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第6节实验

第七章 第6节实验

第七章 第6节实验
第七章 第6节实验

第六节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________,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有关,速度越大, 动能________;通过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动能,因此,对物体做功也就意味着物体的速 度发生________.

2.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思路:(1)使平板上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从________开始运 动,测量力的大小及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计算力做的功,改变 力的大小或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车的速度可以由____________和纸带测出.

(3)以________为纵坐标,以__________为横坐标,作出图线,由图线特征了解两者的定

量关系.

3.操作技巧:(1)平衡摩擦力.如果纸带上打出的点距是______的,说明纸带的运动是 匀速的,小车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就刚好平衡了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2)选择纸带.对纸带上的点进行分析,选择相邻距离基本________的若干个点作为小车

匀速运动阶段的点,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

4.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作出W -v 图线、W -1

v

图线、W -v 2图线、

W -v 3图线…….如果哪一种图线更接近于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功与速度的某相关量之间

可能就是一种________关系.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实验原理

1.在本实验中,我们并不需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只需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

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使用的方法是( )

A .用同样的力对小车作用,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为s 、2s 、3s …进行第1次,第2次,第 3次…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 、2W 、3W …

B .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 、第2次力为2F ,第3次力为3F …实验时, 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 、2W 、3W …

C .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2条、3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 、

2W 、3W …

D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 ,利用直尺测量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s ,

便可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 、2W 、3W …

2.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 .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 .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 .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知识点二 实验的注意事项

3.实验时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作用.在小车沿长木板滑行的过程中,除橡皮筋对

做功外,还有阻力做功,这样便会给实验带来误差,我们在实验中想到的办法是使长木板略为倾斜.对于长木板的倾斜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木板只要稍微倾斜一下即可,没有什么严格要求②木板的倾斜角度在理论上应满足

以下条件,即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应等于小车受到的阻力③如果小车在倾斜的木板上做匀速运动,则木板的倾斜程度是符合要求的④其实木板不倾斜,问题也不大,因为实验总是存在误差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方法技巧练】

一、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4.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得到了W与v的几组数据,请你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确定W与v之间的关系(W1为物体速度由0.00变化到0.80 m/s时所做的

二、用其他方法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5.质量为1 kg的重物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为6 V、50 Hz的交流电源,如图1所示,纸带上O点为重物自由下落时纸带打

点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B、C、D、E、F、G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

mm.则:

图1

(1)求出B、C、D、E、F各点速度并填入下表;

(2)求出物体下落时从O点到图中各点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并填入下表;

(3)适当选择坐标轴,在图2中作出物体重力做的功与物体速度之间的关系图象.图中

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_,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

__________成________关系.

图2

1.本实验的目的是()

A.探究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B.探究力与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关系

C.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关系

D.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均正确.甲同

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图线,如图3甲所示,并由此图线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结论.乙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功与速度平方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并由此也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结论.关于甲、乙两位同学的分析,你的评价是()

图3

A.甲的分析不正确,乙的分析正确

B.甲的分析正确,乙的分析不正确

C.甲和乙的分析都正确

D.甲和乙的分析都不正确

图4

3.如图4所示,与小车相连、足够长且穿过打点计时器的一条纸带上的间距明显不均匀,

右端间距小,左端间距大,下面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是()

A.若左端与小车相连,可能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斜度太大

B.若右端与小车相连,可能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斜度太大

C.若左端与小车相连,可能小车有一定的初速度,实验前忘记平衡摩擦力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

D.若右端与小车相连,可能小车运动前忘记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

4.在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

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

B.为简便起见,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

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E.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F.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

G.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5.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实

验主要过程如下:

图6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v1、v2、v3、…;

(3)作出W-v草图;

(4)分析W-v图象.如果W-v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W∝v;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

是否存在W∝v2、W∝v3、W∝v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

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是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课前预习练

1.动能越大变化

2.(1)静止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距离力对小车做的功的大小(2)打点计时器(3)功W速度v

3.(1)均匀(2)相同

4.正比

课堂探究练

1.C[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就可以保证每根橡皮筋所产生的拉力相等,且每次实验时小车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相等,C正确.]

2.D[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

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错;小车运动中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 3.B[由动力学知识可以知道,要平衡摩擦力,就应使物体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阻力,使小车能够匀速运动.]

4.见解析

解析以W为纵坐标,v为横坐标,作出W-v图线(如图甲).以W为纵坐标,v2为横坐标,作出W-v2图线(如图乙).由图象可看出:W∝v2.

方法总结用图象分析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很直观,也很清晰,通过图线的形状确定W 和v以及W和v2的关系.

