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监测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监测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监测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监测》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

末复习提纲

符号说明:

A——了解即可,并非必考内容。

B——必考考点,会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小题。

C——必考考点,会出简答题、计算题等大题。

一、空气和废气监测

1.基础知识(A)

大气系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其厚度达1000—1400km,其中,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近地面约10km内的空气层(对流层)。

2.历史上的空气污染急性危害事件(B)

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受强烈阳光照射产生的强氧化剂烟雾。

3.空气污染源(A)

4.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B)

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性物质等。颗粒性物质中包含苯并(a)芘等强致癌物质、有毒重金属、多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

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这些新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完全不

同,多为气溶胶,具有颗粒小、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大等特点。常见的二次污

染物有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乙醛和丙烯醛等)、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

5.空气中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特点(B)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浓度在一天之内也不断地变化。一次污染物因受逆

温层及气温、气压等限制,清晨和黄昏浓度较高,中午较低;二次污染物如光化

学烟雾,因在阳光照射下才能形成,故中午浓度较高,清晨和夜晚浓度低。

6.标准状况的归一化(C)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1)质量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

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2)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汽的体积数,常用mL/m3和

μL/m3表示。显然这种表示方法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汽态物质,它不受空气温度

和压力变化的影响。 因质量浓度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为使计算出的浓度具有可比性,我国空气质量标准采用标准状况(0℃,101.325kPa)时的体积。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可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换算式如下:

325

.1012732730P t V V t ?+?= 式中:V 0—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 或m 3);

V t —现场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 或m 3);

t —采样时的温度(℃);

P —采样时的大气压力(kPa)。

请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出任意状态气体体积化为参比状况(25℃,101.325kPa)下的体积的公式。

V 25=

7. 监测站(点)布设方法(B )

(1) 功能区布点法

按功能区划分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

(2) 网格布点法

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常采用这种布点方法。它能较好地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如将网格划分的足够小,则可将监测结果绘制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图。

(3) 同心圆布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先找出污染群的中心,以此为圆心在地面上画若干个同心圆,再从圆心作若干条放射线,将放射线与圆周的交点作为采样点。不同圆周上的采样点数目不一定相等或均匀分布,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比上风向多设一些点。

(4) 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也可更大些,但不能超过90°。采样点设在扇形平面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同心圆或弧线不宜等距离划分,而是靠近最大浓度值的地方密一些,以免漏测最大浓度的位置。

8.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A )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纳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 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采用直接采样法。常用的采样容器有注射器、塑料袋、真空瓶(管)等。

富集采样时间一般比较长,测得结果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这类采样方法有溶液吸收法、固体(填充柱、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冷阱)法、扩散(或渗透)法及自然沉降法等。

9. 溶液吸收法(B )

该方法是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汽态及某些气溶胶态污染物质的常用方法。

采样时,用抽气装置将欲测空气以一定流量抽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瓶)。

采样结束后,倒出吸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结果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率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欲提高吸收速度,必须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

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等。按照它们的吸收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气体分子溶解于溶液中的物理作用,如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氯化氢、甲醛;用5%的甲醇吸收有机农药;用l0%乙醇吸收硝基苯等。另一种吸收原理是基于发生化学反应。例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硫化氢基于中和反应;用四氯汞钾溶液吸收SO2基于络合反应等。理论和实践证明,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溶液的吸收速度比单靠溶解作用的吸收液吸收速度快的多。因此,除采集溶解度非常大的气态物质外,一般都选用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液。吸收液的选择原则是:

(1) 与被采集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

(2) 污染物质被吸收液吸收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测定所需

时间的要求。

(3) 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好能直接用于测定。

(4) 吸收液毒性小、价格低、易于购买,且尽可能回收利用。

增大被采气体与吸收液接触面积的有效措施是选用结构适宜的吸收管

采集空气中降尘的方法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湿法应用更为普遍。

湿法采样为防止冰冻和抑制微生物及藻类的生长,保持缸底湿润,需加入适量乙二醇和硫酸铜。

11.采样仪器的组成部分(B)

采样器主要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三部分组成。

12.二氧化硫的测定(C)

SO2是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为例行监测的必测项目。测定空气中SO2常用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紫外荧光法、电导法、库仑滴定法和气相色谱法。

(1)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法测定SO2,避免了使用毒性大的四氯汞钾吸收液,在灵敏度、准确度诸方面均可与四氯汞钾溶液吸收法相媲美,且样品采

集后相当稳定,但操作条件要求较严格。该方法原理基于:气样中的SO2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基甲磺酸加成化合物,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SO2与盐酸副玫瑰苯胺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77nm,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该方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测定环境空气中SO2的标准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但吸收液毒性较大。

空气中的SO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SO2含量成正比。测定吸光度时所用波长为575nm。反应式如下:

HgCl2+2KCl==K2[HgCl4]

络合:SO2+H2O+[HgCl4] 2-==[HgCl2SO3]2-+2H++2Cl-

稳定:[HgCl2SO3]2-+HCHO+2H+==HgCl2+HOCH2SO3H

测定要点:1. 温度、酸度、显色时间等因素影响显色反应;2. 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操作条件应保持一致。

