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公共财政的理解

公共财政的理解

大纲

一、对公共财政的理解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通俗来讲,公共财政就是国家通过对税收、国有资产和其他收入进行投资和理财,尽量满足人民的公共需要,为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和谐财政和市场经济,调节各阶级各部门的利益冲突。 二、对民生财政的理解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 从我们自身而言,民生财政是为了解决人民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帮助农民解决农作物销售问题,对农民务农进行补贴,解决国家学生的义务教育,为人民提供医疗保证,通过国家政策的实施,保护绝大部分人的利益。 三、对建设性财政的理解 四、对生产性财政的理解 五、对吃饭财政的理解 吃饭财政”是指一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的工资、一般性办公费用等方面的支出.“吃饭财政”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不发达的客观评价。所谓“吃饭财政”是指财政资金只能维持国家机关的运转,只能供养一批“吃皇粮”的人,缺乏用于建设的资金,也就是说财政的经济建设职能基本丧失。 从人民的角度考虑,就是国家政府人员,拿着国家的钱,满足自己的私欲,将国家的钱财花在请客吃饭上,缺少实际效用,

关于财政信息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关于财政信息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进程不断地纵向深入,财政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其广度、深度、力度均前所未有。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人们普遍认同,财政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推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发挥了愈来愈明显的作用。公共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运行一直与财政信息化发展联系密切,相互促进,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信息化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信息化;问题;对策 1 财政信息化是财政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力 财政信息化经历了大约30年的快速发展,由于各级财政部门重视程度、资金实力、人员能力等的不同,财政信息化的进展参差不齐,各省市县差异比较明显,可以预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此种差异仍将长期存在,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其对财政改革发展贡献巨大,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资金得以发挥最大效用、数据得以大集中。 1.1 财政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国库资金统一调度,进而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资金在经国库集中支付之后,能够有效地解决在传统财政资金多个环节支付与多个户头存储的问题。让传统的财政由过去的多头拨款转变为向一头拨款,将单位原有的分散存放的资金转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并且将原来的层层下拨支出转变为国库直接支付。 1.2 财政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进而有效地防止单位挤占、挪用与截留财政资金。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能够将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与事中监督,将原有的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转变成对每笔支出的控制,让单位的各项支出能够严格地按照预算执行,进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实现强化预算的目的。 1.3 财政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与遏制各部门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从内部实行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相对分开,在实际制度上防止营私。财政预算部门、资金支出单位与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个机构能够形成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的有机整体,进而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而杜绝不合理支出,提升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 财政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在财政部门的管理信息化中呈现出盲目性,各级财政部门自己建设,网络相互不通,重建轻联,自成体系。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的今天,如何让局域网不断向广域网快速转化,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困扰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2 硬件投入大,管理效率低。部分财政部门对网络硬件高度重视,投入大,却忽视整个网络系统的开发和整合,重复开发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及时转变财政部门的管理观念,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解决管理不断出现的新难题是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当前仍有许多部门依赖传统工作方式,尤其是一些领导依然习惯发纸质公文,而电脑仅仅是作为浏览网页和打印机来使用,部分人员的许多工作仍然靠手工完成。 2.3 部门内部配合不够顺畅。财政部门对预算拥有明确的指标拨款职能,在

公共财政与预算培训课件(doc 55页

公共财政与预算培训课件(doc 55页)

《公共财政与预算》复习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 1.恩格斯曾指出:(A)在1776年发表了关于国 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A. 斯密 B. 配第 C. 马克思 D. 瓦格纳 ★考核知识点: 财政学的起源 参见参考书章节:导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恩格斯曾指出: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中支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只要像“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侵略和维持国内治安就行了。他提出了税收的“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原则,支出方面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也一同产生,“廉价政府”则成为财政所应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斯密勾勒的财政学的基本框架。 2.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和制度 选择论等,布坎南等人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政治和财政问题,这一学派被称为(D)。

