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思妙构高水平 科学严谨真态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巧思妙构高水平 科学严谨真态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巧思妙构高水平 科学严谨真态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巧思妙解

巧思妙解 例谈比较类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刘凯华 典型例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法点拨 (1)读题联史 上述试题考查内容为明清之际的活跃思想局面,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阶级: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反封建束缚。政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走向腐朽。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扼杀个性,摧残思想,还有西学东渐,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其主要特点有: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其主要影响有:进步性:构建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和进步性,产生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儒学(理学)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指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不属于此列,三者的共同主张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2)技巧点拨 上述试题属于比较类选择题,其含义指的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事件、人物、现象(如著作、典章制度、观点、主张、内容、经济成果、因素、条件)等放在一起或把同类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异(不同)同(相同)点的题型。其主要类型有:类比性(即同类相比较)和对比性(不同类或性质相反的事件、人物等进行比较)等。其特点是:在题干中常用“相同”、“共同”、“相似”、“共性”、“不同”、“差异”、“个性”等问句。其解题方法为: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有关常识、根据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标准,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被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 迎刃而解 运用上述解题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有: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故①②正确。其局限性为: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儒学(理学)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故③④错误。所以,A项为正确答案。 经典再练 关于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有() ①都是传统儒学的背叛者②都反对君主专制 ③主张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④都直接推动了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妙极了与糟透了)

“妙极了”与“糟透了” 李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2、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3、体会巴德听到爸爸评价后的心情,仿照文中的写法,用上描写动作和心理的词句,写几句自己得到表扬或者批评后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检测词语,解题抓题眼: 1、抽读生字词语。(大屏幕展示词语检测。)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她是我们读书的向导,通过眼睛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题目中的两句评价是完全相反的,一句是表扬,一句是批评。 师:真好,你一定做了大量的预习,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是爸爸妈妈说的话。是对别人的批评和表扬。 师:对,这是引用了文中爸爸妈的语言。所以你看课题用了什么符号啊? 生:前引号和后引号。 (2)那谁能告诉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抽生回答。 师小结:根据题目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就叫(标题扩充法) (3)师归纳。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并从故事中受到感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些段落是讲的故事,哪些是感悟,用||线分开。 (4)生回答:1-14故事,15-17是感悟 二、(学习课文1——14自然段) 看来大家都预习了,初步了解了课文,这节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大家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请大家跟着课文提示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父母亲评价语言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2想一想: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交流: 1、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读爸爸妈妈的话,在课文中找出。 师:找的很准确,对于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呢? 生:发言 师:你从父母的评价,理解到他父母亲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可见体会得非常深刻。同学们,如果一个同学说完了,你还想补充,那么,你可以说:“老师,我还想补充他的发言。”或者“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生:(继续发言,2-3个) 师:同学们,咱们学习语文不能读读课文,讨论一下就行了,文章中的许多地方,

第15届“海门之窗网”杯小学生巧思妙解玩数学模拟卷二年级试卷

第15届“海门之窗网”杯小学生巧思妙解玩数学模拟卷 二年级试卷 姓名 准考证号 得分 一、填空题。(第2、3、8、10题每题3分,其余每题2分,共28分) 1.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1)98+99+100+101+102=( ) (2)25×125×4×8=( ) 2.找规律填数。 (1)81,( ),49,36,( ) (2) 8 12 16 13 ( ) 23 18 24 30 (3) 3.数出下面各有多少个指定的图形。 (1) (2) (3) ( )条线段 ( )个三角形 ( )个正方形 4. 一个蛋糕要分给11个小朋友吃,每个小朋友吃1块,问如果竖直切,最少要切( )刀。如果妈妈要将一块豆腐切成14块,妈妈最少要切( )次. 5.下面算式中的每个汉字各代表多少? (1) 精彩奥运 精=( ) (2) 9 好 好=( ) 奥运 彩=( ) -习 6 习=( ) + 奥运 奥=( ) 惯 4 惯=( ) 2 0 0 8 运=( ) -习习 2 1 6.阿姨拿来35块饼干,每个小朋友分得4块,还余3块,阿姨发给了( )个小朋友。 61 7 3 40 760 8 90 232 8 4 200 160 20 5 60 450 6 30

