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宋乐元 201201328

摘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虽然不及埃及时间久远,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而具有魅力的华夏文明,使中国传统文化绵延至今,经久不息。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传统、孝道、感恩、道德规范、儒家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传说很久以前我国有个君主叫舜。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主,不仅智谋双全,而且也非常恪守孝悌,因此得到臣民跟后代世人的爱戴。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幼丧母,父亲是瞎子。后来父亲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从此后母常虐待舜,后来连父亲也讨厌舜。每当父母发狠心要杀死舜时,舜只好逃跑。可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舜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当舜在历山的农田耕田时,竟有大象跑来帮他犁田,小鸟飞来替他播种。后来,尧帝发现并提拔了舜,让舜协助自己来管理国家大事。舜在尧手下干了28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官,都很称职。最后,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尧之所以选中舜为帝位继承人,就是因为舜不仅有才干,而且是个大孝子。可见,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自远古就沿袭流传下来的,并时代相袭、贯穿百代。

在周代的时候,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了有名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创私学把孝放

在教学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规范,重新解择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为了维护、形成这个孝道传统,在周朝,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敬老尊贤。礼法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资格,享受敬神一样的礼遇。春秋战国时,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的老人免两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全家免赋役。在中国民俗中,还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在民间60岁的老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祝寿;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的礼仪。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养老敬老之礼。清朝年间还举行过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千寿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为保障崇孝风尚固化,历代皇帝采取褒奖孝行、劝民孝行的各种举措。汉文帝时,诏令天下郡守,推举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中,均专门设立孝廉科名。在整个封建时代,《孝经》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小孩子从入学起便从童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中诵读“首孝悌,次见闻”。此外,严惩不孝。隋唐后的刑律皆将不孝列入等同谋反不予宽赦的“十大恶”之中。杀父母者历代皆凌迟处死。明律中,凡不顺从父母致使父母生气的事皆视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间流传的“打爹骂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为世人所不齿,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内涵丰富,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工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孝敬不等于盲从。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生育后代,提高后代的质量,在当代绝不是个人一家的行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强我、壮我中华民族之后的需要。

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

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同学、师长及社会每个成员,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

忠孝两全。这是对国家而言。孝忠相通,孝始忠结。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小家与大家本质相通。

缅怀先祖。这是对亡者而言,就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思是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承遗志,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父母在,能够一直孝敬,父母死后,则慎行其身,不给父母带来恶名;同时既擅自珍摄,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英名,这都是始终在尽孝道。

清明节上坟扫墓等祭奠的活动,是生者对死者寄托的哀思与缅怀,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可是文革横扫“四旧”把人们的纪念活动统统视为封建迷信而加以批判,严重地破坏了人类孝与感恩的伦理常情和秩序。对革命先烈、对死去的亲人,慎终追远,缅怀思念,这是中国孝道文化代代相袭、辈辈相传的伟大特色与伟大内涵,是中国人一种永恒的孝道和仁爱的体现。永远不应废止,也不能废止。

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视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且把孝与感恩和“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与感恩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不仅是历代伟人,思想家的智慧结晶,更凝聚了华夏文明的精粹。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亟待我们去认真对待,去挖据更深的精神层次的魅力与内涵。

参考文献:

[1]吕祖谦.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朱熹.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3]孔子.孝经[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4]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曾子、子思.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罗新慧.曾子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修 身之本,也是中华文化之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20XX年4月20日,我们二龙中心校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主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等栏目总导演、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吕明晰《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的专题讲座。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吕明晰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等方面为我们全体教师上 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 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

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孝道做起。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吕老师的这种观念传承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孝敬长辈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让大家看到“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社会。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孝道讲座,东山书院,丽江学校以及我们华南中英学校的许多优秀少年都讲述了他们的事迹。其中一个大姐姐的演讲让我最是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妈妈也经常在那里干活。每当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时,大姐姐决定开始到工地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开始的时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因为这项上作实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劳累,她坚持了下来,还帮她爸爸争到了不少工资呢! 我在我们学校也被评选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妈妈炒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问道:“妈妈,您的手没事吧?”妈妈说:“没事,只是一点小伤而已。”但我还是赶忙拿了一些烫伤药帮妈妈擦上。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小家伙开始学会关

当今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当今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当代开放开化、文化交融特别是西风东渐的时候,重新温习孝道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是有着教化和引导意义的。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

