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复习参考习题

病理生理复习参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3.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4.系统病理生理学论:又称系统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论述机体重要器官系统在不同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共同的病理过程,这些变化在临床上称其为综合征。

二、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例如在许多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发热这一共同的基本病理过程。虽然致热的原因不同,但体内都有内源性致热原生成、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以及因发热而引起循环、呼吸等系统成套的功能和代谢改变。

三、填空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2.疾病概论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

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部分。

4.病理生理学是着重从_______和_______角度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D.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E. 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

2.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B.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机制

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D.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E.疾病中具有普遍归律性的问题

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心力衰竭B.休克C.缺氧D.发热E.代谢性酸中毒

4.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鉴定疾病的类型B.描述疾病的表现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E.诊断与治疗疾病

5.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的是

A.每一种疾病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学问题

B.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C.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

D.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E.各系统的每一种疾病所特有的病理生理变化

6.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动物实验B.临床观察C.流行病学调查D.免疫组化方法E.形态学观察

7.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B.病理障碍

C.基本病理过程

D.病理表现

E.病理反应

(二)B型题

A.各个疾病中出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

B.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C.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D.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

E.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8.基本病理过程主要研究的是9.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10.疾病概论主要研究的是

A.遗传因素

B.营养不良

C.结核杆菌

D.上消化道出血

E.代谢因素

11.干酪性肺炎的原因12.干酪性肺炎的条件13.肝性脑病的诱因

填空题和选择题参考答案

1.患病的机体2.病因学发病学3.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病理生理学4.功能代谢

1.D 2.E 3.A 4.C 5.B 6.A 7.C 8.C 9.E 10.B 11.C 12.B 13.D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2.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3.病因学:是研究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其作用的科学。根据这些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致病原因和条件。

4.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5.完全健康:亦称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各种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恢复;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包括劳动力也完全恢复正常。

6.不完全健康:是指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或行为异常消失,但遗留有某些病理改变,需通过机体的代偿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7.脑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是全脑死亡的标志。

二、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病因、条件和诱因?三者在疾病发生中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发生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条件是指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诱因是指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三者的关系:病因和条件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应针对某个具体疾病而言。对于不同的疾病,同一个因素可以是某个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营养不良是营养不良症发生的病因,而营养不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却又是某些疾病如结核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条件和诱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例如,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的病因,但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因的存在,往往促进血压的突然上升而使原有病变的脑血管破裂。

2.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以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3.简述先天性疾病与遗传性疾病的不同。

[参考答案]:先天性疾病是指因有害因素损伤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引起的疾病,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但并不向子代遗传。而遗传性疾病是指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疾病,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如性染色体畸变导致的两性畸形等。遗传性疾病可以与生俱来,也可以在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或经某些因素诱发才表现出疾病。4.试述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反应(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疾病发展过程当中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基本上可分为损伤和抗损伤过程,两者相互对立,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

和转归。当损伤强于抗损伤时,则疾病循着恶性方向发展;反之,则向恢复健康方向发展。损伤和抗损伤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相互转化。例如失血早期,血管收缩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剧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5.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其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参考答案]: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间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因此,这种因果交替的过程常是疾病发展的重要形式。原始的病因作为“因”,引起机体的改变作为“果”,后者又可作为机体进一步发展的“因”,引起新的变化又作为“果”,以此类推,原因和结果不断转化,形成螺旋式转化过程。这种螺旋式转化过程不断发展,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创伤造成大出血,大出血可使有效循环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下降,而血压下降又可反射性地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增加有效循环血流量、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如果由于止血机制或及时地外部干预使出血停止而失血量又不大,经过上述代偿适应反应可使血压逐渐回升,表现为良性循环。反之,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在临床实践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某一主要环节,终止因果转化,以打断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从而使机体向着康复的方向发展。

6.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参考答案]: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是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脑死亡应符合以下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

(2)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可存在。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经脑血管造影或经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呈脑死亡图形)。

三、填空题

1.疾病是指因机体________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_________与_________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4.发病学是研究疾病________和________的科学。

5.传统的死亡的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期、_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_期。

6.临床死亡期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体液因子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

8.健康不仅是没有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和_______处于完好状态。

9.世界各国都把__________作为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10.人类疾病的模式已从_________模式转变为___________模式。

11.具有易患某种疾病倾向称为_________。

12.遗传性因素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_________和_________发生的。

13.先天性致病因素是指能够_________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________。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不生病就是健B.健康是指体格健全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D.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E.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2.疾病概念中下列哪项陈述较确切

疾病即指机体不舒服

B.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C.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D.疾病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协调障碍

E.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是细胞受损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属于病人的症状

A.头晕B.耳鸣C.白细胞升高D.恶心E.疲乏无力

4.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B.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C.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D.因果转化规律E.疾病转归的规律

5.下列哪项陈述是正确的

A.只要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B.只要条件生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

C.只要诱因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D.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发生

