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一.概念:着重研究各国和各民族文学中的类型.题材.风格的同异及其相互

关系,比较研究各种文类理论与实用批评。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大致

分为五个方面:①文学的分类②文学题材研究③文类理论批评④文类

实用批评⑤文学风格的研究。

二.案例举隅:

1.流浪汉小说在西方的流传

2.佛经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影响

主题学

一.定义: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部门,它研究的是相同主题(包括套语,意象,母题等)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并以此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用意。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1)母题:是主题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母题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不具有任何任何主观色彩。

(2)主题:是母题的主观显现,带有强烈褒贬意义的主观色彩。

(3)题材研究;

(4)情境研究:研究有限的基本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的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然后不断标新立异,成为无数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的作品的过程。它通常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的研究,诸如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的冲突,三角恋。人鬼情,等等:二是对情境母题的研究。

(二)案例举隅:

(1)一个故事的追踪研究《魔鬼的三根金发》

(2)灰姑娘的故事

译介学

一.概念:译介学是从书籍翻译中发展出的分支,主要研究书籍在跨文化交流中被翻译的情况。

二.特征:(1)从研究视角上看,译介学将文学研究对象放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探讨它们怎样通过译介活动交流对话。(2)译介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排斥。(3)从译介学研究的目的看,他是吧翻译活动看成不同文化间对话,不论翻译的好坏,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交流中的文化现象。

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翻译研究主要是研究翻译的技巧.理论,史;译介学将翻译看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翻译者对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用何种方式阐述出来,所以误译,漏译.改译都是译介学研究的对象。

一.定义:是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的学问。法国学者卡雷认为形象学就是各个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阐释

二..研究史:

1.1947年,卡雷写了《法国作家和德国幻想1800--1940》,这是形象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他被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2.1951年,基亚著《比较文学》,。

3.1966年,德国学者狄泽林克发表短文《关于“形象”与“幻想”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他最先将形象学这个名词引入比较文学,被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

4.1989年法国学者巴柔在《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所撰写的“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三.有关的重要概念

1.套话:(1)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者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2)套语是他者定义视的载体,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释放出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泛的信息交流。(3)套语进行混淆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第二种,本质与两分法;第三种,自然属性与文化间的混淆。(4)总之,套话是对推理的最大省略,它显示出的是它本该印证的,它不仅标志了对“他者”的一种凝固的看法,还揭示了一种重言.重复的文化.

2.社会总体想象物:(1)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2)作者与总体想象物的关系有三种,即引导关系,复制关系,批判关系。①引导关系:作家可以通过塑造异国形象,将有关异国的神话强加给本社会的公众舆论,从而影响本土民众对异国形象的理解。②复制关系:最佳创作的形象还可以复制一个已经产生的关于异国的神话。③批判关系:指作者可以背离社会总体想象。(3)社会总体想象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的。①意识形态:不属于政治概念,只是一种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了自我身份,具有整体功能。②乌托邦:质疑现实,具有“社会颠覆功能”。

3.他者:(1)他者形象是总体和综合的,是注视者的主体感情,思想和被注视者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2)他者形象是注视者在被注视者不在场或缺席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因此,他者必然与客观现实中的异国原型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创造者与原型脱节造成的.(3)注视者在注视创造过程中由于当时的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等因素,创造主题有意识或无意识吧自己饿主观观念融入到其他形象中去,使得自我在言说他者时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否认他者言说了自我。(4)对他者描述的态度:狂热,憎恨,亲善。①狂热:把它者放在崇高的迷恋地位,有一种向往心理。②曾恨:认为他者愚昧落后,丑化他者。③亲善:自我与他者形成一种平等的亲和关系,相互平等的看待对方。(5)影响主体塑造他者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主体身份和注视者的频次。四.案例举隅

“中国形象”----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他国形象

中西戏剧比较

1.起源

(1)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属于一源分流

(2)中国戏剧具有“多元血统”,原始歌舞百戏(发展成中国戏曲中打的成份),参军戏(发展为以对白为主的戏剧表演),此外还有傀儡戏(如皮影戏),民间杂戏(如”路遥娘”),外来音乐。戏剧的影响(如胡月,胡舞,梵舞等),属于多元综合,

2.中西戏剧的观念和种类比较

(1)西方戏剧分为悲剧.喜剧。

(2)中国古代无悲喜剧类型划分,而是按照声腔体系划分(秦腔,弋阳腔,昆山腔等)

3.中西戏剧的观念和种类比较

(1)西方戏剧通常是多条线索相互勾连在一起的网状结构

(2)中国戏剧常多是线状结构,脉络清晰,矛盾突出,呈直线式发展4.中西戏剧的审美追求

(1)西方强调戏剧性,重视情节,视情节为戏剧第一要素,通过情节表现人物,展现矛盾,追求巧妙的布局,戏剧悬念等以增强戏剧性。

(2)中方戏剧强调戏剧的抒情性,重在写意传情,音乐性强,演员有大段的唱词抒发感情,削弱了观众对情节的要求。

5.中西戏剧的表演形式

(1)西方戏剧崇尚写实

(2)中方戏剧讲究写意,“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百人百万雄兵”,脸谱及程式化表演。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

