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河北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河北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一三年七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范围 (1)

1.3 作用 (1)

1.4 遵循原则 (2)

1.5 规划期限 (2)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3)

2.1 工作阶段 (3)

2.2 工作要求 (3)

3 规划内容 (3)

3.1 规划纲要 (3)

3.2 规划成果 (4)

4 成果要求 (13)

4.1 成果形式 (13)

4.2 规划文本 (14)

4.3 规划说明书 (17)

4.4 规划图纸 (17)

4.5 基础资料汇编 (19)

5 审查与报批 (19)

5.1 纲要审查 (19)

5.2 成果报批 (20)

附表1 城乡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 (21)

附表2 城乡用地汇总表 (24)

附表3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26)

河北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1 总则

1.1 目的

为规范全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和报批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制定本导则。

1.2 范围

1.2.1本导则适用于全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1.2.2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应当将县(市)行政管辖区作为规划范围。

1.3 作用

1.3.1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是县(市)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

1.3.2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是落实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引导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指导下层次城乡规划编制的公共政策。

1.4 遵循原则

1.4.1 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区和区域基础设施通道等,探索建立县(市)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衔接机制,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空间全覆盖、建设一盘棋。

1.4.2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应当紧密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扩容提质,坚持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乡统筹的原则,强化城乡功能与空间整合,突出空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

1.4.3编制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应当综合评估上轮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并对涉及城镇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承载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5 规划期限

1.5.1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1.5.2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原则上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

1.5.3对城乡远景发展应提出空间布局设想。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2.1 工作阶段

2.1.1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一般分为规划纲要和规划成果两个阶段。

2.1.2 规划纲要是规划成果编制的重要依据。

2.2 工作要求

2.2.1规划纲要应对城镇化发展、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乡空间形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城乡统筹等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明确县(市)域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思路和总体框架,以及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用地发展方向。

2.2.2规划成果应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各类空间要素,有效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等。

3 规划内容

3.1 规划纲要

3.1.1分析评价现行县(市)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实施情况,明确规划编制原则、重点内容和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3.1.2评价县(市)域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城镇发展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重要资源、能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要求。

3.1.3综合分析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趋势、城乡人口流动与分布趋势、县(市)城镇化发展目标、任务及要求,提出县(市)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3.1.4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条件,提出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居民点体系以及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要求;提出县(市)域综合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议;提出需要从全县(市)域层面重点协调、引导的地区,以及需要与相邻地区共同协调解决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相关问题。

3.1.5按照保护资源环境、优化空间布局的要求,提出全县(市)范围内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划定原则和依据,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的基本类型和管制措施。

3.1.6明确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研究城市职能定位,提出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明确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的基本原则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目标。

3.2 规划成果

3.2.1县(市)域空间总体布局规划主要包括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近期建设等内容。

3.2.2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县(市)城市发展条件。对区位条件、

经济社会基础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镇村建设现状,提出县(市)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2)制定区域发展策略与目标。明确与更大区域城镇空间体系的衔接关系及与周边城镇定位、功能、交通、生态空间组织关系,提出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与目标。发展目标应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基础设施、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内容。

(3)明确产业发展布局。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县(市)域产业发展战略,明确县(市)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园区(开发区、产业聚集区等)。

3.2.3县(市)域城乡空间布局主要内容:

(1)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县(市)域总人口数量、构成情况及分布状况,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城乡人口空间转移方向。

(2)确定镇村体系。合理确定镇村等级结构;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确定各乡镇发展定位、人口规模、职能分工、建设标准;明确中心村及其建设标准,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庄整治与建设的分类管理策略和建设控制标准。

(3)确定空间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各类空间要素,划定基本农田、生

态绿地等非建设用地范围;确定各城镇(含独立型产业聚集区、新区)用地发展方向、规模、边界、空间形态和居住、公共设施、工业、公共绿地等主要用地布局,并提出远景空间组织方案与适宜建设用地范围。