A. 凯恩斯学派 B.货币主义学派 C.供给学派 D.公共选择学派 ★考核知识点: 公共选择理论 参见参考书章节:导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和制度选择论等,布坎南等人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政治制度的运行,其中,财政问题始终居于研究的中心。这一学派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 3.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 A. 公共性 B.强制性 C.非直接偿还性 D.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考核知识点: 财政的基本特征 参见参考书章节:1-1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4.下面的(B)不属于市场经济下的三大财政职 能。 A. 资源配置 B.公共安全 C.收入分配 D.经济稳定。 ★考核知识点: 财政职能

财政学中财政的基本特征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并存的两个鲜明特征,即阶级性与公共性。 1.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具有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国家又是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并且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财政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是两者相统一的一种分配形式。其公共性是指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属性,阶级性是指政府财政在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时总是优先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 2.公与私是相对应的。政府财政历来就是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或办“公事”的一种分配形式,公共性是其天生的特质。在我国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政府包揽的事务过多过宽,但也没有包揽私人的全部事务,如没有包揽家庭理财,没有包揽企业财务,甚至国有企业财务也不是完全属于财政范围。 在市场经济下,财政的公共性仍包含了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般公共特质,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其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是以市场失灵为出发点的,有其特定的内容,范围更广泛。这种市场经济下特有的财政模式即“公共财政”。因此,在财政的公共性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上应特别强调两点: ①财政的公共性是其天生的,不是因冠以“公共财政”的名称而存在。 ②财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但其天生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财政”。 (二)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财政的强制性是由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和政治统治机构的身份决定的。首先,财政收入具有强制性。税收就是典型的强制性收入形式。其次,财政支出也具有强制性。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用途的安排中,众多的公民可能有不同的主张,但财政支出不能按某一公民的意愿进行决策。即使在民主政治下,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并依法强制执行。由此而言,财政本质上是一种超经济的分配形式。 财政的无直接偿还性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整个财政收支过程来看,财政是具有偿还性的。因为财政从公众手里取得收入,还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其次,这种偿还不是直接的,即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由于国家征税筹集的是提供公共物品的费用,因此,就直接的税收征纳关系来讲,是无偿的。 财政的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一致或相互依存的。强制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是无偿或不直接偿还的。 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财政区别于一般经济分配形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运行的基本过程就是收入和支出,因而收支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处理财政收支的关系上,虽然久有“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争论,但这都说明收支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平衡是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收支平衡是财政运行本身的内在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要发挥财政的某种政策功能就需要打破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失衡性的政策操作也必须围绕收支平衡这个轴心,不能过度和失控。有的国家规定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的上限,或通过立法来制约公债的发行,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财政学

导论 复习思考题:财政产生的条件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 1、财政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剩余产品;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 2、财政既是分配范畴,又是历史范畴。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思考题: 基本概念:市场失灵公共物品财政社会公共需要经济稳定 基本理论: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2、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 3、简述财政的职能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2、公共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3、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4、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需要。 5、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6、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自然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 ⑤经济波动 7、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8、简述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Fiscal Function)是指政府活动所固有的经济功能。政府的收支、政府从事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改变经济的原有状态。政府活动对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体现为财政的职能。 有几点需要强调:一、财政职能是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只要政府存在,它就必然要进行某些活动,而这种活动必定对经济产生影响二、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基本立足点。三、从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进出口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财政问题。 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含义—是在各个部门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例;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捅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是因为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同时,中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过程应当是,也必然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的过程。这是建立民主的、有监督的财政的必由之路,也是达到财政部长金人庆同志所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全国13亿人民”这一公共财政目标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理论中。普遍吸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投票理论、官僚行为理论和公共决策理论。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市场经济国家现行财政决策机制,包括财政体制的形成机制和运行特点,从而使我国的政府财政活动尽快地纳入公共选择过程,这也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财政渊源 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选择思想最初就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源泉。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面对的是企业。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区别开来,后者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前者则把公共经济引人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西方早期的公共选择思想大都来源于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19世纪末,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运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决定公共活动的结构,这种分析内容构成公共财政理论的一部分。例如,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KnutWieksell)认为,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割裂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联系,在他的政治的一致性原则中,他认为:“如果一项公共支出要被批准的话,一般地,它必定含有这样的假定,即这种支出准备用于一种对全社会有益的活动。并且所有社会成员都无一例外地这样认为。”布坎南曾经在一篇题为《公共选择与财政理论》的论文中追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过程时说:“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当然,当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在20世纪逐渐形成后,它已经脱离单纯的财政领域,广泛的运用于解决财政以外的诸多问题。布坎南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维克塞尔的书,接着开始对意大利学者的著作进行了研究。这使得我的注意力

