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入侵检测复习总结

入侵检测复习总结

入侵检测复习总结
入侵检测复习总结

1.IP欺骗的实质:IP地址隐藏、TCP序列号重置、IP地址验证。

利用IP地址的攻击方法:解密、窃取口令、发送病毒。

2.信息系统面临的三种威胁:非人为因素和自然力造成的数据丢失,设备失效,

线路阻断、人为但属于操作人员五一的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来自外部或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和入侵。

信息分析的方法/技术手段: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数据流分析。

信息分析的技术手段: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用于事后分析)。

3.入侵检测:对入侵行为的发觉,他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若干关

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入侵检测模型的活动档案中未定义的随机变量:事件计数器、间隔计数器、资源计数器。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体的分类:中心主体、分析主体、主机主体和网络主体。

入侵检测模型的第一阶段任务: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融合。

入侵检测系统的组成: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

入侵检测性能的会受什么参数影响:检测率、虚警率。

入侵检测的不足:有效性差、适应性差、扩展性差、伸展性差。

入侵检测基础和核心是:信息收集,信号分析。

入侵攻击6步骤:确认目标、信息收集、漏洞挖掘、实施攻击、留下后门、清除日志。

按照检测数据的来源可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网络的的IDS。

从技术分类入侵检测可分为:基于标识和基于异常情况。

从数据来源入侵检测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

从数据分析手段来看:滥用入侵检测、异常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原理的四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相应处理。

入侵检测的模型:操作模型、方差模型、多元模型、马尔可夫过程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3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模块、报警与响应模块。

入侵检测利用的信息来源: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目录和文件中不期望的改变、程序执行中不期望的行为、物理形式的入侵。

入侵检测系统的6个作用:通过检测和记录网络中的安全违规行为,惩罚罪犯、检测其他安全措施未能阻止的攻击或安全违规行为、检测黑客在攻击前的探测行为,预先发出警告、报告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的存在的安威胁、提供有关攻击的信息,帮助管理员诊断网络中的安全弱点进而修补、可以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质量。

入侵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误报和漏报的矛盾、安全和隐私的矛盾、被动和主动分析的矛盾、海量信息和分析代价的矛盾、功能性和可管理性的矛盾、单一产品和复杂的网络应用的矛盾。

入侵检测的发展阶段: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入侵管理系统(IMS)。

4.误用入侵检测的思想是:若所有的入侵行为和手段都能够表达为一种模式或

特征,那所有已知的入侵方法都可以用模式匹配来发现。难点在于如何设计

模式,使其既表达入侵又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起来。误用入侵检测优缺点:基于模式匹配原理,误用模式能明显降低误报率,但漏报率会增加,攻击特征细微变化,误用检测会无能为力。误用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专家系统、模型推理系统、模式匹配系统、状态转换分析系统。

异常入侵检测:检测所有从网络到本地的链接等并发现不正常的、有入侵倾向的链接并阻止。异常入侵检测的优缺点:漏报率低,误报率高。特点:检测系统的效率取决于用户轮廓的完备性和监控的频率,不需对每种入侵行为进行定义,能有效检测未知的入侵,能针对用户行为的改变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异常入侵检测方法:统计分析、模式预测、数据挖掘、神经网络、免疫系统、特征选择、贝叶斯推理、贝叶斯网络、贝叶斯聚合。

5.CIDF中,IDS各组件间通过CISL来进行入侵检测和警告信息内容的通信。

CIDF的互操作主要有:配置互操作、语义互操作、语法互操作。

6.IDMEF:使用TLS解决数据的安全传输问题!

7.Snort:一个网络入侵检测软件、用C语言写成、使用插件技术来实现模块化

功能。其命令参数:-A,-a,-b

Snort的工作模式:嗅探器、包记录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Snort的组成:解码器、检测引擎、日志/报警系统。

Sonre的优点:自由、简洁、快速、易于扩展。

8.数据预处理的功能:数据集成、数据清理、数据交换、数据简化。

9.IDWG的标准钟。有关入侵检测和警报的数据模型有:基于XML的数据模型、

面性对象的数据模型。

10.攻击/诱发入侵的根本原因:信息系统的漏洞是产生攻击的根本原因。

完整性攻击:网络安全中,截取是指对未授权的实体得到了资源的访问权模拟攻击:软件测试的表不可少的功能,由此来验证IDS是否能够验检测到这些攻击。

入侵攻击:确认目标、信息收集、漏洞挖掘、实施攻击、留下后门、清除日志。

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协议或操作系统实现时的漏洞来达到攻击的目的。

欺骗攻击的类型:IP,ARP,DNS,源路由,URL。

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想办法让目标主机停止提供服务或资源访问。

攻击原理:SYN洪流攻击、IP欺骗拒绝服务攻击、UDP洪流攻击、ping洪流攻击、泪滴攻击、Land攻击、Smurf攻击、Fraggle攻击。

其他攻击:数据库(SQ语句注入)攻击、木马攻击等。

11.Tp>td+tRd:

tp:保护安全目标设置各种保护后的防护时间

td:系统检测到入侵行为的所用时间。

trd:系统做出防护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

12.漏洞的概念:在软件,硬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

使攻击者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会影响很大范围内的软件,硬件,以及操作系统本身,服务器等等。漏洞的具体表现:存储介质不安全、数据的可访问性、信息的聚生性、保密的困难性、电磁的泄漏性、电磁的泄漏性、通信网络的脆弱性、软件的漏洞。漏洞的分类:物理接触、主机模式、客户机模式、中间人模式。漏洞扫描:查找操作系统的或网络中存在的漏洞,并给出详细漏洞报告,使用户修补漏洞,确保系统安全,较少被攻击的可能

性。CGI漏洞的危害:缓冲区溢出攻击、数据验证性溢出攻击、脚本语言错误。网络漏洞扫描系统:通过远程检测目标主机TCP/IP不同端口的服务,记录目标给予的回答。漏洞扫描系统:一种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弱点的程序。

13.Ping扫描:DOS命令,监测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速度。

端口扫描:查找主机开放的端口,正确使用端口扫描,起到防止端口攻击的作用!