E.必须同时具备条件和诱因才能引起疾病发生

6.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发生的条件B.疾病发生的病因C.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D.疾病发生的诱因

E. 疾病发生的外因

7.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条件B.疾病的诱因C.疾病的危险因素D.疾病的内因E.疾病的外因8.下列哪项因素不属于疾病发生的原因

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药物中毒D.年龄和性别因素E.变态反应

9.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条件是指在病因作用下,对疾病发生有影响的因素B.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C.对某一疾病发生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

D.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E.有的条件可以促进疾病发生,有的则延缓疾病发生10.下述哪项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病毒B.细菌C.四氯化碳D.立克次体E.疟原虫

11.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B.遗传性因素C.营养性因素D.先天性因素E.免疫性因素

12.血友病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B.遗传性因素C.先天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E.免疫性因素.

13.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受损伤的因素属于

A. 生物性因素B.遗传性因素 C.先天性因素 D.营养因素E.免疫性因素

14.疾病发展方向取决于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存在的诱因

C.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D.机体的抵抗力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15.加速或延缓疾病发生的因素为

A.疾病的原因B.疾病的条件C.疾病的内因D.疾病的内因E.疾病的诱因

16.下述哪项不符合完全康复的标准

A.致病因素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

B.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C.劳动能力恢复正常

D.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E.遗留有基本病理变化,通过机体的代偿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17.不完全康复时

A. 致病因素已完全消失

B.功能代谢和结果的障碍完全消失

C.基本病理变化尚末完全消失

D. 机体的自稳调节完全恢复正常

E.劳动力完全恢复正常

18.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B.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终止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D.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状态E.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损伤

19.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A.植物人状态B.濒死状态C.脑死亡D.生物学死亡E.临床死亡

20.只在生物学死亡期出现的变化是

A.呼吸、心跳停止B.颅神经反射消失C.延髓深度抑制D.尸冷、尸僵和尸斑E.所有组织细胞仍保持微弱的代谢活动

21.濒死期时

A.脑干以上部位处于深度抑制状态B.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C.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D.脊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E.小脑功能丧失

22.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A.瞳孔散大或固定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C.自主呼吸停止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E.不可逆性深昏迷

23.疾病发生中的体液机制主要指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a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24.下列哪项不宜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A.心跳停止

B.自主呼吸停止

C.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D.不可逆昏迷与大脑无反应性

E.瞳孔散大或固定

(二)B型题

A.风疹

B.红斑性狼疮

C.艾滋病

D.支气管哮喘

E.血友病

25.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是26.属免疫缺陷性疾病是27.属遗传性疾病是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危险因素

E.疾病的外因

28.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29.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30.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31.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为

A.生物性致病因素

B.理化性致病因素

C.先天性致病因素

D.遗传性致病因素

E.免疫性致病因素

32.病原微生物属于33.过敏反应属于34.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属于35.染色体畸变属于36.基因突变属于

填空题和选择题参考答案

1.自稳调节2.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3.原因条件

4.发生、发展一般规律共同机制

5.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6.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7.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

8.疾病和病痛精神上社会上9.自主呼吸停止10.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11.遗传易感性12.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13.损害胎儿生长发育先天性疾病

(一)A型题

1.E 2.B 3.C 4.A 5.D 6.B 7.B 8.D 9.D 10.C 11.E 12.B 13.C 14.C 15.B 16.E 17.C 18.C 19.C 20.D 21.A 22.C 23.B 24.A (二)B型题

25.B 26.C 27.E 28.A 29.C 30.B 31.D 32.A33.E 34.C 35.D 36.D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脱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的状态。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的脱水。

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mol/L 的脱水。

4. 水中毒:是指肾排水能力降低而摄入水过多,致使大量低渗液体堆积在细胞内外的状态。

5.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时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而H+进入细胞内,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因K+浓度降低,H+浓度增高,故K+-Na+交换降低,而H+-Na+交换增加,排H+增加,尿液呈酸性。

6.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时细胞外的钾转移到细胞内,而H+移到细胞外,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因K+浓度增高,K+-Na+交换增加,H+-Na+交换减弱,故排H+减少,尿液呈碱性。

7.水肿:指过多的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二、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参考答案] ①失钠>失水,细胞外液减少并处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致使细胞外液量进一步减少,易发生低容量性休克。②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早期ADH分泌减少,形成多尿和低比重尿,晚期血容量显著降低时,ADH释放增多,出现少尿和尿比重升高。③细胞外液低渗,水分向细胞内转移,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间隙移入血管内,产生明显的失水体征。④经肾失钠过多的患者,尿钠含量增加(>20mmol/L),肾外原因所致者,因低血容量致肾血流量减少而激活RAAs,尿钠含量减少(<10mmol/L)。

2.试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参考答案] ①水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②细胞外液低渗,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引起细胞内水肿。③细胞内外液容量增大,易致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引起脑疝。④细胞外液低渗,ADH释放减少,尿量增加(肾功能障碍者例外),尿比重降低。

