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削弱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削弱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削弱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削弱

正强化:

即奖赏,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发生某种行为,如果得到奖励,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次发生这种行为的机率就会提高。这种令个体满意的奖物,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称为增强物。

正强化在学校行为中的正用

强化物的正用

《姐姐教书》

永华来自一个环境很差的家庭背景,到过他家的人都知道,破旧的窗户、杂草丛生的院子、脏乱不整的房间……环境的确令人不敢领教,再加上不好的名誉,他的哥哥被送到少年辅育院管训中,使他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无法与同学打成一片,因此从来不参加班上的任何活动。

辅导老师尝试如何改变此种偏差,并且也希望班上同学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他想到一个法子,有一天上课时,老师借机会问永华:“你的姐姐在哪里教书?”许多同学注视他,他的脸上显出光彩的样子……

从那天起,情况改变了,他开始积极参与班上活动,有时同学会跟他聊天。这一年下来,表现日渐进步。

正强化在上课行为中的误用

削弱:

是指有意忽视某一不当行为,对之不作直接反应,任其自行消失。一般在行为不太严重时使用。

削弱在课堂行为中的正用

当老师让同学们按规定完成班级卫生工作时,黎莎仍然在做白日梦,盯着指甲发呆。老师赞美同组同学说,“席梦,好极了!你很努力,很快就会完成工作!”黎莎仍然继续做白日梦。老师继续夸奖其他的同学,“柯罗,做得很整洁,继续保持下去!”这时黎莎开始工作。过一会儿,老师赞美她说:“好极了!黎莎!你做得不错!”后来所剩的时间内,老师花三四次的机会去赞美她。结果,黎莎改变了。

削弱在学校行为中的误用

还是调皮

君彦是班上一个有小聪明的孩子,但是奇怪的是不把聪明放在课业上,上课时花样百出,下课生龙活虎,是老师头痛的一个孩子,为此想尽办法也无法改善。但每次做壁报时却表现得很好,拿起笔宋,一画一勾,没有多久,生动的素描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美丽的风景展现于壁报里,尤其是刻画如神的卡通人物更是令人叫绝……可是这些都无法抵消那些不良行为,所以老师对他的杰作也就没有反应了。

削弱在学校行为中的误用

还是调皮

君彦是班上一个有小聪明的孩子,但是奇怪的是不把聪明放在课业上,上课时花样百出,下课生龙活虎,是老师头痛的一个孩子,为此想尽办法也无法改善。但每次做壁报时却表现得很好,拿起笔宋,一画一勾,没有多久,生动的素描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美丽的风景展现于壁报里,尤其是刻画如神的卡通人物更是令人叫绝……可是这些都无法抵消那些不良行为,所以老师对他的杰作也就没有反应了。

惩罚:

个体在某一情境中发生某一行为,立即引起令他厌恶的结果,那他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境时,再发生这一行为的机率就会降低。

惩罚在学校行为中的正用

大家在自修时,镇宇一个人在教室里到处惹事生非使人气恼。于是老师说话:镇宇!你到处跑动,别人念不下书的。

他停止跑动,但却开始撕纸丢人。

你不该干扰别人。

镇宇不理会。

镇宇!你必须作决定,看是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呢?

还是离开这里?(老师的语气重了。)

我想留下来。(镇宇不好意思地,低下声音说。)

好,那要看你的表现了。

惩罚在学校行为中的误用

黄老师进入教室时,发现他的写字台上有一堆桔子皮。他满脸通红,向孩子们咆哮:“谁把果子皮摆在我的台子上?”结果没有人回答。

我再问一遍,谁干的?

一片沉寂。于是老师高声说:做这事的人,不但是猪,还是个懦夫。我要再给你个机会,谁干的?