操作系统识别扫描:黑客入侵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操作系统的识别与扫描。

漏洞扫描:查找操作系统的或网络中存在的漏洞,并给出详细漏洞报告,使用户修补漏洞,确保系统安全,较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蜜罐技术:一种安全资源,其价值在于被扫描、攻击和攻陷,蜜罐并无其他实际作用,因此所有流入/流出蜜罐的网络流量都可能预示了扫描、攻击和攻陷。核心价值就在于对这些攻击活动进行监视、检测和分析。

蜜网技术:在蜜罐技术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又可成为诱捕网络,构成了一个黑客诱捕网络体系架构,其主要目的是收集黑客的攻击信息。但与传架构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蜜罐,同时保证网络的高度可控性,以及提供多种工具以方便对攻击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14.典型的三种模型威胁:外部入侵,内部渗透,不当行为。

15.模式匹配问题属于串处理和模式组合匹配精确模式串匹配算法检测符号序列

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前缀模式(KMP算法)、后缀模式(Bpyer-moore算法)、结合模式(BDM)。

16.WindowsNT的日志文件分为三类: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安全日志。

17.串匹配算法的四种改进方法:基于自动机算法的改进、基于跳跃算法的改进、

基于数值型算法的改进、基于编码算法的改进。

18.Xp的Internet连接防火墙ICF,他的日志文件分为两类: ICF审核通过的

数据包、icf抛弃的数据包。

19.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硬件入侵检测系统,放置在重要的网络段、

不断地监视网络中的各种数据包、并对每一个或可疑的数据包进行特征分析。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如何检测入侵:通过监视和分析主机的审计日志检测入侵、审计和日志其对系统非常重要,供分析和检验,日志是系统顺利运行的保障。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对分析的“可能性攻击非常有用”,误报率通常低于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这是因为检测在主机上运行命令序列化比检测网络数据流更艰难但,系统的复杂性也降低的多。可部署在哪些不需要广泛的入侵检测、传感器和控制台之间的通信带宽不足的场合。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缺点:需要安装在被保护的主机上、依赖服务器固定有的日志与监控能力、全面部署代价比较高、只监控本机,根本不监控网络上的情况。

20.网卡的常用用途:

普通模式:受数据包里面的MAC地址决定,数据被发送到目标主机

混杂模式:所有可以被检测到的信息均被主机接收。

工作模式:广播模式、多播传送、直接模式、混杂模式。

21.常见的数据挖掘算法:分类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序列模式挖掘算法。

22.对BP神经网络实现分类模型时要考虑的问题:中间层数的选取、输入/输出

层维数、隐含层神经元数、权重初始化、训练样本的选取。

23.协议分析:新一代入侵检测系统探测攻击手法的主要技术,利用网络协议的

高度规则性快速探测攻击的存在,优势在于完整的协议分析使误报率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法:将告诉包捕获、协议分析、命令解析结合起来进行入侵检测,一种新的入侵检测技术,弥补了模式匹配的不足。

24.入侵容忍:溶骨从方法在安全中的应用,此方法假设系统的弱点不能被完全

消除,且外部/内部攻击者将识别且利用此弱点获得对系统的违法访问。

其目标:系统一些被入侵、性能下降的情况下,还能维持系统的正常服务。

25.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特征:分布式部署、分布分析、安全产品联动、系统

管理平台、可伸缩性和扩展性。

分布式入侵检测体系的有点:节点相互独立、安全部件相互联动、可以实施全面预警、灵活性扩展性较好。

26.知识查询操纵语言的三大属性:KQML独立网络传输协议、KQML独立于内容语

言、KQLM独立于内容实体。

27.Web服务器支持的两种日志:通用日志格式、扩展日志文件格式。

28.BSM安全审计子系统的概念:审计日志、审计文件、审计记录、审计令牌。

29.操作系统的系统日志和其审计记录的对比:

系统日志:由软件以及应用程序生成,容易受到修改的攻击。

审计记录:存储在不受保护的文件目录里,容易受到篡改和删除。

30.审计数据的获取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主机入侵检测工作的有效程度。

审计数据的获取工作主要考虑以下问题:确定审计数据的来源和类型、审计数据的预处理工作(包括记录标准格式的设计、过滤和映射操作)、审计数据的获取方式(获取模块的结构设计和传输协议)

审计数据获取模块的主要作用:获取目标系统的审计数据,并经过预处理工作后,最终目标是入侵。

31.基于状态转移分析的检测模型:将攻击者的入侵行为描绘为一系列的特征操

作以及一系列的系统转换过程,从而使得目标系统从初始状态转移到攻击所期望的状态。优点:1.直接采用审计记录序列来表示攻击行为的方法不具备直观性。而STAT采用高层的状态转移表示方法来表示攻击方式,避免这一问题。2.对于同一种攻击行为可能对应着不同的审计记录序列,这些不同审计记录序列可能仅仅因为一些细微的差别而无法被采用直接匹配技术的检测系统察觉,而Stat可以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