3.试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参考答案] ①失水>失钠,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②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ADH分泌增加,因而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③细胞外液

高渗,致使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使细胞脱水、皱缩,严重患者因颅骨与脑皮质间的血管张力加大,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④由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以及醛固酮分泌增加,有助于血容量恢复,故血液浓缩及外周循环衰竭远比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为轻。

4.试述低钾血症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其机制。

[参考答案] ①T波低平:T波反映心室肌的3相复极化,低K+血症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使3期复极化过程延缓,故T波低平。②出现u波:低钾血症时对Purkinje纤维的影响大于对心室肌的影响,使Purkinje纤维的复极化过程延长大于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故出现u波。

③ST段下移:低钾血症使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平台期出现Ca2+内向电流的相对增大ST 段不能回到基线而呈下移斜线状。④QRS波增宽:低钾血症时,传导性降低使心室肌去极化过程减慢,故QRS波增宽。

5.低钾血症和严重高钾血症均可导致骨骼肌弛缓性麻痹,其机制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①相同:均使骨骼肌兴奋性降低。

②相异:低钾血症为超极化阻滞;严重高钾血症为去极化阻滞。

6.低钾血症和轻度高钾血症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升高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通透性降低,使膜电位负值减小,膜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减小,心肌兴奋性升高。轻度高钾血症时,膜内外钾浓度差减小,静息时钾外流减少,膜电位负值变小,膜处于部分去极化状态,故心肌兴奋性升高。

7.在紧急处理高钾血症时,为什么常静注钙制剂和高张碱性含钠溶液(如5%NaHCO3)?[参考答案] 其目的是为了对抗高K+的心肌毒性作用。①钙制剂:细胞外Ca2+浓度升高,使心肌细胞阈电位上移,有利于恢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加细胞膜内外Ca2+浓度差,进入细胞内Ca2+量增多,增强心肌收缩性。②高张碱性含钠溶液:增加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增加,有利于改善心肌传导性;碱性溶液注入后,促进K+转移入细胞内;此外高张溶液可起到暂时稀释作用。

8.试述低渗性脱水易导致休克的原因。

[参考答案]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使细胞外液量减少;又由于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相对呈低渗状态,水分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另外由于细胞外液低渗,对口渴中枢的刺激减少而饮水减少;细胞外液呈低渗使ADH分泌减少,早期尿量增多可加重细胞外液量的进一步减少,故易导致休克。

9.某5岁患儿,腹泻3天,10余次/天,可能会发生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参考答案]可发生脱水,低钾血症。因为大量丢失消化液使体液容量不足产生脱水,消化液基本为等渗液,在病程中若患儿能得到适当的水和钠补充,再加上肾脏的调节,可维持渗透压正常发生等渗性脱水。若病程中因口渴过量引用纯水而未补充钠盐,则可出现低渗性脱水。若病程中得不到适当的水分补充,因呼吸、皮肤蒸发继续丢失相当数量的水而无相应的电解质丢失,则可产生高渗性脱水。因消化液中含有丰富的钾,丢失消化液过多可产生低钾血症。

三、填空题

1.正常成人每天最低尿量为ml,每天最低排出的水量为ml。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点是,, 和。

3.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量减少,易发生;其中量减少更为明显,故出现明显的。

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治疗,原则上应给予。

5.急性水中毒对机体影响最大的是。

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特点是、和。

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故最易发生于时。

8.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补液原则是。

9.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和。

10.近曲小管重吸钠水增多的机制是和。

11.导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的机制是和。

12.机体对钾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两大机制,即和。

13.机体对快速变动的钾负荷的首要调节目标是,这主要依靠来实现.

14.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钾的因素是、、和。

15.引起低钾血症的三大原因是、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16.低钾血症和缺钾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和。

17.低钾血症对心功能损害的具体表现是和。

18.高钾血症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和威胁是。

19.机体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主要由、和三种激素通过三个靶器官,即来调节。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A.Na+ B.K+ C.Ca2+ D.Mg2+ E.Fe2+

2.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是

A.HCO3- B.SO42- C.CL- D.HPO42- E.蛋白质

3.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A.Na+ B.Mg2+ C.Ca2+ D.K+ E.Fe2+

4.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是

A.HPO42-和蛋白质B.有机酸C.HCO3- D.CL- E.SO42- 5.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渗透压90~95%来源于

A.K+和HCO3- B.Na+、CL-和HCO3-

C.Ca2+和HPO42- D.葡萄糖和尿素E.氨基酸和蛋白质

6.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障碍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球-管失平衡

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

A.长期持续使用速尿或利尿酸

B.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C.慢性间质性肾疾患

D.消化道失液(呕吐,腹泻)

E.大量出汗和大面积烧伤

8.下列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不正确的?

