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

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

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
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

第11 卷第1 期

1997 年3 月

浙江大学学报

Jou rnal of Zhejiang U n iversity

№1 Vo l. 11

M ar. 1997

贵族与政党——18 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刘为

英国政党制度的出现, 与其整个代议制度一样, 是近代史上一个相当典型的现象。由于这个制度是在没有革命、战争和异族侵略这类外力干涉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并且在时间顺序上又最早, 所以可以把它称为政党制度的原生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 近代一切竞争性政党制度都是它的翻版。

那么, 政党政治的起因是什么呢?换句话说, 为什么一个成熟的政党制度最先在英国出现呢? 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1688 年的光荣革命, 对王权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从此英国王室便再也未能恢复往昔的权力,在以后的一百年中尽管还有反复, 但其衰落的趋势是人所共见的了。到了18 世纪80 年代, 王权已不复是政治权力的中心了。在这同一个世纪当中贵族的权力却在不断增长。毫不奇怪, 在一个权力总量未曾变化的传统政治体系当中, 一种权力的消退总是伴随着其他权力的增长。在原先的政治体制中有权参与决策的是国王和贵族; 现在的情况并未改变, 只不过贵族占了上风, 而中产阶级则依然被排斥在政治决策圈之外。因此, 我们可以说政治体系的外延没有改变, 或者政治权力的总量未变。但贵族权力并不能简单地填补王权的空白, 因为贵族政治与王权政治在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王权政治是一种向心体系, 依靠继承制来维持其中心的稳定; 而贵族政治却找不到这样一个中心: 它是由一群至少在理论上权利平等的人构成的。现在, 他们既不能倒回到封建时代,又要避免在争权夺利当中同归于尽, 因此就需要一种类似于轮流坐庄的制度。那么怎么才能创造这样一种制度呢? 英国人的幸运在于他们正好有一种东西可以借用, 这就是产生于17 世纪晚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尽管初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只不过是贵族们个人的松散小圈子, 其纽带与其说是政见不如说是友谊甚至亲情, 并且两党之争在18 世纪上半叶还曾一度因辉格贵族长期垄断朝政而变得几乎无足轻重, 但“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称本身却给18 世纪晚期的政治家提供了行为依据。这大概要归功于人类思维的惰性——古已有之的东西总比发明创造容易接受。

与此同时, 还有一种现象从另一方面促成了政党制度的诞生, 这就是中产阶级的政治觉醒。

18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中产阶级为主体争取政治改革的威尔克斯运动本身并没有获得直接成果, 但却促进了贵族阶级政治意识的复苏, 因为这第一次使他们感受到了对自己政治特权的威胁。为了防止权力过快地向中下层扩散, 统治阶级也需要使自己内部权力的转移和不同政见的表达制度化。因为无规则的权力斗争会导致对大众的政治动员, 其结果是新的政治力量的过快参与。贵族阶级内部不同政见斗争的自然趋势是两极化。于是原有的两党形式就被用作政治权力更替的制度化形式了。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制度化过程是从18 世纪的最后20 年开始的。

产生一个成熟的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最有

利条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相对缓和和存在相

当程度的政治斗争。这就是说, 当阶级力量对

比的变化并未达到动摇整个社会结构的程度

而关于统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却已经在

统治阶级内部暴露出来时, 政治制度的发展

会得到最有力的刺激。过于激烈的阶级冲突

会导致斗争的双方(或数方) 各走极端, 因而无法形成稳固持久的政治结构。例如法国, 从大革命开始一直到19 世纪60~ 70 年代的大半个世纪当中几乎所有的党派都是纯粹的阶

级政党或王朝政党, 党派斗争就是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或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

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其表现是一系列的革命

和流血冲突。由于各方都使用极端手段, 政治制度的变化就只能走到哪里算哪里。任何长

远的建设性的发展规划都不可能有效地实

施。只是到了19 世纪70 年代, 各阶级、党派都已精疲力尽而不得不互相妥协时, 建设共

和制度的时代才真正开始。另一方面, 如果没有重大的政治斗争, 政党制度的发展就会因

缺乏动力而停滞不前。18 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是辉格党大贵族的一统天下, 因为托利党成

了詹姆士党的同义词, 而詹姆士党由于其试

图以不合法的暴力手段夺取政权而与现存体

制不相容, 所以它被消灭了。在三四十年时间里辉格党的统治没有遇到政治上的重大挑

战, 政党政治也就死水一潭了。

而在18 世纪最后的20 年中, 英国政党

政治的发展却获得了很大的驱动力。随着北

美殖民地战争的失败, 围绕诺思政府下台、罗金厄姆去世、诺思—福克斯联合组阁、“摄政危机”等一系列内阁危机, 特别是在法国革命的巨大影响面前, 统治集团内部的宗派纷纷

凝聚在两党周围。就像自由经济导致贫富的

两极分化一样, 同一政治体系内部的党派竞

争也自然地趋向两极, 特别是当面临重大政

治斗争时, 这个过程往往会加速进行, 不但游离的小派别和“独立”议员如此, 就是主要党派分化以后也是如此。18 世纪80 年代初两

党分化以后, 小威廉·皮特和原辉格党领袖

之一的谢尔本形成后来托利党的核心, 而原

托利党首相诺思则与福克斯组成联合内阁,

并成为后来辉格党的核心。到18 世纪80 年代末已基本上不存在独立的议会小派别。从

上个世纪以来, 史学家们一直在为两党分野

的原因争论, 大体上说来, 辉格派史家认为两党之争是辉格和托利两大政治原则之间的持

久斗争的反映; 托利派史家却认为党派之争

基本上是权力斗争, 意识形态的口号只是权

宜之计; 折衷派则认为意识形态之争和权力

之争兼而有之。这些观点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是忽略了政党政治的功能性因素。这就是说,