32.Vs协议:特征分析的优点:小规则集合下工作速度快,检测规则易于编写和

理解且容易定制,对新出现的攻击手段具备快速升级支持能力,对低层的简单脚本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所发生的攻击行为类型,具备确定性的解释能力。特征分析的缺点:集合规模扩大后检测速度下降,各种变种攻击行为易于造成过度膨胀规则集合,易产生虚假信息,仅能检测出已知行为,前提是该种攻击类型的特征已知。协议分析的优点:规则集合规模大的情况下扩展性良好,能够发现新漏洞,较少出现虚假信息。协议分析的缺点:小规则集合情况下,初始检测速度慢,检测规则比较复杂,难以编写和理解,协议愈加复杂和多样性,缺乏对攻击行为的明确解释信息。

33.混合型入侵检测技术:采用多种信息输入源的入侵检测技术、采用多种不同

类型的入侵检测方法。

34.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DES)模型分为:目标系统域、邻域接口、处理引擎、

用户接口。实际上由:邻域接口、统计异常检测器、专家系统异常检测器和用户接口。

35.NIDES系统的三种服务器: SOUI服务器,Analysis服务器、Arpool服务器。

36.神经网络技术:具有概括和抽象能力,对不完整输入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容

错处理能力、具备高度的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独有的内在并行计算和存储特性。不足和缺陷:需要解决对大容量入侵行为类型的学习能力问题、解释能力不足的问题、执行速度的问题。

37.数据挖掘: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中的关键一步,目的是解决日益增上的数据

流与快速分析数据要求之间矛盾问题,其目标是采用各种特定的算法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有可用的可理解的数据模式。

38.进化计算的主要算法:遗传算法、进化规划、进化策略、分类器系统、遗传

规划。

39.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和入侵响应及其相应类型:检测功能需求、响应需求、

操作需求、平台范围需求、数据来源需求、检测性能需求、可伸缩性需求、取证和诉讼需求、其他需求。相应紧急程度划分:紧急行动、及时行动、本地的长期行动、全局的长期行动。响应类型: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

40.常见的攻击及其原理: TCP报文攻击、地址猜测攻击。

41.典型的拒绝服务攻击的手段:TCP syn拒绝服务攻击、ICMP洪水、UDP洪水、

Land攻击。

42.IP可能遭受到的安全威胁:一是主机的安全:用户操作系统所感知的安全

威胁主要是针对特定操作系统的攻击即病毒。二是网络自身的安全:面对机遇TCP/IP协议的攻击。1.对于数据平台来说:其功能室负责处理进入设备的数据流,有可能机遇流量的攻击。进而占用CPU的处理时间,造成正常数据无法被处理,设备可用性降低,甚至数据会被窃取、修改,删除等。2.对路由器来说:来自于对路由信息的窃取,IP地址的伪造,网络路由信息的泄密和滥用。3.对系统管理平台来说:系统管理者所使用的协议的漏洞,不严密的设备等。

急诊科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急诊科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2014全年急诊科工作总结 吉云萍 2014年,急诊科干部职工在医院领导的指挥下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的管理,积极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任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科室业务的管理 重点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如值班、交接班制度、医嘱制度、转诊制度、转院转科制度、查对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三级质控网络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考评指标,每月进行集中检查考评。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我科通过科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护士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护士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进一步强调了护理人员的告知义务,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着力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医疗费用。 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使急诊科护理人员进一步理解落实和深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深化医疗环境,更新服务模式,简化就医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杜绝对病人生、冷、顶、推、拖现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我科开展了免费医学咨询、饮水供应、轮椅供应、简化就诊环节等便民措施。扎实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护士长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护理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文书,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了对每一位护士的“三基三严”教育,重点加强对操作技能的培训。 我们不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护理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及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心电监护、电复律、洗胃等常规的技术操作。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 二、存在问题 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个别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科室业务增长跟不上发展需要;急诊人员偏少,缺少拔尖的优秀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科室环境差。下一步我科针对存在问题逐步整改。 201412 30

网络安全实验十-入侵检测系统

实验10:入侵检测系统 【实验题目】 入侵检测系统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掌握开源入侵检测系统(软件类)的发展现状;安装调研一种入侵检测系统如Snort 进行试用; (3)调研目前主流厂家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护系统(硬件类)的发展状况(厂商、产品型号和报价等); 【实验需求】 (1)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数据收集:收集的数据包括主机日志、防火墙日志、数据库日志、应用程序数据以及网络数据包等; 数据处理:由于之前收集到的数据过于庞大和繁杂,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去除冗余、噪声,并且进行数据标准化及格式化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智能算法能方法分析数据是否正常,显示是否存在入侵;行为 响应处理:当发现入侵行为时,采取预案措施进行防护(如切断网络,记录日志)、并保留入侵证据以作他日调查所用,同时向管理员报警。 (2)开源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从总体上讲,目前除了完善常规的、传统的技术(模式识别和完整性检测)外,入侵检测系统应重点加强与统计分析相关的研究。许多学者在研究新的检测方法,如采用自动代理的主动防御方法,将免疫学原理应用到入侵检测的方法等。其主要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 (1)分布式入侵检测与CIDF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网络的检测明显不足,同时不同的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工作。为此,需要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CIDF。 (2)应用层入侵检测 许多入侵的语义只有在应用层才能理解,而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仅能检测Web之类的通用协议,不能处理如Lotus Notes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个人总结系列-7】入侵检测学习总结