A.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B.无口渴感

C.早期便有ADH分泌增多,晚期ADH分泌减少

D.有明显失水体征

E.肾外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减少

9.处理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

A.生理盐水

B.5%的葡萄糖液

C.血浆

D.糖酐

E.7.5%Nacl

10.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常发生于

A.用无盐水灌肠 B.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而又补液不恰当时C.精神性饮水

D.持续大量饮水

E.ADH分泌过多

11.下列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不正确的?

A.细胞外液量增多,血液稀释 B.细胞内水肿C.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D.红细胞压积降低

E.早期尿量增加(肾功能障碍者例外),尿比重下降

12.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失水〉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 B.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C.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D.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维持不变

E.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13.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盐中毒

14. 下列哪项不是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A.轻度脱水时,无口渴感

B.尿钠极低

C. 失水的部位以细胞外液为主

D.早期就有尿量下降

E.皮肤弹性极差

15.低渗性脱水时机体表现为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A. ↓↓↓

B. ↓↓↓

C. ↓↓↓↓

D. ↑↓↓

E. ↓↓正常

16.高渗性脱水时机体表现为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A. ↓↑↑

B. ↓↓. ↓

C. ↓正常

D. ↑↑↓↓

E. 正常↓

17.等渗性脱水时机体表现为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A. ↓↓

B. ↓. ↑

C. ↓变化不大

D. ↑↓

E. 变化不大↓

18.哪一类水、钠代谢障碍更易发生休克?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原发性高钠血症

19.水肿是指

A.细胞内液过多

B.细胞外液过多

C.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过多

D.血管内液体过多

E.体内液体过多

20.下列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的发生机制哪项是不正确的?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淋巴回流受阻

21.造成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的机制哪项是不正确的?

A.GFR降低

B.心房肽分泌减少

C.肾小球滤过分数降低

D.醛固酮分泌增多

E.ADH分泌增多

22.下列影响钾跨细胞转移因素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胰岛素直接刺激Na+-K+-ATP酶的活性,促细胞摄钾

B.β-肾上腺能的激活通过cAMP机制激活Na+-K+-ATP酶,促细胞摄钾

C.酸中毒促进钾离子移出细胞,而碱中毒作用正好相反

D.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可直接抑制Na+-K+-ATP酶的活动

E.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急性升高促进钾离子自细胞内移出

23.引起缺钾和低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

A.钾丢失过多

B.碱中毒

C.长期使用β受体激动剂

D.钾摄入不足

E.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24.经肾失钾过多的原因是

A.速尿、利尿酸的使用

B.肾小管性酸中毒

C.盐皮质激素过多

D.镁缺失

E.以上都是

25.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A.醛固酮分泌增多

B.跨细胞转移,细胞摄钾增多

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结肠上皮细胞分泌钾过多

E. 呕吐、腹泻致失钾过多

26.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组织膜电位的影响是

静息电位(负值) 阈电位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距

A. 不变↑↑

B. 不变↓↓

C. ↑↑↑

D. ↑不变↑

E. ↓不变↓

27.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膜电位的影响是

静息电位(负值) 阈电位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距

A. ↓不变↓

B. ↓↓不变

C. ↓↑↓

D. ↑不变↑

E. ↑↑↑

28.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A. ↓↓↑↑

B. ↑↓↑↑

C. ↑↑↑↑

D. ↓↑↓↑

E. ↓↓↓↓

29.低钾血症的心电图特点是

QRS波ST段T波u波

A. 增宽下移低平有

B. 增宽正常低平无

C. 增宽上移高尖无

D. 变窄下移高尖无

E. 变窄正常正常有

30.低钾血症对心肌功能的损害可表现有

A.窦性心动过速

B.期前收缩

C.阵发性心动过速

D.对洋地黄类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

E. 以上都是

31.引起高钾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A.酸中毒

B.使用β受体阻滞剂

C.洋地黄中毒

D.肾排钾障碍

E.摄钾过多

32.高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A. ↑↑↑↑

B. ↑↓↑↑

C. 先↑后↓↓↓↓

D. ↓↑↓↓

E. ↓↑↓↑

33.高钾血症的心电图特点是

QRS波P—R间期T波

A. 增宽延长高尖

B. 增宽缩短正常

C. 变窄正常高尖

D. 变窄缩短低平

E. 正常延长低平

34.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产生低血钙的机制是

A.血磷升高

B.VitD羟化障碍

C.骨抗PTH

D.肠钙吸收障碍

E. 以上都是

(二)B型题

A低渗性脱水B等渗性脱水C高渗性脱水D等容量性低钠血症E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35.尿崩症病人易出现36.大面积烧伤病人易出现37.大汗者大量饮水易出现

38.SIADH病人易出现39.下丘脑受损患者易出现

A补充等渗液B补水为主,适当补钠C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

D补充水分以降低血钠E限制水分摄入,对重症或急性患者,还应给予高渗盐水

40.高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41.等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42.低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43.水中毒的补液原则是44.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补液原则是

A尿量减少,尿钠含量降低B尿量减少,尿钠含量增加C尿量不少,尿钠含量降低

D尿量增多,尿钠含量降低E尿量增多,尿钠含量增加

45.肾性原因引起的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晚期46.肾外原因引起的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早期47.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早期48.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晚期49.全身性水肿

