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

【发展战略】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

【发展战略】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
【发展战略】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

第29卷 第8期

2010年8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9,No 18Aug 1,2010

收稿日期:2010204227;修订日期:2010207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40535026)

作者简介:姚士谋(19402),男,广东梅州平远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

已出版专著12部。E 2mail :yaoshimou @hot mail 1com

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

姚士谋1,5,李 青1,3,武清华1,2,陈振光4,张落成1

(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1江苏如东县铁路办公室,南通226400;41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中心;

51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形成壮大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城市群在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其重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市与城市组团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群形成发育与时俱进,不断壮大,集聚能力越来越强,总体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群区域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产业高度集聚区、经济增长区和财富积聚以及科技文化的创新地区,特别是在城市群区内逐渐形成了一些国际性的大城市,中心城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加快城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主体形态,将建设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的先行实验区。

关键词:城市群区;经济核心区;创新区域;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00020585(2010)082134521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都市区急速发展,尤其是在大都市绵延区内,日趋完善与成熟[1,2]。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这三大城市群表现最为突出,仅仅在三四十年间就形成了城镇密布、经济发达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辽宁中南部、四川盆地、山东半岛和大武汉地区等,城市群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至2009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612亿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615%,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3]。世界城市的发展更是如此。20世纪初,世界城市居民115亿,占总人口不到10%。到20世纪末时,全球城市人口达29126亿,增长了20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0%。很多学者

称之为:“一个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新世纪”[4]。

在城市群区域内(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个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许多城市相互组合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加之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城市群区域内科学技术的高度集聚,交通与通讯技术的日益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地上与地下空间联系)工具、电脑软件、传真电报、卫星通讯、光纤通讯和英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群区域的内聚力更加强大[5]。

城市群是当代社会经济集聚与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现阶段全球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未来城市群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带动区域社会经济高度集约发展,而且将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目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城市群有以下五大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

 地 理 研 究29卷1346

1 城市群将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

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区域空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具有较强活力的子系统。无论在区域层面上,还是在相互联系的空间上,均具有网络性和整体性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从地域空间考虑,城市群是特定区域内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开放性的有机系统,将各类城市组织在点、线和面相结合的空间网络体系中[6],密切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市体系的整体联系性。其生产联系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巨大流动性、社会性和稳定性,又表明了城市群是一个充满着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和文化精神生活的世界,在国家或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我国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地区,国土总面积占全国的2102%,人口总量占全国的9129%,却生产了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4%,吸纳了国内外投资和台港资金的6416%,城镇化水平高达60%~75%(2008年),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城镇密集、交通与信息最为便捷的现代化、城市化区域。因此,“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城市群的发展将作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方创琳等从空间配置格局分析,认为我国共存在28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7]。我国城市群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城市群主要分布情况

Fig1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城市群作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其主要的功能与历史性作用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11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近年来,我国城市群产业集聚与资本的集中程度越来越明显。我国在2008年、2009

 8期姚士谋等: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1347

 

年的GDP总量分别达到3012万亿、3314万亿人民币,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612万亿元,珠三角城市群达到312万亿元,京津唐城市群达到214万亿元人民币。三大城市群总的GDP达到1118万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3416%。如果再加上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地区城市群的GDP,大约可占全国的50%左右,可见我国城市群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全国现代化最重要的前进基地。今后二三十年间,我国城市群的经济实体与科技文化创新的集中度会更加凸显,不仅在城市群区内首先实现现代化,而且将带动周边地区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

112 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由于城市群所在区域,历史上都是我国经济开发早、农耕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以及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之地。因此,这里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水土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向来城镇比较集中。全国656个城市,六大城市群占了161个,约占全国的25%;建制镇仅占8%(表1)。

表1 我国六大城市群城镇集中化程度比较

T ab11 Concentration of the six urb an agglomerations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辽中南四川盆地全国

六群合计

数量占比(%)

城市数(个)43161430213765616125

建制镇(个)540210160186195258119万15498

城镇化率(%)5672485060484615

资料来源:①姚士谋,等1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②建设部规划司12009年有关资料1