英国这样一个非向心结构的政治体系必须有

两极才能保持平衡和正常运转。因此在原则

和权力这些主观的、明显的冲突因素背后, 正

是这种盲目的功能性因素在推动政治家们趋

向两极。

上层权力结构的组合和变化这个概念隐

含着这样一种含义, 即18 世纪80~ 90 年代

的党派斗争并非阶级利益的冲突。中产阶级

的政治觉醒固然已在隐隐地威胁着贵族的特

权地位, 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挑战, 还远未走

到政党斗争的前台来。党派分歧的意识形态

背景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统治阶级内

部不同派别对这种挑战的不同看法。在1794

年就废除“人身保护法”问题的议会辩论中,

贵族与政党27

当时已成为首相的皮特发言称:“用不着等待

进一步的详细调查, 我们就可以这样简略地

概括说: 看来正有这样一个方案在计划和紧

锣密鼓地实施中, 其主体至少是要召开一次

所谓的人民的大会, 并把自己宣布为整个民

族的代表: 首先是剥夺下院的代表作用, 紧接

着便是僭取国家的总立法权。??如果这种

计划存在并正在被付诸实行, 那么就不应该

浪费一分钟时间来用额外的手段武装行政权

力, 这种手段将会足够有效地防止这类计划

的进一步和最后付诸实施。”①皮特在这里使

用的正是“绅士(gen t lem en) ”和“人民( the peop le) ”这两个词。这两个概念可以相当贴

切地被翻译成“土地贵族”和“中小有产者”。

辉格党人谢里丹在1795 年提出关于重新适

用“人身保护法”的动议时的讲话代表了对立

的观点:“假如对‘人身保护法’的中止只能用

中止整个宪法这样一种措施来比拟, 那么它

应该只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实施。但现在

真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紧急状况了吗? 如果

任何一个人相信这个国家的人民已被叛逆的

信条所毒害, 想要推翻政府, 那么他可以认为

实施这种措施是正当的; 但如果他相信英国

民族的特性是一种清醒的、牢固的和持久的

对宪法的信赖, 那么对他来说义不容辞的责

任就是号召立即废除中止‘人身保护法’那个

法令。这就是问题所在。这个观点已经一次

又一次地被陪审团的裁决所证实: 这裁决完

完全全地排除了关于在这个国家内存在着任

何叛乱阴谋的说法。”②

托利党政府对当时政治形势所发出的警

告确实是夸大其词的。政府方面提出的关于

革命密谋的证据大多不是捏造的就是歪曲夸

大的。由于联姻、商人的购置地产和贵族地主

的参与工商业, 中产阶级的中上层与贵族阶

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不可能采取革

命手段来争取政治权力; 而下层中产阶级和

贫民大众进行有组织政治活动的能力尚未充

分发展, 所以反映到政治斗争中来的并非激

烈的阶级冲突。中产阶级大众在18 世纪80

年代对议会改革的支持和在18 世纪90 年代

出于对私有财产和稳定生活的潜在威胁的恐

惧而采取的保守态度都是相当温和的。因此

可以说, 18 世纪晚期的政党政治基本上不是

以阶级斗争的形式出现的, 它的直接背景是

阶级斗争的相对缓和。这一点可以从当时政

党成员的构成中得到进一步的说明。

1780~ 1785 年间下院辉格党(罗金厄姆

党) 的77 名成员③中, 地主为57 人, 占74%; 商人、银行家、工厂主等实业人士为11 人, 占14. 2%; 律师、医生、作家等职业人士为4 人, 占5. 1%; 职业军人为5 人, 占6. 5%。再看这个时期的托利党。1780~ 1784 年间的托利党

成员不太稳定, 一般估计为100~ 120 人。由于诺思内阁的下台, 许多本来投靠诺思的人

纷纷离散。但其中还是有一个40 人的核心是

稳定的。④在这40 人中, 地主为30 人, 占75%; 实业人士为3 人, 占7. 5%; 职业人士

为6 人, 占15%; 职业军人为1 人, 占2. 5%。从这项对比中可以看出, 两党的经济背景几

乎完全一致, 绝大多数是地主。同时还应该看到, 职业军人几乎无例外地是地主的非长子,

大商人又多购置土地, 因此可以说他们多与

土地利益相连。此外, 从社会等级来看, 辉格

党人中后来通过继承或受封成为贵族的为

17 人, 占22. 1%; 此外还有贵族之子9 人, 与贵族联姻的3 人, 从男爵11 人, 这三项占近30%。托利党人中通过继承或受封成为贵族

的为11 人, 占20. 8%; 贵族之子6 人, 与贵族联姻的1 人, 从男爵4 人, 三项占27. 5%。

两党的社会等级地位也毫无二致。总之, 它们都出自同一阶级——土地贵族, 也不能说它

们代表不同的阶层或特殊经济利益集团。

再看辉格党本身的发展。1762~ 1764 年

间辉格党(纽卡斯尔党) 的68 名成员⑤中, 地主54 人, 占79. 4%; 实业人士9 人, 占

28 浙江大学学报

13. 2%; 职业人士1 人, 占1. 5%; 职业军人和教士4 人, 略少于6%; 后来成为贵族者18 人, 占26%; 贵族之子、与贵族联姻者和获得

从男爵身份者17 人, 占25%。与18 世纪80 年代前期的辉格党无实质差别。1784~ 1790 年间有4 人从托利党方面投入辉格党阵营,

其中地主3 人, 实业人士1 人, 后来成为贵族者1 人; 同时有7 人离开辉格党加入托利党, 其中地主5 人, 职业人士2 人, 后来成为贵族者2 人。此外还有30 人由于新当选而成为议会辉格党成员, 15 人由于落选、死亡等原因

而离开议会辉格党, ⑥这些人的社会背景也

大致相同。这就是说, 18 世纪晚期的辉格党

尽管具有改革派的色彩, 但其社会阶级成份

并无变化。

此外, 大多数政治家和议员的政治立场

并不是十分固定的, 当时最重要的几个政治

家当中, 福克斯年轻时是托利党人, 而后来却成为辉格党最坚定的领袖; 柏克原是辉格党人, 后来成为最重要的托利党政治思想家; 皮特从一名所谓“独立辉格党人”转而成为新托利党领袖; 诺思则由托利党首相转入辉格阵营。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是, 后来成为威灵顿公爵的亚瑟·韦尔斯利于1805 年从印

度服役归来以后, 曾与朋友们讨论在政治上

究竟应属于哪一派的问题。有人劝他加入反

对皮特的阵营, 因为皮特不同意给他哥哥颁

发“嘉德”勋章。最后他之所以成了托利党, 是因为爱尔兰军事长官、托利党人里奇蒙公爵(那位辉格激进派公爵之侄) 任命了他为自己

的首席秘书。⑧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两点: 一是上流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政治标签; 二是党派的归属并无特定的阶级背景, 甚至

带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

但是这种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偶然性却在

总体上受着制约, 这就是两党在阶级利益基

本一致的基础上的互相依存。两党都不可能

把对方消灭。更重要的是, 清醒的政治家都多少意识到, 这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对立党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政党是政治动员及

保持政治稳定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福克斯在1784 年1 月12 日的下院讲演中宣称:“政党总是被认为是利用多数人的疯狂来为少数人

谋利, 殊不知这正是它的长处所在。因为政党给整个制度带来稳定, 所以我从来就是一个

政党政治家。”⑨其之所以能保持稳定, 是因

为双方都在同一的规则下竞争, 不允许越轨

行动。我们可以看到, 不管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 控制竞选的手段到处都是类似的, 不外乎购买“口袋”选区、家族间的协商、两党的妥协(在一个选区内两党各出一名议员)、控制佃

户选票、贿选, 等等。就像前面已经提到的, 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家都是靠购买“口袋”选区投身政界的, 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不仅“口袋”选区被认为是一种能够继承的财产, 同时也被认为是吸收有能力但地位、威望还不够高的年轻政治家的一种有利形

式。两党在同一选区内妥协的典型例子是

1790 年在约克郡: 1784 年, 辉格党人菲茨威廉家族在该郡的两名候选人都落选, 于是他

们打算在1790 年大选中卷土重来。1789 年4 月19 日, 一名亲信罗伯特·辛克莱在给菲茨

威廉伯爵的信中汇报了几名助手就竞选问题

所进行的讨论, 认为假如坚持两名候选人都

当选就可能全盘皆输, 而与对方妥协各出一

人则甚至用不着再作别的努力就能够成

功。bk后来的事态就是按照这样的安排进行的。1790 年, 甚至在以福克斯势力强大闻名

的威斯敏斯特选区, 福克斯为了避免巨大的

费用, 也不得不与托利党候选人胡德妥协。控制佃户选票对于地主来说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特别是在纳税人选区(“sco t and lo t”electo rate) , 因为那儿有大量的佃户拥有选票。例如有6500 人口的纽沃克, 1790 年有选民645 人, 在参加投票的478 人中仅有37 人不依附于某个主人, 其余的均为10 名地主的

