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机械运动(3课时)

2.2机械运动(3课时)

2.2机械运动(3课时)
2.2机械运动(3课时)

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教材分析

在前节学习了各种形式的运动的基础上,这一节主要学习自然界中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的有关知识:运动、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分类及运动快慢的描述,这节既是对第一节的深入学习,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运动学知识打下基础。

由于学生对于运动与静止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晰,教材安排了正在上升的电梯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参照物在这部分教师教师应安排几个事例让学生分析其静止或运动。有关机械运动的分类,教材安排两贴画图。使学生较为形象地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同时直线运动也是千差万别的,通过比较两辆车的运动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引出速度概念。速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复合单位。在教学中应明确其含义,通过不同单位袒裼裸裎间的换算来加以巩固。最后是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快慢的描述,引出天差地远匠概念。在平均速度要注意,一段中和和对应一段时间。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 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 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 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技能目标:

1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认识和速度的概念;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单位。

四、教学准备

教学投影片、两个运动快慢不同的小车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我们把__________变化叫机械运动。

生物能生长繁殖,这是_________表现。

2、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桃花开了

B、植物根的生长

C、神州五号飞船飞向太空

D、闪电

3、物体由于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物体由于被______或发生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势能

4、被运动员压弯了的跳板具有_____

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具有_____,电池给小灯泡提供了______能

5、皮球下落过程中具什么能?有什么变化,上升后,又有何变化?

(一)新课引入

讲述精彩故事,问:法国飞行员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创设情景引出课题。(二)新课

请你举出生活中静址止或运动的物体。

小溪里流淌的溪水、天上飞翔的小鸟、

房屋、高山、在铁轨上奔驰的列车、桥梁

师: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1、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2、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什么。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讨论:观光电梯。小组回答。

1、地面上的人说电梯里的人在运动,是他们看到电梯里的人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

变化

2、电梯里的人说大家静止不动,是他们看到大家对于电梯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总结:研究同一个物体运动情况,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有可能得到的结论不同。

归纳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或运动的方法:先要确定研究的对象,选择参照物(参照物选择后可认为是静止不动)

刚才我们说小溪里流淌的溪水、天上飞翔的小鸟、在铁轨上奔驰的列车是运动的,房屋、高山、桥梁是静止的,那我说不仅小溪里流淌的溪水、天上飞翔的小鸟、在铁轨上奔驰的列车是运动的,而且房屋、高山、桥梁也是运动的。你认为对吗?为什么?你选择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总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讨论:

1、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如果站立在地面上的人去抓飞行中的子弹,能抓住?

2、电影《闪闪红星》歌词里有这样两句“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它们分别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

3、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选择的参照物_____.

月亮穿过云层以什么为参照物?

4 一个乘客座在行驶的汽车上,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

如果选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

5 人在地面上看天上的同步人造卫星,卫星是_____(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6长江探险漂流队乘坐竹筏顺流而漂,以江岸为参照物,

竹筏是___的,而以流水为参照物,竹筏是___的

7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以空中的去为参照物,则飞机是______

如果以给它作空中加油的飞机为参照物,则飞机是______。

我们说一个物体做机械运动,总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机械运动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机械运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读图P50,填写,请学生回答(观察汽车和过山车运动,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将机械运动分为?分类的标准是?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

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简单,但直线运动,也有千差万别,所以还要进行分类。

读图P46,学生回答将直线运动分为?分类的标准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在相等时间通过的中和是否相等

小结(以练习的形式)

1、汽车向东行驶,对于坐在车上的人来说,车是__,

对于路边人树说车是__

2、以地球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房屋、山脉是___的,

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们是___的

3、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曲线运动

运动路线的形状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第2课时

引入:以刘翔的夺冠视频引入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探究: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的快慢

1 小组讨论: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的快慢?有哪些方法?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比较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1)让两个小车在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看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如果用的时间越多,

则越慢

(2)让两个小车在同一起跑线开始运动,看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越多则越快。

2 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讨论利用仪器讨论,要测哪些量?用到什么仪器?

教师把学生分A、B两组对应两种方法进行实验,最后比较判断结果是否一样?

指出:以上实验只能定性比较谁运动快,不能知道运动究竟有多快?

例: 甲乙丙三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3分钟运动200米;

乙2小时运动7.2千米,丙10秒运动100米,谁运动最快,谁最慢?

要定量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在实验中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3 每组一辆小车实验,记录数据.

