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及其构建

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及其构建

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及其构建
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及其构建

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及其构建

张康华1

摘要: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涵盖了基础教育、成人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非学校教育等形式,体现了协调性、开放性、以人为本的特质。构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与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着力做好五方面的举措:政府的财政支持,全民教育观念的深入宣传,远程教育等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普及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与技能培训。

关键词:和谐;全民教育体系;构建

一、全民教育与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

“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11)的概念于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全民教育运动在国际社会逐渐兴起。根据该会议通过的两份文件《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个人提供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会议还确定了2000年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全民教育的六个基本目标:①开展早期儿童关护和开发活动②普及小学入学和完成基础教育③提高学习成绩④成人文盲率减至1990年文盲率的一半⑤发展成人的基本技能的教育培训⑥增加旨在提高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和价值。

虽然宗滴恩会议提出了全新的全民教育构想,但各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全民教育有着各自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实施全民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正规的基础教育。直至20世纪末期,宗滴恩会议对全民教育界定的大概念才被逐步接受和实施。全民教育大概念包括:全民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普及基础教育;注重学习(正规、非正规教育);基础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的基础;面对所有国家;国家和全社会的责任。[1]

因此,全民教育体系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应当有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有发达而完善的非学校教育体系(包括社区教育、企事业单位教育、社团组织教育、大众传播媒体的教育、家庭教育等)。[2]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并管理的基础教育;由政府、企业等多方投资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由各类普通高等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非学校教育机构。

全民教育体系是全民参与的和谐的教育体系,它体现了协调性、开放性、以人为本的特质。

首先,各层次类型的教育必须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1作者简介:张康华(19801-),男,江苏泰兴人,管理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的基石,担负着为提升民族素质和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大投入关注弱势群体,重点扶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中坚部分,担负着知识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重任,必须注重内涵、稳步发展;成人教育是全民教育体系中最具潜力的部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可以为社会建设培养大批高技能的劳动者,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宽就业渠道的关键环节。而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工等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尤其要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其次,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是开放的教育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深,各学科知识高度分化和整合、职业岗位的消失和产生、人员的流动与更替加快,要求劳动者不断地学习,在职人员也要不断充电,甚至每5-10年进行一次回归教育等。现代的全民教育体系更加面向全社会,面向每一个人,面向每个人的一生。

最后,各类教育都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无论学校教育还是成人教育等都要以满足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教授者的主导性、管理者的疏导性,创新教学方式,把知识传授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营造平等的全民学习氛围,真正构筑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

二、构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的时代价值

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它要求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内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素质结构中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有着特殊的使命与价值。它使得新一代国民具有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在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要养成理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和能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要培养妥善协调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使之具备民主、法制以及行使公民职责的意识和能力,建起以责任、公平、正义、诚信、合作、奉献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

“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才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才能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3]我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都处于劣势,唯有潜在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但13亿人口的整体的教育水平不高,其中有1.5亿文盲、而且大部分处在贫困中。潜在的人力资本如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全民教育由于确认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核心一一人的发展,又为实现人的发展找到了有效手段——教育,被喻为“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桥梁”。

[4]因此,全民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普及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和谐的全民教育体系的战略举措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继续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物质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和加强教育管理,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措施:

1、政府的财政支持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教育法》法规文件明确规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其中《教育法》规定了“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和“保证学生人均公用费用逐步增长”。

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育经费在预算中单列。一是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二是赋予教育部门教育预算的编制权,报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三是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包括非教育部门举办的学校)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行使;四是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同我国现行政权结构相适应。实行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单列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级次,使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实现教育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使教育发展与政府对教育拨款相协调,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全民教育观念的深入宣传

人人有权受教育,对基本学习需要的满足的获得是基本人权之一,国际社会、各国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此提供机会和帮助,因为全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基

于人类面临的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教育和人类尊严的基本要求。就全民教育观念来说,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教育机构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特别是企业要参与办教育;变一次性学校教育为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由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3、远程教育等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

以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发展全民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够有效地节约教育成本