(4)确定城乡用地结构。明确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主要建设用地类别和规模、非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域等)类别和规模,编制全县(市)现状和规划城乡用地汇总表。建设用地总量预测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农田保有量、建设用地增量等因素,规划指标应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相衔接。

(5)制定空间发展策略。妥善处理城乡建设与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的保护要求、产业门类、土地类别、用地性质,确定分区域发展策略。

(6)县(市)域空间管制内容。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区”范围,提出“三区”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7)根据不同地区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镇建设现状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差别,差异化确定发展与控制原则和措施。

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应当强化城乡功能与空间资源的整合,突出集中、集聚与集约配置各类空间要素,注重环境保护,体现地域特色,全面提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的效率与质量。

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应当强化城乡功能与空间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发挥各级城镇的中心作用,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

3.2.4县(市)域基础设施主要内容:

(1)依据交通、水利、供电、燃气、通讯等部门专业规划,结合自然条件、现状特点及县(市)域空间总体布局与城乡居民点分布,合理配置综合交通、供水、排水、能源、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2)按照城乡覆盖、集约利用、有效整合的原则,促进内外联网、共享共建、区域对接与城乡衔接,协调与城镇布局的关系,具体确定县(市)域各类基础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

(3)提出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城镇内外与城镇之间交通的关系,具体落实各类交通线路及主要站场设施,突出公交优先与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预留远景可能的通道与站场位置。

(4)提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及给水、污水工程发展目标,明确水源地,平衡分期容量指标,提倡区域性供水与污水治理,重点落实区域性管线。

(5)提出供电、燃气、供热等能源工程发展目标与容量指标,落实区域性管线及主要供变电、燃气、供热设施布局。

(6)提出通信、邮政、广播电视信息化工程发展目标,

合理预测容量,落实有关设施布局。

3.2.5县(市)域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内容:

(1)依据教育、医疗、文体、福利等部门专业规划,按照城乡一体、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同质化公共服务的原则,结合现状条件及县(市)域空间总体布局与城乡居民点分布,分层次、分类别,具体确定县(市)域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2)按照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区集中、初中阶段教育向城镇集中、农村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镇)集中的原则,明确中小学、幼儿园配置标准、布局、规模和建设要求。

(3)明确城乡医疗设施的配置标准与建设要求,原则上中心镇设中心卫生院,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明确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心村、基层村应设卫生所(室);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妇幼保健网络。

(4)提出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确定文化、体育设施分级配置标准、分布位置和占地规模。

(5)合理配置敬(养)老院、残疾人教育、医疗、康复等福利设施,明确分布位置和占地规模。

3.2.6县(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内容:

(1)按照生态省、县(市)、镇建设目标要求,在生态功能区划和有关专业规划基础上,明确城乡环境保护目标和控制要求。

(2)协调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空间

管制规划确定各类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及环境功能区划。

(3)提出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措施与主要设施空间布局。

3.2.7县(市)域防灾减灾主要内容:

在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治等有关防灾减灾专业规划基础上,按照保障安全、平战结合、减少损失的原则,统筹考虑城乡防灾减灾及与居民点布局的关系,确定区域或不同等级城乡居民点设防等级、标准和范围,提出相应对策措施,合理确定主要防灾减灾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布局与规模。

3.2.8中心城区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用地布局、综合交通、绿地系统、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城市风貌、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内容。

3.2.9城市性质和规模主要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分析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4)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3.2.10用地布局规划主要内容:

(1)确定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明确城市功能分区。

(2)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确定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

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3)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分别提出近期和远期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规模和用地布局。提出城区内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旧区改善的目标、措施和步骤。

3.2.11综合交通规划主要内容:

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明确城市道路网结构,提出主次干路和支路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等规划指标。

3.2.12 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内容: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保护范围(绿线),分别提出近期和远期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规划指标。

3.2.13公共设施布局规划主要内容:

确定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出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3.2.14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内容:

(1)说明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环卫等设施发展现状,分别确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并明确各项设施规划建设内容、数量、规模、布局和实施步骤。

(2)供水工程规划要明确城市供水普及率和年人均综

合用水量指标;排水工程规划要明确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电信工程规划要明确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燃气工程规划要明确燃气普及率;供热工程规划要明确集中供热普及率。

3.2.15城市风貌主要内容:

(1)确定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格局,明确城市特色建设目标、景观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城市主要景观要素、景观节点的空间布局。

(2)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3.2.16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对近期和远期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全年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水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河流市区段水质达标率)、废物处置(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污染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等分别提出规划目标和措施。

3.2.17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内容:

(1)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对城市抗震、消防、人防、防洪等分别提出规划原则、目标和措施,明确

近期和远期主要防灾设施、避灾场所建设内容、数量、布局和有关要求。

(2)规划人口达到50万人(含50万人)的大城市,必须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专章,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原则和建设方针。

3.2.18近期建设规划主要内容:

(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5)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措施,城市江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3.2.19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

(1)规划区范围。

(2)县(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3)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

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防灾减灾。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4 成果要求

4.1 成果形式

4.1.1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报组成。

4.1.2成果形式为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

(1)纸质文档采用A4幅面竖开本装订,其中规划图集宜采用A3幅面印制并折页装订。

(2)电子文档采用通用的文件存储格式。其中文本可采用WPS、DOC文本格式,图纸文件应采用CAD、GIS等矢量文件格式存储。

4.2 规划文本

4.2.1规划文本应当以条文方式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2.2强制性规划内容采用与其他规划内容有明显区别的字体或格式进行表述。

4.2.3规划成果文本编写大纲

(1)总则。主要包括:规划编制目的,依据,原则,规划重点,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等。

(2)发展目标与战略。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目标,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三次产业的发展要求和比例关系调整目标,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配套、相协调的城市建设目标。

(3)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发展目标和战略、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发展时序等。

(4)城镇化与城乡空间布局结构。主要包括: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城镇空间结构、城乡等级体系、主要职能、用地规模等。

(5)城乡用地协调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城乡用地构成、非建设用地规划指引、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

(6)城乡空间管制规划。主要包括: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城乡空间管制分区(“三区”划定)、“五线”划定及管制要求。

(7)县(市)域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中心村规划策略与建设引导,基层村空间布局、发展类型和发展策略、

迁并原则和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标准等。

(8)县(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设施的配置标准和布局等。

(9)县(市)域综合交通规划。主要包括:交通发展策略、公路、铁路发展规划和市域路网布局。

(10)县(市)域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供水、排水、能源、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布局。

(11)县(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目标和执行标准、生态空间管制、绿道蓝廊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

(12)县(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等。

(13)县(市)域景观体系与旅游发展规划。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布局结构、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产品体系等。

(14)县(市)域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防洪、消防、抗震防灾、人防和地质灾害防治等。

(15)中心城区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主要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16)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主要包括:发展方向、空间增长边界、空间布局结构、主要用地布局、绿地系统、景观风貌、文物古迹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

(1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主要包括:对外交通系统、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停车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城市慢行系统。

(18)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包括:绿地系统结构、城市绿地布局、规划指标。

(19)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20)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电信等工程规划。

(21)中心城区风貌规划。主要包括:景观结构、重要节点与标志、城市轮廓线、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22)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近期和远期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废物处置、污染控制的目标和措施。

(23)中心城区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抗震、消防、人防、防洪等分别提出规划原则、目标和措施,明确近期和远期主要防灾设施、避灾场所建设内容、数量、布局和有关要求。

(24)中心城区“五线”规划。明确城市“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红线”的划定范围和规划管控要求。

(25)近期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原则与目标、重点、范围,城市人口、用地规模与土地开发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旧城更新改造建设规划要求,重点项目投资估算等。