113 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与文化科技创新中心

城市群不是城市的单体,而是一个城市相互组合的复合体,它需要发达的交通体系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大的交通枢纽与集中地。无论是京津唐,还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区,全国最主要的交通中心与交通枢纽集中在这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深圳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公路与航空、航运的重要中心,也是我国与世界经济贸易联系重要枢纽之一和全国的创新中心。到2010年,我国已建成8500km的高速铁路,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城市群区域内。此外,目前我国高科技人才、研究院所和重点大学均比较集中在京津沪和广深地区,全国的院士总数有62%集聚在这些城市群区内。114 城市群是我国现代化的先行地区

城市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特别是21世纪,现代化的城市成为地球上人类生存与发展所追求的本质目标。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准要求很高,尤其在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综合实力、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市政设施与规划布局等方面,城市群则恰好为城市现代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城市群内部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促使区域内各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城市群为创建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场所,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先行地区。

2 建设具有国际意义的国家级产业体系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高度发展。城市群的发展更需

 地 理 研 究29卷1348

要坚实而完善的产业体系去支撑,才能在不断保持城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增强群区内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与辐射力,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地发展。

211 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城市群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以金融、保险、会展、创新创意、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小,其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发达国家现代生产服务业比重均达到80%~85%左右,而我国大多数城市仅有45%左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要把我国城市群区内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城市群区整体实力的重大举措。

首先,应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提高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效率,形成以首位城市为中心,覆盖城市群整体的服务支撑体系。其次,充分利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区的核心城市如上海、苏州、无锡、广州、深圳等,现代服务业都在规划建设与实施之中。

212 重点发展先进的制造业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工业的产量和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特点可以概括为“两高两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低[8]。

先进制造业能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污染也比较少,又能够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条件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提高自主研发能力[9]。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群,故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城市群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必然要求。

213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工程技术、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学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纳米材料和转基因技术等产业,其主要特点是高技术附加值、高增值性经济效益、最新科技、尖端科学技术、高度知识密集型。

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期,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0]。如上海的高桥、闵行高新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广州的天河和深圳的高新区,近几年均发展很快,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大城市群应积极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以科技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214 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也称为传统行业,是指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以及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传统产业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与转型不快。

如何改造与提升城市群区内的传统产业?首先,积极发挥政府导向功能,加大对当前转型产业的引导,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寻找提升发展之路[11]。第二,加快完善促进

 8期姚士谋等: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1349

 

产业转型提升各项公共平台的建设,建立科技项目与骨干企业对接,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推动作用[12],完善融资担保平台,从政策服务上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第三,围绕核心竞争力,提升主观能动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产业的品牌经营能力。最后,突出信息化应用,从管理集成上促进产业转型,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提高各城市群区内传统产业的自身竞争力[13]。

215 综合推进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将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强则基础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群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我国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有限,拓展空间难度大。人增地减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不容乐观。近十多年来,我国人均耕地由1997年的1162亩下降到2006年的1139亩,近两年来有下降为1121亩左右①。水资源紧张,限制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状况不佳,污染日趋严重。

(2)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竞争力不强,提高农业效益难度大。

(3)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强,近两年来各种灾害较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大。

(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不快,推进城乡统筹的难度较大[14]。对于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着力把优势农产品,乡村旅游业等培育成为区域主动产业,构筑特色主导产业群。其次,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配套改革,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全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支撑农业龙头企业连片租赁、承包集体耕地[15]。

3 建成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与现代化的核心区

城市群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区,资源、资金、人才大量积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现代服务地区、带动后进地区、竞争国际的重大战略作用,在经济规模、要素掌控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上都保持全国区域重心的先进地位。

面临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作为全球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各大城市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提升整体竞争力为基点,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创优为主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推动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我国6大城市群和10多个城镇密集区,目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沿海三大城市群的许多指标已占全国重要地位(表2)。今后要充分释放城市群的巨大发展能量,使之成为带动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先导区域。

①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4年、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350

 地 理 研 究29卷

表2 我国三大城市群若干指标系统比较

T ab12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urb an agglomerations

城市群长三角(沪宁杭)京津冀(核心区:京津唐)珠三角11总面积(万km2)10199/占全国1114%18150/占全国1193%5150/占全国0157%

2.全区人口

(万人)

①总人口826514/占全国的6132%707215/占全国的5141%3999162/占全国的3106%

②非农业446313339418287917

③流动人口160012002500

3.城镇化水平(%)564872

4.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41819170[12]16912

51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612214312

61人均GDP(万元)715314810

71国家与省级开发区约28个约16个约20个

资料来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统计年报(计财司编).2008.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5,2008.

