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实践

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实践

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实践
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实践

"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教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伴随着素养时代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历史教师需要拓宽学术视野和技术视野,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师和学生线上线下的教学互动,本文以人教版选修四"千秋功过秦始皇"一课为例,依托智慧平板推送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旨在探索在一节课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收起∧

关键词: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问题情境

作者:

李晓莉

作者单位:

石家庄市第21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41

刊名:

教育实践与研究

Journal:

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

2020, (14)

所属期刊栏目:

课例分析

分类号:

G633.51

在线出版日期:

2020-07-01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页数:

共5页

页码:

57-61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上的秦始皇其人其事 2.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3.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硝烟四起,群雄逐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历史需要一个人来统一整个华夏大地,使社会稳定下来。于是,赢政出现了,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虽然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千古一帝。 2检查预习,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井陉(xíng)王贲(bēn)雨(yù)雪眇眇(miǎo) 谥(shì) 朕(zhèn)辟(bì)禁黥(qíng) 3学生自主梳理课文 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通假字

彗星见东方“见”通“现” 寡人以眇眇之身“眇”通 “渺”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填”通“镇”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抚拂“拂”通“弼” 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取”通“趋”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通“藏” 闭中羡,下外羡门“羡”通“埏” 虽万世世不轶毁“轶”通“迭” (2)古今异义 昔者王帝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跟“中央”相对;地点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古义:不超过今义:表示转折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古义:到了今义:另起一事(3)词类活用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

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材分析】 这是欣赏.评述领域的一节课。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文化、考古、艺术领域集一体的珍宝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磅礴的气势,千人千面的形象,体会这所皇陵的艺术特色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能工巧匠和艺术匠心。 【学生分析】 欣赏课虽然说每个学期占的比重都较轻,但是却包含了深厚、广博的知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遗留文化的欣赏,让学生体验雕塑艺术与绘画的区别,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有关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唤起学生对我们祖国拥有的珍贵文物的重视与爱护之心。 2、指导学生了解欣赏雕塑的一些特征。 3、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分析,了解一些典型陶俑的特色。 【教学重点】 用独到的眼光、骄傲的心情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写实雕刻手法。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 音乐总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请大家聆听音乐《秦兵马俑》,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战鼓敲响行军打仗时那激昂的情绪,千军万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打仗的声音…) 孩子,你的感悟真深刻! 孩子,你的音乐理解能力真强!

如此激昂磅礴的气势演绎的是2000多年前骁勇善战的秦朝的军队,当时的秦军所向披靡,横扫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对于秦朝的开国皇帝你有什么进一步地了解?制作秦始皇的flash图片(秦始皇,姓赢,名政,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并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修建了长城…) 你了解的知识真多你的历史知识真渊博 你的回答相当全面 秦始皇的一生功与过并存。世界原有七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这一奇迹是陕西临潼的一个农民在挖井时挖到一个破碎俑人发现的。这一挖就了不得了,千军万马随之奔涌而来。可是老师有问题了,秦始皇一生享有荣华富贵,拥有千军万马,为什么他要耗费人力物力造那么多的兵马俑? (秦始皇一生喜欢炫耀声威,追求长生不老,他曾经两次大规模的派人下海寻仙,他希望即使死后也能有千军万马陪他长眠与地下) 真有思想孩子你的想法很独特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去看看,(图片)揭示课题——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到底奇在哪?去欣赏这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世界瑰宝吧! (课件:先看整体的鸟瞰图1、2、3坑的分布,再看局部,伴音乐。) 我的心情真是异常激动,孩子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说什么? (场面壮观、这些武士很高大、人物栩栩如生、这么多是怎么做出来的呀谁做的…)看的出来你刚才看的很认真 你说的真动情呀,皇陵场面怎么样?兵马俑的数量? 板书——大多 是啊,多么壮观的场面呀。秦始皇从13岁(旁边板书)即位后就开始修建他死后的陵墓,这座陵墓是他从各地征调了70多万(板书)人,当时秦朝有2000万人口,耗时39年(13+39=52板书)的时间完成的,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 旁边板书13岁——52岁 70万——2000万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习题:专题一 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 含解析

