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时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又为学好下一节《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和概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

⑶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推理过程及科学探索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运用假设演绎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说教法

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三、说学法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碗豆杂交实验中基因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片进行思考以下2个问题,从而既达到学生对已有知识回顾的目的,又为以下活动提供材料。

问题1:图中是根据什么写出配子类型?

问题2: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有何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特点呢?

这两个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都不难回答,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2个问题,使学生大胆作出基因就是染色体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测。

问题3:请你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杂交过程中遗传因子(基因)的行为相比较,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问题4: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你有何大胆的推测?

接着利用此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假说要想成为真理,必须要有实验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提出验证该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首先我通过介绍果蝇杂交实验和展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引导学生思考以下3个问题,促使学生提出控制白眼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以及根据假设写出相关果蝇的基因型。

问题1:果蝇杂交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孟德尔定律?

问题2:实验结果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孟德尔分离定律相矛盾?

问题3:为什么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

然后利用孟德尔对碗豆杂交实验的解释,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假设对果蝇杂交实验得出合理解释。

然后引导学生对F 1进行测交,进一步验证解释的正确,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五、板书设计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但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本节课我在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探究环境,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类比推理、假设的提出及演绎推理的过程,从而逐步得出实验结论,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P 高茎 × 矮茎 ♀ 红眼 × ♂ 白眼

F 1 X W X W X w Y

X W Y

红眼 X W X w F 2 X W X W X W X w X W Y X w Y 红眼(雌) 红眼(雌) 红眼(雄) 白眼(雄) DD dd

Dd 高茎

DD dd Dd 高茎 矮茎 3 :1 3 :1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 周旺中学:龙春红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 ?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课前准备: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时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又为学好下一节《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和概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 ⑶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推理过程及科学探索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运用假设演绎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说教法 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三、说学法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碗豆杂交实验中基因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片进行思考以下2个问题,从而既达到学生对已有知识回顾的目的,又为以下活动提供材料。 问题1:图中是根据什么写出配子类型? 问题2: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有何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特点呢? 这两个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都不难回答,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2个问题,使学生大胆作出基因就是染色体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测。 问题3:请你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杂交过程中遗传因子(基因)的行为相比较,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问题4: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你有何大胆的推测?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位置的判断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基因在染色体位置的判断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2.摩尔根用一只白眼突变体的雄性果蝇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后,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一系列杂交实验过程中,最早获得白眼雌果蝇的途径是() A.亲本白眼雄果蝇×亲本雌果蝇 B.亲本白眼雄果蝇×F1雌果蝇 C. F2白眼雄果蝇×F1雌果蝇 D. F2白眼雄果蝇×F3雌果蝇 3.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若父亲是患者,则儿子全是患者,女儿均正常。控制此遗传病的基因是( ) A.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C.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 D.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4.下列论述不能说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的是() A.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和成对的基因均是一个来自于父方,一个来自于母方 B.雌雄配子结合后染色体恢复为成对状态,基因恢复为成对状态 C.减数分裂后每一个配子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和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D.在各种细胞中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5.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若统计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发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则该病的致病基因() A.位于Ⅰ区段上,为隐性基因 B.位于Ⅰ区段上,为显性基因 C.位于Ⅱ区段上,为显性基因 D.位于Ⅲ区段上,为隐性基因 6.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是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下列根据子代的性状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基因在染色体位置上的实验设计

1.(2016·北京丰台区二模)某养殖场饲养的栗羽鹌鹑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羽个体,长大后发现是雌性(ZW)。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用栗羽雄性(ZZ)个体与之交配,F 1 均为栗羽,雌雄比例1∶ 1。F 1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 2 中出现白羽个体,且均为雌性。 (1)白羽为性性状,判断依据是 。 (2)若要获得能够稳定的白羽群体,必须得到个体,获得的方法是 。 (3)控制白羽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4)设计实验证明上述(3)的推测成立,写出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A、a表示),并用文字说明对实验结果的预期。 解析:(1)因为栗羽雄性个体与之交配,F 1都为栗羽,雌雄比例1∶1。F 1 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 2 中出现 白羽个体且都为雌性,说明白羽为隐性性状且位于Z染色体上。 (2)若要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白羽群体,必须得到白羽的雄性个体,该雄性的获得是白羽雌性个体与F 1栗羽雄性交配,后代中才会出现白羽雄性。 (3)控制白羽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因为F 1雌雄个体均为栗羽,F 1 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 2 中白羽都是 雌性,说明性状与性别有关。 (4)遗传图解应写明基因型、表现型、配子、子代表现型、基因型及比例。验证应用测交,即用隐性的雄性和显性的雌性,预期结果应是后代中栗羽均为雄性,白羽均为雌性,且比例为1∶1。 答案:(1)隐栗羽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白羽个体(栗羽雄性与白羽雌性个体交配后代均为栗羽) (2)白羽雄性 用白羽雌性个体与F 1栗羽雄性交配,后代中出现雄性白羽个体(3)Z F 1 雌雄个体均为栗羽,F 2 中白 羽个体均为雌性 (4) 结果预期:后代中栗羽均为雄性,白羽均为雌性,且比例为1∶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重点:①: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难点突破:采用讨论法,直观体验法等多种教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活动,协作探究,直观体验,最终达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②通过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二说教法 本节教学拟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教学方法协调配合、灵活使用。 三说学法 初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在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下进行;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叛逆心理较强。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特点,做到“以生为本”。 课前生物兴趣小组成认真自学课本知识,制作直观教具。准备活动还有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搜集照片以及探究小组的其他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幻灯展示多对长相很相似的亲子照片(学生刚开始学遗传,只提供正例让学生概括比