③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④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11 自主创新———提升城市群组团、联动开发的强大竞争力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最为发达、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成果最为丰富的地区,理应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发挥前沿阵地和示范功能。

提高城市群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第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探索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举措,鼓励率先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第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第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上下联动凝聚创新合力。最后,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加强自主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等支撑体系建设;优化整合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创造要素完备、支撑有力、开放包容的自主创环境。

312 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

我国拥有多个城市群,各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产业分工不明显。为了更好的发挥各城市群的自身优势,促进全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将全国看成一个整体,一方面立足国际,明确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各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合理分工,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缩小城乡差别。使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力量和政府主导的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地区产业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最终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16]。

 8期姚士谋等: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1351

 

313 政策扶持———保障城市群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的空前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特大城市、大城市不断扩展,城乡间的人地关系矛盾日益显现,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特别是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业集聚与用地紧张矛盾最为突出。

面对城市发展的种种“城市病”,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提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摒弃或调整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第二,对于城市内部交通等问题,既要加强法规宣传,更重要的是提高技术水平,科学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第三,对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减少污染排放量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加强城市环境管理[17]。4 建成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里。随着一些国际组织相继发表了不少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最有影响的定义是布兰特报告中的说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之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但这一定义重点强调了可出现发展的时间维,而忽视了其空间维[3]。

411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发展,以经济发展为手段,同时兼顾社会文化区域的整体进步[18]。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困和人口压力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了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合一的发展。第三,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之间差异发展。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城市群产业结构上存在严重的同构,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使区域内产业互补提升无法真正实现,“错位发展”成为空谈,产业同构现象严重[19]。故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412 构建我国城市群不同类型发展区

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城市群大体可以分为4种类型的城市群:

一是具有综合发展类型的长三角城市群区,京津唐也可以列为这一类型区。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极为重要的城市经济区,将会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球化区域,成为工具和新型加工制造业中心以及我国主要的创新基地。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发展较快,核心地区城镇密度高,土地利用集约化,人口高度集聚,逐步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经济发达,城乡城镇之间流通关系密切,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多、质量高,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外贸基地。

二是以重型制造业为主的辽中南城市群区。本地区丰富的煤炭等资源,以钢铁、机械、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为主的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及长期形成的东北地区便捷发达的交通网,使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六大城市群之一。辽中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电力工业成为其支

1352

 地 理 研 究29卷

柱产业。重工业产值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65%左右,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等城市。

三是具有国际加工型的珠三角城市群区。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市场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其生产规模已超出美国东岸或者欧洲中部。珠三角城市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利用其作为对外开放先行区域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加工基地。如珠三角城市群区内东莞、广州、深圳的加工工业产值分别占当地的70%和66%,特别是东莞的IT产业所生产的电脑板和相关零部件占世界市场的1/31

四是具有区际意义发展型的城市群区,例如关中城市群。关中地区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较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历史基础和区位条件使得关中城市群逐渐兴起,资源开发和工业项目建设加速了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商品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达。又如湖南湘中城市群。该区域交通网络发达,经济基础雄厚,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湘中地区各城市工业主导行业层次较低,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行业较少,产业关联度不强,工业部门结构趋同,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短,深加工度不够,带动作用不明显。413 建立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现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立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对于城市群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积极意义。充分利用城市群资源,选择部分条件优越的地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现行区域,抓住机遇,加快“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由点做起,做大做强,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建成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示范区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我国沿海城市群高度集聚发展,群区内重要的国际城市在国家城市体系中具有很高的首位度和很高的中心性。城市群要发挥重要经贸开放性区域的“窗口”作用,以区际合作、国际合作为平台,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联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建成我国对外开放合作高端发展的示范区(表3)。

