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2.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

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是实践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3.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

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4.教材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

5.体育教学手段:广义的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狭义的是特指为了达到体育

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6.体能: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7.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从而促进身体形态,功能,体能

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各种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8.适量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适量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

9.健康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提

高技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

10.重复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

11.变换法:是指体育教学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动作的要素以及动作的组合等情况下,

进行锻炼的方法。

12.持续法:持续法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锻

炼方法。

13.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提交发展体

能效果的方法。

14.定向:是以相对静态前具体视觉标志,如标志物,标志线,标志桌,给学生指示动作方向、幅度、轨迹、用力点

等的直观方式。

15.学练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与练习的方法。

16.自练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有目的地反复进行身体练习或实际操作下,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

17.自评法:是在老师的的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判断,促进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

18.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次序,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

19.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具体情况,教学环境而合理采用的教学方式。

20.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21.不合理的时间:凡是课中的时间,消耗在教学辅助无关的方面均为浪费时间,即不合理的运用时间。包括迟上课,早下课,因为课准备不充分或课中教具的损坏,以及教师擅离教学场地导致课中教学活动的中断等。

22. 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强度。

23.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4. 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是指在课中学生心理所承受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程度。

25.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2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7.体育课的组织工作:是指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

解答题

1. 完整法与分解法的优缺点?

一: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①优点:是保持动作的完整结构和环节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完整地掌握动作。

②缺点:是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掌握完整动作中较为困难的环节。

二:分解法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①优点:是降低了难度,简化教授过程、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动作的困难环节。

②缺点:是动作容易割裂,破坏动作的整体结构,影响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

2. 预防与纠正动作错误

①强化概念法:在动作教学初期,动作概念不清楚,未能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是形成动作错误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强化正确的动作概念,促进正确动作表象的形成。应该通过加强讲解、示范,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对比的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正确与错误动作的最主要差异在哪里,主动避免与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②转移法:在学生因为恐惧和焦虑、或因动作技能影响而形成错误动作时,应采取变换练习内容,采用一些诱导性、辅助性练习,将学生从已经形成的错误动作中转移出来,在此基础上正确完成新的动作。

③降低难度法:在学生完成动作过程中,由于身体素质与紧张心理造成动作错误,应运用改变练习条件,降低作业难度,分解完成动作等,以便学生在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的条件下完成动作。

④信号提示法:当学生在练习中由于用力时间或空间方向不清楚而出现动作错误时,可以用听觉信号,口头提示学生的发力时间、用力节奏等;还可以用标志线、标志点、标志物来标明动作方向、幅度等。

⑤外力帮助法:在学生用力的部位、大小、方向、幅度不清楚而出现动作错误时,教师可以运用推、顶、送、托、拉、挡等外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的本体感觉,纠正错误动作。

3. 如何调整生理负荷?

①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

②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安排合理间歇、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

③改变练习内容的性质,如将原来的30M慢跑(加速跑)改为30M加速跑(慢跑)。

④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即改变练习的密度,练习中不同的间歇时间产生不同的练习密度。

⑤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

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

⑦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以调节生理负荷,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与休息等。

4. 从哪几个方面评价生理负荷?

①体育课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是否合理

②学生的注意、情绪和意志的变化是否与课的内容安排相符合

③影响学生在课中心理负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④对课的心理负荷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心理负荷安排的看法与建议

5. 体育理论课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①了解情况: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班学生的人数、年龄、思想、纪律、知识基础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学习动机等。二是了解教学的实际条件,如教具、挂图、投影、幻灯、以及黑板、光线等。充分掌握学生和教学环境条件的情况,是做好备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钻研教材教法:教师备课应认真研究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合理筛选教学内容,做到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突出中心,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性质、学生学习基础,灵活地选用教法和理论课的结构,采用合理教学组织程序,并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和各教材内容的时间及顺序。

③准备教具学具:根据每次课教材内容性质、学生情况和教法的需要,备好教具、学具,如模型、挂图等,并熟悉其演示、操作的全过程。

④设计编写教案,要以课的整体与各环节的练习作通盘考虑、周密设计和编写好教案。

⑤预讲:对于初上讲台的新教师,或要进行公开课,在课前应安排必要的预讲,熟悉和掌握教学的全过程,为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6. 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的优点与缺点?