(26)远景规划。主要包括:发展方向与空间结构,发

展对策措施等。

(27)规划实施措施。主要包括:规划立法、公众参与、规划管理和其他实施规划管理的政策建议等。

(28)附则。法律效力、规划的解释权以及其他(规划执行时间等方面)要求等。

4.3 规划说明书

4.3.1规划说明书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4.3.2规划说明书正文宜与规划文本的条文相对应,对规划文本条文做出详细说明。

4.3.3规划说明书附录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专题研究报告。

(2)相关部门建议及采纳情况。

(3)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4.4 规划图纸

4.4.1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4.4.2现状图、规划图和分析图应保持图例一致。

4.4.3规划图集应按现状图、规划图的顺序排列。

4.4.4规划图纸比例一般采用:县(市)域:1/50000~1/200000,中心城区: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

4.4.5县(市)域主要图纸如下:

(1)空间布局现状图

(2)镇村体系规划图

(3)城乡总体规划图

(4)空间管制规划图

(5)产业布局规划图

(6)综合交通规划图

(7)基础设施规划图

(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4.4.6中心城区主要图纸如下:(1)用地现状图

(2)用地评价及发展方向分析图(3)用地布局规划图

(4)道路交通规划图

(5)绿地系统规划图

(6)景观风貌规划图

(7)城市设计引导图

(8)“五线”规划控制图

(9)给水工程规划图

(10)雨水工程规划图

(11)污水工程规划图

(12)再生水工程规划图(13)电力、通讯工程规划图(14)供热、燃气工程规划图(15)综合防灾规划图

(16)近期建设规划图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成果要求。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总体规划从内容上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1)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对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是整个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需要通过文献、访谈、现场勘探等多种方法,对城市的区 域、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环境等展开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在收集与调研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和用地性质进行核查和分析,切 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和效益,分析人均用地水平、用地结构 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全面和细 致的掌握,为提出合理、高效的土地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形成城市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现状图和一套完整的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2)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和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是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A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 首先要系统的回顾历版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对现行 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的问题要进行认 真的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前提 下,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B 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市现状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从落实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影响城市长期发展保 障要素,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 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城 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研究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2)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先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 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b 城市中心区规划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纲要的成果要求 a 规划文本:规定性要求

矿区总体规划编制标准

学习辅导 目录 1.概述(之一) 2.概述(之二) 3.标准正文 4.附录B、附录C(之一) 5.附录C(之二) 6.附录C(之三) 7.附录C(之四) 8.附录C(之五)、附录D、A、E 1.概述(之一) 1.1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1.2本标准的主要编制依据 1.3本标准的主要参考资料 1.4《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区总体设计》的不同 1.5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4号令对本标准的影响 1.1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贯彻科学发展观,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煤炭产业政策的要求, 力求简明实用,便于操作。 1.2本标准的主要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共和国煤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国发[2005]18号文件), 《关于规范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能源﹝2004﹞891号文件), 《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第80号公告发布), 近十多年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的实践。 1.3编制本标准的主要参考资料 原能源部1990年颁发的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内容中的: 《设计文件编写规定》和 《矿区总体设计编制内容》 1.4《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区总体设计》的不同 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 《矿区总体设计》——计划经济 《矿区总体规划》——市场经济 功能有区别 两者都是矿区资源勘查、开发和生产活动的依据,但有以下不同