表3 我国三大城市群区核心城市主导功能

T ab13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core cities in the three urb an agglomerations 城市群核心城市主导功能表述

沪宁杭城市群

上海①国际性城市;②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③国际航运、贸易与金融中心之一南京、杭州①省会城市;②具有部分国际性质的旅游文化名城

京津唐城市群北京①全国性首都;②国际性城市、全国文化科研中心天津全国主要的港口城市与北方物流中心

珠三角城市群广州全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和南方最大经济中心

香港国际性城市,全国重要的金融贸易港口和信息服务中心

511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国际合作示范区

首先,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一方面,优化进出口结构,积极推动外贸经营模式的转变,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端贸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金融、软件、文化等服务贸易,建立服务外包基地。特别在沿海城市群区,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城市的竞争力,打造国际合作的示范区。

 8期姚士谋等: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1353

 

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研发、营运中心等,推动能源、交通、环保、物流、旅游等领域流动。同时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以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 最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加强掌握国外关键技术的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

512 优化对外开放政策与创建国际合作

对外开放政策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现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构建规范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于我国各大城市群的对外开放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合理利用国际惯例与规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主动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强化法治观念和商业信用意识,建立完善的法制、透明稳定的商业制度和规范的商业纠纷解决机制,培育熟悉国际规则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优化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石。

513 逐步建设国际性城市

国际性城市是世界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技与信息交换的枢纽城市以及其门户城市,社会经济等各种要素、产业和商务贸易等高度集聚的中心。因此,要有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以支持国际性城市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般的要求其支撑体系可分为基础设施子系统、用地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子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要求比较现代化的综合发展的世界著名超大城市才能承载,例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莫斯科、香港、芝加哥、首尔、大阪、新加坡等一流城市[2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外国资本进入,经过30多年的城市建设,我国已有若干城市具有国际性城市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多个大中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但多是自发性地进行建设,缺乏宏观调控[21]。我国建设国际性城市应统一规划,重点分明,有步骤有层次地建设若干个国际性城市。根据研究,从全国意义分析,近期应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西安、大连等城市作为我国今后20年内建设国际性城市的重点[22,23]。从国际性城市建设条件分析,我国沿海若干个发育较快而且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超大城市有一定的条件,但比较世界国际性城市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建设过程,重要城市的主导功能要有明确分工,分期分批地规划建设,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Fishman R1Cites in t he21st century1Washington D1C:Urban Land Institute,2000.50~611

[2] Scott A J1G lobal City:Regions:Trend,Theory1Policy.Oxford1U 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

[3] 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1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1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101

[4] G lobalization and t he New Urban Challenge1Hongkong:Occasional paper No1109.Hongkong Instit ute of Asia2Pa2

cific Studies,TCU H K,2000.1899.

[5] Graham S,Marvin S1T elecommunication and the City:Electronics,Urban Places1London:Boutledge,1996156~601

[6] 方创琳,蔺雪芹1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1地理研究,2008,27(2):397~4081

[7]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1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1地理研究,2008,27(2):409~4201

[8] 金碚,李钢,陈志1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1财贸经济,2007,(3):3~101

[9] 郑新立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1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1):28~291

[10] 张晓平,陆大道1中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空间组织形式1地理科学,2004,24(2):129~1351

 地 理 研 究29卷1354

[11] 杨慧,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模式探索———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为例1江苏农业科学,2009,(6):485~4861

[12] 李世华,高南扣1中国区域经济管理理论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46~581

[13] 臧旭恒,徐向艺,杨慧馨1产业经济学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5~311

[14] 张小春,姚金富1工业化、城市化、市场进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1杭州农业科技,2007,(1):10~121

[15] 王诤.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考1达州新论,2007,(2):29~311

[16] 中国四大经济圈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http://forum1home1news1cn/t hread/70334667/11ht ml.

[17] 陈建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及其动力1中国经济报告,2008,(1):117~1211

[18] Barbier E B1Economics,Natural Resource,Scarcity and Development.Conventional and Alternative Views,1985.

[19] 姚士谋,汤茂林,陈爽,等1区域与城市发展论1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248~2831

[20] 年福华,姚士谋1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1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6~8.