一:分组轮换: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优点:是在班人数较多、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可能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密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互帮互助,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

②缺点:教师不易全面指导学生,不易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的灵活掌握教学时间,不能使各组的运动负荷达到逐步上升的要求

二:分组不轮换: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各族按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依次独立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①优点:便于统一调动指挥,全面照顾学生,有较高的练习密度;

②缺点:是不利于区别对待,个别辅导。

7. 直观教学中动作示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动作示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要有明确目的,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客观条件,选择以下几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教学

②示范要正确:是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表象的重要信息源,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有重要影响。动作要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同时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进行正误对比演示时,要恰如其分,有利于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③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对示范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要根据动作性质、场地器材布局、学生队形、安全方面等进行选择。通常是动作幅度大、移动距离长、速度快的位置较远;动作幅度小、移动距离短或在原地展现的时候较近。有正面、侧面、背面、镜面。

④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能,更好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示范与讲解的效果。

8.体育教学特点: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2、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3、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4、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9.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1、社会制约性规律2、认识规律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4、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规律5、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6、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7、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8、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10.指定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1、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把握住该项教材内容在不同年级的衔接与联系;把握住该项教材内容的技术结构,教材内容的重要与难点,以及解决的主要问题2、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情况,使计划的安排有的放矢3、教学手段的选择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好趣味性要浓。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4、单元计划中所确定的课次,必须与教学进度所规定的课次相符合,否则计划难以实现

11. 游戏法怎么用:游戏法是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采取相应的规则与要求2、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3、认真做好游戏的评判工作,要客观公正评价游戏的结果,包括胜负,以及学生在游戏中的结果12. 评价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有哪些:1、每次课的平均心率是否合理,是否有利增进学生身心健康?2、心率曲线变化趋势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3、课中联系前后心率的变化范围大小,以及休息间歇是否合理?4、课后心率恢复情况如何,学生反馈的信息如何?5、分析生理负荷上去的原因,出改进意见与方法?

13. 体育教学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相结合原则:1、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同时要注意加强学生体能、思维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都得到提高2、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3、基本要求①要注意联系解决实际的体育锻炼问题②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14. 体育学习的运动技能形成策略:1、认知与定向阶段的练习策略:本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为领会动作的技能的基本要求,形成起定向作用的动作映像,并了解具体的动作方法和活动方式2、联系形成阶段的练习策略: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动作技术,加强单个技术动作的整合和串联,加深对所学动作技术规律性的理解,提高动作技能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3、自动化熟练阶段的练习策略:为巩固与发展已掌握的动作技能,将运动技能的动作系列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使运动技能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完成动作技能准确、流畅、稳定、协调、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

15.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原则:1、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愚弄各种直观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或得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同时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2、主要依据:认识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与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掌握都是从建立感性认识开始的3、①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教材②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③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16. 分析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的原则:1、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育基础、体能水平等确定教学目标、学则内容和组织教法,使教学得到实效2、主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3、①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情况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③适当增加选择性

17. 编选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3、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6、教学内容与《国家学生体制健康》

18. 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1、体育与卫生保健常识2、游戏3、基本运动4、韵律活动和舞蹈5、基本体操6、小球类7、民族民间体育

19. 中学体育教材特点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2、跑、跳跃、投掷3、体操4、球类5、韵律体操和舞蹈6、民族传统体育7、发展身体素质联系

20. 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运动能力是身体赖以表现和运动形态,而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一般是通过发展运动能力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反之身体素质水平提高了又则有助于运动能力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体制基本内涵的重要部分。所以,为了准确和简易表达,习惯上把两者合称为体能。

21. 发展体能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适量性原则3、持续性原则4、健康性原则

22. 体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23. 竞技运动包括哪些?