13.氮氧化物的测定(C)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以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等多种形态存在,其中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是主要存在形态,为通常所指的氮氧化物(NOx)。它们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和硝酸、化肥等生产排放的废气,以及汽车排气。空气中NO、NO2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及库仑原电池法。

(1)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该方法采样与显色同时进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测定NOx或单独测定NO时,需要将NO氧化成NO2,故依据所用氧化剂不同,分为高锰酸钾氧化法和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两种方法显色、定量测定原理是相同的。

用无水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液采样,空气中的NO2被吸收转变成亚硝酸和硝酸。在冰乙酸存在条件下,亚硝酸与对胺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然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其颜色深浅与气样中NO2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式如下:CrO3—石英砂氧化管:3NO+2CrO3→3NO2+Cr2O3

f=0.76

吸收:2NO2+H2O→HNO2+HNO3 NO2NO2-

剩下的反应式请自行写出:

测定要点:1. 测定条件应与实际样品保持一致;2.氧化管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以免潮湿空气将氧化剂弄湿;3.测定波长为540nm;4.采样体积应换算为标

准状况下的;5. 吸收液应为无色,宜密闭避光保存;6. 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适于相对湿度30—70%条件下使用,发现吸湿板结或变成绿色应立即更换。

(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

请自行画出采样流程图。流程中将内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串联在两支内装显色吸收液的多孔筛板吸收瓶之间,可分别测定NO 2和NO 的浓度。

干扰物对测定的影响:

A. 空气中O 3浓度超过0.250mg/m 3时,测定结果偏低,采样时在吸收瓶入口端串接一段15—20cm 长的硅橡胶管,可排除干扰。

B.二氧化硫浓度过高,则测定结果偏低。

C.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使测定结果偏高。

14. 一氧化碳的测定(B )

一氧化碳(CO)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主要来自石油、煤炭燃烧不充分的产物和汽车排气;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也是来源之—。测定空气中CO 的方法有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定电位电解法、汞置换法等。

汞置换法

汞置换法也称间接冷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方法基于气样中的CO 与活性氧化汞在180—200℃发生反应,置换出汞蒸汽,带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测定汞的含量,再换算成CO 浓度。置换反应式如下:

)()()()(2200180气蒸气固气CO Hg HgO CO C

+???→?+?-

干扰:H 2;消除:校正零点时,将霍加特氧化管串入气路,将空气中的CO 氧化为CO 2后作为零气。

15. 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B )

总氧化剂是空气中除氧以外的那些显示有氧化性质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主要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氮氧化物等。光化学氧化剂是指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二者的关系为:

光化学氧化剂=总氧化剂—0.2693氮氧化物

式中0.269为NO 2的校正系数,即在采样后4—6h 内,有26.9%的NO 2与碘化钾反应。因为采样时在吸收管前安装了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将NO 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NO 2,所以式中使用空气中NO x 总浓度。 测定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常用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其原理基于:用硼酸碘化钾吸收液吸收空气中的臭氧及其他氧化剂,吸收反应如下:

O 3+2I -+2H +=I 2+O 2+H 2O

碘离子被氧化析出碘分子的量与臭氧等氧化剂有定量关系,于352nm 处测定游离碘的吸光度,与标准色列吸光度比较,可得总氧化剂浓度,扣除NOx 参加反应的部分后,即为光化学氧化剂的浓度。

实际测定时,以硫酸酸化的碘酸钾(准确称量)-碘化钾溶液作O 3标准溶液(以O 3计)配制标准系列。

用碘酸钾溶液代替O3标准溶液的反应如下:

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

当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而与横坐标相交时,表示标准溶液中存在还原性杂质,可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氧化之。

应注意,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使用前必须通入高浓度O3(如1mL/m3,可抽入紫外灯下的空气)老化,否则,采样时O3损失可达50—90%。

16. 臭氧的测定(B)

臭氧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它是空气中的氧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或受雷击形成的。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参与烃类和NOx的光化学反应。同时,臭氧又是高空大气的正常组分,能强烈吸收紫外光,保护人和生物免受太阳紫外光的辐射。但是,O3超过一定浓度,对人体和某些植物生长会产生一定危害。目前测定空气中O3广泛采用的方法有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和紫外线吸收法。

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

该方法为用含有硫代硫酸钠的硼酸碘化钾溶液作吸收液采样,空气中的O3等氧化剂氧化碘离子为碘分子,而碘分子又立即被硫代硫酸钠还原,剩余硫代硫酸钠加入过量碘标准溶液氧化,剩余碘于352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同时采集零气(除去O3的空气),并准确加入与采集空气样品相同量的碘标准溶液,氧化剩余的硫代硫酸钠,于352nm测定剩余碘的吸光度,则气样中剩余碘的吸光度减去零气样剩余碘的吸光度即为气样中O3氧化碘化钾生成碘的吸光度。

SO2、H2S等还原性气体干扰测定,采样时应串接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消除。在氧化管和吸收管之间串联O3过滤器(装有粉状二氧化锰与玻璃纤维滤膜碎片的均匀混合物)同步采集空气样品即为零气样品。

17. 氟化物的测定(B)

空气中的氟化物主要是氟化氢以及含氟粉尘。测定空气中氟化物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离子选择电极法具有简便、准确、灵敏和选择性好等优点,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

