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

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

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
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

《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根据国标委发〔2018〕60号文《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计划编号20181665-T-468,标准项目名称《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制定,主要起草单位: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夏良子、北京五指生、北京国康健康服务研究院、中健标(北京)认证服务有限公司等。计划应报批时间2019年10月。

(二)工作过程

起草阶段:

2016年8月26日,在北京,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83)(以下简称健标委)宣布正式成立《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会议部署了有关标准立项的工作计划。

2017年2月,根据国标委立项要求,工作组进一步完善立项文件,形成草案上报健标委。

2017年6月,工作组在深圳调研考察,讨论并通过了由工作组提出的《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立项文件。

2017年10月,健标委正式向国标委提出《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立项申请。

2017年11月1日,工作组成立暨第一次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举行。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组长单位,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拟立项标准的名称、范围、主要内容,初步确定了标准的主要架构是:保健调理按摩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保健调理按摩基本手法、保健调理按摩分类、保健调理技能人员、保健调理按摩操作要求等,同时成员单位北京市五指生足部反射区保健中心有限公司、山东华夏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对保健调理按摩基本手法、分类、人员技能要求、操作要求等提出了修改意见。深圳市汉宫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国艾堂中医研究院、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国珍健康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2018年1月21日,工作组在北京京燕饭店举行第二次标准研讨会,健标委委员、专家、观察员、调研员,中医药相关院校代表,企业代表等,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对草案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018年8月18日,第三次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组长单位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就前两次研讨会会后标准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工作组单位(湖南和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国珍健康研究院、山东华夏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汉宫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国艾堂中医研究院、北京市五指生足部反射区保健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康健康服务研究院、中健标(北京)认证服务有限公司等)就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将人员技能要求并入服务提供要求同时增加对服务场所的规定,增加禁忌症、辅助用品及其他章内容,增加常用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手法及操作要领的资料性附录内容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服务标准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湖南省足浴按摩协会、君艾奇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长岛养生集团、北京牛德英手足修复研究所、北京鸿禧族休闲俱乐部有限公司、北京通泰中医药研究中心、山西良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岐黄春秋国际中医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讨论。

2018年10月29日,国标委批准《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制定计划,计划编号20181665-T-468。

2018年12月,工作组成员赴韩国进行保健服务技术调研,与韩国政府方面代表,保健养生服务机构代表共同研讨标准的条款细节。

2019年1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会,会议上就《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草案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讨论,对标准的适用性、科学性、全面性等进行了论证分析。

2019年4月25日,第四次标准研讨会在宁波举行。组长单位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就前三次研讨会会后标准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工作组单位(湖南和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华夏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汉宫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国艾堂中医研究院、北京市五指生足部反射区保健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康健康服务研究院、中健标(北京)认证服务有限公司等)就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考虑范围是否涉及小儿推拿;完善禁忌症的定义和禁用、慎用、忌用的主要内容;明确指甲应短的程度;增加操作流程图;补充完善可能对顾客造成伤害的物品;补充完善顾客对服务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补充完善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如颈椎反弓情况,强调不得对颈椎、腰椎实施扳法等),明确消毒使用75%酒精;删除不应使用医疗器械的描述;明确“如服务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祛除介质,及时送医治疗”;明确“保健调理按摩技术不属于以治疗为目的的技术,如有相关疾病,应及时赴医治疗。”;考虑颈椎病接不接?带着医学证明如何处理?;在附录中补充踩法、全息、反射的技术方法及操作要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

技术部、全国妇联培训中心、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健康保健协会、洁亿施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保健品化妆品协会、深圳市按摩师协会、宁波汇鑫足域印象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宁波璞元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2019年5月10日,第五次标准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组长单位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就前四次研讨会会后标准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工作组单位(山东华夏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汉宫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国艾堂中医研究院、北京市五指生足部反射区保健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康健康服务研究院、中健标(北京)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和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就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定义中增加反射区的表述;服务准备时,应去除可能对顾客造成伤害的手部饰物(戒指、手链、手表等);增加不应使用牵引性、顿挫性、扳法等危险性较高的手法;完善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中的条款的表述,以更加准确;将禁忌症分为不宜按摩的人群和禁止按摩的人群;在器械中,加入不应使用其他对身体有侵入性、损伤性的器械;按摩介质中,明确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调整个别地方的文字表述。