老师的眼睛扫描全班,寻找这一头懦弱的猪,无人敢承认。于是老师罚全班同学各打手心两下。

负强化

逃脱制约是指一个希望的反应发生后,如果立即除去某些刺激,则类似反应会增加。

负强化的正用

某班的劳动班委小强因不以身作则关心班级的劳动卫生工作,被班主任撤了班委的职,后来他因此觉得羞愧,劳动态度变得很积极,班主任为了使他的良好行为延续下去,取消了对他的惩罚,重新让他当了劳动班委,后来他的工作表现一直很好。

负强化的误用

要求操场上的安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规定。学期开始,老师就向每个同学说明才操场活动的安全原则,然后和同学们讨论场地和设备的使用以及被禁止的不良行为,包括犯规后的处理。

志伟犯规了,他一再向老师求情原谅他,让他免去处理,老师不胜其烦心软同意了,结果张三如此,李四如此,王五如法炮制,操场安全规则荡然无存。

2012年下半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保密★启用前保密★启用后 2012年下半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调查研究中,为获取相关资料而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进行的专门调查属于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2.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A.克鲁普斯卡娅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凯洛夫 3.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家庭背景 C.社会环境 D.个体能动性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 A.“六三”制 B.“五四”制 C.九年一贯制 D.多种形式并存 6.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7.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 8.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是 A.纲要信号教学法 B.探究发现教学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9.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警、自律, 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个人修养法 C.环境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11.在德育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2.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 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3.如图1所示,这个图形虽不是封闭的,但我们知觉它时, 通常不会把它知觉成四条分割的线段,而把它知觉成完整 的图形。这反映的是知觉的哪种特性? 图1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耶克斯和多德森在研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A.动机越低,学习效率越高

教育能力辨析题复习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4*8) 1、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错误。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错误。直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或子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教学,而不能把直观教学作为教学目的。 3、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正确。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4、负强化就是惩罚。 错误。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 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时期。 错误。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错误。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已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正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任务难度的不同,所需要的动机也不同。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4、中学生上课时,一边看教材,一边听教师讲课,这是注意分散的表现。 错误。这并非注意分散的表现,而属于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吧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负强化

第四章负强化 根据行为出现的结果不同,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本章将详细介绍负强化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的过程。 第一节负强化的概念 在上述情境中,刚刚涂完颜色的小红非常兴奋,因此很骄傲地向老师展现自己的成果,其目的是想获得老师的称赞,但是老师的反应很明显是对小红的作业进行了批评。因此,我们可以猜想,小红听了老师的话可能会感到很沮丧,严重的话甚至会哭泣或者发脾气。试想,如果老师总是对小红的美术作业给予的是这样一种态度,那么小红会对美术课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呢?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在美术课上,小红不再将所完成的作业交给老师看,也可能会逐渐丧失对美术课的兴趣,不再如之前一样认真地完成作业,甚至会拒绝再做美术作业。可是,小红的这些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其行为到底受什么规律控制呢?本章所讲述的负强化这一技术将有助于我们对小红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 一、负强化的定义 所谓负强化,指的是当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结果导致了某种刺激的移去、减少或者延缓出现,那么今后该行为的出现率将会增加。简单地说,就是当目标行为发出之后,所跟随的是厌恶刺激的移去或者个体的逃避,最终导致目标行为的增加,这就是负强化(Miltenberger,2001)。 对于个体来说,之所以要做出某些行为来让一些刺激移去、减少或者延缓出