贵族与政党29

佃户, 其中属于纽卡斯尔公爵(他是纽沃克采

邑主) 的就有261 人, 占一半以上, 在这261 票中有197 票投给公爵的两名联合候选人,

还有一些分别给其中的一人, 其余9 名地主

的佃户选票从6 票到50 票不等, 这些选票也

相当集中。bl最后, 特别值得加以注意的是贿

选问题。选民的政治态度越消极, 贿选就越盛行, 因为选民大众并不把选举权当成一种政

治权力, 而是当成获得些许物质利益的手段。

卡那封郡一位磨坊主普伊里·巴德的理查德

·埃利斯, 曾在1789 年主动向本郡的罗伯特·威廉爵士提出可以在下次大选中投他的

票, 条件是以“适当的”租金获得卡那封郡或

安格尔塞郡的一座磨坊, bm1797 年, 林肯郡一位五金商人罗伯特·洛向吉尔伯特·希思科

特爵士写信提供自己的选票, 回报是要帮助

他在海军服役的长子弄到一个事务长的职

位。bn 事实上, 贿选从“光荣革命”开始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 马考莱在1844 年

写道:“??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时代的辉格

党大臣们不得不把贿选变成一种制度, 并在

广泛的范围当中加以利用。”bo 沃尔波尔在担

任首相的时候极少利用直接的贿赂来达到某

个目的, 而主要是利用间接贿赂来保持党派

忠诚, 这是每一个议会首脑都使用的方式。在

议会党派纪律不完善的情况下, 这种间接贿

赂(即制度化的贿选) 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制

度化贿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 它不仅从

一个侧面说明了英国政治制度的运转机制,

而且还说明了相当一部分选民的表面的政治

态度无法用阶级利益的区别来说明。

所谓政治体系是指一个社会

中有权参与政治的人口的总和。

在英国这就包括全体选民。1780

年, 以谢里丹为首的一个委员会

向福克斯的威斯敏斯特协会报告说当时英格

兰和威尔士共有选民214000 人。bp据现代史

学家的推算, 1784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大致有

选民30 万人, 其中包括约19 万郡选民和约

11 万市镇选民。bq 而据马尔萨斯的估计, 当时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总人口约近800 万。br 30

万人组成了英国政治体系。其界限在郡选区

是年收入40 先令以上的自由产业拥有者

( f ree ho lder) , 在市镇选区中则因选区种类的不同而各异: 在“自由民”选区中是拥有世

袭自由民身份者, 在“纳税人”选区中是交纳

济贫税者, 在“伯格奇”选区中是被称为“伯格

奇”(bu rgage) 的小块地产的拥有者, 在“自

治”选区中是市议会成员, 在“家长”选区中是

所有常住人口的家长, 在“自由产业拥有者”

选区中与郡选区中的资格相同。此外还有一

个特别的选区, 其中自由产业拥有者、自由民

和家长都拥有选举权。选民的阶级成份由于

缺乏全面的统计资料很难精确估计, 但据零

星的资料推论, 中间等级应占大多数。bs据J

·E·布雷德利最近的统计, 18 世纪70 年代

大雅茅斯、剑桥、南安普敦、布里奇沃特四个

市镇的选民职业构成如表1 (% ) : bs

表1

大雅茅斯剑桥南安普敦布里奇沃特

乡绅与职业人士12. 6 11. 3 34. 6 15. 7

中间等级62. 6 83. 7 56. 8 78. 4

雇工25. 2 5 8. 6 3. 6

其他2. 3

从这里可以看出, 选民中土地贵族与职业人士一般只占百分之十几, 雇工少于百于之十, 30 浙江大学学报

商人、店主、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则占百分之

六十至八十。而且布雷德利把职业人士完全

归入乡绅类显然有些偏颇, 因为其中一部分

人应归入中产阶级。在这个圈子之外的所有

人口都处于政治体系之外, 因此, 很流行的说

法是, 英国人是两个民族——一个政治民族

和一个非政治民族。在体系内部还有两个层

次, 如在郡选区中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是

价值600 镑的地产, 在有些类别的选区中没

有那么明确的规定, 但当选者通常也都是富

有的上流人士。这些人属于积极政治人口, 一

般选民则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消极人口。

但是, 一个竞争性政党制度

是不可能保持其政治体系外延长

久不变的。一个政党为了战胜对

手总要尽最大可能动员一切力量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就推动它到现存体系

外部去寻求盟友, 其结果是政治参与的扩大

和政治体系的扩展。因此可以说, 英国的议会

改革从上层来说正是那种在阶级利益基本一

致的基础上的政党竞争所引起的政治权力的

扩散, 而英国社会结构较为开放(社会等级制

度并不森严, 中下层人民作为个人要想跻身

上层总是有一定可能性) 这一点又使得这种

扩散所受的阻力较小。关于英国贵族的明智

和宽容的说法并没有很大价值, 因为人们可

以很容易地反问, 法国贵族中也不乏有识之

士, 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启蒙思想的积极

鼓吹者, 但为什么法国却在一个世纪中经历

了许多次暴烈的革命呢?

当时的大多数英国政治家无论属于哪一

派都多多少少看到了议会改革的必要。议会

是英国政治体系的核心, 这个被英国人引为

骄傲的自由的象征此时已暴露出很大的弊

病, 它的代表性遭到了相当普遍的怀疑。随着

工商业的发展, 人口逐渐向西北部迁移, 形成

了一些新的中心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

但这些城市大多无权选派议员, 从地域上说,

代表权还是集中在东南部; 其次, 代表权在人

口分配上极不平均。1784 年1600 名约克郡

选民和50 名色斯克镇选民同样选送两名议

员, 根据谢里丹报告, 在513 名英格兰和威尔士议员中, 92 名由13 万郡选民选出, 其余

421 名则仅代表84000 名市镇和大学选民; bt 此外, 与上述两点相关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城市工人阶级很少有选举权, 中产阶级虽有

选举权但又多半没有资格进入议会, 1734~1832 年间先后进入议会的5034 名下院议员中, 仅有医生11 人, 商人257 人, 银行家230 人, 工厂主29 人, ck在这些人中还有相当一