入侵检测学习总结 入侵检测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纷繁复杂,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主要有: 访问控制(Access):防止对资源的未授权使用 鉴别与认证(Authentication):用保护机制鉴别用户身份 加密(encrypt):使用数学方法重新组织数据 防火墙(Firewall):隔离和控制被保护对象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在公共网上建立专用安全通道 扫描器(SCAN):检测系统的安全性弱点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检测内、外部的入侵行为 但是许多常规的安全机制都有其局限性,许多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例如防火墙的局限性为防火墙像一道门,可以阻止一类人群的进入,但无法阻止同一类人群中的破坏分子,不能阻止内部的破坏分子;访问控制系统的局限性为可以不让低级权限的人做越权工作,但无法保证不让高权限的人做破坏工作(包括通过非法行为获得高级权限);漏洞扫描系统的局限性为可以提前发现系统存在的漏洞,但无法对系统进行实时扫描。 从实际来看,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系统很难做到的,原因如下: (1)软件不可能没有缺陷 (2)将所有已安装的带安全缺陷的系统转换成安全系统是不现实的 (3)访问控制和保护模型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4)静态的安全控制措施不足以保护安全对象属性 (5)安全系统易受内部用户滥用特权的攻击 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就是这样一类系统。 美国国家安全通信委员会(NSTAC)下属的入侵检测小组(IDSG)在1997年给出的关于“入侵”的定义是:入侵是对信息系统的非授权访问以及(或者)未经许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的操作。对“入侵检测”的定义为:入侵检测是对企图入侵、正在进行的入侵或者已经发生的入侵进行识别的过程。 入侵检测系统:所有能执行入侵检测任务和功能的系统。通用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如下图: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河南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第二学年) 论文题目: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7.3

1引言 1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1 3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3 3.1以Denning模型为代表的IDS早期技术 3 3.2中期:统计学理论和专家系统相结合 4 3.3基于网络的NIDS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4 4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使用者也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大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本文先介绍入侵行为的概念和演化,然后按时间顺序,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回顾了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历史和实践的观点,透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 1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发现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让他免受来自恶意入侵者的威胁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一种静态的访问控制类安全产品通常使用包过滤的技术来实现网络的隔离。适当配置的防火墙虽然可以将非预期的访问请求屏蔽在外,但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将电子数据处理、安全审计、模式匹配及统计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被检测系统的审计数据或直接从网络捕获数据,发现违背安全策略或危及系统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这个概念出自James P.Anderson在1972年的一项报告,随后的30多年中,概念本身几乎没有改变。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从最早期的计算机安全开始,人们就密切关注恶意使用者破坏保护机制的可能性。早期系统多为多用户批处理系统。这个时期,主要的威胁来自系统的合法使用者,他们企图得到未经授权的材料。到了20世纪70年代,分时系统和其他的多用户系统已成气候,Willis H Ware 主持的计算机安全防御科学特别工作 小组提供了一项报告,为处理多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篇报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7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进行构建多级安全体系的系统研究。 1980年4月,詹姆斯·安德森(James P.Anderson)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首先为入侵和入侵检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架构,这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他在论文中给出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的概念: 威胁(Threat)可能存在有预谋的、未经认可的尝试: ①存取数据; ②操控数据; ③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 危险(Risk)意外的和不可预知的数据暴露,或者,由于硬件故障、软件设计的不完整和不正确所造成的违反操作完整性的问题。 脆弱性(Vulnerability)已知的或可疑的硬件或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使系统暴露的操作;意外暴露自己信息的操作。攻击(Attack)实施威胁的明确的表达或行为。 渗透/入侵(Penetration)一个成功的攻击;(未经认可的)获得对文件和程序的使用,或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 威胁概念中的③包括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盗用计算资源也属于这个类别之内。 一般来说,外部入侵者的首要工作是进入系统。所外人,也可能是合法用户,但违规使用了未经授权的资源。另一方面,除了拒绝服务攻击外,多数攻击都需要入侵者取得用户身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网络计算已经相当普遍,渗透和入侵也更广泛。但许多厂商和系

医院急诊科工作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医院急诊科工作总结 回顾2018年度急诊科的发展,2018年度是急诊科适应市场外部环境变化,实现“跨越性”大发展的“关键年”。2018年,在院部领导的持续关注和正确指导下,适时、适度地抓住市场外部环境“骤变”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专科特色的诊疗服务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创新新观念、新举措,强化急诊医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强调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服务工作的生命力;巩固、发展“急诊医疗体系”的优化建设,着力发展、建立“完善的”急诊医疗体系。 2018年,全科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的科学发展观,凝聚人心、团结协作,全科业务收入同比2018年度实现年增长70%。实现经济效益的大丰收同时,维护畅通的绿色生命通道,有效地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实现社会效益的大丰收。 展望2018年度,为稳固推进急诊业务的健康发展,现制定新的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紧随医院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观念,认真执行院部制定的发展规划纲要,以完善急诊医疗特色的专科服务为目标,大力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的顺 1 / 16

利推行,树立“维护健康、关爱生命”服务宗旨,为把急诊科建设成“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科室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石。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巩固历年来不断提高的急诊医疗及服务质量管理活动成果,结合医院“创二甲”等级评审及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效益”四个工作核心目标,狠抓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稳步推进急救专业队伍的合理化配置,加大急诊医学知识的专业学习及培训力度,强调“急诊及急救医疗”对于保障市民生命安全的社会意义。 完善急诊“绿色生命通道”服务的及时、顺捷、有效、安全。完善“24小时”急诊医疗服务的目录与内容、急诊工作流程、文件资料管理、规范生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协调各个临床科室对急诊科工作的配合。建立对“大批量病员及灾害性应急工作”进行分类管理的程序。完善“急诊留观病人24小时内明确诊断、病情稳定到安全入院”的急诊分流工作。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及三级会诊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努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力争达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狠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技巧学习,规范体格检查流程,规范门急诊及留观病历书写,强调抗生素合理使用等培训力度。认真执