现,是因为这些刺激物令个体感到讨厌或者烦恼,比如不喜欢做的作业、不愿意参加的活动、难闻的味道、不喜欢的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很多行为受到负强化规律的影响。比如下雨天,人们为什么要穿雨衣、打雨伞?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防止被雨淋到。确实如此,穿了雨衣、打了雨伞才可以让我们在雨天不被雨淋湿。在这里,对于人来说,雨淋湿头发与衣服就是一种厌恶刺激,因为穿了雨衣、打了雨伞,厌恶刺激才不会出现。 又如,如果到了一个有烟味或者其他异味的房间,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打开窗户。打开窗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散发异味。在这里,异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而打开窗户能够让这种厌恶刺激快速地消除。 从负强化的定义以及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行为之所以会继续存在与行为导致的结果即厌恶刺激的移去或者消除等有密切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负强化的“负”所具有的含义。正强化的“正”指的是行为出现之后某一刺激物的呈现,而负强化的“负”则指的是某一种刺激物的移去。 二、负强化的种类 厌恶刺激物的移去或者消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其他人的行动达到这一结果,二是个体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与其他人的行动没有关系。比如,如果房间里有异味,可以让房间里的其他人打开窗户,也可以是个体自己打开窗户,它们都可以达到散发异味的目的;又如学生遇到难题,可以通过询问老师和同学、获得帮助而得到解决,也可以通过自己冥思苦想、努力来解决。当然,很明显,通过这两种途径所形成的行为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途径将负强化分为两类。 (一)社会性的负强化 通过由其他人的行动帮助自己去除厌恶刺激这一形式形成行为的过程属于负强化中的社会性强化(social negative reinforcement)。也就是说,这种负强化的过程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完成的。如,让其他人帮忙打开窗户散发异味,这是一种社会性的负强化,对于个体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要求其他人的帮助。(二)自动性的负强化 通过自身行为产生自然结果达到的负强化就是自动性的负强化(automatic

斯金纳提出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理论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正惩罚和负惩罚 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的,还有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指当儿童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长可以施加一个坏的刺激,给予儿童处罚的一种方法。通常正惩罚采用的刺激都是儿童极力避免的刺激,这种刺激一般会令儿童感到不快。从而使得儿童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为。 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儿童适宜性行为出现的概率,而正惩罚和负惩罚正好相反,是为了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出现的概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对这两组的词义不能很好的理解。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正强化:儿童不愿意吃药,当儿童出现吃药的行为时,即给予儿童好的刺激,鼓励其增加吃药的行为。

强化和惩罚区别

教育心理学问题.学生作业不写完,就不让看电视是()A正强化B负强化 C 消退D 惩罚 强化和惩罚是心理学,尤其是行为主义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很多书上都将负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包括一些高校的心理学教科书。区分强化和惩罚最有效的方法是看目标行为的改变方向。强化提高目标行为的反应频率,而惩罚则是降低行为的反应频率。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小红考了100分,老师表扬她,父母买漂亮衣服奖励她,那么她以后会更加努力:这是正强化,而负强化是指撤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小明考试考了100分,回家后父母很高兴,告诉小明今天不用刷碗,那么小明为了以后都不刷碗,会更加努力。惩罚分为正向惩罚和负向惩罚。正向惩罚是呈指现某种让人厌恶的刺激,以降低行为频率。正向惩罚举例:小涛一直迷恋网游,导致成绩下降,老师让他每天打扫教室。负向惩罚是指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举例:小磊迷恋网游,导致成绩下降,父母因此不许他吃最爱吃的冰淇淋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好多顽劣的孩子之所以会变的越来越不听话,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和老师用的方法不当. 一般的父母对孩子多数是使用正强化和正惩罚.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父母往往是给孩子奖励.据研究,孩子对这样的奖励会越来越不感兴趣,到最后就会失去它的奖励作用;而相反的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大部分家长使用的是正惩罚.简单的说就是揍孩子或者骂孩子一顿,这样的惩罚,只能一次比一次重,否则就起不到应起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暴力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好教育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孩子使用负惩罚和负强化效果要好的多. 所谓负强化,就是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可以采取另外的措施,比如,把平时孩子该做的家务取消,或者平时不让看电视,表现好的时候可以看. 负惩罚则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对孩子使用暴力,只要取消孩子的某种权利就可以了.比如,平时孩子可以看电视,犯了错误之后就不能看,或者平时可以让妈妈拥抱,犯错之后