部分本身又是地主, 其余的多为上层中产阶

级。同时, 许多商人宁可花钱购买衰败市镇议

席而不在大城市进行希望极微的竞争, 这就

是说, 他们宁可以地主的身份而不是以工商

业者的身份参与政治。除了代表权问题以外,

王权对议会选举的影响和贿选等情况也越来

越被视为弊端。18 世纪80 年代早期在上层

统治集团内部改革的呼声相当强, 除了极端

保守派以外几乎所有人都在提倡某种改革。

最保守的改革是所谓“经济改革”, 这是罗金

厄姆和柏克等传统辉格党人倡导的, 他们的

目标仅仅是限制和削弱王权对议会的影响,

让议会享有更大的独立性和权力, 并通过这

种措施来争取议员对本党最大限度的支持。1782 年4 月, 罗金厄姆内阁上台伊始就着手

这一工作。当年通过了三个“经济改革”法案: 克鲁法, 该法案取消了所有王室财税官吏的

选举权; cl克拉克法, 该法案取消了所有政府

合同承包人的议员当选资格; cm王室年俸法,

该法案是柏克亲自动议并领导起草的, 它规

定王室年俸为90 万镑(减少了75000 镑) , 并且王室的所有费用及廷臣的俸禄均在此项内

开支, 这就限制了国王通过赏赐来施加政治

影响的能力。cn“经济改革”的趋势以后就一

直延续下去了。1782~ 1800 年间有1700 个

财税官职被撤销, 1778~ 1800 年间下院议员

贵族与政党31

中担任政府官职和政府合同承包人的人数从

118 人减少到52 人。co 后来成为托利党人的

谢尔本, 当时被认为是罗金厄姆内阁中最保

守的人, 在内阁进行改革王室年俸的准备时,

他曾在给乔治三世的信中表示抱歉, 声称他

本人并不赞同这一措施, 但为不至于造成政

府的分裂所以不便公开提出反对。cp 但实际

上谢尔本在内心里是支持这种改革的。当首

相罗金厄姆去世, 他不必再在政治上故意与

其作对以后, 他立即全力支持柏克的动议获

得通过, 并宣称这项法案不过是一系列这类

措施中的第一个。cq 而且他曾于1780 年在下

院动议组织一个两院委员会来调查王室费

用, 特别是承包人、冗员、裙带官员的情况。18 世纪80 年代前期, 皮特是议会改革的积极提

倡者, 他比老辉格党人走得更远, 试图直接改

革代表制。1782 年5 月7 日, 皮特作为政府

之外的一个独立议员, 动议组成一个委员会

对议会代表制的现状进行调查, 以便就其弊

病进行改革。议案遭到罗金厄姆和柏克等人

的反对, 但政府中以卡文迪什、福克斯、谢里丹、里奇蒙等为首的大多数辉格党人则给予

支持。尽管如此, 它还是以141 票对161 票的劣势失败了。皮特成为首相以后还在推行议

会改革, 他曾向约克郡改革派首领克里斯朵夫·怀威尔保证, 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人还是

一个大臣, 他都将运用自己的全部权力和信

誉来推行改革。cr他在给他的朋友、爱尔兰行

政长官拉特兰公爵的信中说:“我仍然相信,

议会改革??或迟早总归要在这两个国家

(爱尔兰和不列颠) 中推行。如果措施得法的话, 那么越早越好。”cs1784 年, 他采取新的承包借款的方法, 取消了承包人当选议员的资

格, 从而使自己及后任们都失去了一种控制

议会的方式。1785 年4 月作为首相又一次提

出议会改革动议, 其内容为: 取消36 个最衰败的市镇的议席, 将它们拥有的72 个议席分配给伦敦和威斯敏斯特两市及一些人口众多

的郡; 这些市镇中的每一个都被要求由其选

民的三分之二以上联合提出取消席位的申

请; 政府拨款200 万镑对市镇的拥有者进行

赔偿。这项提案还是以174 票对248 票而告失败。ct 但就皮特两次议案所获得的赞成票来看, 在上层政治圈子中支持一定程度的议

会改革的人还是占据了一个相当大的少数。

贵族当中最激进的改革派是里奇蒙公

爵, 他提出的议会改革措施包括年度大选、平均分配议席、18 岁以上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等等, 几乎与19 世纪宪章运动的要求一样。在法国大革命期间, 他是唯一在上院动议进

行议会改革的人, 因此被称为“激进公爵”。他曾写道:“我越来越坚信, 恢复除了缺乏理智和被法律判为有罪的人以外的所有男子的选

举权, 再加上年度大选, 这是唯一有效和可能持久的改革。”dk这段话(见于里奇蒙1783 年给沙曼上校的信) 曾无数次地被印行和引用, 成为议会改革的经典论述和激进派在法庭上

为自己辩护的有力证词。

统治阶级中最坚定和最重要的改革派领

袖无疑要算福克斯了。从18 世纪70 年代起, 他就利用一切机会鼓吹议会改革, 并给予每

一个议会改革提案以支持。1784 年, 他与皮特正处于政治上的尖锐对立当中, 并且对皮

特的改革提案中给予被剥夺议席的市镇的拥

有者以赔偿的条款持保留态度, 但他还是给

了这个提案以热情支持。18 世纪80 年代末, 公众中的议会改革热情大大下降。1790 年3 月4 日, 一位爱尔兰议员亨利·费勒德提出

了一个非常温和的改革提案, 要求增加一些

新选区和100 个新议席, 其选举人资格为每

年缴纳50 先令济贫税的家长, 而老选区仍按老方法选举。福克斯对此也不甚满意, 但也还是给予了支持(这个提案仍未获通过)。dl 1792 年和1797 年, 格雷两次在下院提出议

会改革动议, 这是改革派在18 世纪所发动的毫无胜利希望的最后进攻, 老一辈重要政治

32 浙江大学学报

家中给予支持的仅福克斯一人。他始终如一

地宣称:“宪法的精粹就在于, 它根据自己的

原则允许在时间和环境需要时进行永恒不断

的改革。”dm在私下里他甚至走得更远。他在1792 年3 月16 日给费茨威廉的信中写道: “对于通过一个新计划来建立一个比现存选

举方式所产生的更好的议会这样一种前景,

我远远不是乐观的; 但现在这个议会已经先

是被老辉格党, 后来又被国王、皮特及托利党糟践得太厉害, 因此设计一个全新的议会恐

怕还是比做些许更新更好。”dn

1792 年4 月11 日, 成立了一个以议会

改革为唯一宗旨的协会“人民之友”, 其核心人物有劳德兰勋爵、格雷等人。在其成立宣言上签名的147 名成员多半是贵族、从男爵或

贵族子弟, 还有23 名下院议员。它的一个重要活动方式是通过家族联系来促进改革。尽

管该协会的贵族色彩非常浓厚, 但它的激进

程度却甚至不亚于平民改革派组织“约克郡

协会”。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议会改革基本上不

是一个党派问题。如在18 世纪80 年代前期, 大部分托利党人不支持皮特的改革提案, 辉

格党对此也分成两派, 如柏克等人反对, 而福克斯等则支持皮特。在对待请愿运动的态度

上也是如此。早在18 世纪70 年代, 柏克就认为选民表达自己意愿的最好方式是请愿。do

而同是辉格党的霍勒斯·沃尔波尔却认为即

使是表示忠诚的请愿对政府来说也是利弊参半, 因为“它们煽起争斗和党派的情绪”。dp作为托利党首相的诺思在1780 年拒绝请愿要

求时说:“英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声音只能

通过他们的代表在议会表达出来。”dq 而同样作为托利党首相的皮特在1795 年对关于反

对煽动性集团的法案的辩论中, 却认为人民

有“对政治家和政策表达他们的观点, 进行讨论并使用他们向所有立法机构请愿的权

利。”dr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 扩大政治参与是整

个统治阶级(政治体系中的积极部分) 的共同

倾向。较为激进的派别当然坚持议会改革以

便从新鲜血液中汲取力量, 较为保守的派别

也不得不以某种形式的改革来适应政治意识

的扩展。顽固守旧是没有希望的。费勒德曾说:“我从不赞成革命, 因为它是一种罪恶; 因此我赞成适时的改革, 因为它使革命成为不

必要的东西。而那些反对改革的人也许内心

里是革命的敌人, 但由于他们的愚蠢却在实

际上成了它的朋友。”ds他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温和保守派的看法。就是像柏克这样一

