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

临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方法之一,更是初学者了解山水画、学习基本技法的最主要途径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综合性院校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中国山水画课程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及教育,使大部分学习者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同民族传统艺术;二是专业基础教育,使部分优秀者能为将来继承、发扬传统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当下入读综合性大学本科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山水画。所以山水画临摹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启蒙教学。不论是零基础,还是有基础,临摹都是至关重要的,临摹教学也是值得探讨的。本文就试着探讨临摹教学中选择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介绍、交流临摹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从学生临摹的角度来说,临摹首先就要选好临本。一般情况,选择临本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一)选择大师作品。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名师作品格调高、水平高、笔墨严谨、功力深厚、艺术性强等等,临起来很见功力,利于提高。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选择笔路清晰,交代清楚,风格严谨的作品。同一个大师的作品也有优劣之分,要选择笔法适当规整的。有原作最好,没有原作就选大幅的、清晰的印刷品为上。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除了以上几点,还要选择易学易教的临本,才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选择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进行临摹教学,理由就有以下几点:

(一)龚贤的作品格调高。明亡之后,龚贤隐居不仕,潜心修学,能诗、善书,一生出过多部诗集,学问和修养都是非常高的。

(二)龚贤的作品水平高。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总结时期,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笔法、墨法的集大成者,学习他的作品,可以轻松窥得“古法”之奥妙。然而这一时期的弊病也就在于一味地追求仿古、摹古,缺少生气,但龚贤又是这个时期少数反对“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而主张“我师造物”画实景的画家。他所画山水,枯笔短皴,布境奇而安,丘壑多南京实景,意境宁静深邃、生机勃发。

(三)龚贤的作品最重程式。程式化的作品易于观察,易于比较分析,易于理解,更易于模仿学习。不要以“艺术程式化不好”这类先入为主的观念来看待绘画艺术的程式化。可以说程式化是任何艺术形式、风格向成熟发展的标志,不同的程式化艺术形成了不同的有个性的艺术。正如世界的多样性是由各种元素按一定规律程式化构建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也是由各种艺术元素在不同程式中构成的。所以艺术的优劣问题不在于是否程式化,而在于它的程式化是否符合审美规律。龚贤程式化的作品又能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说明他的各类笔墨元素的程式化是符合审美规律的。作品程式化很重,只是说明作品的程式化浅显易懂,所以也是易于理解和学习的。

(四)龚贤有课徒稿流传于世,对后世学习者非常有利。他长期从事山水画教学,前面

说到的程式化强的原因之一就来自于他的课徒教学经验。教学需要一笔一画地教,步骤规范,笔路清晰,风格严谨才能把学生教会、教好。龚贤这样的程式化作品来自于教学,必定也有利于学生学习。

以上几点足以说明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临摹主要有这几种方法:对临、背临、意临。对临就是对照着临本临摹,尽量把原图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忠实地反映出来。背临就是将临过或读过的作品默写出来,是为了巩固对临或读画的成果。意临就是参考、借鉴、取其大意等方式来画自己的画,是一种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的方法。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只要能教会学生在对临的过程中如何分析理解,如何用笔用墨等基本能力,就能掌握基本的山水画技能技法,也能够形成初始的山水画审美观。达到这些基本的能力,临摹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教授他们背临和意临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意义。所以临摹教学的重点在于教授如何对临,以及如何在对临的过程中理解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教授对临的方法:

(一)投石问路

作者喜欢好问的学生,也认为好问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内容,所以在正式进入临摹授课之前先布置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临一幅龚贤的山水画,可以是简单一点的或者是山水画的局部。即使是初学的学生,在接到这个任务后都会有一番思考――该怎么画呢?就在这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如何用笔、如何用墨等。

(二)读画

当学生带着各种问题进入临摹课程的时候,就开始教学生读画。教学生在动笔之前、动笔之后都要能够静下心慢慢地读,既要局部的细细地品读,又要从整体上研究。

通过读画我们了解到龚贤的作品总体而言有两种面貌:一为强调用笔,极少皴擦的“白龚”,代表作品有《自藏山水轴》;一为笔健墨丰,层层积墨,擅黑白对比的“黑龚”,代表作品有《千岩万壑图》。下面以变化更丰富、技法更成熟的“黑龚”为例谈谈龚贤的用笔用墨。

龚贤用笔主张中锋用笔,认为只有坚持中锋用笔才能成为大家。他自己总结说:“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板、刻、结之病。”因此他的用笔沉着稳健,笔笔见力,体现出柔处不显弱、坚处不突兀的特点,也非常符合文人画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