论述题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生理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扩散,内抑制不够,动作往往比较吃力、紧张、不协调,兵伴有

多余动作等。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动作学习任务,建立动作表象和一般品,形成动作的基本结构,防治与纠正主要错误与多余动作。教法特点:

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与直观法,使学生明确动作学习的意义与任务,建立正确动作表象与一般

概念,通过尝试性的练习,初步建立动作的基本结构。

②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结构,在学生具有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分解”、“定位”、“助力”、“阻力”

等方法的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通过简化动作要求,利用辅助器械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结构。

③适宜的运动负荷。为了保证新学动作完成的正确,要适当控制运动,使学生在体力比较充沛,准备比较充分的条

件下练习。

④由于本阶段学生分析运动感觉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来自于教师的语育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

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是抓住动作的基本结构,动作关键;二是要给学生指明视觉监督的具体方法与位置;三是要正确进行正误动作对照评价,掌握评价的分寸。

⑤应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研究证明,在形成运动节能的开始阶段,课与课的间隔不宜过长。长时间的间

歇,会在更大程度上拖延教学过程。因此,在本阶段教学中,最好是经常重复练习,但负荷要较小。

⑥要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在形成运动节能的初阶段,学生出现一些动作技术的偏差是难免的,

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即对完成动作有严重影响的错误,并能代表找出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生理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

固,能较准确地分析与完成动作,多余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性降低。主要任务是要使“粗略”掌握的动作技术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进一步消除错误与多余动作,加深对所学动作规律性的理解,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节奏感,规范动作细节,提高动作的适应性,初步建立动力定型。教法特点:

①为了促使学生尽早建立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通常一完整练习法为主,以加深学生对完整动作的体验。如采用分

解法,主要是起辅助性作用,结症某一错误动作,或加强某一动作环节或要素。

②运用讲解、示范等方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动作的规律性,分析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阐明产生错误的原因,

使动作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透彻了解动作顺序。注意运用“定向”、“领先”等视听感觉与正确动作进行比较,为了促进学生动觉的形成,可以设当限制视觉的运用。

③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要适当加大运动负荷,以使学生能在最大限度地表现身体素质的条件下完成动作,提

高工作的效能与稳定性。适当增加练习重复的次数,但要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导致动作走型和形成错误定型。

④由于学生的体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本阶段表现更为明显,教学中要更多地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⑤为了提高学生动作技能适应性,应适当采用变换练习的方法,改变练习的条件、练习环境、动作的组合,并注意

运用竞赛法等。

⑥要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随着动作技能的逐渐形成,学生对自我完成动作的感觉逐渐清晰,为

此,在该阶段一方面教师给予学生以具体的评价,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和相互评价。

3.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在时空上都更集中精确,动作准确、

熟练、省力、连贯、节奏稳定、可靠性适应性强。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与发展已掌握的动作技能,扩大动作技术变化的范围,以便在多种情况下灵活运用,根据个人特点,提高个人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动作技术。为此,在教法运用上有以下特点:

①在该阶段可以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运用重复练习法与变换练习法,并注意在完整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与改进技术

细节。

②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讲解示范主要是提示,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动作完成情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

③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条件下,甚至有一定的疲劳的情况下准确熟练地完成动作,

提高动作技能的稳定性。

④进一步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要将巩固与改进动作、提高技术水平和培养作为动作基础的身体素

质过程邮寄结合在一起。

⑤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即在本阶段教师要对学生靠握动作的稳定性、可变性、自动化程度、动作

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一、方向性原则

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壮的全面发展人才。依据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贯彻、运用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加强体育的目的性教育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向学生阐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正确而深刻理解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克服单纯追求兴趣和雨里的倾向,激发学生为祖国锻炼的自觉积极性。

②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要研究和掌握教材的特点,发觉其思想教育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体育知识,宣传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颂扬我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通过武术、气功等民族体育教材加强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等教育。

二、正面教育原则

概念是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从正面入手,用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启发诱导和言行一致等手段去教育学生,使其自觉地参加体育学习锻炼和接受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与学校体育的特点。贯彻、运用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坚持正面说理,启发诱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体育教学具有动态性与实践性特点,这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和机会。学生是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如对中长跑中“极点”现象的克服不仅是对体能的严重挑战,更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教学中教师要冲正面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心悦诚服。

②防止热风冷嘲、挖苦和杜绝体罚学生

由于青少年学生智力、体能都存在差异,无论对体育较好的还是较差的学生,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给予关怀与帮助,决不能采取讽刺挖苦等方式。要坚持杜绝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③正确运用表扬批评法