5.(1)1.18 1.57 1.96 2.35 2.74

(2)0.69 1.23 1.92 2.76 3.76

(3)如图所示

重力做的功W G物体速度的平方v2物体速度的平方v2正比

解析(1)各点速度由公式v=v=Δx

Δt,求出

v B=AC

Δt=

(125.4-31.4)×10-3

4×0.02

m/s≈1.18 m/s

同理v C≈1.57 m/s,v D≈1.96 m/s,v E≈2.35 m/s,v F≈2.74 m/s

(2)重力做的功由W=mgΔx求出

W B=mg OB=1×9.8×70.6×10-3 J≈0.69 J

同理W C≈1.23 J,W D≈1.92 J,W E≈2.76 J,W F≈3.76 J

课后巩固练

1.D

2.A[仅仅由题图甲所示的W-v图线不能确定“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

3.BC[若纸带左端与小车相连,从纸带间距可以判断小车做减速运动,小车有一定初速度,减速原因可能是忘记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C对,A错.若纸带右端与小车相连,小车一直做加速运动,说明可能平衡摩擦力时,倾角太大,B对,D错.] 4.ABCF[平衡摩擦力时,应把长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使小车下滑时所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同步练习(I)卷(练习)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同步练习(I)卷(练 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7高二下·常州会考) 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若以地面为零势能参考面,则在物体从抛出直至落回地面的过程中,物体机械能E与物体距地面的高度h的关系图象(E﹣h)是(图中h0为上抛的最大高度)() A . B . C . D . 【考点】 2. (2分) (2019高一下·江苏期末)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重物应选用质量较大的物体 B . 两个限位孔应在同一竖直线上 C . 打点计时器应接低压交流电源 D . 应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考点】 3. (2分) (2020高一下·苍南月考)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供选择的重物有以下四个,应选择() A . 质量为100g的钩码 B . 质量为10g的砝码 C . 质量为200g的木球 D . 质量为10g的塑料球 【考点】 4. (2分)在利用打点计时器、纸带、橡皮筋等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时,对于橡皮筋做的功来说,直接测量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难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使用的方法是() A . 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为l、2l、3l……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

北师版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定义、命题及证明 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要点诠释: (1)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3.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要点诠释: (1)实验、观察、操作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必须推理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3)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列举一个反例即可.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 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要点诠释: (1)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2)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1-3-2

第一部分:实验前准备 1、在个人存储设备上,例如u盘上建立个人信息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学号班级本人姓名例如:20160001通信1601章实验 2.将第二部分所作的实验全部保存在该文件夹中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 实验一:Windows 7基本操作(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以及其对文件和磁盘的管理。 二、实验内容 具体实验要求如下: 1、熟悉输入法切换:按键盘组合键“Ctrl+Space”、“Ctrl+Shift”;熟悉全角/半角切换: “Shift+Space”。 2、熟悉文件夹显示方式和排序方式。 3、熟悉单个和多个文件的选定,然后进行移动和复制操作。 4、实验操作: 在U盘个人信息文件夹下,建立文件夹:WIN7 (1)在WIN7文件夹中建立一个名为WENHUA和APPLE两个新文件夹。 (2)在WIN7文件夹下创建文件EAT.TXT,并设置属性为只读。 (3)将文件EAT.TXT文件复制到APPLE文件夹中,并将新复制的文件改名为文件BASE.DOCX。 (4)将APPLE文件夹中BASE.DOCX文件建立名为BASE的快捷方式,并将其移动到WIN7文件夹中。 (5)利用Windows的搜索功能,查找文件EAT.TXT (6)删除APPLE文件夹中的BASE.DOCX文件。 三、实验要求

束后保存好完整的电子版实验报告和文件夹。 四、实验准备 认真学习教材中有关Windows 7操作系统的所有内容,实验时需携带教材。 五、思考题 文件扩展名代表了文件的类型。如果修改文件扩展名,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六、实验报告(见模板) 上机实验完成后,打开文件“实验一报告.docx”,填写实验内容。 七、注意事项及其它说明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上机考试,但上机时间有限,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进行练习(按照以往的经验,分数与练习次数成正比)。 请各位同学按时上机和下机,不要迟到或拖延下课,以免影响机房老师工作或后面同学上课。 严格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不得在机房内食用任何餐饮。 想望大家在下课后自觉将凳子放回到实验桌下,减少机房老师的重复性劳动,谢谢大家。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第七章触发器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基础实验 任课教师:陈志坚 实验名称:触发器(实验七)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⑴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⑵进一步熟悉RS触发器、集成D触发器和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其触发方式二、实验器材 ⑴直流稳压电源、数字逻辑实验箱 ⑵74LS00、74LS74、74LS76 三、实验内容和仿真