高考生物总复习练习专项突破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与探究

专项突破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与探 究 1.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1)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则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即: 正反交实验??????①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现型相同?常染色 体上②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现型不同?X 染色 体上 (2)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只需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基因的位置,则用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纯合个体杂交方法。即: 隐性雌×纯合显性雄?????①若子代中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 在X 染色体上②若子代中雌性有隐性,雄性中有显性?在常 染色体上 2.基因是伴X 染色体遗传还是X 、Y 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1)基本思路一:用“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 1的性状。即: 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①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显性性状? 位于同源区段上②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隐性性状? 仅位于X 染色体上

(2)基本思路二:用“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 1的性状。即: 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①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全表现显性性 状?位于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②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 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 性状?仅位于X 染色体上 3.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 、Y 染色体同源区段 (1)设计思路:隐性的纯合雌性个体与显性的纯合雄性个体杂交,获得的F 1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再选子代中的雌雄个体杂交获得F 2,观察F 2表现型情况。即: (2)结果推断???? ?①若F 2雌雄个体中都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 状出现,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若F 2中雄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雌 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 该基因位于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4.数据信息分析法确认基因位置 除了上述所列的实验法外,还可依据子代性别、性状的数量分析确认基因位置: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无关,则可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可确定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分析如下: (1)根据表格信息中子代性别、性状的数量比分析推断。

专题--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复习过程

专题--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专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定 授课人:彭正涛时间:4月9日地点:三(15)班 一、基础梳理 1、一个基因控制的性状 类型主要遗传特点 细胞质遗传①母系遗传:Fl性状总是受母本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伴Y染色体遗传男不传女 2、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A 、a)(如:单基因遗传病) 类型常染色体上X(或Z)染色体上X、Y(或Z、W)染色体同源区 段上 所有可能杂交方式 主要遗传特点在一个自然群体中,显 隐性且基因型未知时: 1、多个相同表现性个 体杂交,不出现性状分 离的为隐形,否则为显 性;2、多个相对形状 个体杂交,后代占多数 的性状为显性 ★与在常染色体上的不同: Y上无相关基因,导致X a在 雄性(XY)中的表现几率大 于雌性(XX):1、伴X隐 性:雄隐多于雌隐;伴X显 性:雌显多于雄显;2、特 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 ×X A Y X A X a×X A Y ★与伴X的共同点:性状仍与性别相关联 ★区别于伴X:Y上存在等位基因且只传给雄 性后代,特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 X a Y A 3、两对基因(A、a、B、b)控制的性状 类型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 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情形 主要遗传特点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自 由组合 灵活应用杂合子自交 后代9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比例及测交 后代4种基因型4 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 分析时性别分开、性状分 种表现型比例开 二、方法汇总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从而得出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控制果蝇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萨顿提出 的的假说 三、题型展示 类型一:系谱、数据分析类 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左图为该遗传 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思路整理:充分应用假说演绎法 2.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 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 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蝇表现型比例及雄蝇表现型 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全日制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PPT课件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专题 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专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定 授课人:彭正涛时间:4月9日地点:三(15)班 一、基础梳理 二、方法汇总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从而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控制果蝇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萨顿提出的的假说三、题型展示 类型一:系谱、数据分析类 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左图为该遗传 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思路整理:充分应用假说演绎法 2.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蝇表现型比例及雄蝇表现型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_;控制直 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BbX F X f BbX F Y。 思路整理在同一性别下分析不同性状的分离比, 再将不同性别的同一性状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二、实验设计探究类 1、自然界的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在研究中发现,大麻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个体存在,已知该抗病性状受隐性基因b控制。 (1)若想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探究该抗病性状的遗传属于伴X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那么应选的杂交亲本性状为:父本不抗病,母本抗病。 (2)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_若后代雌株全为不抗病,雄株全为抗病,则抗病性状为伴X遗传_。 ②_若后代雌雄中均有抗病与不抗病植株,则抗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 思路整理充分利用伴X遗传的特点 2、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完全显性。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只,请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写出遗传图解,并用文字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发现。 2、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通过摩尔根的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学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位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比推理法在课本中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常常无形之中用到,所以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具有可行性,但是具体收集依据和分析时,教师最好引导学生,以此降低难度。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于假说演绎法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

