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一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一)由来和发展

公共财政学(Public Finance),或者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20世纪30年代之后,政府广泛干预经济活动,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原有财政学基础上拓展而产生的。

(二)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经济部门

两类经济主体:公共经济部门(Public Sector)

私人经济部门(Private Sector)

公共经济部门是指政府,私人经济部门是指家庭和私人企业。“私人”与所有制无关公共部门按覆盖范围的从小到大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中央政府:最狭窄范围的公共部门,通常包括所有中央级政府的各个部处等行政机构以及中央政府的其他机构和组织

?政府:一国所有政府部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

?统一非金融公共部门(Consolidated Non-financial Public Sector ,CNFPS):

政府和非金融公共企业;

?统一总公共部门(Consolidated total Public Sector,CTPS):

政府、统一非金融公共部门外加公共金融部门

二、市场、政府与公共财政

(一)、帕累托最优、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二)、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有效环境

在没有政府的经济运行中,市场体系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特定的环境,主要包括:

1.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所有行业的成本是递增的.

3.排他性原则.

4.不存在公共产品.

5.完全的信息.

6.完全的流动性.

3、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一)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

⒈公共产品问题

⒉外部效应问题

⒊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

⒋市场不完全。不完全市场存在的主要领域:

⑴保险市场

⑵资本市场

⑶互补性市场

⒌信息不完全

⒍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

(二)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

1.失业问题

2.通货膨胀问题

(三)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

“帕累托最优收入再分配”个人间的相互依存的效用函数是一种外部性形式

4 政府干预及经济活动范围

(一)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即由政府部门负责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矫正外部效应。即由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排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矫正外部效应。

?消除垄断,维护有效竞争。即由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以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政府可以采取许多政策施加干预:⑴政府可以通过规定价格或收益率来规制垄断;⑵政府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企业,并从福利或效率角度而不是从盈利角度出发规定价格。

?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

?生产和提供信息。即由公共部门向公众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必要信息。

?纠正不合理偏好。即针对个人偏好不合理问题,由公共部门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及措施进行社会性规制,鼓励或促进优值品的生产和消费,限制或禁止劣值品的生产和消费。

?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即由政府部门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对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解

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消除失业、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即由政府担当起维持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干预宏观经济的运行。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的作用无处不在

?新型政府-市场观:

现代混合经济下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有政府介入的市场

?政府干预的程度和干预手段

政府干预的程度与政府规模相关

干预手段:

立法和行政手段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财政手段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5、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内涵:

?国家(或政府)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对象或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

?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所拥有的政治权力。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价值形式,也有实物和力役形式。

?概念: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目标。

?特征:

阶级性与公共性与国家或政府的密切关系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凭借政治权利

收支对称性(平衡性) 收支矛盾主线

6、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征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其本身具有特定的内涵,区别于其他财政类型。其基本观点是: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

?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要。

?财政决策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它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它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它是非盈利性的财政

?它是法治化的财政

三、公共财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两大基本前提

(一)公共选择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即政治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古典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研究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等政治市场主体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主要代表人物有:丹尼斯·穆勒,布坎南和塔洛克

(二)两大基本前提

?经济人假设

?政治市场说

2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直接民主制,是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

?许多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全民公决的制度。

3、一致同意规则(一致性规则)(UNANIMITY RULE)

?所谓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

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

下,集体行动(公共选择)才能进行。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

?(1)帕累托改善的选择

?(2)参与者平等的选择

?(3)避免“搭便车”行为

?(4)交易成本高

4、多数同意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

?所谓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

同意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

?集体行动,多数人同意,可以是1/2以上同意,也可以是2/3以上或其他比例同

意就可以通过。多数同意又可以分为简单多数和绝对多数。

?就一种方案表决而言,简单多数是指赞成和不反对的人数超过一半,绝对多数可以

是2/3,也可以是3/4,4/5,5/6……在对多个方案选一的表决中,简单多数可以是其中得到支持最多的方案,它甚至不一定得到超过一半的票数。

多数同意规则的特点:

?(1)部分人利益受损

?(2)“多数人专政”现象

?(3)少数人不热心参与

?(4)相对容易作出决策

?(5)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

?(6)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

?(7)可能存在投票交易

5、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在民主社会中,一个集体决策规则应该

符合以下标准:

?(1)帕累托最优

?如果人人都偏好某种选择X,而非其他选择Y,那么,集体选择过程则应该选择X,

而非Y。

?(2)非独裁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控制集体选择过程,不能使其对选择的偏好即使与其他每个人的

偏好完全对立时也总是决定性的。这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人(或者一组人)代替其他人作出选择的可能性,民主社会中不存在专制君主和希特勒。

?(3)无约束域

对备选方案的个人偏好排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集体选择过程都有能力达成集体决策。

?(4)理性

?集体选择过程是理性的:首先,通过陈述X比Y更受偏爱,或者Y比X更受偏爱,

或者X和Y是同等合意以致二者是无差异的,那么我们可以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其次,所有排序都能显示传递性的特点。传递性是指如果某人对三种方案X、Y 和Z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他认为X比Y好,Y比Z好,那么他一定认为X比Z好。

?(5)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

?对两个备选方案的任一选择,只取决于个人对这两个方案X和Y的排序,而与其他

备选方案Z无关。

?总的来看,这些假定是相当合理的。它们的基本点是强调社会的选择机制应合乎逻

辑,并尊重个人偏好。阿罗据此证明,一般无法找到一个能符合所有这些假定要求的投票规则,也不能指望民主社会能够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6、单峰定理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1)单峰定理:解决的是什么时侯不会出现投票悖论的问题。

?把一个人偏好曲线中,比所有邻近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peak,又译作“极值”)。

如果某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他的效用都将下降,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其效用是先下降后上升,则其偏好是双峰的。如果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情形,那么他的偏好是多峰的。(2)中间投票人定理

?解决的是:有均衡结果,又是谁获胜的问题。

?如果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不仅投票悖论不会出现,都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均

衡结果,而且还会确认一种其偏好占优势的特定类型的投票者。当所有投票人都按照各自的偏好的预算规模进行排列时,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一位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将处于所有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公共选择(集体决策)中,获胜方案正好与其偏好相同。这样的投票人是中间投票人,他们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人偏好中间的位置。

?中间投票人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同意规则下,

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的方案获胜。

7、寻租

?“租(金)”,又称“经济租(金)”,在经济学中,其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

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在完全竞争中,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的使用和配置,会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企业家成功开发一项新产品,其企业就可能得到高于其他企业的超额收入。这种活动可称为“创租(rent creation)”或称之为“寻利(profit-seeking)”。“寻利”是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其作用是降低成本和开发新产品。该活动的特征,是追求新增社会经济利益,

因而会增加社会福利。

?寻租的特点主要有:

?间接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一是直接浪费了

经济资源,利用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游说的结果,对寻租者来说可能更有效率,但对社会来说没有效率而言。

?与租金相关的活动:寻租、设租、护租、反寻租

?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需要时间和精力反击。

?寻租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自身的独家垄断,就属于合法的寻租

活动。

?行贿和走私就属于非法的寻租活动。

8、财政决策的科学化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决策系统

?遵循科学的财政决策原则

?提高财政决策参与者的素质

财政决策的民主化

?推行政务公开

?建立财政决策系统的民主机制

?重视发挥财政参谋咨询人员的作用

财政决策的法制化

?财政决策程序的法制化

?财政决策权利的法制化

财政决策的透明化

?财政透明化要求通过政府对公众和公众对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公开性、及时性和

充分性,促使政府对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数量和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提高政府的回应力,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财政透明化要求通过政府“合理”决策程序,增强与公众信息交流的“诚实性”和

“共同理解性”,以促进政府决策组织系统的科学化

?财政透明化要求保证政府财政数据的真实性应当通过达到高质量的数据标准和进行

公开、独立监督两个方面来实施

第三章公共支出理论

1、公共产品的特性

不可分割性: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产品总量,这意味着公共品在一组消费者中是不可分割。

?非竞争性Nonrivalry 商品一旦被提供,消费该物品的另一个人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阻止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就

是不可能的。

?纯公共品pure public goo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纯私人品pure private good: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生产方式)