1.基本RS触发器 基本RS触发器用与非门74LS00构成,按图7-1接好线。在输入端加上不同的信号,通过发光二极管观察电路输出端的状态。把结果填入自制的表中。 图7-1 基本RS触发器图7-2 D触发器的预置和清零功能 用带预置和清除的双D型触发器74LS74来测试上升沿触发集成D型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先按图7-2接线,在时钟脉冲的不同电平状态,改变预置端PRE 和清除端CLR的信号,通过发光二极管观察触发器的输出状态。把结果填入自制的表中。然后,按图7-3接线,测试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在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中,先将数据输入端D分别置入“0”或“1”,再用清零端CLR和预置端PRE分别将触发器的输出端清除为“0”或置位为“1”,最后再用单脉冲按钮向触发器的时钟输入端CLK发出脉冲的上升边沿和下降边沿,同时观察电路输出端Q的输出状态,把结果填入表7-1中。 注意:清零和置位之后,清除端CLK和预置端PRE必须置成“1”状态。 图7-3 D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7-4 JK触发器清除和预置功能的测试

D触发器仿真(1) D触发器仿真(2

1 3.JK触发器 用带预置和清除的双JK触发器74LS76来测试下降沿触发集成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先按图7-4接线,改变预置端PRE和清除端CLR的信号,通过发光二极管观察触发器Q输出端的输出状态。把结果填入自制的表中。然后,按图7-5接线,测试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图7-5 JK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报告

《数字信号处理》上机实验指导书 一、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密切结合的课程,为了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应当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做习题和上机实验。上机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消化基本理论,而且能锻炼初学者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根据本课程的重点要求编写了四个实验。 第一章、二章是全书的基础内容,抽样定理、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以及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是重要的基本内容。由于第一、二章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前期《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学习完,所以可通过实验一帮助学生温习以上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是通过对输入信号的一种运算达到处理目的” 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这样便可以使学生从《信号与系统》课程顺利的过渡到本课程的学习上来。 第三章、四章DFT、FFT是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数学工具,它有广泛的使用内容。限于实验课时,仅采用实验二“用FFT对信号进行谱分析”这一实验。通过该实验加深理解DFT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FFT是它的快速算法,必须学会使用。所以,学习完第三、四章后,可安排进行实验二。 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一部分时,应重点掌握IIR和FIR两种不同的数字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IIR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是无限长的,设计方法是先设计模拟滤波器,然后再通过S~Z平面转换,求出相应的数字滤波器的系统函数。这里的平面转换有两种方法,即冲激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后者没有频率混叠的缺点,且转换简单,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方法。学习完第六章以后可以进行实验三。FIR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是有限长的,设计滤波器的目的即是求出符合要求的单位冲激响应。窗函数法是一种基本的,也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学习完第七章后可以进行实验四。 以上所提到的四个实验,可根据实验课时的多少恰当安排。例如:实验一可根据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课程后,掌握的程度来确定是否做此实验。若时间紧,可以在实验三、四之中任做一个实验。建议实验二必做,因为DFT和FFT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必须掌握的内容。二、关于使用计算机语言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数字信号处理的有关理论,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所以,实现实验用的算法语言可以有许多种,但为了提高实验效率,要求学生用编程效率比C语言高好几

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要弄清实验目的,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利用重物的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要明确实验原理,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学会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能够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从而使我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止停留在理论的推导上,而且还能够通过亲自操作和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3.要明确纸带选取及测量瞬时速度简单而准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及实验误差分析的能力; 2.通过同学们的亲自操作和实际观测掌握实验的方法与技巧; 3.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4.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及误差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知欲; 2.使学生通过实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对物理世界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实验原理及方法的选择及掌握。 教学难点 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 教学方法 预习设计──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自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重物(质量300g±3g)及纸带;天平(秤量大于300g)及砝码;铁架台、复夹、烧瓶夹;电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理论上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们从定律内容及守恒条件上初步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变化,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新课教学] 【实验目的】 利用重物自由下落的现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方法】 重物的质量用天平测出(本实验也可以不测重物的质量),纸带上某两点的距离等于重物下落的高度,这样就能得到重物下落过程中势能的变化。 重物的速度可以用大家熟悉的方法从纸带测出,这样也就知道了它在各点的瞬时速度,从而得到它在各点的动能。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七章实验八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含解析)

实验八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2017海安中学月考)甲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提供的器材: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及滑动变阻器R、开关S、导线。 (1)连好电路后,当该同学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不为0。检查各接线柱均未接错,接触良好,且电路未发生短路;他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把两表笔分别接ab、bc和de时,示数均为0,把两表笔接cd时,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相同,由此可推断故障是。 (2)排除故障后,该同学顺利完成实验数据的测量,如表所示。并根据数据在空白的坐标纸上作出如图所示的U-I图线,该图存在多处不妥之处,请指出。(指出两处不妥之处) ①; ②。 该同学根据上表数据可测出电源的电动势E= V,内电阻r= Ω。 (3)为了在实验中保护电流表和调节电阻时使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均明显,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路中电阻R0应该选取下列备选电阻中的哪一个? 。