2017年春季《公共财政学》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纯公共物品 答:纯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 第一,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受益不会增加任何成本。 第二,非排他性,即要将个人排除在享受纯公共物品之外,通常很难做到或不可能做到。 2.财政收入 答:所谓财政收入,是指公共部门为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3.消费税 答: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统称。 4.外部性 答:许多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不予考虑,成为外部化了的成本或收益,这就是外部性。 5.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 6.横向公平 答: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什么? 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2.公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公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当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至出现赤字时,它就必须举债;二是社会上要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3.财产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 答:财产课税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财产税主要包括一般财产税、特别财产税、财产转移税。

4.政府的收入再分配项目主要包括什么? 答:有两种主要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公共援助项目——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救济;社会保险——向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业者和病人提供保险金。 5.为什么在有些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干预市场? 答:第一,竞争性市场可能无法产生社会满意的收入分配。第二,有人认为,即使拥有完全信息的个人,也不能对他们消费的产品做出很好的判断,这样政府强迫人们消费某些物品(称为有益物品)就有了理论依据。 6.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包括什么? 答:基金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 三、案例分析(共16分) 1.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是出于什么原因? 答:(1)促进公平。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一个孩子的前途显然不应由家长的财产状况所决定。 (2)具有一定外部性。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会使社会的运转更加顺利和平稳,增加国家整体利益。 (3)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为教育融资,它们担心得不到偿还,资金不足的人可能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

公共财政学读书笔记

公共财政学读书笔记 【篇一:财政学的心得和体会】 财政学的心得和体会 还记得在第一节财政学课之前,看到的这样一段话:你了解政府参 与社会资源配臵的规模和结构吗?你知道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筹 集资金以确保支出的需要吗?各种不用的政府收入和支出政策如何 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你是不是希望对政府的财政活动发表自己 的见解?或者你想还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精英或维护公众权利的专家,那么,现在就应该开始财政学的学习。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 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 关注财经网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 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 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 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接下来,我将对这一阶段财 政学的学习过程,做一个所学、所思、所感的阶段性总结。 首先,我学到了什么?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从门外到门内,经过八周的学习 我已经初步站到了财政学的门内。首先,我学会了一种关注的意识 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 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 得更加重 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 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 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 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 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 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 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 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就是支持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已具雏形,然而,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用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计划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供养范围过大,包揽过多,特别是对那些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延伸干预过多,大大超出了政府职能范围和财力承受水平。相反,应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却让市场竞争主体去承担。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将财政支出逐步向重点领域倾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财政预算的约束力逐步下降,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重点支出的需要,教育、农业等发展领域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相反,大量的资金却被用于许多非重点领域,导致财政对国家重点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 3.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突出表现为税收的费化和收费的“越位”问题严重。社会公共权力缺乏相应的制约,导致众多公共权力机构直接介入分配领域,严重影响相关领域正常运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屡禁不止,公共秩序得不到保证,公民的权利更无从谈起。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必将直接导致收费规模的扩张和政府收入机制的混乱。同时,也将严重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保障来源。 在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运用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手段,去缓解解决体制中的缺口和不足,是必要的,这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应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财政资金应突出公共性,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办得了、办得好的,就不应该由政府承担。但长期以来,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方面财政过多的干预市场,本应该有市场自身调控就能做好的领域,却由于政府财政的介入,妨碍了市场正常地运转;另一方面,那些本应该由政府去做、去实现的一些事情,反而因为财力“缺位”而没有能力做到或做得不好。所以,今后财政资金需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对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2.科学界定和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是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支出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把重点放在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对一些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和投资过多问题。通过改变财政对经济发展干预的方式,逐步减少并逐渐取消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集中财力,保障科学、文化﹑教育、社保、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 3.积极推进公共财政的管理手段。这是公共财政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这项制度也是现阶段有效节约财政开支最直接的办法。近年来,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效果十分明显。所以,今后,