负强化的例子

负强化的例子 案例1:我们班里有一个学生,作业速度非常慢,常常拖拖拉拉,做做停停,爸爸妈妈对于孩子这个缺点无可奈何。但是孩子又非常喜欢看电视,常常因为看电视又影响做作业的质量和速度。结合这两点,家长决定以看电视作为惩罚的刺激物,只有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只有孩子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他看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案例2:班级里有几个同学总是养不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同学们都在认真朗读时,他们都会在一边摆弄小东西,或者独自做其他事情。老师观察到这种情况之后宣布,如果被老师发现你没有读书,就会在下课时取消课间休息时间,抄写课文的规定段落。而且不和学生讨价还价,一旦发现,课下及时进行惩罚,多次之后,这些学生为了逃避课下的段落抄写,课堂上读书的自觉性和意识逐渐提高。 使用负强化注意要点: A、必须与惩罚配合起来使用。没有相应的简单明确的惩罚措施,孩子逃避惩罚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可能形成负强化。 B、必须应用于良好行为的建立 很显然,负强化比惩罚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仅可以使个体表现良好行为,以避免厌恶的刺激;同时还使犯错者改过自新,表现出良好行为。因此,负强化主要针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出现或维持。 C、负强化如果想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在客观、一致的情况下。就是无论任何时候,我的惩罚都是一致的,而且对待任何同学都是一样的,对待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出现的行为都是一样的。 D、负强化同时要求具有及时性,不能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才给予相应的惩罚。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执行既订处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不良行为”与“处罚”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观念中建立起逃避惩罚的反应意识。

09管理学A卷试题答案

商学院管理学2010年春季考试 A卷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42个空,每空0.5分,共21分) 1.管理的职能有:(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管理的定义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协调)。 3.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任务型)、(虚弱型)、(乡村俱乐部型)、(中间型)。 5.(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组织)、(事业部制)、(集团控股型)等五种,其中便于横向沟通的现代组织形式是(矩阵组织)。 6.(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三种。 7.(专制型)、(民主参与型)、(放任型)。 8.(系统原理)、(责任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等四种。 9.(社会人)(非正式组织) 10.(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11.(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 12.(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2.组织职能:将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规定其相互配合关系,创造一个适于组织成员相互合作发挥各自才能的良好环境的过程。 3.控制职能:是不断收集系统内外信息,把实际与标准对比,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或发现新的潜力,及时调整原目标或标准,以确保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的过程。 4.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5.目标管理:通过制定目标、执行目标、评估目标完成情况来激励成员的一种管理方法。 三、判断并改正(1×8=8分。判断、改正各0.5分) 1.错误,保本产量是总成本曲线和总收入曲线交点所对应的产量。 2.错误,扁平型组织结构的特点是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 3.错误,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管理技能是概念技能。 或基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管理技能是技术技能。 4.错误,吉尔布雷斯被称为“效率大师”。 5.错误,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或正强化就是表扬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提高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 6.错误,跟踪控制的特点:Z值是跟踪对象(静态、动态)的函数。 或程序控制特点是Z值是时间的函数。 7.错误,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相应的经营制度。 8.错误,在人际关系好,工作结构简单的环境中,宜采取低LPC型领导方式。