A.1Ω B.5Ω C.10Ω D.20Ω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不为0,电流表或R处断路,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把两表笔分别接a、b,b、c,d、e时,示数均为0,把两表笔接c、d时,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相同,知滑动变阻器R断路。 (2)由题图可知,图线几乎分布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原因是电压U的取值范围在2.70~3.00V之间,而U轴坐标起点的选取从0开始显然不妥;此外该同学建立坐标系时没有标明单位也是不妥;还有画图线时应尽量使更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量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应去掉,该同学作图时没有将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也是不妥。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图像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则可知E=2.98V,内阻 r=-Ω=0.50Ω。 (3)保护电阻R0应大约为R0=Ω=5Ω,所以B选项正确。 2.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该电源电动势约为9V,内阻约为5Ω。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 (1)实验时,应先将电阻箱的电阻调到。(选填“最大值”“ ”或“任意值”) (2)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用电压表(量程0~3V)分别测出阻值R0=10Ω的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下列三组电阻箱R的调节范围取值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方案是。 A.30~80Ω B.300~800Ω C.3000~8000Ω (3)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绘出的-R图像是一条直线。若直线的斜率为k,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为b,则该电源的电动势E= (用字母表示)。

simio实验报告

SIMIO实验报告 姓名:邹奔虎院:管理学院班级:工业091班 学号:200900702041 指导老师:黄庚保实验成绩:完成时间:2012年4月5日 实验内容:第四章和第七章

第四章—制造单元 一、实验步骤: 步骤1:建立基本的模型,如图所示: 步骤2:修改每个Source对象的属性,使它们对应正确的部件。 步骤3:给5条路径设定距离,分别为25,35,20,30,40码

步骤:4:使用Pert分布设定每台设备的加工时间。 步骤5:设定工作站的能力 注意:在”Data”标签页建“Schedule”要注意和仿真运行的时间保持一致

步骤6:增加序列 点“Add Sequence Table”增加四种实体的序列表 回到“Facility”视图,选中每一个实体,分别设定的属性将模型中的7个输出节点的Entity Destination Type属性全部改为 “” 为了帮助大家辨别,我把实体的颜色修改 步骤6:推车运输 把Sink对象删除,建立如图所示的模型

到这里第四章的步骤就基本做完了,我省略了一个步骤就是四个实体的速度用默认的2英里/秒,运行看一下效果 第七章—回顾制造单元 步骤1:把其它的Source 删除,只保留一个,如图所示: 步骤2:回到“Data”标签,在Standard Property下拉列表中选择“Expression”命名为ProcessingTimes

步骤3:创建一个新的数据表,命名为TableParts 步骤4:回到“Facility”视图,修改Source的属性 步骤5:输送线,把模型内部所有的Path全部换成conveyor,并修改其属性 步骤6:在Definitions标签中定义新的离散状态变量,命名为NumberNodesWorking

数值分析 实验报告 第七章复化梯形公式

数值分析 实验报告 第七章复化辛普森公式 一,题目:用复化梯形公式计算24 41dx x -+?,试用误差余项表达式进行分析,欲保证误差不超过指定的ε,须至少将区间[-4,4]多少等分?将此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二,源程序 1. 用逐次分半技术 # include # define e 0.1 /*定义函数*/ double f(double x) { double y; y=1.0/(1.0+x*x); return(y); } void main() { int n,j,k; double T,m,t,H,E; for(n=2;;n++) { m=0; t=0; for(j=1;j<=n-1;j++) m=m+f(-4.0+8.0/n*j); T=(8.0/(double)(2*n))*(f(-4)+f(4)+2.0*m);/*复化梯形n 次公式*/ for(k=1;k<=n;k++) t=t+f(-4.0+(2.0*k-1.0)*4.0/3.0); H=8.0*t/(double)n; /*分半后的节点的矩形的面积和*/ E=((T+H)/2-T)/3.0;/*误差*/ if(E<=e&&E>=-e) break; else continue; } printf("%d\n",n-1); printf("%1.10f\n",E); printf("%1.10f\n",T/3.0+2.0*H/3.0); } 2. 用误差余项分析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 e 0.1

double der(double x) { double y; y=((-2.0)*x)/((1.0+x*x)*(1.0+x*x)); return (y); } void main() { double h,m,E; int n=2; m=der(4)-der(-4); do { h=8.0/(double)n; E=-h*h*m/12; n++; } while(E>e||E<-e); printf("%d\n",n-1); printf("%f\n",E); } 三,实验结果 1.用逐次分段技术 当ε>=0.05时,n=1,I=4.4071984958 当ε<0.05时,n不存在 2.用误差余项分析 当ε=0.01时,n=6 当ε=0.001时,n=18 四,误差 1.用逐次分段技术 当ε>=0.05时,E=0.0429760945 当ε<0.05时,n不存在 2.用误差余项分析 当ε=0.01时,E=0.08202 当ε=0.001时,E=0.000911 五,采用逐次分半技术所得的结果笔算与计算机的结果一致但此方法与例题中直接计算误差所得的结果不一致

