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

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

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
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

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传统媒介来进行传播,传统的传播方式其自的优越性,诸如报纸上的重要新闻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广播新闻通过声音向人们传播最新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兼具声音和图片效果为一体,更加形象生动但是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在很多方面的弊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基于数字化网络传播技术,通过有线无线(基站卫星等传输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接收终端,以信息互动传播为特点,具长创形态的媒体,是数字信息技术与媒体应用紧密结合的产物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快捷方便本文就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

第一,新闻传播的内容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依靠

网络化和数字化媒介的优势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提供了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i面面,可谓无所不包这些海量信息通过-字化科技处理之后分门别类的存储在网络上,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愿有选择性的阅读,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查阅以前的新闻信息及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等等。

第二,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实现了多点互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网络传播无线数字移动传播以及大众媒体等方式,多元化的传播开i式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告别单一的传统传播模式,弥补不同传播方式的不足,从而真正有效实现新闻的无缝传播,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各种媒体来获取新闻其中尤以网络传播在社会中影响最大。

第三,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传统的新闻媒体人扩展至社会化的个体传统的新闻信息制作和发布都是由专业的新闻媒体人来做,对于客观的新闻信息在制作时多少会加入个人的情感成分在内,使得新闻信息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网络化影响着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社会个体,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信仰不同教育背景的社会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个开放型h平台发布自己对于新闻信息的观点和

看法,同时还可以就某一新闻信息展开谈话交流和讨论用户通过移动网络数字终端等发布公众关注的社会舆论生活热点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深k思考,这将是新闻媒体人采集信息的重要素材可以说,新媒体实现了社会公众真正参与新闻消息的发布。

第四,新媒体实现了新闻信息与受众之间关系的多层次性新媒体在向受众提供海量新闻信息的同时,也使得新闻受众出现分散,没有了固定的新闻群体关系新闻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受众达成一定的关系,新媒体的网络数字技术对于这种关系的建立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闻的发展离不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字网络技术,新媒体时代下将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传播技术方面,科技的发展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会为人们呈现更多的新闻传播媒介,通过具备更高科技含量的传播媒介,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受新闻信息和发布传播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技糸将会向更深层次更具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新闻传播的内容古看,不断发展的新媒体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先进的新闻资讯同时网络方式传播新闻还可以实现新&信息的及时更新,保持新闻信息处于涌动的更新状态,广大的用户群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对信息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实现新闻信息的实时交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信息通过网络媒体无线数字移动终端构建新的节点和链接信息,可以真正推’动新闻信息话题向不断深入的方向延展这种不断延展的信息扩展模式在诸多用户的深度交流下实现累积的信息沉淀,进一步推动新闻信息的社会性扩大化传播。

最后,从新闻媒体的发展来看,新媒体的开放性网络化将会冲击传统媒介的发展,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将g被极大的压缩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将会更多地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使新闻的发展更具现代化的科技特征,顺应社会科技发展的潮流。

总而言之,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已经成为当今新闻研究的前沿,很好地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在今后的新闻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在保持传统媒介新闻传播的优势基础之上,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进行,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黄杰(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18021216.html,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 作者:戴正国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在提高,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新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的结合迫在眉睫。本文将从新时代为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出发,给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新闻传播;未来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逐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大数据的应用势不可挡。新闻传播行业也在努力的跟着新时代的步伐,新闻传播行业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新时代下带来的新机遇 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带给新闻传播行业各个方面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一,传统新闻传播行业所依靠的传播媒介是报纸以及电视平台等等,失去了一定的传播实效性,在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人人都能够及时得到各种信息,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第二,新科技的发展,使得电脑这一平台具有智能筛选的功能,有效的关键词成为了开启点,比如在网页中搜索“新闻”,通过筛选索引能够一步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三,新时代下新闻传播行业的数据 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仅仅能够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还能够找出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使得信息更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新时代下新闻传播发展建议 (一)将数据作为新闻传播的基石 在新闻传播行业,对于热点以及新鲜的话题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将这些信息高速转确定的传递出去至关重要。其中以美国Narrative公司为例,该公司研制出了一种算法, 仅耗时半分钟即可以撰写并发布一篇新闻,部分新闻甚至还被“福布斯”网站予以采纳。因此以数据为基石,进行信息的提取,在大海一般的数据库中得到精确的信息定位。并且经过智能筛选出的新闻信息比较客观。所以在新闻传播行业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拓展自己的信息量,并且能够引导观众有客观的思维模式。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闻传播上,其信息得到的二次处理较少,大众能够敏感的反映到目前的各种经济形势、政治形式等等,而不是啃着那些带有色彩看法的新闻信息,并且有利于提高大众的评价能力,进而督促每个新闻平台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新闻传播媒介的增加