[实用参考]入侵检测实验

实验七入侵检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Windows 系统进行日常安全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了解常见网络攻击技术的特点。 ?了解Windows系统用于安全审计的系统工具。 ?了解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基本概念。 2、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课时安排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内容需要与相邻的同学配合完成。此外,学生需要将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实验内容中的思考题以书面形式解答并附在实验报告的后面。 3、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和要求操作,且小组成员应紧密配合,以保证实验过程能够顺利完成。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 实验设备: 1.WindowsGP,Windows20GG服务器;或VMWare,Windows20GG/GP虚拟机。 2.TCPView、360安全卫士。 3.Snort。 4.黑客工具包。 四、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的主要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TCPView监控网络连接和会话。 2、利用Windows系统工具监控文件共享、系统进程和服务。 3、配置Windows系统审核策略,监控敏感文件,攻击模拟后查看系统安全日志。 4、攻击模拟后查看Web、FTP等服务的访问日志。 5、安装、配置Snort监控所在网络的通信。 五、实验步骤 参考配置和步骤如下: 1、利用TCPView监控网络连接和会话 运行工具软件TCPView,运行浏览器等网络软件,如下图,查看本机的网络连接和会话。 2、利用360安全卫士进行安全检查 360安全卫士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桌面安全工具,在其“高级工具”中集成了多个检测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恶意程序和黑客的入侵,并作出相应的修补。 类似TCPView的工具也可以在360安全卫士的高级工具中找到。 3、利用Windows系统工具监控文件共享、系统进程和服务 运行“计算机管理”管理工具,打开“共享文件夹”,查看已经建立的会话和打开的文件。

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doc

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是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恶意行 为进行识别和响应。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篇一 历城六中学校网站于20xx年9月重新改版上线,自新网站运行以来,我校对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工作一直十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建立健全了网络安全保密责任制和有关规章制度,由学校谢主任统一管理,各科室负责各自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严格落实有关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方面的各项规定,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安全保密有关事件的发生,总体上看,我校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一、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情况 一是网络安全方面。我校配备了防病毒软件、,采用了强口令密码、数据库存储备份、移动存储设备管理、数据加密等安全防护措施,明确了网络安全责任,强化了网络安全工作。 二是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实行领导审查签字制度。凡上传网站的信息,须经有关领导审查签字后方可上传;二是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聘请网站制作公司的技术人员,主要对SQL注入攻击、跨站脚本攻击、弱口令、操作系统补丁安装、应用程序补丁安装、防病毒软件安装与升级、木马病毒检测、端口开放情况、系统管理权限开放情况、访问权限开放情况、网

页篡改情况等进行监管,认真做好系统安全日记。 三是日常管理方面切实抓好外网、网站和应用软件"五层管理",确保"涉密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涉密",严格按照保密要求处理光盘、硬盘、U盘、移动硬盘等管理、维修和销毁工作。重点抓好"三大安全"排查:一是硬件安全,包括防雷、防火、防盗和电源连接等;二是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安全日志管理、密码管理、IP管理、互联网行为管理等;三是应用安全,包括网站、邮件系统、资源库管理、软件管理等。 二、学校硬件设备运转正常。 我校每台终端机都安装了防病毒软件,系统相关设备的应用一直采取规范化管理,硬件设备的使用符合国家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单位硬件的运行环境符合要求,打印机配件、色带架等基本使用设备原装产品;防雷地线正常,对于有问题的防雷插座已进行更换,防雷设备运行基本稳定,没有出现雷击事故;UPS运转正常。网站系统安全有效,暂未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三、严格管理、规范设备维护 我校对电脑及其设备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我们一是坚持"制度管人"。二是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员工计算机技能。同时在学校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使全体人员意识到了,计算机安全保护是"三防一保"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新形势下,计算机犯罪还将成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设备维护方面,专门设置了网络设备故障登记簿、计算机维护及维修表对于设备故障和维护情况属实登记,并及时处理。对外来维护人员,要求有相关人员陪同,并对其身