A B C D E F 7.根据下面两幅图,请你推想一下,3个的重量等于( )个的重量。 8.今年爸爸29岁,妈妈27岁,小玉2岁。当三人的岁数和是70岁时,爸爸( )岁,妈妈( )岁,小玉( )岁。 9.小林要沿着数字按从小大的顺序从1走到7,他共有( )种不同的走法。 10.在下面括号里写出从上一个钟面到下一个钟面所经过的时间 11.从五位数48975中划去3个数字(先后顺序不改变)。剩下的2个数字组成的最大两位数是( ),剩下的2个 数字组成的最小两位数是( )。 12.6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做“传花”游戏,从A 开始按箭 头方向向下一个人传花。传花时按顺序报数,当报到50时,花在( )手上。 二、操作与探索。(每题6分,共24分) 13.只移动一根火柴棒,使得等式成立。 (1) 改后的算式是:( ) (2) 改后的算式是:( ) 7 6 5 5 4 3 4 3 2 1 12 12 12 12 经过 ( ) 经过 ( ) 经过 (

精讲巧练、示范准确

精讲巧练、示范准确 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发展上,注重对学生的养护教育,注意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掌握本领并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时空的占领,让他们有足够“自我活动”的时空,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愉快地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一年级学过跑的基础上,将自然跑及折返跑中绕的动作连接起来的组合动作,为以后学习做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练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在本课设计中既注重了教材的生理意义,即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又挖掘了教材的心理价值,即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本理念,在全课中始终注意贯彻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教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种跑的练习,使学生改进跑的姿势,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善于合作的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的各环节,例如,课前准备部分:在每个学生的左腕上套着蓝、红、黄、绿不同颜色的腕带,四组学生四种颜色,教师的腕带为黑色,每种颜色上都有不同的字样,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用于课上的各个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将定距离跑的动作及路线示范给学生,让孩子们有一个直观、正确的视觉概念。然后,学生通过练习进行体验尝试。通过再添加障碍的练习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教师及时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 通过“牵手”的游戏,进一步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体验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此时为孩子们播放《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曲,唤出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本课中的暗线达到情感交融的高潮,腕带上的各种字样在此得到体现 教学中,讲解法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动作名称、过程、方法、要领和要求等,指导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进行练习的一种教学手段。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地了解所学技术动作的全过程。 体育教学提倡精讲多练,所以体育课中讲解不能占用较长时间。况且,在室外,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越

2015巧思妙解模拟试卷答案

奥数答案 一年级一、填空题:(每空3分,12小空,共36分)1.4; 2.10 3.18 4.9 5.46 6.19 ①7. 3 8. △= 12,○= 4 ,□= 16。 9.12秒 10.3个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5小题,共10分)11.② 12.③ 13.② 14.① 15.D或4 16. ③ 三、操作题:(每小题3分,5小题,共15分)17.把右边5个图形中的第一和第三个圈起来。 18.能 19.

20. 21. 4+7=11 四、解决问题:(共31分) 22.4 23.24页。 24. 24岁;55岁。 25.亮亮的爸爸是工人;明明的爸爸是老师;刚刚的爸爸是解放军。 26.(1)2+5=7,10-6=4; (2)2+5=7,10-4=6; (3)5+2=7,10-6=4; (4)5+2=7,10-4=6; (5)4+6=10,7-5=2; (6)4+6=10,7-2=5; (7)6+4=10,7-5=2; (8)6+4=10,7-2=5。

二年级 一、填空题:(每空3分,12小空,共36分) 1.3,2 2.白猫 3.11个 4.15个 5.108级 6.2分钟 7.7+1-4=4 8.76020 20607 9.22 10.48 11.桔子。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5小题,共10分) 1.① 2.③ 3.② 4.① 5.③ 6.③ 三、操作题:(每小题5分,3小题,共10分) 1. (2)(3) 2. 先竖着切三刀,分成7块,在横着切,分成14块,就可以每人一份了。 3. 4.(1)(1 +2+3-4)×5 = 10 (2)(1+2)×3-4+5 = 10 (3)(1+2)÷3+4+5 = 10 5.愉= 1 块= 9 学=3 习=6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3. 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教学难点:是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 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用词典查不明白的生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