2019年5月,工作组根据前五次研讨会情况对标准进行了完善。

2019年6月15日,第六次标准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组长单位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就前五次研讨会会后标准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工作组单位(山东华夏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汉宫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国艾堂中医研究院、北京市五指生足部反射区保健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康健康服务研究院、中健标(北京)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和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就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湖南中医药大学两位专家教授参与标准讨论,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处参加会议对标准进行指导。经各方多轮商讨,达成如下共识:对标准的“安全”一章进行调整,将“不宜接受保健调理按摩的人群”及“不应接受保健调理按摩的人群”进行细化及科学分类,调整部分文字表述。将标准附录A《常用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手法及操作要领》及附录B《足部主要反射区保健调理按摩方法》进行优化调整。

2019年12月11日,第七次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组长单位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就前六次研讨会会后标准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工作组单位(山东华夏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汉宫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国艾堂中医研究院、北京市五指生足部反射区保健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国康健康服务研究院、中健标(北京)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湖南和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就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经各方多轮商讨,达成如下共识:新增附录C《手部主要反射区保健调理按摩方法》、附录D《眼保健》及附录E《耳穴保健》。

2019年12月,工作组根据第七次研讨会及相关意见的征求情况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文件提交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阶段:

2020年3月1日-5月2日,该标准正式在国标委和健标委官网同时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定向征求健标委各委员等意见。

二、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国家标准主要内容

(一)标准编制原则

1、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协调原则

本标准在起草和使用时规范性引用了如下文件:

GB 4706.10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按摩器具的特殊要求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 13734 耳穴名称与定位

GB/T 30443 保健服务通用要求

GB/T 30444 保健服务业分类

GB/T 33355 保健按摩器具安全使用规范

GB 37487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

GB 37488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2、遵循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技术原则

本标准在起草主要技术内容时参考了如下技术文献:

[1] GB/T 13734 耳穴名称与定位

[2] 赵毅、季远推拿手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3] 梁繁荣针灸推拿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4] 邵湘宁针灸推拿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5] 于天源按摩推拿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6] 周哲敏足部按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8

[7] 周信文、周哲敏保健按摩师(五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8] 刘德周反射区理论研究实践民族出版社 2014

3、标准编写的规范原则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标准化工作文件给出的基本原则、要求进行起草。

(二)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保健调理按摩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保健调理按摩分类、要求、操作方法、服务注意事项等。

其中保健调理按摩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规范和定义了保健调理按摩的定义。

保健调理按摩分类根据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和特点不同,将保健调理按摩分成了: 头部按摩、眼部按摩、耳部按摩、面部按摩、肩颈部按摩、胸部按摩、腹部按摩、背腰臀部按摩、四肢部按摩、手足部按摩及其他,以便于后续系列标准的起草和完善。

服务提供要求从服务场所、服务人员、用品用具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以确保满足基本的服务要求。其中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从能力、素质、操作及服务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相关人员及相关工作的管理。

操作方法从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三个阶段,对保健调理按摩的各种操作进行规范。

服务注意事项一章着重从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不宜接受调理保健调理按摩的人群、不应接受调理保健调理按摩的人群进行了规范,从各角度、全方位保证服务过程中的安全。

本标准同时配有5个附录,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对相关技术给予规定和指导,附录中相关内容,大部分采用现有中医药学科的权威教材及现有已较成熟的其他标准。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四、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问题。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等情况

本标准将加强中医调理保健技术应用管理,促进中医保健技术发展和应用,提高中医保健功效,保障操作安全。同时,通过开展联合攻关等方法解决中医调理保健技术难点,不断提升现有中医调理保健技术水平,拓展中医调理保健技术适用范围,并注重在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保健功效好的中医调理保健技术。还将促进中医调理保健技术的效果和优势的宣传,提高中医保健技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本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未查到同类国际、国外标准。

