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_心理模拟_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_官群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_心理模拟_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_官群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_心理模拟_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_官群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_心理模拟_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_官群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

———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

官 群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语言学习与认知专业)

摘 要 具身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 )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M icheal L .Anderson ,2004);认知是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经验。从具身认知观来看,心理模拟是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通过再入情景(re -situating )来实现。本文根据上述逻辑考察了词、句、语篇不同信息加工层面的实验研究进展,证实了人们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感知、肌肉运动以及其他的经验印痕被激活,支持了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这种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需要人们再入情景,与已有的听读说写的语言经验发生共鸣,从而为语言理解提供了新的诠释,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关键词:具身认知观 再入情景 语言理解 心理模拟 预发声

1 引言

针对传统认知观“将人脑电脑化”的不足,当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 nitio n )观,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甚至思维的存在应当首先被看作是行动的存在”(M icheal L .Anderson ,2004);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 ),是从身体与环境的作用中产生的,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具有特殊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而感觉运动能力又与形成记忆、情感、语言和生命的其他方面的基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具身认知观来看,我们对语言理解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诠释应当有新的突破。语言是人类独特的交流工具。它能将我们的注意力指向人、物、事件及可能发生的行为,从而使我们自己置身于周围的现实世界之中;它能通过对真实或想象中事件的描述,帮助我们注意到目前并没有出现的人、物、事件及可能发生的行为,从而使我们置身于非现实世界之中。不论是语言使我们置身于现实世界还是非现实世界,都离不开具身认知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具身认知能使我们置身于非现实世界,即再入情景(re -situating ),通过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 n )获得对描写非现实世界的语言的理解,从而对语言理解获得新的诠释。

2 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

心理模拟可以认为是对所描述事件的替代体验(vicarious ex periencing )。语言是指那些能够引发对人物、地点、物体、事件和行为的经验印痕进行提取的一系列刺激。这种经验印痕反映出理解者过去的关于特定物体、行为、事件以及先前语言的经验。比如理解“把苹果派从烤箱中取出”这一句子,理解者需要启动动觉经验(moto r ex perience )(取苹果派并感觉到它的重量)和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 perience )(看到和闻到苹果派并感觉到它的热气)。有关的记忆提取是通过启动与真实的拿起、看和闻苹果派相同的感觉运动加工机制而实现的。毫不夸张地说,对“从烤箱中取

出苹果派”这一句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执行这一行为的相同机械动作,同时理解者还需要关于句中词汇已有的听读说写经验印痕的共鸣(reso nance )。最近的研究比较公认的是,对行为的心理模拟能力对我们计划和采取行动、对理解别人的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这说明了心理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就象通过内心模拟他人的行为来理解该行为,我们能够通过内心模拟他人的行为来理解语言所描述的该人的行为(Zwaan &T aylo r ,2006)。

与替代体验情景的心理模拟主张近似而又紧密相连的是预发声(presonance ),它建立在语言生成系统的内隐基础之上(Pickering &Gar rod ,2004)。在最基本的层面,实验已表明我们对于语音的知觉会激活我们自己发出这些音时所使用的动作程序(F owler ,1996)。从更高分析层面上来看,在处理语言时同样会用到语言生成系统。支持这一假设的观点认为,理解者会不断下意识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说话人或作者,我将如何说或写(v an Berkum et al .,2005)”。这一模仿手段建立在信息交流双方的共同背景和经历基础之上,它可能是预测词汇和句法的有效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语言的预发声是自动而不需费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验印痕的提取因感知语言结构而被激活,然后理解者才能对所描述的情景进行替代体验。替代体验的深度取决于预发声的效力;有诸多因素影响预发声的效力,重要因素之一是理解者自身的经历。当理解者的经验印痕与所描述的情景紧密匹配时,预发声可能达到最大化。比如,阅读关于开车换档的情景。从二档换三档,开手动档的人比开自动档的人,会生成一个更为具体的心理模拟:激活右腿的动作区域松开油门,然后激活左腿的动作区域去踩离合,紧接着右手去抓变速器的手柄向远离身体的方向推上去。熟练者或许伴随换档时的声音,进一步激活前庭运动的印痕。然而开自动档的人或许只能激活伴随换档时的声音表征(representation )。另一个深刻影响预发声的重要因素是理解者的语言理解技能。语言理解技能反映一个人对语言构造的敏感性,该

通讯作者:官群。E -mail :qunguan7781@yahoo .com

1252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cal S cience 2007,30(5):1252-1256

敏感性体现为对语言结构———经验印痕本身———与非语言经验印痕的连接强度(Zw aan,2004)。即使理解者有相关的经验印痕,如果他不能够利用经验印痕,继起的心理模拟将会不连贯。比如,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者,有换档的经历,但如果他不懂“shifting gear”(换档)指的是什么,那么他就不可能将“shifting gear”与相应的换档经验印痕联系起来。