负强化与惩罚概念辨析及应用

负强化与惩罚概念辨析及应用 摘要:一些学者混淆了负强化与惩罚概念代写论文,将负强化等同于惩罚。从概念中正负的含义、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强化物与厌恶刺激的呈现与撤销等方面可以准确了解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负强化与惩罚可以应用于家庭教育、组织管理等领域。 关键词:行为主义:负强化;惩罚 行为主义理论用强化与惩罚来解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化包括正强化与负强化,惩罚包括正惩罚和负惩罚。强化与惩罚概念提出以后在行为矫正和训练、组织管理、社会治理、学校和家庭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少学者混淆了负强化与惩罚概念,错误地将负强化等同于惩罚,这不仅导致对行为主义理论的狭隘理解,而且不能完全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澄清负强化与惩罚概念。 一、对负强化与惩罚的错误理解 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容易将负强化混同于惩罚的现象,例如BruceA ThyerLaura和L Myers指出:“正强化概念已经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词汇,但即使受过良好训练的临床工作者有时也被正强化与负强化、正惩罚与负惩罚和消退之间的区别所困惑。”事实确实如此,发生这种混淆的,不仅有心理学界的专业人士,也有企业管理学界的学者。 1.心理学界的混淆 俞文钊在其《管理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惩罚作为一种负强化,也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只是所用方式与手段不同而已。”[1]该段文字的标题为“负强化——惩罚的应用”,全文所描述的是运用惩罚的注意事项。显然,这里从对概念的理解到具体操作程序都将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章志光在分析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时说:“他们也会以自我惩罚的方式来给自己以负强化,如做错事或考试失败后主动放弃应该得到的东西或罚自己去做平常不愿意做的辛苦劳动等。”[2]对于那些没有了解负强化概念的人,这一句话非常容易误解,会错误地以为负强化就是惩罚。 朱智贤在解释强化概念时认为,“排除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如对有机体有伤害性的噪音、强光、电击等”[3]。这里的描述前后矛盾,让人费解。如果排除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很明显,以后就会减少相应的反应,那应该叫“惩罚”;而如果排除噪音、电击等令人不快的刺激,则能增加反应发生频率,这确实叫“强化”。 乐国安指出:“负强化的目的也是增加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它是通过预先告知员工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绩效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来促使其按照要求行事,以便减少或者消防某种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改变后的行为再现和增加。负强化是减少不良行为出现的方法。管理者通常在员工没有完成必须的工作任务时采取负强化,是一种控制行为的抑制性措施。”[4]这段话前面谈论负强化促进行为,后面谈论负强化抑制行为,因而混淆了负强化与惩罚。 2 企业管理学界的混淆 张德认为:“奖励是一种正强化、正激励……而惩罚是一种负强化、负激励,是对非期望行为的一种惩罚,即剥夺其一部分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5]这里对负强化、惩罚、激励、奖励与正强化概念的混淆是很明显的。如果奖励就是正强化、惩罚就是负强化,那么有

斯金纳强化理论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 斯金纳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条件反射的特点,即可以对环境起作用,促使其产生变化,环境的变化(行为结果)又反过来对行为发生影响。因此,当有意识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肯定强化时,可以促进这种行为重复出现;对某种行为进行否定强化时,可以修正或阻止这种行为的重复出现。因此,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这一原理,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和手段,可以达到有效激励职工积极行为的目的。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并用于人的学习上,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他还将编好的教学程序放在机器里对人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论较多地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如下: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如有的人更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更重视精神奖励,就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领导科学复习题

