚曰“掐虱偷脚”,比比然也。林冲要一发周旋开除铁枷,又取二三两银子,十二可叹也:但有是物,即无事不可周旋,无人不愿效力也。满营囚徒,亦得林冲救济,十三可叹也:只是多金分人,而读者至此遂感林冲恩义,口口传为美谈,信乎名以银成,无别法也.

武松恩仇观念光明磊落

天伤星行者武松

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养成人。景阳岗

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第二十三回出场。

四、艺术成就

1、成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艺术结构完整而富于变化,与小说内容有密切联系,成为一有机整体。

3、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的语言成就也极为突出。它洗练明快,又生动传神,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很有表现力。

变中得奇:

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同中求异,使读者兴味倍增。

在“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跳”句下,金圣叹批道:

武松文中一扑一掀一剪都躲过,是写大智量人让一步法,今写李逵不然。虎更耐不得,李逵也更耐不得,劈面相遭,大家便出全力相搏,更无一毫算计,纯乎不是武松。妙极。

二十二回写武松打虎一篇,真所谓极盛难继之事也。忽然于李逵取娘文中,又写出一夜连杀四虎一篇,句句出奇,字字换色。若要李逵学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学李逵一毫,武松亦不敢.各自兴奇作怪,出妙入神,笔墨之能,于斯竭矣.

金圣叹在第四十二回回首有一段批语:

比较:

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如虎未归洞,钻入洞内,虎在洞外,赶出洞来,都是武松不肯做之事.

语言特色:

第四十五回“大闹翠屏山”,写杨雄要潘巧云与石秀当面对质,那妇人道:“哎呀,过了的事,只顾说什么!”石秀睁着眼道:“嫂嫂,你怎么说?”

金圣叹批道:活画石秀。只四字,妙极。

小说接着写那妇人道:“叔叔你没事自把髯儿提做什么?”石秀道:“嫂嫂,嘻!”

金圣叹批道:只一字,妙绝。

上只四字,此只一字,而石秀一片精细,满面狠毒,都活画出来.俗本妄改许多闲话,失之千里。

语言:如:第五回,写鲁智深在山路上遇见一所败落寺院:

“看那山门时、上面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

金圣叹在这句下批道:只用三个字,写废寺入神.抵无数墙坍壁倒语,又是他人极力写不出想不来者。

第四讲《牡丹亭》

是明代剧坛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的“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其中,《牡丹亭》一剧是我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

汤显祖

1、生平:汤显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个腐败、黑暗王朝。21岁中举,后来科考一再受挫,34岁才中进士,在南京作太常寺博士。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时政,被贬广东徐

闻县任小吏,两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后因爱女、娇儿、大弟先后夭折,毅然辞官,隐居临川玉茗堂。

一、作者生平及思想

二、思想与“至情论”

1、思想形成受三人影响:

罗汝芳、达观和尚、李卓吾;

汤显祖思想儒、释、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达观神交多年。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

2、“至情”论的三个表现:

①从宏观上讲,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

“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②从理想上讲,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

③从途径上讲,“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

创作

共创作四部传奇,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四部传奇中都写到一个梦,又因汤显祖归隐于江西临川玉茗堂,故而得名“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

三、《牡丹亭》题材来源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即在创作中他借鉴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魏晋志怪小说《李仲文女》、《冯孝将子》及《谈生》等篇。此外,《华州参军》等篇对其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2、剧情梗概:

第一出《汉宫春》词:

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睢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四、思想内涵

《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爱情悲喜剧。作品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而生的经历,热烈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幸福和个性解放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对摧残人性真情的封建礼教作了尖尖锐的批评,体现了以人性和真情来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

《牡丹亭》中有着明确的反抗封建社会压抑人性的意识出发点。汤显祖以杰出的艺术创造表现了生命冲动的美好动人。

杜丽娘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她非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触发的生命冲动引向她与柳梦梅的梦中欢会,由此孕育了生死不忘之情。

剧本描绘了她不同层面上的情感活动,特别是深入刻画了她对幸福人生不可抑制地追求,及这种追求如何以内在的刚强支配着她的外在娇弱,令人感受到自由的生命的可爱。在明代“女诫”森严的社会条件下,杜丽娘不虚掩自己的情欲,公开喊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心声,把自己的情欲大胆地、赤裸裸地坦露出来,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

