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学案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学案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学案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学案

[课时] 第1课时

[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2)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4)记住夏朝的时间、建立者。

(5)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6)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理解层次: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导学]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他们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因为环境险恶和工具简陋,过着群居生活。

大约在夏、商、周时期,闽西的居民主要是闽越族和畲族。

3、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1)都开始了原始农业。河姆渡的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和粟的国家。

(2)都有了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半坡原始居民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3)都已使用磨制石器。

(4)都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见书七上p8“干栏式房屋”和p9“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5)都处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七千年)和半坡遗址(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4、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水有功。尧舜禹时期形成了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6、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7、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周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8、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变法的原因(背景):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商鞅变法的效

果最显著。

商鞅变法的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以勉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别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七上P38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直击中考]

一、选择题

(2010·山东威海)1.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C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010·湖南岳阳)1.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A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010·广东深圳)10.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010·湖南湘潭)1.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A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2010·湖南娄底)1.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A A.云南元谋 B.浙江河姆渡 C.北京周口店 D.湖南道县

(2010·山东聊城)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D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010·江苏苏州)1.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

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

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

经种植水稻的是()D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010·山东滨州)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2010·江苏连云港)19.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D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010·广东)1.下列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B

A.粟的种植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小麦的种植

(2010·湖南衡阳)1.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A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2010·湖南永州)1.下图中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B

磨制石锄骨制箭头纺轮刻有符号的陶片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010·山东菏泽)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A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 D.住干栏式房子

(2010·福建三明)1.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B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 D.孙中山陵

(2010·湖北宜昌)1.右图是宜昌市西陵山的螺祖庙,庙内

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螺祖。相传,她的丈夫就是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D

A.尧 B.舜 C.炎帝 D.黄帝

(2010·福建宁德)1.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

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右图反映的是()A

A.大禹治水

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

D.夸父逐日

(2010·贵州毕节)13.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

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A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2010·江苏苏州)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10·山东东营)1.第一届全运会于2009年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B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010·山东滨州)2.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C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

制 D.宗法制

(2010·广东佛山)1.如右图,镐京与曲

阜的关系是()A

A.王都与封国都邑

B.均为封国都邑

C.王都与郡府

D.均为郡府

(2010·广东湛江)2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D

A.秦始皇 B.齐桓公 C.启 D.禹

(2010·山东泰安)1.“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D

A.世袭制 B.奴隶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2010·福建泉州)1.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下列制度创建于西周时期的是()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2010·江苏扬州)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B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010·广东东莞)1.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A

A.齐恒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010·山西)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B

①韩②赵③楚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江苏连云港)29.“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应是()A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2010·湖南衡阳)2.“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B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010·内蒙古呼和浩特)1.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D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010·山东聊城)2.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表现是()C

A.争霸战争频繁 B.铁器、牛耕使用 C.封建制度确立 D.诸子百家争鸣(2010·江苏南京)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

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右图。该变法发生在何处?

()C

A.① B.② C.③D.④

(2010·福建福州)2.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

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

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

活在()D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2010·广东东莞)2.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竞相改革

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A.铁器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2010·山东临沂)11.2010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引

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泰国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是()B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会通河

(2010·山东青岛)2.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2010·湖南岳阳)2.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B

A.禅让制 B.土地私有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2010·湖北十堰)20.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C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010·广东)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A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二、材料分析题

(2010·湖北黄冈)28.(6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摘自《岳麓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2分)

28.(1))西周:分封制(1分);秦朝:郡县制(1分);(2)唐朝:三省六部制(1分);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1分)(3)元朝:行省制度(1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分)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有答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这两次会议有很强的对比性,你能分析这两次会议的相同点 吗? 四、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 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 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 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 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 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7课伟大的转折 学习目标: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一、自主学习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1)背景: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文化大革命”后,“”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2)影响:使人们认识到。(3)性质:是一场深刻的运动。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召开: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1)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3)组织: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我国放历史新时期。(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3)中国进入新时期。(二)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1)主要工作: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名誉。如: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成果: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 2、恢复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合作探究 1. “两个凡是”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2.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三、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 如图,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针对的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二月逆流”C.“反击右倾翻案风”D.“两个凡是”的方针 2. 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 ...(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4. 《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5.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 ) A.彭德怀 B.刘少奇 C.林彪 D.江青 6.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 )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7.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 A.实行人民公社化 B.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有(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开始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 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蒋英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获奖)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课时:一课时)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更易贴近学生实际。 (二)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理论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 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 1、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收集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变化的数据、图片等,并掌握有关的史实,进行分

析整理,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高读图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听讲的过程中主动质疑。 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历史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历史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以及发展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有目共睹,因此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史实并不难。但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让他们理解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教法说明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