公共选择与行政成本

公共选择与行政成本 摘要:行政成本具有提高行政效能,降低社会负荷以及防止权力腐败的作用,有效控制合理行政成本成为行政改革诉求的重要目标。然而,现阶段控制行政成本已成为世界各国行政发展的共有难题。在寻求破解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对策时,可以借鉴公共选择学派关于行政成本增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探讨行政成本不断攀升的缘由,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与途径。 标签:公共选择;行政成本;制度分析 一、探源:公共选择与行政成本的关联 行政成本是政府在为组织与管理社会而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以及由其所引发出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行政成本是政治与行政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当代世界公共管理面临的共有现实难题。牢固树立政府的成本意识,已经成为当代政府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行政改革,但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境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行政成本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不断攀升,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吃饭财政”范围越来越大,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连日常运行都难以维持。在众多的理论体系中,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 Theory)提供了当代政府行政成本及其增长的充分解释。正如丹尼斯·C·缪勒所说:“作为政治体制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似乎天生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工具。”公共选择理论关于行政成本增长的阐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官僚与官僚体制 近代社会所选择的政府模式是一个官僚制组织结构模式,它的构成来自于职位、工资、权力、威望、官职的恩赐等要素,它的运行和价值的体现一般均通过机构、人员的增加来实现。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官僚制事实上造就了一个特定的利益集团,通常会把个人利益和官僚机构的利益摆在首位,而将公共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其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因此,具有天然的拒斥改革的惰性。当社会要求政府承担新职能时,利益集团往往乐意承担新职能,同时却不愿意放弃失去存在合理性的政府职能,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冗员充斥、慵懒散闲、推诿扯皮以及各种各样的官僚主义问题。正如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那样,政治家一感到忙不过来的时候首先想到仍旧是增人,而且是成倍地增加。当冗员过多无所事事的时候,他们又会人为地制造出许多事来,使他们人人有事干,整天忙忙碌碌。可见,在官僚体制中,机构具有高度分化和专业化趋势,人员缺乏竞争,鼓励浪费与低效,使得机构愈发庞大,组织内个人和分支部门协调难度增大,导致官僚机构的交易成本提高。 (二)政府部门的财政扩张 官僚机构往往是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是预算分配过程中的代言人。行政过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九章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九章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涵义 考试内容:理解财政的基本涵义。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分配活动。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三种经济体制,从而相应形成三种财政类型:(1) 家计财政,这是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财政模式的一种概括;(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3)计划财政,特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活动的一种类型。计划财政通常称为“生产建设财政”。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是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 大家可配合试题进行练习:2020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典型例题:第九章财政的基本涵义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考试内容: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 公共财政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也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有的需要,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通过纳税、付费等形式付出代价,当然这种代价的付出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致力于弥补这一缺陷,所以需要财政。 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缺陷: (1)不能排除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2)不能校正外部效应以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 (3)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4)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5)不能有效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 市场失灵领域就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体从社会上取得收入,并将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大家可配合试题进行练习:2020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典型例题:第九章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_1