宽泛地说,预发声可以代表对未来状况的一种预期。它使我们能够学习(和移情于)过去的经验,调整将来的行为。例如,当看见一个吠着的狗扑向我们时,先前的经验和类似情景告诉我们,这条狗将继续逼近。因此,我们可以为这一将来状况作好准备,采取措施保护自己。需要重申的是,预发声应该被看作是自动化的和快速的过程,而不是有意的审慎的预测。

在语言加工中,预发声在诸多水平上发生,比如:在语言输入过程中,预期下面的成分———可能是音素、词汇或句法结构———有助于促进对这些成分的加工;预期所描述的事件后来的变化能够促进语言理解;了解语言使用的具体类型能够使读者预测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而制订出最佳阅读策略。这种预测既受读者自身的真实行为和事件经验的影响,又受读者先前语言经验的支配。

语言加工还包含在语言输入时快速使用指向下文的信息,这种主张与公认的语言加工的“限制-满足”(constraint -satisfaction)观是一致的。该观点认为,句子加工是通过激活对该句子的许多可能的解释而进行的。这些解释哪些被激活存在着竞争,这些竞争建立在理解者的语言经验中有关的或然性信息基础之上,比如:一个特定词在一个特定语法功能中被使用的可能性,一个特定语法结构在句中被使用的可能性,前面的语境等,还有其它类似的因素,它们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对句子最可能的理解。当语言所指的是眼下而不是非现实情况时,额外的因素诸如环境中出现的物体,也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由上可见,语言加工离不开对于所描述情景的感知和动觉的模拟,这一观点是无法从传统的语言理解理论中得出的。传统理论认为语言理解是构建被描述情景的心理表征,即情景模型(Situation M odel)。其局限在于他们假设:认知可以被当作一系列独立于大脑和世界的抽象规则和表征来研究。这种主张认知是建立在抽象规则和表征的基础之上的观点无法回答符号接地问题(symbol g rounding problem)———“如何使一个形式符号系统的语义解释具有系统的内在性,而不仅仅是寄生于我们头脑中的意义?”抽象的、任意的符号和规则并不能恰如其分地对接世界,因而它们不能构成语言或其它意义的基础。很多实验结果也表明理解者对所指情景的各个方面都敏感,比如阅读时间、激活和钝化(deactivation)程度。

与“将人脑电脑化”的认知观不同的是,我们所谈及的心理模拟观建立在个人自身的感知和行为计划系统基础之上。因而,可以观察到认知任务的完成(比如理解语言)涉及到人的感知和行为计划系统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大量实验的支持。下面将从词、句、语篇三方面分别介绍相关研究进展。3 词汇层面的经验印痕

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其核心是由单词(语言的结构单位)与感觉运动的记忆印痕发生连接,从而构成心理模拟的基础。比方说,对“桌子”一词的加工,语言形式与来自于有关桌子的记忆印痕(桌子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其它特征)与动作印痕(某人过去对桌子发生的动作)产生共鸣。如果缺乏明确界定的语境关系,这些对提取过程作出贡献的具体记忆印痕将有所变化,并且可能随时间而变化。因而,当一个人笼统地谈及桌子时,会有很大范围的相关经验印痕,这些经验印痕会影响到提取过程。当一个人谈及具体的桌子时(比如:你的咖啡桌),相关的经验印痕的范围将会小得多。

词汇形式与感觉运动记忆印痕(sensorimo to r memo ry trace)之间的连接反映出:语言在周围环境中的接地(grounding)开始于语言习得的最初阶段。很小时孩子所听到的大量语言是有关他们周围的人、物与事件,为给外部世界赋予对应的语言名称,照料孩子的人使用手势或其他语言工具引导孩子的注意力指向所谈及的事物。尽管语言形式与经验的记忆印痕之间的连接只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这为孩子使用语言去描述他们眼前的世界和继而描述非眼前世界的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3.1 感知印痕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读或听孤立的单词会激活感知表征。Zw aan&Y axley(2004)的实验考察了感知信息,具体说就是事物的形状,是否在语义加工过程中被激活。被试判断启动词和目标词是否相关,当启动词和目标词不相关,但它们所指的物体有相同的形状(如Ladder梯子与Railroad火车轨道)时,被试的反应时要比启动词与目标词毫不相关时要慢。这表明,形状信息被激活了。

在进一步证实单词激活感知表征的实验中发现,当后面的感觉特征不变时,验证事物(由名词表示)要比验证特征(由形容词表示)快。比如,Pecher,Zeelenberg,Barsalou (2003)利用形容词指示事物的特征,名词指示事物,对两对事物的特征验证速度进行比较。被试先验证“苹果酸”后验证“柠檬酸”,或先验证“柠檬绿”后验证“柠檬酸”。结果显示,先验证“苹果酸”比先验证“柠檬绿”会明显提高后验证“柠檬酸”的速度。这说明转换感知特征引发对感知任务处理过程的延长。如果单词激活感知经验的印痕,那么当接触某一单词时就应当引发神经底层(neural substra tes)的激活,这一激活同样在感知指示物时也会发生。这一论断已经在大脑功能成像研究中被证实(M ar tin&Chao,2001)。