[21] 姚士谋,王中兴,等1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1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1998.50~651

[22] 顾朝林,孙樱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性城市建设1国外城市规划,1993,(4):1~61

[23] Marco Keiner,Yaoshimou,Chen Shuang1New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and Strategics of 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in China(2008of t he present edition:MV-Wissenschaft)Germany Printing and Binding:MV-Ver2 lag,2008.65~801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direction of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s

YAO Shi2mou1,5,L I Qing1,3,WU Qing2hua1,2,Roger C K Chen4,ZHAN G L uo2cheng1

(1.Nanjing Institute of G eography and Limnology,CAS,Nanjing210008,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3.Railway Office of Rudong county,Nantong226400,Jiangsu,China;

4.Centre of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Hong K ong University,Hong K ong SAR,China;

5.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Hong K 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 K ong SAR,China) Abstract:In t he co 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 he growt 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clo sely related to t he socio2economic develop ment.Especially in t he network society and information age,t he import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ore and more evident.After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2up,Chinese cities and urban clusters have changed greatly, and urban agglo merations have developed wit h t he times,gat hering ability growt h and o2 verall develop ment quickly.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ore area, industrial highly concent rated area,economic growt h area and wealt h accumulation area. Especially in t he urban agglomerations,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cities have evolved,and t he citie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The develop ment of urban agglomera2 tions has become major initiative to speed up urbanization,and it is also t he main form of p 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 n.Urban agglomerations will be demonst ration area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and first2experiment area of opening2up cooperation.

K ey w ords:urban agglomeration;economic core area;innovation area;sustainable devel2 op ment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分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分析 令狐文艳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为其不仅涉及到工程技术,同时涉及到政府行为,另外还与人的社会活动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边界还不够清晰,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针对这门学科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关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一直就存在争议。文本主要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概述,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这门学科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服务。 关键字: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分析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以往我们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行,人们认识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因此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将其作为一门半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用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困惑,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明确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是所有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学科概述 (一)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认识 城市规划的研究客体是非常复杂的,既不是某一种物质,也不是某一种体系,它涉及到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很难用一种方法或者是一种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这就造就了城市规划研究中多学科交叉的局面,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地理学,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特征;二是经济学,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部分;三是社会学,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都是人,因此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人的社会活动;四是生态学,城市规划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上这些仅仅是在大方向上的分析,就涉及到了如此多的内容,如果具体到规划内容上将更加复杂。总结来说,这门新兴学科几乎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脱离这些相关学科对其进行研究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在以上这些相关学科中间做好平衡,明确研究重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相关研究才是有意义的[1]。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特征分析 虽然城市规划学科很难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门学科的发展将会停滞,实践证明,过去十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第十章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十章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第一节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交通则是城市的纽带和命脉,交通与城市的发展、形成、兴衰紧密相连。 一方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不断增长,诱发城市交通规模的扩大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另一方而,城市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髙,吸引更多的客流向城市集中,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一种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看,交通对城市,尤其是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髙,人们对休闲、购物、旅游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对“行”的需求不断增长。 1、交通蕴藏效益,交通能够间接创造财富。 2、大城市是未来城市化体系中的主体,由于大城市的出行总疑大且岀行距离长,因此, 大城市 比中小城市在交通方而的数量上、质量上都更具有强烈的需求。 3、我国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因是产业结构转换,而调整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会引发更多的交通 生成源。 4、我国未来城市化可望形成多极、分散型的城市群体系,而城市群体系需要一个内外相结合的 便捷运输网络。 5、未来城市化将是一个多样化需求的交通选择行为,而只有多样化选择要求城币交通由低效 率向高效率转化。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与电力、通讯、供水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同,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只有它能实现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将城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现代的交通,就没有城市的繁荣。” 第二节传统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及其问题