远程教育系统的固定成本投入一般较高,但若有较高的生师比,则每个学生的平均固定成本和直接成本就相对降低,从而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2)解决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有效途径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时空分离的特点,使教学过程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解决由于地区差异、生活环境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平等。另外,易于实现教学方式从传统模式的教师主导型转向学生主导型,客观上推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而且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自由交流,有效避免由于师生关系、受关注程度等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3)适应知识经济和职业多元化的要求

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更加强调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职业的多样化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及媒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

4、普及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首先,要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目前一些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基础不够坚实,甚至是突击性过关,初中辍学率有反弹迹象。有的地区办学条件滞后,急需加大力度,巩固成果,提高普及水平。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条件还比较差,城乡薄弱学校没有得到彻底改善。要通过落实以县为主的体制,加大投入,彻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创造条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水平。

5、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与技能培训

成人教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夜大、函授、电视、广播、多媒体、自学考试等广泛灵活,适应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成人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当地的实际需要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要与企业联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努力把各类

成人高校或高校的成教学院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有特色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2]傅维利,王东.论国家现代化与教育的现代化[J].教育科学,2002,(5).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的致词.

[4]郭晓平.全民教育: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桥梁[J].外国教育资料,1997,(4).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whole people

Zhang Kang-hua

Abstract: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whole people includes undamental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so on,the system means that education is builded for every people.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 system is security to build up the cordial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o we should do something for the system such as making propaganda for the system of the whole people, Popularizing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V 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harmonious; system of the whole people; building

德育专题讲座-2019年精选范文

德育专题讲座 很荣幸,我参加了由管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2019年管城区区培计划——德育专题培训活动”。其间,有幸聆听了韩玲老师所作的《直面教育新问题,智慧化解寻对策》讲座。受益匪浅。 韩玲老师是北京市平谷区教委教研中心高中教科室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国家新课改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总课组高中学段负责人。全国各地讲座近300场,代表作有《我的班级管理之道》、《名校之门向你敞开》。其演讲风格幽默,思想深刻。如:班级稳定了,学校也就办好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上去了,学校的品牌也就打造出来了。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班主任。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管理班级工作的前题是学生服你。第一次在全体学生面前亮相要打动学生的心。第一次上课要牵引学生的魂。不到万不得已不请家长到校。在学生面前赞扬科任老师。班主任是苦干、巧干干出来的。等等会让我们耳目一新。教师,有人把它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学校,有人把它喻为生活中一片净土。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天起,我们就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对自己的选择情有独钟,一如既往。正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努力实践着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原则。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做到教书育人完美统一。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

的“黏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的爱应播撒在集体中,播撒在学生的心坎上。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它不但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一颗慈爱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要表现在言语上,更要身体力行的融入到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爱的阳光。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创设优质的管理情境,把学生从受教育者变成一个自我教育者,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中,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学校有的班,虽然班内学风很浓,凝聚力强,学生都有较远大的理想,可是“傲”气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且不屑于做小事。比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教室里灯全亮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宣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理念,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同学们成立一个志愿团,定期为学校、社会做好事,以实际行动感化、感染周围的同学。在以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支配集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第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第二、研究方法 (3) 一、数据指标 二、样本变量 三、被试大学生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 第三、研究分析 (4) 一、问卷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 二、被试特征变量对和谐校园建设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第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5) 一、研究结论 二、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调查报告样本 (10) 附录 (16)

前言 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和谐的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把各种教育要素配合得适当与匀称,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知识、人与环境等多种关系相互协调,相互默契,形成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整体效应和优化的育人氛围。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阳理工学院坐落在南阳市区白河游览区,前身是1987年创办的南阳大学;1993年由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校,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拥有工、管、文、理、法、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南阳理工学院将与时俱进,秉承“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南工校训,弘扬“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以教学质量为立校之本,以内涵建设为发展动力,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所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现代化和谐高校。 第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建立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分析数据库,以考察南阳理工学院本专科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态度,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而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满意度、态度存在差异的假设。 第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指标 调查过程中,对学生的调查尽可能兼顾二、三、四年级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看法。之所以进行这样的选择出于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与一年级的学生相比,能有针对地提出一些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二. 样本变量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共计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所调查的对象大学生变量包括性别、生源地、所在年级、所学专业。 三. 被试大学生对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 大学生对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认识持不同的看法。通过描述性统计中的众数测量,我们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所表现的问题和矛盾由大到小依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师资不足的矛盾、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使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由此可见大学生认为,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表现为校园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学校所在地域使师生的发展受到局限等。