龚贤用墨主张墨气要厚、要润,以积墨法为主,层层皴擦积染。积墨法是他继承和发扬宋人绘画技法,表现浑厚、苍秀、沉郁的江南实景最重要的技法。山石树木用比较枯淡的墨多次皴擦渲染,让墨色渐渐浓重,但浓重中又有笔迹墨痕的微妙的明暗对比、深浅变化。皴染笔法与大部分轮廓线浑为一体,又在适当的地方加强厚实而浓重的轮廓。形成了笔健墨丰的画法和浑厚滋润、宁静而又生机盎然的画面风貌。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画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边读边画

有了基本的思想准备,也就是有了一些见地,临摹的时候就会帮助学生理解得更快,消化得更快。当然要解决学画的问题不能光看,还得在看画的时候一边对临。临画也不要求太快,要一笔一笔地画,边读边画,多做笔墨实验,把笔墨调整合适了才画。但也不能看一笔画一笔,要学会心记,掌握其规律,一气呵成。

(四)要坚持画好一张,再画另一张

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研究一张画。学习技法和步骤,要弄明白了再画另一张,不要朝三暮四地换。那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是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有所提高的,要知难而进,要步步为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画要一张一张地画好,这样才能达到临摹的学习目的。

临摹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画艺术,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探讨临摹教学经验与方法。本文虽然探讨了临摹教学选择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介绍、交流临摹教学的经验和方法。但作者认为现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启蒙教学中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没有兴趣,我们的传统艺术就无法传承了。

Copying is one way to lear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but also a beginner to understand landscape paintings, the main way to learn basic techniques and methods.

Bachelor of fine art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s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ourse is popular culture important component. Course purpose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the universal education, make the most of the learners can study through this course with national traditional art; 2 is specialized in basic education, make the part is outstanding person can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arts in the futur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Right now,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fine arts specialized student before learning this course, most of all have no contact with landscape painting. So landscape painting copying teaching, for most of the students is enlightenment teaching. Whether zero basis or foundation, copy is crucial, copying teaching is also worth exploring. This paper try to choose the Gong Xian copying teaching in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o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rationality, and introduce, the exchange of copying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metho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udents copy, copy will be chosen in the first. In the general situation, the choice of this principle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 select the master works. The ancients cloud: "method on it, only one; method by which the just beneath it." Teacher works style is rigorous, capability, high level and high ink deep, strong artistic quality and so on, it see capability, to improve.

(2) to choose their favorite.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this is beyond doubt.

(3) choose the style is clear, made clear, the rigorous work style. The works by masters in the same there ar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choose appropriate neat strokes. Have the

original best, without the original made a sharp, clear pri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teaching,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points, also select is easily taught this, can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hoose Gong Xian landscape painting as this copying teaching, reason has the following:

(a) Gong Xian work style is high. Ming wu, Gong Xian talent, in seclusion and study with great concentration, poetry, books, life too much poetry collections, learning and training are very high.

(2) Gong Xian work level is high. Ming and qing dynasty period is the summa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art, Gong Xian as first of "jinling eight", is also a master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brushwork, ink presentation, learning of his works, can easily glimpse "comfort" mystery. However, the disadvantage of this period also lies in the pursuit of the ancients, blindly copy the ancient, lack of angry, yet it is this time a few Gong Xian against "mud powder is innate, teacher said to be in", and argues that "my teacher" creation painter of live. He painted landscapes, dry pen short Cun, cloth round, but Ann, gully live in nanjing, the quiet deep artistic conception, revitalized.

(3) the heaviest Gong Xian work program. Routine work is easy to observe, easy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easy to understand, easier to imitation learning. Don't take "bad art stylized" this kind of preconceived notions about the programming of the art of painting. Stylized is any art form, style to a sign of mature development, different stylised art has form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of art. As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 is made up of various elements in a certain regular routine. Personalized, diversified art is composed of various artistic elements in different programs. So art quality problem is not whether stylized, but lies in its programming is in line with the aesthetic law. Gong Xian stylized works can show thick life breath again, he all kinds of pen and ink elements of the program is in line with the aesthetic law. Work program is very heavy, just shows works of stylized understandable, so also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4) have class Gong Xian ACTS draft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very good learners on later generations. He is engaged in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eaching for a long time, when it comes to in front of the stylized strong one of the reasons of it from his lesson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holding a need to teach, step standard, the style is clear, rigorous style to the students, in teaching. Gong Xian such routine work from teaching, certainly also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learn.