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的学校还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自秦代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时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您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就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与实践,实际上它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与首要观念。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就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就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就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就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与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就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与发扬。这就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与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虽然就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就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就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就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就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与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孝就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就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瞧,它就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瞧,也就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就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就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就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就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就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就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就是整个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就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就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她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她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就是自律性的而不就是她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时代

传统文化的孝道作文

传统文化的孝道作文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关于孝道的传统文化,你怎么看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孝道作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文化孝道作文篇1 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第一个笑脸迎接你的人是谁?是你的父母;当你牙牙学语的时候,是谁在那里耐心的教你?当你蹒跚学步的时,是谁拉着你的手,让你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走?是你的父母。我们的一切一切包括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因此孝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是的,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众所周知: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既然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苦而不为呢?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要铭记“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报答父母。 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时刻提醒着我们: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现在,我们都还是刚刚步入初中的中学生,并不能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孝敬父母,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开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时刻充满一颗感恩心。 传统文化孝道作文篇2 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孝敬我们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把他们的一切都给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他们,做一个孝子呢? 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孝敬父母的真谛! 自我们懂事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会懂得。例如:懂得感恩、懂得帮助别人、懂得尊敬师长……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过,我却迟迟才学会懂得去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摘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孝孝道儒学伦理道德 Summa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filial pie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ormally eth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 confuciouism and the chiefl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Filial piety Confuciouism ethic consciousness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之含义、起源与孝道理论的完成 中国孝文化,其初始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时?这是我们首先要从历史现象的角度予以探讨的。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①;《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但是若从文化的其他要素如宗教哲学的视野,从孝之发生的初始含义上再做细究的话,似乎孝之含义还不仅于此,还有另外两层含义。这就是尊族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的这三种含义是同时共有的,但在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后两意占主导,之后,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 关于孝产生于何时,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康学伟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一书种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但这种观点争议颇多,在此不另赘述。孝道起源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产生于殷代。这种观点的代表论著是杨国容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但这种观点也被较多的论者批评。另有论者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一文中,指出“‘孝’这一德目应是由周人首先提出的。在西周时,‘孝’又扩张为一中伦理政治范畴,从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③。”尽管有上述三种不同的观点,但是认为孝是大兴于周代是被众论者普遍肯定的。 孝之初始含义有二,其一:尊族敬宗。查昌国认为:“西周孝的对象为神祖考妣,非健在的人,孝是君德,宗德;其内容为尊祖,有敬宗抑父的作用。”周代以致春秋之孝,其主要内涵为尊族敬宗,并且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现有文献中大量可见的享孝连文的语言表现形态证明了这一点。

《传统文化与孝道文化》

传统文化与孝道文化 课程背景: 孝道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对孝道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往往多从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上来解读。这样对于孝道的传承是有局限的。 本课程将孝道文化的触角,分别与儒释道诸子百家精髓进行多角度的契合,从家庭伦理到人生信仰,从职业素养到事业修为,深入浅出的解读孝道文化,为学员提升国学学养和事业修为,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 课程收益: 1.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 2.现实理解孝道文化在工作.生活.事业中的应用 3.精彩解读孝道文化所延伸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 课程对象: 1.企业全员 2.国学爱好者 课程时间:1天,6小时/天 授课方式: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学员讨论 课程大纲 一.孝道,始于事亲 1.孝的解读 2.古代二十四孝 3.儒家的亲情伦理孝道 4.不做愚孝,不做伪孝 5.道家面对孝道和天道的取舍 6.老子庄子关于孝道的六重境界 7.《弟子规》和《父母规》中的孝道 8.父母是家中菩萨,佛家的大爱孝道 9.如何践行新时代下的“新二十四孝” 案例:知府穿越时空行孝的故事

案例:舜帝大孝,成就一代圣王 案例:道家孝道治病救人的经历 讨论:如何做到当下新二十四孝 二.孝道,中于事君 1.行忠孝,臣事君以忠 2.为人之臣勿以己为高 3.真诚忠诚,赤诚血诚 4.事业忠诚的三重境界 5.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6.忍辱负重,负重前行 7.四维八德,职场忠孝 8.推功揽过,八项注意 9.工匠精神,止于至善 案例:忠孝与曾国藩一生的成就 案例:曾参对孝道的顿悟与升华 案例:李嘉诚家族的家风和孝道 讨论:富不过三代,与孝道的关系 三.孝道,终于立身 1.忠孝两全,就是把事情做到位 2.孝道也能心怀苍生.大爱无疆 3.起心动念利他,一切方法自来 4.读书立志,修齐治平,慰平生 5.心上学,事上炼,工作即修行 6.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视同仁,放下偏见7.有善有恶意之动,原则立场,从不糊涂8.知善知恶是良知,做对的事,把事做对9.为善去恶是格物,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案例:虚云法师的成就与孝道文化 案例:王阳明的忠孝与王阳明心学