填空题和选择题参考答案

1. 500 1500

2.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3.细胞外液休克组织间液失水征(脱水征)

4.等渗液(生理盐水)

5.脑细胞水肿。

6.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伴有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

7.过多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而又输液不当

8.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9.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10.心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11.醛固酮分泌增多ADH分泌增多12. 肾的调节钾的跨细胞转移

13.维持血浆钾浓度的恒定细胞内外K+的转移

14. 醛固酮细胞外液钾浓度远曲小管的原尿流速酸碱平衡状态

15. 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钾丢失过多

16.膜电位异常引发的一系列障碍细胞代谢障碍引发的损害酸碱异常

17. 心律失常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加

18. 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致死性心律失常)19. PTH VitD 降钙素(CT)肾、骨和肠1.A 2.C 3.D 4.A 5.B 6.E 7.B 8.C 9.A 10.B 11.C 12.D 13.B

14.D 15.D 16.B 17.E 18.A 19.C 20.B 21.C 22. D 23.A 24.E 25.B 26.D

27.A 28.B 29.A 30.E 31.D 32.C 33.A 34.E

35.C 36.B 37.A 38.D 39.E 40.B 41.C 42.A 43.E 44.D 45.B 46.D 47.B 48.A 49.A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CO2麻醉:呼吸性酸中毒时,CO2浓度增高,CO2入脑增多,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引起颅内高压,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称为CO2麻醉。

2.固定酸:体内除碳酸外的酸性物质,不能经肺排出,需经肾随尿排出体外,通称为固定酸。

3.二氧化碳分压:是指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4.代谢性酸中毒: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5.乳酸酸中毒:由于乳酸生成增多或乳酸利用障碍,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称为乳酸酸中毒。

6.酮症酸中毒:由于酮体生成过多,超过外周组织的氧化能力及肾排出能力时,血中酮体蓄积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酮症酸中毒。

7.呼吸性碱中毒:以血浆[H2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8.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在同一患者体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9.标准碳酸氢盐:是指在38oC、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CO2为5.32Kpa(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10.阴离子间隙: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二、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试述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及其血气分析参数的变化。

[参考答案]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有:①固定酸产生过多;②固定酸排泄障碍;③HCO3-丢失过多;④高血钾;⑤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

代谢性酸中毒的血气分析变化为:HCO3-原发性降低,AB、SB、BB值均降低,AB<SB,BE负值增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2继发性下降。

2.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是如何进行代偿调节的?

[参考答案] ①血液及细胞内的缓冲作用:H++HCO3-→H2CO3→CO2+H2O 细胞内外K+-H+交换,进入细胞内H+被细胞内缓冲系统缓冲。

②肺的代偿调节:H+浓度增加,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使血中H2CO3(PaCO2)继发性降低。

③肾的代偿调节: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增强,肾泌H+及泌NH4+及回收HCO3-增加,使血浆HCO3-浓度有所恢复。

3.酸中毒时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可引起CO2麻醉及肺性脑病。

②心血管系统:可产生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及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③高钾血症。④其它:酸中毒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凝血系统,促进血液流变学障碍;可使溶酶体膜稳定性降低,溶酶释放,细胞受损。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和晚期均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其发生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慢性肾衰早期产生的酸中毒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产NH3和重吸收NaHCO3减少所致,Na+、水排出增多,因而细胞外液容量有所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NaCl滞留,发生高血氯性酸中毒。晚期发生酸中毒是因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人的20%以下时,血浆中非挥发性酸代谢产物,特别是硫酸、磷酸等在体内蓄积,发生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5.幽门梗阻病人为什么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参考答案] 呕吐是幽门梗阻病人的主要表现,由于频繁呕吐①失H+;②失K+;③失Cl-;

④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6.血钾、血氯浓度与酸碱失衡有何联系?为什么?

[参考答案] 高血钾与高血氯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和低血氯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因血钾浓度的改变会影响细胞(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K+-H+交换,血氯浓度的改变则影响远端肾小管内Cl--HCO3-的交换。

7.在各种单纯性酸碱失衡中血浆中HCO3-浓度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中HCO3-原发性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时,血浆中HCO3-原发性升高;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中HCO3-呈代偿性升高,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血浆HCO3-则呈代偿性降低。

8.试述判断单纯性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基础。

[参考答案].通过血气分析测得Hendrson—Hasselbalch方程式中三个变量后,作如下分析:①根据pH或H+浓度的变化,判断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②根据病史和原发性失衡的因素,判断是代谢性还是呼吸性酸碱失衡;③据代偿情况(代偿方向、代偿极限等),判断是单一性还是混合性酸碱失衡。