核心:情与理的冲突

爱情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和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对生命、自然、自由之爱是人性本能,具有不可抑止性。所以,作为至情的化身,杜丽娘必须经历一番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情感历程。

五、《惊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惊梦》写了杜丽娘的青春的觉醒。

后花园中自然风光的诱发引起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游园不是对姹紫嫣红的审美与认同,而是她对自我的寻找与确定。

揽镜自照,羞答答中发现了自己无比娇艳的容貌,羞涩的感觉正是其青春觉醒的表现。

作品虽只表现了她伤春的情感,但我们却能深深感受到女主人公青春被压抑的苦闷和她内心萌发的对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向往之情。

《惊梦》艺术成就表现为:

1、构思巧妙。这一出没有人物间外在冲

突,只是女主人公的自嗟自怨。但在

人物情感的宣泄中揭示重大主题。

2、心理描写细腻。

3、寓有深意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4、艳丽典雅的曲文。

六、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青春的觉醒)

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抗争阎王,与柳成婚)

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捍卫自由的婚姻)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香春:见书

柳梦梅:

杜宝:

《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1、以情反理。肯定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3、对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响:见书121页。

七、艺术特色

1、人物塑造上,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抉发人物内心的情感,将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高度结合。

2、情节结构上,双线发展的戏剧结构和冷热互济的戏剧排场,苦乐交错。

3、曲词上,文采华艳、典雅蕴藉,抒情性强,富于诗情画意。且能扣准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人物,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作为汤显祖的力作,《牡丹亭》标志着汤显祖在传奇创作上达到的最高水平。

第三讲西游记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神魔小说代表作

重难点:

1、故事的演变;

2、作品的主旨;

3、艺术手法;

第一节:题材演化、版本

一、成书过程、作者及版本

1、成书过程:有玄奘取经事件为前提。

A.《大唐西域记》(玄奘回京后,奉诏口述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由弟子辨机记录)宗教化色彩;

B.《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门徒惠立、彦琮写)又经夸张神话化阶段;

C.真正完成取经故事由历史记载向神魔故事转变,得力于唐五代寺院“俗讲”的盛行;

D.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以“俗讲”为底本写成。框架完成,开始取经历史故事文学化。有孙悟空,深沙神,无猪八戒;

E.元末明初杨景贤做杂剧《西游记》出现猪八戒,深沙神改称沙和尚;

F.至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较为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永乐大典》九回、《朴通事谚解》四十六回;

2、作者(略)丘处机、吴承恩;

历史上的“唐僧取经”本事

高僧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yi,洛阳缑氏人,,13岁出家)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研究教义,取回真经。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在没取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只身离开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吐鲁番,历经艰辛,到达天竺,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此行历时17年,行程五万里,取回佛经657部。回到长安后,在慈恩寺又以19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创立了佛经的重要宗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圆寂。

二、《西游记》的产生:

“西游”故事经过《诗话》、《平话》、壁画、金元戏曲的积累,其故事框架,人物形象均已相当成熟。到明代中叶,出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故《西游记》也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

三、《西游记》的版本

繁本:为百回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

清代刻本:汪象旭、黄周星评刻《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简本:有两种。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

《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

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通行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世德堂本,变更了回目,插进了清代张世绅《新说西游记》的第九回内容,80年重排又恢复了世德堂本的原貌,将第九回附录于后。

四、思想内容

取经故事蕴涵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同时也蕴涵了灵魂救赎、人格修炼的主题。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的真经即为大乘佛经,它宣扬“大慈大悲”,以“普济众生”为宗旨。取经成为追求真理的象征。而一切阻挠和破坏的行为无疑都是邪恶的。因此,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有恶必除,除恶务尽。另一方面,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是待罪之身,在虔诚的唐僧带领下,走上了为“普济终生”而奋斗的道路,同时也是走上涤除魔心、修炼人格,使自己不断完善的道路。

第二节、《西游记》的主旨

(一)《西游》“幻”之内涵

[1]、“幻中有理”:

明谢肇浙《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是“修道奇书”。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2]书中“心猿”:

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

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7回)[5]人物表白:

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24回)

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

[6]、众家评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灵台方寸,心也。”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浙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

(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

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

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

三、人物形象

1、孙悟空: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由一块仙石受日月精华孕育而生、石破而出的。这样,他就成为一个无父无母、无牵无挂的“自然之子”。不受礼的束缚,作为原始生命力的代表,追求个体的绝对自由,敢于挑战理性秩序,藐视理性尊严,维护人格独立。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迫使他在接受惩罚、体味痛苦的同时,消除造反意识、化解心魔、培植伦理观念。后在观音菩萨的劝说下,作为护法大弟子走上西行取经的道路。人物塑造可贵之处在于,他身上仍保留了原始生命力的创造性。

2、猪八戒

是个极具浓厚人情味的神话形象。他身上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俗人的品性,重在以人的生存欲望为念,敞开人性中真实客观而又卑俗低下的一面,显露出直率、坦诚的本真存在。人类的许多生物本能和人性缺点都相当集中地反映在他身上。作者打破了善、恶二分的传统创作模式,塑造了一个善恶兼备、美丑泯灭的艺术形象。

四、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叙事风格、艺术结构、语言色彩浑然一体,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形成既奇幻又诙谐的整体美学特征。

1、神性、人性、动物性结合的人物形象;

2、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3、以诙谐的笔调寄寓严肃的讽刺,进一步发展了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4、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

5、风趣诙谐的语言风格。

1、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2、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3、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A、《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

幽默诙谐风格。

B、《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胡适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西游记考证》)

鲁迅说:“又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

《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其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妖魔来表现。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画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和世相脸谱撕裂,化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

4、曲折巧妙的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五、地位及影响

《西游记》在小说史上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1、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使神魔小说臻于成熟并确立了独立的地位。

2、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

3、引起明清两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关注,出现了一些续书,如董说的《西游补》等。

六、《西游记》的影响

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神魔小说有:

由宗教故事演化的《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清代《后西游记》等续书;《西游补》、《天女散花》借续补针砭时事,《西游补》最受称道;《四游记》(杨志和《西游记》、吴元泰《东游记》、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

由讲史故事分化的《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最为出色;由民间传说演化的

朱名世:《牛郎织女传》;

杨尔曾:《韩湘子全传》。

第四章《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一

“世情小说”代表作

第一节《金瓶梅》创作、作者、版本

1、《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

《金》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2、《金瓶梅》的作者:

《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

两个兰陵: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

“笑笑生” 之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3、《金瓶梅》的版本:

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

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

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

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

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第二节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1、西门一家兴衰:

小说1-10回从《水浒》“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

10—79回主要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间的争宠妒恨;

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

2、晚明社会时尚: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实从西门“一家”,写及“天下国家”。

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从暴露社会矛盾到剖视扭曲的人性

1、通过西门庆贿赂太师、交通官吏、包揽诉讼、霸道横行,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西门庆理刑千户官衔,是为蔡京送寿礼买来。

山东巡抚宋乔年、两淮巡盐御史蔡状元为西门庆提供经商特权。

西门庆买通钞关钱主事,车船货物大笔偷税漏税;

兵马荆都监为升迁用二百两银子打通西门庆的关节。

朝廷杨戬坏事牵连亲党,西门庆立给礼部尚书李邦彦送500两银,李便“取笔将文卷上西门庆的名字改为贾庆”;

杀人犯苗青谋财害主,案发后“打点一千两银子送至西门庆家里”,照例钱到公事办;扬州盐商王四峰被送监狱,“许银二千两”央托西门庆转求蔡太师“人情”,果然不日释放。

2、通过西门庆纵欲亡身和金、瓶、梅们贪“淫”丧命,冷峻剖视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人生毁灭。

西门庆妻妾:

陈氏(亡妻)、吴月娘(继室)、

李娇儿(二房)、卓二姐(三房)、

孟玉楼(补三房)、孙雪娥(四房)

潘金莲(五房)、李瓶儿(六房)。

西门庆奸淫的部分女性:

潘金莲奴婢春梅

仆妇宋惠莲、如意儿、贲四嫂、惠元、王六儿

丫头迎春、绣春、兰香

贵族林太太

妓女李桂姐、吴银儿、郑月儿

直至纵欲亡身,死时仅33岁。

西门庆的淫滥和疯狂,既有暴发商人的以钱渔色,更具官僚恶霸的残忍暴虐:

为霸占潘金莲毒死武大,陷害武二;

为谋娶李瓶儿坑害结义兄弟花子虚;

为蒋竹山先娶李瓶儿,收买流氓对其毒打;

为奸占宋惠莲而陷害其夫来旺,逼宋上吊自杀,把拦棺论理的宋父交衙门打死;

为包占王六儿毒打街坊子弟、收监入狱等。

西门庆为色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戕害无辜。人性严重扭曲,终致耽色败家,纵欲亡身。

金、瓶、梅诸多女性的人性扭曲:

在社会的规范、封闭的家庭、单调的生活挤压下,似乎只知人生最底层次追求。误将情欲、物欲、性欲作为生命的原动力。终于步入邪恶,在炽烈欲火中焚毁自己。

潘金莲的变态:

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

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

三、《金瓶梅》的悲剧意义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张潮《幽梦影》)

1、小说通过西门庆、陈经济的命运深刻表现了16世纪中国商人的悲剧。

2、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

四、《金瓶梅》的性描写

作者态度矛盾:既欲暴露性的罪恶,以“为世戒”,又对“性”的原生态津津乐道。

弄珠客《序》:“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余常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露骨的性描绘,虽对写人、叙事不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潮,但对读者心灵的腐蚀实难讳言。

第三节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

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六、《金瓶梅》的影响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猥亵小说:《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第五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

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二、冯梦龙与“三言”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三言”。

2、“三言”: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等。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贩秦重,“做生意甚是忠厚”,顾客“单单做成他”的买卖。《徐老仆义愤成家》的阿寄,长途贩运艰苦发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1.《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2.“二拍”指凌濛初创造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3.《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P70 4.“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P10 5. 6.《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历史资料、民间故事、文人改编。P51 7.《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 8.锦囊妙计和“耳畔分付”是《三国志演义》制造悬念的方式。P83 9.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给正统文学思想带来了极大挑战。P139 10.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P14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 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这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基础上经文人加工整理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 茶陵派: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有铎、张泰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虽未尽除台阁遗风,他的有些作品摆

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3. 台阁体:明初流行的文体,因其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等位太阁大臣而得名。这些作家大都身居高位,远离下层社会,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缺乏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真实情感。格平正典丽,但有肤浅,空泛的弊端,流行几十年,造成不好影响,文学史上评论较低。 4.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均为湖北竟陵人,因而称为竟陵派。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使其作品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但缩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吴中四杰”不包括(B)p23 A. 高启 B.刘基 C.杨基 D.张羽 2.生就一副“雷公嘴”,“孤拐脸”是形容( C)的人物形象的。P121 A.猪八戒 B.牛魔王 C.孙悟空 D.沙僧 3.( B)是汤显祖最为得意的剧作,也是戏曲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剧作之一。P105 A.《南柯记》 B.《牡丹亭》 C.《鸣凤记》 D.《浣纱记》 4.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P67

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随着南戏传奇的繁荣,北区杂剧也开始了蜕变。明初皇室作家朱有炖,率先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惯例,开创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有南北合套的体式。明中叶,出现了明代首屈一指的杂剧作家徐渭和他的《四声猿》,展示出明杂剧的特殊风貌。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时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 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文人集团,如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最受人注目的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的论争。其特点是: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当然,正常的论争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如“唐宋派”的创作,“沈汤之争”后的情形都是。