七、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针灸按摩科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按摩椅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按摩椅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12月份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按摩椅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计划编号:[2018]298号。 2、编制背景和目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而用推拿按摩进行保健,是中国中华医学的传统项目,因其老幼皆宜,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巨大发展空间的吸引下,中国的不少企业纷纷涉足按摩器具的生产领域,使得近几年我国的按摩器具出口形势大好,其出口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出口前景非常广阔。低端市场,单价五千元以下,市场比较分散,主要由国内众多小品牌占领,品牌间差异性不大,市场竞争激烈;中高端市场,单价中枢1-2万元左右,市场集中度较高。功能上零重力、零靠墙、泰式拉伸、足底刮痧、体型检测、智能按摩等成为高端按摩椅多有的功能。其产品市场增长迅速,由于共享按摩椅的推广,消费者对按摩椅的需求激增,目前行业增长率在120%左右。产品标准情况:按摩椅行业目前有安全和性能的标准,但是近年来版本没有更新,对于目前流行的按摩椅产品的各大功能暂无权威性定义和检验规范,大量低端品牌虚假概念营销,导致消费者对按摩椅认知不清,无从选购。为了能够规范和引导行业发展,鉴别各类产品的安全及性能水平,量化考核指标以及测试评价方法,指导消费者选购,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符合现在产品特性的标准。 3、工作过程 标准起草组成员通过进行广泛地市场调研,对于按摩椅的发展和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按摩椅现有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收集,确定了制定按摩椅相关团标的技术范围和初步技术要求。 标准起草组通过与上海荣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豪中豪健康产品有限公司、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认真分析研讨,基于GB4706.1、GB4706.10、GB\T26182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原则性要求,提出了《按摩椅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稿。

推拿科技术操作规范

***市中医医院推拿科 中医诊疗方案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一、适应症: 1 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胸胁迸伤,胸肋软骨炎,急性腰扭伤等。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等。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伤,腕关节扭伤等,踝关节扭伤等。 2 内科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胆绞痛,便秘,腹泻,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 3 妇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 4 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 5 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咳嗽,发热,顿咳,泄泻,呕吐,疳积,佝偻病,肌性斜颈。 二禁忌症: 1 各种急性传染病。 2 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3各种溃疡性皮肤病。 4烧伤,烫伤。 5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 6严重心脏病,肝病。 7严重的(不能合作,不能安静)精神病。 三操作流程: (一)操作程序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二)常用操作方法有: 1.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

《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标准来源 根据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19年9月30日下发的《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文件要求,制定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项目编号为QX/T-2020-19,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省民政厅等。 3.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略。 4.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工作 2018年7月,项目主持人承担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标准预研究项目《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项目编号Y-2018-05)通过验收,其中《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标准初稿作为验收成果之一。评审专家对标准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此外,项目组整理预研究项目的分灾种研究相关内容,编著的《气象灾害调查研究与实践》出版。 项目验收后,相关成果应用到安徽省气象灾害调查业务,如2018年度的“温比亚”台风灾害、“8.18灵璧龙卷”和2019年度的马鞍山“3.20”雷雨大风灾害、“5.25-27”暴雨洪涝灾害和“利奇马”台风灾害等3期重大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和“7.6”皖东、皖北冰雹灾害、夏秋季干旱灾害的调查分析和案

例库建设等工作。上述调查工作也促进了本标准的不断改进完善。 (2)起草征求意见稿 2019年9月~2020年4月,本标准予以立项后,项目编写组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和申报立项稿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汇总了气象灾害调查方面的最新标准及资料文献,并将汇编资料发给编写人员进行学习。成立了编写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方案、分工及编写计划,重点针对标准预研究项目验收评审专家对标准初稿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同时征集国家气候中心等参编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根据国家鼓励国内各行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的精神,本标准结合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参考各类气象灾害调查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调查的相关标准和资料等制定。 (2)可行性 本标准的编写注重于同一领域的标准之间协调,注意采用已发布的标准中作出的规定,确保制定的标准具有可行性。 (3)规范性 本标准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符合标准编写要求。本标准的所有条目在表述上力求做到清晰明确,无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或易于产生歧义的表达;在方法上力求做到务实、有效、可操作。 (4)注意与最新标准接轨 本标准编写过程中,及时关注最新制修订或发布的国家标准等作为参考。 2.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的关于气象灾害调查的标准规范有《龙卷灾害调查技术规范》(GB/T 34301-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QX/T 103-2009)和《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气象灾情信息收集》(QX/T 531-2019),其他相关标准规范或文件有:《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1部分基本指标》(GB/T 24438.1—2009)、《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2部分扩展指标》(GB/T 24438.2—2012)、《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3部分分层随机抽样统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传染病时不应参加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建议其治疗前沐浴。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灸类技术、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以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地巾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清洁为主,每天2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5.1 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6 手卫生设施 6.1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包括流动水、洗手池、皂液、速干手消毒剂及干手用品等。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6.2 应配备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6.3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6.4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7 操作要求 7.1 医务人员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7.2 采用化脓麦粒灸,应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化脓麦粒灸。 7.3 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7.4 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8 职业防护 8.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8.2 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尤其雷火灸,有条件者应安装排烟系统。