三、填空题

1.血浆缓冲系统可以缓冲所有的,其中以最重要。

2.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特别是和缓冲。

3.在所有酸碱平衡指标中,三个基本变量是、和。

4.如AB>SB,则表明PaCO2>,可见于。

5.PaCO2是反映的主要指标,正常值为,平均值为。

6.目前多以AG>,作为判断是否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的界限。

7.在代谢性酸中毒时,肾通过及,使HCO3-在细胞外液的浓度有所恢复。

8.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和。

9.各种原因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基本机制是。

10.高钾血症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排尿,低钾血症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排尿。

11.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选用的药物常有、和。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常体液中酸(H+)的主要来源是

A.食物摄入的酸

B.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碳酸

C.蛋白分解代谢产生的硫酸、磷酸和尿酸

D.糖代谢产生的甘油酸、丙酮酸、乳酸和三羧酸

E.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

2.下列缓冲系统不能缓冲挥发酸的是

A.HCO3-/H2CO3

B.HPO42-/H2PO4-

C.Pr-/HPr

D.Hb-/HHb

E.HbO2-/HHbO2

3.下列指标中哪一项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A.pH

B.CO2CP

C.PaCO2

D.AB

E.BE

4.反映血浆中HCO3-实际含量的指标是

A.SB

B.BB

C.BE

D.AB

E.AG

5.抽取的血液标本,如未与空气隔绝,下列哪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将受影响?

A.SB

B.BB

C.AG

D.BE

E.AB

6.反映血液中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的指标是

A.SB

B.AB

C.BB

D.BE

E.AG

7.反映全血或血浆中碱过多或碱缺失的指标是

A.BE

B.AB

C.PaCO2

D.SB

E.BB

8.所谓阴离子间隙是指

A.细胞内阴离子与阳离子之差

B.细胞外阴离子与阳离子之差

C.细胞内外的阴离子与阳离子之差

D.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之差

E.血浆中未测定的阳离子与未测定的阴离子之差

9.完全代偿性酸或碱中毒时,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应为

A.30/1

B.25/1

C.20/1

D.15/1

E.10/1

10.下列哪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

A.休克

B.幽门梗阻

C.肾功能衰竭

D.心力衰竭

E.糖尿病

1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

A.糖尿病

B.CO中毒

C.严重饥饿

D.肠瘘

E.水杨酸中毒

12.AG正常型代谢型酸中毒常见于

A.腹泻

B.幽门梗阻

C.严重肾功能衰竭

D.重度高钾血症

E.严重贫血

13.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气分析参数的改变是

A.HCO3-降低

B.SB、AB、BB均降低,AB<SB,BE负值增大

C.pH下降

D.PaCO2降低

E.以上都是

1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

A.颅脑损伤

B.重度低钾血症

C.呼吸道阻塞

D.低张性缺氧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15.慢性呼吸性酸中毒血气分析参数的变化是

A.PaCO2增高

B.pH降低

C.SB、AB、BB均升高,AB>SB

D.BE正值增大

E.以上都是

16.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代偿的主要方式是

A.细胞外液缓冲

B.细胞内缓冲

C.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D.肾脏代偿

E.骨骼代偿

1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

A.剧烈呕吐

B.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C.醛固酮分泌过多

D.低钾血症

E.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抗凝的库存血

18.代谢性碱中毒血气分析参数的变化是

A.血浆HCO3-浓度升高

B.pH增高

C.SB、AB、BB均升高,AB>SB,BE正值增大

D.PaCO2升高

E.以上都是

19.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B.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

C.呼吸加深加快

D.血浆游离钙降低

E.低钾血症

20.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

A.低张性低氧血症

B.癔病发作

C.氨中毒

D.G-杆菌败血症

E.严重低钾血症

21.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血气分析参数的变化为

A.PaCO2降低

B.SB、AB、BB均降低,AB<SB

C.BE负值增大

D.pH升高

E.以上都是

22.下列哪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

A.ARDS

B.心跳呼吸骤停

C.严重低钾血症

D.颅脑损伤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23.下列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特点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pH明显降低

B.HCO3-减少和PaCO2增高,二者不能相互代偿

C.SB、AB、BB变化不大,AB<SB

D.血K+升高

E.AG增大

24.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特点是

A.PaCO2和HCO3-浓度均升高,且超出彼此正常代偿范围

B.SB、AB、BB均升高,AB>SB

C.BE正值增大

D.pH变化不大

E.以上都是

25.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

A.感染性休克

B.肺性脑病

C.水杨酸中毒

D.糖尿病合并感染

E.ARDS

26.某糖尿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30, PaCO24.5kPa (34mmHg), HCO3-16mmol/L , 血Na+140mmol/L,Cl-104mmol/L,K+4.5mmol/L,应诊断为

A.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B.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C.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D.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27.某溺水患者,经抢救后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20,PaCO210.7kPa (80mmHg), HCO3-27mmol/L,可诊断为

A.代谢性碱中毒

B.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28.某肺心病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血气分析结果:pH7.33,PaCO29.3kPa(70mmHg), HCO3-36mmol/l,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E.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29.某幽门梗阻患者,因反复呕吐入院,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