第一编DIYIBIAN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早期思想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请说明理由。 思路解析第(1)问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其结果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可以选取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论述,注意要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1)决策: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结果: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留。理由:秦王关键时刻采纳客卿建议,说明他重视客卿作用,在这样的环境里,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留。理由:秦王一度心胸狭窄,郑国一度险象环生,秦国一旦统治巩固,留在秦国就很危险,不如离开秦国另寻实现抱负的地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史记》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呈郭老(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 参考答案(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控制思想的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3.主父偃(?—前126),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①,有席卷天下②,包举宇内③,囊括四海人意④,并吞八荒之心⑤。当是时,高君佐之⑥,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⑧。 ①窥:窥伺,窥探。周室:周王室,这里指周王朝政权。②席卷:像用席子卷东西一样卷走。③包举:像用包裹包东西一样拿走。④囊括:像用口袋装东西一样装走。⑤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这里指天下。⑥商君:即商鞅。⑦连衡:即“连横”。斗诸侯:使诸侯争斗,即挑起诸侯之间的战争。⑧拱手而取:一拱手就取得了。形容毫不费力。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①因遗册②,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③,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⑤,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⑥。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言,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⑦,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⑧。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⑨。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⑩,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1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12),国家无事。 ①蒙:承受,继承。②册:同“策”,策略。③膏腴:肥沃。④弱秦:使秦弱,即削弱秦国。⑤爱:吝惜。⑥相与:互相联合。⑦约从:相约合纵。离衡:使连横离散。⑧叩关:指攻打函谷关。叩,敲。⑨逡巡:徘徊不前,欲进又止。九国:指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⑩镞(zú,族):箭头。(11)卤:通“橹”,大盾。(12)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③,执棰拊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⑤,委命下吏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⑧,以愚黔首。堕名城⑨,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⑩,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11)因河为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案.doc

《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唤起学生对我们祖国拥有的珍贵文物重视与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指导学生了解、欣赏雕塑艺术的一些特征。 3、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搜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资料并欣赏。 2、谈谈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感受。 教具学具:图片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导入课题"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1)地理位置;(2)发现时间;(3)规模。 2、介绍历史人物──秦始皇 其主要政绩: (1)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2)经济上,统一币制(制定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二、发展阶段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1)雕塑的艺术风格(写实、抽象、夸张变形)比照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艺术风格──写实手法。 (2)根据录像描述写实的具体体现: A、军阵(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 B、人物特征(脸型方阔、体态高大、栩栩如生) C、战马、兵器。 (3)概括:兵马俑雕塑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部方面也体现

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 2、师生共同探讨学习 (1)分组观察图片、模型,分析兵马俑的细部刻画。 A、发式; B、胡须; C、脸部表情; D、姿势; E、装束; F、陶马 三、探索评价 1、中外宾客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评价 2、小结: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3、[陶俑]: (1)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四、课后拓展 1、说一说:你还想知道哪些与"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关的内容? 2、有待探讨的问题: (1)秦始皇陵兵马俑具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2)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我国有哪些地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中国古代俑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泥塑、陶器与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又是怎样?

1.1《千秋功过秦始皇》试题(人民版选修4)(历史)

第一课千秋功过秦始皇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A公元221年B公元220年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 2、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沙,这种情形最早只可能发生在 A商朝B西周C战国D秦朝 3、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 A都是片面的B都是相对进步的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有利于封建统治 4、以下有关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5、秦统一后设置的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A丞相B太尉C郡守D县令 6、秦朝官职中“典客”主要掌管 A宗庙礼仪B皇室事务C国家财政D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7、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8、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秦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 A县B乡 C里 D郡 10、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政治大统一 C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D秦始皇能够厉行法治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 ⑴据材料,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⑵据你所知,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 ⑶谈谈你对该制度的认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素材人民版选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素材人民版选修4 1.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至战国中期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秦王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政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自称为“朕”,同“余”、“我”。秦王政还废除旧“谥法”,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调动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 ——《简明中国古代史》 2.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3.上古天子,庖牺氏⑾、神农氏称皇,尧、舜称帝,夏、殷、周称王。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⑿,则可同号之义也。尧曰“朕在位七十载”,皋陶与帝舜言曰“朕言惠,可底行⒀”,屈原曰“朕皇考”,此其义也。至秦,天子独以为称。 ──[东汉]蔡邕《独断》卷上

秦始皇兵马俑 教案教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 1、同学们,如今科学技术已高度发达,然而在地底下却杀出了一支古代帝王的雄兵。(出示课件) 2、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3、点击佣字,问:佣是什么东西?请参考你收集的资料,用一两句话作介绍。 二、检查资料收集情况,观看课文录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你收集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哪些资料? 2、播放课文录象,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哪些

内容? 交流:随机投影出示: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博物馆的建筑物 兵马俑的阵容 兵马俑的神态 三、感悟课文3、4两节。 1、引入第四小节:都说兵马俑千人千面,互不雷同。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去目睹一下它们的风采吧!(出示投影)

(1)、请大家先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生齐读) (2)、什么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呢?你会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3)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它们读活呢?先自己练一练,重点练读你最喜欢的那个兵俑或马俑的语句。(生自由练读) 交流:随机出示: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师:这个老战士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哪儿看出来?