明代文学第二部分

第十讲《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一、所谓“世情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世情小说)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金瓶梅》的创作时代、作者与主要版本 (一)《金瓶梅》创作于万历间(前中期)。 (二)《金瓶梅》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兰陵笑笑生,还有王世贞、李开先、屠隆、王稚登等说法。无从确考。(三)《金瓶梅》最早的刊本是“词话本”或“万历本”,即万历年间刊刻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本》。崇祯年间又有“崇祯本”。清康熙年间有“第一奇书本”等。现在通行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的删节本。 三、《金瓶梅》的内容与思想内涵 (一)《金瓶梅》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讲“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的西门庆,本有一妻三妾,又看上了潘金莲,于是毒杀金莲的丈夫武大,将潘氏纳为妾室。武大的弟弟武松来报仇,误杀了李外傅,被刺配孟州。于是安然无恙的西门庆,日益放纵,先跟潘金莲的侍婢庞春梅私通,又跟李瓶儿有染,都纳作妾室。嗣后,因贿结宰相蔡京为义父,和太尉、巡抚等大臣有往来,又发了几场横财,更加肆无忌惮,谋财害命,霸占良家妇女,直至纵欲暴亡。西门庆死后,他的妻妾还有一些故事,不展开了。 (二)思想内涵: 1、“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p14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谓此书之作,专以写市井间淫夫荡妇,则与本文殊不符,缘西门庆故称世家,为搢绅,不惟交通权贵,即士类亦与周旋,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盖非独描摹下流言行,加以笔伐而已。 2、“《金瓶梅》是一部哀书”(p146) (明代中后叶工商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商人阶层的崛起,是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西门庆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西门庆固然是一个罪恶累累的恶棍,但是他的身上又有着一种特别的魅力,那就是精明强干,他可以不顾传统道德、蔑视朝廷法规、疯狂地追求金钱与女人,享受到人世的各种欢乐,这是普通老百姓和士大夫阶层都做不到的。这引起了人们的诅咒和欣羡。 但是在《金瓶梅》中,西门庆这个恶棍、精明的商人,在他的事业走到高峰的时候,迅速地因为纵欲过度,断送了性命,这是一个悲剧。) 小说撷取明代社会的一个断面,通过对以西门庆为主,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辅的社会人事的描写,揭示出一个有点极端而悲剧性的现实:明代社会新兴的商人阶层,通过纵欲主义的方式,向传统道德、禁欲主义(“存天理,灭人欲”)挑战,以令人耳目耸动的方式,客观地表明了晚明涌动的人性思潮;但是同时,也因为他们极端的纵欲主义的方式,因为他们对于人自身价值(道德、理性、正义等)的毁灭,这种挑战最终被宣告失败。于是小说以沉重的笔调告诉我们,腐朽的旧世界固然在走向毁灭,但是新兴的同样也前途渺茫。“整个《金瓶梅》的世界一片漆黑,令人感到悲哀,感到窒息。”

[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经典-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代)

[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经典-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选》(明代) 明代部分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传记文写得很有特色。 本文是一篇赠序。记述了自己幼时家贫,在买书和求师都十分不易的条件下,不畏艰难、刻苦求学的经历,以此勉励后辈应珍惜良好条件,专心学习,刻苦自励。 对比手法的运用:先写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经历,再写今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然后说明,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用心不专,而非他人之过。对比鲜明,词顺理达,颇有说服力。自然使人认识到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重要性。 结构布局:全文布局先宾后主,宾详主略,选材精当。先写自己,再写太学生,最后才写马生。写自己过去求学的艰难,引出写今日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再引出对作为今日太学生之一的马君的夸奖和勉励。这样由宾而主,逐层写来,点明题意,推出主旨,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语言简洁流畅,恳切自然。理明词达,情真意切。 《卖柑者言》 刘基,字伯温,精天文和兵法。 主旨:文章通过卖柑者之口,淋淳酣畅地指斥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不懂用兵、不会治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配物,尖锐地揭露了元朝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嫉邪”之情。

构思巧妙:这是一篇含蓄深刻讽刺小品,以讲故事的形式发表议论,讽刺世态,警戒后人。由买者的责难,提出“欺”字,引出下文的卖柑者之言。又由卖柑者的回答,引出作者的感想,点明题旨。卖柑者的议论是一种自我辩护,但其思想实质是讽刺时政,在自辩中借以揭露邪恶、抒发愤慨,是本文构思巧妙之处。 诘问手法:本文采取了设辞问答的方式,反诘揄,深化题旨。买卖双方的问答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问答中运用大量排比反诘语,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理力量。卖柑者边疆反诘展开别开生面的论辩。这种句式不仅显现了文章揄论证的深度,而且使行文跌宕多姿,气势酣畅。 对比鲜明,揭露非常深刻:如柑子“表”与“质”的对比,文臣武将“外”与“中”的对比,皆极显其“败絮其中”的本质。由柑子而文武官僚,又巧妙地构成了自然物体与社会现象的类比关系,把文章题旨推向深处。而以“察”与“不察”作比,进一步指出应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柑”的“小欺”去认识社会的“大欺”。通过这层层对比,展开叙事说理。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还有长篇《平妖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作品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矛盾斗争,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雄豪混战及暴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追求与选择。结构宏伟严密,战争场面的描写雄伟壮观,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语言通俗易懂、洗练明快,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盖世才能,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超人的智慧和一种求实精神笔强烈的事业心。