4 汇报实验记录

5 讨论:根据数据你是怎样判断哪辆车子运动快?

在探究中,我们知道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可用两种方法:

一、物体在每秒钟通过的路程,这个值越大运动越快;

二、物体通过每米需要的时间,这个值越小,运动越快。

在科学上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v),利用速度可以定量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问:根据定义你能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吗?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v=s/t

如果路程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读做:米每秒

速度的国际单位:米/秒

1米/秒所表示的物理意义?10米/秒呢?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读法?表示的意思?

讨论:比较1米/秒和1千米/时哪个大?怎样比较?

1米/秒=3.6千米/时

读图,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要求知道表示意思.

48页例题,强调1解题步骤,先写已知条件,然后写解,接着写出公式,再将数据和单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最后答.

2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小结

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利用公式来加以比较,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能否精确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利用速度公式能算出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运动的快慢,我们把这个速度叫平均速度.

板书:五、变速直线运动

利用平均速度粗略反映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练习:

1、1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秒=____________

米/小时=____________千米/小时

2、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可知

A、运动中和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小

C、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小

D、相同路程内,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3、速度的公式是_______,速度的单位米/秒读作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相同时间的通过的路程

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四、速度:定时不时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3、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1米/秒=3.6千米/小时

五、变速直线运动

利用平均速度粗略反映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第3课时

知识复习:

1、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

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____的,

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_____的。

2 长江探险漂流队乘坐竹筏顺流而漂,以江岸为参照物,竹筏是_____,

以河水为参照物,竹筏是_____.

3、诗“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里

“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而“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则是我把____参照物。

4、乘客坐在南北向的火车里,他从左边窗口看到的建筑物在向南运动,

从右边窗口看到另一列火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另一火车为参照物,

则乘客的火车是____,以______为参照物,则乘客的火车是运动的,

且运动的方向是向_____。

5、比较两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

6、什么叫速度?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用_____来表示。

7、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_____,表示的意义是?

8、1米/秒=_____________米/小时

1米/秒=____________千米/小时

108千米/小时=_____米/秒

9、速度计算的公式是_______

思考: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怎么来求速度?

例1、猎豹在追捕猎物时,在5分钟内沿直线匀速奔跑了15千米,猎豹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

53页例题,强调1解题步骤,先写已知条件,然后写解,接着写出公式,再将数据和单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最后答.

2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例2:在田径赛中,运动员可在10秒内跑完100米的路程,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30千米/时;非洲羚羊的奔跑速度可达20米/秒。这三者的运动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是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运动员、汽车、羚羊

C羚羊、运动员、汽车

D羚羊、汽车、运动员

总结;不同单位时,如何比较速度大小?

例3.小明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 .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分,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总结:已知V 、t 求路程?s=vt

例4.某次100米测验中,小明同学以10m/s的速度跑完全程,小明的这次体育成绩是多少?总结::如果告诉你速度和路程,你能求出时间?公式变形t=s/v

练习:1、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可知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小

C、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小

D、相同路程内,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例:

1、无线电波传播的速度是3×108米/秒,向月球发射的无线电

波到达月球并从月球返回地球共需2.56秒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

2、某人对着高墙大喊一声,5秒钟后听到回声,人到墙的距离?

(声音的速度340米/秒)

3、在建设中常要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厘米

长的导火线爆炸,导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燃

导火线后,以0.5米/秒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

地点500米远的安全地区?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和静止 1、机械运动 ①、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②、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参照物 ①、定义: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Ⅰ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Ⅱ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Ⅲ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Ⅳ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特点:客观性--假定性--多重性--任意性 ③、相对运动: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对静止: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不变。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①、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的快,它的速度就大;物体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 v=s/t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S→路程→米m 、千米km; t→时间→秒s 、小时h ;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③、公式的变形:s=vt ; t=s/v ④、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 m/s;1m/s>1km/h。 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Ⅰ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Ⅱ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得慢。 Ⅲ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的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⑥、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Ⅰ公式中s、v、t必须对应同一对象、同一运动时段。 Ⅱ运动公式必须注意单位匹配。 Ⅲ由于每个物理量要受到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制约,在条件不足时不能乱下结论。 ⑦、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3.1 机械运动(第二课时)教学指导书 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80%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说出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简单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物体机械运动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意义、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 【引入】比较 鳄鱼先生与免子先生谁跑得快? 我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自学一】 内容:P91-92(6分钟) 1、阅读P91第二段,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2、阅读P91第四至六段,划出速度的定义、意义,能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3、阅读P91最后一段,知道速度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读P92图3-9,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4、完成后,翻绿牌进入知者加速:回答P92“思考与讨论” 5、存在疑惑的地方标注“?”,翻红牌寻求老师帮助。 【互帮一】(4分钟) 起立,组长组织组员(2号为发言人) 1、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2、总结速度的定义、意义、公式、单位; 3、白板上提出互帮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讨论P92“思考与讨论”; 5、完成后坐下,翻绿牌。 【释疑】

