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落尘整理版文学理论教程辅导讲义.

落尘整理版文学理论教程辅导讲义.

落尘整理版文学理论教程辅导讲义.
落尘整理版文学理论教程辅导讲义.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辅导

编写:秦为忠牛旻刘永隆张可杰石若英郭丽莺胡晓亚(以编写章节为序)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2、基本原理: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活动四要素互动文学理论的品格文学理论形态分类依据

二、识记: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三、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四、问答:

1、试从学科的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总的来说,文学理论具有包容性、实践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三个特性可以从它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的三个角度加以说明。其一、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领域,它研究的客体是文学活动,而文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本身又从属于社会生活这个大系统,对文学活动中复杂关系的探讨与阐释,需要借助多重视角、多种方法、多个形态。其二、文学理论研究的客体是文学活动,而文学活动这一客体的不同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目前为止,任何一家的文学理论都没有囊括全部对象。这样使得文学理论显得庞杂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三、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中实践的总结,文学活动中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永远是运动的、变化的,所以文学理论要密切联系文学实践,反过来还要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对文学活动的归纳与总结,总要依据一定的哲学、政治、道德、伦理、宗

教观念,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什么样的文学实践进入其理论视野、用什么观点去阐释它、提倡什么艺术趣味、欣赏哪类作品,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教材中一共列举了7种基本形态,即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基本形态划分的依据:首先是研究的对象不同,即研究文学活动这一客体的不同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形态的不同。其次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不同。如把社会生活、语言符号、文学文本,何者作为本体,就可形成文学社会学、文学符号学。

3、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什么性质?

答: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民主、科学、现代的性质。首先,它应该是民主的,她以提倡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据,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趣味和利益。其次,文学理论必须是科学的,通过对文学实践的分析,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深厚的学理性,即不能迎合政治需要,也不能猎奇、偏激。第三,我们的文学理论必须是现代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理论成果,具有创新性,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体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不同的文化交流对话。

五、知识要点:

1、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二级学科。文艺学本名是文学学,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相关知识的学科,它一共有3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作品的最早体裁是诗(含史诗),因此早期文艺学也叫“诗学”、“诗论”,文艺学的3个分支往往杂糅在一起。直到20世纪,文艺学的3个分支才逐渐独立,因而也就有了独立的文学理论。独立后的文学理论,它研究的范围、对象、功能,依然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简单地说,文学理论属于共时的、整体的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侧重于历时的、个案研究。

5、文学理论由5个方面构成:文学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构成论、文学接受论。这5个方面组成了教材的第二编文学活动(本质论、发展论)、第三编文学创作(创作论)、第四编文学作品(构成论)、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接受论)。

6、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文本)、读者。

7、文学理论的5个方面研究的是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世界与其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质论、发展论,研究作家与之相邻两要素世界、作品的关系是创作论,研究作品是构成论,研究读者与相邻两要素作品、世界的关系是接受论。

8、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9、实践性品格:文学理论是在文学实践(创作、阅读、批评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源于文学实践;只有联系文学实践才能学好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要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文学理论要上文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0、文学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要受哲学、美学、政治、道德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建立民主的、科学的、现代性的文学理论体系。

11、文学理论的7个基本形态:由于把文学活动这一客体的不同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作为各自的研究对象,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大致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7种。

六、历年真题:

1、分析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文学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厦门大学1999年文艺学方向美学与文学理论试题-简答20分)

答: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文学史同属于文艺学,它们是有联系的,同时又相互区别。它们的联系是都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属于审美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渗透。文学理论建立在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是对这两者的概括和总结,文学批评、文学史要以文学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个案。同时,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又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文学理论是整体的研究,是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一般的、普遍的规律。而文学批评、文学史属于个案研究,是对特殊性的揭示,它是文学理论的基础。比例:研究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他的生平,介绍他的