《矿区总体设计》的功能:单项工程初步设计的依据;基本建设计划安排的依据;编制矿区建设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因此,《矿区总体设计》要确定矿区开发的各项重大原则。 《矿区总体规划》的功能:作为矿区探矿权与采矿权设置的依据;作为矿区各单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核准的依据;作为编制矿区建设组织方案的依据;作为编制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社会经济规划、相关城镇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的依据。 因此,《矿区总体规划》只要确定矿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或“大盘子”即可。 要求的基础资料(地质资料)不同 《矿区总体设计》: 全区详查,并有一、二个井田的精查。 《矿区总体规划》: 在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详查及以上区域面积占矿区含煤面积的60% 左右。不要求有精查。 内容深度有区别 (因为满足要求有区别,地质资料不同,时代不同) 与《矿区总体设计》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内容:地质部分、矿区建设外部条件、井田划分与开拓方式; 比《矿区总体设计》浅的内容:矿区配套设施、经济部分; 比《矿区总体设计》加深的内容:矿区范围论证、煤炭加工、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比《矿区总体设计》增加的内容:市场预测、矿区勘查区块划分及补充勘查意见、煤炭转化、节能减排、土地复垦。 其中,加深和增加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提出的。 1.5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4号令对本标准的影响 发改能源(2004)891号文《关于规范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是本标准编制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在本标准发布实施后的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4号令发布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暂行规定》,891号文随之作废。 14号令和891号文与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主要区别 勘查程度 891号文:“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等地质资料” 14号令:“在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详查及以上区域面积占矿区含煤面积的60% 左右”。并强调“矿区内有多个地质勘查报告时,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编制地质资料汇编报告”。 委托主体和编制单位资质 891号文:由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计委)或计划单列企业集团负责组织,委托具备资质的咨询机构, 14号令: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委托具有甲级煤炭工程咨询资质的单位编制。 矿区范围论证 891号文:未要求 14号令:“多个相邻煤田、大型煤田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矿区。” 矿区安全 891号文:未要求

福建镇乡规划导则试行

福建省镇乡规划导则(试行)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六年五月 - 2 -

编制说明 2008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将“乡规划”、“村庄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统一体系,意味着镇、乡、村庄应各有为其量身定做的、区别于城市的技术标准和编制方法。目前镇、乡规划多参照国标《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执行,但该标准发布于《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前,尚未体现镇、乡规划的差异,之后发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在用地类别尤其是公共设施类有较大的调整,《镇规划标准》中用地分类亦需做相应调整。现在《乡规划标准》CECS366:2014已出台,《镇规划标准》尚在修订中,当前的规划标准、规范尚难以满足镇规划、乡规划作为独立规划的要求。 为落实《城乡规划法》,及时为福建省乡镇规划提供技术支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结合福建省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编制《福建省镇乡规划导则》。导则前三章节主要解决镇、乡规划要“做什么”的问题,明确镇、乡规划层次、编制原则、编制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深度及强制性内容、成果要求等,主要供规划管理部门在委托和审查镇、乡规划项目时使用;第四章节主要解决镇、乡规划“怎么做”的问题,明确技术通用性要求及技术指标,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规划指引,主要供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镇、乡规划项目时使用。 鉴于镇、乡层级相同但又分属“城镇”、“乡村”范畴,其规划编制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其规划要求、方法、标准应有所区别;但省内有一些镇、乡差异并不大,如有些乡位于城镇密集区,或在规划期内有条件成为建制镇,在编制时也可选择按镇规划的有关规定编制。导则编写时对共性部分用通则表达,对差异性部分则补充说明。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试行。由于镇、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尚处于多种探索、尝试中,本导则将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吸纳各地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各使用单位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建议,请及时函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以便修订时参考。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 - 3 -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11月

前言 本导则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而成。 本导则在制定过程中,总结省内开发区发展特点和建设经验,参考上海、重庆、广州、合肥等城市的相关技术规定,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后确定。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开发区选址要求、开发区规划的构成、编制的内容及不同类型开发区内容侧重、编制深度与技术要求。本导则共有7章,包括总则、开发区选址、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和附则。

目录 1 总则 (4) 2 开发区选址 (5) 3 总体规划 (6) 4 控制性详细规划 (14) 5 修建性详细规划 (26) 6 专业规划 (29) 7 附则 (29) 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 (30) 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 (32)