谈对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分析

谈对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分析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标签城市规划;发展;理念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极其广泛,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或建筑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科学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居生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之日起,各国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去具体实施,并使社会福利等朝着社会工作研究指引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准则、作为调动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理论研究,亦结合各国的实际正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纪初,中国的欧美留学志士,就对社会工作开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牵涉面是局部的,发展是缓慢的。新中国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对个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视诸多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的提升。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一是根据不同内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社会保障体系“在…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后15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差别的社会救济制度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21世纪,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臻于完善,工作机构和运用体系趋于完整,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证下开展工作,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规则等等。 二是鉴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实,采用灵活的政策制定形式。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海岛、到农村、到山区,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国各项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纪一个发展趋势。在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在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形式固定并实施。社会工作政策也可以针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存在的差异性,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实施范围相对限制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政策还可以注重专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如结合社会工作资源与特点,民间群众团体制定一些适用于团体内部的条例、规定、指示,具化为符合社会工作对象特点,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中完善。如中

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发展建议

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发展建议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的技术性能,深受市民欢迎,因此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城市交通发展能适应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此简单的阐释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现状、发展轨道交通的意义以及发展方向。 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意义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严峻的交通和环境问题,诸如中心区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下降、停车场地缺乏等。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速、安全、准时、污染少、受气候条件影响小等特点,将会大大缩短整个城市空间、时间和地理距离,改变城市用地规划、布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并将大大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城市化的进程。另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对应于每一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量,轨道交通系统仅为公共汽车的一种污染较少的交通方式,其减少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从国情出发,基于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及缓解交通压力的考虑. 我国的一些大中型城市必须通过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来改善区域内的交通结构,进一步增强市区的活力。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现有6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拥有和正在建设地铁,4个城市(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已建设高架轨道交通系统,天津、大连两城市建设了市郊铁路,长春市建设了地面轻轨,上海市建成了高速磁浮系统,北京和广州 正在规划建设直线电机系统。还有石家庄、西安、青岛、成都、武汉等地在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或者筹划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总体上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广泛,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我们的在城市轨道交通发面的经验较少,时间较短,技术不够成熟。在很多地方暴露出了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反思,吸取教训!这就需要制定出更完善的发展政策,一下是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工程建设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茂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 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城市规划应该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的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城市规划核心价值基本准则发展趋势 一、概述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财富的积累,综合国力的提升, 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1978年到2000年这短短的20几年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了20312个,城市的数量由190个增加到了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有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 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一定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的形式以及自身的特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正面临着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 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 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 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 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 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2.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 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 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和整合,也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在分化变动之后走向高度同一;在建国后的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打破了僵化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发生了积极的嬗变。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新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带给中国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我国的社会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的以“政治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以“经济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三,21世纪以来的以“民生导向”为特征的阶段。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启示我们: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要求。而社会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现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往的经验来看,计划经济的方法在中国现阶段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把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由以前的国有制经济转变为现在的以国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不管世界上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开始的农业国过渡到有更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工业国,最后发展到以信息工业为主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与印度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工业化程度与第一世界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确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共产党的建设,共产党的总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进一步得到稳固,这就为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政府体制改革将得到彻底推进,政府和市场作用将科学明确,市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科学的政府体制将现在中央领导第二届任期内得到实现。现在推进的简政放权只是政府改革的序幕和前奏,政府权力更多地交给市场,政府的职责更多地由市场分担,政府廉政建设、官员责任的加大将使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减少,从而也带动整个社会就业观念等转变,届时人们将会看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看到更为精简、更为廉洁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热门职业,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企将彻底分开,市场经济主体将有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第三、对全体人民福利的关注进而惠及残疾人,政府、社会及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扶持力度将与日俱增,各项法规、政策将日趋完善。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将得到特殊的关注和扶持,未来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宽广。 12级统计学一班 张峥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 摘要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

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

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 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1)

