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忆知青

忆知青

忆知青
忆知青

忆知青

往事如昨。四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们村里来了四位“插队”的知青。这些从鲜花和掌声中一路走来的城里孩子,除了满满都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亦不乏举止文雅,穿着入时的靓丽……这与我们一群头发都乱成了鸡窝的“弼马温”式顽皮相比,仿佛四朵鲜花插在了一片荒丘上。

出人意料的是,尽管“差距”很大,没多久,我们还是成了要好的朋友。

夏秋时节,我们一起到村口的小河里去洗澡、摸魚、抓老鳖、用好奇与耐心去探寻波光粼粼下的美味;农业学大寨,我们一同撸起裤子去踩打谷机、挑牛粪……尽管割禾、扯秧,许多农活他们都不会做, 或者做起来四不象。但他们却尽心尽责……

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尤其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更多了一重想家的忧伤。每当夜深人静,男知青小杨便会从墙角里取下那把略带伤感的蛇皮二胡,然后坐在自己的床前,眛缝着小眼紧拉慢拉, 那琴声随着飘忽不定的山风时而音调高亢,势如奔马﹔时而缓慢深沉,犹如病蚕食叶……余韵悠然间, 让劳累了一天的山民们听得心猿意马。

而女知青小刘则是个喜欢用歌声来打发时光的人。无论田边﹑地头,一旦歌声响起,便忘了饥饿和疲劳,忘了人还有六淫七情的困扰。那时准唱的只有《红灯记》、《沙家浜》之类的革命样板戏唱段,或是“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之类的语录歌。尽管天天老调重弹,但社员们还是爱听,想听。

让这些“听众” 们始料未及的是,正在他们尽情地享受这种少有的心灵鸡汤时,人家却一个个先后拿到了招工进城的“通行证” 。

记得这是他们插队后的第三个年头。那天,山风拂面,山雨欲来。正在地里忙乎的社员们,不知从哪得到了知青回城的消息。一时间,大家都感到十分的突然和意外,而对于知青们来说,那是石破天惊的好事。

离队的那天,村民们扶老携幼,早早就来到知青点为他们送行,有人还帮他(她) 们挑着铺盖卷儿,像唐僧取经似的,一路紧走慢走,直送到几里外的古港汽车站,尔后挥手而别。

相处了几年的“朋友”,就这样瞬间走了。然而,憨厚的村民却不会忘记这些在生活中相遇又音讯杳然的匆匆过客,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得是“一次的相识,便是一辈子的交情”。

是啊,一别就是这么多年,他们还好吗?

或许,为家﹑国添彩,战事正酣?

或许,青春不再。

垂垂老矣的身影已经代替了他们昔日的风华正茂?

周康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