急诊科年终工作总结

急诊科年终工作总结 《急诊科年终工作总结》的范文,。篇一:急诊科20XX年上半年总结 急诊科20XX年上半年总结 近半年来,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响应院领导的号召,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始终将优质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小事细节做起尽最大所能服务于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完成工作量 工作量:输液9141人,各种注射共计 2701人,留置导尿2人,灌肠17 人,雾化1672 次,120接、转诊共493 人, 工作达标情况: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服务态度满意度94%、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90%、 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做好输液患者的交接;护士操作的衣、帽、口罩穿戴整齐,形象良好;反复强调查对的重要性,将查对贯穿于每项操作的始终;不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各种药物的说明书及配伍禁忌,并做好记录;在工作,护理人员能够提醒医生及时修改用药,避免了多起事故的发生;加强输液病人巡视,彻底杜绝了病人潜伏着液体并拔针现象,半年来我科无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科室管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抢救室各抢救器材、物品、药品管理,每班清点交接(转载于: 在点网:急诊科年终工作总结),精品及时补充消毒维修,使之处于备用状态。为保持观察室整洁,每位患者离开后立即整理床单位,被服随脏随换,督促卫生员搞好病房走廊、厕所卫生,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安全的治疗环境。 四、积极开展业务,不断提高护士的急救水平。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每位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急救能力。使每位护士有应急时都能熟练使用;组织学习各种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各种急救药品的用法、用量等,以护士长提问的方式督促学习;网上学习使全体护理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五、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优质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病人满意为我们工作的标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无缝隙服务。陪同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护送入病房;提供热水。全面推行健康教育,倡导微笑服务,让每位患者满意,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 六、继续做好医保宣传工作。从医院发展的大局出发,大为宣传医院的亮点,如新CT的完备功能、各专科的优秀医生等,向病人详细讲解医保政策的实惠性,查体的重要性等。对于门诊治疗效果不理想,花费较多的病人,及时提醒医生,范文写作协助办理住院手续,一切让患者满意,确保各项工作的安全。 七、存在不足与整改措施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熟悉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入侵检测的作用和原理 2.理解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区别 3.掌握Snort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等实用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入侵检测概念及其功能 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报警和响应,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完成入侵检测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 入侵检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监视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2).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3). 识别已知的攻击行为并报警。 4). 统计分析异常行为。 5).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 2、入侵检测的分类 根据IDS检测对象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IDS分为基于网络的IDS(简称NIDS)和基于主机的IDS(简称HIDS)。NIDS和HIDS互为补充,两者的结合使用使得IDS有了更强的检测能力。 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历史最久,最早用于审计用户的活动,比如用户登录、命令操作、应用程序使用资源情况等。HIDS主要使用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作为输入,某些HIDS也会主动与主机系统进行交互以获得不存在于系统日志的信息。HIDS所收集的信息集中在系统调用和应用层审计上,试图从日志寻找滥用和入侵事件的线索。HIDS用于保护单台主机不受网络攻击行为的侵害,需要安装在保护的主机上。 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NIDS是在网络中的某一点被动地监听网络上传输的原始流量,并通过协议分析、特征、统计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当前发生的攻击行为。NIDS通过对流量分析提取牲模式,再与已知攻击牲相匹配或与正常网络行为原形相比较来识别攻击事件。 3、入侵检测系统 1). 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它对网络和主机行为

急诊科工作总结3篇

急诊科工作总结3篇 急诊科工作总结篇1 新的一年即将过去,在这过去的一年里,在xxx院长的直接领导下,xxx科工作在全体管理小组成员的努力及支持下,较好地按照医院xxx管理措施落实执行,完成了20xx年xxx科工作计划90%以上。现将工作情况总结 一、提高医务人员院内xxx知识 1、按照培训计划分别于5月份、11月份进行院内xxx 知识考试,并下发了院内xxx与非院内xxx的鉴别诊断资料,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 2、5月份,派手术室护士长参加浙江省护理中心举办的手术室管理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向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汇报。 二、重点抓好一次性物品器械的管理工作 4月份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和卫生厅《关于部署开展三项整治活动的紧急通知》精神,在我院顺利开展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整治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成立了一次性医疗器械整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整治工作,并因此制订了废旧一次性医用塑料用品回收管理制度,每月下

到各个重点科室检查回收工作,并建立登记本。 三、加强院内xxx的管理 1、每月对各个重点科室的消毒液用含氯测试纸、2%戊二醛测试纸进行监测,紫外线灯管用紫外线强度仪进行监测并登记。 2、每个病区坚持对治疗室、换药室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手术室每个月对物品、手进行细菌培养。 3、手术室严格执行了院感科管理要求,无菌包内加用生物化学指示剂。 4、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各病区、化验室都能及时毁形、浸泡,病区护士长负责督促检查工作,每日检查使用和回收的一次性废旧医疗器械数量相符情况,并进行登记,指定专人将废旧物品送到供应室,再由回收单位统一回收。 急诊科工作总结篇2 xx年8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急诊科,因为刚刚进医院工作的我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又习惯了妇产科单一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很多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及急救设备都不熟悉,我怕自己很难担起急诊科护士的责任,但是,在护士长及其他姐妹的耐心教导与帮助下,我渐渐适应和融入了这急,忙杂的工作环境中,从第一次为病人插胃管手还颤抖。 到自己当班独立抢救危重病人,我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光如水,xx年在一阵阵烟花爆竹声中悄然走来,而我

入侵检测概念、过程分析和布署

入侵检测概念、过程分析和布署 入侵检测概念、过程分析和布署 1、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安全日志或审计数据或其它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参见国标GB/T18336)。入侵检测是检测和响应计算机误用的学科,其作用包括威慑、检测、响应、损失情况评估、攻击预测和起诉支持。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募际酢=?腥肭旨觳獾娜砑?胗布?淖楹媳闶侨肭旨觳庀低常↖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 2、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史 1980年JamesP.Anderson在给一个保密客户写的一份题为《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中指出,审计记录可以用于识别计算机误用,他给威胁进行了分类,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1984年到1986年乔治敦大学的DorothyDenning和SRI公司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PeterNeumann研究出了一个实时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IDES(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 Systems入侵检测专家系统),是第一个在一个应用中运用了统计和基于规则两种技术的系统,是入侵检测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系统。1989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Todd Heberlein写了一篇论文《A Network SecurityMonitor》,该监控器用于捕获TCP/IP分组,第一次直接将网络流作为审计数据来源,因而可以在不将审计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的情况下监控异种主机,网络入侵检测从此诞生。 3、系统模型为解决入侵检测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国际上的一些研究组织开展了标准化工作,目前对IDS进行标准化工作的有两个组织:IETF的Intrusion Detection Working Group(IDWG)和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mework(CIDF)。CIDF早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赞助研究,现在由CIDF工作组负责,是一个开放组织。 CIDF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IDS)的通用模型。它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组件: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用E盒表示;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用A盒表示;响应单元(Responseunits),用R盒表示;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用D盒表示。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用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 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和使用 【实验目的】 通过安装并运行一个snort系统,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实验内容】 安装并配置appahe,安装并配置MySQL,安装并配置snort;服务器端安装配置php脚本,通过IE浏览器访问IDS 【实验环境】 硬件PC机一台。 系统配置:操作系统windows10。 【实验步骤】 1、安装appache服务器 启动appache服务器 测试本机的80端口是否被占用, 2、安装配置snort 查看Snort版本 安装最新版本程序 2、安装MySql配置mysql 运行snort 1、网络入侵检测snort的原理 Snort能够对网络上的数据包进行抓包分析,但区别于其它嗅探器的是,它能根据所定义的规则进行响应及处理。Snort通过对获取的数据包,进行各规则的分析后,根据规则链,可采取Activation(报警并启动另外一个动态规则链)、Dynamic(由其它的规则包调用)、Alert(报警),Pass(忽略),Log(不报警但记录网络流量)五种响应的机制。 Snort有数据包嗅探,数据包分析,数据包检测,响应处理等多种功能,每个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各模块都是用插件的方式和Snort相结合,功能扩展方便。例如,预处理插件的功能就是在规则匹配误用检测之前运行,完成TIP碎片重组,http解码,telnet解码等功能,处理插件完成检查协议各字段,关闭连接,攻击响应等功能,输出插件将得理后的各种情况以日志或警告的方式输出。