贵州民族报/2012年/3月/7日/第B01版 观点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宏观层面上均衡发展与中观层面上非均衡推进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但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区域层面上,实施的却是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中部到西部,从环渤海到东北,各地都把打造城市群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是,当我们冷静而理性地考量这个被国内推崇的区域发展战略时,会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的不是城市群拉动战略。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推出京津唐城市圈之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了造大城市群热。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六省六群”的城市群格局,即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西部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规划中的有11个城市群。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为什么自从中央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战略以来,各大区域如此热衷于城市群发展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城市群拉动发展战略。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城市群拉动战略起家的。从经济增长与城市圈的逻辑关系看,在21世纪初浮出水面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动力。“珠三角”这个区域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而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这就是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产物。回顾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战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从局部试验、搞活,逐渐向大城市推进。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是从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城市群这个概念。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是两个边防小镇和边陲小渔村。即使在1984年中央提出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仍然没有大城市群概念。二是在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培育上,是根据制度创新、市场发育、地缘优势等因素来进行的,而不是像目前规划的大城市群战略那样,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行政级别高低来确定。三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在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尚未形成目前如此强势的政府,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处在发育中的市场。 总之,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秘诀中,没有大城市群拉动的战略。在东部浮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是原因和动力。21世纪后,东部实施的大城市群拉动战略,是在城市群已经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利用城市群增长极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城市群发展战略与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有根本的不同。中西部地区是期望通过政府主导建造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推动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内生于市场、制度创新,那么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动力则是来自强势政府的推动。 其次,被中国推崇的美国和日本的城市群模式,同样不是这些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的结果,而是理论认定的结果。

浅谈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2009年 第4期(总第182期) 黑龙江交通科技 HE I L ON GJ I A N G J I A O T ON G KEJ I No.4,2009 (Sum No.182) 管理及其他 浅谈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赵 霞 (石家庄交通勘察设计院) 摘 要:城市交通问题是困扰现代大城市的世界性难题,目前,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汽车工业的迅猛 发展,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矛盾。建设畅通、高效的现代交通系统已成为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今后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是:发展大运量轨道交通、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智能交通、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发展趋势;城市交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U4911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383(2009)04-0132-02 收稿日期:2009-01-17 1 前 言 在国际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大都市都曾为交通问题所困扰。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其优势非常明显,速度快、运量大、污染小、安全性高,是缓解交通堵塞的利器。例如北京市,2000年的客运输送量为:地面公交车是76.45%,出租车是14.12%,地铁只占9.43%。由此可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其覆盖率是非常必要。2 轨道交通211 轨道交通的优势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k m 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拓宽道路的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中心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撑城市的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 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式,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212 轨道交通系统给城市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 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 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213 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1)直接效益。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 (2)间接效益。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计算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3 公共交通 许多城市主城区的面积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流在一个高 ? 231?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发展现状与战略设计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发展现状与战略设计 古代丝绸之路在境内主要包括南阳、洛阳、西安、固原、靖远、武威、平凉、会宁、兰州、酒泉、敦煌、天水、陇西、临夏、西宁、张掖、哈密、乌鲁木齐、伊宁、吐鲁番、龟兹、阿克苏、喀什、若羌、且末、于阗等26个城市。在今天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被调整为中西部6省的22个地级市(自治州)。它们的地理位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内主体形态高度吻合,也是今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内最重要的基础和支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要以建立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为中心,规避城市间的“同质发展”和“恶性竞争”,推进区域内大城市、中小城市与村镇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议以古代26个丝路城市、当代中西部6省的22个地级市(自治州)为对象,规划建设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球拓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切实保障。 一、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的主要特点 与我国已有的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源流久远,历史辉煌,呈现出多区域、多文化、多中心的特点,在中国城市群中独树一帜。 丝绸之路城市群城市空间地段分布情况 1、多区域:“满天星斗”式的“条形”形态 丝绸之路26个城市分属于22个地级市或自治州,涉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6省份,同时涉及到已有的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宁夏沿黄城市带、天山北坡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城市间隔较大、交通不便及城市布局比较松散、内部联系较弱等原因,丝绸之路城市群在机制上远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城市群那样紧凑和集中,呈现出一种多区域融合、“满天星斗”式的“条形”城市群形态。 2、多文化: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 丝绸之路作为历经千年的人类大型文化遗产,既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城市的兴衰消长,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渗透融合。同时,以绿洲农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屯垦文化及域外宗教文化为核心资源,丝绸之路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是基于北方文化圈的京津冀、基于岭南文化的珠三角、基于江南文化的长三角、基于巴蜀文化的成渝城市群、基于齐鲁文化的山东半岛、基于实用理性的中原经济区等不能相比的。 3、多中心:多元共建的战略支点 改革开放以来,丝绸之路形成了洛阳、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初步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有别于长三角、珠三角、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