In the above points is enough Gong Xian landscape painting as the copy of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rationality of teach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udents' learning, copy this are the main types of methods: on the face, back,https://www.doczj.com/doc/b81362993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b81362993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b813629932.html, in the meaning. The velocity is controlled with this copy, try to put the image of the original image and mental outlook reflected faithfully. Back in the face is to work to write or read out, i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or read in the painting. Meaning is in the way such as reference, reference, take its effect to draw their picture, is a kind of between copying and creation metho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er's teaching, as long as can teach stud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fa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he basic ability, such as how to pen in ink can grasp the basic skill of landscape painting techniques, also can form the initial landscape painting aesthetics. Meet these basic capabilities, copy to reach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basis for good students, the teacher can teach them in the back and meaning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method and meaning. So copy professor teaching is focused on how to face, and how to face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The following will introduce professor of velocity method:

(a) respond

The author likes to ask students, also think to ask the students can learn more content, so in the formal copy before decor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deas in a Gong Xian landscape paintings, can be a little bit more simple or local landscape. Even the novice student, after receiving the task will have a think - how to draw? In the process of the painting, can let the students of technical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pen, ink, etc.

(2) read the picture

When students with all sorts of problems into the copy course, began to teach students to read. Teach students before writing, writing after all to be able to calm down and slowly read, and both local carefully read, and to study as a whole.

Through reading picture we learned Gong Xian work generally has two faces: one to emphasize the pen, rarely CunCa "white gong",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the Tibetan landscape axis; A for pen health ink, layer upon layer JiMo, good at the "black gong" black and white contrast,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thousand rock mountains and valleys figure". Below in order to change more rich, the technique more mature "black gong" as an example about Gong Xian pen in ink.

Gong Xian pen center pen, think only adhere to the center pen can be you. He concluded: "center is hiding, silver shadow is ancient, and calligraphy, ancient is thin, is thick, live is a circle, since no plate, carved, knot disease." Therefore his pen calm steady, bolt force, reflecting the soft place do not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k and strong not abrupt, also very accord with literati painters pursued by golden mean.

Gong Xian ink for ink thicker, to embellish, give priority to with JiMo method, layer upon layer CunCa dye product. JiMo method is h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poets in painting techniques, performance is thick, pale show, status of jiangnan li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https://www.doczj.com/doc/b81362993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b81362993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b813629932.html, Rocks trees with relatively low light ink CunCa rendering for many times, let the inky gradually strong, but strong and handwriting in the delicate contrast, ink marks depth change. CunRan brushwork blended with the most of the contour line, and in the proper place to outline the thick and heavy. Form pen health of ink painting and vigorous moist, quiet and vibrant picture.

"Reading thousands of times, its righteousness from see", read after a long time, can form some of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3) read while painting

Have a basic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that is, with some insight, when copying will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faster, faster diges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inting could not see light, of course, also have to face when looking at the picture side. Also does not require fast in the picture, have a pen a pen to draw, read and draw, do more ink experiment, adjust the ink suitable for painting. But don't have a stroke, and heart to learn, to master the law of entity.

(4) to adhere to a draw, draw another

Use the method of dissecting sparrow to study painting. Learning techniques and steps, to understand the draw another, don't chop and change to change. It is a waste of time and waste

of energy. Pen and ink techniques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is must pass through long-term training to improve, to sound bites, to move slowly. Rice to a bite to eat, to draw one by one,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the aim of learning copy.

Copy is a lifelong learner indispensable way to learn, 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rt, we should be copying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methods from various angles. Whi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py teaching choice Gong Xian in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o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rationality, and introduce, the exchange of copying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methods. Bu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ore important is how to make students learn in the enlightenment teaching more interested.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no interest, we couldn't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art.

高中美术:《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Jiangshan Duojiao——Modern Landscape Paint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这节课是继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的中国现代山水画。对中国画的介绍在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这节课主要是欣赏名家的现代山水画,从中体会到画家“以大观小”的独特方式和山水画的意境,尤其是现代山水画的“与时俱进,革故图新”。 【学生分析】 学生对现代山水画眼见的为多,但真正意义上能够体会到画家的目的还很少。所以这节课事先让学生搜集现代山水画的资料,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带有场景),课堂上进行分析,这样结合实际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并提高学生欣赏兴趣。【教法学法】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欣赏现代山水画较容易些,在教法上,采取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作品自主讨论分析,并与古代的山水画比较,理解其创新的一面。 【重点难点】

