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强化训练: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测评 含解析

2020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强化训练: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测评 含解析

2020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强化训练: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测评 含解析
2020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强化训练: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测评 含解析

第三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③所处风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冷干

,暖湿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②气压带位于30°S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其位置向南偏移到30°S以南,可知该日北半球正处于冬季,D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③风带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性质暖湿,D项正确。

答案1.D 2.D

右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一定属于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移动

4.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解析第3题,图中丙处气流下沉,则丙为高压带,可能是副热带高压带或极地高压带;若丙是极地高压带,则甲、乙同属于极地东风带,故C项正确。由于不能确定丙是否为副热带高压带,故不能确定甲、乙中有一支一定为西风带。若丙气压带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夏季时,该气压带向高纬移动。第4题,若甲、乙风向相反,说明丙为副热带高压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晴朗天气。由于不能确定甲、乙所处半球,故不能确定甲和乙哪个是信风带,哪个是西风带。

答案3.C 4.C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6.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第5题,甲图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0°N—30°N,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0°—20°N受东北信风带控制;20°N—30°N盛行下沉气流;30°N—40°N受西风带控制,风向为西南风。第6题,乙图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

答案5.D 6.B

读某天气系统经过石家庄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第7~9题。

7.该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8.该天气系统到达石家庄市的时间是()

A.29日

B.31日

C.1日

D.3日

9.下列现象与图示天气系统过境无关的是()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解析第7题,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为冷锋。第8题,降水出现的日期即为冷锋到达的时间。第9题,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与冷锋无关。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感冒患者可能增加;路面结冰,交通事故频发;过冬害虫可能因低温死亡,使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减少。

答案7.C8.B9.C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第10~11题。

10.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1.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太平洋形成低压中心,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风。第11题,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

答案10.C11.B

右图所在国家,每年春天都会吹起令人烦恼的“五旬风”,来自南方的风向北方吹,长达两个月。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五旬风”最可能的风向是()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3.“五旬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大量降水

B.沙尘暴

D.寒潮

解析第12题,由海陆轮廓可知该国为埃及。春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第13题,埃及位于非洲,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五旬风”可能会带来沙尘暴。

答案12.C13.B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

1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图示气压分布状况时正值北半球的()

A.春季

B.冬季

C.夏季

D.秋季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的分布可知,图中的①位于亚欧大陆,结合①地的气流可知此时①为高压中心,此时的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

答案14.A15.B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下图为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6~17题。

16.图中①②③④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B.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

C.东风、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东南风、西风、西风

17.热带辐合带()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温变化

C.影响的地区气候温和

解析第16题,根据四处所在的纬度位置可以推知,①是东北信风,②是东南信风。③④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西风,选D项。第17题,根据材料可知,热带辐合带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因此热带辐合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就是黄赤交角的存在;热带辐合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故受其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多。据此分析选D项。

答案16.D17.D

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第18~19题。

18.若图中出现锋面天气系统,则锋面出现的位置及锋面的类型是()

A.①—冷锋

B.②—暖锋

C.③—冷锋

D.④—冷锋

19.有关图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内蒙古地区一定出现沙尘暴天气

B.天津将可能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

C. M点的气压值为995百帕

解析第18题,低压槽处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在③处形成冷锋。第19题,③处冷锋将向偏东方向移动,受其影响天津可能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

答案18.C19.B

2020年1月6日晚间,纷纷扬扬的雪花降落在菏泽大地;7日凌晨,菏泽已经是一片银装素裹,2020年悄然而至的第一场雪送给菏泽市民一个雪白的世界。据此完成第20~21题。

20.此次降雪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受下面图中哪种天气系统的影响?()

21.关于题中所示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B.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

C.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解析第20题,北方冬季的降雪多受冷锋影响形成,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C图符合。第21题,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答案20.C21.A

某日,小程在微信群聊“只有歌声能表达”上看到各位安徽宣城好友当天发的微信: 甲:我的黑夜比白天多

乙:北风那个吹

丙:坐看青竹变琼枝

据此完成第22~23题。

22.该日,下列诗句最符合宣城季节特征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3.该日,宣城的天气状况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天气系统造成的?()

解析第22题,“黑夜比白天多”,说明昼短夜长;“北风那个吹”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盛行偏北风;“坐看青竹变琼枝”是雪盖住了青竹而呈现白色,说明此时为冬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春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夏季;“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描写秋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冬季。故选D项。第23题,冬季我国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多冷锋天气。故选C项。