苏教版数学高一必修3素材 2.4线性相关中的巧思妙解

2.4 线性相关中的巧思妙解 线性相关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具有计算复杂、运算量大,但是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技巧等特点,.一般情况下对本节知识的考察,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但也不排除应用题的形式,比如2007年广东高考题就以大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熟练灵活的掌握. 例1. 已知x 与y 之间的一组数据:则y 与x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bx+a 必过( ) A.(2,2)点 B.(1.5,0)点 C.(1,2)点 D.(1.5,4)点 基本解法:(1)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bx+a ,其中a 、b 是待定系数。 (2)计算平均数x ,y ; (3)求a ,b ; (4)写出回归直线方程。 (5)验证A.B C D 那些点所求直线上. ?????????-=--=---=∑∑∑∑====. , )())((1 2 2 1 121 x b y a x n x y x n y x x x y y x x b n i i n i i i n i i n i i i 其中x =n 1 ∑=n i i x 1,y = n 1 ∑=n i i y 1 ,a 为回归方程的斜率,b 为截距。 对于本题4,5.1==y x ,所以b=2,a=1, y ?=2x+1,过(1.5,4)点,故选D 巧思:由于回归直线一定要过样本点的中心),(y x ,只需求出y x ,

妙解:x =n 1∑=n i i x 1,y =n 1∑=n i i y 1 4,5.1==y x 所以必过点),(y x 即点(1.5,4), 故选D.此法避免了求解回归方程的步骤,只需求出4,5.1==y x 即可. 例2某地区某种病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统计近四年这种病的新发病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年底的四年里,该地区这种病的新发病人数总共多少? 基本解法: 利用回归分析 x 轴上表示年份,y 轴上表示新发病的人数,将表格中的四组数据描点.观察这些点的位置,它们的分布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所以尝试用直线进行拟合. 设回归直线方程为bx a y +=?,则由相关数据计算得:5.199711==∑=n i i x n x ,25.254011==∑=n i i y n y ,7.94)(12 2 1=--=∑∑==n i i n i i i x n x y x n y x b ,186623-=-=x b y a , 所以回归直线方程为x y 7.94186623?+-=,从而 ?+?-=7.944186623总y 11676)2003200220012000(≈+++(人),即为所求. 巧思:由于求解先性回归方程时公式难记运算量又大,容易出错,我们还可以从新发病的增长率入手 1996年到1997年新发病的增长率为 (2491-2400)/2400≈3.792%; 1997年到1998年新发病的增长率为 (2586-2491)/2491≈3.814%; 1998年到1999年新发病的增长率为 (2684-2586)/2586≈3.790%. 由此可见,新发病的增长率基本一致,取其平均数为3.799%,以此作为以后新发病增长率的预测,

高考政治精讲精练精析专题25文化创新习题含解析1

专题25 文化创新 考点精讲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变动 本部分新版教材无变动 3 考生记忆手册(可单独打印) 专题25文化创新(记忆手册)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框题)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_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 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 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 在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5.2文化创新的途径(框题) 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在文化创新中,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5)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