重点是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的明显变化。难点是理解现代山水画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了解了中国画的特点,画家寄情于山水之中,热爱祖国的江山之情都融入的国画中。那么现代的山水画又是怎样寄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中国现代山水画。(展示上节课的图片与这节课的比较,并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由上节课的基础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欣赏讨论,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把好正确的欣赏思路就可以了。 欣赏李可染的几幅山水画 李可染简介 《鲁迅故乡绍兴城》(图片展示) 《江山无尽图》(图片展示) 《麦森教堂》(图片展示)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图片展示) 黄宾虹简介 《万松烟霭》(图片展示)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胡阶庆一、山水写生之乐画山水画,不走进大山中去写生,是很难把握住山水的灵魂的,山水画写生心得。那么,当你背起行囊走进大山的时候,你便到了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让你超然随想,让你信笔挥洒。在山水间,听鸟唱虫鸣,飞瀑喧泄;观山润花放,云起云落。一派脱除尘俗的感觉。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在山水间写生,就要选择适合写生的地点。就连现在最时尚的旅游都时兴“无景点旅游”,因此,我们写生千万不要到著名的景点去,乡野山村最入画。在写生前,一般我都要先打听,山里能不能住宿。有些景区今天买完票,明天再画还要买票,最好别去,画着不方便。一般我选择买一次票进村,一呆十几天。比如离我们不太远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景区内有农户的,而且这些景点取得游客极少,一种原生态的味道。如果再近,那就是蓟县山区,津围公路和去盘山道路两旁的小岔口,进取都有不错的风景。在山里除了写生、放松心情以外,还感悟自然,写一些山水情怀的体会。比如,我在兴隆写生的时候,看到一株长在山巅的小松,向导说它叫“忍者”,问了原因,才知道:一颗小小的松子,在缺水、少养分的石缝山巅生长,实属不易。向导说这棵树有上百年,可它的粗细、高矮开上去也就像十几年,在旅途中,我有了感悟——正是它不事张扬才寿过百年。如果长得太高太壮,要么因养分不足而苦干,要么在山巅遭雷电击垮,这都难使它保全,正是这种涅槃的状态,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身姿。由此,我想到人和自然物象是一样的道理,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走进自然呈大道》。二、写生之险到山里写生,可谓:与自然亲密接触。往往会让人亲历险境,让我们终身不忘。比如,有一年去兴隆写生,向导把我们带到半山腰,然后指出路线,我们便去爬山。但到下午四、五点钟,山雨突至,天马上阴沉下来。这个时候肯定是马上下山,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下山的路。这时,不远处传来大型猫科动物的“咕咕”声响,这更增加了我们的恐惧感。路旁和我们一样迷路的一直戴胜鸟,特别可爱,花纹奇特,可是已经无心欣赏。雨越下越大,我们灵机一动——顺着流水的方向走,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目录 第一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写意花鸟临摹心得体会 第五篇:人物头像临摹、写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引领,所谓的引领也就是说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去书店选购书籍,这个好处是可以选择老师自己喜欢的或是和自己本身教学很相似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配合的跟着老师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安排了。如果没有引领的话,学生在自己去买的时