7.49 ,PaCO26.4kPa(48mmHg),HCO3-36mmol/L,可诊断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30.某肝性脑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如下: pH7.47,PaCO24.5kPa(26.6mmHg), HCO3-19.3mmol/L,其酸碱紊乱类型为

A.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31. 某肺心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pH7.26,PaCO211.4kPa (85.8mmHg), HCO3-32mmol/L ,血Na+140mmol/L,Cl-90mmol/L,其酸碱紊乱类型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32. 某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休克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25,PaCO210.7kPa(80mmHg), BE-4.6mmol/L, SB21mmol/L,其酸碱紊乱类型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二)B型题

A呼吸代偿B肾脏代偿C细胞内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D骨骼代偿E细胞外液缓冲

33.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34.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酸碱平衡正常35.PaCO2原发性增高见于36.PaCO2原发性降低见于

37.HCO3-原发性增加见于38.HCO3-原发性降低见于

血浆pH 血浆H+ 细胞内H+ 尿液H+

A. ↓↑↑↑

B. ↓↑↓↓

C. ↑↓↓↓

D. ↑↓↑↑

E. ↓↑↑↓

39.高血钾引起酸碱失衡的特点是40.低血钾引起酸碱失衡的特点是

填空题和选择题参考答案

1. 固定酸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2. 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Hb缓冲系统HbO2缓冲系统

3. pH HCO3-(AB、SB、BE)PaCO2

4. 40mmHg(

5.32kPa)/46mmHg(

6.25 kPa) 呼吸性酸中毒及代偿后的代谢性碱中毒

5. 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33~46mmHg(4.39~

6.25kPa) 40mmHg(5.32kPa)

6. 16mmol/L

7. 加强泌H+、泌NH4+ 回收HCO3-

8.室性心律失常心收缩力降低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9. 肺通气障碍肺通气过度10. 反常性碱性反常性酸性

11.碳酸氢钠乳酸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

1.B

2.A

3.C

4.D

5.E

6.C

7.A

8.D

9.C 10.B 11.D 12.A

13.E 14.D 15.E 16.D 17.B 18.E 19.C 20.E 21.E 22.A 23.C 24.E 25.B 26.A 27.B 28.D 29.C 30.A 31.E 32.C

33.C 34.B 35.B 36.D 37.C 38.A 39.B 40.D

第五章缺氧

一、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1.缺氧:机体因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组织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为乏氧性缺氧。3.大气性缺氧:因吸入气P02过低所致的低张性缺氧,称大气性缺氧。

4.呼吸性缺氧:因外呼吸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低张性缺氧,称为呼吸性缺氧。

5.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6.血液性缺氧:血红蛋白质或量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而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

7.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8.组织性缺氧: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或氧利用障碍性缺氧。9.碳氧血红蛋白血症:由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为氧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的210倍。当吸人气中含0.1%的CO时,约50%的Hb与CO形成HbCO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CO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氧合Hb中的氧不易释出,加重组织缺氧。

10.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的铁原子为二价时才是有效氧载体。血红蛋白的铁原子被氧化为三价铁时称为高铁血红蛋白,其失去载氧能力。

11.肠源性发绀:当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将血红蛋白的铁原子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二、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低张性缺氧时呼吸系统代偿反应的机制及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肺通气量增加是低张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其机制是:氧分压低于8.0kPa 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使肺通气量增加。意义:①增加肺泡通气量和肺泡气PO2,进而增加PaO2;②胸廓运动增强使胸腔负压增大,可增加回心血量,进而增加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有利于血液摄取和运输更多的氧。

2.缺氧是RBC增多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急性缺氧时RBC增多主要原因是因交感-神经兴奋,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肝脾等脏器储血释放所致;慢性缺氧时RBC增多主要原因是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骨髓造血增强所致。

3.简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

[参考答案]:氰化物中毒可致最典型的组织中毒性缺氧。各种氰化物如HCN、KCN、NaCN 等由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为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以致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利用氧而引起缺氧。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①代谢耗氧率:代谢耗氧率越高,如发热、甲亢、情绪激动等,对缺氧的耐受性越低;②机体的代偿能力:老年人、有心、肺及血液病者因机体代偿能力降低,对缺氧的耐受性亦降低。运动锻炼可提高机体代偿能力及对缺氧的耐受性。

5.缺氧病人是否都有发绀?为什么?