个在代表制改革问题上一贯持反对态度的保

守派, 实际上也承认这种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他在1791 年11 月21 日给费茨威廉的信写

得很有意思:“你瞧, 我的大人, 对于用最好的办法来阻止一个我们都不喜欢的制度的成长

这一点我并没有什么别的看法。我不能不同

意你的观点, 因为我认为没有任何办法可以

阻止它。罪恶已经产生, 从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已经产生; 这个国家以及别处的以后的事情

只能听凭一种非我们人力所能及的更高的力

量来完成了。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所做的、以及从今以后将要做的全部事情, 只不过是使

自己在这一巨大的变化当中免于任何干系,

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dt 实际上, 如果不是因为对法国革命的恐惧和对法国的战争

状态使整个政治阶层的舆论发生了逆向转

变, 英国的议会改革很可能在18 世纪末就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正如霍兰男爵夫人在日

记中写的那样, 皮特在1792 年反对格雷议会改革提案时得人心的程度正像几年前他自己

提出类似的提案时一样。ek

以上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这一命题: 统

治阶级中对于扩大政治参与的分歧, 与其说

是要不要扩大的问题, 不如说是进行这种扩

大的时机问题; 更深一步, 上层政治圈子中的党派分野, 与其说是阶级利益的差别, 不如说贵族与政党33

是不同政见的制度化。柏克曾指出:“应该是政治造成政党; 而不是让政治去适应政党的

目的。”el 尽管他没有使用现代政治学的概念, 但在那个时代他凭着一个杰出政治家的

直觉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简言之, 18 世纪英国的贵族政治在替代

王权政治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统治阶级内部力

量进行自我调节的政治形式——政党政治,

因而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结构。由于这种结构

本质上的开放倾向, 使得国家在工业革命刚

刚开始, 整个社会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时

就拥有了一种吸收新兴的社会力量参与政治

并加以同化的渠道或制度化手段。同时由于

社会等级并不森严, 又使得政治参与的扩大

所受阻力较小。因此当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在

政治上脱颖而出时, 就能轻而易举地利用政

党政治这个舞台进行活动, 逐步实现自己的

政治统治。这就是说, 政治结构转变与社会结

构转变方向一致但却不同步, 在时间上前者

先于后者发生, 这个特点也许正是英国近代

政治改良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英国议会文件集》(Parliamentary H isto ry) , 第31

卷, 第497 页。

②同上, 第1065 页。

③人数估计及成员姓名见Ian R. Ch ristie:《诺思内阁

的终结》(The End of No rth’sM inistry, London, 1958) , 第212 页注1、2。

④同上, 第200~ 203 页。

⑤人数估计及成员姓名见F rank O’Go rman:《英国政

党的兴起》(The R ise of Party in England, 1975) , 第478~479 页及附录。

⑥见F rank O’ Go rman:《辉格党与法国革命》(The

W h ig Party and the F rench Revo lution, London, 1967) , 第246~ 247 页及附录。

⑦上述所有党派成员的个人简历、社会阶级背景均见

L ew is N am ier and Brook 编《1754~ 1790 年间的下院议员

传略》(The House of Commons, 1754~ 1790)。阶级成份本

身有其模糊性, 我的分类很难做到精确, 但总轮廓相信是正

确的。

⑧Elizabeth Longfo rd《威灵顿传》(W ellington, the

Years of the Swo rd, 1971, London) , 第130 页。

⑨《福克斯讲演集》(Fox Speeches, London, 1815) , 第

2 卷第315 页, 1784 年1 月12 日。

bkPeter Jupp 编:《1784~ 1831 年间的英国和爱尔兰大

选》(British and Irish Elech tions, 1784~ 1831, N ew Yo rk, 1973) , 第89~ 92 页。

bl同上, 第110~ 110 页。

bm同上, 第62 页。

bn同上, 第63~ 64 页。

boH. Butterfield:《乔治三世与历史学家》(Geo rge III

and the H isto rians, London, 1957) , 第199 页。

bp大英图书馆馆藏手稿增补,A dd. M SS, (N ew spaper

Cutting) 27837, ff. 6sqq.

bq《英国和爱尔兰大选》第13、80 页。

brB. R. M itchell:《英国历史统计资料选编》(A b2

stract of British H isto rical Statistics, 1962) , 第5 页。

bsJames E. Bradley:《美国革命时期的英国民众政治》

(Popular po litics and the American Revo lution in England, M ercer U niversity P ress, 1986) , 第186 页。

bt大英图书馆馆藏手稿增补,A dd. M ss, 27837, ff. 6

sqq.

ck《英国和爱尔兰大选》附录13, 15, 16, 21。

cl《乔治三世时期的立法第41 号》。

cm同上, 第45 号。

cn同上, 第82 号。

coBetty Kemp:《国王与下院》(King and Commons,

1660~ 1832, London, 1957) , 第106、107 页。

cpLo rd F itzmaurice:《谢尔本传》(L ife of W illiam,

Earl of Shelburne) 第3 卷, 1782 年4 月16 日给国王的信。

cq Carl B. Cone:《柏克和政治之本》(Burke and the

N ature of Po litics, v. II, 1964) , 第2 卷, 第43~ 44 页。cr怀威尔1784 年12 月9 日给J. W ilk inson 的信,《怀