2015三年级巧思妙解试卷

第十届“海门之窗”杯巧思妙解玩数学竞赛(模拟卷) 三年级试题 准考证号码 姓名 得分 指导老师 一、填空题:(每空3分,12小空,共36分) 1.按规律填数:1,2,5,13,34,( )。 2.在除法算式A ÷9=B ……C 中,B 、C 都是一位数,A 最大是( ) 3.三(1)班共有学生50人,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8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1 人,每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两种作业都完成有( )人。 4.已知□+□+□=O +O ,?+?=□+□+□,O +□+?=40, 那么?=( ),O =( ),□=( )。 5.被除数和除数相差95,商是5,余数是3。被除数是( ),除数是( )。 6.妈妈15年前的年龄和女儿13年后的年龄相同,妈妈35岁时女儿( )岁。 7.鸡兔同笼,鸡比兔多25只,一共有脚176只,那么鸡有( )只,兔有 ( )只。 8.3个菠萝的质量等于一个梨和1个西瓜的质量,1个菠萝和3个梨的质量等于 1个西瓜的质量,那么( )个梨的质量等于1个西瓜的质量。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5小题,共15分) 1.由1,2,3,4,5,6,7,8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① 64 ② 56 ③ 8 2.在所有的四位数中,个位数字之和是34的数共有( )个 ① 4 ② 10 ③ 12 3.下面三块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按相同的规律涂有红、黄、蓝、白、黑、绿六种 颜色,请观察推想,红色的对面的颜色是( ) ① 黑色 ② 白色 ③蓝色 4.一个池塘中的睡莲,每天长大一倍,经过8天可以把整个池塘全部遮住。问睡黑 黄 白 绿 红 黄 绿 黑 蓝

莲要遮住半个池塘需要()天。 ① 4 ② 6 ③ 7 5.小可和其他五个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圆圈中间放着50个乒乓球,小朋友们按顺序依次拿乒乓球,每人每次拿四个,直到把乒乓球拿完为止(最后剩下不足4个就拿完)。若小可第二个拿,他拿到()个乒乓球。 ① 8 ② 10 ③ 6 三、操作题:(每小题3分,5小题,共15分) 1.在下面由火柴棒摆成的算式中,请移动一根火柴棒,使算式成为等式。 2.下面每个汉字代表几? 2 奥数成功办 × 3 奥数成功办 2 3.将1~16这16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16个方格内,使每行、每列、两条对角线上四个数字的和都相等。

说文解字话“创新”

说文解字话“创新” 马山美 汉字象、数、形、声、义兼赅,充满了大写意与大智慧,每一字体,每 一笔画,都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根本,反映了东方思维的内涵。汉字超越时空,历劫不衰,而今又是世界上输入电脑速度最快的文字,可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最深邃、最有哲理和生命力的一种文字体系。说到语文教育的“创新”,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字的构造上谈起,也许能发现一些最根本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创新”二字一个带刀(),一个带斧(斤),可见创新必须大刀阔斧。 “创”字从刀,仓声,在金文中的写法,像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标有小竖,表示受了伤,是个指事字,但后来或体字“创”出现,原字遂废,这样一来,“创”和“新”都成了形声字,那么表音的“仓”和“亲”本来并没有多少实在意义,不过同音字很多,古人偏偏选择了这两个字,我们也不妨进行一下阐释——“仓”,似乎暗示着创新首先要有一个仓库进行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亲”,仿佛提醒我们进行创新时莫忘了亲近对象、真情投入。因此,我们可以把“创新”理解为,在丰富宽广的积累上,以热情真挚............................... 的情感投入,大刀阔斧地改革旧制开创新界。.................... 一、“仓”——积学以储宝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肖鹰教授阐释“创新”时曾说:“‘创新’有两个含义:第一,以旧翻新,改造、更新现有的东西,即所谓革新(improve,reform);第二,无中生有,创造全新的东西,即所谓创造(create)。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创造都要有所本,需要自然和历史的资源,因此,没有绝对的创造。”可见,创新绝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有所本”。《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斥,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这段文字中,刘勰对写作所必需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概括得虽不尽完善,但他道出了写作的“首术”、“大端”,认识到了从事写作必须综合发挥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把“积学”排在了首位。马克思写《资本论》,历时40年,阅读、分析了浩如烟海的理论著作、事实材料和统计数字,他做过摘要的书籍就有1500多种,走访的工人不计其数;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书中涉及到诗词、方言、灯谜、酒令、典章制度、宗教信仰、建筑艺术,以及医药、绘画、乐曲、食谱、服饰等各方面的知识,还有对封建家庭内部生活场景、衣食住行的描写,没有切身的体验和骨子里的熟稔,实在是无法驾驭的。想要创新,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体验生活,不博览世界,恐怕是不行的。 宋人黄庭坚在为画作评时说“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成大作。作画如此,为人师更应如此。事实上,所有富于魅力的教育思想背后都有着广采博取的积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还云:“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可见学习需重储备,更要注意对储备之物的运用,也即在经历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寻求发展。 我们以往非常信奉孔子说的“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说固然极有道理,不晓得温故知新,不晓得触类旁通,不晓得利用经验——“一”,