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内容和要求

《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 行业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编写组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为落实民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关于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民发〔2015〕238号),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民政标准立项的通知》(民办函〔2017〕56号)要求,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吉林省师道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承担《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立项建议稿的编制工作。 根据《关于印发<2017年民政部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民人科字〔2017〕2号),经专家会议评审并报部领导同意,民政行业标准《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予以立项。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现已编制完成《遗体收敛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二、行业标准编制原则及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目的意义 在我国每年死亡900多万人口中,有许多是死于各类感染性疾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受结核菌感染者约有5.5亿人,现有肺结核病人约45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150万,每年至少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此外,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这些感染者将在未来十年中陆续死亡,并由殡葬行业处理遗体。数量众多的遗体是大量致病菌的栖息地,是殡仪场所的重要污染源。 国外有大量研究表明,殡仪职工尤其是防腐整容工在日常的殡仪服务中不可避免的暴露于多种微生物污染原的感染风险中。目前报导的对殡仪职工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有:结核分枝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嗜肺军团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等。据报道,遗体所释放的生物性污染源已经对殡仪职工造成很大的伤害。根据Morgan 等对美国2000多名殡仪人员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0kV~66kV干式电抗器技术标准(附编制说明)

附件11: 10kV~66kV干式电抗器技术标准 (附编制说明) 国家电网公司 I

目录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依据 (1) 1.3 内容 (1) 1.4 适用范围 (1) 1.5 干式电抗器安全可靠性要求 (1) 1.6 电抗器的型式 (1) 1.7 选型原则 (2) 1.8 关于干式电抗器技术参数和要求的说明 (2) 1.9 引用标准 (2) 1.10 使用条件 (3) 2. 干式电抗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4) 2.1 基本要求 (4) 2.2. 引用标准 (4) 2.3. 使用条件 (4) 2.4. 技术要求 (4) 2.5. 工厂监造和检验 (10) 2.6 试验 (11) 2.7. 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 (16) 2.8 备品备件 (16) 2.9 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 (16) 2.10 包装、运输和保管要求 (16) 2.11 技术服务 (17) 2.12 干式电抗器性能评价指标 (17) 10~66kV干式电抗器技术标准编制说明 (22) I

10~66kV干式电抗器技术标准 1.总则 1.1目的 为适应电网的发展要求,加强干式电抗器技术管理,保证干式电抗器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特制定本技术标准。 1.2依据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行业和国际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并结合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评估报告、生产运行情况分析以及设备现场运行经验制定。 1.3内容 本标准对10kV~66kV干式电抗器的设计选型(运行选用)、订货、监造、出厂验收、包装运输、现场安装和现场验收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1.4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10kV~66kV干式电抗器,包括并联电抗器和串联电抗器(含并联补偿电抗器、调谐电抗器或滤波电抗器、阻尼电抗器、限流电抗器、分裂电抗器)。 1.5干式电抗器安全可靠性要求 10kV~66kV干式电抗器应优先采用设计制造经验成熟、结构简单、经受过运行考验的干式电抗器。 1.6电抗器的型式 1.6.1 按电抗器有无铁芯分为三类:1.6.1.1空心电抗器:由包封绕组构成、不带任何铁芯的电抗器。 1.6.1.2铁芯电抗器:由绕组和自成闭环的铁芯(含小气隙)构成的电抗器。 1.6.1.3半芯电抗器:在空心电抗器的空心处放入导磁体芯柱的电抗器。 1.6.2 按电抗器接入电网方式分为两大类: 1.6. 2.1并联电抗器:主要用于补偿电网中的电容性电流等。 1.6. 2.2串联电抗器:主要用于限制系统的短路电流、涌流及抑制谐波等,包括限流电抗器、 1

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述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证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三、操作方法 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四、禁忌症 严重的肝病、出血性体质、脊柱及骨关节结核、妊娠期、过度疲劳者等慎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指压的时间越长,疗效越持久。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急性病每日2~