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过程控制实验》 实验报告

第一章、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的认识 一、过程控制实验的基本内容及概述 本次过程控制实验主要是对实验室的水箱水位进行控制。水箱液位控制系统是一个简单控制系统,所谓简单液位控制系统通常是指由一个被控对象、一个检测变送单元(检测元件及变送器)、以个控制器和一个执行器(控制阀)所组成的单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也称为单回路控制系统。 简单控制系统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们均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即被控对象、测量变送装置、控制器和执行器。 图1-1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 这是单回路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单回路调节系统一般指在一个调节对象上用一个调节器来保持一个参数的恒定,而调节器只接受一个测量信号,其输出也只控制一个执行机构。本系统所要保持的恒定参数是液位的给定高度,即控制的任务是控制水箱液位等于给定值所要求的高度。 二、主要设备 1)水路装置的认识 过程控制实验用的水路装置图如下

图1-2 水路图 由水路装置图我们看到,装置主要有水箱,交流电动泵,热炉,管道,电动阀,电磁阀,流量计,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组成,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控制实验平台。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装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水路,管道,热炉,水箱等等物理对象,第二是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等的控制部分的装置。 实验装置具体介绍如下:

b)电气连接图 由电气装置的图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电器连接都在这里,主要是一些传感器信号,电动驱动信号,用于电动装置的驱动。 见附件 c)操作面板图: 从操作面板上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是由四个表,由P909构成,用于测量控制压力、流量、液位、温度的测量以及控制,PV代表反馈测量,外给定可以用于串级控制,OUT用于输出信号,以上接口均使用4-20mA标准 见附件 第二、三章、实验系统的认知(包括力控软件,P909,实验装置) a)力控软件的安装 首先使用光盘里的Setup.exe安装力控软件的主题部分,然后将IO Servers文件夹拷到力控软件的安装目录下,安装IO Servers驱动 然后打开力控软件,寻找到力控软件的目录,点击开发模式,然后找到COM设置的部分,如图

第七章第九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解析

第七章第九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基础夯实 1.(温州十校联合体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纸带将被释放瞬间的四种情况如照片所示,其中最合适的是( ) 答案:D

2.一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所用 的电源有交流电(频率为50Hz)和直流电两种输出。实验中,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落下,重锤拖着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该同学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A.用天平测量出重锤的质量; B.按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 C.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直流输出端上; D.接通电源后释放悬挂纸带的夹子,打出一条纸带; E.换用另外纸带,重复步骤D; F.选取合适的纸带; G.测量所选纸带上某些点之间的距离; H.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它增加的动能,比较二者是否相等。 以上实验步骤中有一项是没有必要进行的,它的步骤编号是 ________;有一项步骤操作有误,它的步骤编号是________。 答案:A;C 解析:验证机械能守恒时,等式两边可以约去质量,所以不需要测量重锤的质量;打点计时器需接到低压交流电源上,C步骤错误。 3.(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在《验证机械能守恒 定律》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其中A、B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1、2个点,AB=2mm,D、E、F为点迹清晰时连续打点的计时点,测得D、E、F到A的距离分别为S1、S2、S3(图中未画出)。设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f,重物质量为m,实验地点重力加速度为g。一位学生想从纸带上验证打下A点到打下E点过程中,重物的机械能守恒。 (1)实验中,如下哪些操作是必要的________。 A.用秒表测量时间 B.重物的质量应尽可能大些 C.先开电源后放纸带

第七章实验

实验一、成绩登记表的制作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表格的创建、结构调整与美化方法;熟悉表格与单元格的主要属性及其设置方法。设计一个成绩登记表结构的页面,并显示出来。 【实验主要内容】 设计一个基本的成绩登记表,数据包括:ID序号、学号、姓名、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显示如下结果。

实验二、产品介绍页面的制作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通过表格来进行网页页面的布局方法;理解利用表格展示信息的方法及其优势。 【实验主要内容】 利用表格布局的方式完成一个产品介绍页面的设计。显示如下结果。

序号学号姓名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总成绩 1 2010300201 张小丽95 95 95 2 2010300202 李宁90 88 89 3 2010300203 刘梅98 92 95 4 2010300204 王刚98 90 94 5 2010300205 郑军90 85 87 6 2010300206 杨波80 80 80 产品名称:佳能IXUS 130 佳能IXUS 130(官方标配) 松下原装SD卡2G(高速正品) 佳能IXUS系列专用皮包 索尼2.7英寸LC D保护贴(防刮/高透光/静电吸附) 摄影指南 主要参数 型号: PMP169B 内存容量: 512M 屏幕尺寸: 2.12英寸(最佳视觉比列16:9的宽屏) 屏幕特性: LTPS TFT (720x240) 视频功能: 支持ASF格式的MPG4,或通过软件转换成ASF播放,播放效果:320×420, 30fps/视频输出,输入/电视节目定时录制。 功能参数