主要作品,这是文学史;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某个或某些作品(如《百年孤独》)的成就得失,属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则研究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它与其它创作方法(如超现实主义)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说明了文学与社会生活是怎样关系,一般不对具体的作家、个别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2、以本人熟悉的“文学概论”(或“引论”、“导论”、“原理”等)教材为例,谈现行的教科书体系文艺理论的得失。(观点不限,惟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南开大学2000年文艺学方向文艺评论写作试题-理论分析50分)

答:目前市面上能见到文学理论教材很多,前些年比较常见的以群著的《文学的基本原理》,现在常见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教程》,还有董学文等著的《文学原理》,刘安海等人著的《文学理论》,汉译本中非常有名的是韦勒克、沃伦著的《文学理论》。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1)系统性强,论述完整。全书五编,后四编分别探讨文学的本质、文学创造、文本构成、文学接受,涵盖了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四个要素,且每一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展开、(2)知识全面。该书介绍了不同文学理论形态,不同文学理论思潮的不同观点,对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不同理论,能兼收并蓄,为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理论,打开了一扇窗口。(3)时代感强。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探讨,对20世纪后期西方出现的文学理论流派的评介,做了有益的尝试,而对前些年常讨论的有些问题,如人民性、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了冷处理。这些都表现了编著者与时俱进的精神。(4)内容显得庞杂,有待于进一步整合。由于该书力图全面,力图溶于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因而缺乏统一性,有机性。由于该书是多人参加编写,内容上也缺乏一致性,有的问题多处出现,给人零散的感觉。如审美意识形态性在第二章、第四章都谈到,对俄国形式主义的评介,在书中几次出现。不过,总体来看,此书还是目前能见到的较好的文学理论教材。

3、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丹纳提出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于:(南京大学2001年比较文学方向语言文学基础试题-选择2分)

A种族,环境和时代B阶级,环境和时代

C政治,经济和时代D民族,阶级和时代

答:选A。(这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三大原则)

4、文学理论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厦门大学2001年现当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问答15分)

答:文学理论的对象是文学现象,具有说来,它研究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的功能,文学作品的创造与接受等问题,它研究文学现象的一般规律,建构文学活动的一般原理,阐释与文学有关的范畴、概念,介绍研究文学的方法。这些都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把它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通过这五个方面的研究概括和总结古今中外文学活动的规律,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的联系与区别,作者创造文学作品的心理机制,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接受的性质、接受者心理特征、文学批评的方法,从而建立一套理论体系,构建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全面阐释文学现象。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文艺学试题-解释)(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解释4分)

答: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循环,构成了文学活动。

6、文学价值学为什么必然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北京师范大学(2002)文学专业文学理论试题-简要论述10分)

答:价值是对指事物对人的意义,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事物的品质,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为何要从事文学活动,文学现象有哪些特点,这是文学理论不可逾越的问题,价值学的方法就能解决文学理论中的这类问题。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是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文学艺术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具有可用性,即具有价值,只是它不是某种实用价值,而是艺术价值。从价值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能更清楚地阐明文学艺术的生产、消费的市场活动性质,阐明人的精神需要的性质与内容。文学价值学能有效地阐明文学艺术的功能、文学作品的二重性,所以它必然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7、谈你对中国“文学理论”课程设置的看法?应如何改进?(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

试题-论述30分)

答: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所有的中文专业的学生都必需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文学理论能使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认识文学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文学史。学习文学理论能学到一些分析事物的方法、思路,学习一些哲学理论。这些理论知识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国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哲学思维相对于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来说,比较弱。学习文学理论教程,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在中文专业设置文学理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学校的文学理论课程是放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当作基础课学习,这对后来学习文学史有很大的帮助。不过,由于学生的哲学基础差,文学知识也不足,而文学理论又非常庞杂,加上学时太少,这些因素导致文学理论这门课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抓好教材建设,重点是简化教材。教材要适应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学理论。因此,教材不要编得太深奥,不要编得太庞杂,只讲述一些基本的原理、范畴、概念,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的观念,使文学理论课程只是作为研究文学理论的向导。文学理论编著者认为重要的材料,可以放在文学理论的辅导书中,让文学理论教材真正成为介绍文学的基本原理的书。其次,文学理论的讲授应与文学实践密切联系,把文学批评、文学史适当地溶入到课堂中,使抽象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再次,加快多媒体教材建设的速度,出版俱几部多媒体版的文学理论教材。