滤膜采样-离子选择电极法

用采样夹中装有磷酸氢二钾溶液浸渍的玻璃纤维滤膜或碳酸氢钠-甘油溶液浸渍的玻璃纤维滤膜的采样器采样,则空气中的气态氟化物被吸收固定,尘态氟化物同时被阻留在滤膜上。采样后的滤膜用水或酸浸取后,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

用水浸取滤膜,测定水溶性氟化物;用盐酸溶液浸取,测定酸溶性氟化物;用水蒸气热解法处理采样膜,可测定总氟化物。

18. 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B)

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汽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其测定方法有二氧化铅-重量法、碱片-重量法、碱片-离子色谱法和碱片-铬酸钡分光光度法等。

二氧化铅-重量法(重点掌握)

1)原理

空气中的SO2、硫酸蒸汽、H2S等与二氧化铅反应生成硫酸铅,用碳酸钠溶液处理,使硫酸铅转化为碳酸铅,释放出硫酸根离子,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BaSO4沉淀,用重量法测定,结果以每日在l00cm2二氧化铅面积上所含SO3的

毫克数表示。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SO 3/ (100cm 2PbO 22d)]。吸收反应式如下:

SO 2+PbO 2→PbSO 4

H 2S+PbO 2→PbO+H 2O+S

PbO 2+S+O 2→PbSO 4

2) 测定要点

(1) PbO 2采样管制备:在素瓷管上涂一层黄蓍胶乙醇溶液,将适当大小的湿纱布平整地绕贴在素瓷管上,再均匀地刷上一层黄蓍胶乙醇溶液,除去气泡,自然晾至近干后,将PbO 2与黄蓍胶乙醇溶液研磨制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涂布面积约100cm 2,晾干,移入干燥器存放。

(2) 采样:将PbO 2采样管固定在百叶箱中,在采样点上放置30±2d 。注意不要靠近烟囱等污染源;收样时,将PbO 2采样管放入密闭容器中。

(3) 测定:准确测量PbO 2涂层的面积,将采样管放入烧杯中,用碳酸钠溶液淋湿涂层,洗涤液经搅拌放置后,加热并过滤;滤液加适量盐酸溶液,加热驱尽CO 2后,滴加BaCl 2溶液,至BaSO 4沉淀完全,用恒重的玻璃砂芯坩埚过滤,并洗涤至滤液中不含氯离子。沉淀于105℃下烘至恒重。同时,用空白采样管按同样操作测定试剂空白值,按下式计算测定结果:

硫酸盐化速率[SO 3mg/(100cm 2PbO 2·d)=

100)(430???-BaSO SO n S W W s 式中:W s —样品管测得BaSO 4的重量(mg);

W 0—空白管测得BaSO 4的重量(mg);

S —采样管上PbO 2涂层面积(cm 2);

n —采样天数,准确至0.1d ;

43B a S O

SO —SO 3与BaSO 4分子量之比值(0.343)。 影响该方法测定结果的因素有:PbO 2的粒度、纯度和表面活性度;PbO 2涂层厚度和表面湿度;含硫污染物的浓度及种类;采样期间的风速、风向及空气温度、湿度等。

19. 甲醛的测定(A )

测定空气中甲醛常用的方法有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1)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基于:空气中的甲醛与酚试剂[盐酸-3-甲基-苯并噻唑胺,

C 6H 4SN(CH 3)C=NNH 2·HCl ,简称MBTH ]反应生成嗪,在高铁离子存

在下,嗪与酚试剂的氧化产物反应生成蓝绿色化合物,在波长630nm

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2)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显色剂:乙酰丙酮;条件:pH=6,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沸水浴;

颜色:黄色;波长:413nm 。

20. 颗粒物的测定(B )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自然降尘量,颗粒物中化学组分含量等。

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指透过人的咽喉进入肺部的气管、支气管区和肺泡的那

部分颗粒物,具有D50(质量中值直径)=10μm和上截止点30μm的粒径范围,常用PM10符号表示。PM10对人体健康影响大,是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

降尘中可燃物的测定

将已测降尘总量的瓷坩埚于600℃的马福炉内灼烧至恒重,减去经600℃灼烧至恒重的该坩埚重量及等量乙二醇水溶液蒸干并经600℃灼烧后的重量,即为降尘中可燃物燃烧后剩余残渣量,根据它与降尘总量之差和集尘缸面积、采样天数,便可计算出可燃物量(t/km2·30d)。

21. 降水监测(A)

降水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在降雨(雪)过程中从空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沉降物主要组成,某些污染组分的性质和含量,为分析和控制空气污染提供依据。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雨。

二、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1.基础知识(A)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主要有生态(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监测,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等),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的测定等。

2.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的分布(B)

空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主要通过粘附、从叶片气孔或茎部皮孔侵入方式进入植物体内。气态污染物如氟化物,主要通过植物叶面上的气孔进入叶肉组织,首先溶解在细胞壁的水分中,一部分被叶肉细胞吸收,大部分则沿纤维管束组织运输,在叶尖和叶缘中积累,使叶尖和叶缘组织坏死。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其吸收量与污染物的含量、土壤类型及植物品种等因素有关。

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后,在各部位分布和蓄积情况与吸收污染物的途径、植物品种、污染物的性质及其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污染物的植物,一般分布规律和残留量的顺序是:根>茎>叶>穗>壳>种子。也有不符合上述规律的情况,如萝卜含Cd 量是地上部分(叶)>直根;莴苣是根>叶>茎。