义安二中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 课 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主备教师 武瑞花 授课教师 备写日期 2014, 学案序号 8LSX008 学习 目标 1、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2、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时认识到祖国的变化是巨大的。 学具 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导入 请结合《北京街头的谈话》 舞台剧回答下列问题: 1、 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 根据剧中谈话的内容,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 3、 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 4、 面对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产生了何影响? 二、自学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 和纠正 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 ”的方针。 2)目的:为了反对“ ”的错误观点。 3)内容:否定了“ ”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_____年底,在 召开 3、内容: 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2)它完成了党的 、 和 的拨乱反正,是______ 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 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 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1)成就:1979年,颁布了《 》,1982年,颁布了第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 》。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 》《 》《 》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 、 和 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 的道路迈进。 三、合作 1、课本39页动脑筋,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批 注 【理解】 平反冤假错案意义:充分体现 了新的领 导集体的 民主意识,也充分的调动了人民群众进 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的积 极性,使我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安徽省铜陵县流潭初级中学汤仁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设计思想】 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第一目“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内容意义;第二目“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系统的历史学习,已初步形成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形式。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完美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回顾上个单元: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探索前期,制订了一五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八大上对国内矛盾做了正确的分析,但是在探索的后期,由于左倾错误这把火越烧越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然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是怎么做的? 大家快速阅读第一段内容(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是不是老师讲的话都是正确的,老师的指示你们都要遵循?不是,那你们应该怎么做啊?要批判,不能盲目跟从,搞个人崇拜,同样道理,两个凡是是文革的继续,是错误的。 在文革后期,人们已经看到文革是错误的,犯了错就要改,但是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仍然坚持两个凡是这种错误的观点,一时间,云雾笼罩人们心头,我们的行动指南到底是什么?使全国的工作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在这迷茫时刻,有一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是一篇什么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由于观点尖锐,不敢发表。但是因为良知和责任,他毅然把文章发到《光明日报》,编辑一看,非同小可,连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手中,胡乔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说:“把这个作者叫到北京!我要亲自和他谈!”当作者来到北京,胡乔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这时候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组织一个编委会,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头版头条发表,题目也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与当时的两个凡是的方针相冲突,对真理的标准有了疑惑 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什么讨论?(197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华国锋等少数人反对文章的观点,横加指责和压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和部分省市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提出要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通过这场讨论,人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一个《解放……..》的重要讲话,(学生读讲话的内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1.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2.内容:①思想上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 ①大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中国 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②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中国进入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 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收成在完成上交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 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意义: ①把农民的责、权、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②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 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 化方向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目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意义: ①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是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

政策的窗口。 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 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③其设立增强了我国与国外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 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4.改革开放的认识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要建设与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②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学习其他国家与 民族的长处,并加以创新,以推动我国发展。 ③我们青少年努力学习科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学习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合作探究】 讨论: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①1980年②成果③意义)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年颁布的第四部《》。 5、1980年,党中央为___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北师大版

11伟大的历史转折 年级_ 八下__ 学科历史时间_ 课题11伟大的历史转折地点 办公室 成员主备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 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 讨,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 学 方 法 导读法、 讨论法、 讲述法、 归纳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收集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变化的资料, 或调查身边亲人,谈改革开放对个人的影响和感受,学习从多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 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2.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学习读图、释图 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坚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 的党,敢于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 利。 2.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 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材分析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难点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 转折;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 理。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尝试解决重点基本问题) 导入新课 回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伟大的转折”被全党和全国人民称为“社会主义时期的 集体交流 意见 或个人备 注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下评课记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张连杰 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幽默,语气没有起伏,语速稍快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说话语气比较快,再加上语气没有起伏,课堂显得很呆板。 二、受到了导学案束缚 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再反复修改教案的前提下,我最终决定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预习。本以为这是一种历史教学的创新,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导学案的束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程速度过快。 三、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知识讲解不是很清楚 这主要体现在对“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分析上,我主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提到了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是在讲到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讲解不是很妥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产量应该是大大增加,而我讲解的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增加收入。 最后,在讲到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时候,应该以深圳这个首先开放的经济特区为例子来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拓展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情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教学内容给遗忘了。而且这一部分中,还应该把现在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以前我们是被迫开放,现在是主动开放。 四、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是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而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提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隐形内容。

通过反思,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得努力向我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从备课,说课到上课,在师傅及同行的细心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不断修改,最后确定用导学案的方式,终于完成了这次自我挑战。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第11课 《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北师版八年级下册)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认定目标】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9—60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左”的错误: (2)邓小平复出: 2.会议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其意义?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书P63第二目完成知识结构) 2. 1.说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 2.简述创建经济特区的意义。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 2.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改革初期的责任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 3.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归纳整理】学习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请你完善本课知识树。 1.(2011·海南中考)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2011·广东潮州)右图所示的是1978年12月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其主要内容应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3.(2011·青海西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 .提出了与时俱进 D .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3.(2011·广东湛江)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与这一宣传标语有关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11·呼和浩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 .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 .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5.(2011·河北中考)“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6.(2011·江苏泰州)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 A .深圳和浦东 B .海南和天津 C .厦门和南通 D .广州和连云港 7.(2009·宁夏中考)(8分)中国共产党八大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 大庆市第六十五中学刘琰 【课标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培养以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培养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熟悉基本的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从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体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方法和过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学习历史的、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视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基本认识。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初步学习史论结合的方法,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但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很陌生,教师在这里要注意将学生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性,它和后面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好在初二学生已适应了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参与性大大增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以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