一种市场供给方式: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不足

?政府供给:强制性的融资--免费搭车问题的解决

小结: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职责

公共生产

?产品的提供问题,是谁为其消费付费的问题,不涉及生产。

?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即公共生产;也可

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买。

?所谓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

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按广义的生产概念,既包括生产有形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工

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学校、医院、文艺团

体,以及政府机关、公安、司法、国防等部门。

?按狭义生产理解的公共生产,在我国就是国有工商企业。

国有国营模式

国有国控模式

公司制改造

放开搞活

2、公共支出分类

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的职能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成本,公共支出是政府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

(一)按公共支出用途分类

“财政主要支出项目”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动态再生产角度分类

(二)按政府职能(财政功能)分类

费用类别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依据: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经济分析意义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含义支出特点补偿方式

(五)按政府级次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六)国际分类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

3、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1. 财政支出的用途结构

补偿性、积累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呈下降趋势,消费性支出呈明显上升趋势

2. 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

3.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结构

4.财政支出的级次结构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用途和职能结构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结构

3.当前的政策和措施

实行重点倾斜政策

?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

增长政策

?继续适量发行国债,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财力

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4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体制

?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

?整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城市化等微观因素:

?公共产品的需求?公共产品的成本和价格

?公共产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

5、成本-效益分析法

1.确定成本与收益的范围

2.成本收益的定价

3.贴现率的选择

4.时间期界的确定

6、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 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采购的宗旨与原则

1、政府采购宗旨

2、政府采购原则

(二)政府采购的运行机制

1、当事人

2、政府采购方式

3、政府采购程序和采购合同

4、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

5、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7、政府采购制度与保护民族产业及WTO原则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协议

(二)政府采购制度与保护民族产业

1、规定国际采购的本地含量,即规定在国际采购中的本地产品和劳动的含量。

2、价格优惠,即在国内外产品性能相同的情况下,给予国内产品适当的价格优惠。

3、优先购买国内产品,即在政府采购时,充分考虑国内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4、禁止购买外国产品,即在进行政府采购时,充分运用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协议例外”的正当理由,禁止或限制国外厂商进入我国政府采购的某些领域,从而达到保护民族产业的目的。

5、贸易补偿,即为了培育本国产业和改善国际收支,要求得标的外国供应商需达到某个比例的国内采购,或必须转移某项技术,或在国内建厂制造等。

四、公共收入理论

1 什么是税收

(一)定义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二)理解

?主体:国家(政府)

?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

?依据:政治权力

?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税收的形式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政府)的征税活动是以国家的法律、法令为依据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收的这种强制性,是人们感觉到的税收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税收同公债收入、规费收入、公有财产收入(公产收入)等其他形式的财政收入最显著的区别点。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政府在征税以前就以法律形式制定了税收制度,规定了各项税

制要素,并按这些预定的标准进行征收。税法一旦公布施行,征纳双方就必须严格遵守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归国家自主支配和使用,国

家并不承担任何必须将税款等额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或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的义务

2 税收术语

(一)征税主体

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征税机关。

在我国征税主体包括:各级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和海关。

(二)纳税人

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主要说明向谁征税或由谁纳税的问题。

相关概念:自然人和法人、负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代理人。

(三)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相关概念:课税对象与税目

(四)税率

税率是指国家征税的比率。

种类: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五)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六)课税基础

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

依据。

比较:?税基?课税对象?税源

税基的选择

(七)减税和免税

减税和免税是指税法规定的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或特殊调节手段。

(八)附加和加成

附加和加成是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

(九)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

3 税收原则理论

所谓税收原则,是制定和评价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的废立,

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是税收的行为准则。它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税收原则也在发展变化.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

亚当·斯密(1723-1790)

?所谓平等原则,是指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

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获得的收入的比例,向国家缴纳税收,以供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之需。

?所谓确实原则,是指各个国民应当完纳的税收,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完

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确实原则要求实现课税的确定性,以便纳税人在事前做出决策。

?所谓便利原则,是指各种税收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给纳税者以最大的便利。

?所谓节俭原则,是指税收的课征费用应当最少的原则,换言之,它要求一切税收的

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Adolph Wagner,1835-1917)提出了四项九目的税收原