3.2 动觉印痕

对所指事物的单词的加工实现了加工者与所指事物之间的互动。被试观察一系列图画,并判断图画中的事物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判断通过力度控制(pow er grip)或精度控制(precision g rip)操作。T ucker&Ellis(2004)发现,如果与事物的交互活动要求作出握力反应,那么被试对事物的力度操作反应快于精度操作反应;如果与事物的交互活动要求作出精度反应,被试对对事物的精度操作反应快于力度操作反应。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被试执行同样的任务,这一次他们对贴有对应事物标签的单词而不是图画分别做出握力或精

官群: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1253

 

度反应,结果与上面的实物实验相同。

近年来的神经科学实验提供了关于单词加工时动觉信息被激活的证据,在理解行为单词时,负责生成行为的对应脑区处于活跃状态(Hauk,Jo hnsrude,&Pulvermǜller, 2004)。这一发现与心理模拟观点相一致,当单词的加工过程受躯体特定区域的组织时,激活模式即生成。有关手动、腿动或嘴动的单词加工会使前运动皮质的不同部位激活,早期实验发现这些部位负责执行手、腿与嘴部的动作。

3.3 其他印痕

词汇层面的再入情景的力量确实超过了感知和动觉印痕的激活。例如,恐吓性的词,象“破坏”和“毁伤”作为一部分呈现在修订后的单词颜色与意义冲突的Stroop任务(Stroop Task)中,与中性词对比,双边扁桃体区在较大程度上被激活,这一结果表明皮层下结构在语言加工中的作用(Isenberg et al.,1999)。事实上,扁桃体区在情感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早被证实。此外,在感官-估价和动作-规划区的激活也被发现,这些区域通常被认为是当有机体感到危机时而被激活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实验中,给被试显示的任务是说出单词所呈现出来的颜色而非理解单词。

4 句子层面的经验印痕

如前所述,各个单词所激活的经验印痕可能大不相同。单词有不同的涵义,在没有限定语境的情况下对单词进行加工,与每一涵义相关的印痕都有可能被激活。如单词“nail”既可以指“指/趾甲”,又可以指“钉子”,加工这一单词会同时(至少在一开始)激活所涉及的双重意义。与单词加工不同,句子提供了一个限定性的语境,制约着对已给单词经验印痕的提取。因此,在“他用锤子向墙上敲钉子”一句中,锤子和敲勾勒出一个特定的语境,使得“钉子”的经验印痕得以提取出来。在这一情形下,理解者只提取出nail的一个语义,即钉子。

上面的例子强调的是,心理模拟随情景而演进,就象运动记忆印痕得以提取一样,它们生成心理的语境,这种心理语境对接下来的记忆提取的结果进行定形。如,当遇见单词“扔”时,多种可能的动作印痕被激活,但随着具体谈及何物被扔、扔向何处等等之后,这些印痕则被缩小而集中。从此意义而言,心理模拟的构建与“限制-满足”(constraint-satisfaction)过程相似。

4.1 感知印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知信息是句子理解的重要基础。Zw aan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Zw aan,& Yaxley,2004),要求被试完成句子-图画验证任务。被试阅读诸如“约翰将铅笔放入杯中”的句子,读完句子,给被试看一个铅笔的图片,要求判断图片中的事物是否在句子中出现过。如果图片摆放的方向同句子中描述的摆放情况相同,被试的回答要比摆放不同时要快。比如,句中描述铅笔放在杯中,被试对于垂直放铅笔的图片的反应要比水平放置的铅笔的图片反应要快。反之,如果句子描述铅笔平放在桌上,被试反应就慢。Zw aan和同事的一系列实验表明,语言理解者对句子所描述事物的方向与形状两方面都有回忆。

先前的实验表明,静态的感知信息在语言理解中得以重现。更多近期的研究表明在语言加工中生成的感知性模拟也具有动态性。Zwaan等人(2004)要求被试阅读有关物体向人体靠近的句子(如“一垒手将掷球给你”)或物体远离人体的句子(如“你掷球给一垒手”)。读完每一句,被试看两幅先后快速展现的图片,然后决定图片展示内容是否一致。比如,被试看到相继出现的两个点,第二个点或比第一个点略大时模拟朝向被试,反之略小时模拟远离被试,实验结果表明当两个点呈现时所模拟的运动方向与句子描述的事物运动方向一致时,被试的反应较快。