杨寨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德育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科学实施德育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我校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 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目前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小学只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属德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了每周一课时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由课程部牵头的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各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提交课程专题及研发设想,然后由政教处组织研发小组进行选题,细化了对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的德育课前置作业,需要家长的协助完成,不但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亲近,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追求,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而如何建设和繁荣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为目标。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具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X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在大学校园,由于在校生基本是处于成年人的年龄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比较定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大致轮廓。所以,在着力建设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的时候,应该以这个基本情况和实际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XX大学文学院的文演会,连续举办了7届,每一届都受到了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都有不断的惊喜呈现在众多同学面前,每一届都能使得参与进来的同学专业素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得到一个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一个平台。 XX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精品活动,一年一度的班级特色活动也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发展现象。全院各个专业班级,以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大胆去实践和创新,既锻炼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锻炼的机会,也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类似这样的活动,诸如其他的高校也在持续、陆续开展着。 能吸引同学们的持续关注、能锻炼同学的综合素质、能不断提高影响力就是本身这个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具有强悍生命力的集中表现。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了广大师生以外,还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这里涉及到一个校园软文化建设的课题。

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梁燕 [文章摘要] 本文阐释了和谐校园及和谐教育的问题,探讨了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目的在于引起重视,使高校校园更加和谐。 [关键词] 和谐校园和谐教育重要性有效途径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和谐德育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校圆与和谐德育 1和谐校圆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而校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正象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所处校圆也应是如此和谐。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所处校圆也应是如此和谐。 2 和谐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教育境界。它强调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全面,自由发展。和谐德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和谐校园背景下的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其内容如下:(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要求在和谐校圆建设中,以“人的存唨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其哲学理论: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学生是主体,在自觉参与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逐渐走向人格的成熟及情感的丰满。实现其德育宗旨要从个体的实际出发,以人性为基础,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效地统一起来。(2)底线道德的教育文化理念: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靠人的内在的自律行为,它能把客观社会外在要求内化为人自己的信念与需要,它能使人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3)人为底蕴的教育心理学理念: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教书育人,培养人文精神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全取决于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必要的和谐人文氛围。在现代社会中,要求师生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养成,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自”因此,尊重无疑是维系人际和谐,人于社会和谐的纽带。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1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校园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聚集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培养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会导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影响教育质量,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际竟争的加剧又强烈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必须和谐。 2是维护校园稳定和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团结广大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目前,校园周边环境也是困扰学校对青年学生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极大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有的甚至已严重影响学业,导致留级,退学等不良后果。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上网硬件条建,把学生从校外的网吧吸引到校内的机房中,实现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发展的和谐。

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评价,应当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构建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有学者指出,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类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传统的德育评价的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事实上,学生的品德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所以,德育评价应逐步趋于多样化: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量化评价;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总结评价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把德育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例如,几年前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四班,在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上,既有和学校常规管理相一致的“班级管理评价量化细则”进行量化评价,又采用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所推广的《德育》读本和《成长册》进行系统性评价,还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每周的班会时间进行随时性评价,还有期末“你、我大展示”的终结性评价。特别是结合一些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性教育与评价,更是受到低年级儿童的喜欢。 二、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德育评价内容而言,德育多元化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品德教育的过程。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就评价主体而言,德育评价的多元化要求进行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具体地说,家庭评价就是通过电话访谈、家访、家长会和 “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学生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客观评价,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社会评价是指学校通过向学生身边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倾向、社会责任感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补充和完善学校评价的内容;学校评价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可通过谈话、成长日记和书面自我鉴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这个环节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这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1.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3.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化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新华出版社《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如何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我国,大学生历来被视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是青年中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对于社会的诚信状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的建构,大学生良好诚信品德的养成,直接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之风的形成。另外,从人的成长特点看,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树立起来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而良好的诚信品德的养成,是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基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干预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发生,于国于民、于校于生来说,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及特征 1.内涵 (1)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方面,所以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起骨干和带头作用,构建好和谐校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做贡献。 (2)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和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 (3)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世界公民”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成长、发展环境,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局势在即,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世界公民”成为国际交流、社会进步的急需品。 2.特征 以上我们对和谐校园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谐校园的实质,下面我们将分析和谐校园的特征: (1)目标明确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办学宗旨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事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2)机会公平 公平要靠制度和秩序来保障,要确立广大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保障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为每一个教师充分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舞台;同时要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足够大的平台,创造足够丰富的机会。 (3)全面创新 创新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高校不仅要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还要进行体制、管理的创新。要力戒浮躁的风气,倡导求实的学风,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4)人文关怀 作为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要注重人文关怀,倡导“师道”精神,“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想师生所想,让学生和老师在学校都能感受到人性的关怀,真真正正