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孝道文化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孔子认为应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孝、悌也是孝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孔子还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观看视频《一份账单》谈感想; 新闻回报: 事件一:84岁老人春节露宿女儿家门外4天3夜,6个子女均不管 事件二:多次下毒谋杀亲父,不孝之子获刑八年 事件三: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刀刺母亲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何处?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后经过儒家思想总结提升传播,使得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女娲十分强调后代子女的教育和孝道,要求后代子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紧密团结,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孝文化,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历经几百万年发展起来。 中国孝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西周:《礼记·王制篇》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春秋战国: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宋代,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组成,像是青年大扶着老年人行走,象征老少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由此观之,“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所作的解释,传统中国文化中孝亲观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它的字面意义。 从内容上说,孝道的范畴包括尊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妯娌、团结连襟、尊师崇贤、敬长爱幼、扶贫济困,以及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有两种形态: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即父母年老后,身体的衰弱不能劳动,子女要主动奉养父母,使他们得以安度晚年;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即做一切事情要合乎道德规范,能受到人们的称赞,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慰和满足。实际上这样的孝涉及了子女的整个行为。 简言之,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老、敬老、养成老、送老,不外乎“敬爱父母,返思祖先”。从动机来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看,孝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止于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开始。

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友善主题德育项目活动案例 一、活动设计背景 《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基本内容;“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每个人生活中的言与行;“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和终极关怀。 “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多少人做人的准则,被传为千古美谈,流芳百世。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传承和发扬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应成为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 我院信息技术系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为切入点,将传统孝道教育融入学院德育教育活动中,传播孝道文化和孝道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友善之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信息技术系3+2财会1301班在2014年4月开展了“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主题德育活动。 二、活动达成目标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同学们认知孝道文化,励志践行,素质修身,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以爱心唤醒爱心,换取爱心,传达爱心,使爱得到迁移与升华。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调动家长的助教积极性,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发挥社会道德建设力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利用身边人身边事为学生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 三、活动准备与器材 1、学生分组(分6组,每组5-6人),学生收集关于“孝”的故事; 2、挑选合适的学生担任主持人、领唱、工作人员等; 3、下载歌曲《跪羊图》、《感恩的心》伴奏、“孝”字的Flash动画; 4、打印问卷调查表、布置教室等。 四、活动实施过程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姓名:王齐禹学号:5112039035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孝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之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⑤”。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尽管在当代社