练习一 (一)填充题 1.所谓领导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的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领导班子的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领导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布莱克和穆顿在提出管理方格时,列举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照权变理论,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函数。 7.管理方格图中的纵轴表示领导者对___________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领导者对________的关心程度。 8._____________型领导是指领导者撒开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 9.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__________型到_________型之间,存在着多种过渡类型。 (二)选择题 1.提出领导者应具备的五种激励特征、八种品质特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亨利 B.鲍莫尔 C.吉沙利 D.戴维斯 2.领导方式的主要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管理方格理论 B.连续统一体理论 C.期望理论 D.激励强化理论E权变理论 3.在菲德勒模型中,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较好的领导环境_____________。 A.人际关系差,工作结构复杂,职位权力强; B.人际关系差,工作结构简单,职位权力强; C.人际关系好,工作结构复杂,职位权力弱; C.人际关系好,工作结构复杂,职位权力强; 4.管理方格图中,9.1型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领导方式。 A.任务型 B.乡村俱乐部 C.中庸之道型 D.贫乏型 E.团队型; 5. 管理方格图中,9.9型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领导方式。 A.任务型 B.乡村俱乐部 C.中庸之道型 D.贫乏型 E.团队型; 6.提出权变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吉沙利 B.菲德勒 C.布莱克 D.施米特 7.在人际关系好,工作结构简单的环境中,宜采取____________的领导方式。 A.高LPC型领导方式 B.低LPC型领导方式 8.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方式位于管理方格图的_______________格。 A.9.1 B.1.9 C.5.5 D.9.9 E.1.1 9.如果一个领导者决断力很强,并且信奉X理论,他很可能采取_________的领导方式。 A.专权型领导 B.民主型领导 C.放任型领导 10.如果一个追随者的独立性较强,工作水平高,那么采取__________的领导方式是不适宜的。 A.专权型领导 B.民主型领导 C.放任型领导 11.要做到有效倾听,下列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领导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 B.对于力所能及的要求,要大方许诺; C.不要随意插话; D.适时发问,鼓励对方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12. 王先生是某公司的一名年轻技术人员,一年前被调到公司企划部任经理,考虑到自己的资历、经验等,他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试分析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王先生的领导风格最有助于产生较好的管理效果 A.企划部任务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好但职位权力弱 B.企划部任务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差但职位权力弱

教育管理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 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 2.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思维定势和价值定 势。文化具有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 3.资源: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 息等。 4.环境的种类:环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期环境;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 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5.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以发展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为宗旨,以科科管理为基础着重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 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的问题,使管理工作更趋于完善。 6.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 形成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 7.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就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 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 8.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政府 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法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 9.教育法的制定:教育法的制定简称为教育立法。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规的专门活动。 10.教育立法程序:教育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规范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和手续。 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所制定、修改的教育法才是合法的、有效的。 11.教育计划: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12.教育预测:教育预测是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也就是以教育现像为预测对象,对其发展趋势或倾 向做出科学的估计。 13.教育督导是对教育工作(包括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的组织领导、教育、教学、总务、人事工作)进行视察、监督、 指导、建议的活动。 14.督政:督导政府包括政府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 15.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督导评估是教育督导部门进行的教育行政评上估,它是代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按照国家教育 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有关部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教育质量、效益,以及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6.教育课程:教育课程一般被理解为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内空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 简而言之,教育课程的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行。 17.教育考核: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师职务任职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教 育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察与评价。 18.教育信息:是指教育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也包括相关政府机构),在从事教育管理法动中所产生、 获取和拥有的信息。 19.信息公开:所谓信息公开,就是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促存和负责鼾的信息,只 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内容,都应该向社会公开。 20.学校工作质量:学校工作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任何工作的好坏,都不 是由哪一个人任意评定的,而是由实践的结果来评断的,也就是说,要由接受该工作结果影响的人们作出结论。 21.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造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方式的总和。 22.领导:具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影响下属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 23.学校领导者:是指在学校中负有最高决策责任的管理人员。 24.学校形象:学校形象也叫学校的公众形象,是指社会公众(主要是外部公众)对学校的总体认只和评价。 25.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指对组织公众关系及其相关传播沟通事务的管理。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就是对学校内部公众关 系和外部公众关系及其相关传播沟通事务的管理。

心理学辨析题复习参考

心理学辨析题复习参考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从哲学的怀抱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4.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写成了最早的心理学专着《灵魂论》,它同样 可以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艾宾浩斯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6.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后的第一个派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学。() 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8.被称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的是认知心理学。() 9.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10.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客观现实作为原材料是无法生产出产品的。因而,只有 在人脑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1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 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12.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凭人的主观臆测去反映客观现实。() 13.小脑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14.“尝梅止渴”中的“梅”是具体实物,这种反射是不学就会的,是无条件反射。() 15.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16.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 17.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18.月朗星稀是感觉适应现象。() 19.鹤立鸡群是感觉对比现象。() 20.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降 低的暗适应。() 21.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联觉。() 2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和。() 23.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24.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2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 性。() 26.错觉是一种错误的感觉,生活中无利用价值。() 27.天空有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像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没动,这是似动现象。() 28.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 29.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30.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短,大约在一分钟之内。() 31.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32.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再也不能重现或再现。() 33.根绝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习后要及时复习。() 34.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认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推知过去, 预测未来。() 3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36.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的形象思维。()

