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试用

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试用

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试用
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试用

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试用)

一、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和发展条件,设置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普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自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设置

小学阶段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初步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学会键盘的规范指法操作、鼠标器的使用及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了解一般辅助教学软件的操作方法;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简单绘画,进行音乐、益智方面的游戏等。

(3)掌握简单的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的方法,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

(4)学会使用因特网的基本操作,能在网上收集、保存、传送信息,与人沟通,开展学习活动,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在初步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6)培养学生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的良好品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意识。

(二)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模块一:计算机基本常识及基本操作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帮助学生对计算机建立感性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2)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处理的工具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3)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操作。

2.教学内容

(1)计算机的组成,认识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2)计算机是现代信息处理的工具。

(3)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应用。

(4)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的操作。

(5)认识鼠标器,鼠标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方法。

(6)认识键盘,正确使用键盘的基本操作。

模块二: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初步认识Windows98的界面及其主要功能。

(2)初步学会窗口的基本操作。

(3)学会启动与退出应用程序。

(4)学会简单的文件管理的操作。

2.教学内容

(1)认识Windows98启动后的界面中的主要图标、按钮。

(2)启动程序的基本操作

(3)窗口的基本操作。

(4)查找文件或文件夹的基本方法与操作。

(5)简单的文件操作。

模块三:计算机文字处理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和WPS2000的基本功能。

(2)学会输入英文字符、标点符号。

(3)学会用全拼输入法、智能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词组。

(4)学会文章的录入、修改与编辑。

(5)理解表格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制作简单表格。

(6)培养学生自觉把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

2.教学内容

(1)WPS2000文字处理软件的启动,认识其窗口及其主要按钮、菜单栏、工具栏、格式栏、表尺栏的功能。

(2)使用WPS2000输入英文字符和标点符号,用全拼输入法、智能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和词组。

(3)使用WPS2000进行文章的录入、修改和编辑排版的操作,学会使用WPS2000写信、写诗。

(4)使用WPS2000制作简单表格、通讯录、成绩表并进行简单的表格数据统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画画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会启动、退出画图软件

(2)学会使用画画软件,进行电脑绘画。

(3)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绘画艺术。

2.教学内容

(1)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

(2)认识基本绘图工具,使用“铅笔”工具画画。

(3)使用“画图”软件进行图形的复制和编辑、图形的剪切、缩放及颜色编辑,图形的显示与修改的操作。

(4)使用文字工具,把文字插入到图画中。

(5)综合运用绘图工具画画,对图画恰当的组合处理,进行电脑绘画的创作。

模块五:制作小板报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会用计算机制作图文并茂的小板报的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文编辑的技能和根据主题创作、设计、制作小板报的能力。

2.教学内容

(1)认识创作艺术字的工具及其主要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创作艺术字。

(3)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图像和图画。

(4)在小板报中绘制“画笔图片”。

(5)字体修饰、调整版面,图文混排。

(6)根据主题创作、设计、制作小板报。

模块六: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功能。明确上网的行为规范。

(2)学会使用因特网浏览、收集、搜索、保存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按主题上网收集、保存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2.教学内容

(1)认识因特网,因特网的基本功能,上网的行为规范。

(2)拔号上网,用浏览器访问网站,网上搜索,保存信息。

(3)按主题在网上收集、保存、筛选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并用计算机写小论文。

(4)*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5)电子邮件的使用

*选学模块七:多媒体作品制作

1.教学目的及求

(1)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2)学会用计算机制作和播放多媒体报告的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初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报告。

(2)在多媒体报告中输入、修改和编辑文字。

(3)在多媒体报告中加入图片、图像和声音等信息。

(4)多媒体报告的播放。

(5)制作一份主题鲜明的多媒体报告。

初中阶段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初步掌握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方法,初步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4.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学习。

5.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与人共事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模块一:信息处理与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初步了解信息与数据,信息处理等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的发展和特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初步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概念和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的基本知识。

(4)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遵纪守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数据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计算机知识产权与病毒防治。

模块二: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简介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2)学会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的启动与窗口基本操作。

(3)理解文件夹和文件的组织结构,学会文件组织管理的基本操作。

2.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与作用及其发展。

(2)Windows98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3)Windows98的启动和退出及其窗口界面的基本操作。

(4)桌面信息及主要图标的含义,功能和使用方法。

(5)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其组织结构,文件标识符,路径等概念。

(6)查找文件和文件夹,查看计算机的内容。

(7)文件和文件夹的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操作。

*(8)磁盘的格式化和复制。

模块三:集成办公软件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学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词组的基本方法。