4.2 动觉印痕

理解句子同样涉及对动作印痕的提取。K latzky等人(1989)指出,做出身体姿势(如拇指和食指相并)会促进理解描述类似身体动作姿态的句子(如瞄掷飞镖)。因此,动觉信息可以促进句子的理解。Glenberg和Kaschak(2002)证实,相反过程同样成立,即句子加工能促进动觉反应。被试读描述身体行为的句子,如上臂靠近身体(拉开抽屉)或远离身体(关上抽屉)。阅读任务要求被试决定所读的句子是否合理。在预试句的阅读中,被试必须做出判断“是”,同时做出上臂靠近或远离身体的动作。在一半的测试句中,判断反应的方向与句子所描述的动作方向一致;在另一半的测试句中,判断反应的方向与句子所描述的动作方向不一致。被试读前一半类型的句子比读后一半类型的句子的反应较快。Glenberg和K aschak(2002)称此现象为动作-句子兼容效应(Action-Sentence Compatibility Effect,ACE)。

Glenberg和K aschak(2002)用多种句式验证动作-句子兼容效应,如祈使句(打开门),传递具体事物的句子(你给迈克一只笔),传递抽象事物的句子(你给迈克讲故事)。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感觉运动模拟不仅是关于字面动作和描述事件的句子理解的基础,也是关于抽象句子理解的基础。

上述的实验研究使用了粗放的测量手段,比如使用整句阅读时间去测量句子加工过程中的动觉信息的作用。近年来,Zw aan和Taylo r(2006)开始研究即时的句子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共鸣(mo to r resonance)。在这一实验中,被试阅读如下句子“他/意识到/音乐声/太大/于是/减弱了/声量”。句子以分节形式呈现,被试边转动旋扭边进行阅读。每旋转4度则呈现一个新的分节内容。一半的被试按顺时针转动旋扭,另一半被试按逆时针转动旋扭。结果发现当句子描述的旋转方向(如减弱声量暗示逆时针)与被试实际转动旋扭方向(逆时针)一致时,被试阅读句子较快;当这两类方向不一致时,被试阅读句子较慢。目前,这是在语言理解中动作共鸣的首例实验。

Z waan和T aylor(2006)的研究结果里更为有趣的一点是,动作共鸣局限于句中所谓的“目标区域”(即句子描述旋转的那部分内容)。这是所有测试句子的动词区域。实验结果有两点启示:一是动作共鸣是在接触到相关词或词组时产生的;二是动作共鸣转瞬即逝。动作共鸣的转瞬即逝是由于句子的特征决定的。动作共鸣的直接性与句子加工的限制性模型(Constraint-based M odels o f sentence processing)的看法相吻合(M acDonald et al.,1994),即动词词组紧接着名词词组,名词的出现将注意焦点从行为指向结果目标。很可能这一注意力的转移成了动作共鸣短暂存在的原因,目前该问

1254

 心 理 科 学

题正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Buccino等(2005)深入探讨了句子加工过程中动作印痕的作用,他们使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 ag netic Stimulation,T M S)与句子加工行为测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发现:使用一个特定受动器(比如手)对句子进行加工会干扰使用相同的受动器对句子作出反应。因此,当理解一个有关手运动的句子时,大脑肯定会句子所描述的手的动作进行编程,这时就会出现资源竞争,从而减慢了手的动作的生成。尽管模拟有关手动的句子表面上看会干扰手的动作生成,但当句子所描述的动作与需要生成的动作相吻合时这种干扰就会变小。

4.3 其他印痕

G lenberg和同事们(Glenberg,Havas,Becker,&Rinck, 2005)报道的实验表明,情感反应系统同样参与语言理解。

G lenberg等人(2005)设计了专门引发被试特定情绪的实验,如将笔叼在牙间做出微笑之态或将笔叼在唇间做出皱眉之态,引发这些情感的同时,被试阅读情感上的正向或负向句子,结果发现如果句子情感的正负向与它们引发的情感一致时,被试对句子的反应会较快。

5 语篇层面的经验印痕

尽管研究孤立的单词和句子加工是有用的,但是大部分语言理解的情景涉及到连贯的语篇。从再入情景观研究语篇理解的实验非常少见。但与单词和句子层面的动作共鸣的研究结果相同,语篇理解层面的动作共鸣也被实验所证实。Spivey和Geng(2001)向被试描述涉及垂直或水平运动的故事,同时暗中观测被试的眼动,结果发现垂直事件与眼动的垂直运动模式相关,水平事件与眼动的水平运动模式相关。这就好像被试在直接地注视被描述的事件。

就象用眼动去追溯语篇所描述的行为,理解者还会用手势去历时地跟踪语篇事件。M cN eil(1998)发现当对话内容涉及到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时,对话人会用他们的手势去指示某一被谈及的事件。比如,当前事件的发生则伴随着说话人在胸前做出的手势,而在过去时间发生的事件则伴随着说话人在身体一侧做出的手势。这一手势空间位置为当前所讲述的事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提示。手势同时还促进了谈及过去与谈及当前事件的转换。