音频功能: 支持音频格式:MP3,WMA,WAV/内置麦克风,支持LINEIN寻录/收音功能/内置喇叭录音格式: 44.1KHz, 128 Kbps, MP3, 支持MIC/LINE-IN直录 附加功能: 支持图片格式:JPEG(EXIF2.1)/电子书浏览/多语言(中/英)设置 其它参数 接口: USB接口,AV OUT接口, AV IN接口 扩展卡: 可扩充2G SD,MMC卡 电池: 内置锂电池 尺寸: 105.2 x47.6x15.6mm 重量: 90g

用友ERP实验报告

用友E R P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ERP软件I(财务管理系统) 实验项目名称用友系统应用 班级与班级代码 实验室名称(或课室)北4-301 专业财务管理 任课教师钟红英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2013年11月06日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制 姓名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体验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在管理系统中设置用户、建立企业账套和设置用户权限、账套的输出和引入的方 法;掌握在企业应用平台中设置系统启用、建立各项基础档案、进行数据权限设置及单据设置的方法;掌握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 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的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方法;掌握报表格式设计和公式设置的方法以及报表数据的计算方法,了解及查询有关的图表功能;总体掌握ERP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应用方式,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处理能力。二、实验原理: 根据教材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三、实验设备: 安装有“用友”软件的电脑。 四、结果预测: 第一次使用该系统,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通过耐心思考和向老师同学学习,应该能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掌握该系统的使用。五、实验步骤: 第一章:系统管理 实验一:系统管理 1、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系统管理

2、增加用户 3、建立帐套 4、设置操作员权限 5、设置系统自动备份计划 6、修改帐套 7、帐套备份 第二章:企业应用平台 实验一:基础设置 1、启用总账系统 2、设置部门档案 3、设置人员类别 4、设置人员档案 5、设置客户分类 6、设置客户档案 7、设置供应商档案 8、设置数据权限 9、单据设计 10、账套备份 第三章:总系账统 实验一、总账系统初始化 1、设置系统参数 2、指定会计科目

第七章 第九节

第九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掌握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2.理解实验设计思路,明确实验中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3.熟悉实验操作,能正确测量数据,会求瞬时速度。 4.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定性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1.实验原理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忽略微小阻力作用,机械能是守恒的,即重力 势能的减少量等于□01动能的增加量。 2.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02打点计时器、□03交流电源、重物(带纸带夹)、□04纸带、复写纸片、导线、毫米刻度尺。 3.实验步骤 (1)安装置:按如图实验装置图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电源连接好。 (2)打纸带:在纸带的一端用夹子把重物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先接通电源后放手,让重物拉着纸带自由下落。重复几次,得到3~5条打好点的纸带。 (3)选纸带:从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点迹清晰且开始的两点间距接近□052 mm 的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上O,以后任取间隔相同时间的点依次标上1、2、3……。 (4)测距离:用刻度尺测出O到1、2、3……的距离,即为对应下落的高度h1、h2、h3……。

课堂任务 探究过程·获取数据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如图甲所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谁?研究它的什么规律? 提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重物,研究它在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活动2:怎样测出重物下落的高度? 提示:从纸带上测出。纸带随重物一起下落,纸带上任何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就代表这两个时刻间重物下落的高度。比如图乙中的h 1、h 2、h 3。 活动3:怎样求出重物在某个时刻的速度? 提示:纸带随重物一起匀加速下落,任意时刻重物与纸带的速度相等。纸带做匀加速运动,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例如:如图所示,记下第1个点的位置O ,在纸带上从离O 点适当距离开始选取几个计数点1、2、3、……n ,使相邻两计数点间的点数相同,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各计数点到O 点的距离h 1、h 2、h 3、……h n ,打第n 个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 后相邻两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即根据公式v n =x n +x n +12T 或v n =h n +1-h n -12T (T 为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计算出1、2、3、4、……n 点的瞬时速度v 1、v 2、v 3、v 4、……v n 。

第七章 电气传动实验 (1)讲解

第七章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实验 第一节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参数和环节特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结构。 2、掌握掌握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参数及反馈环节测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 1、教学实验台主控制屏1个 2、负载组件1套 3、电机导轨及测速发电机1台 4、直流电动机1台 5、双踪示波器 1台 6、万用表 1台 三、背景知识 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和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较成熟,而且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交流拖动控制系统的基础。因此,为了保持由浅入深的教学顺序,应该首先很好地掌握直流拖动控制系统。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由三相调压器,晶闸管整流调速装置,平波电抗器,电动机——发电机组等组成。本实验中,整流装置的主电路为三相桥式电路,控制回路可直接由给定电压Uc作为触发器的移相控制电压,改变Uc的大小即可改变控制角,从而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和转速,以满足实验要求。工作原理图如图7-1所示。 图7-1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图