1 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规范安徽省各类开发区规划编制,引导开发区和城市融合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1.2.1本导则适用于由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含筹建)的各类开发园区的规划编制,集中示范园区、现代产业园区等参照本导则执行。 1.2.2本导则所称开发区规划是指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 1.3开发区分类 开发区按照其位置和功能关系,分为产业主导型开发区、综合功能型开发区和独立新区型开发区三种类型。 1.3.1产业主导型开发区主要是与城市或镇其他建设用地紧密联系、以产业用地为主的开发区,是城市二产发展主要区域。 1.3.2综合功能型开发区是城市或镇布局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组团,其界线较为清晰,功能以产业为主并兼具其他功能。 1.3.3独立新区型开发区是与城市或镇距离较远,独立于中心城区或镇区以外的新区,可分为因产业发展、环保要求等设立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2009版)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重庆市规划局 二○○九年八月

前言 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3. 区域城乡空间规划;4. 城区规划;5. 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6.名词解释;7.附则。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规划需用黑体字注明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得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得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得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与 必要得示意性图纸。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得目标、 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得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得初步方案; 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6、提出制订与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得意见; 7、专题研究报告: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视情况选定)。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图纸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 重要工矿与风景名胜区等。图纸比例为1/10万—1/50万; 2、城市现状示意图,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各类保护 区以及主要得基础设施。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3、城市规划示意图,标明城市规划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 注各类主要建设用、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生态与历史文化保 护区、重要得对外交通设施等。图纸比例为 1/25000—1/50000; 4、规划方案得结构示意图。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得主要任务就是综合研究与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得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与规划图纸。文件包括规划文本与附件,规划文本就是对规划得各项目标与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得文件。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得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得城镇发展。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 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得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得技术政 策; 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 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1)确定人均用地与其她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 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与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 (2)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得划

成都市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四川省镇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从成都镇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本编制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成都市域范围内除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以外的特色镇的规划编制,乡总体规划编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条一般情况下,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须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提出控制指标,可以不再单独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第三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重点是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期限至2020年。 近期建设规划应确定重点建设内容和空间布局,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环卫等设施的建设时序和具体安排。 第四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分为两个层次: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 第五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应突出生态优先、规模控制、区域统筹、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及有机更新的原则,以促进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转型升级,引导小城镇科学、协同发展。 第六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下一层次规划服从上一层次规划、专业或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各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并应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应包括以下保障城镇长期发展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强制性内容: (一)规划区范围; (二)镇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点)、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 (三)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网络、交通枢纽布局;给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消防、环卫等重大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 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内建规…2013?565号 各盟市规划局,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进一步规范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我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厅城市规划处联系。 2013年10月15日

抄送:有关城乡规划编制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在自治区境内的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特定地区是指国家或者自治区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包括开发区、边境口岸、独立工矿区、农林牧场区等。开发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 第三条特定地区总体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支撑条件等因素,并遵循如下原则:(一)符合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二)符合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衔接。 (三)满足节约、集约用地要求。 第四条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一)边境口岸、独立工矿区、农林牧场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 (二)开发区总体规划按照本导则编制,编制的重点应包括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及开发区的支撑条件(土地、资源、交通、水、电、环境容量、生活配套服务等)。 第五条开发区总体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 第二章开发区总体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规划编制总则 第六条规划目的是为了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务院或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开发区的批复,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 第七条规划编制应当以下列内容为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城市(镇)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 (三)国务院或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开发区的批复。 (四)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设立开发区的请示。 第八条提出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第九条规划范围应当包括开发区的具体位置,用地规模(国务院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开发区的用地规模)。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VILLAGE PLAN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05

目次 1 总则 (1) 1.1 关于本导则 (1) 1.2 关于村庄规划 (1) 2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 (3) 2.1 主要任务 (3) 2.2 现状调查要求 (3) 2.3 规划内容 (4) 2.4 成果要求 (5) 3 村庄规划 (7) 3.1 主要任务 (7) 3.2 现状调查要求 (7) 3.3 用地分类 (8) 3.4 规划内容 (10) 3.5 成果要求 (16) 附表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18) 附录1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19) 附录2 村庄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21) 本导则用词说明 (23)