另外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语篇结构与日常经历相背离的情形。如果理解者用经历真实事件的方式,去处理语言所表达的事件,那么这些背离将带来瞬时的理解中断。例如,语言允许我们背离现实生活中所经历事件的时间上的序列性和持续性。如果我们用期待真实事件的方法去期待被描述的事件,那么违反时间上的持续性将对即时语言理解有负面的影响。事实正如此,阅读违反时间序列性和持续性的句子,要比阅读没有违反这些规则的句子慢(Z waan,2004)。这些发现可用预发声(P reso nance)的观点进行解释。建立在对真实事件经历的基础上,理解者期待语言行为随时间顺序连续地发生。这一期待一旦被违反,就会减缓理解进程。然而,理解进程减缓是片刻的,之后理解将会恢复正常。

心理模拟的语言理解观还能预知:如果对人类感知、注意力和有关行为加以限定的话,理解者工作记忆的内容应当反应出对真实世界的物体和事件的可接近性。例如,当观察现实世界的物体和事件时,不在记忆之内的事件就不会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再现出来。由此推测,语言理解中的工作记忆应当包括如下特点:

当前物体而非缺席物体。

当前特征而非缺席特征。

近事物而非远事物。

进行中的事件而非过去事件。

当前目标而非完成的目标。

可见实体而非隐藏实体。

真实世界中的行为还应当受到心理模拟时提取出来的信息的影响。知觉和动觉系统的加工也受到心理模拟要求的影响。如前所述,词汇加工影响知觉加工,句子理解影响动觉加工。另外,当我们不在实际情景时,眼动能反映出特指情景的替代经验。

语篇理解研究中通常做的假设是:当前工作记忆的信息较易获得(或较高程度被激活);当被探测时,较易获得的信息比不易获得的信息生成的反应更快。因此,当探测词(probe word)与当前的工作记忆内容一致时,反应应当被促进。在这一逻辑支持下,众多研究表明,语言理解中工作记忆的内容反应了被描述情景的特点。当探测词所指是如下项目时,理解者对探测词反应会更快:

当前实体而非缺席实体。

当前特征而非缺席特征。

近事物而非远事物。

进行事件而非过去事件。

当前目标而非完成的目标。

可见实体而非隐藏实体。

比较公认的还有,当理解者以主人公的身份阅读篇章,理解者会想象出故事主人公所处的空间情景。

6 总结与展望

大量实验证据表明,语言加工引发理解者感知、动作以及相关经验印痕的共鸣。这已从词、句、以及语篇层面分别提供了证据。这些证据表明,语言理解建立在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计划和行动所使用的神经系统活动基础之上。正如我们的计划和行动能力离不开对环境变化的预测一样,语言理解的最实质部分也是预测下文的能力,即在语言输入和加工过程中去预测下文的能力,这一预发声的过程是即时的而不费力的。语言理解包含着文本中所描述的人、物、情和事件的替代体验。它使我们再入情景并且替代体验(和学习)发生在我们现时情景之外的事件。

尽管建立在具身认知观思想基础之上的心理模拟、再入情景、经验印痕共鸣、预发声等在词、句、语篇不同信息加工层面的作用,对语言理解提出了新的诠释,但未来还需要做更多慎重的研究。亟待研究的问题有:感觉运动信息是如何被提取并被运用在句子的即时理解中;已有的知觉或动觉加工系统中的成分是如何综合起来解释句子的即时理解的;如果阅读过程并不要求转旋钮、移动上臂或看某种知觉刺激(比如,阅读那些不包含扭动旋钮或移动胳臂或观察某类知觉对象的任务),那么知觉信息是如何被提取并运用在真实

官群: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1255

 

的语言任务中理解语言的。这些问题强调的事实是,我们才刚刚开始建构解释语言理解的具身认知观。展望未来,可以

预见,将语言理解建立在心理模拟和再入情景基础之上,并将语言理解看作是人已有的运动感觉以及其他相关经验印痕与当前情景共鸣的具身认知过程,而并非与其他认知活动有何不同的理论将得到快速发展。

7 参考文献

1

Buccino ,G .,Riggio ,L .,M ellia ,G .,Binkofs ki ,F ,Gallese ,

V .,&Rizzolatti ,G .Listening to action -related sentences modulates the activity of the motor system :A combined TM S and behavioral study .Cognitive Brain Res earch ,20052Fow ler ,C .A .Listeners do hear sounds ,not tongue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6,99:1730-1741

3

Glenberg ,A .M .,Havas ,D .,Becker ,R .,&Rinck ,M .Grounding language in bodily states :The case for emotion .In :R .A .Zw aan &D .Pecher .(Eds .).The Grounding of Cognition :The Rol e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M emory ,Language ,and Thinking .Cambridge :Camb ridge Univers ity Press ,20054

Hauk

O .,

Johnsrude

I .,

Pulverm ǜl ler

F .S omatotopic

representation of action words in human motor and premotor cortex .Neuron ,2004,41:301-3075

Isenberg ,N .,S ilbersweig ,D .,Engelien ,A .,Emmerich ,K .,M alavade ,K .,Benti ,B .,Leon ,A .C .,&S tern ,E .Linguistic threat activates the human amygdal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96:10456-104596Jurafsky ,D .A p robabilistic model of l exical and syntactic access and disambiguation .Cognitive S cience ,1996,20:137-1947