(完整)高阳小学构建德育体系实施方案(一年级)

高阳小学一年级德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落实临淄区德育体系构建,推行五四三德育行动计划(即五个主题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四项基础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三个优化:德育现代化、德育特色化、德育社区化),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德育工作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设计,力求达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构建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体系,增强德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德育总体目标: 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总体目标:初步培养起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一年级主要德育目标: 培养小学生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他人、爱父母的情感;具有基本的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养成规范的读书写字、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养成洗脸、刷牙,注意饮食卫生等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积极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认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健体习惯。懂得升旗礼仪、餐桌礼仪,尊重家长、老师、同学,会使用你好、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形成能在家叠被、洗简单衣物的劳动观念。形成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受人喜欢的小学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范文一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 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育局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 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顺利通过榆林市学校发展水平督导 评估 316 工程和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验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 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为重点,以打造“活力樊小、实力樊小、魅力樊小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先做人、后读书的 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组 长:周恩宏副组长:刘金龙、王彦孝、王世雄成 员:刘世财、陈国江、 夏 雨、张虎玉、各班主任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 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 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 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 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 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 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1)室外环境布置。 校门外侧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大门两侧悬挂规范性木制校牌,正上方镶嵌校 标及各种荣誉牌匾;校门内侧设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安全、创卫宣传栏 ;教学楼对面书写 “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管理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 风和“爱生、重效、格高、业精的教风,楼门上方书写“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校 园中心区域书写“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鲜红的党旗映衬下, 指引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两边为永久性瓷砖地图, 墙面依次设有“粉笔字作业、 园丁谱、 值周栏、公示栏、通知栏、组织机构、校旗校徽、学校全景图等板块;办公区悬挂“校兴我荣、

以雅文化引领 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以雅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辛店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囿于城郊结合部一个狭小的平民居住区,外来人员混杂,流动频繁,周边文化浮躁。辛店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推行《以雅文化引领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发展策略,创设良好的管理文化,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区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优化育人环境确立核心理念引领师生发展 学校文化与学校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2008年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50余万元,完成了两草地三球场的建设,建设了以雅文化为主调的文化小广场,把德育阵地建设从教师延伸到了校园,丰富了德育教育途径。 学校确定了以“创办品牌学校,培育优秀人才,享受读书人生”为办学宗旨,以“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以“育文雅学生,做儒雅教师,创高雅校园”为育人目标,确定了学校的校训“雅”,致力于打造“文雅、儒雅、高雅”的校风。 在学生管理文化中,追求“勤学、善学、乐学,做文雅学生”的育人效果。学校扎实有效地推动德育序列化工作,强化三自(自立、自主、自强)、三爱(爱班、爱校、爱国)、三雅(文雅、儒雅、高雅)主题教育,充分调动社区、家长的参与,在全区打造德育品牌 二、明确德育目标丰富活动形式落实德育评价 学校本着德育工作从整体入手、从部分深入的科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等规律,按年级、年龄分层次制定不同年段的教育培养目标:低年级(1-2年级)爱班、守纪、自立,中年级(3年级)爱校、自律、平等,高年级(4-5年级)爱国、合作、自强,全方位构建“三自”德育体系,系统设计各年级每个主题活动月的参考活动题目。 学校德育没有停留在口头上空洞的说教,与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结合,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校德育。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抓好每个月的主题教育。一学年共有十个月,确定了每个月的教育主题:九月--养成教育活动月;十月--爱国教育活动月;十一月--心理健康教育月;十二月—法制安全教育活动月;二月——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月;三月——学雷锋互助活动月;四月——革命传统教育月;五月——感恩教育月;六月——生命安全教育月。 学校要求班主任教师根据每月教育主题确定每周班队会要点,并要求各班将这些要求认认真真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言行中,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日积月累的教育熏陶中不断提高。学校