信息安全的总结

信息安全的总结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即需保证信息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安全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安全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年度信息安全工作主要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从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入手,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政府信息安全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五项工作: 1.落实信息安全规范。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苏州市电子政务网信息安全规范》,所有接入苏州电子政务网系统严格遵照规范实施,按照七个区、五个下属市、市级机关顺序,我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2.组织信息安全培训。面向全市政府部门CIO及信息安全技术人员进行了网站渗透攻击与防护、病毒原理与防护等专题培训,提高了信息安全保障技能。 3.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巡检。定期对政府部门网站进行外部web安全检查,出具安全风险扫描报告,并协助、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安全加固。 4.狠抓信息安全事件整改。今年,省通信管理局通报了几起我市政府部门主机感染“飞客”蠕虫病毒、木马受控安全事件,我市高度重视,立即部署相关工作,向涉及政府

部门发出安全通报,责令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处置,并向全市政府部门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管理。 5.做好重要时期信息安全保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及安全日报制,与重点部门签订信息安全保障承诺书,加强互联网出口访问实时监控,确保世博会期间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及检查效果 按照省网安办统一部署,我市及时制定了《XX年度苏州市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方案》,五市七区及市级机关各部门迅速展开了自查工作,**家单位上报了书面检查报告,较好地完成了自查工作。在认真分析、总结前期各单位自查工作基础上,9月中旬,市发改委会同市国密局、市公安局和信息安全服务公司抽调21名同志组成联合检查组,分成三个检查小组,对部分市和市级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组共扫描了**个单位门户网站,采用自动和人工相结合方式对**台重要业务系统服务器、**台客户端、**台交换机和**台防火墙进行了安全检查。 检查组认真贯彻“检查就是服务”理念,按照《工作方案》对抽查单位进行了细致周到安全巡检,提供了一次全面安全风险评估服务,受到了服务单位欢迎和肯定。检查从自查情况核实到管理制度落实,从网站外部安全扫描到重要业务系统安全检测,从整体网络安全评测到机房物理环境实地

入侵检测系统中两种异常检测方法分析【我的论文】_百度文库(精)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网络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入侵检测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功能、模式及分类,指出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针对异常入侵检测方法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和层次聚类的异常检测方法,并从理论和试验层次队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分析了两种算法的优缺点。同时预测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BP神经网络;层次聚类;网络安全。 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因此,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以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石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站点,以防范外对内的非法访问。然而,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为了弥补防火墙存在缺陷,引入了入侵检测 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技术。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的检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定义为识别为被授权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和有合法权利使用系统但却滥用特权的过程。即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入侵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IDS)。一个入侵检测产品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传感器与控制台。传感器负责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并生成安全时间;控制台主要起到中央管理作用。商品化的产品通常提供图形界面的控制台,这些控制台基本上都支持Windows NT平台。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3、识别已知进攻并向相关人员报警;4、统计分析异常行为;5、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的完整性; 6、操作系统日志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活动。 二、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RI)的D.E.Denning于1986年首次提出一种入侵检测模型。该模型的检测方法就是建立用户正常行为的描述模型,并以此同当前用户活动的审计记录进行比较。如果有较大偏差,则表示有异常活动发生:这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通用入侵检测架构(CIDF)组织,试图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标准化,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4个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相应单元和事件数据库,同时将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事件可以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基于主机的系统日志中的信息。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机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事件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队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修改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地方的通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急诊科工作总结3篇

急诊科工作总结3篇 时光流转,岁月匆匆。转眼间,20xx年已悄然而逝。过去的一年,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各兄弟科室的帮助下,我们急诊科全体人员 ___,奋力前行,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医疗护理篇 急诊科门诊量110712人次,全院排名第一,其中急诊内科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4%。 急诊科全年总收入3684万元,其中急诊内科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1%。 进抢救室抢救患者人数4217人次,其中大抢救486人次,中抢救500人次,小抢救3231人次,心肺复苏术161例次,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成功17例。 进监护室患者人数约377人次。 门急诊输液31948人次。