从空气中吸收污染物的植物,一般叶部残留量最大。渗透能力强的农药富集于果肉;渗透力弱的农药多留在果皮。

环境中的污染物一般通过呼吸道(可吸入颗粒物)、消化道(甲基汞)、皮肤(脂溶性物质)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

动物吸收污染物质后,主要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输到全身各组织,产生危害。按照污染物性质和进入动物组织的类型不同,大体有以下五种分布规律:(1)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钠、钾、锂、氟、氯、溴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

(2)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生成胶体,主要蓄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3)与骨骼亲和性较强的物质,如铅、钙、钡、锶、镭、铍等二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

(4)对某一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蓄积较多。如碘对甲状腺,汞、铀对肾有特殊亲和性。

(5)脂溶性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六六六、DDT等),易蓄积于动物体

内的脂肪中(相似相溶原理)。

3. 植物样品的采集(B)

采集的植物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在划分好的采样小区内,常采用梅花形布点法或交叉间隔布点法确定代表性的植株。

4. 植物样品的制备(B)

(1) 鲜样的制备:测定植物内容易挥发、转化或降解的污染物质(如酚、氰、亚硝酸盐等)、营养成分(如维生素、氨基酸、糖、植物碱等),以及多汁的瓜、果、蔬菜样品,应使用新鲜样品。鲜样的制备方法是:①将样品用清水、去离子水洗净,晾干或拭干;②将晾干的鲜样切碎、混匀,称取100g于电动高速组织捣碎机的捣碎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开动捣碎机捣碎1—2min,制成匀浆。对含水量大的样品,如熟透的西红柿等,捣碎时可以不加水。③对于含纤维多或较硬的样品,如禾本科植物的根、茎杆、叶子等,可用不锈钢刀或剪刀切(剪)成小片或小块,混匀后在研钵中加石英砂研磨。

(2) 干样的制备:分析植物中稳定的污染物,如某些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有机农药等,一般用风干样品,其制备方法是:①将洗净的植物鲜样尽快放在干燥通风处风干(茎杆样品可以劈开)。如果遇到阴雨天或潮湿气候,可放在40—6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以免发霉腐烂,并减少化学和生物变化。②将风干或烘干的样品去除灰尘、杂物、用剪刀剪碎(或先剪碎再烘干),再用磨碎机磨碎。谷类作物的种子样品如稻谷等,应先脱壳再粉碎。③将粉碎好的样品过筛。一般要求通过1mm筛孔即可,有的分析项目要求通过0.25mm的筛孔。制备好的样品贮存于磨口玻璃广口瓶或聚乙烯广口瓶中备用。④对于测定某些金属含量的样品,应注意避免受金属器械和筛子等污染。因此,最好用玛瑙研钵磨碎,尼龙筛过筛,聚乙烯瓶保存。

分析结果表示方法(可能会涉及计算)

植物样品中污染物质的分析结果常以干重为基础表示(mg/kg·干重),以便比较各样品中某一成分含量的高低。因此,还需要测定样品的含水量,对分析结果进行换算。含水量常用重量法测定,即称取一定量新鲜样品或风干样品,于100—105℃烘干至恒重,由其失重计算含水量。对含水量高的蔬菜、水果等,以鲜重表示计算结果为好。

5.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B)

(1)消解和灰化:测定生物样品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湿式消解法:硝酸-高氯酸或硝酸-硫酸等试剂体系

防止泡沫产生:先加硝酸,在常温下放置24h后再消解或加入防泡剂(消泡剂)防泡剂:辛醇、硅油等

干灰化法: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试剂,并可处理较大量的样品,故有利于提高测定微量元素的准确度。灰化温度一般为450—550℃,不宜处理测定易挥发组分的样品。此外,灰化法所用时间也较长。

辅助灰化剂:硝酸和硝酸盐、硫酸和硫酸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碳酸盐、醋酸盐、镁盐。

(2)提取、分离和浓缩: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农药、石油烃、酚等有机污染物时,需要用溶剂将欲测组分从样品中提取出来。如果存在杂质干扰和待测组分浓度低于分析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问题,还要进行净化和浓缩。

提取方法:振荡浸取法、组织捣碎提取法和脂肪提取器(索氏提取器)提取法。提取剂的选择:提取剂应根据欲测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和存在形式,利用“相似相

溶”原理来选择,其沸点在45—80℃之间为宜。沸点太低,容易挥发;沸点太高,会使易挥发或热稳定性差的污染物损失。因为生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一般含量都很低,故要求提取剂的纯度高。此外,还应考虑提取剂的毒性、价格、是否有利于下一步分离或测定等因素。为提高提取效果,常选用混合溶剂。

分离方法:液-液萃取法、蒸馏法、层析法、磺化法、皂化法、气提法、液上空间法、低温冷凝法等。

6. 污染物的测定(B)

“三个指标”

A. 粮食作物中有害金属元素测定

B. 水果、蔬菜和谷类中有机磷农药测定

C. 鱼组织中有机汞和无机汞测定

7.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测定(C)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硝酸盐在无水存在情况下与酚二磺酸反应,生成硝基二磺酸酚,于氨性溶液中又生成黄色的硝基酚二磺酸三铵盐,于410nm处测其吸光度。请自行写出反应式(若不会请参考课本P.108):