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doc

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作者:陈宗贵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 [摘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已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现实课题。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为把高校建设成和谐校园和精神家园,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强化四种意识,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建设进程。 [关键词]和谐校园强化意识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陈宗贵(1962- ),男,湖南常德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副教授。(江西抚州 344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52-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重任的高校,更应从战略的高度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坚决贯彻落实。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形态和运行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变化,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必随之更为艰巨。为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深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从高校的特殊地位和工作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应强化四种意识,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建设进程。 一、强化学术意识,在求高的学术氛围中实现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首先要遵循的一项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把教师和学生看做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通过教与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高校是名师汇聚、大师云集的地方,大学内在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是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成才根基,这种文化通过其教师的教学及其学术成果的辐射功能对学生和社会产生影响。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它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一种精神活动,无论是大学师生之间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活动,还是师生之间的思想、意识、信念、品德的感染、同化、模仿、熏陶活动,都是一种学术活动。师生在学术活动中实现知识传递、智力开

浅论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浅论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而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构和谐校园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原则,并在实践中探索其行之有效地具体途径。 标签:构建和谐校园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高校校园的和谐与否,意义重大。以行之有效地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谐校园的建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正确把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探索和谐校园建构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就成为一个急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及价值 和谐,是人类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描绘的理想社会千姿百态,但它们都蕴涵着社会和谐的主张,推崇社会的和睦、安宁、协调、舒畅。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继而发展为“天人合一”。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既关联又区别。从理论上讲,和谐校园至少应该涵盖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和谐校园应该做到人和。和睦、融洽的人际氛围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校园内人际关系范畴主要是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这几对关系的相对稳定是整个校园和谐的基础。既要推动改革和发展,增加学校活力,又要维护稳定,做到和而不同、和而有序。 其次,和谐校园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设和谐校园,重视校园内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方面要充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的环境的需求,做到美观,协调,合理并人性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校园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师生行为,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最后,和谐校园应该实现制度的和谐。社会和谐有赖于和谐的制度,校园和谐同样也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制度上。制度是一个组织的行为规则,规范组织中的人的特定行为,具有刚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只有制度的价值导向正确、制度的设立程序民主、制度的设计明晰科学,才能使学校运转有条不紊,做到各司其位,各尽其职。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工程中,人和是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如

构建和谐校园_六大工程助推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校长的神圣使命。加强学校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和手段,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管理的奋斗目标和价值体现。我校以“依法治校、文化引领、自主发展、创建特色”为纲领,以建设“学习型团队、人文化管理、和谐式校园”为目标,因地制宜,深化改革,人本立校,注重过程,积极实践,实施了六大工程。 一、打造平安校园,奠定和谐基石 创建平安校园,维护校园良好的卫生、健康、安全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件大事。身为校长,我牢固树立关爱生命、关心健康的思想,不断强化“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时刻注重细节的管理,努力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想安全,处处盯安全,人人懂安全”。我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各项安全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认真营造安全环境,为师生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学校获得了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打造法治校园,提供和谐保障 依法治校,建设一个法治、公平、稳定、有序的校园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为此,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②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化管理机构;③加强领导干部政

治思想修养和工作作风建设,着重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④进一步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⑤突出“规范+情感”的管理模式,关注教师的自身需要,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分配机制,围绕教师关注的校园热点问题,充分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从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良性发展机制,营造一种宽松、协调、包容、相互尊重的校园氛围。 三、打造文明校园,构建和谐要素 创建文明学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我校以“自我管理,主动发展”为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管理自治,行为自律”的“四自”精神。学校利用重大节日、校园画廊、报刊电台、学生论坛、学生组织等,积极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校把“责任、诚信、协作”作为做人的基本要求,贯穿整个高中学习、生活、工作当中,并在教师中开展了“树师风,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立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铸师魂,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活动,要求教师做学生文明的表率、人品的标兵、行为的楷模。 四、打造绿色校园,丰富和谐内涵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创建绿色学校使我校师生懂得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步入校园,满眼绿色,各种灌木、乔木达87种,均配以标牌。高大的梧桐见证了