3次,必要时可连续治疗2~3日,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指压时,用力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强,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以忍受而影响治疗。 3.指压胸穴,偶而有少数病人会发生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脉膊细弱。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体质太弱、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或指压的刺激过强所致,只要停止指压,让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片刻即可恢复。如经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恢复的,可指压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范试行

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试行) 目录 第一章概述 一、按摩适应证 二、按摩禁忌证 三、按摩注意事项 第二章常用手法操作规范 一、按法 二、摩法 三、推法 四、拿法 五、扌衮法 六、一指禅推法 七、揉法 八、点法 九、捏法 十、拨法 十一、叩击法 十二、擦法 十三、搓法 十四、抖法 十五、振法 十六、踩蹻法 十七、摇法 十八、拔伸法 十九、屈伸法 二十、扳法 第三章常见疾病按摩手法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骨伤科疾病 一、落枕 二、项痹病(颈椎病) 三、岔气 四、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紊乱) 五、急性腰扭伤 六、慢性腰肌劳损 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八、骶髂关节损伤 九、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十、肱骨外上髁炎 十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十二、梨状肌综合征 十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十四、踝关节扭伤 十五、跟痛症 第二节内科疾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 二、泄泻(腹泻) 三、便秘 四、胁痛(慢性胆囊炎) 五、不寐(失眠) 六、头痛 七、中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八、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第三节妇科疾病 一、月经不调 二、痛经 三、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四、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五、乳癖(乳腺增生)64 第四节儿科疾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 二、疳积(消化不良) 三、便秘 四、咳嗽 五、夜啼 六、遗尿 七、能近怯远证(青少年近视) 八、小儿肌性斜颈 九、桡骨头半脱位 十、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十一、五迟(小儿脑性瘫痪)

第一章概述 一、按摩适应证 1.骨伤科疾病:落枕、项痹病、岔气、胸椎小关节错缝、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痛病、骶髂关节损伤、肩凝症、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梨状肌综合征、膝痹病、踝关节扭伤、跟痛症等。 2.内科疾病:胃脘痛、泄泻、便秘、胁痛、不寐、头痛、中风后遗症、面瘫病等。 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乳癖等。 4.儿科疾病:小儿泄泻、疳积、便秘、咳嗽、夜啼、遗尿、能近怯远证、小儿肌性斜颈、桡骨头半脱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五迟等。 二、按摩禁忌证 1.骨折、关节脱位、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 2.急性脊柱损伤或有脊髓症状诊断不明确者。 3.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病。 4.恶性肿瘤。

平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智能插座及类似功能器具智能水 平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背景介绍 在智能家居中,插座作为一个提供所有电器设备电能的关键器件,控制的功能毋庸置疑。智能插座通过应用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将与家居有关的各种子系统系统地连接在一起,可以实现家庭内部信息共享和通信,还可以通过家庭智能网关与家庭外部网络进行信息交换。 截至去年,我国智能插座市场规模达到6555万元,预计未来智能插座市场还将突破1个亿。海外市场更加火热,美国亚马逊上智能插座的火爆更是让行业内做智能插座的电源芯片都卖断了货。据今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与往年同期相比,智能插座搜索指数环比上涨218.8%。 虽然,方便环保的智能插座使消费者对其越来越感兴趣,智能插座的市场需求也已经十分迫切,但是由于市场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标准等种种原因造成目前智能插座市场的爆发受到极大的限制。 随着智能插座市场飞速发展,激烈的竞争让各个智能插座企业翘首期盼一套可以量化评价产品智能性的标准;随着市场上智能插座产品的百花齐放,眼花缭乱的消费者更是急需一个可以帮助其理智、客观地选择智能插座产品的标准。 标准的起草将填补智能插座标准的空白。 2、任务来源 规范智能插座的智能市场的发展,促进企业良性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向中国标协提出申请,经立项通过并印发了中国标协【2018】311号文件,项目名称:《智能插座及类似功能器具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