方法一:看两位先生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方法二:让两位先生跑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的多少。 练习: 1. D、E、F三位同学进行100秒定时跑步比赛,成绩如表2,则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同学。这采用的比较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比较A与E的两同学谁跑的快? A、B、C三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的成绩如表1,则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同学。这采用的比较方法是:_ _________。 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4、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试比较 “1米/秒”的意义:物体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 “1千米/时”的意义:物体在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为1千米 例: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3米/秒,表示的意义是? 【单位换算】 谁跑得快? 奥运冠军博尔特:100米9秒63 城市道路上的汽车:30千米/小时 非洲羚羊:20米/秒 【练习】 1.我国运动员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金牌,打破了风尘13年之久的12秒91的记录。试求当时赛跑的速度。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大(统一单位后才能比较) 例题 2.一列车长150米,以108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一座450米长的铁路桥,列车过桥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 机械运动 教案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新课讲解: 一、参照物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什么。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带领学生阅读P89页阅读,思考为什么飞行的子弹能用手抓住。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实验](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机械运动(一)

机械运动(一) 一、知识概述 本周我们将学习物质的简单运动. 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及解析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2、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3、参照物的选择 研究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事先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不是真正不动的。自然界不存在绝对不动的物体。 (2)同一物体,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描述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应该选择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我们常把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研究运动的车上的物体运动时,可以选运动的车厢为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的分析和计算方法也就不同,巧妙地选取参照物,往往可以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 (4)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它不是另一个物体,而是同一物体。如果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说的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都是指这个物体相对于一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即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即我们说物体是静止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那我们说物体是运动的。可见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不事先选择参照物,说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没有意义,也是不对的。 5、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例1、甲、乙、丙三人各驾一架直升飞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A.甲、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 B.甲、丙匀速下降,乙静止 C.甲、乙、丙均匀速下降 D.甲、乙、丙均匀速上升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运动的描述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1并提出问题: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 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 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 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 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2并提出问题:窗外的树木真的 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张开伞后 运动员真的上升了吗?以上的现象怎样解释呢?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 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观看录像1(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和正在航 行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学生: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 版)浙教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 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 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 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教学设计: 一、引入: [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二、参照物: [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 [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 [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概括]:由各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讨论]: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2.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3.黑板刷在黑板上向右擦时,若以黑板为参照物,刷子怎样运动?若以刷子作参照物,黑板是否运动,向何方向运动? 4.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认为某物体在前进,但同时有人则认为此物是向后退的?举例说明。为什么人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介绍]: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适当介绍其作用及我国航天技术情况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机械运动的分类: [举例说明]:以打篮球时一个运动员的跑动为例,说明一般情况下运动是复杂的。对于运动员来说,他运动的快慢不断变化,运动方向也不断变化,若把运动员在一场球赛中走过的路线画出来,则极为杂乱。 [读图比较]:比较汽车的运动和过山车的运动,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不同,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能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利用公式v=s/t做计算题。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对平均速度的认识及其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根据复习计划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22分钟) (一)出示复习指导: 课件展示复习指导,学生复习。 以回顾以前所学的主要知识为主,通过课件展示的复习指导与提示,使学生对学过的旧知识不断联想提取,再现脑海,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回顾。 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学生复习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师巡视,指导游离在复习外的同学。 (三)复习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小明身高175 cm,质量65 kg,针对他的身体条件,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他的体积约为65 dm3