候往往会瞎买、无目的的买。之后很可能会造成书籍无用、不符合教学计划等等。这样一来对你的下一步教学时很无利的。所以说对于教学开始的引领是很重要的。之后在进行教学讲解让他们能很好的理解造型和结构,在进行教学示范,让他们带着目的性的和理解过后的心态去进入临摹,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盲目临摹带来的好处,也很好的为下一阶段垫下基础。在这之后的环节才是真真的进入写生状态,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一系列在盲目教学时候带来的不便,也能清楚的让学生能够在临摹与写生的安排上受益。所以在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这 样就行,而不是盲目,漫无目的,所谓的教学计划也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的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够很好的缩小学生之间的大差距,让他们在短短的集训或者基础学习的时候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 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现代产生了无数的珍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鲜明的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宝库。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洛神斌图》摹本可看到其面貌,并有着浓厚的装饰风格。 随着山水画的萌生,南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两篇山水画论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山水画最早的创作宗纲,这无疑对当时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实物和史料结合,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当推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他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石、树木、江河、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能力,展示出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 直接继承和发展山水画艺术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青绿山水金碧重彩)为主题画派即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又称大小李将军),他们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勾填法和勾染法,这种勾线法可以说是皴法的胚胎。 盛唐的山水有异于青绿山水继而出现了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笔记豪迈绘画以及对王维对水墨皴染的探索。 特别是王维以诗入画,创造除了简单抒情的意境。 。 他首先采用“泼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和意境,对山水画的变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而为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对长期接触的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浓厚的认识和感受。 而南方则以董源、巨然等为代表,他们的画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的山水相比笔墨秀润、自然风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们的山水画有水墨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 1、定心静观: “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坐、凝神、存想”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寻找内涵的、本质的规律和奥秘。正如常说的:“心有成见,视而不见”,所谓成见,就是说,你只看到表面的一些现象,就认为您对它的整体以及内部规律都了解了,就认为它非常简单。所以,有了成见或一般的常识性认识之后,在写生的时候就观察不深入,所以,成见和常识是写生时候的最主要的障碍。要剥开常识和成见的表面,去观察内部的规律,自然界的规律都是内涵的,要把眼前的一切对象都看作是生疏的,要加以重新认识,使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感觉之后,再开始描绘。 2、凝神构思: 好的作品是“若不经意”,但是,若不经意,并非是真不经意,是“经意之极,若不经意”。 3、意匠加工: 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意匠是创造意境的必要的加工手段,中国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候几乎剪裁到零,所以中国画上经常有大量的空白,这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处理是完全一样的,即,以虚代实。 4、夸张: 夸张是感情强化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具体到画面上,要密处更密,疏处更疏。强化与减弱。

5、山水画的透视: (1)“三远”法:“自下而观其上,谓之高远”(仰视);“自前而观其后,谓之平远”(平视);“自前山而观后山,谓之深远”(俯视),深远,层层叠叠,不知其有几千万重,深处宜曲,此最难处理。 (2)散点透视:必须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与束缚,特别是较长的竖幅和长卷,尤其如此,在一个画幅里要有多个视点,也就是说视点是不固定的,是游走的,否则画面易散。围绕每个视点使画面内紧外松。 (3)云遮雾挡法:为消除散点透视在画面中所产生的矛盾,可巧妙地用云雾(空白)进行调和,使画面趋于协调。 (4)剪裁与取舍:“取近不取远,取远不取近”,一般要将描绘的重点放在中景。 (5)门板式透视:视平线的位置要尽可能的高,前后景物透视变化不能太大,这样,可以使画面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把远处的景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具体。 (6)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在创作实践中可互相结合,灵活运用。 6、构图形式与法则: (1)开合:绘画上的构图的“开合”与作文章的“起结”是一样的,一篇文章大致有起、承、转、

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刚开始画山水画。感觉总掌握不了毛笔。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想说下我对这几周的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 中国山水画这一高雅艺术形式的产生,成为独立的画科并形成鲜明的特色,从美术史研究的成果来看,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比西洋风景画的出现提早了千余年。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山水画能够得以持续地发展,应得力于历代画家倡导并躬行的“外师造化”(写生)与“传移模写”(临摹)这两个途径。与这两种途径相似,山水画人才的培养亦有“写生——创作”和“临摹——创作”的两种方式。 唐代以前的山水画,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科,山水景物仅为主题人物画的点缀与陪衬,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上的山水景物即代表着这种绘画状况。现存我国最早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亦只有山石轮廓,树木造型简单,着青绿重色的山水画。隋唐以后,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脱离开来,画家们创造了各种适宜表现不同结构对象的笔墨语言和山水景物的组合形式,与此同时形成了山水画写生创作的理论与主张,这是艺术实践与表现技法发展一定阶段的规律性总结。 在一般情况下,常人游山观景只注意其形状、纹理即物理属性,而画家则看到美的形式与蕴含,或者是凭借景观媒介联想到笔墨形式和组合美的符号。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式和象形符号,是画家在不同的山水景观中经观察、模写与艺术提炼亦即是写生与造化的结果,南北朝、隋唐五代,山水画家就已认识到创作与客观对象的关系。 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也不乏写生探索的例子,尽管他们都有过“传移模写”(临摹)的实践经验。钱松岩在华山写生时,发现古人的“荷叶皴”走了样,写生便根据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石理纹路、水迹斑痕的对象。傅抱石写生中综合了“乱柴”、“乱麻”二皴法,形成勾、点、擦、刷、泼墨、烘染等多种技法并用的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法——“抱石皴”,他在陕北高原的写生画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黄宾虹不拘泥于古人法度,“非超出古人理论之外不可”,“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这也正是他山水画艺术特色的自我写照。李可染坚持画写生创作,一定要摒弃中国画的糟粕——“公式化”,写生创作使他