Kl atzky ,R .L .,Pellegrino ,J .W .,M cCloskey ,B .P .,&Doherty ,S .Can you squeeze a tomato ?T he rol e of motor representations in s emantic sensibil ity judgements .Journal of M emory and Language ,1989,28:56-778

M acDonald ,M .C .,Pearlmutter ,N .J .,&Seidenberg ,M .S .Lexical nature of syntactic ambiguity res olution .Psychol ogical Review ,1994,101:676-7039

M artin ,A .,&Chao ,L .L .Semantic memory and the brain :structure and proces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1,11:194-201

10

M cNeill ,D .Speech and gesture integration .In :J .M .Iverson &S .Goldin -M eadow .(Eds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Gestu re in Children 's Communi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 hild Developmen t ,1998,79:11-2711M icheal L .Anderson ,Embodied Cognition :A Field Guide ,Artificial In telligence ,w w w .elsevier com /locate /artint ,200412

Pecher ,D .,Zeelenberg ,R .,&Bars alou ,L .W .Ver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object concepts across different modalities produces sw itching cos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14:119-12913

Pickering ,M .J .,&Garrod ,S .Tow 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 ogy of dial ogue .Behavioral and Brain S ciences ,2004,27:169-22614

Spivey ,M .J .,&Geng ,J .J .Oculom otor mechanisms activated by imagery and memory :Eye movements to absent objects .Ps ychological Research ,2001,65:235-24115Tucker ,M .,&Ellis ,R .Action priming b b riefly presented obj ects .Acta Psychol ogica ,2004,116:185-203

16

Van Berkum ,J .J .A .,Brow n ,C .M .,Zwitserlood ,

P .,

Kooijman ,V .,&Hagoort ,P .Anticipating upcoming w ords in discourse :evidence from ERPs and reading times .Journal of Experimen tal Ps ychology :Learning ,M emory ,and Cognition ,

2005,31:443-46717

Zw aan ,R .A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toward an embodied theory of l anguage comprehens ion .In :B .H .Ross .(Ed .).The Ps 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 otiv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4,44:35-6218

Zw aan ,R .A .,M adden ,C .J .,Yaxley ,R .H .,&Aveyard ,M .E .M oving words :Dynamic mental rep res entation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Cognitive Science ,2004,28:611-61919

Zw aan ,R .A .,&Tayl or ,L .Seeing ,acting ,understanding :M otor resonance

in

l anguage

comprehens ion .Jou rnal

of

Experimen tal Ps ychology :General ,2006,135:1-11

20

Zw aan R .A .,&Yaxley ,R .H .Lateralization of object -shape information in semantic processing .Cognition ,2004,94:B35-B43

New Annotation to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y Embodied Cognition View

———Mental Simulation :A M eans of Lang uage Comprehension

Guan Qun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gnition M ajor ,Educational Coll ege ,Florida S tate University ,USA )

A bstract T he Embodied Cognition View tries to pro vide a systematic descriptio n of the interactio ns of mind -body -world .It argues :

“Cog nition is a hig h embodied and situated action ”(M icheal L .A nderson ,2004).Depending on some kind of experience ,cog nitio n g enerate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 .F rom the Embodied Cognition View ,mental simulation tha t is realized via re -situating oneself is a mean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 n .Based o n the above logic ,this paper review ed the advancement of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vels ,namely ,wo rd ,sentence and discourse levels ,and verified the activation of perceptual ,motoric ,and o ther experiential trace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process ,thus suppor ting that languag e comprehension is a process of mental simulation of sensorimo to r and other related experience .This kind of mental simulation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 n requires re -situating oneself and involves the resonance of experiential traces o f having heard ,read ,spoken ,and written the language in use ,w hich provides a new annotation to language comprehension enriches and develops cognitive linguistics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

Key words :Embodied Cog nition V iew ,re -situating ,language comprehension ,mental simulation ,presonance