1.梵?第根:“研究不同文学作品间的”

2.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跨学科性比较文学就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渊源:早在古罗马,那时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罗马作家与希腊文学之间的传承关

系和风格差异。

二、学科背景:⑴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传播

⑵19世纪比较语言学和民俗学的建立

⑶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起

三、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

⑴系统的理论著作的出现:

①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

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②1895年,法国研究者戴克斯特完成了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

的起源》,对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比较和探索。

③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19世纪文学主流》

⑵在高校当中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①19世纪法国研究者威尔曼作了一个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影

响的考察”,带有比较文学的性质。

②1970年,俄国学者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举办了“比较文学”讲座。

③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

④1871年,查理?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举办了“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⑤1892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举办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习以来日耳曼文

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在以上课程的引领下,各国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讲座、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正式成为高等学校中一门常设的具有明确的理论研究性的课程。

⑶专门的学术期刊的出现:

①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

②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了《比较文学

史研究》。

③美国:1903年《比较文学学报》创刊,1912年《哈佛比较文学杂志》

④法国:1920年《比较文学评论》

四、三个发展阶段:

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学派

19世纪在孔德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只有发生了直接影响,发生了关系的两种文学,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带有浓厚的实证色彩。

代表人物:①布吕纳介,文学史家,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到文学研究当中,提出了文学类型的进化理论。

②巴尔登斯伯格,真正为比较文学点的基础的人物,创办了《比较文学评论》

杂志,创办了比较文学研究所。

③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在《比较文学论》中详细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原理。

④卡雷: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别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必须是

实上的联系,而且是可以考证的。

⑤基亚,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

的观点。

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学派、苏联学派

以美国为中心,形成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①雷纳?韦勒克: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选读了一篇

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言词颇为尖锐的批评。

②亨利?雷马克:1962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

点》出版,其中收有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文中提出了一

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的代表了美国学派的观点。

③哈瑞 列文: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集中代表了他的观点。

④奥尔德里奇:编写了《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是美国比较文学的一部重要

理论著作。他把比较研究分为“类同”和“对比”两个方面。他的观点的开放

性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世界文学的再现》一书中提出的“环球文学”和多元主

义的观点之中。

苏联“历史类型学研究”:日尔蒙斯基,提出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方法,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

⑶20世纪70年代以后:

特点:①理论性较强:70年代西方兴起理论大潮

②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叶威廉“模子”学说

③文化研究的热潮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论

一、对象

1.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界限、文化体系界限的文学现

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

问题便不是它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

关系,跨越性是它的先决条件。

2.可比性: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

较文学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可比性来自客观存在,是一种内在

的价值。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关系大致包括亲缘关系、类同关

系、交叉关系三个方面。

①亲缘关系: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

②类同关系: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并不存在亲缘关系,

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

研究的价值。这种关系称之为类同关系。

③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

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这种学科之间的联系成为交叉关系。

3.文学性:比较文学研究的课题和目的必须在文学上,研究的过程应该紧紧围绕着文学这个

中心,对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作出评判。只有文学,才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

和归宿。

二、体系

1.文学内部研究: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阐发研究

2.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文学与自然科学

⑴影响研究:“影响”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过去的创作中无法作出解释的;这些外来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三个方面。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分出了三种不同的学问。

①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

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放

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②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

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

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③媒介学:从“传播者”的角度,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

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⑵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

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平行研究包括对文学的题材、主题、人

物、意象、体裁、技巧、风格等的比较,也包括对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

流派等的比较,甚至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平行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类学:对于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

②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

发展过程。

③比较诗学: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④形象学: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他民族即异国的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体系

中,文学作品如何构造他种文化的形象。平行研究主要分为:主题

学、文类学、比较诗学、形象学。

⑶历史类型学研究:苏联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是以19世纪末期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

为渊源的。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继承和发展了

维谢洛夫斯基的学说,提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

点。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中的一致性和规律性为前提,既要

确定社会制约中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又要确定作为比较文学典型的各

种文学的民族特性。

⑷阐发研究:中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他们于1976年所编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

湾》的序言中,提出“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

国文学研究”的主张,名之为“阐发法”。阐发研究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

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

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

阐发。阐发研究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其核心是跨文

化的文学理解。

⑸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着眼于文学与它外部的联系,把文学与人类的其他

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作为两个比较极,研究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

包括他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关系、相互对

立相互促进的关系等,从一个新的层面来认识文学的特征和本质,目的是进一

步揭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

第四章变异研究与译介学

文学变异研究

一、变异研究是弥补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缺憾的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新理论。

二、文学变异学研究分为四个层面:

1.语言层面变异学

2.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

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

4.文化变异学研究

三、引起文学变异的因素: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文学传播中的文学过滤: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

择、改造、移植。

文学误读:文学交流和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和自己的需要去解读外来的文学作品,因此,误读和误译