第7课《巧思妙贴》教学设计(2020年江西版赣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

第7课《巧思妙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赣美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 课时:2课时 课型: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领域为“设计.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彩纸、旧挂历纸、树叶、树皮、铅笔屑、棉花、绒线、果壳等杂物,根据其外形、质感以及色彩特点,运用剪、裁、黏、贴等方法进行创作。作品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选材妙不妙。例如本课中的学生作业范例,狮子的鬃毛选用了碎纸条,这样狮子毛发冲冠、神气威猛的特征就体现出来了;花朵则利用了铅笔屑的形状特点;棉花具有蓬松、轻飘的质感,用来表现白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由此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是很重要的,这也要求学生要有好的构图和创意。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将构思创意和可利用的材料联系起来,可使材料的外形、质感和色彩非常自然、协调地与画面相融合。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利用原材料的特性,巧妙构思,创造出生动有趣的造型。 本课中的“学生作业”选材广泛,有城里孩子唾手可得的彩纸、旧挂历纸、布片等,也有农村孩子随处可捡的树皮、野草等,教学中可视当地资源情况合理选择。本课重点是材料的巧妙运用,以粘贴为定型的主要手段,以卫生、无污染、不损害健康为原则,让学生明白利用废旧材料也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设计理念

本课是围绕奇思妙想、变废为美这一主题的艺术造型活动课。撕纸贴画、剪贴画、树叶拼贴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已接触过,因此他们对贴的过程并不陌生。本课重点是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巧妙构思后拼贴出极富创意的作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围绕奇思妙想、变废为美这一主题的艺术造型活动课。撕纸贴画、剪贴画、树叶拼贴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已接触过,因此他们对贴的过程并不陌生。学生可捡的树皮、野草等,教学中可视当地资源情况合理选择。本课重点是材料的巧妙运用,以粘贴为定型的主要手段,以卫生、无污染、不损害健康为原则,让学生明白利用废旧材料也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在怪异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奇事物的乐趣。学会用剪、切、挖、贴、插、画等方法表现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育人目标: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表现奇思妙想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奇妙的作品。 教学准备 废旧材料、剪刀双面胶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为人民服务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为人民服务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10 为人民服务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主题探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针对这一情况,毛主席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要团结起来,打败________________。 二、疑难探究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基础知识必达标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为人民服务》是______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__________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___________。 2.读重点字 泰.山()鸿.毛()哀.思()彻.底()剥削.()压迫.() 铭.记()追悼.()送葬.()寄托.()牺.牲() 3.识多音字。 (1)看到祖国如此兴.()旺发达,老华侨高兴.()地热泪盈眶。 (2)勇敢而勤奋的人不怕困难.(),懦夫和懒汉需要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3)他尽.()管基础很差,却不甘人后,正尽.()力学习,争取赶上并超过别人。4.辨形近字。 )泰(困()) )秦(因()) 5. (1)追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大雁的毛还轻,多形容轻微或不足道。 (3)():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4)死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知课文。 本文首先提出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论述论点:为人民服务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牺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最后发出号召:悼念烈士,___________________,团结一致。 二、品读达标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文章第1段中的“这个队伍”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四年级上册美术第7课《巧思妙贴》教案

第7课巧思妙贴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在怪异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 奇事物的乐趣。 能力目标 2.学会用剪、切、挖、贴、插、画等方法表现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情感目标 3.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 向思维。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围绕奇思妙想、变废为美这一主题的艺术造型活动课。撕纸贴画、剪贴画、树叶拼贴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已接触过,因此他们对贴的过程并不陌生。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本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并掌握表现奇思妙想的各种方法。学会用剪、切、挖、贴、插、画等方法表现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难点:使学生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奇妙的作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图片,看完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学生 汇报 活动2【讲授】二、谈感受,进行创作 同学们看的真认真,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这漂 亮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吧--------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巧思妙贴!!!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这还有一些和你们同龄小 朋友的作品。请同学们说一说从材料,效果方面你发现 了什么??