1256 心 理 科 学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31) 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200) 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98) 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183) 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214) 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24) 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43) 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65) 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96) 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55)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87) 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214) 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24) 16,Stroop效应: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28) 17,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的单位。(91)18,心理旋转: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140) 19,集理论模型:认为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语义没有严谨的结构,不具网络形式,而是松散的。概念之间无现成的联系,靠计算才能得到。(121)20,启动效应: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120) 二,简答 1,简述激活扩散模型(118) 答:①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②在该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③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逻辑层次结构,也放弃了分级贮存原则,④在激活扩散模型中,概念之间也已建立一定的联系,即事先包含一定的知识,所以它也是一种预存模型。 2,短时记忆存在的依据有哪些?(71) 答:①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方面的逆向性遗忘症,临床还发现癫痫症患者在摘除大脑的海马后,过去记住的东西未受损,但新东西难以记住,高等动物也有此反应,电休克试验也证明了短时记忆存在。②自由会议实验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 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 正文: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 《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着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一溜烟跑了”,自个儿到大观园里遛达:又与薛蟠鬼混,做贾芸的干老子…… 薛宝钗的礼仪端庄、贤淑能干,在大观园女儿中数第一,但她却嫁祸于黛玉。为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对哥哥卑劣行径的颠倒是非。特别当黛玉死后,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却毅然决然说破,使宝玉放声大哭而昏死过去。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刘姥姥这个老村妇,满眼里珠围翠绕似画,新奇巴物念佛,倚老甘当女清客惹笑,满口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如“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声响就没了”——土话俚语,机智诙谐,似被众人笑,实质耍了大家,活脱脱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从事劳动而精通世情的农村妇女。 小跟班焙茗是个货真价实的“俗人”,打起架来,满口粗话,一口一个茗大爷,随着宝玉找祠堂、寻袭人、祭金钏,上学堂,成日价跟着宝玉跑腿打杂,做保镖,其所做所言,在别人眼里都是″没规距”,然而正因为把焙茗的俗语、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①。 2、叙事性语言,纡徐从容,款款道来。 写黛玉初进贾府,因尝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此后便以黛玉为中心。写贾府各层人物。写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写探春等姐妹相见,再写与王熙凤的相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浓墨重彩地渲染贾府这个实权人物。 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 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指导老师:骆小所 学生:张玲 学号:07050102046 专业: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摘要] 本文从发话和受话两方面,讨论了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语言情感关系 语言学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科学。艺术语言分为广义的艺术语言和狭义的艺术语言。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例如,美术语言以线条、明暗、色彩、体面为词汇,音乐语言以音响、声调、旋律、节奏为词汇,舞蹈语言以有节奏的人体的千姿百态为词汇,来描写和表现情感,使人得到美的欣赏。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变异的语言。是在艺术这一领域中,为表达主体情感,利用词的特殊组合即反常组合通过表象功能来实现它的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的语言形式。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含有特殊的含义。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而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之所以能成功表达人类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它是超越实证、超越语法,透过物质层而获得美,是一种虚无的、变异的,它保存并呈现了未被常识和语言组织过的原初经验。艺术语言表现的是发话主体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是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即很难用语言的直接意义来表达;并且由于发话主体情感的作用,对常规的语意产生了变异,正是这变异的艺术语言以及形成的虚幻朦胧的形象即心象给我们美的感受。 一、艺术语言行为是言语交际审美过程中复杂运动的产物。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创造及建构都受着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 艺术语言的催生主要是发话主体炽热的情感。艺术语言是对情感、对经验自身的描述,强烈的情感、深刻的意蕴往往使人难以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准确地再现出来,只有通过艺术的表达,以对语言形式的有意、无意变形为表现手段,通过改变表象中的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来实现自己的审美需求,才能把自身的情感体验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 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 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 前瞻记忆:对于计划中将来评价或行为的记忆,有三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活动的前瞻性记忆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应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转变为目标状态。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的状态做出判断或对未来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策可以看作推理的高级形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长出现。 调整启发式:(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的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指个体仅仅因为先前已经在某件事情有所投资便继续投资该时间,并且希望能重新赢得他的投资成本,人们会付出更多资源来证明以前决定的正当性。 工作记忆:指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于暂时储存信息和操纵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 简答题 1.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什么?(各自特点) (1)信息加工取向(2)联结主义取向(3)生态学取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时间空间的区别哪些事件或者空间辨别率高)(1)x射线断层扫描方法CT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RET(3)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4)经颅磁刺激Tms(5)脑电图MEG(6)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论绘画艺术的语言形态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