则:

?所谓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足原则和弹原则两方面。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

政的需要,而且要有弹性,随着财政支出需要的变动而相应地增减。

?所谓国民经济原则,包括税源的选择和税种的选择两方面。税源的选择要有利于保

护资本即税本,税源应该主要是所得,而尽量避免对财产和资本的课税;税种的选择则应考虑到税负转嫁问题,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所谓社会正义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两方面。普遍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遍及

社会上的每个成员,每一公民都有纳税义务;平等原则指税收负担应力求公平合理,主张采用累进所得税制,并对最低生活费用免税。

?所谓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实、便利、节省三方面。此类原则要求,纳税的时间、

方式及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征收费用应力求节省。

现代税收原则

税收的财政原则——税收制度应当能够取得必不可少的财政收入的原则。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税收的充分性,即税收应当能够充分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需要。

二是税收的弹性。由于政府的支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税收制度的设计应当使得税收能够随着政府支出需要的变动,而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相应变化

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制度应当有利于政府开展财政政策运作以相对稳定宏观经济的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制度必须从根本上符合市场效率的要求,尽可能少地损害

市场效率的原则。

?第一,税收总量应该体现整个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

?第二,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损失应当最小。

?第三是指税收的征收成本最小化,即税收的行政效率问题。它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

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收收入之比来衡量。比率越小,税收行政效率越高;反之,反是。对于特定的税收获取量,纳税人和政府总是必须付出一定的征税成本的,税务当局征税需要消耗资源,个人、家庭、企业等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同样要消耗资源。税收成本包括税务当局所直接支付的征税成本(collection cost),也包括纳税人因交税而发生的所有成本即遵从成本(compliance cost)。它们分别构成纳税人的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2财政学概论试卷

案例二:河南省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39.37亿元。今年河南种粮农民享受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又比去年大幅提高:中央和河南省共安排两项补贴资金39.37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3.72亿元,增长了53.5%! 其中,粮食直补14.5亿元,与去年持平;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24.87亿元,比去年增加13.72亿元,增长1.23倍。这就是说,按去年补贴面积9469万亩计算,全省亩均补贴达到41.57元,比去年增加了14.47元。 据介绍,省政府对今年的兑现办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决定从今年起,通过“一折通”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等资金,同时在遂平、汤阴两县进行“一卡通”试点。实施“一折通”(“一卡通”),就是在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网点为每个农户开设固定的补贴存款零余额账户,政府的各项惠农补贴逐步通过这一账户直接兑现给农民,存款折(银行卡)一次发放,可以多次、多年使用,农民持存款折和有效证件可到任何一个农信社或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进行查询或领取补贴资金。(资料来源:河南日报2007-05-30) 6.政府之所以要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是因为( ) A.增加农民收入 B.发展农业生产 C.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正效应D.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负效应 7.政府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实施“一折通”(“一卡通”)是为了( ) A.增加银行存款 B.减少财政事物 C.减少中间环节,防止挤占、克扣。D.方便农民 8.政府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与粮食流通环节补贴相比优势有( ) A.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完全到达农民手里B.农民直接感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 C.市场经济不成熟 D.符合WTO规定 9.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属于( )补贴 A.明补 B.暗补 C.生产环节补贴 D.流通环节补贴 10.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属于财政( )支出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资料归纳分析