师:老战士很勇敢,很会打仗,他对敌人充满了仇恨,那我们怎样读才能把老战士的形象读活呢?谁先来? 师:面对这样的老战士,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师:同学们喜欢这样的小战士吗?(喜欢)喜欢他什么? 一脸稚气就是 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谁来读出他的天真、活泼、可爱? 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秦始皇本纪译文

秦始皇本纪译文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这时候,秦国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汉中,跨过宛县占据了楚国的郢(yǐng,影)都,设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东,占据了河东、太原和上党郡;往东到荥阳,灭掉西周、东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封号是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 晋阳发生叛乱,始皇元年(前246),将军蒙骜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乱。 二年(前245),麃公率兵攻打卷(quān,圈)邑,杀了三万人。 三年(前244)蒙骜攻打韩国,夺取十三座城邑。王齮死了。将军蒙骜攻打魏国(chàng,畅)、有诡。这年发生严重饥荒。 四年(前243),攻取了邑、有诡。三月,停止进军。秦国人质从赵国返国,赵国太子也从秦国回赵。十月庚寅日,蝗虫从东方飞来,遮天蔽日。全国瘟疫流行。老百姓献上一千石粮食,授给爵位一级。 五年(前242),将军蒙骜攻打魏国,平定了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全部攻下来,夺取了二十个城邑。开始设置东郡。这年冬天打雷了。 六年(前241),韩国、魏国、赵国、卫国、楚国一起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攻下卫国,逼近东郡,卫君角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凭借山势险阻,保住了魏国的河内。 七年(前240),彗星先在东方出现,又在北方出现,五月,又在西方出现。将军蒙骜在攻打龙、孤、庆都时战死了,秦军回师进攻汲县。彗星又在西方连续出现了十六天。夏太后去世。 八年(前239),秦王弟长安君成(jiāo,骄)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了,结果他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táo,逃)。前来讨伐成的将军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ha,鹤)。又造反,结果战死,死后还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食物。 嫪毐(làoǎi,涝矮)被封为长信侯,赐给他山阳的土地,让他居住在那里。宫室、车马、衣服、园林、打猎都听凭嫪毐的意愿。事情无论大小全由嫪毐决定。又把河西太原郡改为嫪毐的封国。 九年(前238),彗星又出现了,有时划过整个天空。进攻魏国的垣邑和蒲阳邑。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己酉日,秦王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佩带宝剑。长信侯嫪毐作乱的事被发觉,他盗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玺,发动京城部队和侍卫、官骑、戎狄族首领、家臣,企图攻打蕲(qí,其)年宫,发动叛乱。始皇得知后,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击嫪毐。在咸阳作战中,杀死数百人,秦王都授给他们以爵位,连同参战的宦官,也授给爵位一级。嫪毐等人战败逃走。当即通令全国:如谁活捉到嫪毐,赐给赏钱一百万;杀掉他,赐给赏钱五十万。嫪毐等人全部被抓获。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都被判处枭(xiāo,消)刑,即斩下头颅悬挂在木竿上。对嫪毐处以五马分尸的车裂之刑以示众,并灭了他的家族。至于他的家臣,罪轻的处以鬼薪之刑,即服为宗庙打柴三年的劳役。还有四千余家被剥夺了官爵,迁徙到蜀郡,住在房陵县。这个月虽属孟夏,但十分寒冷,有冻死的人。杨端和进攻衍氏邑。彗星出现在西方,不久又出现在北方,从北斗往南接连出现了八十天。 十年(前237),相国吕不韦因受嫪毐牵连而被罢官。桓齮为将军。齐国和赵国派来使臣摆酒祝贺。齐国

秦始皇教案(人教版)

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课主要由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三个子目录组成,介绍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用地图了解秦灭六国的顺序和著名的战役,观察“秦朝的疆域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图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讲授法、图示法、谈话法 (二)学法:阅读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提问:

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无疑秦朝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始皇威权统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时期秦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从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历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逐步提升,经秦惠王、秦武王时期的土地兼并,秦国已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于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进行合纵,力图削弱秦国,然而,秦王嬴政广纳天下贤士,采取正确的策略,利用其地形优势,引敌入秦,六国军队连连败退,在各诸侯国疲敝不堪之时,秦国对各诸侯国进行猛烈的进攻,并分别于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分析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灭亡诸侯之原因,应有以下几点:(仅根据本文) 一、“近古无王者久矣”——实现统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愿望。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军民早已厌倦了喋喋不休的战乱,即使是可怜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于统一天下,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此乃秦统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国贤人智士汇集,军队都有优秀的