测定要点:1.样品中的亚硝酸盐也会显色;2.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都必须在水浴上蒸干,以免高温下硝酸盐分解;3.蒸干后若出现有机物的黄色,应加入过氧化氢消除,以免影响测定;4.处理样品时,加入硫酸银溶液去除氯离子干扰,多余的银离子用碳酸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镁除去;5.加入硫酸铜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从而使滤液变得澄清;6.为确保显色反应在无水的条件下进行,样品滤液和标准溶液在蒸干后必须立即加入酚二磺酸;7.酚二磺酸是溶解在发烟硫酸里的,使用时要十分小心;8.计算时应注意溶液曾经被稀释。

三、噪声污染监测

1.声功率、声强和声压(B)

声功率(W)

声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在噪声监测中,声功率是指声源总声功率。单位为W。

声强(I)

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m2。

声压(P)

声压是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强增值,单位为Pa。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形成压缩和稀疏交替变化,所以压力增值是正负交替的。但通常讲的声压是取均方根值,叫有效声压,故实际上总是正值,对于球面波和平面波,声压与声强的关系是:

式中:ρ——空气密度,如以标准大气压与20℃时的空气密度和声速代入,得到ρ·c=408Pa2s/m(瑞利)。ρ·c称为空气对声波的特性阻抗。

2.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B)

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若以声压值表示,由于变化范围非常大,可以达六个数量级以上,同时由于人体听觉对声信号强弱刺激反应不是线性的,而是成对数比例关系。所以采用分贝来表达声学量值。

所谓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例A

1和A

)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

乘以10(或20)。

分贝符号为“dB”,它是无量纲的。在噪声测量中是很重要的参量。式中A0是基准量(或参考量),A是被量度量。被量度量和基准量之比取对数,对数值称为被量度量的“级”。亦即用对数标度时,所得到的是比值,它代表被量度量比基准量高出多少“级”。

声功率级:

式中:L w——声功率级(dB);

W——声功率(W);

W0——基准声功率,为10-12W。

声强级:

式中:L I—声强级(dB);

I——声强(W/m2);

I0—基准声强,为10-12/m2。

声压级:

式中:L P——声压级(dB);

P——声压(Pa);

P0——基准声压,为2×10-5Pa(用(1)式可以推出),该值是对1000Hz 声音人耳刚能听到的最低声压。可以看出,L P= L I。

3.噪声的叠加和相减(C)

噪声的叠加:两个以上独立声源作用于某一点,产生噪声的叠加。

声能量是可以代数相加的,设两个声源的声功率分别为W1和W2,那么总声功率W

=W1+W2。而两个声源在某点的声强为I1和I2时,叠加后的总声强I 总

=I1+I2。但声压不能直接相加。

故总声压级:

也就是说,作用于某一点的两个声源声压级相等,其合成的总声压级比一个声源的声压级增加3dB。要会公式法和图表法计算叠加后的声压级。

两个噪声叠加,总声压级不会比其中任一个大3分贝以上;而两个声压级相差10分贝以上时,叠加增量可忽略不计。多个噪声的叠加,只需逐次两两叠加即可,而与叠加次序无关。

噪声的相减:噪声测量中经常碰到如何扣除背景噪声问题,这就是噪声相减的问题。通常是指噪声源的声级比背景噪声高,但由于后者的存在使测量读数增高,需要减去背景噪声。要会图表法计算相减后的声压级。

4.响度和响度级(B)

响度(N):人的听觉与声音的频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两个声压相等而频率不相同的纯音听起来是不一样响的。响度是人耳判别声音由轻到响的强度等级概念,它不仅取决于声音的强度(如声压级),还与它的频率及波形有关。响度的单位叫“宋”(sone),1宋的定义是声压级为40dB,频率为1000Hz,且来自听者正前方的平面波形的强度。如果另一个声音听起来比这个大n倍,即声音的响度为n宋。

):响度级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两个声音的主观比较上的。定义响度级(L

N

1000Hz纯音的声压级为响度级,任何其他频率的声音,当调节1000Hz纯音的强度使之与这声音一样响时,则这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分贝值就定为这一声音的响度级值。响度级的单位叫“方”(phon)。

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即等响曲线,该曲线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用,所以又称ISO等响曲线。

等响曲线纵坐标是声压级Lp,横坐标是频率f,大致形状是“两边高,中间低”,这就说明,人耳对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响度与响度级的关系:根据大量实验得到,响度级每改变10方,响度加倍或减半。例如,响度级30方时响度为0.5宋;响度级40方时响度为1宋;响度级为50方时响度为2宋,以此类推。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列数学式表示:

21040-=N L N

或 L N =40+33lgN

响度级的合成不能直接相加,而响度可以相加。例如:两个不同频率而都具有60方的声音,合成后的响度级不是60+60=120(方),而是先将响度级换算成响度进行合成,然后再换算成响度级。本例中60方相当于响度4宋,所以两个声音响度合成为4+4=8(宋),而8宋按数学计算可知为70方,因此两个响度级为60方的声音合成后的总响度级为70方。

5. 等效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C )