B.他的正常步幅约为2m (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他的“1柞”约为40 cm (柞:念zha ,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他的“1庹”约为3 m (庹:念tuo ,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 65 m B.1.75 m C.1.85 m D .1.95 m 3.某物体第1S 运动1米,第2秒运动2米,第3秒运动3米,则 ( ) A.物体做匀速运动 B.物体作加速运动 C.物体第2秒的速度是1.5米/秒 D.物体第3秒的速度是3米/秒 4.如图所示为A 、B 两小车向右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对 A 、 B 两小车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 A.小车A 做变速运动,小车B 做匀速 运动 B.小车A 做匀速运动,小车B 做变速运动 C.小车A 、B 都做匀速运动 D.小车A 、B 都做变速运动 5.全国铁路已进行多次大提速,“一站式直达城际特快列车”的车次前都以字母“Z ”,其中Z85次和Z86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根据 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 Z85次列车从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是 h ,它的平均速度约等于 km/h 。Z85次和Z86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中________次列车稍大。 6.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车次 运行区段 北京 苏州 苏州 北京 运行距离 Z85次 北京到 苏州 Z85次 19:35开 次日6:55到 Z 86次 19:28开次日6:51到 1379K m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第1节机械运动(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第1节机械运动(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 一、知识点简要 1.第1课时运动的相对性 1.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2.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如果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相对于对方的位置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则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6.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7.物体沿直线运动时,根据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8.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①确定研究对象,即要明确判断物体是否运动;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一、选择题 2.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 s内通过了25 m距离,那么它在第3 s内通过的距离是() A.15 m B.5 m C.10 m D.75 m 4.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匀速行驶。下面的哪个图像可以近似地反映出汽车在这段时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5.观察图,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向右运动,乙车可能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6.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s/t,可知() A.时间不变,速度跟路程成反比B.路程不变,速度跟时间成正比 C.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正比D.以上说法都不对 7.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1 页,共6 页

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第一部分: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1)10-3km=1m=103mm=106μm=109nm; (2)1m=101dm=102cm=103mm. 2. 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卷尺、三角板 3. 正确使用刻度尺 (1)观察刻度尺(测量前的“三看”): ①零刻度线②分度值(即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 ③量程(即刻度尺最大测量范围) (2)测量前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对齐 ..,②有刻线的一边与被测物体 估读 ..——读至分度值的下一位; ;无单位的数字是毫无意义的。 s;常用单位:天(d)、时(h)、分(min)。 三、误差: 1.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 造成原因:选用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者. 3. 减小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 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由于操作时未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不可避免。 第二部分: 一、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2)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2. 速度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比值定义法) 3. 速度公式:t s v s ——路程,t ——时间,v ——速度

4. 速度单位及换算:米每秒(m/s 或m·s);千米每小时(km/h 或km·h) 1m/s=h km 3600 1 10001 =3.6km/h ;1km/h=s m 36001000=h km /6.31 5. 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t [实验器材] 小车(钢珠)、斜面、金属片、秒表、刻度尺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能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利用公式v=s/t做计算题。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对平均速度的认识及其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根据复习计划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22分钟) (一)出示复习指导: 课件展示复习指导,学生复习。 以回顾以前所学的主要知识为主,通过课件展示的复习指导与提示,使学生对学过的旧知识不断联想提取,再现脑海,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回顾。 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学生复习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师巡视,指导游离在复习外的同学。 (三)复习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小明身高175 cm,质量65 kg,针对他的身体条件,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他的体积约为65 dm3 B.他的正常步幅约为2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机械波知识点

第一节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所做的往复运动,就叫做机械振动,简称为振动. 第二节简谐运动 一、简指运动 1.简谐运动的定义及回复力表达式 (1)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2)回复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在振动中,总是指向平衡位置、其作用是使物体返回平衡位置的力,叫回复力. (3)作简谐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回复力F大小与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成正比,方向相反,即F=-kx.K是回复力常数. 1.简谐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1)位移:从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方向为从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位置.大小为平衡位置到该位置的距离.位移的表示方法是:以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振动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规定正方向,则某一时刻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用该时刻振子所在的位置坐标来表示. 振子在两“端点”位移最大,在平衡位置时位移为零。振子通过平衡位置,位移改变方向. (2)速度:在所建立的坐标轴上,速度的正负号表示振子运动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同或相反.速度和位移是彼此独立的物理量.如振动物体通过同一个位置,其位移矢量的方向是一定的,而其速度方向却有两种可能:指向或背离平衡位置.振子在两“端点”速度为零,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振子在两“端点”速度改变方向. (3)加速度:做简谐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跟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振子在两“端点”加速度最大,通过平衡位置时加速度为零,此时加速度改变方向.