将领来指挥,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天时——时机。在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后,秦国士气大振,而六国则解散了合纵之约,疲困不堪,这就给予秦实现其统一天下之野心以极佳的机遇。秦国抓住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使六国灭亡。 四、人和——秦国广纳天下贤士,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在六国合纵企图削弱秦国之时,秦王嬴政听从大梁人尉缭的建议,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士良才为秦王出谋划策。六国虽然合纵,但其之所以联合无非是由于六国有某种共同利益,且“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国只是打着个灭亡秦国的旗号,实际是为谋私利,这种结盟是极其脆弱的,而相比于此,秦国从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无疑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的历史是秦始皇威权统治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秦始皇制定了诸多维护封建统治与国家统一的措施。 一、在政治方面,建立起完备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 ①中央:首先,首创皇帝制度并规定皇位世袭制,秦始皇自认 为他使天下安定,功过三皇五帝,故应称呼他为“皇帝”以 显扬他的功业,并规定“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其次,实行三公九卿制,然而公卿实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 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 .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意义。 2.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难点】 .分析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过程; 2.评价秦始皇。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的秦始皇为什么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又有哪些泽被后世的业绩而被尊称为“千古一 帝”? 一、并吞六国(板书) (提出问题):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因素有哪些?为吞并六国秦国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活动)

.统一中国的原因 (1)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 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有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 (4)嬴政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①让郑国修郑国渠;②重用李斯等客卿。 (5)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①重用并虚怀待尉缭;②重视韩非;③ 勇于认错,信任王翦。 2.统一中国过程:(前230—前221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韩、赵、 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 (提出问题):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在中央、地方和经济等方面实行 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一)政治制度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皇帝制度 具体做法:(1)确定秦王专用名词:①皇帝;②朕;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2)全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2)全文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鱼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①。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②。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③。亲巡远方黎民④,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⑤,本原事业⑥,祗诵功德⑦。治道运行⑧,诸产得宜⑨,皆有法式。大义休明⑩,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11),建设长利,专隆教诲(12)。训经宣达(13),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14),靡不清净(15),施于后嗣(16)。化及无穷(17),遵奉遗诏,永承重戒(18)。 ①封禅:战国时期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望祭:遥望而祭,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的一种仪式。②修饬(ch,斥):意思是行为端正,不逾规矩,饬,谨慎。③罔(wǎng,网):无。宾服:诸侯入贡朝见天子,也就是归顺、臣服的意思。④黎民:《史记志疑》以为二字为衍文。⑤从臣:随从臣子。迹:功业,事业。⑥本原:推究。⑦祗:恭敬。⑧治道:指治国之道。⑨诸产:指各种物产。⑩休明:美好显著。休,美善。(11)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夙,早。兴,起。(12)隆:尊崇。(13)经:经典,宣达:通达。(14)昭:光明。隔:《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融。融,流通,流传。(15)靡:无,无处。(16)施(y,益):蔓延,延续。(17)穷:极,尽。(18)戒:命令,告诫。 于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①。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 维二十八年②,皇帝作始。端平法度③,万物之纪④。以明人事,合同父子⑤。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士,以省卒士。事已大毕,及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⑥。上农除末⑦。黔首是富⑧。普天之下,抟心揖志⑨。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⑩。匡饬异俗(11),陵水经地(12)。忧恤黔首(13),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14)。方伯分职(15),诸治经易(16)。举错必当(17),莫不如画(18)。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不逾次行(19),*邪不容,皆务贞良(20)。细大尽力(21),莫敢怠荒。远迩辟隐(22),专务肃庄。端直敦忠(23),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24)。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25),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26),皇帝之土。西涉流沙(27),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28)。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29)。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 清单一统一全国并吞六国 1.条件 (1)必然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可能性①秦国实力:商鞅变法,使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②个人才能:嬴政掌权后,锐意进取,善于用人,广招贤良。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清单二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百代犹得秦xx” 1.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朕”成为皇帝的专称,玉玺为皇帝专用品,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2) 国家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制度 (1)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奖励移民垦荒。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密切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 [深化认知] 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玺”成为皇权的集中体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清单三军事、交通、文化措施缔造统一大帝国 1.军事 (1)命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重设九原郡,修筑万里长城。 (2)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2.交通 (1)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2)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3)统一车辆形制。 (4)拆除原六国所设路障、堡垒,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3.文化(1)“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后出现了隶书,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2)“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清单四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 1.功绩 (1)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2)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起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3)勤于政务,富有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4)高瞻远瞩、雄才大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本纪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上的秦始皇其人其事。 2.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3.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自主学习】 1.为下列字注音 井陉()王贲()雨()雪眇眇( ) 谥()朕()辟()禁黥() 2.自主梳理课文 (1)通假字 彗星见东方“见”通“现” 寡人以眇眇之身“眇”通“渺”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填”通“镇”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抚拂“拂”通“弼” 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取”通“趋”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通“藏”