普心第八章语言知识树状图

语言、言语 语言的一般概念 言语的生理机制 语言理解 言语的产生(表达) 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结构性:语言具有语法和逻辑。 意义性和指代性:语言都有一定的含义,让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互相交流;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它和个体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意识性:语言是一种高级意识,是一种觉察。 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运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语言具有特有的功能:①保存和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②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③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语言作为物质刺激具有特殊性:词是一种抽象符号,词语是对现实事物的概括。 语言的结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粘着语素则必须和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 句子: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所看到的语句的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种类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对话语言 情境性:他与交谈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简略性:在对话语言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交际性: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流。 反应性: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谈话来调整自己的谈话。 独白语言 个体性: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支持物是自己的谈话主题和吐露的词句,以及听众。 开展性: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连贯具有论证性,还要配合语调、语素、表情、手势 计划性: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质量有较高要求,所以事先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书面语言 随意性:书写者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阅读者可以反复阅读。 开展性:比独白语言更加开展,要求词句精确、语法正确、逻辑严密。 计划性:书面语言往往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 概念: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计划外部语言。 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 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不用于直接交流)有关。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语言的加工 语言的表征 概念: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分布表征,一个单词的各种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 概念: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分类一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意识控制。 受控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意识控制。 分类二 模块化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词汇加工影响句子加工。 “启动效应”:梅耶尔等人提出,启动词、目标词。P297 研究语言的意义 (1)语言使人不仅会受到各种具体刺激物(第一信号系统)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词(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 (2)使人进抽象、逻辑的思维。 (3)使人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 (4)使人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言语的发音机制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言语活动:通过脑损伤、割裂脑以及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言语功能区主要位于左半球。早期切除左半球,右半球可能起代偿作用。 呼吸器官:言语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按相反的方向排出体外。 喉头和声带: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黏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声带附着在可以自由活动的软骨上, 可自由开合。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中形成音乐的唯一的发音体。 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鼻腔和咽腔起共鸣器的作用。 布洛卡区(说):位于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运动型失语症。通过弓形束与威尔尼克区相连。 (1)有人认为布洛卡区能产生详细而协调的发音程序。 (2)可能提供了语言的语法结构。 (3)具有语言调节机制(损伤后出现语言惰性)。 (4)包括布洛卡区在内的大脑左半球额叶,特别是前额部皮质,还和语言动机和愿望的形成有关。 (5)患者对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很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 威尔尼克区(听):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听觉型失语症。 患者表现为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对词义作出错误判断;谈吐自由,语速很快但话语没有意义。 角回(读):位于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读症。 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转换。患者能看到物体,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一些人的研究说明,角回部位存储着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写):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写症。 概念、特征: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特征是主动处理和补充性解释。语言理解可分为三级:(一)词汇理解、(二)句子理解、(三)课文理解。 语音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音色。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英语辅音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九种。见课本P307 表8—1 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词汇理解 语音类似性:两个音节共同包含的特征越多,被试就越容易混淆。 语音强度:当语音强度为5dB时可觉察语音的存在;当强度为70dB时清晰度达100%;强度超过130dB时则会产生压痛感。 噪音掩蔽:噪音强度越大,对语音的掩蔽作用越大。 语境:人们对语言的知觉常受到语境的影响。“音位恢复效应”说明人们对个别音位的感知是受语境影响的。P309 语法、语义的作用:在口语知觉时,语义和句法的信息对提高语言的清晰度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单词的部位信息:许多研究表明,单词中的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正字法规则: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即文字部件的位置)。正字法规则是人们识别字词时必须依靠的一种内隐知识。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笔画数效应”——一个汉字所包含的笔画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详见P311。 字词的使用频率:“频率效应”——单词的使用频率高,人对单词的察觉阈限就低;使用频率低,察觉阈限就高。 语音的作用:语音在语义获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见P312。 语境的作用:预警提供的信息促进或抑制了对单词的识别。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语义的作用: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单义词)更容易识别。人对单词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句子理解 句子的类型:理解时间: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因为①否定句在句法上比肯定句复杂②加工阶段多于肯定句③否定句有较多的意义含义不明确 词序: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语境:在言语交际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断句不同句义不同。在语义知识的帮助下,即使词序出现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 课文理解 推理:可以增加信息或者建立连接。 语境:能使读者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信息整合起来。使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变得很容易,还可高效地消解歧义。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结局等内容。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速度。 语言产生的性质: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即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他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作用的结果。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受目标指引的活动,它产生于人们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 ●语言表达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表达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就会不同。 ●语言表达还取决于说者对情境的分析和对听者的正确了解。 对于说话者,Grice(1975)提出四条原则:①适量的原则(话题之内)②质量的原则(尽量真实)③关系的原则(与会话目的相关)④方式的原则(言谈清楚)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审美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他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正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与美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生活中的丑可以通过艺术的加工成为艺术中的美。 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规定了文学要有自己的对象,同时还规定了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它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是外在的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正是因为体验与审美的这回总内在的联系,使作家们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于创作来说,对象化的重要性。如果从对象化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文学活动确实含有自我变现的成分,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使自我表现成为对象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肯定文学活动的对象化中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等于说文学只需要表现自我,只需要倾诉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倘若如此,文学又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丧失自己的审美属性。因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控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第三,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媒介相比,语言媒介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最为人们所熟识,只是语言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潜能。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构成艺术真实的三要素是: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感情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他需要提炼,概括,综合。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受生活真实制约,也依赖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通过艺术真实得到更好的表现,更具有表现力。 文学是人学 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的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是就文学以人为对象来说的,它揭示了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从而展示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 二、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形和概括性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自考美学 第六章 艺术论(二)(自考必过)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意象的创造→意象的凝定→意象的重建 ☆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 本体论——原是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译为“存在论”。 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进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因此,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 他律性——艺术品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黑格尔)。另外,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伤主体。第三,它还受制于接受主体。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它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只有向欣赏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艺术品的意义是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以及众多接受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总和,它将随着接受者的审美经验的改变而不断扩大与丰富。 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 第二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这个“动”字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具体分为意象的孕育和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二、意象的孕育 艺术意象是由社会中人所孕育产生的,是人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成果,因而具备人类文化的性质。艺术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主客体之间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 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虚静——一是要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