看了这么多的作品,你想不想创作一幅属于你自己的 作品呢? 老师将给每个小组一个百宝箱,根据箱中的宝贝,你想 创作一幅怎样的作品呢?(小组交流一下,汇报)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同学们想创作这样的作品, 它的步骤是怎样的呢?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呢? 温馨提示: 活动3【活动】三、展示评选 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下面请每组的同 学选出一幅优秀作品吧! 下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哪幅作品好,好在哪里?你认为 哪幅作品需要改进,如何改进呢? 同学们的分析很具体,也很全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你 喜欢的作品投票!! 宣布今天的小画家!

六年级 三单元 妙极了与糟透了

“妙极了”与“糟透了”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好莱坞抄写啰嗦出售呵护 不吝赞扬直言不讳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4.重点理解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有一首诗,说明了这一点:(出示“教育与孩子”,齐读)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什么——伴随着您的孩子?! 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写得真棒。 2、“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妙极了”与“糟透了”》,我们在本节课中要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齐读课题。

(一)师: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二)师:好了,同学们的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了。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拼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 (三)同学们都读完了课文,能接受生字词的检查吗?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1.出示:好莱坞抄写啰嗦出售呵护不吝赞扬 直言不讳 指生读。正音。齐读。 直言不讳的讳字要与相同偏旁的伟字区分开 不吝的吝字是边音前鼻韵 2.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直言不讳是什么意思?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四)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同学们自由谈一谈。 师: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谁能归纳归纳。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成长为一名大作家。) 三.品读第一部分 师:课文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一到十四) 师: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两部分来学,同学们自己读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看能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请根据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德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语段一:妈妈一边读一边大声叫起来:“妙极了!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 我不好意思地承认了,但心里充满了骄傲。妈妈对我的诗赞不绝口,说只有神童才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篇!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对,从母亲的眼神里,话语里,动作里都可以看出来。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 2.3线性相关中的巧思妙解

线性相关中的巧思妙解 线性相关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具有计算复杂、运算量大,但是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技巧等特点,.一般情况下对本节知识的考察,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但也不排除应用题的形式,比如2007年广东高考题就以大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熟练灵活的掌握. 例1. 已知x 与y 之间的一组数据:则y 与x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bx+a 必过( ) A.(2,2)点 B.(1.5,0)点 C.(1,2)点 D.(1.5,4)点 基本解法:(1)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bx +a ,其中a 、b 是待定系数。 (2)计算平均数x ,y ; (3)求a ,b ; (4)写出回归直线方程。 (5)验证A.B C D 那些点所求直线上. ?? ? ???? ? ? -=--=---=∑ ∑∑ ∑====. , )())((1 2 2 1 12 1 x b y a x n x y x n y x x x y y x x b n i i n i i i n i i n i i i 其中x = n 1 ∑ =n i i x 1 ,y = n 1 ∑=n i i y 1 ,a 为回归方程的斜率,b 为截距。 对于本题4,5.1==y x ,所以b =2,a=1, y ?=2x +1,过(1.5,4)点,故选D 巧思:由于回归直线一定要过样本点的中心),(y x ,只需求出y x , 妙解:x = n 1 ∑ =n i i x 1 ,y = n 1 ∑=n i i y 1 4,5.1==y x 所以必过点),(y x 即点(1.5,4), 故选D.此法避免了求解回归方程的步骤,只需求出4,5.1==y x 即可. 例2某地区某种病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统计近四年这种病的新发病的人数如下表所

1.7 别了,语文课 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7 别了,语文课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主题探究 本文讲述了陈小允要随家人移民到中美洲,对语文课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的事,表达了他强烈的___________精神和对祖国的深深_____________之情。 二、疑难探究 1.陈小允对语文课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2.如何理解“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这句话?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基础知识必达标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_________,原名何松柏,著名___________作家。 2.读重点字。 滋味()包裹()浅显()张皇()华侨()擦拭() 3.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咽)____________ 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簿()饶()______________ 薄()绕()______________ 5.解关键词。 (1)():没有根据或不切实际地瞎想 (2)温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眼中充满热泪。