8、移情(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文艺理论试题-解释)

答: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时,将自身的情感转移到了对象上,因而使对象看起来有了情感。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其实质是主体情感的折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得就是这个道德。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人的本质力量中国特色当代性

2、基本原理:

文学是一种人的活动文学是人对活动的能动反映艺术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识记:

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有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审美。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意大利克罗齐和英国科林伍德所代表的表现主义文论,柏格森的

直觉主义文论,立普斯和谷布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又称阐释)学文论,德国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等。

12、20世纪的科技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俄国20年代的形式主义,30、4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派,40-60年代法国的结构主义,还有符号学诗学,格式塔理论等等。

1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是克罗齐提出的,属于表现主义文论。

三、解释: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5、交往行为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间,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间,文本与世界等多丛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6、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所说的中国特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现实生活,传统文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现实生活中特殊的矛盾,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精华等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民族性,促进艺术健康发展。

7、当代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当代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和思潮的新成果,回答当代出现的新问题,是文学理论与时俱进,沿着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问答: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1)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美学、文论的精华,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是在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美学、文论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在革命学说、革命实践中所创立的理论体系,对整个文学理论的发展的创造性贡献。(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还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西方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2、马克思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有哪几种含义?

答:在马克思著作中多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一般说来,它有三种含义:(1)指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门类的艺术活动;(包涵创造活动和接受活动)(2)仅指艺术的创造活动;(3)专指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艺术活动,它和一般生产一样,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贯穿着五个基本观念,这五个观念即是其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文学活动论指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体现了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是一种精神活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文学反映论是辩证唯物论在文学理论中的运用,认为文学是人的意识对存在,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能动的反映,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文学艺术能创作出活动中世界中没有的事物,创作出比现实中更完美的事物。艺术生产论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文学艺术,认为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是辩证的统一,从而认

为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它的生产与发展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密不可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艺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过文学艺术不同于其它的意识形态,它具有想象、幻想、形象、情感等性质,这些性质属于审美范畴,因此我们说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交往论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而提出的哲学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文本、世界等要素相互对话和交往的活动,是个动态的交往关系。这五种观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4、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理解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吸收了人类文化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文学现象,把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一个子系统,全面论述它与人的其它活动的联系与区别。文学活动性、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它们从多个角度多丛视角来分析研究文学,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的方法。(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在借鉴传统文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正确的对待不同思潮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面对不同思想的挑战,回答新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反对静止、教条、僵化的方法,要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首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所以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为我们建构了研究文学现象的总的原则和方法,它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特点。由于时代发展,它其中有些提法和观点可能已不合时适,但它的原则和方法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所创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不断丰富的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基本原理、方法经历了文学实践的检验,这是人类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发展。其次,我们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的中国特色包括两层涵义:(1)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经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具有的民族性。文学理论建设要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结合,突出民族性。(2)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中国不仅有灿烂的文学,而且,中国古典文论、诗论、词论、小说论、戏剧论也是世界文学理论中的瑰宝,这是文学理论当代性的起点。再次,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当代性。文学理论的当代性主要有三个问题:(1)文学理论要紧密联系文学发展的新形势,解释新的文学现象,回答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发展,文学反应新的形势、新的问题。社会发展中,文学自身也会出现新的形式,如因网络而兴起的BBS、博客、网络文学等,文学理论就要分析解释这些现象。(2)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要面对文学理论体系的挑战。20世纪文学理论思潮层出不穷,人本主义的文学理论与科技主义的文学理论针锋相对。我们要全面科学地对待不同的文论,吸收它们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3)20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如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等,这些新的学科对文学理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主动地学习其中的原理方法,运用到分析分析文学中,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水平上。