(2)了解集成办公软件(WPS2000)的基本功能,特点及工作环境。

(3)学会集成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掌握文字编辑技巧和录入试题的方法。

(4)学会使用WPS2000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制作简单表格和打印文档。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与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1)集成办公软件的主要功能特点和应用基本知识。

(2)WPS2000软件的启动和退出,进入编辑环境的操作。

(3)汉字输入,文章录入。

(4)文稿编辑的方法与技巧。

(5)设计、制作图文并茂。

(6)表格制作。

(7)输入特殊符号,设置上标和代数试题。

(8)使用金山模板建立模式文件。

(9)页面设置与打印文档。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多媒体信息

1.教学目的及其要求

(1)了解多媒体的概念。

(2)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工具软件(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

(3)掌握编辑、修饰、播放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1)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及其工具软件的主要功能。

(2)多媒体工具软件(PowerPoint)的启动和退出及其窗口和对话框使用等基本操作。

(3)创建和保存演示文稿。

(4)多媒体作品的文字编辑、修饰,设置段落格式。

(5)多媒体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在演示文稿中加上背景、图案、照片、插入艺术字、图片、声音、动画。

(6)编辑演示文稿。

(7)播放演示文稿的三种方式。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应用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因特网的基本功能及其应用。

(2)学会使用浏览器在网上浏览,根据主题搜索、筛选并保存信息。

(3)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4)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负责任地使用因特网。培养学生使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2.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

(2)因特网中的网址,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3)上网要遵守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4)使用浏览器在网上浏览,根据主题搜索、筛选并保存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

(5)使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认识电子邮件地址,发、收、回复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Excel的主要功能、特点及其应用。

(2)学会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和使用。能建立简单的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查询,绘制统计图。

(3)初步学会对图表进行编辑。

(4)初步学会借助Excel作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5)培养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信息数据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

2.教学内容

(1)电子表格Excel软件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

①Excel软件的启动和退出的操作,Excel工作表的编辑环境。

②表格处理的功能及建立、打开、保存、退出工作表。

③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

④表格数据的处理,使用公式和简单函数对表格数据计算和填充。

(2)Excel的数据库管理功能,数据的排序、分类汇总和筛选、查询。

(3)数据图表的创建:统计图、直方图、堆栈图、圆饼图的绘制与编辑。

(4)借助Excel作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模块七:网页制作

1.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网页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掌握制作一个简单网页的基本步骤。

(2)学会使用工具软件制作一个简单网页。

(3)了解超级链接的意义,掌握超级链接的基本方法。

(4)初步学会在本机和网上测试网页及发布网页。

2.教学内容

(1)初识网页

(2)使用Frontpage Express制作简单的网页。

(3)网页的超级链接。

(4)在网页中格式化文本、插入表格、图像、动画,会移动的字幕和背景音乐。

(5)在本机或网上测试网页。

*(6)网页的发布。

三、课程设置

小学

四年级模块一、二、三1节/周

五年级到六年级上学期模块四、五、六、*七1节/周

初中

一年级模块一、二、三1节/周

二年级模块四、五必修,模块*六或*七选学其中一个模块1节/周

四、教学设施保障条件

计算机CPU586以上,内存32M以上,硬盘15G以上。每人一机。具有网络环境,能实时上Internet或模拟上网。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河大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第2册上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第二册上)学校名称:京水小学 课程名称: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总课时数: 16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 设计教师:刘子贤 教学材料:河大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第二册上第一课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第二课 WINDOWS操作系统的“面孔” 第三课桌面的设置 第四课任务栏的奥妙 第五课“任务栏”的设置 第六课文件 第七课文件夹 第八课建立文件夹 第九课文件和文件夹的重命名与复制 第十课文件的移动和删除 第十一课回收站 第十二课资源管理器 第十三课“搜索”好帮手 第十四课安装应用软件 第十五课多媒体的使用 第十六课防治计算机病毒