等效声级

如果一个声源,它的声级是不稳定的,但我们可以将它在一段时间内所发出的能量叠加起来,并找到与这个能量对应的声级。

等效声级反映在声级不稳定的情况下,人实际所接受的噪声能量的大小,它是一个用来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噪声的等效量。

假设某时刻t 的瞬时A 声级为L pA ,测量时间为0~T ,请推导出等效声级L eq 的计算公式:

有结论:两个声级相等的机器,一台工作时间是另一台的两倍,则前者的等效声级比后者高3dB 。所以,如果瞬时声级超标,则可通过缩短工作时间来使工作时间段内的等效声级降低至符合标准,前提是瞬时声级不能超出人耳所能承受的范围。

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累积分布在正态概率纸上为一直线,则可用下面近似公式计算:

L eq ≈L 50+d 2/60,d=L 10-L 90

其中L 10,L 50,L 90为累积百分声级,其定义是:

L 10——测定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

值。

L 50——测量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 90——测量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背景值。 累积百分声级L 10、L 50和L 90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在正态概率纸上画出累积分布曲线,然后从图中求得;另一种简便方法是将测定的一组数据(例如

100个),从大到小(注意不同于可疑值的取舍)排列,第10个数据即为L 10,第50个数据为L 50,第90个数据即为L 90。

噪声污染级

许多非稳态噪声的实践表明,涨落的噪声所引起人的烦恼程度比等能量的稳态噪声要大,并且与噪声暴露的变化率和平均强度有关。经试验证明,在等效连续声级的基础上加上一项表示噪声变化幅度的量,更能反映实际污染程度。用这种噪声污染级评价航空或道路的交通噪声比较恰当。故噪声污染级(L NP )公式为:

L NP =L eq +Kσ

式中:K ——常数,对交通和飞机噪声取值2.56;

σ——测定过程中瞬时声级的标准偏差。

n ——测得总数

对于许多重要的公共噪声,噪声污染级也可写成:

L NP =L eq +d

或 L NP =L 50+d 2/60+d

式中:d=L 10-L 90

昼夜等效声级

考虑到夜间噪声具有更大的烦扰程度,故提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昼夜等效声级(也称日夜平均声级),符号“L dn ”。它是表达社会噪声——昼夜间的变化情况,表达式为:

式中:L d ——白天的等效声级,时间是从6:00—22:00,共16个小时;

L n ——夜间的等效声级,时间是从22:00至第二天的6:00,共8

个小时。

昼间和夜间的时间,可依地区和季节不同而稍有变更。

为了表明夜间噪声对人的烦扰更大,故计算夜间等效声级这一项时应加上10dB 的计权。

6. 噪声标准(B )

从保护听力而言,一般认为每天8小时长期工作在80dB 以下听力不会损失,而声级分别为85dB 和90dB 环境中工作30年,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的调查,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声级70dB 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而干扰睡眠和休息的噪声级阈值白天为50dB ,夜间为45dB 。

书上的表格简单了解即可。

四、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1.可疑数据的取舍(B)P.518

狄克松(Dixon)检验法(掌握n=3~7时的计算式)

格鲁布斯(Grubbs)检验法

2.均值置信区间和“t”值(B)P.522

3.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B)P.547

4.检出限和测定限(A)P.549

参考文献

奚旦立,孙裕生编,《环境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环境监测实验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1、课程属性:必修 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3、学时学分:总学时7 4、总学分4、实验学时20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 5、先修课程:《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与《环境监测》专业课相配合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生态的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控制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测试和评价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工程实际,了解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环境生物监测、工业生态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各种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生,可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环境化监测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污染物的起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和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实验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作风;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仪器,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考核方法:考查,以进程性考试为主。 评分办法: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40%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环境化学》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 1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解氧 2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3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4 总磷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5 水中硫酸盐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测定 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环境监测》(第三版) 奚旦立高教社2004年 2、《环境监测实验》孙成科学出版社2003年 六、实验内容 实验一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Structure Experimentation and Measuring)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G1113106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开课学期:6 总学分:0.5 总学时:8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二、教学目的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验的目的在于:一是熟悉、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二是了解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所学建筑各种结构的试验方法;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基本要求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对于仪器操作、记录格式、试验成果的检核、计算等,应向学生提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实验内容要求见表1。

表1 试验内容与要求 四、实验内容 本课程实验以在实验室试验为主,以多媒体教学和现场观察测试为辅。实验主要包括六个实验内容,除必修实验外(实验一、五),学生可以在选修实验(实验二、三、四、六)中任选一个实验。 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桥路连接试验 实验目的: (1)参观试验室,了解基本的大型试验仪器,了解试验的基本过程; (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学会防潮层的制作; (3)掌握半桥、全桥及四分之一桥的接法; (4)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实验要求和实验内容: (1)正确处理基层、会进行应变片的粘贴与防潮; (2)学会单点、多点测量方法,半桥、全桥接法及四分之一桥接法;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78 学时分配:讲课6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监测与 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内容。为 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4学时 概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0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测,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 13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 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标准气 体的配制 4、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5、土壤质量监测 3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 水环境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 7、噪声监测 5学时 声音和噪声,声音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学时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监测实 验室基础 10、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2学时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2019年环境保护中级职称考试大纲—环境检测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环境检测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检测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环境检测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类、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类以及土壤、固体废物和噪声监测分析类三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将在本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考试将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采取选作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三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环境检测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数据处理作简明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监测分析的