[参考答案]:氧合血红蛋白颜色鲜红,而脱氧血红蛋白颜色暗红。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体征称为发绀。发绀是缺氧的表现,

但不是所有缺氧患者都有发绀。低张性缺氧时,因患者动脉血氧含量减少,脱氧血红蛋白增加,较易出现发绀。循环性缺氧时,因血流缓慢和淤滞,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氧含量降低,亦可出现发绀。患者如合并肺循环障碍,发绀可更明显。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而严重贫血的患者因血红蛋白总量明显减少,脱氧血红蛋白的不易达到5g/dl,所以不易出现发绀。碳氧血红蛋白颜色鲜红,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组织性缺氧时,因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加,患者皮肤可呈玫瑰红色。

6.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交感神经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肺血管的a-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反应;②体液因素作用:缺氧时白三烯、血栓素A2等缩血管物质生成多于前列腺素等舒血管物质;

③长期缺氧可选择性抑制肺动脉KV通道a亚单位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去极化,增加钙内流,从而引起肺血管收缩,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持续的肺动脉高压,久之造成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肥大甚至右心衰竭。

7.试述缺氧时红细胞中2,3-DPG增多使氧离曲线右移的机制及意义?

[参考答案]:机制:2,3-DPG与脱氧血红蛋白结合,可稳定后者的空间构性,使之不易与氧结合;2,3-DPG是一种不能透出红细胞的有机酸,增加时可降低红细胞内pH,而pH下降通过Bohr效应可使红细胞与氧的亲和力降低。

意义:①氧离曲线右移,即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易于将结合的氧释出供组织利用;

②如果氧分压低于8kPa,则氧离曲线右移将因血液通过肺泡时结合的氧量减少而失去代偿意义。

8.试述缺氧性细胞损伤的主要变化?

[参考答案]:缺氧性细胞损伤主要为细胞膜、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变化:

(1)细胞膜的损伤: 离子通透性增加,Na+离子内流增加导致细胞水肿;K+离子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内K+缺乏,影响合成代谢和酶的功能;Ca2+离子内流增多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促使膜磷脂分解,增加自由基的形成,引起细胞损伤。(2)线粒体的损伤:缺氧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ATP生成减少,严重时出现线粒体肿胀、嵴蹦解、外膜破碎和基质外溢等。(3)溶酶体的损伤:缺氧所致酸中毒和胞浆游离钙增加可激活磷脂酶,分解膜磷脂,使溶酶体膜的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增高,严重时溶酶体膜可以破裂和大量溶酶释出,导致细胞及其周围组织的溶解、坏死。

9.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十分敏感,急性缺氧可引起头疼、情绪激动、思维力、记忆力和判断力降低或丧失以及运动不协调等。慢性缺氧则有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及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缺氧可导致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甚至死亡,缺氧引起脑组织的形态变化主要是脑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脑间质水肿。

三、填空题

1.缺氧的基本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乏氧性缺氧的主要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_______、氧含量_______、氧容量_______、动-静脉血氧含量差________。

3.血液性缺氧的主要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________、氧含量_______、氧容量_______、动-静脉血氧含量差________。

4.全身性循环性缺氧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和_______。

5.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常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缺氧时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局部代谢产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H+、K+、磷酸盐等。

7.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

8.急性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

9.C0与的Hb的结合速度为氧的_______;CO与Hb的解离速度为氧的______;CO与Hb 的亲和力为氧的_________。

10.组织性缺氧的常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1.细胞缺氧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和_______。

12.吸氧治疗对________性缺氧疗效最好。

13.氧中毒主要损伤______系统和______系统。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缺氧是由于

A.吸人气氧含量减少 B.血液中氧分压降低C.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D.血液中氧饱和度降低E.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

A.支气管异物B.服用过量催眠药C.胸腔大量积液D.吸入大量氯气E.吸入大量CO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氧离曲线左移B.Hb与氧的亲和力增高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K+升高E.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

4.反映组织利用氧多少的指标是

A.动脉血氧含量B.静脉血氧含量C.静脉血氧饱和度D.P50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5.呼吸功能不全而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中最特征性的变化是

A.氧容量降低 B.氧分压降低C.氧含量降低 D.氧饱和度降低 E.氧离曲线右移

6.低氧血症是指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C.血氧饱和度降低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升高

7.健康人攀登3000m以上高峰发生缺氧的原因是

A.吸入气氧分压低B.血液携氧能力低C.肺部气体交换差

D.组织利用氧能力低E.肺循环血流量少

8.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最易发生下列哪种类型的缺氧

A.大气性缺氧B.呼吸性缺氧C.等张性缺氧D.低动力性缺氧E.组织性缺氧9.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动脉血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

A.氧容量降低B.氧含量降低C.氧分压降低

D.氧饱和度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10.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6.0kPa(45mmHg),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

A.低张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缺血性缺氧D.组织性缺氧E.淤血性缺氧

11.下列哪项不是血液性缺氧的原因

A.煤气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C.硫化物中毒D.大量输入库存血E.大量输入碱性液12.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显降低?

A.脑血栓形成B.冠状动脉痉挛C.肾小动脉硬化D.肺栓塞E.食道静脉曲张

13.临床最常见的血液性缺氧是

A.贫血B.CO中毒C.高铁血红蛋白血症D.过氯酸盐中毒E.血红蛋白病

14.以下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

A.呼吸功能不全B.组织用氧障碍C.心力衰竭D.静脉血掺杂E.窒息

15.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最具特征的动脉血氧变化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