五、知识要点:

1、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2、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份,吸收和借鉴其它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3、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科技主义(又称科学主义)(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

六、历年真题:

1、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南开大学1999年文艺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解释或论断5分)

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用了这一概念,有时也写着“自然人化”,指人通过劳动实践加工、改造自然,使自然改变其自身的面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自然人化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体现了我的本质力量,

2、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南开大学2000年文艺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简答10分)

答:马克思用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了艺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主体间的双向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指出,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渗透,反复循环,推动生产的发展。艺术生产也一样,艺术家创造出艺术品,有了艺术品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出对艺术的新的要求,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艺术的创造。艺术家为了满足接受者提高了的审美要求,就必需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即为主体生产对象。在艺术生产的不断循环中,这一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创造者、接受者――都得到了提高,为新的对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即为对象生产了主体。

3、艺术生产(厦门大学2001年现当代文学方向文艺理论试题-解释5分)

答:艺术生产指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艺术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生产与接受现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用艺术生产论的观点来研究文学,能清楚的分析其商品属性,寻找其价值生成规律。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考点综述:

1、基本概念:

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2、基本原理:

生活活动所具有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发生的各种学说文学活动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二、识记:

1、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这一概念。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作为本体的作品又不指传统认为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指作品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生,有几种主要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模仿说,劳动说。

三、解释:

1、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生活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参见第二章)

4、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互相依存的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

5、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6、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理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俄国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而新批评派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可以了。

7、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似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了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这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陌生化手法涉及到两个方面:语言、形象。这里指语言的陌生化。参见第7、10、12章)

8、巫术发生说:认为文学并非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9、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发生,早期的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10、游戏发生说: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11、模仿说:西方最古老的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假说。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产物。

12、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1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如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

四、问答: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在世界中,只有人才能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知事物,而这正表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征。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简述生活活动所具有的美学意义。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首先,生活活动会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它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展开的一个过程。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不仅脱离不适宜于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的某些感觉能力可能不及动物,但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化的,与动物对事物感觉的单一角度相比,由于人的感觉可以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对事物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所以人的感觉不会被束缚在本能感觉的范围内,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这种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

其次,生活活动还会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人由于具有自觉意识,而在活动的合规律性上才有了与动物的质的不同,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全面生产”概念,人因为懂得按照一定规律来设计工具,人的活动的和规律性也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者在人身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生产”概念把人较之于动物自然生产的特性凸现了出来。它既反对把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的做法,也拒绝把社会生产的精神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理想化。生产的全面性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的完整性以及人在社会当中精神创造的完整性。可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技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

性活动,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征。

第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确是通过对象来间接地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3、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到近代别、车、杜的“再现论”,再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愿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4、简述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劳动说”。

答:“劳动说”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主要有四:(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锻炼了自己的脑,并且在劳动中把前肢从行走任务中解放出来,演变为灵巧的双手,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等,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中人们交流信息与情感成为产生艺术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

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在原始民族中,狩猎部落都以动物作为图腾,而且其舞蹈也大多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泛指,种植部落则可能以植物花朵作为偶像,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起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5、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各种原因。

答:相对于文学活动的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历史上就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曾有不同的理论阐述。有的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就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言,政治、法律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其次,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再次,文学艺术内部也受自身规律的影响,新的内容的发现,新的形式的探讨与成型,需要一个过程。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十八世纪的德国和十九世纪的俄国。实际上,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俄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五、知识要点:

1、文学活动是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审美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文学活动的地位。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3、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4、再现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对生活的再现。