强化法案例

4岁,女。因逐渐变得缄默少语已10个月,于1992年2月来门诊求治。患儿系独生女,自幼生长发育正常,活泼可爱。能歌善舞,1991年4 月患儿随父母从外地迁入重庆,被送进幼儿园。由于是新环境、新老师,加上患儿语言不通,无法与老师及同学交流,而逐渐出现不语,看见陌生人或到新环境就躲在父母身后,默默不语,到幼儿园也一个人独处一隅,不讲一句话。在家中与父母尚能交流谈话,但也不及过去活跃。曾检查耳鼻喉专科、脑电图等均正常。 足月平产,自幼活泼听话,较娇养,与外界少接触。家族中无精神病患者及类似病史。生长发育正常(可发音),心肺(—),神经系统亦未见异常。 精神状况:衣饰整洁,对体检合作,能以目示意表示赞成与否。给她折一个纸船能拿着玩,但不语,不与人接触,看见别的小孩玩,她凝视,但不参加。 诊断结果:选择性缄默症。 给予行为治疗。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并每天做家庭作业。 第一次,了解病情基线。要求父母记一周的行为日记,了解患儿在不同的情况下的言行表现。 从日记中反应出患儿主要问题为缄默、怕社交。主要爱好为愿到儿童娱乐场所玩,喜欢小白兔等动物,喜欢听故事。

决定采用以阳性强化法为主体,结合观察学习等方法的行为治疗。 第2-6次,采用讲故事,放儿歌和儿童故事录音的办法,先让她听,再让她给父(母)复述故事,并学唱儿歌。当她唱完后加以鼓励,以带她去儿童娱乐场观看其他小朋友玩,到动物园看小动物,喂小白兔等作为奖赏。第五次以后,鼓励她在熟悉的个别老师前唱儿歌、讲故事。第五次治疗后,就可在诊室内唱歌,讲故事给医师听,但对话性语言仍少。从治疗开始就让父母在家中均讲普通话,避免讲家乡话,可以讲重庆话,以使她尽快适应新的语言环境。 第7-10次,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开展与人对话性交谈,带她上街。鼓励她自已去买糖果、冰漠淋等零食。第9次开始,又将她送回幼儿园半托。请老师协助,鼓励她与小朋友交往,并注意不要当众过重地批评她。让她与老师、小朋友逐渐培养感情。此时,已可被动与小朋友交往。 数月后进行的治后随访表明,患儿已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据老师反应除较文静外,与小朋友交往已无困难。 惩罚法与负强化法结合,纠正儿童不良听课行为 发布:新水桥小学时间:2011-12-16 9:20:43 来源:马爱忠点击:126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 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生会面对新的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2015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21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 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章。其次,辨析题。从12年到15年上半年以来,除14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15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 综上所述,在1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第五章以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居多,第七章尤为引起重视,VIP章节,主观题的热门考试章节。第六章和第八章考频相对不高。同时,根据15年上半年的考题来看,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容难度会逐渐加大,考点越来越细,综合知识要求高,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对常规重点的识记,还要对一些冷门知识点进行重视和掌握。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得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得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得强化理论 1、强化得含义 强化理论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得理论中最重要部分与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得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得,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得行为(如踩压),当行为得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她据此提出了著名得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得事物都就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得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得行为就是否会发生变化,新得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就是斯金纳学习理论得核心概念。 2、强化得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得行为,取得了好得、积极得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与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就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得负担。不管就是正强化还就是负强化,只要就是强化就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得概率。正强化就是用于