闭中羡,下外羡门“羡”通“埏” 虽万世世不轶毁“轶”通“迭” (2)古今异义 昔者王帝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跟“中央”相对;地点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古义:不超过今义:表示转折 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古义:到了今义:另起一事 (3)词类活用 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名词作动词,坑杀 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名词作状语,向东 降越君,置会稽郡使动用法,使……投降 一法度衡石丈尺数词作动词,统一 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名词作动词,上前 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意动用法,认为……是好的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使动用法,使……满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名词作状语,当面;形容词作动词,加重树草木以象山名词作动词,栽树 (4)特殊句式 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状语后置 【互动探究】 本文作者司马迁对秦始皇持什么样的态度?你怎么看待秦始皇这个人? 【达标测试】翻译句子: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自主总结】

2019-2020年《千秋功过秦始皇》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千秋功过秦始皇》教案word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通过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的作用,在评价人物时引导学生注意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方面: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其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收集有关秦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研究资料,并能透过秦始皇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作为古代中国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也有着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秦始皇崇信严刑酷法,以为这样能够使他子孙万世相传,但在广大民众的反抗怒涛中,这也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教学方法】投影、影视作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秦兵马俑在哪里?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是怎么制成的?是怎么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是陪葬谁的?都牵涉到一个著名的人物——秦始皇。 (提出问题) 投影:战国秦世系表 材料一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吕不韦列传》云:“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材料三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四尉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及唤起学生对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3、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风格。教学准备: 师: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相关知识、搜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收集陶俑模型等。 生:搜集占有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同学们,音乐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听音乐:(音乐《兵马俑幻想曲》), 师: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千军万马,严正以待的战争场面)看他们来了[课件起] 学生看视频,感受情境。 师:这支威武之师正是当年秦始皇率领的千军万马,说到秦始皇,同学们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吗?[课件音乐循环] 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师:这位一生雄图霸业、叱诧风云的始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声威。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始皇陵兵马俑[板题] 二、发展阶段: 1、谈话解决:什么是俑以及兵马俑的发现。 师: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俑吗? 俑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陶马。这个庞大的雕塑群,本来已经随秦始皇尘封于地下,在1974年春天,一个农民打井时,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教师出事实物模型]这才最终发现了秦陵兵马俑。全世界都震惊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看过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文+译文

精心整理 【说明】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原文】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①,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②,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③。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④;东至荥阳,灭二周⑤,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⑥。 【译文】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这时候,秦

国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汉中,跨过宛县占据了楚国的郢(yǐng,影)都,设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东,占据了河东、太原和上党郡;往东到荥阳,灭掉西周、东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封号是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 【原文】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有诡。岁大饥①。四年,拔、有诡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③,拜爵一级④。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冬雷。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⑤,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⑥,阻山以保魏之河内⑦。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⑧,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⑨。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⑩。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 。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齮死了。将军蒙骜攻打魏国(ch 攻取了邑、停止进军。 蝗虫从东方飞来,遮天蔽日。全国瘟疫流行。老百姓献上一千石粮食,授给爵位一级。五年(前),将军蒙骜攻打魏国,平定了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全部攻下来,夺取了二十个城邑。开始设置东郡。这年冬天打雷了。六年(前 国一起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攻下卫国,逼近东郡,卫 ),秦王弟长安君成(ji 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to,逃)。前来讨伐成的将军壁死了,屯留,鹤)。又造反,结果战死,死后还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食物。 i,涝矮)被封为长信侯,赐给他山阳的土地,让他居住在那里。宫室、车马、衣 【原文】 九年,彗星见,或竟天①。攻魏垣、蒲阳。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②,带剑③。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④,将欲攻蕲年宫为乱⑤。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⑥,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⑦,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⑧。车裂以徇⑨,灭其宗⑩。及其舍人(11),轻者为鬼薪(12)。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13)。(四)[是]月寒冻,有死者。杨端和攻衍氏。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14)。 【译文】 九年(前238),彗星又出现了,有时划过整个天空。进攻魏国的垣邑和蒲阳邑。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己酉日,秦王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佩带宝剑。长信侯嫪毐作乱的事被发觉,他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