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

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缜《离思》之四 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的"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 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 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 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 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 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 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 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 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 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 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 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直接面 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 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泥古不化"。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 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误区之二:"食洋不化"。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 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 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 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当前,"速写相"现象几乎泛滥了全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已无庸多言。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学者和教授者,甚至能够左右美术 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仍热衷于此类"嫁接"。一些人全不顾东、西方 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结果将中国画体系弄得千疮百孔,自断生路。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 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引领,所谓的引领也就是说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去书店选购书籍,这个好处是可以选择老师自己喜欢的或是和自己本身教学很相似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配合的跟着老师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安排了。如果没有引领的话,学生在自己去买的时候往往会瞎买、无目的的买。之后很可能会造成书籍无用、不符合教学计划等等。这样一来对你的下一步教学时很无利的。所以说对于教学开始的引领是很重要的。之后在进行教学讲解让他们能很好的理解造型和结构,在进行教学示范,让他们带着目的性的和理解过后的心态去进入临摹,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盲目临摹带来的好处,也很好的为下一阶段垫下基础。

在这之后的环节才是真真的进入写生状态,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一系列在盲目教学时候带来的不便,也能清楚的让学生能够在临摹与写生的安排上受益。 所以在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这样就行,而不是盲目,漫无目的,所谓的教学计划也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的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够很好的缩小学生之间的大差距,让他们在短短的集训或者基础学习的时候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 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引领,所谓的引领也就是说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去书店选购书籍,这个好处是可以选择老师自己喜欢的或是和自己本身教学很相似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配合的跟着老师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安排

写意山水画课程总结

中国画山水考查课程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执笔人:王志平 三、教学分析与总结 1.课程考核总评成绩情况 考核内容是完成山水画创作一份。要求是: 以山水画为主,着重造型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有创新意识与能力,要求构图合理,章法完整,笔墨效果好,完成创作形式的作品1幅。 成绩考核上,平时成绩为30分,考试成绩70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能力、知识进行全面考核。 本次课程考核总的情况是:优秀8人,占38℅,良好13人,占62℅,。总的情况是优良率达到100℅,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课程教学情况 山水画课程进行了大约五周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有限时间里要教的东西很多,学生要学的东西有很多。 国画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情,欲速则不成。古代的文人画家的画为什么比一般画家更有价值,古代文人画讲究人品、画品是有其道理的。一个人的人品不好,他的绘画必然就会为自己的某种目的服务就必然失去自然的价值。绘画的价值应当是为自己所画,画的是自己的感觉,心情,是一种超脱自然的情感流漏;而不是为了取悦与他人,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为了功利其他目的。这也正是中国画的本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一、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在这五周时间里,主要进行了树木的画法、山石画法和树石组合的学习。每堂课开始之前先要进行技法理论学习,画法练习是临摹范画。山水画临摹练习是学习山水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以学习技术技法为目的。不仅要学习笔墨规律、造型规律和章法规律等基本技法,而且要学习古人作品的“神韵”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平时的国画临摹练习, 都根据每个人临摹的范例进行单独指导。这对于短时间的学习绘画很有效,也很充实。其次、就是相互评论。通过评论,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认识了自己

水墨画基础:山水画写生方法

水墨画基础:山水画写生方法 说起"写生",就令人想起那种支起画夹,对景描画,一坐半天一 天的经历,这个般是西画的写生方法。而在中国画,所谓"写生",往 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 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 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 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防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个点是当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贯穿全过程。作为学习国 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 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因为国画技法,经过前 人反复锤炼,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 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 化山水与真山实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当面 对真实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 岚飞,都会有很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 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学习中国画心得体会.doc

学习中国画心得体会 篇一:中国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画作品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选择了“中国画作品欣赏与基本技法”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还学会了画工笔画,水墨画,写意牡丹等。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我明白了赏析一幅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与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这个说法我也很赞同。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一个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气质修养,那么他的笔墨之间一定会少几分浮华,多了几分真美。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和魏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总之,学了这门课,我受益匪浅,既陶冶了情操,又学习了新知识。1 篇二:《中国画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画欣赏》学习心得 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也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走进于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在颜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首先就是我学会赏析一幅中国画,要赏析它的意境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好画一定要有境界,有一种延伸到画学习中国画心得体会)外很远的地方的意味儿。这就是于老师常和我们讲的“画外”