3、主要工作过程 市场调研:自2018年6月份起,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邀请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一起进行广泛地市场调研,掌握了目前国内主流品牌的家用智能插座的研究、生产和使用状况,汇总出主要智能功能及用户需求。提出了《智能插座及类似功能器具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立项申请及标准初稿。 标准立项:2018年12月24日,中国标准化协会印发了,《智能插座及类似功能器具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中国标协【2018】311号立项文件。 标准讨论:2019年5月15日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ABB低压电器有限公司、松下电气机器(北京)有限公司、青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突破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英特曼电工(常州)有限公司、全峰检测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杭州涂鸦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鸿世电器有限公司、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南京酷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于北京召开了标准编制讨论会。会议中对标准初稿的内容进行逐条探讨,并提出标准修改意见如标准的适用范围、术语定义、评分规则等,同时明确下阶段的工作计划。最终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行业征求意见。 4、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所做的工作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中医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 设置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洗)设备、煎药设备、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疗法 【概述】 推拿疗法是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来调节机体的 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对绝大多数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和一些慢性内、妇、儿等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但对于恶性肿瘤、结核、骨折初期、皮肤溃疡、出血性疾病、灼伤等、则是本法的禁忌范围。【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推拿手法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一、持久 “持久是指手法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用,在足够的时间乃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断断续续,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而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二、有力 “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因此,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之力。

三、均匀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压力的轻重,都必须保持相对一致,幅度不可时大时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忽轻忽重,应使手法操作既平而又有节奏性。 四、柔和 “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温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所以,柔和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用力要缓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 五、深透 “深透”是指患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深透是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阻力,使手法的效应能转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 以上几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以降低患者肌肉的饿张力和组织的粘滞度,使手法功力能够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是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常用的几种手法简介】 一、滚法 滚法是以小指掌指关节被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吸定部位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脏腑经穴推拿技术

脏腑经穴推拿技术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概述】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基本内容】 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

1.锁骨上部穴位 (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 (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脏腑经穴推拿疗法 2.肩臂部穴位 (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

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肋骨压。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主治臂痛(臂后区)、肩胛骨内侧缘痛。 (4)肩臂4: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主治肩臂痛(臂前区)。 (5)肩臂5:第3胸肋关节的上面。主治肩臂病(尺侧)。 3,胸部穴位 (1)胸1: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 (2)胸2: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 胸1、胸2主治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痛、心悸、胸闷等症。

技术标准编制格式说明

技术标准编制格式说明标准名称字体为三号黑体当标准名称由多个要素组成时各要素之间应空一个汉字的间隙标准名称也可分成上下多行编排单倍行距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本标准适用于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注1:每章、每节、每条后面均可加注,“注:”或“注X:”应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起排,其后接排注的内容,回行时与注的内容的文字位置左对齐;“注:”或“注X:”的字体为小五号黑体,其后 的内容字体为小五号宋体。 注2:范围是必备要素;标题是必备要素。页码格式如本文件所设,字体为宋体五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所列文件均应空两个汉字起排,回行时顶格编排,每个文件之后不加标点符号。所列标准的编号和标准名称之间空一个汉字的间隙。 示例: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ISO/IEC Directives, part3, 1997, 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NEQ) GB/T 1.2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GB/T 13017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GB/T 16901(所有部分)图形符号表示规则产品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 GB/T 16902(所有部分)图形符号表示规则设备用图形符号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dt ISO 9001:2000) 注:每个示例应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起排。“示例:”或“示例X:”宜单独占一行,字体为黑体五号; 文字类的示例内容字体为宋体五号,回行时宜顶格编排。 3术语和定义 如果有术语和定义,应放在本章。术语和定义不是必备要素。 4章、条及列项 4.1章 4.1.1章的标题 章的标题字体为五号黑体,章的标题占三行空间。设置方法为在行距选项卡中,间距选择:段前1行、段后1行。 4.1.2章的内容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土默特左旗人民医院

目录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㈠电脑中频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㈡超短波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㈢微波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㈣特定电磁波(TDP)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㈤牵引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㈥骨创伤治疗(磁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中医特色专科治疗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一适应症: 1 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胸胁迸伤,胸肋软骨炎,急性腰扭伤等。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等。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伤,腕关节扭伤等,踝关节扭伤等。 2 内科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胆绞痛,便秘,腹泻,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 3 妇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 4 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 5 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咳嗽,发热,顿咳,泄泻,呕吐,疳积,佝偻病,肌性斜颈。 二禁忌症: 1 各种急性传染病。 2 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3 各种溃疡性皮肤病。

4 烧伤,烫伤。 5 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 6 严重心脏病,肝病。 7 严重的(不能合作,不能安静)精神病。 三操作流程: (一)操作程序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 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2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 120~160 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 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3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