课程性质: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在充分体现《指导纲要》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给合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面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计算机的兴趣,而不是学习计算机深奥的操作技能,应让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因此,要“淡化”计算机课的“学科性”,强调计算机课程的“综合性”。 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正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一些常用操作技能,比如任务栏的设置,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及命名、复制、移动和删除等。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的实物配件进行组装与维护,选择PHOTOSHOP、FRONTPAGE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学生动手拆卸废旧电脑,研究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了解电脑的相关配件的市场行情; 4、学生动手组装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5、计算机各种软件与硬件的故障现象与维护 (二)电子绘画 1、PHOTOSHOP基本知识简介 2、PHOTOSHOP对图片的高级处理技巧;(生活相关) (三)网页制作 1、FRONTPAGE制作网页的基本知识; 2、制作网页的高级技巧;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 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 (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详见附表。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 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 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 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 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使学习者正确 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 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也就 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 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 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 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是当今 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 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 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 息技术的能力;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 息技术的能力;以与时俱进、日益深 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 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 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 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 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 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 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 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 的基本工作原理。形成基本的信息技 术知识框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 势。 (二)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自主构建的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三)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通 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 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 题的意义,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 题的基本过程,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提 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逐步实现。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 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 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 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 果和解决的方案交流给老师或同学, 进行恰当的评估,逐步养成良好的运 用信息技术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一)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 高度政治责任感,保持和增强对信息技术 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初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 识,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形式不但可以用 来解决问题也同样可以造成新的问题。 (三)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 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 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 (四)理智的参与那些利用信息技术 支持的各种活动,遵守信息传播与通信的 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 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 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 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 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 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 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 时。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 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 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 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 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 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 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 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 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 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 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 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 p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 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 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p 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 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 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p 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 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 技奥秘的兴趣; p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 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 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 惯。 内容设置和选择的原则(1)采 用“非零起点” 1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纲要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课程名称: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授课时数: 18 课时设计教师: 李姗姗适用对象: 五年级设计时间: 2019 月 9 月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元素(一)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教育学生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 1 / 11

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根据以上内容,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课程目标定为以下几项: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 IE 浏览器并能够使用浏览器熟练地浏览网页。 2、了解搜索引擎的作用并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3、能够熟练下载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并会保存文件。 4、会申请电子邮箱、熟练地收发邮件,能够识别病毒及垃圾邮件并将其删除。 5、会下载附件、发送大的文件并能够解压缩文件。 6、会利用电子留言版和网上论坛发布和获取信息、寻求帮助。 7、良好利用网上图书资料并能够共享资源。 过程与方法目标 8、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好的网络环境中积极探索、学习。 9、通过教师的良好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完成相关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0、培养学生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其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意识。 11、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并注意网络安全。 (二)课程内容课题课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 1 步入网络世界 1 1 1、了解因特网的作用。 2、认识 IE 浏览器窗口。 3、掌握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 会用不同的方法启动 IE 浏览器。

苏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泰兴市蒋华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在充分体现《指导纲要》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给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面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高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掌握水平的参差不齐,对键盘指法的掌握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际,故加强引导学生做到“即学即用”。 三、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 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四、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常识、指法练习、汉字输入及简单的文字编辑; 2.学会画图,对图形进行修饰; 3.了解桌面与“窗口”并学会整理“桌面”; 4.会启动应用程序,掌握对文件的复制、剪切、粘贴的操作; 5.懂得建立文件和建立文件夹,学会移动单个文件和多个文件的方法; 6.学会分类存放文件,删除不用的文件,会用不同的方式查看文件等操作; 7.能上网浏览网页,下载图片、文字、网页下载简单的软件,播放音视频。

五、时间安排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进度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四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 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课程内容 本册学习内容: 本学期科学课还需完成的探究课程: 1、生活类探究课程(见《生活探究课程实施纲要》) 2、科技馆探究课程(见《科学探究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是...... 1课时 做一名小科学家 1课时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课时 校园里的植物 2课时 校园里的小动物 3课时 植物.动物.人 1课时 生命离不开水 1课时 观察水 1课时 神奇的水 2课时 地球上的水 2课时 常见材料 1课时 纸 1课时 纺织材料 1课时 金属 1课时 塑料 1课时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2课时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2课时

课程实施1、《我们都是科学家》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 2、《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初步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建立初步的认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能对收集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生命之源——水》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了解水的各种特点,指导水资源的不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唤醒节约用水的意识。 4、《它们是什么做到》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5、《提出问题》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课程评价一学习过程评价: 1、当堂点评。 2、在《探究课程小档案》加星。 二基础知识评价 1、利用书面形式检测。 2、课堂问题小组加分。 三学生活动评价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作者:————————————————————————————————日期:

2014-2015学年上期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新建小学:时现洲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完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