1.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固有”的含义是“振动系统本身所具有,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跟外部因素无关.对一弹簧振子,当它自由振动时,周期只取决于振子的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而与振动的振幅无关.而振幅的大小,除跟弹簧振子有关之外,还跟使它起振时外力对振子做功的多少有关.因此,振幅就不是“固有”的. 2.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关于平衡位置对称,以水平弹簧振子为例,物体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加速度大小相等、速率相等、动能、势能相等.对称性还表现在过程量的相等上,如从某点到达最大位置和从最大位置再回到这一点所需要的时间相等.质点从某点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到达平衡位置的时间,和它从平衡位置再运动到这一点的对称点所用的时间相等. 3.求振动物体路程的方法 求振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路程的依据是: (1)振动物体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一定为四个振幅. (2)振动物体在半个周期内的路程一定为两个振幅. (3)振动物体在T/4内的路程可能等于一个振幅,可能大于一个振幅,还可能小于一个振幅.只有当T/4的初时刻,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处,T/4内的路程才等于一个振幅. 计算路程的方法是:先判断所求的时间内有几个周期,再依据上述规律求路程. 3.振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 回复力和加速度均跟位移成正比,势能也随位移的增大而增大;速率、动能、动量的大小随位移的增大而减小,随位移的减小而增大.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总跟位移方向相反.而速度、动量的方向可能跟位移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二、简谐运动图象 1`、振动图象及其物理意义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新课标[人] 第一章机械运动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 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教材知识紧紧围绕机械运动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进入初中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 【重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难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运动的描述

机械波习题及答案 (2)

. . 波的形式传播波的图象 认识机械波及其形成条件,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实质及特点,以及与机械振动的关系; 理解波的图像的含义,知道波的图像的横、纵坐标各表示的物理量.能在简谐波的图像中指出波长和质点振动的振幅,会画出某时刻波的图像 一、机械波 ⑴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⑵机械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二、机械波的分类 ⑴)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横波有波峰和波谷. ⑵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有疏部和密部. 三、机械波的特点 (1)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⑵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⑶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依次振动 ⑷所有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与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四、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⑴波长:两个相邻的且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对于横波:相邻的两个波峰或相邻的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对于纵波:相邻的两个密部中央或相邻的两个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⑵波速:波的传播速率叫波速.机械波的传播速率只与介质有关,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波速是一个定值,与波源无关. ⑶频率:波的频率始终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⑷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v=λf=λ/T 五、波动图像 波动图象是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当波源做简谐运动时,它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波,其波动图象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六、由波的图象可获取的信息 ⑴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⑵质点振动的振幅A. ⑶波长. ⑷若知道波的传播方向,可判断各质点的运动方向.如图7-32-1所示,设波向 右传播,则1、4质 点沿-y方向运动;2、 3质点沿+y方向运 动. ⑸若知道该时 刻某质点的运动方 向,可判断波的传播 方向.如图7-32-1中若质点4向上运动,则可判定该波向左传播. ⑹若知波速v的大小。可求频率f或周期T,即f=1/T=v/λ. ⑺若知f或T,可求波速v,即v=λf=λ/T ⑻若知波速v的大小和方向,可画出后一时刻的波形图,波在均匀介质中做匀速运动,Δt时间后各质点的运动形式,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Δx=vΔ t 有关机械波的内容近年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尤其是波的图象以及波的多值解问题常常被考生忽略。 【例1】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振动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B.简谐波沿长绳传播时,绳上相距半个波长的两质点的振动位移总是相同 C.任一振动质点每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波长 D.在相隔一个周期的两个时刻,同一介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总相同 【解析】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由于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总是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而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 由于相距半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机械振动,并不沿着传播方向移动,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相隔一个周期的两个时刻,同一介质质点的振动状态总是相同的,所以选项D正确. 图7-32-1

第8课时 《机械运动》复习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设计者宋明审核者授课时间16.9 课题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 教学目标本章知识梳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总结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知识要点: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二、参考物: 1.静止还是运动都是相对于参考物而言的。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物。 3.参考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物,运动情况可能是不同的。 如:坐在行驶着的汽车上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物,他是静止的,若以路旁的建筑作为参考物,他就是运动的了。 三、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的路线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四、速度(v):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 m/s=3.6 km/h 3.匀速直线运动中: s v t = 五、平均速度(v): 1.它是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 s v t = 注:v、s、t都是对应于某一段路程或时间而言。