元明清文学简答论述题汇总

元明清文学简答论述题汇总 简答 1、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本身就有着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和较为频繁的演出活动,特别是诸宫调和金院本的演出,对北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曾起了重要的作用。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在宋、金、元时期受战争破坏较少,便于经济的发展和演员的相对集中,这在客观上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元代的首都大都,更是成为集中北方各地的伎艺与优秀演员的中心,这对于各种艺术的相互竞争、吸收,对元杂剧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元代,科举考试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识分子为糊口、为发泄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而投身于杂剧的创作。他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对于提高元杂剧的整体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再次,元代统治者连年忙于征战厮杀,他们对汉文化了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统治比较宽松,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羁绊也就较少,创作比较自由。这对元杂剧的繁荣十分必要。蒙古统治者对元杂剧的喜爱也对它的兴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对儒学到底有什么用不大在意,但却很重视工匠、艺人的价值,他们中许多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另外,元杂剧的繁荣,与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诸宫调、宋金杂剧更大的吸引力。元朝统一南北之后,北杂剧也在向南发展,盛行于南北,构成了全国大繁荣的局面。这显然与它得到广泛的喜爱与广泛的流传有密切的关系。 2、《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实质是什么? 拥刘反曹表面上是个政治态度,但本质上却是对封建纲常的坚持。在《三国演义》的作者看来,刘备虽然崛起草莽,但他是汉室皇族中山靖王之后,在血统上具备继承刘汉王室的资格,而曹操尽管“挟天子以令诸侯”,位为丞相,从血统和政治操作的角度却是汉贼。因之拥刘反曹的实质,在作者那里是对君臣伦理的严明,对汉室正统的坚持。 3、简析窦娥形象。 窦娥的性格基本上具有如下的特点: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首先,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如窦娥在自己性命尚且不保的前提下,还想着不让自己的婆婆着急生气,这样的思想也体现了她的心里亲人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的善良精神。 从《窦娥冤》这部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主人公窦娥的行事有原则的精神。这一点可以从她无论如何也不嫁张驴儿的事情中看出。同时,她批评婆婆不应该答应张驴儿父子到家中来也可以体现出她有原则的精神。 尽管窦娥办事有原则,但她并不是一个死板的女子,她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这点在第一折中窦娥出场时就有体现。“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地久天长难过遣,旧愁新怅几时休?则这业艰苦,双眉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当然,窦娥的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和她的悲惨命运是分不开的,因为命运坎坷,窦娥才会有这样的对忧愁和烦恼的叹息。 坚韧也是窦娥的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断然拒绝张驴儿死缠烂打的追求,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

明清小说整理

明清小说 ---By cly 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 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 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 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 《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 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 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三国演义》人物: 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 《红楼梦》人物: 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 《水浒传》人物: 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 《金瓶梅》人物: 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 《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 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 话本与拟话本: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明代文学

第十一章明代文学创作基本特征 明代社会从1368年朱元璋建国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为至,前后共经历了277年的历史。在这277年中,明代社会每一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都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如下: 一、明代文学创作呈现为波浪型的发展态势: (一)、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思想失控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元末动荡至1368年前 在元明交替之际,各路起义军逐鹿中原,社会战争频仍,这一方面导致了广大人民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动荡之中,生活异常贫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统治阶级无暇顾及思想文化方面对全社会的统治,整个社会思想处于失控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不仅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并且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表现的可能。于是,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就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反映这种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这便促使了文学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元明交替之际的作家创作,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也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从而拉开了明代小说创作出现繁荣局面的序幕; (二)、南戏创作出现了中兴; (三)、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的诗文创作繁荣局面出现。他们作品不仅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并且创作风格多种多样。 (二)、明前期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导致了文学创作沉寂局面的出现,“台阁体”成为此时的主导文风。---------1368年至1487年 1、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1)、开国之初,寻找政治上的借口,洪武二十三年通过左丞相胡惟庸、洪武二十六年通过大将蓝玉“谋反”案,连作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并趁机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已实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制度,将军政大权独揽一身。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云:“汉高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去者,亦止韩、彭。至英布,则因其反而诛之。……未尝概加猜忌也。独至明祖,借诸功臣以取天下,既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整理