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刍议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夏万杰 (江苏教育学院盐城分院,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山水画临摹教学要为学生精心选择确当的山水画临本,要循序渐进,适时地明确不同阶段的临摹要求,要引导学生悉心解读山水画临本,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教学 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只有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程式才能知晓其精髓,从而加强艺术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要掌握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临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摹在山水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摹课作为山水画教学安排的基本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 山水画临摹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为学生精心选择适合临摹的山水画范本 在山水画临摹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山水画临本。特别要注意选择古代经典作品作临本。古语讲“取法乎上,得法于真”。在为学生选取山水画临本时,所选的范本必须要具有严谨质朴、纯正宽厚的品质,笔墨合于法度,章法构成得于中正。这样才能便于学生从作品中学到规范得山水画语言技法,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和法度。选临作品只有是值得反复揣摩和品味,经得起推敲的的精品之作,而且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具有代表意义,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时代特征、笔墨语言、流派风格进行深入分解、辨析和精深把握。例如在临习龚贤的山水画作时,要重点选取《重山烟雨图》、《秋溪书屋图》、《秋拂高楼图》等苍秀浑沉、清寂幽深风格的作品,用笔严谨,笔笔为则,精简清透;用墨求繁,层层积染,苍苍茫茫[1]。学生通过对龚贤作品的研究为其对山水画面皴法的研究打下基础,对积墨山水画的技法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名作繁多,浩如烟海。如此之多的画作在教学中不可能逐幅临摹一一顾及;否则,穷其一生都无法完成临摹研习的目标。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是山水画临摹教学至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选择,则必须选择经典作品遴选精品范作,为学生准备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山水画临本,使之入手就能感受到纯真中正的笔墨手法,领略山水画的艺术精髓,为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譬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代表着宋以来的山水画雄强浑厚的风格,学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对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龚贤山水画对清末后期及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加以论述。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影响 龚贤(公元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龚贤与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并位居“金陵八家”之首。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绘画主张以造物为师,其画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在山水画创作上不拘古法,自成一家。 一、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的笔墨风格分为两种,世人称之为“白龚”和“黑龚”。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他在《半千课徒画说》中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的转变经历了由白到黑、由浅到重、由简到繁、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师承传统到师法自然,再到心师造化,由追求用笔到追求用墨,再到追求笔墨浑厚。正如他自己所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膜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 1.白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早期受董其昌画风的影响,笔墨风格和董氏相似,墨色较为淡雅,画面追求明丽典雅的效果,特点是用墨简淡,着重对笔法的追寻,用笔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喜欢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对于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四要,强调作画要中锋用笔,认为“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 中锋乃藏,截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即是说笔法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十分精辟。他的这类山水画作品,通常被称之为“ 白龚”。白龚山水,以线条勾画树石轮廓为主,用笔简,纯用干笔淡墨,皴染较少,空勾石纹,仅于阴凹处用密笔皴,造成空间感。这种笔墨风格恰能体现出他用笔的擅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自藏山水图》和上海博物馆的《山水图》。 2.黑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晚期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个性化的创作阶段,也是师造化、得心源的阶段。

初中美术学画山水画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美术学画山水画教案优秀范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编辑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美术学画山水画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 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 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 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 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 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 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 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 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 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 第一节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

清名家山水画作品集(1)

清名家山水画作品集(1 ) 山水图汪之瑞立轴纸本墨笔纵79 厘米横52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汪之瑞,生卒不详,清初画家。字无瑞,休宁(今属安徽)人。初从李永昌学画。工书,擅山水。悬肘中锋,运用渴笔焦墨,多作披麻、荷叶皴,为其家乡黄山山石之皴斫也。爱作背面山,兴至落笔,如风雨骤至,顷刻数纸。与弘仁、孙逸、查士标,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 家)。 传世作品有《为跨千写山水图》《虚亭诗意图》《溪亭纳秋图》。 图作者用渴笔、焦墨,画远山疏林、小桥流水,山石有皴无染,画风近黄公望。自题“已丑(1649)夏五月,画似跨千老盟兄,时余游豫,不觉笔下有离别之气,瑞识。山水图髡残卷纸木水墨淡设色横76.2厘米纵37.5厘米(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此幅画法似出自元代王蒙,皴笔粗细繁疏,水墨浓淡燥湿,皆能脱尽笔踪而备极变化;再略施浅彩,画面呈现出一片光影清明柔美的景色。造景尤其诡奇奥妙,缅邈幽深,出人意料,而又能不失真山实水的面貌,令观者目驰神往,堪称佳作。山水图髡残册页纸木水墨设色纵37.5 厘米横76.2 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重峦叠嶂,苍松杂树,浓密荫郁,其下楼阁屋舍错列,有两人凭栏远眺。画幅左面则空漾苍茫,以现水面之辽阔,从而使画面平稳。构图布局独具匠心,用笔苍劲老辣,画境有幽逸之气。山水图髡残册页纸本水墨设色