孝道的现代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德之首.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并赋予新的诠释,构建现代孝道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我国以孝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智能的修养,对社会的尽责,也是孝的表现。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职责是: 将历代祖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代如此。 由于近代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组织趋于小家庭制,[养儿防老] 的观念渐难适用,对老人安养巳引起社会有组织关怀,是以要巩固家庭组织,加强家庭责任,注重祟老教育。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舍之事,故援特搜集格言,恭录古圣先贤铭言,[二十四孝故事],,以资教孝,劝孝之参考。 孝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固有的美德,也是人伦的大本,父母生我育我爱我,其养育之恩,可谓昊天罔极,然人类有时却又是一种善忘的重物,俗语说: [养儿方知父母恩] 可见为人子女者,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俟其身历其境,方知父恩母德,故凡有血性良知者,当饮水思源,孝亲报恩。 虽然英豪杰,俊才硕士,有其出类拔萃,非凡之成就,然究其本,从其出之始,便需要依赖父母生养培育,始克有成,草本乃天生自长,而人类无父母之培育,则无法成长,故父母于我,可谓恩难量,况动物之类,亦有如乌鸦之反哺,羔羊之跪乳… 等孝行表现,动物之灵性虽不若人类之高明,然其孝与人同,足征[孝]乃为天性,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可曾细思与比较过? 不幸,近百年来,欧风东渐,追逐物质文明,轻视固有道德,民德日薄,孝德益晦,实属可痛。本会旨在推弘固有伦理道德,有感孝道式微,必藉孝书刋传播,以提醒人人对孝道之重视,孝道可使人敦品于真、善、美、家庭和乐,社会安定,达到乐利的境界。最后,寄望那些拥有威权的达官贵人,甚至社会政要及教育家,传播界,若能加以发扬推[孝],然后始能得到整个社会对[孝道]的正视与奉行,因为孝道是天经,地义民行,三才一贯的。但愿,使我中华文化与时俱进,而臻世界大同。[孝]书初版以来,读者热烈响应,受到莫大鼓励,实为可喜现象,索阅者众,各十方大德纷纷赞助,催促继续再版,顺此表示敬意,并申谢忱。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释义】‘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当代开放开化、文化交融特别是西风东渐的时候,重新温习孝道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是有着教化和引导意义的。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的学校还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自秦代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时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人世间最不能等的是什么?莫过于孝敬父母。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范文。 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看惯了世态炎凉,看多了人间冷脸,以为自己已经没有了眼泪。看到演讲台旁的大屏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声音深情地叫着“妈妈”,“妈妈”。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我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妈妈”“妈妈”的叫着我啊!妈妈,多么美妙的字眼啊!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的呼唤妈妈,那些生活的小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儿子第一次叫妈妈那天刚满四个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点多钟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进门,把孩子放到床上便翘着脚坐到旁边看电视。厨房冷冰冰的,房间乱糟糟的。年轻的我不会看脸色,一边笑着和婆婆说话,一边赶紧做饭做卫生。我幼小的儿子躺在床上,不哭也不闹,小脸一直挂着笑,眼睛一直盯着我转。我当时并不知道孩子饿了多久,只想把事赶紧做完。等我弄好饭,做好卫生,站到床前时,已经快十一点了,儿子望着我,突然叫了一声“妈妈”,然后把小脸转到一旁格格的笑,我惊讶极了,孩子才四个月,居然会叫妈妈?我惊喜地抱起孩子,儿子又冲我叫了一声“妈妈”,小眼睛里都是笑。我浑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儿跪乳知道感母恩,我这么小的孩子饿着肚子,

不哭不闹望着母亲欢笑,难道不是感母恩吗?这也是一种孝啊! 儿子七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感冒,我带他去医院看病,途间路过一家花圈寿衣店。儿子远远地站住了,表情肃穆,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以后一定会给你买最贵的花圈。我笑着握住他的小手,问他:怎么会想到送妈妈花圈呢?妈妈还要把你和妹妹养大才能死啊!儿子有些着急,望着我的脸一字一顿的说:妈妈,我是说你很老很老以后死了,我会买最贵的花圈给妈妈。我愣愣的看着我幼小的儿子,心里感动极了。我的孩子该是多么的爱我这个妈妈呀!我的孩子没有学过孝道,这么小的年龄,却已经知道妈妈去世后要厚葬妈妈,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感动的孝啊! 生活的艰难磨没了我的耐心,对着一天一天长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择言,不知道儿子怎么想,就算刚骂他出门,他也不忘说一句:妈妈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听力不好,他是叫我过马路小心车辆。心里也感动转眼却还是态度恶劣的对我的孩子。看着演讲台上讲课的老师,他主讲的内容是要教好孩子学孝道和弟子规。我真想对他说:老师啊,其实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的不应该是他们,而应该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学习啊! 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聪明很孝顺。那天大雨,儿子没带伞,看着已经放学了,又没法联系他,只有呆在家里站在窗边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家风、传孝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家风、传孝道 主讲:高荣 【课程背景】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天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是以家庭为背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家庭观念渐渐淡泊,家风似乎也被人们遗忘了。那么,家风是怎样形成的?家风对于社会发展,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现在,我们又为什么需要重建家风呢?跟着高老师一起通过学习来寻找答案。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课程大纲】 单元一:为什么要重建家风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奥秘 (1)中国传统立国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和文化有何关系 (2)为什么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根本在于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 (3)家庭教育首先是孝道的教育 (4)小康与大同社会的标准 2、什么是家风 (1)家风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 (2)家风是一种责任 (3)孩子的品德好坏,家长有逃不掉的责任。 3、家风的新标准

(1)合理(2)安全(3)方便 单元二、正家风 一、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1)在家庭关系中,谁是最重要的人 (2)家庭稳定的“地基”是夫妻关系 (3)夫妻关系和谐本身就是良好的家教 二、夫妇和谐之道 (1)婚姻是神圣的关系 (2)婚姻三大杀手 (3)夫妻和谐六字真言 三、保富四则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唯谦受福 (3)耕读传家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传家三宝 (1)勤俭(2)谨慎(3)家和 五、重建家风的要领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2)清明祭祀为何要带孩子去 (3)凭良好做事,人生只求得好死 (4)培养孩子的责任,无形习惯是人生的资产