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基本知识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2、阅读作品:《三国演义》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二章水浒传 一、基本知识 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2、阅读作品:《水浒传》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 《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2、《水浒传》前半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这种结构与内容有何关系? 《水浒传》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既使主要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知识讲解

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

明清两代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主张。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的发展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文坛相对寂寞,后期相对繁荣。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明代诗文继续衰退,围绕拟古和反拟古,涌现出众多流派。明代通俗文学成绩斐然。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一)流派纷纭的明代诗文。著名流派有:台阁体。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诗派,以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代表。“三杨”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时逢明代的“太平盛世”,皆为台阁重臣、太平宰相,位极人臣,倍受宠幸。他们的创作雍容典雅,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气,内容上极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被称为“台阁体”。茶陵派。成化至弘治年间的流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李继“三杨”之后,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地位主持诗坛。他不满“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流弊,主张宗法唐诗。不过,他要学的只是唐诗音韵格律,而非唐诗精神。因此,茶陵派仍未脱净台阁体气息,但启发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为骨干,针对八股文和“台阁体”造成的虚饰、委顿的文坛风气,掀起了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号召的复古运动,同时在政治上勇敢地跟残暴贪婪的权贵进行斗争。他们以关注现实的诗文创作和挑战强权的战斗精神形成巨大影响。但也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 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 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6. 竟陵派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 7.梅村体 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 8.神韵派

明代文学整理

明代社会绪论 ●背景: 一:明代政治——专制独裁 1.大兴党狱,雄猜好杀诛戮功臣; 2.八股取士,千篇一律,钳制士人; 3.宦官专权,锦衣、厂卫特务统治; 二:明代经济——商业经济繁荣:文人市民化 1.景德镇万余人从事陶业; 2.苏州“比户皆工织造,转贸四方”; 3.文人兼职从商:凌濛初、陈云龙等兼营印刷业; 4.很多著名文人均出身商家:屠隆、唐寅、顾宪成等 三:社会思潮——理学失控心学兴起 1.王守仁(阳明先生)——倡导心学 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2.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3.李贽(卓吾):主张“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4.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四: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 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 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到来:四大奇书与“临川四梦”; ★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A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情有者理必无 B清晰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C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 D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八股文格式(歇后语)——千篇一律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写成,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限制——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经义考试的思想标准已由官方明确规定下来,那就是《四书五经大全》,由礼部刊行天下。 字数限制 ●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之平等; 李贽(卓吾):《童心说》 A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耿中丞》) B提出《童心说》:童心即真心。他认为,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了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了真人; C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主张“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是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是有主情如《牡丹亭》《紫钗梦》,厌世如《邯郸梦》《南柯梦》之作; 泰州学派师承:王艮→徐樾→颜均→罗汝芳→汤显祖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明代小说的贡献: 章回小说、传奇、拟话本、诗歌、散文、散曲 明代诗文的基本特征 1、流派纷呈: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①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②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③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上举起复古的大旗,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以王世贞最显,影响最大。 ④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茅坤编写《八大家文抄》闻名于世,归有光创作成就最高。 ⑤明代晚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⑥即公安派之后,以鍾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主张重“真诗”,重“性灵”。 ⑦明末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2、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大部类组成。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元杂剧和明传奇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聚成中国戏曲文化汪洋恣肆的万千气象。以《牡丹亭》为典范作品的明代传奇剧本,成为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著名景点。(“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⑴元末明初四大南戏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后来经过《琵琶记》的创作,南戏才开始逐渐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琵琶记》是南戏和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 ⑵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标志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和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之间的形成和竞争,吴江派成员有沈璟、吕天成、冯梦龙、范文若。与吴江派剧作家群体香味映衬,临川人汤显祖的创作成就无与伦比,与他同时或之后的剧作家们创作时大多受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的影响。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作为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以汤显祖的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 3、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出现了一大批色彩各异的短篇小说集,“三言”的编者是冯梦龙,“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编著《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