新闻学与传播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1.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全方位传播研究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 3.新闻宣传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研究 4.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研究 5.大宣传工作理念和格局研究 6.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问题研究 7.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研究 8.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 9.外宣工作创新研究 10.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1.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12.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分析研究 13.边疆省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4.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 15.网上舆论斗争的特点、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 16.互联网信息保护与推行实名制研究 17.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研究 18.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19.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 20.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 21.媒体社会责任与传播正能量研究

22.党管媒体原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我国媒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4.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研究 25.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26.新闻发布制度化研究 27.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与规范传播秩序研究 28.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研究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核心理念和核心概念研究 31.“宣传”与“新闻”的异同研究 32.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研究 33.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发展研究 34.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35.媒介视野下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的结合研究 36.世界主要新闻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37.深度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 38.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媒介研究 39.我国省级卫星电视频道发展研究 40.全球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创新研究 41.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传播研究 42.“新丝绸之路”与中亚发展的传播学研究 43.“美丽中国”对外传播研究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更新)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入学统一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文化产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大的成就在于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经济创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中,作为落实国家文化创意战略的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本文以“发展文化产业,助推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对文化产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百年中国梦 “中国梦”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承续百年的宏大命题。在这个命题下包含了两个具体的层面:一个层面是面向个人的中国梦.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战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包括教育、求职、更好地生活等等。另一层面是面向企业的中国梦,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参与跨国经营、实现全球竞争等作为企业发展的愿景。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入世的精神面貌.如果13亿人都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那将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力量。 实际上,中国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在中国梦的指引下.百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质层面从极度贫困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体质层面也从“东亚病夫”上升到北京奥运会金牌数第一。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与欧美等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位中国学者援引外国友人的说法,中国13亿人,只有一台电脑,其余都是终端。因此,中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推动。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的规模.更要追求国际级企业文化的塑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创意战略 在过去的30年,中国政府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后实施了三大国家战略:经济创富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文化创意战略。经济创富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文化创意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创意战略始于1998年.其标志就是这一年中国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专门负责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行业指导。其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200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到了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提到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表明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催生的文化消费时代。2006年9月.国务院在《国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2019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代码:440)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旨在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察学科范围 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媒介经营管理媒介伦理与法制 三、考试形式和答题时间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四、题型 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五、参考书目 暂无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 三、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四、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新闻传播史 第一节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一、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四、北洋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报刊 二、十年内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等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四、人民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六、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新闻事业 第三节近代以来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 二、大众化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报业生涯与报刊思想 四、黄色新闻与报业垄断化 五、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 六、20世纪末苏联及东欧剧变中的新闻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章 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 1.口头传播 (1)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形式。 (2)前语言时期,人类使用呼唤、手势、体态等简单方式传播,音节语言产生后,人类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口头语言传播。 口头传播 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手写传播 印刷传播 欧洲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殖民地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与报刊 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英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美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法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新闻 传 播业的 诞生与 发展

(3)口语传播具体形式:部落、团体、民族的聚会,甚至包括传闻、说唱、民谣等。 (4)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①空间上传播范围有限。 ②时间上转瞬即逝,不可保留。 ③口口相传容易失真。 2.手写传播 (1)文字的产生 ①文字出现之前,古代人类通过结绳、刻木、实物书信等用以记事、交流。 ②文字的出现,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①早期传播载体:岩壁、黏土、兽皮、兽骨、竹简等。 ②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③公元1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3)手写新闻传播:通过手写文字传递的新闻及信息 ①官方公报 a.官方公报用以传递统治阶级内部信息,与普通民众无关。 b.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每日纪闻》,这是一种手书公告,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等。《每日纪闻》在书记员抄写后分送给各地军政长官。 c.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录