威尔文件》(W yvill Papers) ì , 118~ 119。

csEarl Stanhope:《威廉·皮特传》(L ife of W illiam

P itt, London, 1861) , 第1 卷, 第256 页。

ct《议会文件集》第25 卷, 第432~ 450 页。

dk《国是审判录》(State T rials) , 第24 集, 第1048~

1057 页。

dl《议会文件集》第28 卷, 第452~ 479 页。

dm同上, 第29 卷, 第1307~ 1336 页。

dnJohn W. Derry:《威廉·皮特传》(W illiam P itt,

London, 1962) , 第96 页。

34 浙江大学学报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5期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程汉大 内容提要 由于对政党、政党政治、政党结构等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问题上长期存在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结构论之争。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因为,第一,当时英国确实存在辉格、托利两党,而且在纷然杂陈的众多派别中,唯有二者堪称之为政党;第二,18世纪初两党政治虽已崭露头角,但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形成较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因此,确切说来,18世纪是英国两党结构的“十月怀胎”时期。 18世纪的英国政党结构问题是过去半个多世纪西方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美两国的有关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混杂结构论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评述这场争论,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沿袭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认为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围绕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对立与斗争轴线运转,就是说自1688年后,英国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晚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托利党史》和《安娜女王时期的英国》依然坚持此说。后一部著作的作者屈维廉甚至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两党制度。然而,就在此时英国传统自由派史学遇到了新兴修正派史学的有力挑战。多年潜心研究18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刘易斯?纳米尔于1929—1930年间接连发表《乔治三世即位时的英国政治结构》和《美国革命时的英国》等著作,否定了被长期视为定论的传统观点。他运用集体传记和结构分析方法,对18世纪中叶英国议员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政治态度和行为逐一考察后指出,尽管在18世纪中叶两大政党名称依然广为流行,“但由于缺乏明晰、确定的纲领,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讲,越来越难以判定谁是辉格党、谁是托利党”。他声称,那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并不存在两党的对立,辉 格党和托利党仅仅“存在于潜在的气质与世界观、社会类型和旧的联系与习惯之中,二者之间找不到明确的政治分界线”①。特别是托利党,那时没有任何全国规模的组织,“在议会中也没有任何公认的领导人”②。纳米尔断言:“无须使用政党名称,也能对该时期的政治生活作出完整的描述。”③于是,纳米尔选择了“类型”(type)这一含义模糊的概念来取代“政党”(party)概念,他说:“事实上,18世纪的下院可以区分为3个不以政党而以类型为基础的广泛联合:一边是宫廷和政府的追随者,即官吏;与它对立的另一边是独立的郡区乡绅;在二者之间站立着争权夺利的各种政治派别,它们占据了竞技场的中心,公众和历史学家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它们身上。”④四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沃尔考特把纳米尔的方法运用于18世纪初期英国政治结构的研究,他一方面对1701年—1714年保留下来的12份议会分组投票名单进行了综合分析,另一方面选择1701年—1702年和1707年—1708两届议会作为典型个案重点考察,得出几乎与纳米尔完全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在辉格党和托利党看法不同的任何问题上,每一个议员都应始终一贯地在两党之间选择其一。不幸的是,分组投票名单并非如此。在每一次投票中,托利党一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在别的时候投辉格党票的人,反过来,辉格党那边也是这样。”⑤由此沃尔考特得出结论:“对威廉和安娜时期的政党结构越是研究,它与屈维廉描述的两党制度的相似之处就越少,而与纳米尔为我们阐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第7章 18世纪(1688~1798)【圣才出品】

第7章18世纪(1688~1798) 7.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With the ascent of the bourgeoisie cultural life,some special features are worthy of our notice: 随着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提升,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的注意: (1) Political writings(政治写作) The rise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ir rivalry called forth writers,literary men willing to work for either party in order to help either of them win more votes. 政党的崛起,他们的竞争对手召集作家进行创作,而作家们一般都愿意帮助其中任何一派来替他们拉选票。 (2) Newspapers and journals(报纸和期刊) With the coming of the 18th century a new mass media came into being. Both parties printed newspapers as a mea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Besides, 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also helped the growth of the newspapers. 随着18世纪的到来,一种新的媒介开始形成。双方政党都印刷报纸作为宣传他们主张的媒介。此外,正在上升的中产阶级也推动了报业的发展。 (3) Coffeehouses(咖啡屋)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throughout the 18th century, the coffeehouses in London served as informal meeting houses for men of all classes,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我们这门课程从时间看从公元前5世纪讲到公元19世纪,从地域上看横跨中国、西欧、北美,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将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做了归纳,有些不作为重点的,没有作答或没有列出,大家可以对照教材看看。具体见下面内容。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地区,100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古代希腊思想特点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英国政党英文大纲总结

Political parties in Britain Before the mid-19th century politics in the United Kingdom was dominated by the Whigs and the Tories. These were not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modern sense but somewhat loose alliances of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s. The Whigs included many of the leading aristocratic dynasties committed to the Protestant succession, and later drew support from elements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interests and wealthy merchants, while the Tor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ed gentry,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the Church of Scotland. By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Tories had evolved into the Conservative Party, and the Whigs had evolved into the Liberal Par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Liberal Party began to pursue more left wing policies, and many of the heirs of the Whig tradition became Liberal Unionists and moved closer to the Conservatives on many of the key issues of the time. Conservative Party (in 1833) Labor Party (in 1900) Social and Liberal Democrats (since 1988) Conservative Party The Conservative Party, officially the 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 is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0350)自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的要求 政治思想史,顾名思义是研究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科学。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则是研究近现代西欧、北美一些主要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是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它是反映了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要求和政治见解,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学说。其内容具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等特点。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注意这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特点。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作为湖北省高等自学考试政治学专业(本科)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考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水平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脉胳,弄清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主要政治思想家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的逻辑联系,领会和理解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上重要政治范畴,从而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基雅维利、不丹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能了解其政治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概况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观点与倾向。 (二)宗教改革与宗教改革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加尔文的改革思想;闵采尔的思想。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

18世纪英国文学特点分析

The Literary Principles of the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The 18th century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Age of Reason”. In the period Enlightenment prevailed in England and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Most of the literary works put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the social order, morality, justice and freedom of human nature, which are the essence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which Enlightenment advocate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 for the English people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main tasks of the Enlighteners were to call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he feudal remnants and religious ignorance, and to pave th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rgeoisie. The 18th century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glish history. Owing to the enormous strides in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literature of the century entered the period of prosperity.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politics,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in 1688 made the smooth transition to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peace come into realization, and afterwards Capitalism was definitely established in Britain. After many centuries of wars and civil trifles, the 18th century saw a period for the English people to enjoy peace and tranquility in their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 power of the monarch was deprived and fell into the hands of the Parliament, which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the Whigs and the Tories. Even though the Whigs were for the democracy and the Tories were the supporters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the two parties had no much disput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of moderation, which ensured a relatively speedy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society in economy and in democracy. The Act of Union united England, Scotland and Welsh into one country,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In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and the lucrative slave trade brought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第一部英国现代小说”的作品是() A.《杰克上校》 B.《克拉丽莎》 C.《帕美勒》 D.《天真汉》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1。 2、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英国作家是() A.斯威夫特 B.理查逊 C.菲尔丁 D.笛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1。 3、代表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家是()A.理查逊菲尔丁B. 笛福C. 斯威夫特D. B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2 、菲尔丁的代表作是()4 A.《克拉丽莎》 B.《格列佛游记》·琼斯的故事》C.《弃儿汤姆弗兰德斯》D.《摩尔· C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P82。【答案解析】:)、518世纪英国的讽刺作家是( A.笛福理查逊 B. 菲尔丁 C. D.斯威夫特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2。 6、对浪漫主义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文学是() A.感伤主义文学 B.人文主义文学 C.古典主义文学 D.流浪汉小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2。 7、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是()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3。 8、伏尔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说是() A.《天真汉》 B.《老实人》 C.《查第格》 D.《中国孤儿》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3。 9、“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是() ·退尔》A.《威廉《华伦斯坦》B. 《阴谋与爱情》C. D.《强盗》 C 【正确答案】:。P86参见教材【答案解析】: 10、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典时期的辉煌成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和()的文学。 A.席勒 B.歌德 C.莱辛 D.卢梭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7。 11、歌德的自传是() A.《少年维特之烦恼》 B.《浮士德》 C.《诗与真》 D.《亲和力》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9。 12、《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作者是() A.马洛(也译为马娄)李利B. 格林C. 基德D. A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1。二、多项选择题、伏尔泰创作的悲剧主要有()1 A.《俄狄浦斯王》《凯撒之死》B. 《穆罕默德》C. 《中国孤儿》D. 《老实人》E. ABCD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P83。【答案解析】:)严肃剧2、狄德罗“”的代表作品有( 《修女》A. 《私生子》B. C.《双生子》《拉摩的侄儿》D. E.《一家之主》 【正确答案】:BE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4。 3、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有()