1 总则 1.1 关于本导则 1.1.1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适应我省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浙江实际制定本导则。 1.1.2 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包括建制镇、乡的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规划的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1.3 本导则遵循“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增强实用、分类指导,简洁易行、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完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重点把握村庄规划的基础性内容;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编制相应内容和深度的规划;充分考虑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操作性。 1.1.4依据本导则编制的村庄规划为法定规划。 1.1.5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1.1.6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2 关于村庄规划 1.2.1 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包括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个部分,本导则重点阐述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 1、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以镇(乡)域行政范围为单元进行编制,可作为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编制。小城市试点镇、中心镇、重点镇等宜单独编制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重点对镇(乡)域内的村庄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协调,并统筹安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

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 编 制 导 则 规划所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指导,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146号令发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 3.基本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2)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关系; (3)合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 (4)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体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5)体现公众意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4.内容要求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划定规划编制单元,在用地策划的基础上,对编制单元进行地块划分。明确各地块的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筑建

造、道路交通、基础没施与地下空间利用等控制要求,提出空间环境景观控制引导原则,明确各地块的强制性和引导性内容。 5.其他规定 (1)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守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须符合同家有关规定。 (2)地块变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变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规定程序变更。 二、编制单元划分 1.编制单元划分目的 为了便于全面系统地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形成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应将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划分为若干编制单元,作为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单位。 2.编制单元划分原则 (1)地域完整 编制单元应覆盖规划期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全部地域范围。相邻编制单元范围不重叠,实现无缝衔接,同时应综合考虑相邻编制单元之间各相关要素的协调。 (2)界线稳定 编制单元应综合考虑城市行政区划、自然地貌、城市特征、功能区划分、主要道路、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景观组织、社会组织等要素确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法制日报——法制网 2016-11-02 原标题: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拟建立核心指标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布 法制网北京10月31日讯记者王开广国务院法制办今天发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并将核心指标实施情况等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征求意见稿提出,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城市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存在违反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变相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告知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并要求其责令有关机关改正。 根据征求意见稿,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用卫星遥感、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规划督察员、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等强制性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 此外,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分为年度评估和阶段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情况应当纳入城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同时报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评估应当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相结合,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次。阶段评估报告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同时报原审批机关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规划地位)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综合性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集约节约、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县域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一、区(市)县域总体规划成果内容 (一)文本 (二)图纸 (三)说明书 二、区(市)县域总体规划文本要求 (一)文本基本要求 规划文本应准确表达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内容提出规定性的要求,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二)强制性内容 1、分区管制 包括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明确以上各分区的范围与界线,以及开发控制要求。 2、五线控制 包括红线、蓝线、绿线、黄线与紫线,明确以上各线的位置、宽度,以及控制要求。 3、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交通、市政设施与管线、引水、水利、防洪、滞洪等工程、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场等设施,明确位置、容量与标准。 (三)文本格式 文本书写章节参照格式: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性质与规模 第三章体系与布局规划 第四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五章交通体系规划 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八章发展与资源协调保护规划 第九章附则 三、区(市)县域总体规划图纸要求 (一)图纸构成 1、区(市)县域综合现状图 2、区(市)县域相关规划综合分析图 3、区(市)县域体系用地布局规划图 4、区(市)县域空间管制及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图 5、区(市)县域交通体系规划图 (二)图纸基本要求 1、图纸主要用图像表达相关现状、规划与分析内容,应与文本一致。 2、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1:10000地形图上。 3、图纸上应标明图名、比例、比例尺、图例、风玫瑰、规划期、绘制时间、 单位名称等。 4、图纸除图像部分外,还应以表格的形式反映相关内容,必要的说明以文字 的形式反映。 (三)区(市)县域综合现状图内容要求