选择题 1.()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7.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8.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9.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与社会效益 D、企业效益 10.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A、C+V+M B、C+V C、V+M D、C+M 11.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A、农业 B、重工业 C、建筑业 D、轻工业 12.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东部沿海 B、中部省份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13.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14.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构成. A、c B、v+c C、m+v D、c+v+m 15.财政积累的源泉是() A、v B、m C、v+m D、c+v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17.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18.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00002)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2017年秋季《公共财政学》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纯公共物品 答:纯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第一,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受益不会增加任何成本。第二,非排他性,即要将个人排除在享受纯公共物品之外,通常很难做到或不可能做到。 2.财政收入 答:所谓财政收入,是指公共部门为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3.消费税 答: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统称。 4.外部性 答:许多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不予考虑,成为外部化了的成本或收益,这就是外部性。 5.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 6.横向公平 答: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什么? 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2.公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公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当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至出现赤字时,它就必须举债;二是社会上要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 3.财产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 答:财产课税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财产税主要包括一般财产税、特别财产税、财产转移税。 4.政府的收入再分配项目主要包括什么? 答:有两种主要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公共援助项目——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救济;社会保险——向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业者和病人提供保险金。 5.为什么在有些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干预市场? 答:第一,竞争性市场可能无法产生社会满意的收入分配。第二,有人认为,即使拥有完全信息的个人,也不能对他们消费的产品做出很好的判断,这样政府强迫人们消费某些物品(称为有益物品)就有了理论依据。

财政学 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案例分析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谁来填补养老基金缺口 贸易经济11 成员:苏春强 2111802220 王光瑞 2111802221 2013.11.28

题目:《关于“谁来填补养老金基金口”的案例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苏春强贸易经济11 2111802220 王光瑞贸易经济11 2111802221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新民周刊》2012年第38期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的文章说,持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必须得到填补。谁来填补缺口?目前看有4个可能的来源。 一是国企红利。我国约有国有资产33.8万亿元,国企红利每年已经超过1万亿。2012年实际上缴比例约为7.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将上缴比例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 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我国有外汇储备约3.4万亿美元,占GDP约5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期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用主权财富基金的收益补充养老基金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国企红利、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划拨到社保基金,国家财政通过社保基金补贴养老金缺口不失为一种办法。 四是直接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是社会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之前养老金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埋单。 二、案例分析: 1、养老基金缺口的形成 (1)、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资金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过程中,在探索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满足当期养老基金支付需要;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本人退休时才能发放,可以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积累资金。但现在除了部分进行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都是混账核算,大量个人账户的钱被用于当期发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账。 (2)、“中人”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 1997 年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种群体对应三种方法的计发方式,

财政学期末判断题解析

1.基尼系数是指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对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 3.税收豁免是指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 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认购国债的能力随之增强,国债的规模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5.零基预算的特点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按效益衡量业绩。× 6.税收的固定性具有连续性的含义。√ 7.税收的起征点比免税额的优惠面更加广泛。× 8.所谓税收效应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9.税收是历史上最早的财政范畴。√ 10.税收的主体是国家。√ 11.所谓税收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所得税政策。√ 12.税负转嫁的最早方式是变化商品的价格。√ 13.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计划性安排使用,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 14.财政支出的目的可分为政治,社会和经济三种目的。√ 15.财政支出的原则是指导人们开展财政支出活动的准则。√ 16.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17.固定资产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物质资料√ 18.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支出× 19.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两条渠道来进行的√20.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是财政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 21. 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 2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23. 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财政学》习题、答案94418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 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财政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府采购制度: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 2、课税对象: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 3、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如关税、增值税、营业税。 4、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5、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2、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 3、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要受三个因素制约:一是(国民收入总量);二是(剩余产品M总量);三是(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4、税目是指某一种税的具体征收项目,是在税法中对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与(具体内容),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落实品目,也称课税品目。 5、一般地,凡立法者不预期(税负转嫁),由纳税人依法纳税并承担税负的为(直接税);立法者预期(税负转嫁),由纳税人经由契约关系或交易过程,将税负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为(间接税)。 6、分税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分税型)和(适度分税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不属于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是(B ) A、经济建设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2、以下不是行政管理支出的是(D ) 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司法检察支出 D、军队正规化建设支出 3、以下不属于我国的现行税率是(A) A、全额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4、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是(C) A、扣除法 B、免税法: C、抵免法 D、税收饶让 5、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D) A、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纳税人的负担 D、负税人的负担 6、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A) A、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B、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C、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7、我国国家预算分几级(D)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A) A、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 B、中央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列赤字 C、地方各级预算列赤字 D、中央预算列赤字 9、以下不是预算外资金的特点的是(D) A、财政性 B、专用性 C、分散性 D、非财政性 10、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从何时起执行(A) A、1994年1月1日 B、1994年3月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