教师在对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好的思想与行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后进学生更需要施以正面教育,对学生违纪现象和不良思想与行为,教师要根据场合、范围、对象、违纪造成的危害程度等予以及时的。恰如其分的批评教育。

④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在体育教学中,要制定和贯彻有关的规章制度等,使之规范化,并把执行规章制度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及安全教育,把耐心细致的说理疏导和必要的雅阁纪律约束结合起来。三、尊重学会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和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言行与要求,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提出这一原则是依据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贯彻、运用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尊重和信赖学生

尊重和信赖学生是体育教师实施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体育教学中,无论对先进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努力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尊严。

②要求严格、合理、适当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正确、适当、明确、具体的思想品德要求。对学生的要求,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通过说理启迪,讲清道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其积极性。在说理疏导的同时伴随着必要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以使他们健康成长。既要防止简单粗暴、惩办主义、也要防止姑息迁就、放任自流。

③注意教师自身的典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起表率做哦那个。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理论的说服伴以榜样的示范,方能产生效果。“喊破嗓子不图作出样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室要以身

作则,起典范作用。

四、集体力量教育的原则

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依靠集在教育的力量,使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影响下,受到良好思想、品德和意志的熏陶与感化,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与集体主义精神。贯彻、运用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立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能够集体的教育作用,把学生群体培养成良好规范和社会行为的学生集体。通过建立学生集体来教育学生,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发展。

②结合教材特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如利用接力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球类运动、游戏和竞赛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用于拼搏的精神和学生集体荣誉感。

③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股股哦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要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在于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让集体再为要求、教育和帮助它的成员。由于教育者是通过集体来教育学生个人,所以集体教育个人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在教育个人。其次,在集体教育中,要注意通过学生个人转变来影响和培养集体。这样不仅通过教育一个学生教育了其他学生,而且培养了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从而使集体与学生个人互助促进,形成能够正确舆论导向,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运用集体教育的力量,使之很好地结合,以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知行统一的原则:

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参加实际身体锻炼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理论和实践统一,知与行一致。

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贯彻、运用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力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加强学生的体育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育高尚的品德。

②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身心

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问题。要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体育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品德问题。

③要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基本观点、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动机和信念,并贯彻到实际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反复训练,克服思想上行动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绪言 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与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就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就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篇名: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奴隶社会文武合一。夏代:校、序、庠;商代:大学与庠;西周:国学与乡学。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就是“六艺”1。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2、“五经”3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4。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5,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与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与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苏区学校体育受到重视,1941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可分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年与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1年8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3年毛泽东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 1952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群体司学校体育处。同年,教育部与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 学时。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苏联十年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介绍,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国家体委于1954年参照苏联模式制定并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劳卫制),1952年创办上海体育学院,此后1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乐与体育有关。 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诗、书、易、礼、春秋 4一般的历史分期就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 5小学每周3学时,中学2学时,高校3学时。

(完整版)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及全部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导终身体育思想,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2、重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和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12.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1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 14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

考研资料学校体育学重点.doc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1.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 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2.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 在内的全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3.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 物。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 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2.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 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3.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如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 四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1.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 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完美运动,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 2.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 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军国民教育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3.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 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个中心论),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简称“三基”。主智体育思想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凯洛夫提出了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5大教学原则。) 4.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了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 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