5、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中出现了表现论。表现论认为,文学是作者思想情感甚至本能欲望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并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6、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了由德国学者姚斯创立的接受美学。

8、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学者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其内涵是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似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了阻拒性,也

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9、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10、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几种假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模仿说,劳动说,等等。

11、文学活动的发展,由经济因素最终决定,但会受到诸如政治、道德、哲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六、历年真题:

1、游戏说(四川大学199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解释4分)

答:艺术起源于游戏的一种观点。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2、体现了新批评派本文中心论的主要术语是(B )。(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选择1分)

A、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B、文学性、陌生化

C、垂直接受,水平接受

D、期待视界、视界融合

3、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视为( C )。(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选择1分)

A、对现实的反映

B、内在情感的表现

C、语言的特殊用法

D、神秘现象的显现

4、模仿论是西方最古老的关于文艺起源和本质的解释。(对)(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判断1分)

5、解构主义虽与结构主义结论相反,但其出发点却与之相同,即意义源自符号之间的区别关系。(错)(南开大学1999年文学类综合试题-判断1分)

6、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本质?(四川大学2000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文学理论试题-论述15分)

答: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是对存在的反映,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活动中,应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中理解。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别、车、杜的“再现论”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课后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也使得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做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重含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艺术生产是实际的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的生产是资本的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这种意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中经常提到的。 我们应该从第一种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真正理解和最终解释,这样就给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它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中国的文学艺术学者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从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失误寻求从审美的视角来探讨文学的性质,同样也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式”或“审美反应”的结论,在这方面,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王元骧、王向峰、胡经之等学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补充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形式的思想,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资料之五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含混(ambiguity) 又译“晦涩”、“歧义”、“复义”。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然而,自威廉.燕卜荪发表了《含混七型》以来,这一术语在文学批评中广泛地用于表示一种诗歌技巧:使用一个单词或表现方法,表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意思、两种或更多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者感情”。(.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燕卜荪自己在该书中下的定义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它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他按照“逻辑和语法混乱的程度”罗列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使含混程度一层层提高”。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一诗句:“荒废的唱诗坛不再有百鸟歌唱。”鸟歌唱的树林被比作教堂中的唱诗坛是因为有诸多相似的性质,“由于不知道究竟应该突出哪一种因素,因此就有一种含混之感”。第二型: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如艾略特的诗句:“魏伯特老是想着死,看到皮肤下面的骷髅;地下没有呼吸的生物,带着无唇的笑,仰身向后。”第二句使用的分号作用不明,若相当于句号,第三句中的“生物”就是主语;若相当于逗号,“生物”就与前一句中的“骷髅”并列为宾语。“这微小的怀疑使这首诗的主旨——超越知觉的知觉——变得更加怪异。”第三型:“两个意思,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双关是最明显的例子。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第五型:“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关于含混的诸多类型,罗吉.福勒把它们扼要地概括为: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纯粹由于句法上的原因引起的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教程的基本概念

文学理论教程的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叫“文学学”。 2、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4、文学批评: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5、文学史:从历时的视角探讨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6、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生活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7、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并不能自我显现,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从对象化的世界里反观。 8、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说,指的是世界、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四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9、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认为,任何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性结构。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自我与潜在他者。 10、文学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文学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家兰色姆提出来用以界定文学基本属性的,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该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泛指所有只是关注文学形式的理论。 11、劳动说:关于文学起源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12、“不平衡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命题。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因为其间相互影响有着许多中间环节,所以二者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如古希腊神话、史诗)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二是落后的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反而超越了经济发达的地区。 13、文学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的含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者书面的语言作品的总称,包括了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和剧本等。第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文学的含义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惯例对于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14、话语:法国思想家福柯首先加以研究、并在当今思想界广泛应用的一个范畴。福柯认为话语是“在某种历史条件下被某种制度所支撑组织起来的陈述群”,即,由某个权威主体发出的、被认为是具有真理性的这种陈述。我们大致可以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