3.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 六、瞬时速度:反映某个时刻物体的速度。 七、实验操作:测量平均速度 1.学会使用停表的和刻度尺。 2.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例题: 例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著名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先后两次对山的描述,所选择的参考物分别是和。 解析:第一次诗人认为山向自己走来,显然认为山是运动的,而自己是静止的,所以选择的参考物是自己或是船;第二次认为山没有动,那一定是选择了地面作为参考物。 答案:自己或船;地面。 例2: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解析:甲车向东行驶是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物,而乙车向后退去,是选择运动的甲车作为参考物,相对于甲车而言,它一定离甲车越来越远。 所以①:它和树木一样,是静止在路边的。 ②:它向西运动。 ③:它向东运动,但速度比甲车小。 答案:停在路边;向西运动;向东运动,速度小于甲车。 反思: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表现为过程的开放,即只要符合题中乙汽车从甲汽车旁后退.这一结果的答案都符合,这就需要我们对具体情况作出全面分析。 例3: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的长度约千米。

专题复习一机械运动

解析专题1--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2013中学生数理化潜能知识竞赛)下图是空中加油的情景,我们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A.以加油机自己为参照物 B.以受油机为参照物 C.以地面为参照物 D.三种说法都不对 1.答案:B解析:空中加油,我们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是以受油机为参照物,选项B正确。2.(2013中学生数理化潜能知识竞赛“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2.答案:B解析: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可知,选项B正确。 3.(2011上海初中物理知识竞赛题)小轿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青观察到轿车速度盘的指针始终在10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普通轿车的过程中,小青发现该轿车通过自己的时间恰好为1秒,则该轿车的车速范围为()A.15~20m/s B.20~25 m/s C.25~30 m/s D.30~35 m/s 解析:小轿车速度100km/h=28m/s,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小轿车长度取3.5m,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普通轿车的过程中,两车相对路程为7m,由s=vt可知,相对速度为7m/s。该轿车的车速范围为20~25m/s,选项B正确。 答案:B 4. (2009上海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复赛题)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飞上蓝天,实施太空出舱活动等任务后于28日17时37分安全返回地球。已知:“神舟”七号飞船在距地球表面高343千米的圆轨道上运行,运行速度为7.76千米/秒;地球半径6.37×103千米。则

三、机械波的概念

三、机械波的概念及性质 基础知识梳理 (一)机械波的概念 1.波的形成: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2.产生条件:同时存在振源和传播振动的介质。 3.传播特性 (1)滞后性: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均相同,但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 (2)重复性:由波源向远处的各质点都依次重复波源的振动. (3)原则性与灵和性:质点并不随波迁移(原则性),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受迫振动,传播的实质是振动的形式、能量和信息(灵和性)。 (4)波的叠加性与独立性: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每个质点都将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等于几列波单独转播时引起的矢量和(叠加性),且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不互相影响(独立性).这好比老师给学生留作业:各个老师要留的作业与其他老师无关,是独立的;但每个学生要做的作业却是所有老师留的作业的总和。 4.波的分类: ①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②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 5.描述波的参量 (1)名称及联系 描述波的参量有波长(λ)、周期(T)、频率(f)和波速(v)等四个,它们之间满足: (2)特点:波的频率(或周期)就是质点的振动频率(或周期),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波速仅由介质决定,与频率无关(注意:电磁波的波速与介质、频率都有关)。 (二)波的现象 1.波的特有现象 (1)衍射 ①现象: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衍射。。 ②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2)波的干涉: ①现象:两列波相遇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加强,某些地方的振动减弱,并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间隔出现。 ②条件:频率相同的两列同性质的波相遇(任何两列频率不同的同性质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机械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课时新授课 单位台儿庄区涧头一中姓名张娜 使用日期:2012 年9 月6 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本、圆珠笔

【板书设计】 §1.2运动的描述 一、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1.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参照物不同,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三、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中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活学活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在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曾举例“两岸青山想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很多 学生忘记这首诗了,如果能给以直观的教学情境如多媒体课件或影片,可使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学生更易于理解。 2、练习题的选择尚欠“精”使得学生练习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分 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附件1 课堂检测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2、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中________是运动的,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中________是运动的,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3、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分子在不停运动 B、乌云遮住月亮 C、树木在不断生长 D、气温上升 4、小明和小华坐在同一竹筏上进行顺流漂流,此时小明相对于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A、河岸 B、小华 C、河岸边的树 D、迎面驶来的竹筏 5、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地球同步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 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 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6、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附件 2 课后作业 1、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 ② 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