传统文化之孝道演讲稿

我们老人常常讲福田心耕,什么心耕呢?简单的讲,福田孝顺心耕,福田爱心耕。孝顺/仁爱,我们人生的福分和智慧就不断的增长。儒家有一部经典《大学》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末:不是最后一名,财者,末梢也,财者,枝叶花果也。财富的根本是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又是什么呢?孔老夫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就有讲: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是孝道。当我们力行孝道的时候,我们人生的福份就会很好地成长。 我相信很多朋友读过《二十四孝》,《二十四孝》里面第一个孝子是谁?舜王。舜王他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舜王对父母至孝。孝敬生福,孝敬生智慧,因为舜王他这一份孝敬之心,大幅度的提升他福分、智慧,大幅度地提升他的心灵的境界,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孝道就走到了一个国王的位置上,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他。“富有四海,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孔老夫子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一个人有德行了,一定会得到与德行相应的地位、福禄、名分,还有最宝贵的长寿,您全部都能得到,只要您有德。因为厚德载物啊。 很多朋友讲,我这一生,可能都达不到舜王的那种孝顺的境界。那么我们退一步讲,我们做一个为人子应尽的本分的孝道,应该做到吧,我们深信,就您这一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道,一定会保证,你这一生的财富不会缺乏,你的工作会稳定,不会很辛苦。因为什么?你有德行。我认识一位先生,他小的时候特别贫穷,他跟他母亲住两间房子,一间房子是厨房,另一间房子就是卧室,是个小平房,上厕所,是几十户人家用的一个厕所,家非常贫穷。但是他小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他父亲去世以后,他跟老母亲相依为命,特别孝道。二十多岁了,他母亲就到处找人,给他找对象,找了好多个,谈不成。他母亲就奇怪了,怎么都谈不成呢?后来母亲一打听,明白了,原来她儿子谈对象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女孩子,这个先生特别孝道,也很淳朴,就问人家这个女孩子,你能孝顺我妈吗?你要是能孝顺我妈,咱俩就成,不孝顺我妈,咱俩就别再谈了。他母亲也很上火,包括亲戚朋友也想,你家这么穷,搞一个对象就不错了,还有条件孝顺你妈。这位先生做的对不对?他母亲就劝他好几次,说我能活多少年,你找个对象我就安心了。他说那不行,我找个对象跟您打架,您能不上火吗?还不如我孝顺您,您多幸福。老母亲一听孩子这样讲,是又欢喜,又难过。母亲内心很安慰。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穷人,但是很孝顺,能不能找到对象?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他的太太,有一天也是偶然的听人家一说,有这么一个男士,有这么一个条件,他太太就很欢喜: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这么孝顺。就跟介绍人讲,你给我介绍介绍,看我有没有这个缘分。因为他的太太很孝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个人一见面后怎么样,两棵相同的树,就站到一起了。所以这个先生跟太太结婚以后,两个人对老母亲恭敬孝顺。他们俩就商量,咱们俩都没工作,做点小买卖吧。结婚以后,他俩就做小买卖,第一年就爆发了,后来他俩就买了很多商店,变成很有名的一个富翁。有一次,这位先生来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听到我们讲课以后感动了,他一定要请我们吃饭,吃饭的时候,我就问这位先生,我说你为什么,今天一定要请我们吃饭?他说我今天只听了你们半小时的课程,我才明了,我为什么能发财。其实我并不会做生意,我的朋友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跟我的朋友一起干,我能挣钱他就赚不到钱,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今才知道,原来我这个福都是在我母亲身上培来的,我并不知道孝顺母亲能给我带来这么大的福报,我就觉得我应该这样做,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孝道,没想到得来这么大的福报。所以郑玄郑夫子就讲:“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您不要去求财富,如果您想求财富也可以,怎么求?尽德、孝道,财富就来了,用德行来召感这个福分。《百孝篇》讲得很透彻:“孝子贫穷终能好”。现在我们就会知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哪个道是什么道?孝道。 我们的一个老师,夫妻两个人做生意做了二十年。没有推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她是做生意的。她说,我现在出去挣钱,一年挣二、三十万肯定没问题。但为什么不干了?有一次,我们夫妇俩到她们家里去串门,因为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她就给我倒水、说话。她说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