明代文学2

第五章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 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漓江出版社 陈其欣选编:《名家解读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故事连贯、首尾完整。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一)本事的起源 晋陈寿《三国志》;六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二)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三)文本的修订: 宋代的讲史话本,对《三国演义》小说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三国故事的话本,是元代至治年间《全相三国志平话》(见文学史第三卷第一章话本小说p247),从内容和结构上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 元末明初,罗贯中整理提炼,创作出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三国演义》的版本 1、现存此书的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

义》 2、万历以后的多种翻刻本: 3、毛氏修订评刻本《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 清初康熙年间,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整理、评点,是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关于拥刘反曹倾向 1、明君贤相的理想。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霸道”的代表,形成了全书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2、“正统观”及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意识的影响。 3、此倾向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歌颂统一,反对分裂 2、歌颂仁政,反对奸伪 3、重视智谋,歌颂英勇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读三国志法》 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 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 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 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 (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

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 (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 (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一)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 (二)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基本特点: 1.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2.明中后期,文坛大力宣扬“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拍案惊奇序》)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挂技儿?别部》)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即在于“供人爱玩”(郑超宗《媚幽阁文娱自序》)“足资谈笑”(天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 明代小说创作无论是长篇或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明代前期历史题材的章回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共同拉开了我国小说世界的帷幕。明中叶以后,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天地,我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相继问世,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明中叶的短篇小说,也十分兴旺发达:以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艺术成就上,都比前人有很大进步。明代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言短篇小说。 明代小说创作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说,经历了由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到文人的加工整理,再发展为作家的个人创作的过程。从思想内容来说,明代小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从艺术形式来说,明代开始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从创作方法来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有的作品也达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度。明代小说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风格。 明代戏剧是沿着杂剧、传奇两条线发展的。杂剧是元杂剧的余波,已趋于衰落,只是在南戏影响下,创作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奇是明代戏剧的主要成就:成化以后,由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十分盛行。中叶以后,剧坛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首先出现了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和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牡丹亭》,此外,还涌现了大批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形成了各具特的艺术流派。主要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强调内容、注重文采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讲究音律的“吴江派”,这两个流派影响很大。另外,还有以梁辰鱼为代表的着力词藻的“昆山派”。其次,是剧作题材的广泛:有的取自本朝的现实题材,如《鸣凤记》(无名氏);有的采自历史或民间故事,如《浣纱记》(梁辰鱼);还有用寓言题材写成的,如《中山狼》(康海)。此三剧被称为明代三大传奇。其三为戏曲形式的演进和表现手法丰富。唱腔不断革新与多样化,各种戏曲形式同时涌现。其四戏曲理论的发展和戏曲作品的大量刊行。 明代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相比,成就较差,它们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复斗争中曲折前进的。明初的诗文作家宋濂,刘基、高启等,都亲身经历过元末的大动乱,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永乐时期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内容上歌功颂德,艺术上追求雍容典雅、平正淳实的风格,形成一股不良文风,统治文坛数十年。到明中叶,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力求以文学的复古来反对“台阁体”文风,但他们侧重形式,成就不高。弘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前七子”和嘉靖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的“后七子”,先后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他们用理论和实践,取代了“台阁体”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但他们一味摹拟抄袭,盲目复古仿古,仍是形式主义。王慎中、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为代表的“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肯定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对前后七子都持批判态度,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前人的束缚。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反对贵古贱今,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其作品只注重形式革新,较少反映现实。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对前后七子及“公安派”都想纠正,但脱离现实生活,只注重雕琢词句,忽视内容的倾向更突出。相比较而言,明末复社张溥的诗文,表现了真实感情;另外,为抗清而慷慨捐躯的陈子龙、夏完淳的作品,表现了民族气节,充满了爱国热情。 明代的词,在词史上处于低潮时期,但在词学理论研究、词作批评、词章的编选、整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