18世纪英国文学

18世纪 散文和期刊文学

18世纪 ?18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安定﹐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者是诗人蒲柏。 ?他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纯熟﹐擅长写讽刺诗﹐但以发泄私怨居多。表现出启蒙主义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

?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 ?蒲柏的诗多用“英雄双韵体”。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成为格言。

?代表作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711年他23岁时出版的诗体《批评论》,其中许多名句已经成为英语成语。 ?蒲柏深受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家布瓦落的影响,在《批评论》一诗中提出只有自然才是值得研究和描写的对象,诗人不能离开自然,并认为古希腊、罗马的诗歌是最优秀的艺术典范。蒲柏遵循着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进行文学创作。

?1712年他写作了长篇讽刺诗《夺发记》,1714年又补充了两章。 ?这首诗描写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因为此事引起两家的争执,写成了一部英雄史诗。 ?1713年起,他着手翻译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根据当时英国时代精神进行再创作,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约翰逊博士称赞为“世界前所未见的高贵的诗译作”。

?蒲柏的代表作是讽刺长诗《鬈发遇劫记》(THE RAPE OF THE LOCK,1714),诗人称之为“英雄滑稽诗”(AN HEROI-COMICAL POEM)。 ?这部作品对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生活提出了温和的批评。蒲柏的 其他诗作还有讽刺长诗《愚人志》(THE DUNCIAD,1742)、哲 理诗《道德论》(MORAL ESSAYS,1731-1735)、《人论》(AN ESSAY ON MAN,1734)和《与阿布斯诺博士书》(EPISTLE TO DR. ARBUTHNOT,1735)等。另外,蒲柏还编纂了莎士比亚的戏剧集。

英国政治史

英国宗教的考点: 1.1534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处理一切教会事务。从此剥夺了教皇对英国教会的一切权力,变国会为国家机构组成部分。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英国国教会。 2.启蒙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却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欧从精神上走出中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继续,启蒙运动思想家们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政府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面前法律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启蒙运动为随后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与舆论的准备。 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 1.英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了宪政制度的国家。 2.1215年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作为贵族反抗国王专断权力的产物,确立了 贵族和教会的封建特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宪政原则。 3.1265年召开的“西门国会”时,除了贵族外,开始有各郡各派2名骑士和2名市民代表 参加会议,大会议就由贵族会议发展成为等级代表会议。 4.查理一世君主专制统治,使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发生英国革命。革命胜利 后,英国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共和体。但共和国政体下掌权的却是军事领袖克伦威尔。查理二世回国后,旧王朝复辟,共和制度的实验遭到失败。 5.1689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黜詹姆士二世,承认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威廉提出了一个 权力宣言,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1688年的这场政治变革是通过不流血的政变实现的,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历史意义在于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粉碎了詹姆士二世恢复君主专制的企图,扭转了英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奠定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的基础。 6.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议 会可以议立新君,凡非出生于英国者不得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员;非经议会两院的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就职的法官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非经议会通过一律无效。极大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作用,最终确立了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即议会至上的立宪君主制。 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霍布斯生活于英国内战时期,其君主主权理论是服务于民族国家和专制君主制度,它有 助于改变封建时代的有限王权理论和教会的神造国家的思想,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洛克根据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解决方案,提出了议会主权理论。 3.英国不是没有宪法,而是它实行不成文宪法。1215年的《大宪章》被看做是英国最早的 宪法性法律,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是两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由此确立了英国的基本宪政。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4.议会主权是对君主主权的否定,议会是由人民自由选举产生的,议员是人民的代表,议 会主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民主权,或者说是主权在民的英国式表达。 5.代议制起源于英国,是一种间接地民主制。

17、18世纪英国文学

四.资产阶级革命及启蒙时期(Revolutionary and Enlightenment Period 17世纪—18世纪) 约翰·多恩(John Donne): 杰出的诗人,“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的创始人。代表作《歌曲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 诗作The Flea。 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 “玄学派诗圣”(the saint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代表作诗集《神殿》(The Temple)。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well): “玄学派”诗人,代表作《致他的娇羞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杰出的清教徒诗人,是英国历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为英国人民而辩》(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为英国人民再辩》(Second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失乐园》(Paradise Lost),《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诗剧(poetical drama)《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 s)。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杰出的清教徒散文家,代表作《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戏剧家、文艺批评家。代表作颂诗《亚历山大的宴会》(Alexander’s Feast),政治讽刺诗《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Absalom and Achitophel),文学评论作品《论戏剧诗》(An Essay of Dramatick Poesie),“英雄悲剧”《印第安女王》(The Indian Queen)、《印第安皇帝》(The Indian Emperor)、《格兰纳达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残酷的爱情》(Tyrannick Love)和《一切为了爱情》(All for Love)。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杰出的诗人,是英国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ism)诗歌的重要代表。擅长写讽刺诗和运用“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被伏尔泰誉为“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田园组诗》(Pastorals),讽刺诗《卷发遇劫记》(The Rape of the Lock)、《愚人记》(The Duncia d),哲理诗《批评论》(Essay on Criticism),《人论》(Essay on Man),翻译作品《荷马史诗》(Homer Epics)(包括《伊里亚特》(The Iliad)和《奥德赛》(The Odyssey))。 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和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合伙创办了《闲谈者》(The Tatler)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

英国的两党制

英国的两党制 英国是内阁制国家,两大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员席位,获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 (2)英国议会内阁制中两党制的特点: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形成的因素 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稳定的两党竞争体制,而别的政党无法插手政治呢?据西方政治学者分析,主要缘自下列因素: (1)制度的因素 。英美两党制均产生于相对多数选举制,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大党而不利于第三党的建立和生存。此外,美国的单一行政长官制也有利于两党的形成和发展。总统职位通过总统选举产生,而不受各政党在国会占有席位多少的影响,总统选举人团的产生是“胜者全得”,要么获胜,要么失败,因而引起政党的两极化。在美国,由于联邦制的特点,各州州长、各州议会的选举均采用相对多数制,这也有利于巩固两党制。 (2)历史二元因素 。两党制是美国社会结构利益双元性的产物,美国建国初期以来每次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冲突几乎都是二元、两面的。围绕宪法的批准出现的东部商业利益和西部农业利益之争导致了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产生。经济利益之争也导致南北方围绕奴隶制及其种植园经济而产生分裂,由此形成两大阵营。20世纪城乡利益的冲突又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交锋的重要因素,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 ,英美两国选民观点中庸、适度、不走偏激,善于妥协,视政治为妥协的艺术。两国的政治文化接受了妥协的必要性、短期实用主义的明知性以及避免僵硬教条主义的务实性。另一方面,在两国社会的根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共识。大多数国民认可洛克和麦迪逊关于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拥有私有财产权利的观点,很少有人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政党之争不在于选择公有制或私有制,而在于怎样分配资源和财富问题。 两党制的特征: 第一,主要政党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第二,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因此它们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些阶级或阶层之中。 第三,主要的政党多为中庸政党,它们试图提出不让任何主要的选民团体严重失望的政治纲领。