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华中农业大学811环境监测考试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811环境监测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 环境监测 一、绪论 考试内容 环境监测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环境标准。 考试要求 1.理解环境监测概念,区分环境监测与环境化学分析。 2.理解环境监测分类 3.掌握环境标准的概念、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和优先监测。 二、水和废水监测 考试内容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的测定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泥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地面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工业废水采样点的设置,采样的时间和频率。2.掌握水样保存方法和水样预处理的方法。 3.了解水样温度、颜色、残渣、浊度、透明度、气味等物理指标的测定。 4.掌握水样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含义及DO、COD、BOD5的测定。 5.掌据溶解氧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6.了解三氮含义及测定。 7.掌握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重金属及铬的光度法测定,了解双硫腙萃取光度法测定重金属。 8.掌握离子色谱法测定阴离子的原理。 9.了解油分样品采集及测定,了解挥发酚的测定。 三、空气和废气监测 考试内容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空气监测样品的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大气颗粒物的测定污染源监测标准气的配制降水监测 考试要求 1.掌握大气监测布点和大气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及其评价方法。 2.掌握大气二氧化硫(四氯汞钾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光度法)及氮氧化物(盐酸萘乙二胺光度法)的测定。 3.了解一氧化碳、二气化碳及总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4.掌握PM10和PM2.5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5.掌握静态配气法与动态配气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6.了解烟道气采样点设置以及烟尘浓度测定。 7.掌握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二氧化硫原理。 8.了解酸雨监测。 四、固体废弃物 考试内容 固体废物的定义危险废物定义和鉴别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

环境监测上岗考试试题集

本书按照要素或对象、手段和项目进行了分类,按要素或对象设章、按类设节,有关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一、分类原则 按照要素或对象分为六大类,即水和废水、酸沉降、海水、噪声和振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 每大类中,结合监测程序(如采样和现场监测等)、监测手段(如重量法、容量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和监测项目进行分类,将技术上有共性的 监测项目合在一类,并按照监测手段设立了基础知识试题,各监测项目特定的技术要求包括在各自的专项试题中。 二、分类号 顾名思义,分类号是分类的编号。分类号由“英文字母+系列号”构成。 英文字母采用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大写表示:水和废水用“W”(water)表示, 酸沉降用“P”(precipitation)表示,海水用“S”(seawater)表示,噪声、振动用“N”(noise)表示,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用“V”(vehicle)表示,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中有害物质用“M”(material)表示。 系列号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采用顺序数字表示,例如W1、W20等;另一种是包括基础知识的情况,系列号中包括两部分数字,中间用“-”分开,即为“XX-YY”形式,XX表示顺序数字,YY为“0”表示基础知识,其他数字表示各监测项目的专项知识,例如W3-0表示重量法的基础知识,W3—1表示重量法测定硫酸盐的专项知识,W3-0和W3—1一起构成重量法测定硫酸盐的试题。 基础知识试题是该类的公用基础知识试题,专项试题是除基础知识以外的、与具体监测项目相关的试题。 三、监测方法 每个分类号包括了一个或多个监测方法,以“主要内容”的形式列在各类试题之前。部分试题后面标注的顺序号(即①、②等),表示该试题与“主要内容”中具体监 测方法的对应关系,以便于了解试题内容的出处:试题后面没有标注顺序号的,表示该试题与“主要内容”中所有监测方法均有关。一道试题后面有多个顺序号标注的,表示该试题与多个监测方法相关,即多个监测方法都涉及该试题内容,属于一题多用。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B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w .X83)/Environmentai monitoring 学时/学分:56学时/3.5 学分(其中含实验20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工程测试技术基础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学院、系(教研室):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 实验课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 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 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绪论 1.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3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1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水样预处理 2.5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 pH 值等性质的检测。 2.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 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 ,TOC,TOD 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9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3.空气和废气监测 3.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 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 3.5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 3.6污染源监测 3.7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 4.固体废物监测 4.1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4.2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浸出毒性等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4.3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垃圾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粒度,淀粉和生物降解度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渗沥水分析。 4.4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土壤质量监测 5.1土壤的组成 5.2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土壤污染物的测 定方法及原理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6.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6.3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7.噪声监测 7.1噪声的物理量与主观听觉的关系:响度和响度级,等效连续声级。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授课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48学时;实践环节学时:16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项技术,是安全技术管理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环保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安全管理技术专业,掌握环境监测技术,了解水体、大气、噪声、土壤和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各种污染物,以及各种污染的监测目的,监测标准,监测方法。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的学习,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参与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并且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并基本上能独立从事环境分析与监测工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基本性质 ●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的基本知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原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方法 技能目标: ●能够熟悉环境监测重要性 ●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检测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拓展知识面。 ●培养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 李弘主编.《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教材使用评价: 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针对我院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专业培养方向,该门课程的知识设置难易程度和知识面很适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环境监测技术和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选用的参考资料 1、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 ()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5.?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6.?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7.?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 18.?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渗沥水的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特点:?