是翻译行为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有时甚至是有意而为之。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教学内容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一、“渊源”、“影响”及实证 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 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二是都德。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确认“影响”关系的存在需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不光要关注作品本身的内部构成因素,也要运用各种文献记载、序跋、日记、自传、同时代人的见证和作者的阅读书目等,即所谓“外缘研究”的方法来寻找因果关系,才能确定“影响”的存在。但是,作品本身的情况要特别关注。 二、鹅笼故事的渊源学考察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作家井原西鹤小说《金锅存念》: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以《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为例 【摘要】比较文学自其发展以来,在文学各个方面的比较都有广泛的运用,进行文学间的比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进步。文人对咏梅诗在不同国家间差异的比较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专论。本文就中日两国咏梅诗的异同这一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其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影响研究法,并分析其怎样以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咏梅诗的差异。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咏梅诗文化差异 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曷因,著此文对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陶曷因先生即在本文中清楚地指出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咏梅诗在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唐宋文化远播邻国,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文章中指出,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接着,作者从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 西方古代注重模仿现实,将文艺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抒情言志”和“载道”之工具。 中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宗旨是“保持原作神韵”,“忠实传达原文意趣”。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朱生豪采用归化译法,使原意失真。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I,a maid 他要借着你做相思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从事文学翻译时,译者面临的远远不只是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的转换,而更主要的是如何协调因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冲突,或者说翻译实际上是文化之间的潜对话、文化之间的协商。 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1848年,他从法语引进该术语,但是他是在一封私人信件中使用这个名称,这封信1895年才出版,因此最早使用该术语进入比较文学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法国学派反对平行研究式的比较,而仅仅承认“文学关系”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宗,并以文学关系为主轴建立起了由影响的“起点”经“中介”再到“终点”的三点一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年)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1886年他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在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这一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大大扩展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美国学派也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以“文学关系”为主轴的“影响研究”,而是将两者结合,从而形成了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经典模式,即由“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构成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模式。韦斯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就是其典型代表。这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典型代表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撰写的〈比较文学导论〉。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中国学派”命名的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 目前,比较文学各个阶段的学科理论基本上可以综合起来,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学科理论框架,既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三大支点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 具体来说,影响研究求的是“同源性”,即渊源的同一性;平行研究求的是“类同性”,即不同国家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类同。 可比性的基本立足点是“同源性”和“类同性”,不过不是只有它们才有可比性,“变异性”和“差异性”同样可比。 作为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首先,他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其次,梵*第根将文学的同源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为比较文学研究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比较文学整理复习资料教学文案

比较文学教程Comparative Literature 法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日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瑞士弗·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法基亚《比较文学》 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罗亚历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 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 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 平行研究:analogy studies 主题:theme 母题:motif 意象:image 套语:topos 情境:situation 比较文学诞生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 匈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 德马克斯·科赫《文学比较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86 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0 俄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彼得堡大学;1892 法戴克斯特里昂大学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校。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和工具书的出现:1895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同年;贝茨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1895 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工具书——3000条索引,比较文学研究必备 法国学派 中心:法国指导思想: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基本理论特征:1、把比较文学看成文学史的分支,强调从史学角度考察;2、以实证考据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而忽视美学意义;3、注重各民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研究对象:欧洲各国文学间的影响联系 研究方法:实证考据 代表人物:法国学派 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局限:拘泥于时政而错过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东西;欧洲中心论;民族主义的倾向和文化记账现象 贡献:因为时政而积累了大量研究材料;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并为学科建立了一个细密的理论体系 作品: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卡雷《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 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 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的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标志美国学派取代法国学派成为比较文学中心;拉开美法两派的十年论争。 美国学派:两大重镇: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 指导思想:新批评思潮;研究重心:欧美各国的没有事实联系的现象研究方法:审美(细读)代表人物:美国学派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 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 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4、总体文学的定义 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它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 5、法国学派【19世纪80、90年代开始】 代表人物布吕纳介(将达尔文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 戴克斯特(1895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贝茨(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巴尔登斯贝格(创建杂志《比较文学评论》,著作有《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等,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治学严谨,为考察文学影响的事实证据,力图以具体可靠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梵第根(承前启后人物,1931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把比较文学视同历史科学,认为它应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主张以一国的作品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1、“文学”不是文学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着述统称为“文学”。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清末学者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2,西方的“文学” 在十八世纪后,西文的“文学”一词本来包含着广泛的意义,它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俄语中,直接用了文艺学一词。 结论: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 表明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其一个分支,明确了比较文学质的规定和基本属性。 二、为比较文学正名“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其一,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其二、“比较”一词,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不能形成望文生义的方法论。“在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划、阐释、叙说、解说、评价等方法同比较法一样经常地被运用” “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进程。” ——韦勒克(韦勒克等着:《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 ——基亚(法)(基亚:《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所以,比较文学本身是名实不相符的,很容易被误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比较”不是比较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 比较不是区别是否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则 “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A,远远超出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具有学科的性质,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B,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不具有学科的区别性独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