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认识 关于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应该说国内现在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共识的表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议。学术的争论可以继续进行,有助于我们认识的深化,但是我认为这些争论并不妨碍我们把握一个主线,就是从转轨、财政转型的角度来正面理解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些实质性的。这些实质性的内容现在还是一些粗线条的要点,随着今后改革不断的深化,我们对它的认识会越来越细,越来越清晰,这是旨在追求化的制度创新和生产力解放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去达到的。根据自己的认识,我想提出四点关于公共财政基本特征的表述。我认为所谓公共财政,顾名思义,很关键的一个内在导向就是强调其“公共性”。公共财政的特征,首先就是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的目标和工作的重心。这样一个要点,包含着如何正确处理公共性和阶段性的关系的内容。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国家财政,的支柱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其所强调的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强调了其阶级属性和阶级专政的性质。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指明了主义条件下的国家消亡。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阶级属性仍然存在,但是在往前逐渐的过程中,要进入一个马克思主义所勾画的国家消亡这样一个可能很漫长但是必然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不能否认阶级性,但不能整天放在第一位来强调。我们的国家政权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但我们在宜传上并没有把专政像过去的阶级斗争那样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总体上我们更需要创造一个社会和谐、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富裕这样一种

氛围和态势。所以,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国家消亡这样一个大方向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抓住什么主导性的东西。社会主义既然是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采谋求发展,在理财上必然是要强调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这和历史发展趋势是相合的,和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建设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纲领的具体方针和具体任务也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我觉得公共财政无非是更明确地、更理直气壮地强调对于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满足,要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心。政府的社会目标里这是一个主要目标,同时也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阶级属性;顺便说一下,在学界里大家往往都不假思索地引用一个判断:国防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言下之意就是说国防是完全对应于社会公共需要的。但实际生活中,显而易见各国的国防不可能是纯粹公共产品,美国的飞机飞到我国领空发生撞机事件,显然是侵害我们的主权的,显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益无害的东西。美国在科索沃狂轰滥炸,他说是国防,是纯粹公共产品,我们处于弱势的、被欺负的国家,简单地学他们这个概念,就会造成很严重的误导。我个人的解释是国防不可能是纯粹公共产品,只要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立冲突,充其量国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局部的公共产品,有些时候这种局部公共产品和其他局部公共产品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冲突。举个直截了当的例子,日本在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时候,说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好像是个公共产品,大家是“共荣”的,实际上是血腥的侵略和残杀。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不能简单地附和他们的学者的所谓主流观点。但回到主题上

新形势下对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对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新形势下,财政工作面临主要问题的思考: 自分税制以来,各级政府财力不断加强,民主化、法制化财政建设效果显著。同时,财政工作与有关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财政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仍有差距等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 特别是在当前压通胀、优结构、促发展、保稳定的新形势下,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财政工作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与外部工作联系不够紧密问题: 1、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财政收入的完成情况,直接反映出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财政收入中各项收入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研究又可以促进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由于联系不够紧密,重点发展什么产业、调整什么产业、为促进产业发展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等这些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不能及时掌握,财政资金的调节作用降低。 2、与融资计划、政府债务管理工作联系不够紧密。目前地方重点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的投入得到保证,但“大财政”思想深入贯彻不够,融资贷款的“借、用、还”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转移支付、银行贷款、地方债券等各种融资资源不能全面统筹。容易产生政府信用危机的风险。 3、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联系不够紧密。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当前,不少地方忽视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不从地方财政实际出发,经济发展规划过于冒进,对产业发展贪大求全,制定一些对地方税源增长作用不明显的产业发展政策,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内部工作联系不够紧密问题: 1、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联系不够紧密。对每年通过决算数据反应出来的预算编制问题和预算执行问题,在次年的预算编制中未加以借鉴参考并有效解决,导致在预算执行中不按预算安排、项目串用等违规现象依然存在,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财政工作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2、财政监督与绩效评价联系不够紧密。实施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当前的财政监督与绩效评价联系不够紧密,财政绩效评价主要反映资金运行是否安全和发挥预期效益,而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及时影响有关财政政策的调整,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明显。 (三)、与经济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随着财政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加强,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切实的财力保障。但同时,财政工作相关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导致财政工作与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1、预算编制相对于经济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预算编制仍然不全面、不细化、不科学,对未来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充分的预见性。往往是一年预算、预算一年,今年编制明年预算,造成预算编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不能及时满足。 2、预算执行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预算编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