福建省试点镇导则(总体规划)

第1章总则 1.0.1为了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福建省人民政府选择一批重点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着力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以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划导则。 1.0.2根据21个试点镇现状所处区位及未来发展趋势,将其划分为中心城市组团型、中心城市边缘型和相对独立型三大类。镇区位于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试点镇属中心城市组团型;镇区位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试点镇属中心城市边缘型;上述两类以外的试点镇属相对独立型。中心城市边缘型和相对独立型试点镇按规划人口规模分为大于20万人和6-20万人两档,本导则按照规模提出相应内容和指标要求。 1.0.3 试点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总体规划包括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镇区总体规划、镇区近期建设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境卫生、绿地及景观风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中心城市组团型试点镇不必编制镇总体规划,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或总体规划纲要)直接编制分区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分区规划要求执行,同时应增加镇域城乡统筹规划内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可参照按本导则执行。 1.0.4除上款提到的主要专项规划外,试点镇还可根据各自特点增加专项规划的项目类别。历史文化名镇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试点镇,应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旅游等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可根据镇区规模,结合实际采取分项或合并的方式进行编制。 1.0.5 试点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规划期限至2030年),同时应当对试点镇更长远的发展做出预测性安排。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五年(规划期限至2015年),与试点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试点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各专项规划的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一九年八月 目录 1总则- 1 - 1.1地位作用- 1 - 1.2适用范围- 1 - 1.3制定依据- 1 - 1.4规划原则- 3 - 1.5规划期限- 4 - 1.6编制单元- 4 - 1.7工作底图- 4 - 2工作流程- 4 - 2.1现状调查- 4 - 2.2规划编制- 5 - 2.3批前公示- 6 - - -

2.4审查报批- 6 - 2.5批后公告- 6 - 2.6成果备案- 6 - 3规划内容- 6 - 3.1分类指导- 6 - 3.1.1村庄类型- 7 - 3.1.2内容要求- 8 - 3.2发展分析与定位- 8 - 3.3生态保护与修复- 9 - 3.4农田保护与土地整治- 9 - 3.5产业发展与布局- 10 - 3.6道路交通- 11 - 3.7基础设施- 12 - 3.8公共服务设施- 13 - 3.9农房建设- 16 - 3.10绿化景观- 18 - 3.11历史文化保护- 19 - 3.12防灾减灾- 19 - 4规划成果- 20 - - -

4.1文本- 20 - 4.2图件- 21 - 4.3数据库- 21 - 5规划实施- 22 - 附录1:规划控制指标表- 22 - 附录2: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 23 - 附录3:近期建设项目表- 24 - 附录4:村庄规划管制规则样式- 25 - - -

1总则 1.1地位作用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编制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山东省行政区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期内,在市县中心城区、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参照本导则执行。 1.3制定依据 1.3.1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

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12

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12 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 (2012年修订) 为了加强对全省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指导,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对2006年颁布的《江苏 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进行修订,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城市(含县城,下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其中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需符合本导则四、六、七的规定,并根据镇的规模和具体情况,参照执行九、十、十二、十三等有关内容的要求。 3、基本原则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落实并协调相关专项规划要求; (2)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 (3)合理、综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4)遵循可持 续发展原则,贯彻落实交通引导、低碳生态等要求;(5)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并体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6)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公共利益,合理配 置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4、其他规定 (1)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得违反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规定,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要求。(2)各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在本导则的指导下制定相关技术细则或规定,其内容应当与本导则相衔接。 1、划分目的 为了便于全面系统地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意图,形成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应将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划分为若干编制单元,以此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项目。 2、划分原则(1)地域完整 划分编制单元应覆盖规划期内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的全部地域范围。相邻编制单元范围不重叠并无缝衔接,同时应综合考虑相邻编制单元之间各相关要素的协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