纵37.5 厘米横76.2 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图画参天古树两株,枝横叶茂,树下茅棚屋舍,四周青竹杂树丛草相围,屋内两人席地而坐相对话。水阁下溪流湍激有声。视线远推,山峦缓坡外,水面云天相接,苍茫无际。此幅笔墨苍浑,气势酣畅。山水图樊圻册页绢本设色纵13.1厘米横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册气格高爽,肃穆恬静。画山石用小斧劈皴,渲染轻清。各图或深远,或高远,或平远,或山石环抱,或宾主相揖,或开嶂拘镍;水则或垂石隐泉,或云流泉断,池馆廊庑,平居四列;河房茅亭,钟鼓楼台,巨舰江船,气息宛然。雨湿江南,云雾蒸腾的夏景;蟹爪纠结,山峦湛凝,村落恬静的冬景;桃花盛开,山石岐岐,醉泉珠溅的春景;石壁高耸,远帆隐约的秋景。画来都合乎自然之理,得烟云飘渺之趣。此处选印两页。山水图樊圻册页纸本纵29 厘米横23.5 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此册共六开,现选印两页,之一写巨石高峰叠翠耸立,山间树木挺立成林,云气烟岚环绕不散,溪水蜿蜒曲折而伸。之二画江水波涛,渔舟扬帆,山峦平坡,树木繁茂葱郁,涧水曲折回转急流,茅台亭阁隐现。画境幽深,恬静秀丽。山水图龚贤扇面水墨纸本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两幅山水扇面图,当是作者清雅隽逸、古秀峭劲之作,画家借鉴南宋“半边” “一角”式的构图方式,画得格外空旷虚淡。尤其是两幅近景中树的画法,既有横点叶、直点叶,也有双勾圆点叶、圆笔疏点叶,它们高低参差,掩映得势,浓淡互照,绝无雷同,乃全局的得意之笔。至于茅棚屋舍、小桥溪水,则更是平添风韵之致。山水图高岑长卷纸本纵23.6厘米横137.2

山水画写生啊

中国山水画写生到底要写什么 随着美术院校的师生不断地加入到中国画的创作队伍中来,学院派的绘画方法和创作风格也逐渐的被转移到国画创作中来,对于现在的学美术的学生,他们从入开始,学习的基本上是素描、水粉、水彩、油画等西方绘画技巧。而西方绘画的最大特征是写实风格,光影效果,西方风景忠于现实的写生绘画有时候和中国山水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近些年,许多学院派教师或者一些画家,都把西方的光影技巧引到了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后遗症,就是许多人把中国山水画的写生等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写生了,这就失去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中国山水画精神境界相距甚远,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方法,本文总结一下山水画写生的特点和同道进行交流, 一、中国山水画的写生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

是如实的对景写生,而是通过对山水的特征进行提炼加工,把自然的山水变成画家寄托情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而这种写生的方法,中国古人早就为后人做出了典范,比如广为流传的画圣吴道子创作《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的故事,就足以说明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特点。 话说,唐玄宗李隆基皇帝某一天忽然想起嘉陵江山水的美景,便命宫廷画师吴道子和李思训二人入蜀写生,画一幅《嘉陵山水图》。 走出宫廷大院,吴、李二人自长安出发,来到嘉陵江源头的嘉陵谷(今陕西凤县东北),乘船顺流而下,途经略阳,进入蜀川的广元、昭化,南下至阆州、蓬州、果州。 沿途滩多水急,碧波滚滚,峭壁流泉出松阴,嶙峋怪石悬山峦,翠微古木浮白云,曲岸山花似红颊。看不尽的奇异山峰,写不尽的江水秀色。 但吴道子不同于李思训,他似乎忘了自己是带着皇命来画画的,更像是一名纵情山水的游客。所游之处,并没有画下什么草图,而李思训则非常勤奋,一路作画。李思训很担心吴道子该如何回朝向皇帝交差,数月后,他俩重返嘉陵江回到长安,玄宗召见,欲看画稿。李思训将沿途所绘奇伟壮美的嘉陵山水数十卷呈上御览,玄宗惊叹不已。转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