环境监测试卷及实用标准问题详解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水中铬常以两种价态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最强。 2、水体控制断面是为了了解而设置的。 3、残渣可以分为、、和总不可过滤性残渣,其中总悬浮物属于; 4、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四种方法。 5、误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偏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和两种。 6、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时,可用将大气中的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进行测定。 7、测定烟气烟尘浓度时,采样点的烟气流速与采样速度相比应当。 8、与物理化学监测方法相比,生物监测方法的优点是 缺点是。 9、在质量控制图中,当测定值落在上控制线以上时,表示这个数据是的,测定值中连续7个点递升,表示分析数据,当空白试验值连续四个点落于中心线以下时,说明数据。 10、大气连续自动监测的子站布设应满足、、和。 二、判断题:(10分) 1、称量样品前必须检查天平的零点,用底脚螺丝调节。() 2、使用高氯酸消解时,可直接向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但须小心。() 3、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需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实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4、测定DO的水样要带回实验室后加固定剂。() 5、水温、PH值、电导率等应在现场进行监测。() 6、我们通常所称的氨氮是指游离态的氨及有机氨化合物。() 7、使用标准皮托管测试时,当烟道内尘粒浓度大时易被堵塞。() 8、环境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应水平放置,垂直指向最近的反射体。() 9、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的方法,是保证测试数据达到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10、每次测定吸光度前都必须用蒸馏水调零。() 三、简答题:(25分)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5分) 2、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分) 3、测定BOD5时,哪些类型的水样需要接种,哪些水样需要进行菌种驯化处理。(5分) 4、何谓表色和真色,怎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的办法?(5分) 5、试述β-中污带的理化和生物特点。(5分) 四、计算题:(25分) 1、试写出平均值置信区间的估算式,并计算下题:有5个测定值:1.1 2、1.15、1.11、1.16、1.12,求置信概率为95%的平均值置信区间。(t0.01,4=4.60;t0.05,4=2.78;t0.01,5=4.03;t0.05,5=2.57)(7分)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 第一部分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环境监测》大纲

硕士生《环境监测》考试大纲 本大纲适用于河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监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环节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了环境要素的监测理论介绍,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等。本考试大纲是根据奚旦立、何增耀主编《环境监测》的综合版本,其主要章节共设章内容(详见如下)。 要求考生①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②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③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④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环境监测》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成绩150分。 二、考试题型 主要为名词解释、简答、计算题、论述题。 三、考试章节及其实验内容 (一)理论部分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环境标准 第二章水体污染监测 第一节水体污染与监测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水样的预处理 第四节物理指标的测定 第五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六节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七节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 第一节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第二节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第四节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 第六节污染源监测 第七节标准气体的配制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第一节固体废物概述 第二节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第三节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第四节生活垃圾的监测 第五节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 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第三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二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节生物污染监测 第七章噪声监测 第一节声音和噪声 第二节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第三节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第四节噪声测量仪器 第五节噪声监测 第八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监测实验室基础 第三节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 第四节监测质量控制 (二)实验部分内容 1、水样的采集、水样色度、pH值和电导率的测定; 2、水样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汇本(校园大气和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A、巩固、消化《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 B、熟悉环境监测的全过程; C、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操作技能; D、培养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和操作动手的能力; E、熟悉在监测过程进行质量保证的方法; F、具备制定和实施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治理工程所必需的监测方 案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形式及要求 A、设计形式:教师先介绍课程设计方法,安排课程设计进度表,定时答疑、现场指导;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分组协调完成环境监测实验;学生独立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B、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三、课程设计的容 根据区域水或大气环境的特点,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及设计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课程设计按五级打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和任务 1、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环节之一。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学习、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 2、任务 进行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容(任选一) 1、理工学院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TSP、SO2、NO2;改善校园空气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2、理工学院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pH、六价铬、COD、DO;改善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3、 三、设计要求 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四、时间安排 2012年5月16日--5月22日2个教学周。 五、成绩评定 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并以30%计入期末总分。 六、参考文献

28525环境分析与监测(大纲)

高纲1265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5环境分析与监测 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分析与监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化学、分析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共10章,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环境标准。第2章是水和废水监测,介绍了水质污染与监测的目的、方案、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3章是空气和废气监测,介绍了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和仪器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4章是固体废物监测,介绍了固体废物基本知识、样品采集和制备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5章是土壤质量监测,介绍了土壤基本知识、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6章是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第7章是噪声监测,介绍了噪声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标准和监测方法。第8章是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介绍了放射性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监测对象、标准和监测方法。第9章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介绍了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和表述、标准方法、标准物质以及标准化管理的内容。第10章是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简介了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的技术。实验部分包括17个实验内容,其中水监测项目11个、气监测项目2个以及噪声、土壤、固体废物和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各1个。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监测工作和研究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2、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质量保证的意义,并且掌握其基本内容; 3、掌握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技术等有关内容; 4、熟练掌握环境监测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化学(无机、有机和分析)、仪器分析,环境微生物学。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掌握各种监测技术。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0302407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 开课教研室:环境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崔玉波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与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2、知识要求: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与手段进行讲解,尤其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评价。因此学生应具有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

本知识。 3、能力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增强环保意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地表水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土壤、区域、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概念;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识别方法、预测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掌握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河流和湖泊水质模型、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和地表水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方法;掌握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影响识别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掌握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了解土壤的环境影响识别、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和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时间分配和进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