构建德育体系 打造德育品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29799478.html, 构建德育体系打造德育品牌 作者:刘毅 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15年第08期 容山中学(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前身为容山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曾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二百年弦歌不辍,人才辈出。容山书院有立德树人的传统。进入新时期,容山中学更加注重从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等影响德育实效的各种因素入手,构建了富有容山特色的德育体系。 德育主体是德育体系之根本。它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的落脚点。德育是“双主体”结构,既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在学生方面,容山中学关注性别差异,强调因性施教,重点打造了“女生教育”这一德育品牌项目。在教师方面,容山中学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重点推出了“班主任节”。 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之养料。持续不断地注入新鲜丰富的养料,德育体系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容山中学的德育内容丰富且富有时代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礼仪教育等。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省内已具有较大影响力,学校也被评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德育方法是德育体系之路径。符合德育规律的德育方法才能使德育产生实效。德育实效必须表现为学生行为的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主要影响学生的德育认知。容山中学注重用体验的方式开展德育,每一项德育内容的开展皆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其中,女生辩论赛、环保时装秀、插花比赛、水果拼盘大赛等活动已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 德育环境是德育体系之催化剂。健康的德育环境有助于德育成效的提升和巩固。学生角色具有复杂性,他既是学校中人,也是家庭中人和社会中人。为此,容山中学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设。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亦注重培训家长,在建设学校的同时,亦注重服务社会。 容山人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解决好“以何为生”和“为何而生”这两个问题。“为何而生”就是要明白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现代人在物质领域几乎达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但是在精神领域却是发育不良。因此,通过德育,着力解决学生“为何而生”的精神生活问题,在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副校长)

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摘要:创建和谐校园,把准舆论宣传导向,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舆论环境,规 范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人为本,构 建浓厚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什么是和谐校园,如何创建和谐校园应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深 入思考和加强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和谐校园首先应是规范有序、祥和 温馨的平安校园,是一个关系融洽、民主宽容的文明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生 机盎然的学习的校园。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保障学校开展正常的教 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关系融洽、民主文明的校园是学校在良好氛围内进行教育教 学活动的精神所需,而学校又是育人的场所,读书的学堂,校园里应始终有浓厚 的读书学习的氛围,因此和谐校园必须是学习校园,这是创造和谐校园的最终目的。创建和谐校园,应立足于实际工作之中,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把准舆论宣传导向,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舆论环境。 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因此,高校校报、广播站、校 园网、宣传栏等校内媒体、刊物、宣传阵地要在配合构建和谐校园工作中大造舆 论攻势,既要加强对和谐校园的正面宣传,弘扬正气,树先进、立典型;又要及 时对校园内发生的不和谐现象进行监督和鞭鞑,抨击歪风邪气,建树优良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校貌、井然的校园秩序、温馨的人文关怀的宣传与展示,有助于形成 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和舆论监督,真 正让宣传思想工作在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方面发挥平衡器和导流器的作用,增进师生对组织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二、规范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不仅要有优良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还要有规章制度、行 为规范等一系列行为准则来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严格的纪律,良好的秩序, 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在校园中形成健康、文明的风尚。 “所谓机制是指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与机构的总和”。规范管理机制包含组 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各级 行政机构对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视,并共同研究制定和谐校园建设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主动让各科教师、各专业学生、后勤管理部门 员工一起参与,这样不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强化了建设队伍,而且也 增强了建设内容的认同性。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强化依法治校、规范办事程序, 进一步依法据情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 的“法治”轨道,并保护好学生、教师合法权利,促进育人工作的健康发展。另外 还要把和谐校园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 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开展,使全体师生员 工能够在一个规范、平安、祥和的校园里安心的工作学习。 三、优化校园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综合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活动中心、学生 公寓等建筑群、运动场地以及校园绿化地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校园 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 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因此,学校在校 园规划设计中不但要符合建筑学、教育学方面的要求,还要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