急诊科为医院共收入院患者4527人次,其中急诊病房收住院患者305人次。 院前出诊4560人次。 急诊病房顺利通过市医保验收。 11月积极协助我院接受国家胸痛中心检查的筹备和验收检查,并顺利通过。 实行组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和落实分层、分区管理工作,设立门诊医疗组组长、病房医疗组组长、分诊区护理组长、监护区护理组长、抢救区护理组长、留观输液区护理组长、急诊病房护理组长、门急诊手术区护理组长、院前急救医疗组长、院前急救司机班班长。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分诊台、生活区等,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学术教学篇 20xx年4月加入北京协和医院协和急诊联盟。

20xx年4月成为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成员单位。 20xx年6月成为全国慢阻肺防治协作组成员单位。 20xx年1-6月举行了四期急诊沙龙学术会议。 20xx年8月29日举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感染论坛”。 20xx年10月25日协办河北省第二届“急诊伯乐论坛”。 20xx年11月22日河北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进基层项目基本急救能力实践操作培训-医大一院站顺利举行。 20xx年举办科室讲座16期。 20xx年培养进修医生2名,培养住培医生23名,教学查房24次,讲座及文献汇报90人次。 20xx年参与著书3部;参与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 2篇,科技核心2篇,中文核心3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报省卫生厅课题2项;申报科技厅课题2项;申请国家专利1项。

实验五:入侵检测技术

实验五:入侵检测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熟悉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入侵检测的作用和原理 2.理解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区别 3.掌握Snort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等实用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入侵检测概念及其功能 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报警和响应,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完成入侵检测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 入侵检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监视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2).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3). 识别已知的攻击行为并报警。 4). 统计分析异常行为。 5).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 2、入侵检测的分类 根据IDS检测对象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IDS分为基于网络的IDS(简称NIDS)和基于主机的IDS(简称HIDS)。NIDS和HIDS互为补充,两者的结合使用使得IDS有了更强的检测能力。 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历史最久,最早用于审计用户的活动,比如用户登录、命令操作、应用程序使用资源情况等。HIDS主要使用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作为输入,某些HIDS也会主动与主机系统进行交互以获得不存在于系统日志的信息。HIDS所收集的信息集中在系统调用和应用层审计上,试图从日志寻找滥用和入侵事件的线索。HIDS用于保护单台主机不受网络攻击行为的侵害,需要安装在保护的主机上。 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NIDS是在网络中的某一点被动地监听网络上传输的原始流量,并通过协议分析、特征、统计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当前发生的攻击行为。NIDS通过对流量分析提取牲模式,再与已知攻击牲相匹配或与正常网络行为原形相比较来识别攻击事件。 3、入侵检测系统 1). 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它对网络和主机行为

入侵检测技术重点总结

1.黑客:早先对计算机的非授权访问称为“破解”,而hacking(俗称“黑”)则指那些熟练 使用计算机的高手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这些计算机高手称为“黑客”。随着个人计算机及网络的出现,“黑客”变成一个贬义词,通常指那些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的人。2.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 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者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3.入侵检测系统的六个作用:1)、通过检测和记录网络中的安全违规行为,惩罚网络犯罪, 防止网络入侵事件的发生。2)、检测其他安全措施未能阻止的攻击或安全违规行为。3)、检测黑客在攻击前的探测行为,预先给管理员发出警报。4)、报告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5)、提供有关攻击的信息,帮助管理员诊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弱点,利于其进行修补。6)、在大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中布置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质量。 4.t P>t D+t Rd的含义:t p:保护安全目标设置各种保护后的防护时间。t D:从入侵者开始发动入 侵开始,系统能够检测到入侵行为所花费的时间。t R:从发现入侵行为开始,系统能够做出足够的响应,将系统调整到正常状态的时间。公式的含义:防护时间大于检测时间加上响应时间,那么在入侵危害安全目标之前就能检测到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5.入侵检测原理的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响应处理。 6.攻击产生的原因:信息系统的漏洞是产生攻击的根本原因。 7.诱发入侵攻击的主要原因: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或脆弱性。 8.漏洞的概念: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它 是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漏洞会影响到很大范围内的软件及硬件设备,包括操作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网络路由和安全防火墙等。漏洞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一般是程序员编程时的疏忽或者考虑不周导致的。 9.漏洞的具体表现:存储介质不安全,数据的可访问性,信息的聚生性,保密的困难性, 介质的剩磁效应,电磁的泄漏性,通信网络的脆弱性,软件的漏洞。 10.漏洞iongde分类(按被利用的方式):物理接触、主机模式、客户机模式、中间人模式。 11.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分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响应处 理。 12.常用的5种检测模型:操作模型、方差模型、多元模型、马尔柯夫过程模型、时间序列 分析模型。 13.信息系统面临的三种威胁:非人为因素和自然力造成的数据丢失、设备失效、线路阻断; 人为但属于操作人员无意的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来自外部和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和入侵。 14.攻击的四个步骤:攻击者都是先隐藏自己;再踩点或预攻击探测,检测目标机器的各种 属性和具备的被攻击条件,然后采取相应的攻击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攻击者会清除痕迹删除自己的行为日志。 Ping扫描:ping是一个DOS命令,它的用途是检测网络的连通状况和分析网络速度。 端口扫描:端口扫描时一种用来查找网络主机开放端口的方法,正确的使用端口扫描,能够起到防止端口攻击的作用。 操作系统识别扫描:黑客入侵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操作系统的识别与扫描。 漏洞扫描:主要是查找操作系统或网络当中存在什么样的漏洞,并给出详细漏洞报告,引导用户到相关站点下载最新系统漏洞补贴程序,确保系统永远处在最安全的状态下,以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