摘要 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与便携化,手机、ipad、手表、汽车等等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新军。而随之而来的微电影、新媒体剧、网络视频栏目、iptv、电子游戏等等新媒体视听内容品类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其类型特征亟待梳理廓清。在2014年8月份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可以说201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元年。在2013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的政策措施,中国网络视听业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各行业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原本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文化娱乐产业,与原本处于媒体传播末端的网络视听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基于资本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基于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基于融合网络平台的网络视听产业新生态必然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本文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剖析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中国网络视听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云计算;网络视听

第一章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由于视听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广播影视和互联网新兴传播载体,为广大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节目服务,也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敦促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一步步推进,视听新媒体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了一个由内容提供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服务商等多方构成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视听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传统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类内容提供商等市场主体争相进入视听新媒体行业。 综观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态势,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服务种类以及多元化的竞争合作关系,无一不对整体行业发展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视听新媒体行业各种业务的分类研究,由小及大、由微观及中观、由现象及本质,在深入剖析每一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展望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二章视听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996年到2000年为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萌芽期,2001年到2007年为发育期。200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期间视听新媒体发展逐步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三网融合脚步的推进,新媒体业务中将会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同时融入了各类自制视频、微电影等新兴节目,同原有媒体节目相比较,新媒体的节目没有时效性,随时都可以观看,其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旧共存,可能取代原有媒体。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

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兼论文化自强 发表时间:2011-10-17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建设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得到高度发展,而且要使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依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我国文化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还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将有力推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促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文化强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纽带和标志。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可能会出现不一致、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创造的影响世界的各种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就是这些文明成果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石。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社会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各个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却有生命力强弱、影响力大小、持续力长短之别。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不仅具有物质、科技、军事、制度的力量,而且一定具有文化的力量。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既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演进过程,又是一个引导培育的自觉过程,是按照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要求进行文化创造和精神生产的过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我们党把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条件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首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与全国人大立法共同构成中国国家立法的整体,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国务院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依法制定和变动行政法规、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以及从事其他立法活动的总称。 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去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而非行为人自己实行,这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与分裂国家罪的根本区别。 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公民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媒介审判主要有2个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治原则。2、造成了新闻媒介的角色错位。 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曾格案”,是指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抨击了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随后曾格因此被指控犯有煽动性(反政府)的诽谤罪,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有关法律和出版自由的著名案例,标志着美洲殖民地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要胜利。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三是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一是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二是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 早在建国之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有关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政务新闻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的原则与制度。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星闻,均有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1982年8月23日,新华社是全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八章 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三篇 第八章 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区(即语言学上的拉丁美洲) 1.报刊业发展缓慢 拉美多数国家在18世纪初出现现代报刊,这在世界上也是相当早的。然而,这些国家 现代报刊的发展却极其缓慢。 拉美国家现代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1)宗主国对新闻文化的忽视,各殖民地实行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新闻文化的流通。 (2)由于不鼓励欧洲人移民,这些国家的民众主体是以原来的印第安人、从非洲贩运 来的黑人与少数欧洲人混血后裔为主。在这种历史基础上形成的拉美民族,他们接受的传统 报刊业发展缓慢 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区 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 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西班牙语区与葡萄牙语区的差异 世界上第二个日报发行量最大的区域 英语区 收音机和电视机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 广播电视业体制,欧洲模式的加拿大与美国模式相形对照 美加新闻传播文化的冲突 美洲 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