答案22.D23.C

读美国本土部分城市分布图,完成第24~25题。

24.库比蒂诺附近地区的瓜果较甜,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冬季多晴天,光照充足

B.全年高温,促进葡萄成熟

C.夏季降水少,光照充足

D.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25.与图中西雅图的气候类型相对应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是()

解析第24题,根据库比蒂诺的地理位置,可确定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降水少,光照充足是其附近地区瓜果较甜的原因。第25题,根据西雅图的地理位置,可确定其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温带季风气候,C为地中海气候,D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D项。

答案24.C25.D

(共50分)

26.(9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A为低压,B为高压)

(1)图中A气压中心是,B气压中心是。(名称)

(2)该图为(填“1”或“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3)图中气压分布形势形成的原因

(4)此时,东亚的盛行风向为风,南亚盛行风。

,地表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填“南”或“北”)。

解析第(1)题,根据A、B所在经纬度位置及A为低压、B为高压判断A气压中心是印度低压,B 气压中心为夏威夷高压。第(2)题,根据气压中心判断此时为7月。第(3)题,A处为陆地,夏季增温快,形成印度低压,并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第(4)题,7月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第(5)题,7月份,随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

答案(1)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2)7

(3)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夏季陆地增温强烈,形成热低压,原来的副热带高压带被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4)东南西南

(5)北

27.(11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其控制地区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干湿状况是。

(2)甲图所示北半球处于季,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因的移动而位置偏南。此时M地受甲图所示的(填字母)带控制,气候特征是。半年后,M地受甲图所示的(填字母)带控制,气候特征是。

(3)乙图中N地终年受甲图中(填字母)带控制,盛行风向是。

解析第(1)题,A位于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压带,低压带气流是上升的,易成云致雨,气候湿润。第(2)题,甲图中赤道低压带位于南半球,位置偏南,太阳直射点南移,可判断出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此时M地受西风带(D)控制,温和多雨。半年后为北半球的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M地受副热带高压带(C)控制,炎热干燥。第(3)题,N地处西风带,北半球西风带(D)盛行西南风。

答案(1)赤道低压带上升湿润

(2)冬太阳直射点D温和多雨C炎热干燥

(3)D西南风

28.(14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地,其形成原因主要与

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地,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地,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

(5)在右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解析第(1)(2)题,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④地是由海陆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候。所以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①②地。第(3)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③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第(4)题,当③地草木枯黄时,为南半球的冬季,此时北半球为夏季,东亚季风区此时高温多雨。第(5)题,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要南移。

答案(1)④海陆的热力差异

(2)①②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③该地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4)高温多雨

(5)如图,要求一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

29.(16分)下图为2019年3月某日我国的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四城市中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的是。

(2)图中AB天气系统是,请把该天气系统的剖面图画出来。

(3)AB天气系统在季对我国影响最大,它会给我国带来天气。

(4)图中D天气系统习惯上被称为。把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方向画在右图中。

?

解析第(1)题,冷锋主要在锋后降水,暖锋主要在锋前降水,由图示等压线及锋面气旋的分布可判断:石家庄位于冷锋前,哈尔滨位于暖锋后,扬州位于暖锋前,长沙位于冷锋后。第(2)题,AB为冷锋,画图时注意气流运动方向、冷暖气团位置、云系及雨区等。第(3)题,冷锋在冬季往往带来大风、降温等灾害性的寒潮天气。第(4)题,D位于海洋之上,气压很低,往往形成台风;画图时注意气压、气流的分布等。第(5)题,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会对我国造成巨大威胁;带来的降水有时会缓解部分地区的旱情。

答案(1)扬州、长沙

(2)冷锋见右图

(3)冬大风、降温等灾害性的寒潮

(4)台风见下图

(5)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等会给我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的降水有时会缓解部分地区的旱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不同发展阶段 1、开发早期:技术水平低。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发展时期 (1)技术水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2)克服限制条件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三角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三角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

(完整版)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CPS 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 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 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 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 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 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 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亚洲高频考点) (1)A山脉, B河, C山脉, D海峡, E运河, F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 B 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 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 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 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 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 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P9图) 附:(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2、差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 补充: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 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

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 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 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doczj.com/doc/b812659317.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必修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1)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