加强所期望得个人行为,负强化就是为了减少与消除不期望发生得行为。 3、惩罚 惩罚就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得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就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得行为,除了直接得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得强化理论对教学得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得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得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得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得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得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得奖惩措施,激发学生得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与谐、健康得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得强化手段与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得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得实际应用 1、正强化得应用 正强化一般就是也应该就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得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得基本前提就是强化,强化就是塑造学生行为得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得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

父母言行是小孩模仿的来源

父母言行是小孩模仿的来源 【故事】 一个七八岁的儿童,经常坐爸爸的车外出,每逢堵车或有人超车时,爸爸总是口出不逊,不是骂警察就是骂别的司机,致使孩子也是满口脏话。一天,妈妈接他下学,正见他站在校门口对另一个同学口吐狂言:“小子!你他妈等着,明天让我爷爷收拾你,小兔崽子,敢惹你爷爷我!”妈妈吃惊小小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原来,儿子经常和他爷爷外出,在街上被挤了或被自行车刮碰,爷爷便口出不逊,张嘴就骂,有时还动手打人,孙子也就学得满口脏话。 孩子发生了好的行为或者是不好的行为,父母应该给予相应的教育。 (1) 比如,家中有小朋友做客,孩子在玩遥控汽车,小朋友也要玩,如果孩子很客气,很大方地让小朋友玩,此时的孩子就应该受到表扬。如果家长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孩子便从这种事中学会谦让和友谊,也从这件事中学到别人做了好事要表扬的道理,此时家长对孩子的 (2) 如果孩子拒绝小朋友玩自己的遥控车,父母则应晓之以理,让孩子知道应该友好的道理,不使孩子产生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同时,父母对孩子晓之以理的批评教育也会给孩子提供 在孩子拒绝小朋友玩自己玩具的时候,如果家长用惩罚的手段对付孩子的缺点,例如“你不给小朋友玩,我就把玩具给你没收”或者“以后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甚至吓唬孩子,如果你不给小朋友玩你的玩具,妈妈以后就不喜欢你了。这些惩罚和吓唬的措施,属于一种负的强化措施。因为孩子害怕“以后不买玩具”,“把玩具没收”等后果,所以才把玩具让

给小朋友,这种措施可能一时起作用,而这种在家里由于害怕惩罚不敢表示的不良情绪,出门之后,父母不在身边而没有遭受惩罚的后果时,孩子就会故态 另一方面,父母对他的这种做法也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他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 (3)让孩子明白仇恨情绪的适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让孩子逐渐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反映出仇恨情绪,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有仇恨情绪;在遇到什么挫折时应该有强烈的反应,而遇到什么挫折时不应该有强烈的反应。明白这些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仇恨情绪有时是适宜的,有时候是不适宜的。例如那些伤天害理的毒贩子,他们引诱青少年吸毒,不仅从青少年身上赚取金钱,还使青少年的身体遭到毒害。对这些害人的毒贩子的仇恨就是适宜的,而对那些被毒品伤害的青少年的仇恨情绪就是不适宜的,不仅是不适宜的,我们还应该伸出援助的手,帮助他们摆脱 面对挫折,反映同样有适宜和不适宜的问题。例如,在考场上的一次失利,面对这样的挫折,只能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加强努力,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而不能把挫折归咎于有的同学成绩比自己好,产生嫉妒,甚至仇恨情绪。但是,如果遇到拦路抢劫或者入室盗窃这样大的挫折,对抢劫犯和盗窃犯的仇恨情绪就是适宜的,从仇恨情绪当中,想出解救自己和制服罪犯的方法。这些都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化过程中要弄清楚、想明 防止孩子产生不良仇恨情绪,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下: 1 家长们肯定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当你心中有怒时,你们就会想方设法发泄出来,只要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