英国19世纪文学

19世纪的英国文学 英本1班陈亚云 111020109 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大诗人是布莱克。这个靠镌版谋生的手工匠人是法国革命的热烈的拥护者,但又反对它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所写的诗也大异于18世纪的优雅含蓄,而着重想象力和神启式的宗教感,初期的《天真之歌》(1789)写得纯真,《经验之歌》(1794)写得沉痛;后来诗风一变,转而写作篇幅巨大的长诗如《四天神》(1804),其中有一套独特的象征和神话系统。 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柯尔律治另有特长。他的《古舟子咏》(1798)借用了一个充满了奇幻之美的航海故事,探索了罪和赎罪的问题;他的短诗《忽必烈□》(18 16)发掘了诗的音乐美和人心的联想作用;他的理论著作《文学传记》(1817)吸收了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论点,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尤其是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使他成为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敏锐的理论家之一。 然而这人的诗才在短期的闪耀之后相继熄灭了,另一代诗人在1815年左右起来,把浪漫主义诗歌带进了更广阔的境界。拜伦、雪莱、济慈三人各有特色,但是都忠于法国革命的理想。拜伦是出于对暴政的反感,雪莱是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社会。拜伦在他的杰作《唐璜》(1818~1823)里一反欧洲旧传说,把主人公从纨□子弟转变成热血青年,让他两度横越欧陆,通过他的眼睛见证了又评论了广阔的欧洲现实。拜伦诗如其人,始终为自由而斗争,产生了超越英国和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上的重大影响。雪莱的抒情诗情思专注而意境高远,《西风颂》(1819)鼓舞了当时和后世的革命志士;他的哲理诗探讨人类解放和理想的男女关系等重大问题,以议论入诗而诗句依然绚烂多采;他有志于复兴希腊式的诗剧,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20)里他师法埃斯库罗斯而又不取其懦弱,重申人的复兴的胜利,诗句挺拔,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诗歌还有司各特、克莱普、莫尔、坎贝尔、胡德等人的作品。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去世以后,没有另外一个时期有这样多的第一流诗人,创作了这样大量的为后世所珍视的第一流作品。浪漫主义也有著名的散文作家,如兰姆,他的《伊利亚随笔集》(1823)以其风趣、典雅得到了英国和世界无数读者的欣赏。此外还有《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1821)的作者德·昆西,《幻想的对话》(1824~1848)的作者兰道尔,都讲究风格,喜作“美文”。原来以写诗出名的司各特从1814年起写了27部长篇历史小说,用雄迈的文笔再现了苏格兰、英格兰和欧洲历史上的一些有突出意义的事件,包括人民起义、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近代国家在反封建的斗争中的建立,展示了历史的进程,刻划了众多的英雄人物,留下了《威弗利》(1814)、《罗布·罗伊》(1817)、《米德洛西恩的监狱》(1818)、《艾凡赫》(1819)等名著。同样有影响的,特别在英语国家的读者当中,

英国三大党派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并结合自己观点

. What are three big parties in the UK? What are some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among the three parties? Compare with the party in China and comment on them The 3 big parties in the UK are the Labor party, the Conservative party and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These 3 parties have similarities in some aspects.To begin with,they all support the capitalist system.Besides, they all are the active participants and supporters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Most importantly,they share some similar beliefs in their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ideology. When it comes to dissimilarities,these 3 parties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they each take different economic policies during their administration so that the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social economy.Different from the Liberal Democrats Party,which emphasize the need to change the Britain’s co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make the government more democratic and accountable,the Labour party believes that a society should be relatively equal in economic terms,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distribute the wealth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and provide a range of public services.While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s basically the party of the individual, p rotecting the individual’ s right to acquire wealth and to spend it as he/she want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Britain is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The n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consists of the cabinet and the parliament.A king or a queen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the country’s power. Compared with Britain,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unique.With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the core,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s China 's fundamental political system.And other parties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ffairs.This is a result of many years’ practice,and people finally found that this is the best way for China. As we can see, Britain and China are different in political systems.The Britain has its own way to manage the country,whi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China also has its special way to develop.Though the ways are different,they are the most suitable for countries.

西方重要人物政治思想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0、感受 理性和冲动同样是上帝的礼物。人对世界的理解比世界到底是什么更重要。上帝赐予了每个人自己找寻灵魂获救的权利。 1、柏拉图(侧重《理想国》):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对希腊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关于“知识即美德”的观点。 柏拉图以城邦为基础,首先确认权利(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支配)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但权利只是手段,目的是保证知识。 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人类才能是单一的,社会是多面的,因此社会分工与合作,国家基于这种分工和人的相互依赖而产生。他将不同天性人的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正义是各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国家有掌握真正知识和美德的哲学王统治,理想的国家是实现正义的国家。同时要在统治者和守卫者阶级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强制性公民教育思想。 随着理想国的政治实践的失败和认识的深化,柏拉图从理想国向二等好的国家转变,著有《法律篇》。其中,对私有财产和家庭方面有所松动。强调法治与民主。他强调,为圣贤所制定的法律不可轻易更改,同时为了保证法律和城邦的生命力,又要始终为贤者们保留发挥智慧的渠道。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是最高层次的科学,努力实习实现制度的稳定、完善和为人所接受。城邦的目的是至善。 在政治学的研究上,他指出政治学要研究优良的政体,同时要考量不同城邦的具体情况和比较之间的差异,还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人必须服从法律,法治优于人治。他相信,真正的理性是相信人类的理性是不完美的,因此法律也是不完美的,但不能轻易地改变法律,以防止法律权威的丧失,人治大行其道。 3、公民与城邦: 古希腊人的特点是与物质财富相比,他们更注重精神追求,个人对城邦高度依赖,生活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个人只有成为城邦的一部分才能实现本质。同时城邦在公民的教育、财产、信仰的众多方面有特殊的权力。 4、自然法: 自然法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西塞罗认为首先正确的理性与自然是一致的,人的理性能够把握自然规律。其次自然规律构成了“真正的法律”的基础。 罗马的自然法观念来自于他们的政治和法律实践。任何人类的法律都必须以自然法为基础,法律必须体现理性、普适性、公平正义。自然法指导着政治法律思考和实践。 阿奎那道出了自然法的三原则:保护人的生命使其避免故意伤害,维持两性关系并照顾后代,保证社会生活能够产生其所能实现的益处。自然法是人法的基础,人法必须服务于善的生活。 5、罗马法: 罗马法是古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分为市民法(适用于原来的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背罗马征服的地区)。二者相互影响。 罗马人认为,法律是在某种特定职位上的个人所发布的合乎司法程序的命令,是整个政治体意志代言人的最高统治。 罗马法开始对公民权利提供明确保障,对个人的财产予以确认和尊重,个人而非国家才是罗马法的核心。他经典并沿用至今的原则有:不能以思想对人定罪、不能强迫某人以违背其自身意志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不能由于某人的罪行对其他任何人进行惩罚。 罗马法在公私权利的区分、保护公民权利、明确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又有重要意义欧洲大陆各国广泛吸取,促进了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的产生。 霍布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