6.感知课文。 本文记述了“我”以前不喜欢语文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__________的美好,决心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强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二、品读达标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7.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8.“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这两句话是对陈小允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他的什么心情? 9.如果你是陈小允,你想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 B 能力拓展巧提升 (时间:50分钟分数:50分) 一、基础达标(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使劲.(j ìn ) 简练.(li àn ) 奇.怪(q í) B.榜.样(b ǎng ) 趣. 味(q ù) 懒. 洋洋(l ǎn ) C.扎.手(zh ā) 眼眶.(ku àng ) 华侨.(qi áo ) D.张皇.(hu āng ) 沉寂. (j ì) 包裹. (gu ǒ)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 教育了。想到这里,我擒着泪。 B.他们的热情,使我热泪盈眶. C.我会把我的默书簿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番阅。 D.泪水模胡了眼睛,我看不见同学和张先生的反应,只知道全班忽然异样地沉寂。 3.选词填空。(6分)

巧思妙解高考数学题

巧思妙解高考数学题[转载] 1.(Ⅰ卷,文21)已知函数. (1)证明:曲线y= f(x)在x = 0处的切线过点(2,2); (2)若f(x)在x = x0处取得极小值,x0∈(1,3),求a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 由得曲线y= f(x)在x = 0处的切线方程为 .由此可知曲线y= f(x)在x= 0处的切线过点(2,2). (2)由得 ①当 --1≤ a ≤-1时,没有极小值; ②当或时,由得 故x0 =x2 .由题设知, 当时,不等式无解; 当时,解不等式得. 综合①②得的取值范围是. ·巧思· ①(1)中,利用“k切= k PQ”(P、Q为定点、切点),根据“两点决定一条直线”, 可以避免求出切线方程,而“直截了当”地证明。 ②(2)中,利用三次函数的中心对称性,先将f(x)化为“中心式”,求出对称中 心(- a,c);再利用x 3系数为正的三次函数的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分别在“中心点” 的左、右,便得x0 >- a。 ③将方程f ’(x0)= 0中含x0的项配平方,得到(x0+ a)2,“0<x0+ a<3 + a”便 就有了作用;再将含a的项合并,得到2a(1-x0),“x0>1”也就有了作用……如此,可避免解方程和分类讨论。 ·妙解· (1)设P(2,2),切点Q(0,12a- 4).k切= 3 - 6a = k PQ切线PQ.

(2)f(x)可化为(x + a)3 + b(x + a)+c曲线y = f(x)关于点(- a,c)对称x0>- a. 题设f’(x0)=3(x02 + 2ax0+1 - 2a)= 00<(x0+ a)2= a2 + 2a -1<(3 + a)2,且2a(1- x0)= x02 + 1>0(x0>1)a<0a∈(-2.5,--1)即为所求. 【评注】 ①(1)中,证明过一已知点、斜率也已知的直线必过另一定点,不等于一定要先求出直线方程、再将坐标代入检验;解题要做到“能省则省”、能不“绕弯子”则尽量不“绕弯子”。 ②(2)的求解过程,体现了命题的本意:为何函数式中x2的系数用3a而不用a?为何条件是“x0∈(1,3)”而不是“x0∈(0,3)”或“x0∈(2,3)”等?可谓“首尾呼应”、“问答相称”。 ③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三次函数的图像(S形线)是中心对称图形;前者的定义域分为两个单调区间,后者的定义域为一个单调区间或分为三个单调区间;教师可补充介绍后者的性质。 2.(Ⅰ卷,理21、文22)已知O为坐标原点,F为椭圆在y轴正半轴上的焦点,过F且斜率为 -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点P满足. (1)证明:点P在C上; (2)设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为Q,证明:A、P、B、Q四点在同一圆上. 【参考答案】 (1)F(0,1),的方程为,代入并化简得 . 设,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