体育考研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等有关规定而制定。 一、课程目标与任务 (一)课程目标 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具体任务 第一,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 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 第二,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 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校体育专业的特点。 (二)本课程主要是阐释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内容分为4篇,即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管理。教学内容分为识记、领会、运用三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学生学习时参考。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去总结理论。 (二)课后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现实学校体育实践及学校体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思考。 (三)重视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引入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学校体育相关理论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教师授课22个学时,其余学时由学生自修。学期期末考试。评价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方式用笔试开卷。比例为10%、10%、80%。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平时得出综合成绩为该门课成绩。 五、学习时数分配 编次绪言一二三四 学时 1 6 15 10 8 第二部分:复习大纲 绪言 1、目的要求:明确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了解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以及学习的基本要求。 2、复习重点: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课程目标、具体任务、基本内容、学习的基本要求。 3、阅读书目:《学校体育学》 4、思考题:什么是学校体育学?它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第一篇:学校体育概述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目的要求: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明确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复习重点: (1)、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2)、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3、阅读书目:《学校体育学》、《体育史》 4、思考题: (1)、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的地位 1、从教育的角度去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手段。 重点:基础性,教育方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校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是一个以人发展身体(包括:思想、意志、情感、性格等)为核心的教育过程。 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运动的区别:有意识、有目的地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身体这三个方面的任务。 ------------------------------------------------------------------------------- 2、从体育的角度去认识学校体育在整个社会体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体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我国运动竞技水平的强大基地。 现代体育(大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 整个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 ------------------------------------------------------------------------------- 3、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学校体育在整个社会当中的意义 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是丰富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 4、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去认识学校体育宰人的一身发展中的意义。 学校体育的目标 1、学校体育目的的概念p72 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2、学校体育的总目标p76 ①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②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③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学生个体社会化:是体育的一个功能,一个过程。由生物人到社会人,体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体育有规则,让人在潜意识里有守纪的意识) ------------------------------------------------------------------------------- 3、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p76 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③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教学:1 2 3 4 目标层次多样化 课外体育锻炼:1 3 4 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运动竞赛、运动训练:5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 2.1901年,将书院改为学堂;1904年1月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作为教育宗旨。 3.凯洛夫理论特点: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张将一课堂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4.1951年学习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苏联十年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凯洛夫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课程。 5.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大众体育——终生教育——终身体育 6.三基:基本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7.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 ⑵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 ⑶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⑷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革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 ⑸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 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 全面发展体能。 3) 提高机能水平。 4) 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 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1. 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情感 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 1) 认知发展的特点: 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

2012 学校体育学 精华版复习资料 考试必看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本资料根据教育学专业及涉及专业提供,根据教材内容,提取书中重难点并整理成册,便于广大学子考前复习。 第一篇学校体育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章的学习主要以了解为主,主要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我国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这些内容都不是学习的学校体育学的重点,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学校体育有个大概的印象,所以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中可以大概的阅读即可。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发展 1、学生 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即使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与质量。 2、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第一次高峰出现在胎儿开始到出生后的第一年内;第二次高峰出现在青春期,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 3、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神经系统: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初中以后,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能较快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吗。高中以后学生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全,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兴奋与抑制过程基本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作用。 2)骨骼肌肉系统: 小学生肌肉横断面积小,肌肉纤维细长,肌肉水分多,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到高中后,肌肉长度和横断面积同时增大,肌肉增强,对力量耐力性素质练习承受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3)呼吸系统: 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胸廓较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容积小,肺容积小,肺活量也较小,呼吸调节机能较弱。高中以后,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肺活量也增大。 4)心血管系统 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博输出量比成人低。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减慢。 4、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 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 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 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 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 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 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 惯。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 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 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 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 能收到预想效果。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 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 应社会问题。4)差异性:体育 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 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 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 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 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 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5) 非阶梯性:体育课程的许多内 容和手段在教学安排中没有明 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先 后顺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必 须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通盘研究, 以免顾此失彼。6)复合法:体 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 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 体,既要提高身体质量,又要提 高“智商”,这与其他课程相比 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6体育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 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 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 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 出人际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 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 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体育课程的内容的分类:1) 体育知识与技术:主要是指间接 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 容评价,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 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 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 系,可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 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 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 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主要 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 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 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 运动,合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 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 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脚力等; 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 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按 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 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 自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3) 体育活动经验类:主要指学生在 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 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 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 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 韧等内容;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 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 生,健康,防病,治病,康复等 内容;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 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 氧运动。 8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 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 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 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 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 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 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 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9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三要 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育教 材;2)四要素说: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 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其典型的代表 1在公元前八世纪,地处欧洲的希腊开始步入奴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奴隶社会制社会教育发展的高峰。 2 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不重视文化学习 3 雅典的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 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配合学校体育课程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受到高度重视 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简况 1 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夏代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2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3 西周时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4 奴隶主贵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乐是舞蹈、射和御属于军事技能训练 5西周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原来的"学在官府"转变“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6 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时期,教育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轻武。 7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8 明、清乃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 9 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学校,开始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灭亡,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军事课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学堂中,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2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方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3 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政权,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秦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小学每周3学时,中学每周2学时,高等每周3学时 4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体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形成学校体育的“双