四、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注: (1)由于实验时装置处于开环状态,电流和电压可能有波动,可取平均读数。 (2)为防止电枢过大电流冲击,每次增加U g须缓慢,且每次起动电动机前给定电位器应调回零位,以防过流。 (3)电机堵转时,大电流测量的时间要短,以防电机过热。 1、电枢回路电阻R的测定 电枢回路的总电阻R包括电机的电枢电阻R a,平波电抗器的直流电阻R L和整流装置的内阻R n,即R=R a+R L+R n。为测出晶闸管整流装置的电源内阻,可采用伏安比较法来测定电阻,其实验线路如图7-2所示。 图7-2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电阻R测试线路图 (1)将变阻器R d接入被测系统的主电路,并调节电阻负载至最大。测试时电动机不加励磁,并使电机堵转。 (2)低压单元的G给定电位器RP1逆时针调到底,使U ct=0。调节触发电路及晶闸管主回路脉冲偏移电压电位器RP2,使α=150°。 (3)电源控制屏的“三相交流电源”开关拨向“直流调速”。合上主电源,即按下主控制屏绿色“闭合”开关按钮,这时候主控制屏U、V、W端有电压输出。 (4)调节G给定U g使整流装置输出电压U d=(30~70)%U ed(可为110V),然后调整Rd使电枢电流为(80~90)%I ed,读取电流表A和电压表V的数值为I1,U1,则此时整流装置的理想空载电压为 Udo=I1R+U1 (5)调节Rd,使电流表A的读数为40% I ed。在U d不变的条件下读取A,V表数值,则 Udo=I2R+U2 (6)求解两式,可得电枢回路总电阻

安卓实验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Android开发与应用 院系教育学院 班级2013教育技术学 学号 姓名 报告规格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

年级班学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 目录 1. 2. 3. 4. 5. 6. 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规则。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必须人人亲自动手实验,但反对盲目乱动,更不能无故损坏仪器设备。 这是一份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自我学习资料它将记录着你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和学习成果。请你保留下来,若干年后再翻阅仍将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它将推动你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课程名称:android 应用开发本课课时:4 课时 授课单元:第一章Android简介与环境搭建 教知识目标: (1) 认识 Android 学(2) 搭建 Android 开发环境 (3) 开发第一个 Android 应用 目(4) Android 应用结构分析 能力目标: 标掌握如何搭建 Android 开发环境,创建和运行 Android 项目,清楚 Android 应用程序的运行过程和 Android 应用程序的结构;了解 Android 应用开发的背景知识 及发展潜力。 教学重点:(1) 搭建 Android 开发环境 (2) Android 应用程序的结构及运行过程。 教学难点:(1) 搭建 Android 环境过程比较复杂,注意每个工具的安装细节 (2) Android 应用程序结构之间的关系,各项目文件夹的作用 教学媒体多媒体机房 教学手段:讲授(PPT)+程序演示 教学内容进程设计 主要步骤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 (1)认识 Android 告知(教学(2)搭建 Android 开发环境 课件演示明确本项目教学目的15 内容) (3)开发第一个 Android 应用分钟 (4)Android 应用结构分析 问题引入法: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学生讨论: (1) 第一款Android 手机 展,使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移 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引入(项目动通讯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市场争15 课件演示(2)Android 手机的特 引入) 夺战也愈演愈烈,这一章我们从什点,以及我们使用分钟么是Android开始引入,然后深入 智能手机与一般手探究Android的过程 机的区别 (1) 如何搭建 Android 开发环境 (JDK的安装及java环境的搭(1) 多媒体教老师把搭建 Android 实施(任务建、Eclipse的安装、ADT插学环境, 如何创建、运行120 驱动) 件的安装、Android SDK的安(2) 案例教学Android 项目演示给分钟装及配置) (3) 视频教学学生后,给学生时间自 (2) 如何创建 SDK 模拟器己安装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七章因子分析实验报告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七章因子分析实验报告 第七章因子分析实验报告实验项目 名称 因子分析的上机实现 实验 目的及要求 SPSS软件中factor analysis的计算机操作及结果分析,使学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结果分析,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实验 内容 对企业经济效益体系的8项指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附表数据)。这8项指标分别为:x1-固定资产利税率,x2-资金利税率,x3-销售收入利税率,x4-资金利润率,x5-固定资产利润