文化带有相当的原始传播特点,对于阅读报刊,仍然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持。 (3)各国独立后,由于缺少民主政治的训练,经常发生内战、军事政变,国家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下,经济发展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繁多而杂乱,党报时期相当长久,报刊不是服务于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而是满足各政党宣传的需要,商业性新闻传播业真正得到大发展,尚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 2.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 (1)形式上接近拉美民众传统传播文化的广播和电视,得到了快速发展。 (2)拉美传统的原始色彩的音乐和舞蹈,以及传统的狂欢节,对于现代足球的热衷,刺激了广播和电视业的发展。 (3)墨西哥电视公司、巴西环球集团分别垄断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跨国卫星电视市场,成为世界级的卫星电视媒介集团和这两种语言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最大输出集团。拉美上空现在的两大卫星电视网是空中娱乐网和拉美银河电视网。 (4)广电在拉美各国的发展尚不平衡,中美洲各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南美除了巴西、委内瑞拉外,其他国家的广电系统较为分散。 3.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 (1)在新闻传播体制方面各国(除了古巴)大多效仿美国,报刊业完全是民营,广播电视业也是民营占绝对优势。 (2)公共服务性质的电视台以民营的为主。 (3)拉美各国媒介的新闻源主要是美国的两大通讯社,以及西班牙的埃菲社。巴西19世纪末与葡萄牙的关系疏远,加上葡国的通讯社自身很小,对拉美影响微乎其微。 4.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1)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代表性报纸是《格拉玛报》,古巴共产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新闻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记者) ※内容少,一般了解。 真题链接: 04年现象分析: 美国<纽约时报>在2003年5月11日发表内部调查报告,承认刚刚离职的记者布莱儿从2000年10月止离职前所写的73篇报道至少有36篇是捏造或者抄袭的作品,一时间,美国新闻界开始大量反省记者的诚信问题,质疑媒介管理问题. 请从这一时间出发,联系中国新闻界实际,论述记者的诚信(15分)以及社会意义(15分) 一、新闻传播者(联系看“新闻道德”) (一)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定位 1、“信息流动的动力”。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者,是令信息流动永不停息的推动力,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受众所获知的各种信息,都是都传播者传递的,他们信息的“把关人”。 2、“意见交流的桥梁”。新闻传播者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不仅传递消息,而且传递意见,反映社情民意。向下发布政府、政党的政策、意图,成为“喉舌”,倾听下级基层的呼声、意见,成为“耳目”“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媒介成了社会实现意见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3、“监督权力的镜鉴”。新闻传播者通过大量的社会决策与社会现实的公开报道,而令政府与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与个人品质处于阳光之下,从而使纳税人有机会审察、评估权力机关与权力人士,行使自己社会主人的权利。新闻传播者是社会的嘹望者,公共利益的守望人。 4、“社会民众的教师”。从历史看,新闻媒介是文化的承传物,新闻传播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与保存者。从功能看,它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人民生活的教师。 (二)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

1、责任重大 和其他职业相比新闻记者更应该消息灵通、头脑清醒、目光远大,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报道新闻,揭示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分析可能导致和出现的严重后果;他们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们的聪明才智,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他们同社会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 2、工作辛苦 新闻记者是一个重要而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辛苦的职业。由于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闻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受众报道新闻。为此,他们或者奔波于采访途中;或者笔耕于斗室之间;或者注目于电子显示屏之上;或者熬夜于编辑室内,夜以继日,永不停息。他们的工作是“全天候”的,他们是“脑体并用”型的劳动者。 3、环境复杂 新闻记者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而又极其复杂。就外勤记者而言,他们每天接触的人物上至领袖人物,下到普通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就内勤编辑而言,他们出于“把关人”的地位,他们手中的纸笔和键盘牵连到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因此,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需要借助新闻传播媒介来隐恶扬善。这种职业特征势必对新闻传播者产生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复杂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新闻传播者中来,一些人可能见善不齐、见恶随波,甚至以职谋私。另一方面,由于接触面广、涉及领域宽,新闻传播者可能因此养成一种“浮光掠影”的坏习惯。由此,可能造成新闻报道的失实和全局工作的失误。 4、工作风险性大 新闻传播媒介可能被各种势力利用来自我宣传和相互攻击,使得新闻传播者时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其首先来自于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才能采访到独家。也有来自于各种政治派别的倾轧,记者由于其职业特性而招致各种政治势力迫害的现象,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他们经常遭到地方“黑恶势力”的骚扰,有的甚至被殴打致死。新闻传播者应该忠于职守,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全社会也应该尊重新闻传播者的权益。 (三)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概述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概述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从形成方式来看,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产生的文件,不具法的效力。从实施方式来看,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国家强制不可缺少。从表现形式看,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法的正式性表明法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首先,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权力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系社会本身的存在的制度和价值。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自然法则和技术规范。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社会规范是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规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有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