《学校体育学》题目

简述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只抓学校代表队的尖子运动员 (2)忽视学生个人兴趣 (3)以达标技评为目的 (4)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简述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2)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简述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 (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 (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简述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礼指礼节,主要是道德教育 (2)乐指指音乐、诗歌、舞蹈的教育 (3)射指射箭技术的学习。 (4)御指驾车技术的学习。 (5)书指书法的学习。 (6)数指算数知识的学习。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4)“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指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简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教育功能,即促进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

(2)健身功能,即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娱乐功能,即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神经紧张和疲劳;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简述体育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的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情景或条件 (4)表现程度 简述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3)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4)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简述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学校体育学1

一、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 3、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4、体育教学方法概念: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5、教案: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某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6、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7、体育学习策略: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到达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8、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体育学习内容的直接来源。 9、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1、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二、填空

学校体育学考试重点

1、学校体育:以学校为主的教学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采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2、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3、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课教学,并以后一种教学为主。 4、教材比重:教材的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 5、学校体育管理概念: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验的过程。 6、体育教学大纲定义: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定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紧紧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的要求,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各类教材的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它是编写体育教材、实际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 7、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通常集中体现在1.体育教学大纲 2.体育教材) 8、体能:所谓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9、循环法:是指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10、体育知识: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1、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它表现为身体的一定肌肉、骨骼运动与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12、动作示范的定义:是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13、体育课的密度:1.综合密度或一般密度:练习密度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 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2.专项密度:指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 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3、练习密度:又称运动密度,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练习时间/全课时间*100% 14、生理负荷: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受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它反映了练习过程中学生机体的生理功能一系列变化。 15、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全年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单元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课时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16、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针对班级具体情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 17、家庭体育:学生在家长的组织、指导或参与下进行的校外体育活动。 18、社会体育: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 19、终身(享用)体育:指一个人一生中所进行的体育学习和所受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 20、健康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总

学校体育学答案(DOC)

2012级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 2 学时。 2、在2001年新编订的《课程标准》中,编订者将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P132 3、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P67 4、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5、 2002 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6、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 7、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有预期性、结构化、具体化、灵活性。P121 8、早在1917年,毛泽东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9、口令是体育教学的特殊语言。 10、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的特征,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1、从竞赛的内容划分,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分为:田径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娱乐体育项目、武术项目、体育节等体育比赛。P331 12、 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13、现代体育由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构成。 14、体育教学方法的结构有目标、媒介、教学手法、教学手段等。P173 15、 1956 年,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体育教学大纲。 16、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有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 17、在一堂体育课中,某一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称为该项活动的专项密度。 18、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法的形式主要有: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 19、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 20、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课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按百分制计核

学校体育学试题(本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四套试题(ABC卷)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 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定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 德绍五项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实现了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的培养劳动者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 启蒙运动是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将体育作为学校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苏联凯洛夫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三个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 二、身体形态指标一般是由整体指标(身高、体重和胸围)长度指标、宽度指标和围度指标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1、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波浪性和阶段性2、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3、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这些器官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 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绝对力量(10~13岁)、相对力量(14~17岁)、速度力量(7~13岁)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体能的分类:1、与健康相关的体能:身体成分、心肺耐受力的最大能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2、与技能相关的体能: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产生的能力、反应时间速度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身体发展发育的特点,科学地安排学生体育锻炼锻炼的内容,尤其对中小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正确的坐、立、走、跑等身体姿态加强胸腰腹部肌肉的锻炼。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力量耐力和速度等素质提高较快,但他们的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宜进行运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的活动。 (2)在安排大负荷量大强度或耐力练习时要谨慎,避免引起运动损伤 (3)尤其在安排耐力练习时,因注意加强肺功能的锻炼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避免憋气练习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免对心脏造成损害 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中小学体育课应抓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不失时机地、循序渐进的、带有侧重性地进行身体练习充分发展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耐力、速度和力量等身体素质。 三、个性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 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促进智力发展 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 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四、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精神、角色意识和道德规范 第三章 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3、学校体育目标是:有效的增进学生的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