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要及时灵活的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是怎样思考的,这实际上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再次巩固了假说演绎法,并且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尝试独立灵活运用此方法的,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本次教学中,首先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预习作业,按照作业要求给学生分成指定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推举中心发言人。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会按照导学案的要求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不足之处:学生反映时间不够,预习不充分。 2、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首先按分好的小组做好,每10个人为一个小组。桌子围在一起,学生面朝黑板。教师做好导学要求,将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 第一小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总结:第一组发言人能准确地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替

必修二第 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的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可以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深刻地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总结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科学的热爱,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大胆质疑的同时必须小心求证,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请同学们回忆模块1所学习的关于细胞结构中与生物的遗传有关的部分。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段瑞莹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的第二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延伸,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及第七章中的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给与有关资料信息后,能够提取相关信息,以此激发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另外在学习“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时存在难度,需要联系以前已经掌握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等多个概念,以此突破本节重难点的掌握。在确定生物的染色体“倍”的问题上,应充分利用教材实例和练习题,调动和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辨别能力。 本节课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共安排2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理论教学部分,第2课时完成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在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能描述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这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计算机课件图片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减数分裂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高中高二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高中高二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⑵能力目标: 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教学难点: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三、说教法列表比较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

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说学法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备课讲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一、教材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而解决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紧紧把握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2、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子代间具有遗传性,即在性状上具有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因此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传给子代确立为本节的重点。 2、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多,发言就会勇跃,每个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二).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P27 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 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1.萨顿的假说 1.1、萨顿(美国遗传学家)的研究和发现: 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受精作用; 发现----遗传因子就是等位基因。遗传因子或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 非常相似。 1.2、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表现。(思考:为什么存在平行关系?)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的内容)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1.4、完成P28思考与探讨(标出相关的基因。提示:矮茎-隐性-d控制;高茎-显性-D控制。) 1.5、类比推理:萨顿将看不到的基因与看得到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上的假说。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的检验。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1摩尔根的态度和摩尔根的实验 1、果蝇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容易饲养,繁殖快;(2)染色体大,且数量少。 2、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请同学们看书上P29的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亲本的表现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 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 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 教学过程概述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与实验设计教学教材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与实验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与实验设计 Ⅰ、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97页)1.若已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且双亲是纯合体,实验设计方案:让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分别记录每一对杂交组合产生子代的性状表现(1)若后代雌、雄全为显性,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2)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为伴X遗传。 2.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进行判断。 (1)若正、反交,后代的结果相同(F1代中的雌雄个体表现型一致),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表现的性状则为显性性状。 (2)若正交实验中,F1代中雌雄个体全为甲性状,反交实验中,F1代中雌性个体表现为甲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乙性状,则甲性状为显性,且为伴X遗传。 3.某一基因型个体在雌、雄(男、女)个体中的表现型不同

例1。.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双亲无角,子代全无角 B.若双亲有角,子代全有角 C.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无角比为1:1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 根据题意,杂合子(Hh)在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同,解答的关键是找雌、雄个体中表现型对应只有一种基因型为突破口。 无角(hh)公羊和无角(Hh)母羊杂交,后代中Hh的公羊有角,A错;有角(Hh)公羊和有角(HH)母羊杂交,后代中Hh的母羊无角,B错;有角、无角受因为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尽管雌、雄个体中的杂合子表现型不同,但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 后代中公羊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公羊:母羊=1:1;所以有角:无角=1:1,正确答案选C。 练1.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一线教师纯手写)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基因在染色体上》,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 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上进行的教学。但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过程是相互孤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把抽象的遗传因子具体化,从减数分裂的角度理解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应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能力目标: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阐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并大胆质疑和勤奋实 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实验,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并利用这一推理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是在正确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以摩尔根的实验依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的结论,前后联系紧密,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因此也把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尽量让学生多

讨论,多从科学家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目的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等位基因位于的分离,然后动画展示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后期的分离,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的变化,说明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而联系。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起了学习本节课的欲望,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萨顿的假说 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导入的问题,思考讨论后得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阅读完课本,完成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传递过程中的形式、体细胞、配子中的存在形式、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的表格。通过这种方式处理萨顿假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萨顿是根据类比推理得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这仅仅是假说,要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那么是谁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引导学生回答:摩尔根。我用多媒体播放材料几个小问题:思考实验所用的材料?把它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通过课本给出的提示,学生不难作答。接下来我出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带领学生对数据和结果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