率,x6-资金周转天数,x7-万元产值能耗,x8-全员劳动生产率。 在分析过程中,提取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法,并以数据的“相关阵”为分析矩阵,并且提取3个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 (1)则这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多少? (2)请写出原始变量x1和x2的因子表达式; (3)所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分别在8个指标中的哪些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并据此说明所提取的公因子概括了企业的何种能力? (4)分别写出因子得分表达式,并计算“大同”企业的综合因子得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环境

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等,软件SPSS 11.0版本及以上。 实验结果与 分析 1.选择菜单项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 2.打开Factor Analysis对话框,将原始变量“固定资产利税率”到“全员劳动生产率”移入Variables列表框中。如下图。 3、单击点击Extraction按钮,打开Extraction子对话框,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设置有关因子提取的选项。如果选择相关系数矩阵,则表示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如果选择协方差矩阵,则表示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这里我们选择默认的相关系数矩阵。因子碎石图其实就是样本协差阵的特征根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折线图,可以用来帮助确定提取多少个因子。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所以我们在Mumber of factors 中输入3即可。 4.点击Rotation按钮,打开Rotation子对话框,如图7-4,设置有关因子旋转的选项。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学习导航 第七章 实验活动8

实验活动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实验目的 1.加深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认识。 2.初步了解使用模型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实验用品 分子结构模型 实验步骤 1.认识甲烷分子结构,搭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甲烷 分子式结构式球棍模型 CH4 结构特点甲烷分子中的5个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而是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4个顶点,分子中的4个C—H键长度相同,相互之间的夹角相等 2.搭建乙烷、乙烯和乙炔分子的球棍模型,比较三者结构 乙烷乙烯乙炔分子式C2H6C2H4C2H2 结构式H—C≡C—H 球棍模型 结构特点分子中8个原子不在 同一平面内,是以碳原 子为中心,其他原子为 顶点的四面体结构 碳碳之间形成双键,2个 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在同 一平面内,C—H键、 键之间的夹角 为120° 碳和碳之间形成三键, 2个氢原子和2个碳原 子在同一直线上,分子 中键和键夹角为180°

问题讨论 1.根据乙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归纳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及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键类型。 提示(1)碳原子成键特点: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以和其他原子形成4个价键,既可以形成单键也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 (2)烷烃、烯烃、炔烃分子中成键特点比较 烷烃烯烃炔烃代表物乙烷乙烯乙炔 结构式H—C≡C—H 化学键类型碳碳单键 碳氢单键 碳碳双键 碳氢单键 碳碳三键 碳氢单键 注含多个碳原子的烯烃及炔烃,分子中除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和碳氢键之外,还存在和饱和碳原子间的碳碳单键。 2.根据甲烷的结构,推测验证二氯甲烷有没有同分异构体? 提示二氯甲烷可以看作甲烷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被2个氯原子代替的产物,根据甲烷的分子结构,二氯甲烷的分子结构是以碳原子为中心,2个氢原子和2个氯原子为4个顶点的四面体结构,C—H键键长小于C—Cl键键长,故分子结构不为正四面体,分子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3.根据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推测4个碳原子的烃有多少种结构? 提示根据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也可以形成碳链或碳环,故4个碳原子组成的常见烃可能有9种结构。 (1)形成饱和烷烃,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 (2)形成烯烃:结构简式为:CH2==CH—CH2—CH3、、CH3—CH==CH—CH3。

用友ERP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ERP软件I(财务管理系统) 实验项目名称用友ERP-U8.72系统应用 班级与班级代码 实验室名称(或课室)北4-301 专业财务管理 任课教师钟红英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2013 年11 月06 日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制 姓名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体验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在管理系统中设置用户、建立企业账套和设置用户权限、账套的输出和引入的方法; 掌握在企业应用平台中设置系统启用、建立各项基础档案、进行数 据权限设置及单据设置的方法;掌握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应 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的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的主要内 容和处理方法;掌握报表格式设计和公式设置的方法以及报表数据 的计算方法,了解及查询有关的图表功能;总体掌握ERP系统的功 能特点及应用方式,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 根据教材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三、实验设备: 安装有“用友ERP-U8.72”软件的电脑。 四、结果预测: 第一次使用该系统,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通过耐心思考和向老师同学学习,应该能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掌握该系统的使用。 五、实验步骤: 第一章:系统管理 实验一:系统管理 1、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系统管理

2、增加用户 3、建立帐套 4、设置操作员权限 5、设置系统自动备份计划 6、修改帐套 7、帐套备份 第二章:企业应用平台 实验一:基础设置 1、启用总账系统 2、设置部门档案 3、设置人员类别 4、设置人员档案 5、设置客户分类 6、设置客户档案 7、设置供应商档案 8、设置数据权限 9、单据设计 10、账套备份 第三章:总系账统 实验一、总账系统初始化1、设置系统参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